摘要:按照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不同历史时段中的强与弱,可以大致将近代以来的世界政治史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兴起时期,当时资产阶级属于左翼而非右翼,因此这个阶段中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强;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至第一世界大战之间,此时资产阶级已演变为右翼的代表,因此这个阶段中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弱;第三个阶段是“十月革命”后至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期间,在此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明显在多方面受到左翼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第四个阶段是1973年至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期间,1973年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陷入滞涨危机,为了提高经济效率,西方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公平的追求,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明显右转;第五个阶段是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左翼意识形态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已经并将继续增强。
关键词:左翼;意识形态;右翼;政治;影响力
在世界政治中,左翼与右翼恰恰是截然对立的,因此左翼的影响力强大的时候必然是右翼的影响力缩小的时候,反之亦然。故而研究左翼的影响力的演变情况也能够反映出右翼政治的发展曲线,也就是说可以从左翼的影响力的历史演变这个切入点反映出世界政治的总体面貌。但在展开研究之前,需要对有关概念进行辨析。
一、“左翼的影响力”“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左翼组织的影响力”的关系
由于人的行动是由人的思想牵引的,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因此任何个人和政治组织的政治行为都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做出的。故而,从广义上讲,世界上所有的符合左翼价值观的政治行为都是在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基于左翼意识形态的立场做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即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左翼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这一概念也应当包括左翼组织在现实中所发挥的、符合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但须注意的是,名为“左翼”的组织并不一定时时刻刻都在实践左翼价值观,因此还是有必要将“左翼组织的影响力”与“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加以区分。
这种区分可以从三个角度做出。第一个角度是:左翼组织并不一定每时每刻都在实践左翼价值观,因此左翼组织的背离左翼价值观的行为不属于左翼意识形态所发挥的影响力的范畴。第二个角度是:有时候左翼组织强大并不代表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大,有时候左翼组织弱小也不代表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小。例如在某次选举中多数选民投票给右翼政党,但是右翼政党数量过多、得票过于分散,每一个右翼政党的得票率都不高于唯一一个左翼政党的得票率,在这种情况下左翼政党有可能上台执政,但这并不代表左翼价值观在有关国家中的影响力大;又如在某一时刻执政的右翼政府对左翼政党采取了高压态势、予以解散,但在这个时刻很可能该国的多数民众是支持左翼政党及左翼价值观的,因此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是强大的。鉴于此,在判断左翼在一个国家的影响力的大小时,不能仅仅关注左翼政党的影响力,还要观察左翼意识形态对该国的名为右翼的政治家、政党、选民、政府的政策所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第三个角度是:在现实中,“左翼”的概念包括精神层面的“左翼意识形态”及实践层面的“左翼行为”(左翼行为由信仰左翼价值观的个人、组织做出,但主要由组织特别是左翼政党做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等同于“左翼组织的行为”)。因此“左翼的影响力”又由“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左翼组织的影响力”构成。须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与上一自然段中的同一概念的具体所指是有区别的,此处对此概念取一种狭义的理解而非取广义的理解。所谓狭义的理解,就是指在区别“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左翼组织的影响力”两个概念的情况下的理解,即此处的“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指的是非由左翼组织直接发挥的影响力,而是由左翼意识形态较明显地作用于非左翼组织之上而发挥的现实影响力,例如左翼意识形态对一国政府的政策造成的影响、对一国的发展道路造成的影响、对一国领导人和民众的世界观及方法论造成的影响,等等。即是说,左翼的部分影响力不是直接由左翼组织发挥的,而是潜移默化地从精神层面对社会造成了影响。还须指出:在现实中,“左翼组织的影响力”与狭义的“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是难以截然分开的。