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三网合一”实现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鄂士平,刘东超,王作维,林语,张侃君,黎恒烜,程立[1](2022)在《智能变电站“三网合一”配置优化及技术改造分析》文中提出提出基于SV, GOOSE, IEEE 1588网络报文"三网合一"的技术改造,在"三网合一"模式下分析过程层报文流量、延时分析以及报文优先级关键技术,最后提出PRP-HSR (并行冗余协议-高可用性无缝环网冗余协议)网络结合方式的系统模型。
王俊康[2](2019)在《基于系统测试思想和黑盒测试理论的就地化保护基建现场调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国网公司统一部署下,就地化保护的研究工作积极稳步推进。就地化保护装置的主要特点为采样数字化、保护就地化、元件保护专网化、信息共享化,因此相较于常规保护装置和智能化保护装置有着显着的优势。尽管如此,目前针对就地化保护的现场调试内容和调试方法体系的理论研究还未跟进,导致就地化保护基建现场调试面临调试体系存在盲区、调试方法科学性不足,因此亟需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并优化就地化保护现场调试流程、调试内容和调试方法的体系。针对整体调试流程和调试内容,本文引入软件测试领域的系统测试思想,并与就地化保护调试环境相结合,提出了就地化保护的“系统测试思想”的概念,研究并建立了就地化保护调试内容和调试流程的体系;针对调试方法和具体调试流程,本文引入黑盒测试理论,提出并研究了基于黑盒测试理论的基建现场调试方法和标准化黑盒测试流程。软件测试领域的系统测试思想,完整测试流程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有效性)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用户)测试,具体测试内容为: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恢复性测试和兼容性测试。本文借鉴该测试思想,结合就地化保护基建现场调试的环境特点和具体调试内容,提出“就地化保护系统测试思想”。具体内容为:首先将就地化保护的基建现场调试按整体调试流程分为单体测试、子系统测试和整体系统测试3个层次,其次将就地化线路保护、积木式母差保护、分布式主变保护、就地操作箱和保护管理单元这5类关键设备的基本功能、输入输出信息抽象建立测试模型,再次将系统测试原有的调试流程和调试内容整合并化用于3个层次、5类二次设备的具体应用场景之中,分析总结出一套就地化保护系统测试体系,为理清现场调试内容和调试流程提供了理论依据。软件测试领域的黑盒测试理论,常用的7种技术方法为: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决策表驱动分析法、正交实验设计法、功能图分析法。针对就地化保护现场调试方法,运用合适的黑盒测试技术方法,着重研究了6类功能性测试内容的调试方法及具体调试流程,即保护装置元件调试、保护管理单元功能测试、保护专网内设备兼容性测试、元件保护环网通讯功能测试、保护整组传动试验、投运前模拟负荷向量测量试验。针对每类功能性测试,均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演示,并提出了标准化黑盒测试流程。最后,列举了部分采用黑盒测试理论完成的测试结果案例。就地化保护基建现场调试流程、调试内容和调试方法体系的建立,对今后基建站现场调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晟[3](2019)在《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智能电网是我国的一项战略决策,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节点,向智能化变电站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继电保护可靠性和快速性的问题、保护功能受全站系统配置文件变动影响、装置数量急剧增加、运维人员相对不足、基建安装调试时间需要缩短、对继电保护专业人员技能要求高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国网明确就地化保护为继电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国网的就地化保护方案是户外智能组件柜外挂小型无防护保护装置,本文利用ANSYS中的Icepak有限元软件对国网的方案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方案若在高温高辐射地区的牵引变电所中使用,会存在温升的问题,且这种方案装置数量较多。作为国网方案的优化和补充,结合牵引供电的特点和就地化保护装置的使用环境,提出了一种保护本体、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三合一的就地化保护装置。一个典型的牵引变电所,保护装置、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有20余台,装置众多,光纤网络复杂,采用本文的就地化保护装置,可以将装置数量减少到12台,优化变电所网络。装置采用高性能多核处理器,将保护本体、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的功能进行了整合后分布到处理器的各个核上,装置按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保证了该装置能取代保护本体、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现有的数字化变电所采用的是IEC 61850标准下的三层二网结构,采用就地化保护后,变电所的一次、二次设备贴近安放,取消了保护小室,三层二网结构不再合适。本文提出将三网合一通信网络架构应用于变电所就地化保护,并基于OPNET平台,仿真了牵引变电所通信网络,证明了实时工业以太网技术适用于构建牵引变电所的通信网络,这不仅优化了变电所的通信网络架构,更让变电所的通信网络符合智能电网和就地化保护的要求。此外,本文还设计了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的整站平面图和组屏方案,提出了就地化保护检修流程和不停电传动时的要求,通过和传统检修方式的对比,证明了就地化保护在检修上具有易更换、检修效率高的优越性。
