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樟脑磺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樟脑,磺酸,吲哚,高效,磺酸钠,液相,噻唑。
樟脑磺酸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司慧民,范念亭,王军红,刘素梅[1](2019)在《HPLC法测定原料中樟脑磺酸钠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樟脑磺酸钠原料中樟脑磺酸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采用氨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0.05 mol/L辛烷磺酸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4.0)-乙腈(80∶20)为流动相,柱温(25±5)℃,检测波长286 nm。试验结果表明,樟脑磺酸钠在1.0~10.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平均回收率99.6%(n=6),RSD为0.4%。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准确检测樟脑磺酸钠的含量和控制杂质,为生产提供有效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兽医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林韦康,江晓明,钱程良,赵蕊萍[2](2019)在《以氨基磺酸为磺化剂制备樟脑磺酸的新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发一种成本更低、收率更高、环境友好的樟脑磺酸制备工艺,尝试了大量磺化方法,最终发现合成樟脑粉在正庚烷溶剂中以氨基磺酸为磺化剂,在100℃~105℃、0.10MPa的条件下的磺化效果最佳,收率为90.33%,含量为99.92%,熔点:201.2℃~201.5℃,硫酸盐含量≤0.20%,铁离子含量≤10 mg/kg,水分含量为0.25%。该工艺设备腐蚀性小,危险废物产生量少,符合工业化生产要求。(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陶玉仑,常雪梅,姚舜,张颖,曹朕宇[3](2019)在《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及其导电油墨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氧化法制备聚苯胺,经与PSS、乙二醇等助剂混合,可以用作导电油墨材料。SEM和UV-vis对所合成的产物形貌表征显示为掺杂态聚苯胺;通过XRD、四探针仪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表明:苯胺:樟脑磺酸:过硫酸铵(质量比)=1:2:3,电导率相对最高,阻抗相对最小;除此之外,合成的产物聚苯胺所制备的导电油墨电阻值从4*10~6Ω降低为67.6Ω,同时电阻值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在低温环境下电阻值可以从1000Ω降低至100Ω,这些优良的性能大大提高了聚苯胺油墨的导电性和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08期)
张强健,王芸芸,赵雨珣,马崇慧,徐徐[4](2019)在《樟脑磺酸噻唑腙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氧化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樟脑衍生物樟脑磺酸为原料,经缩合、环化等反应,合成了22个樟脑磺酸噻唑腙类化合物,采用~1H NMR、~(13)C NMR、HR-MS等方法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它们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取代基的樟脑磺酸噻唑腙类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其中(2-(2-(4-(4-氰基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7,7-二甲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19)消除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IC_(50)值可达到176μmol/L,(2-(2-(4-(4-氟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7,7-二甲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3)消除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IC_(50)值可达到20.6μmol/L,(E)-(7,7-二甲基-2-(2-(4-(3-甲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8)对羟基自由基的消除率可达到66.2%,(2-(2-(4-(4-联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7,7-二甲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20)消除过氧自由基的IC_(50)值可达到20.7μmol/L,均远超过阳性对照trolox的抗氧化活性.(2-(2-(4-(2-羟基苯基)噻唑-2-基)亚肼基)-7,7-二甲基双环[2.2.1]庚-1-基)甲磺酸(Q16)抑制酪氨酸酶的IC_(50)值可达154.9μmol/L,也优于阳性对照曲酸.对樟脑磺酸基噻唑腙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理进行了探索.(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人俊,陈锡龙,孙真峥,王庆红[5](2018)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兽药樟脑磺酸钠注射液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樟脑磺酸钠注射液是一种中枢兴奋药,用于心脏衰弱、呼吸抑制等辅助治疗。樟脑磺酸钠注射液在《兽药国家标准(化学药品、中药卷)》[1]中有记载,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样本,然后用氢氧化钠滴定。该方法操作繁琐、实验误差大[2]。有文献报道,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樟脑磺酸钠注射液的含量,但灵敏度低,专属性差。宋更申等[2]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15期)