例如在多数时候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是由左翼组织的活动所发挥出来的。也就是说,在观察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之时往往不能不观察左翼组织的影响力,在观察左翼组织的影响力之时又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左翼意识形态在有关国家的影响力。这种情况乃是实践本身的复杂性造成的,而非概念上的不明晰造成的。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广义的“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由于样品组分的分离在先,离子化和检测在后,因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干扰,诸如基质效应、离子化抑制、离子化竞争等,大幅度增加代谢物的鉴别数量和准确度。UPLC-MS除了分析速度快、样品无需衍生化等优点,UPLC的高分离度使得峰宽变窄、信噪比增强,从而提高了生物样品分析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因此,与传统HPLC相比,UPLC能获得中药更多代谢物的信息,对于复杂生物样品的分离具有显著优势,UPLC与MS联用在中药代谢组学研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的历史分期
如果考察世界近现代史,会发现在某些历史时段中“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明显较大,但是在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较大的两个历史时段中间会出现一个右翼价值观的影响力较大的历史时段——恰恰是因为出现了右翼价值观的影响力较大的时段,才会再次出现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较大的时段。通过这样的对比才能显示出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在哪一个历史时段影响力较强或较弱。
按照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的演变情况,可以将近现代史分为5个阶段。
(一)资产阶级作为左翼兴起阶段
三是,2017年4月26日—4月27日,由埃里斯塔车行至阿斯特拉罕,重点访察沿途的查干阿姆、伏尔加河渡口、和硕特庙和阿斯特拉罕的小克里姆林宫——沙俄时期阿斯特拉罕将军衙门所在地;
(二)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右转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在此前属于左翼的资产阶级已经转变为统治阶级,转变为右派(尽管西欧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同时取得胜利的,不同国家的革命的发生时间可能前后相差数百年),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日渐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资本的力量逐渐笼罩了整个欧洲乃至全球。因此这个历史阶段的特点是右翼价值观的影响力占据主导地位。
但须要指出,在这个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占上风的历史阶段,世界也出现了一些右倾的苗头,突出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在冷战期间,西欧地区的左翼政党面临着资本主义体系对其所施加的结构性压力,例如在“二战”结束后的初期,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左翼政党在选举中的得票率很高,却它们因为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右倾氛围的排斥而无法上台执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赢得执政权,西欧国家的左翼政党不得不向右移动,标榜自己是承认资本主义制度的温和政党,如此才能获得美国的认可、获得资本主义阵营的认可而上台执政。以德国左翼领导人勃兰特为例,“1973年,在汉诺威举行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上,维利·勃兰特在讨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初步纲要’(1975-1985年)草案的时候说:‘关于消灭现存制度的口号是不正确的,而且它不会带来任何好处。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以某种最终目标为方向的,应当把它解释为一种过程。民主社会主义没有最终的目标,应当把它理解为长久性的任务’”[7](P72-73)。这凸显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为了获得资本主义阵营的认可而不得不主动承诺该党决意向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妥协。第二,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实现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西方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左翼的阶级基础也发生了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蓝领工人的数量逐渐萎缩,白领工人的数量相对增加。“在欧洲的企业中,所有以工资为生的受雇佣者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从事的是所谓白领工作,如果将从事销售工作的劳动者也算作白领的话,有关数据会进一步增加。”[5](P53)随着蓝领工人人数的减少,左翼政党的群众基础也有所萎缩。这种情况逐渐促使欧美左翼政党不得不更注重向中间选民争取支持。第三,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歧。其中最主要的分歧来自苏联,“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CPSU)总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他著名的‘秘密报告’”[4](P35)。“这个秘密讲话在苏联开启了去斯大林化的进程,在此过程中斯大林的许多压制性的政策被废除了或者至少是被弱化了。赫鲁晓夫指出斯大林统治时期的特征是对群众进行政治压制、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他还批评在镇压反革命和开展群众动员时期苏联的司法系统存在武断的作风。”[8](P15)赫鲁晓夫的做法导致世界左翼力量日趋分裂,声望有所下滑。