周华良,郑玉平,杨志宏,谢黎,姜雷,王凯[4](2018)在《面向智能变电站三网合一网络的PRP/HSR实现方案》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站控层制造报文规范(MMS)网络、过程层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OOSE)网络、过程层采样值(SV)网络三网合一的网络应用现状,针对目前三网合一网络应用中存在的通信实时性和可靠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IEC62439-3并行冗余协议/高可用性无缝环网冗余(PRP/HSR)的智能变电站三网合一网络实现方案,总结了关键设备的研制要点。试验与测试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可靠性。最后对基于HSR双向环网模式下实现分布式母差保护进行了应用设计与分析探讨。
仇星[5](2016)在《三网合一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网络业务融合的需求,广电、电信以及互联网正在逐渐打破各自行业间的业务壁垒,运营业务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视频、语音以及数据,更是各种综合业务以及网络整合基础上的衍生业务,由此呈现出三网合一的趋势。本文便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设计并实现了一套集流量监测、分析、图表展示为一体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数据流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网络数据包捕获技术、数据挖掘分析方法以及数据传输系统框架,同时提出了系统平台的相关开发技术,包括服务器框架体系、后台开发技术以及界面展示技术,综合这些提出了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部署方案以及总体设计架构。本文接着对系统进行了模块化分析,分别从网络业务封装、数据包采集、数据处理分析以及数据储存等模块提出了详细的实现方案。通过相关协议转换,结合TS over IP技术以及VoIP技术,实现话音通话、电视节目的IP化;采用Libpcap函数库进行数据包捕获,后台服务器对IP数据包进行逐层解析,同时对封装在传输层的数据进行组序、还原;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用户网络流量使用情况,为后续依据用户喜好制定网络流量套餐提供策略指导。服务器将结果进行整合,通过表格以及柱状图的形式,实时展现在前端页面上,最终实现用户上网行为分析、用户语音通话分析、用户电视节目分析以及网络流量监控等功能,实现了全网流量监测以及用户行为分析的统一,不仅降低了网络建设成本以及人员管理费用,更提高了网络流量利用效率,促进信息化发展。最后,本文详细介绍了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开发环境,通过测试环境的搭建,对系统功能进行了案例测试以及功能展示,进一步验证了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准确性。
刘建英[6](2014)在《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设计实现》文中认为智能化社区是社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建设一流智能化社区需要实现智能化网络覆盖整个社区。在研究了早期住宅接入使用的宽带技术ADSL、FTTB+LAN后,我们选择采用单纤三波,光纤到户的EPON技术来实现智能化社区的网络建设,社区信息网络系统采用EPON(无源光网络)技术建立每个家庭的FTTH(光纤到户)型系统,可以实现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的集成;为社区配套设施提供FTTB(光纤到楼)服务;并可为社区智能化管理系统提供EPON传输平台。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探讨如何利用EPON技术实现社区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的三网合一。本文通过对智能化社区的网络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形成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就此进行社区三网合一的研究。首先,根据调查结果,对社区三网合一项目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其次,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具体的设计。选择技术方案,选择结合了FTTB和FTTH的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解决方案。确定设计目标,规划层次模块,并制定目标实施进度。然后,搭建社区三网合一的技术平台,结合技术方案、技术路线,以及新建的社区用户管理系统和现有业务支撑平台按照目标实施进度分阶段实施社区三网合一。最后,利用各种方法对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进行测试,对具体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整理,完善三网合一并进行评价分析。在社区三网合一的建设期间,与厂家进行深入交流、交换意见,达成相应共识,并一起开展各项工作,包括一起参与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机房环境的搭建、数据配置、业务开通,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汇总处理。经过在部分社区建设中的具体实践,证明了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能很好地满足智能化社区建设的需求,可以在今后的社区建设中进行推广。