张静雯,伍蔚萍[6](2016)在《HPLC法测定硫酸氢氯吡格雷中的左旋樟脑磺酸杂质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硫酸氢氯吡格雷中左旋樟脑磺酸杂质的HPLC检测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1200色谱系统;色谱柱为Welch XB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A为叁乙胺缓冲液(用磷酸调节p H为2.5),流动相B为乙腈,梯度洗脱:0~10min,流动相B为20%,10~15min流动相从20%升到80%,15~20min流动相B为80%,20~21min流动相B从80%下降到20%,21~30min,流动相B为20%;流速1.0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07nm;进样量为10μL。结果:左旋樟脑磺酸杂质可与硫酸氢氯吡格雷中的杂质分开,检测限为0.02%。结论:该法简单、快速、准确和重复性好,可用于硫酸氢氯吡格雷原料药中左旋樟脑磺酸杂质的控制。(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6年07期)
刘晓红,柯春兰[7](2015)在《樟脑磺酸钇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左旋樟脑磺酸钇和右旋樟脑磺酸钇的制备。实验以合成樟脑粉为原料,经过磺化反应、拆分、纯化分离等步骤得到手性樟脑磺酸,稀土金属氧化钇与手性樟脑磺酸反应合成了稀土金属樟脑磺酸钇,合成条件:樟脑磺酸质量浓度12%~15%,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0.5~1 h,氧化钇过量50%。得到的产品稀土金属樟脑磺酸钇经红外光谱(IR)、XRD分析,证明与目标产物一致。(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期刊2015年03期)
宋庆宝,党海波,沈田华,林燕[8](2015)在《樟脑磺酸催化的2,2-二(1H-吲哚-3-基)-2H-苊-1-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吲哚甲烷类化合物(BIAs)是一系列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采用苊醌和取代吲哚为原料,合成2,2-二(1H-吲哚-3-基)-2H-苊-1-酮类化合物,对反应条件进行探索研究,得到了合成该类化合物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以10%的樟脑磺酸(CSA)为催化剂,无水乙醇为溶剂,在回流条件下反应30min左右,产物收率达到93%以上.产物均经过1 H NMR,13 C NMR,IR,MS和元素分析表征确认.(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蔡丽英[9](2015)在《樟脑磺酸合成新工艺及其拆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樟脑磺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运用于医药、轻工和日用化学等行业中。具有旋光活性的樟脑磺酸可作为手性的拆分剂,广泛应用于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中。在工业上,樟脑磺酸可由天然樟脑或者合成樟脑制得。天然樟脑具有旋光性,因此其磺化后可得右旋樟脑磺酸;而合成樟脑是消旋体,磺化后的产物是外消旋樟脑磺酸,不具有光学活性,需要经过手性拆分,才能分别得到具有旋光活性的左旋和右旋樟脑磺酸。目前国内所需手性樟脑磺酸大部分依赖于进口,随着其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手性樟脑磺酸的价格一直高居不下。因此开发以合成樟脑为原料,经过磺化和手性拆分制备具有旋光活性的樟脑磺酸的反应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目前,樟脑磺化过程多在间歇釜中进行,存在反应效率低,樟脑磺酸收率低,反应时间过长,操作繁琐等问题,因此急需找到一种磺化效率高并可连续化生产的反应过程。本课题在釜式反应器中研究了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樟脑磺化反应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振荡流反应器中樟脑磺化工艺,主要研究了振荡频率、振荡幅度、反应温度对磺化结果的影响,试图对反应过程中传质和传热进行强化,达到提高反应速率和樟脑磺酸收率的目的,同时对比了两种反应器中樟脑磺化效果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反应条件下,振荡流反应器中樟脑磺酸的收率明显高于釜式反应器中,并可实现磺化反应的连续化进行,因此,对樟脑在振荡流反应器中的磺化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实验还测定了右旋樟脑磺酸在不同溶剂(乙酸酐、乙酸、丙酸、乙酸甲酯、乙酸乙酯和乙酸异丙酯)中的溶解度,并采用了 Apelblat模型,λh模型,Wilson模型和UNIQUID方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关联,关联效果良好。通过该溶解度实验,选定乙酸为溶剂,对合成的樟脑磺酸进行重结晶提纯,为后续的拆分研究提供纯度99%以上的原料。同时在外消旋体樟脑磺酸的拆分中,我们研究了溶剂种类、拆分温度和物料配比等工艺条件对拆分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拆分过程最佳的溶剂和拆分工艺。同时,本文对拆分中的成盐过程提出了局部平衡模型的假设,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5-06-01)