然而这个右翼主导的阶段还有另一个侧面,那就是在资本主义兴起的同时,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面的无产阶级也在形成并积蓄力量。当资本家成了欧洲社会的统治阶级之后,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因此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反抗意识也正在酝酿形成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时期也是新的左翼价值观即无产阶级的价值观的影响力在形成并蓄势待发阶段。有著作描述到:“到了19世纪中期,‘社会问题’开始在公共舆论中占据主要位置。早期的工业化进程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到了19世纪30年代,这些问题促使知识分子、公务员以及中产阶级中的另一些对这些问题感到担忧的人开始从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案。这些社会问题所引发的意识形态方面和组织方面的变化包括新教和天主教产生了关于社会问题的教义、由自由主义分子主导的工人教育协会的建立、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首次出现”[1](P14)。
尽管在这个历史阶段关于左翼的价值观的集中理论表述已经出现、新兴左翼阶级也正在兴起,但是从总体上看右翼统治者成功地压制了左翼的反抗。各国早期工人运动组织备受执政当局的打压、如出生的鲜花被马蹄践踏。就在这个万马齐喑的时代,俄国十月革命如同一盏明灯为世界左翼运动带来了希望。
2.2.2 8%炔草酯对小麦的安全性评价 施药后观察各处理的小麦叶色、株高与空白对照一样,未发现畸形、黄化、死苗等药害症状。收获时测产,各药剂处理下小麦产量分别为7 218.7,7 267.8,7 488.2,7 504.3 kg/hm2,各处理与空白对照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增产率分别是5.3%,6.1%,9.3%,9.5%(表7)。
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资本主义已然发展到全盛时期。一种政治力量越是发展到全盛时期,其越容易发生分化。当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全盛时期并因此而使相互之间的矛盾加剧、当这些矛盾爆发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客观环境就为左翼力量提供了取得突破式发展的契机。列宁就明确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的危机。[2](P53)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资本主义从诞生逐渐发展壮大,但壮大到一定程度后发生了自我膨胀、自我爆裂;标志着资本主义第一次由盛转衰。
(1)不浮选时煤泥的销售收入。选煤厂入洗能力120万t/a,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煤泥产率在25%左右,按年入洗原煤100万t计,煤泥产量约25万t,不浮选时煤泥价格245元/t,煤泥销售收入6 125万元。
(三)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左转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日渐强大。对这个历史阶段的“左”的特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第一,在十月革命胜利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从表面上看,左翼组织受到了当时世界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资产阶级政权的疯狂镇压、许多欧洲国家的左翼政党被划定为非法组织、被禁止活动,但是左翼价值观的实际影响力却在潜滋暗长、日渐增大。这是因为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的增大并不一定表现为左翼组织的发展壮大,而主要表现在民众对左翼价值观的认同感的增强、左翼价值观所能够激发的社会力量的增强上。就在资产阶级政权镇压左翼政党之时,在另一方面,民众的左翼情绪也在积聚,革命、反抗意识也在增强,只等找到合适的机会便会爆发。故而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在此前被认定为非法组织、转入地下活动的左翼政党(如法国、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的共产党组织)纷纷重新涌现出来并且在抵抗法西斯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而成为欧洲政党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进而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欧洲发挥自身的即左翼政党的影响力,使左翼政党在欧洲各国可以与右翼政党一争高下。
第四,在“二战”进行期间,一方面,苏联以及南斯拉夫、法国、希腊等国的左翼组织在反抗法西斯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因此这些国家的左翼的声望进一步提高。例如法国的阿尔都塞指出:“在经历了德国战败、斯大林格勒大捷、抵抗运动的经验和希望之后,到 1945年,共产主义已经蔚为风气了”[4](P3)。另一方面,英国等西欧国家在战争期间不得不实行政府综合管理国家战略物资的生产等左翼政策,在此期间英国的失业率显著下降,这显示了左翼所提倡的通过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有计划的管理的政策主张是合理的、有益的,因此左翼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在英国这类国家被进一步接受。
第二,西欧地区左翼政党的主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在转向激进化。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但更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丑陋一面充分暴露有关。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工党通过的党章、党纲显示出该党已然决意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该党的党纲《工党与新社会秩序》对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恶魔般的社会不平等’进行了谴责,并且承诺工党绝不会从事任何有助于这种不公平的制度的事业。相反,工党将‘在生产、分配环节刻意推行有计划的合作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建康的平等的物质环境’。工党党章的第四条第四款承诺工党将把私人拥有的生产、分配、交换资料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3](P22)。
第三,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之后,右翼经济政策(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问题被充分暴露出来,这就彰显了左翼的经济主张的价值,因此左翼经济政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取代右翼经济政策流行开来。经济危机的爆发要求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实行左翼的经济政策才能解决现实问题。当时苏联在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开展经济建设;欧洲的凯恩斯主义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主张依靠政府干预经济来化解经济危机的偏左翼的政策;德国、日本法西斯实行的也是政府干预经济、促进社会成员经济平等的政策,因此在“二战”爆发前德国、日本在经济政策上也属于左翼。在传统上学术界往往根据德国、日本法西斯在民族主义问题、对外侵略问题上的态度将其认定为右翼,然而本文认为,民族主义本身并不一定属于左翼或右翼,这是因为社会上层和下层都有可能产生民族主义情感。但德、日法西斯的对内政策更偏向于左翼而非右翼,例如德国纳粹的名称中带有“社会主义”一词,尽管德国纳粹主张的“民族社会主义”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但其借鉴了一部分左翼的政策主张。可以说,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日本的军国主义的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都体现了当时那个时代在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采取偏左翼的管理政策,即利用政府的力量对经济、社会开展人为的计划调控。
近日,南方地区多次出现强降水过程。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针对当前防汛抗洪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国家防总及时会商,科学研判,对防汛抗洪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一年一度的汛期是一场考验政府和民众智慧的战场。面对每年严峻的防汛形势,要夺取防汛抗洪和防灾减灾的胜利,需要我们不断增强防灾意识,切实提高应对能力。
第五,福利国家首次出现。社会保险思想在近代就已在西欧地区萌生,例如普鲁士在19世纪40年代成立的日耳曼工人兄弟会就提出要创设养老基金以及疾病保险[1](P39)。这种思想逐渐发展,到了“二战”期间已经发展为由政府主导、为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即“福利国家”的理念。这个理念体现了左翼的主张,即帮扶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使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一思想显然是符合左翼价值观的。到“二战”末这一理念已经在西欧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这显示了左翼价值观的力量在欧洲的强化。
第七,冷战期间左翼意识形态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引人注目。“美国针对欧洲经济重建提出的马歇尔计划以及冷战的爆发导致欧洲以及欧洲国家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对立”[5](P34),这种对立有利于左翼价值观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表现在一方面以苏联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建立起来并发挥了举世瞩目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二战”结束后的欧洲,尽管在西欧地区左翼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受到了主流政治势力的压制,但是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仍在增大。之所以说左翼价值观在西欧的影响力在增大,表现在:由于在国内受到左翼主张的影响,在国外受到苏联的国际声望大幅提高的压力,西欧地区的右翼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也不得不执行左翼的经济政策,因此在“二战”后的二十多年中西欧的右翼政党与左翼政党围绕左翼经济政策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左翼价值观已经深入西欧国家的“骨髓”之中,包括西欧在内的欧洲成了世界上最注重实现社会平等的地区,各国普遍建立了体现左翼价值观的福利制度。至于处于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之中的东欧地区就更加直接地体现了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此外,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也纷纷实现独立。以上这几方面都显示出当时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异常强大。