徐分芳[10](2014)在《基于樟脑磺酸诱导手性聚苯胺/铁氧体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吸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聚苯胺是一种特殊的导电高分子,不仅具有频率敏感性小、吸收性能好等优点,而且具有相对密度小、化学稳定性良好、价格低廉等特点,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手性高分子之一,近年来,是手性吸波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对钡铁氧体(BF)进行有机改性,改性后的钡铁氧体用于聚合。通过原位聚合法,以樟脑磺酸(CSA)为掺杂酸和手性诱导剂,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了手性聚苯胺/钡铁氧体复合材料,分别探讨了有机改性、樟脑磺酸用量、钡铁氧体用量和手性结构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微波吸收性能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PANI/BF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微波吸收性能均优于改性前的PANI/BF复合材料。在nL-CSA/nAn=1.5:1,mBF/mAn=1:2,nAPS/nAn=1:1,冰水浴中反应15h的条件下,原位聚合法所制备的手性PANI-APTS-BF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最好。红外光谱表明樟脑磺酸掺杂的聚苯胺已成功合成,复合材料中聚苯胺与钡铁氧体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物理混合,而是存在某种相互作用;反射损耗计算结果表明当涂层厚度为0.9mm时,手性PANI/BF复合材料的最大反射损耗值达到30.5dB,反射损耗大于10dB的有效带宽达到12.8GHz (26.5~39.3GHz),几乎覆盖了整个Ka频带(26.5~40GHz)。四氧化叁铁作为自然矿物中磁性最强的磁性物质,具有较高的居里温度、稳定性和磁性可调等特殊性质和优点,本文将四氧化叁铁引入聚苯胺的聚合体系中,制备了PANI/Fe3O4复合材料。考察了Fe3O4含量对PANI/Fe3O4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电磁参数及吸波性能的影响。并基于PANI和PANI/Fe3O4复合材料两种材料,控制总厚度为1mm,设计了双层结构吸波材料。当mFe3O4/mAn=1:1时,PANI/Fe3O4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达到最佳,当涂层厚度为1mm时,最大反射损耗值达到37.4dB,有效带宽达到11.53GHz。以PANI为匹配层,以PANI/Fe3O4复合材料为吸收层,且吸收层和匹配层的厚度都为0.5mm时,最大反射损耗值提高到54dB;而以PANI/Fe3O4复合材料为匹配层,以PANI为吸收层,且吸收层和匹配层厚度分别为0.4mm和0.6mm时,有效带宽可以拓宽到11.8GHz。(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4-01)
樟脑磺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开发一种成本更低、收率更高、环境友好的樟脑磺酸制备工艺,尝试了大量磺化方法,最终发现合成樟脑粉在正庚烷溶剂中以氨基磺酸为磺化剂,在100℃~105℃、0.10MPa的条件下的磺化效果最佳,收率为90.33%,含量为99.92%,熔点:201.2℃~201.5℃,硫酸盐含量≤0.20%,铁离子含量≤10 mg/kg,水分含量为0.25%。该工艺设备腐蚀性小,危险废物产生量少,符合工业化生产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樟脑磺酸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丽,司慧民,范念亭,王军红,刘素梅.HPLC法测定原料中樟脑磺酸钠含量[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9
[2].林韦康,江晓明,钱程良,赵蕊萍.以氨基磺酸为磺化剂制备樟脑磺酸的新工艺研究[J].浙江化工.2019
[3].陶玉仑,常雪梅,姚舜,张颖,曹朕宇.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及其导电油墨的性能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4].张强健,王芸芸,赵雨珣,马崇慧,徐徐.樟脑磺酸噻唑腙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氧化应用[J].有机化学.2019
[5].张人俊,陈锡龙,孙真峥,王庆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兽药樟脑磺酸钠注射液的含量[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6].张静雯,伍蔚萍.HPLC法测定硫酸氢氯吡格雷中的左旋樟脑磺酸杂质的含量[J].北方药学.2016
[7].刘晓红,柯春兰.樟脑磺酸钇的合成[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5
[8].宋庆宝,党海波,沈田华,林燕.樟脑磺酸催化的2,2-二(1H-吲哚-3-基)-2H-苊-1-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5
[9].蔡丽英.樟脑磺酸合成新工艺及其拆分研究[D].福州大学.2015
[10].徐分芳.基于樟脑磺酸诱导手性聚苯胺/铁氧体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吸波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