此外,有一些学者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无明显影响,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对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影响微乎其微,并没有产生正迁移或者负迁移。但笔者并未搜到文献来证明此观点。
第六,“二战”结束后,由于战后重建工作在客观上要求各国政府在此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等左翼主张进一步在欧洲国家普遍风行起来,甚至成为西方国家广泛认可的经济理论。此理论主张政府不应干预经济的右翼经济主张则显得不合时宜。
传统上,人们对十月革命的性质有所怀疑,因为俄国的工人阶级并不强大,因此有人质疑十月革命是否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然而应当看到,尽管工人阶级比较弱小,但十月革命无疑代表着俄国社会底层民众对上层社会“精英”的反抗,因此这次革命具有鲜明的左翼特征。俄国十月革命这种左翼革命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首次全面迸发时(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成功,从而首次为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的扩大拉开了序幕。
以上情况的叠加甚至使很多人对欧洲国家的性质产生了新的认识。例如法国社会党领导人勃鲁姆在1950年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欧洲国家已对所有制实行调控,因此它们现在虽然还不是社会主义的,但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了……艾德礼和工党政府所进行的改良虽然没有摧毁资本主义,但确实改善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平等”[6](P256)。克罗斯兰在1952年出版的《新费边论丛》中甚至提出:当时的英国社会已经变成了“后资本主义社会”。“他认为英国和瑞典当时都已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一种‘国家统治主义’(statism)的社会。”[6](P310)这种国家统治主义的社会指的是政府对社会进行全面干预,其标志包括原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有化、计划经济、福利政策等。
通过对“金口”连头处精确测量、计算、下料等方面考虑,降低连头施工中各因素的不利影响,并由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而且责任心强的焊工进行施焊,通过制定科学的“金口”施工人员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并根焊热焊后加密检测等质量控制措施,从而提升长输管道“金口”连头的整体施工效率和质量。
(四)资本主义社会第二次右转的阶段
第四阶段是1973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发生后至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阶段。由于在前一阶段西欧国家实行的主要是偏左翼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注重公平而无法充分兼顾效率等特点逐渐暴露了出来——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滞胀危机(当然,滞胀危机并不全然是由经济政策造成的,主要与资本主义经济自身的周期性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克服滞胀危机,西欧国家的经济政策不得不逐渐向右翼方向回潮,将主要追求的目标由公平重新调整为效率。1973年之后,经济现实要求西方国家采取偏右翼的经济政策,这种客观要求也反映在选举当中。例如在滞胀危机发生后,英、德两国的左翼政党均下台,右翼政党则上台执政,直到有关左翼政党发生右倾之后,左翼政党才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重新获得执政权(见下表)。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政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受到了右翼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例如有学者指出:“布莱尔提出的‘第三条道路’价值观念的显著特征是将社会民主主义的进步价值观与自由主义的思想融合在一起……用个人价值、机会均等、责任和公民的社会意识来为摆脱传统左派的国家中心政治做诠释。”[9](P109)
第一个阶段是资本主义诞生、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阶段。在此阶段,资产阶级是社会中的左翼的代表,封建主、教士阶层、地主则是右翼的代表。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在这个历史阶段日渐强大,典型的标志是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民主、共和”“反对等级制度”等,以及这些理念的广泛传播。这些理念高度符合标准的左翼价值观的特征,即它们体现了当时属于社会中的被统治、无权力的阶层的利益诉求。
1979-2002年期间英国、德国大选后在议会中获得多数议席的政党或政党联盟
(资料来源:Jochen Clasen,Reforming European Welfare States: Germany and United Kingdom Compar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p.40.)
英国____________年份____________________1979_____________________1983_____________________1987_____________________1992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97__________________2001政党或政_党联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守党 保守党 保守党 保守党 工党 工党拥有的议席数与议会总议席数的半数_______之差43 144 102 21 177 165德国____________年份____________________1983_____________________1987_____________________1990_____________________1994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98__________________2002政党或政党联盟基民盟/基社盟-自由民主党基民盟/基社盟-自由民_主党基民盟/基社盟-自由民主党基民盟/基社盟-自由民主党社会民主党-绿党社会民主党-绿党拥有的议席数与议会总议席数的半数_______之差58 41 134 10 93 9
而在东欧地区,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的出现,左翼的声望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第三世界,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滑坡现象,因此有关国家“开始改变发展战略,从由政府领导、内向型的发展模式向强调市场、私有制、对外资和外贸更大程度的开放转变”[10](P3)。因此从整体上看,从1973年至2008年这30多年间右翼价值观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逐渐夺回了此前由左翼价值观占据的主导地位。这显示出两种价值观的地位发生了交替。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勃兴,其无非是传统右翼价值观以一种新形式实现的回潮。
人们普遍认为,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正由于技校重技术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技术课,轻基础文化课”的倾向,导致语文教育学科地位边缘化。大多数人甚至一些教学研究者也认为,技校语文应等同于应用文写作,只需教会学生写请假条、留言条、票据、申请书等即可。在这种认知下,部分教师也有意无意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淡化了“人文性”。
但是随着右翼经济政策得到推行,这种经济政策的问题又暴露出来,那就是容易诱发经济危机——尽管不一定是产品相对过剩的危机。事实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由未受到政府的必要监管的商人所开展的投机活动造成的,这是西方国家采取右翼的经济政策、放松对经济的监管的必然结果。
(五)最近一个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将再次左转
第五个阶段是2008年以来。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前一阶段实行的右翼政策的危害性已经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政府出面解决经济危机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这就意味着偏左翼的经济政策必然将回潮。在2008年之后,在西方国家不论是左翼政党执政还是右翼政党执政,只有推行偏左翼的经济政策才能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例如,要想解决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因为推行右翼经济政策而造成的问题——贫富差距加大、失业现象严重——必须依靠左翼的政策,各国政府必然会加大对经济的干预,甚至实质上推行新一轮的“罗斯福新政”。因此从2008年之后人们会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中的左翼性质的政策的比重已然越来越大。
苏东剧变之后,学界一般认为世界左翼运动进入了低潮期。但在苏东国家向右转的同时,人们看到拉美国家在向左转;在剧变后的苏东国家中,左翼力量很快就卷土重来;在西方国家,左翼力量在短暂地消沉后又恢复了活力;在发展中国家,左翼领导人不断涌现;在全世界,已经出现了反全球化的浪潮……本文认为,近些年兴起“民粹主义”政治虽然被一般人认为属于“极右翼”,但民粹主义政治家所主张的经济政策在本质上属于左翼的经济政策。可以说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为标志,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左翼价值观盛行的时代。以当今的美国为例,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传统上美国好比世界中的“城市”,而世界其余的多数地区好比“农村”,由于长期以来美国多数人的生活是较为安逸的,美国的多数人口相对于世界其它多数人口而言都属于资产阶级的一员,因此整个美国社会都是偏右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似乎长期未对美国形成重要影响。但是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一情况就显示出美国社会也出现了左翼的呼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左翼的特征是代表社会底层民众、而右翼的特征是代表社会精英或者说代表资产阶级。由是观之,相较于希拉里而言,特朗普的“左”特征是明显的。由于近几十年来美国的贫富差距日渐扩大,因此“精英”与普罗大众之间的矛盾也在趋于尖锐化,特朗普正是利用了美国普通民众的不满情绪而当选的。
三、结论
针对本文以上围绕“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的演变”对世界近现代史作出的分期,需要说明三点:
本文采用的上述分期方法与既往的一些研究是不同的。例如既往的研究一般认为在20世界3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右翼政党上台执政即意味着右翼价值观的影响力较大,但本文认为在此阶段无论左、右翼政党执政都无法改变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更加强大的事实(甚至德、意、日法西斯的对内政策也受到了左翼价值观的影响);既往的研究将1973年之后至2008年之前欧洲左翼政党的执政视为左翼的胜利,然而本文认为在此期间欧洲左翼政党发生了右倾,因此在这个阶段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处于严重萎缩状态。第二,上述对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的变化的分析是高度概括化的,在每个具体时段内、在每个具体的国家内,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的变化趋势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在每一个具体时刻上,不同地区的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的发展态势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第三,还可以用其它一些标志物对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的历史演变作分析。如果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所奉行的经济政策的转变为标志,也可以对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的历史演变加以描述。有学者认为西方国家的政府在有些时段主要认同集体主义理念、在另一些时段则主要认同个人主义理念(集体主义是左翼的特征,个人主义是右翼的特征):“在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变化过程中,主要体现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互动,有关趋势和周期显示了政府所奉行的不同理念的兴起和衰落,这些兴衰表现为政府奉行的意识形态的变化”[11](P4)。从政府所奉行的经济政策的转变的角度对左翼价值观的影响力所作的历史分析与本文前述历史分析得出的结论大致是相似的。
通过本文对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的历史演变的分析可知,事实证明,苏东剧变后西方右翼学者认定右翼价值观已经取得了胜利有些言之过早了。且不论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是否已经真地消沉了,即便这两项运动消沉了,也并不意味着左翼运动消沉了。人们应当对左翼形成一种较为宽泛的理解,如果持这种理解,则人们会发现,左翼运动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其具体原因在于:尽管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经济技术的发展、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的改变有可能使传统的左翼运动中的某些成分衰退或消解,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建立起来之前,世界上总是会有左翼。也就是说,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精英”与“普罗大众”的差异,那么就一定存在左派与右派的对立。历史上的社会主运动、工人运动仅仅是左翼运动的一种表现形态而已。如果工人阶级的人数减少了,并不意味着社会中“普罗大众”的人数减少了,每当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悬殊的时候,“精英”与“普罗大众”之间的对立就会变得尖锐起来,左翼的呼声就会高涨。左翼运动并不仅仅是工人的专利,任何在社会中处于中产阶级以下的人口都有可能成为左翼运动的主力。近些年的国际政治发展表明,自2008年以来世界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左翼价值观回潮的时代。
参考文献:
[1]Stefan Berger.Social Democracy and the Working Class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Germany[M].Harlow:Pearson Education,2000.
[2]Daryl Glaser and David M.Walker,eds.Twentieth-Century Marxism: A Global Introduc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7.
[3]Mark Garnett.Principles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Britain[M].Charlottesville: Imprint Academic,2006.
[4][澳]卢克·费德特.导读阿尔都塞[M].田延(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5]Bernhard Ebbinghaus and Jelle Visser.Trade Unions in Western Europe since 1945[M].Hampshire and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0.
[6]殷叙彝.社会民主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7][苏]西比列夫.社会党国际[M].姜汉章,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8]Matthew D.Rothwell.Transpacific Revolutionaries: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Latin America[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13.
[9]裘援平,柴尚金,林德山.当代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10]Stephan Haggard and Robert R.Kaufma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11]Richard Heffernan.New Labour and Thatcherism:Political Change in Britain[M].Basingstoke: Palgrave,200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left-wing ideolog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the world political history since modern time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the first stage was the rise of the bourgeoisie,at that time the bourgeoisie belonged to the left rather than the right,so the influence of the left-wing ideology was strong in this stage;the second stage was betwee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the first world war,when the bourgeoisie had evolved into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ight,so the influence of the left-wing ideology was weak in this stage;the third stage was from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o the outbreak of the first world oil crisis in 1973,during which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 were obviously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left-wing ideology in many ways; the fourth stage was from 1973 to the outbreak of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the capitalist countries fell into stagflation crisis for a long time after 1973.In order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the western countries abandoned the pursuit of fairness to a certain extent,and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 turned right obviously.The fifth stage is that since the 2008 economic crisis,the influence of the left-wing ideology in the world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left wing;ideology;right wing;politics;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9)03-0064-06
收稿日期:2018-11-05
作者简介:夏庆宇(1981-),男,辽宁鞍山人,博士,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后期资助基金项目“东欧诸国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研究”[16JHQ025]的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黄加成)
标签:左翼论文; 影响力论文; 右翼论文; 价值观论文; 政党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政治学史论文; 政治思想史论文; 《淄博师专论丛》2019年第3期论文;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后期资助基金项目“东欧诸国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研究”[16JHQ025]的阶段成果论文; 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