陆家源[7](2013)在《基于“三网合一”环境的漫游式VR虚拟图书馆》文中提出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己经成为计算机数字技术中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热点,广泛应用于教育、科研、军事、建筑、医疗、工业设计、游戏娱乐等各个领域。漫游式VR图书馆是VR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其突破了传统数字图书馆的发行和使用方式,在技术层面、交互操作层面、感觉层面上都获得了质的飞跃,实现实体图书馆三维景观的数字化和虚拟化,实现在虚拟图书馆环境中漫游、互动,并在自主的漫游、互动中获得对图书文献的实时阅览和利用。"三网合一"打破了媒体通讯领域原有的条块分割,使漫游式VR图书馆在"三网合一"环境下,让互联网用户、电视用户、移动电话用户的读者能轻松地享受图书馆提供的电子报纸、电子书籍、电子刊物、数字化音像以及其它数字化文献资料服务。这一技术创新,对促进数字图书馆向可视化、智能化、漫游化和大众化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张宇[8](2013)在《浅谈三网合一技术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三网合一技术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本文从数字电视的概况出发,探讨了三网合一技术是数字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关于三网合一技术的建议与对策,为三网合一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王芝茗,葛维春,杨志辉,张延鹏,赵志刚[9](2013)在《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智能变电站三层网络结构中,过程层网络是最直接与一次设备连接的最底层,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全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拓扑结构、SMV采样信息与GOOSE网、数据传输通信模型等过程层网络的理论、组成和基本要求,提出了三种典型的过程层网络组网方案。本项目组对该三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在辽宁大石桥智能变电站进行了多次专项测试,最终验证所提出的三网合一技术方案性能指标完全满足智能变电站技术规范,能够保证智能变电站安全、可靠地运行,可显着提高过程层网络的运行可靠性。
王亚夫[10](2012)在《兰州石化智能小区“三网合一”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通信网络正处于整体转换的发展时期,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宽带数据网络、语音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三网融合”的总体规划要求,而近几年在通信行业内,下一代网络也一直是通信业界讨论的焦点。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国宽带用户数达到7128万,新增36%,2002年至2009年,我国宽带数据上网用户比例由8%上升到54%,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已进入宽带网络时代。与此同时宽带数据业务的需求必定带动相关宽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与传统的数字用户线路技术相比,光纤传输具有近似无限的带宽,因此光网络接入是宽带数据网络接入的最终解决方案,随着光网络接入技术成本的不断下降,而铜缆接入网运维成本的不断提高,光网络接入技术必将成为下一代传输网络转型的主要应用技术。本论文设计系统主要采用EPON技术实现FTTH(光纤入户),提出语音、数据、CATV业务三网合一的建设方案。为更好的实现智能小区的智能性、前瞻性和宽带性,并且运用EPON技术以实现小区的三网合一。本文以兰州石化三网合一建设为案例,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综合分析了三网合一在小区环境中应用的问题。
二、一种“三网合一”实现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三网合一”实现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变电站“三网合一”配置优化及技术改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变电站“三网合一” |
2“三网合一”网络传输特性分析 |
2.1 GOOSE SV流量分析 |
2.2 IEC 61588流量分析 |
3 网络延时分析 |
4“三网合一”优先级处理机制 |
5 最优“三网合一”网络架构 |
6 结语 |
(2)基于系统测试思想和黑盒测试理论的就地化保护基建现场调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继电保护设备现场调试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就地化保护基建现场调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3 “系统测试”思想应用于变电站调试的研究现状 |
1.2.4 “黑盒测试”理论应用于继电保护调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以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就地化保护及其基建现场调试技术综合分析 |
2.1 就地化保护技术概述 |
2.1.1 就地化保护的站网结构 |
2.1.2 就地化保护的特点 |
2.1.3 就地化保护的优势 |
2.1.4 就地化保护的检修模式 |
2.2 就地化保护基建现场调试技术简述 |
2.2.1 单体装置调试 |
2.2.2 保护专网调试 |
2.2.3 元件保护环网调试 |
2.2.4 工程配置文件调试 |
2.2.5 二次回路调试 |
2.2.6 整组试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系统测试思想的就地化保护基建现场调试体系研究 |
3.1 软件测试技术概述及系统测试的基本思想 |
3.1.1 软件测试的相对完备性 |
3.1.2 系统测试的整体流程 |
3.1.3 系统测试的内容 |
3.1.4 就地化保护的“系统测试思想” |
3.2 就地化保护测试系统建模 |
3.2.1 就地化保护系统的结构 |
3.2.2 就地化保护关键设备的测试模型建模 |
3.3 就地化保护系统测试思想及基建现场调试体系 |
3.3.1 就地化保护全过程测试流程 |
3.3.2 基于“就地化保护系统测试思想”的基建现场调试体系研究 |
3.3.3 就地化保护系统测试思想及测试模型总结 |
3.4 就地化保护基建现场测试体系应用实例 |
3.4.1 工程规模概况 |
3.4.2 整体调试流程及调试内容分析 |
3.4.3 具体测试流程及测试内容 |
3.5 就地化保护现场测试试验平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黑盒测试理论的就地化保护调试方法和调试流程研究 |
4.1 黑盒测试的技术方法及具体应用场景 |
4.1.1 提出应用黑盒测试技术的原因 |
4.1.2 黑盒测试的技术方法概述 |
4.1.3 就地化保护系统中黑盒测试的具体应用场景 |
4.2 就地化保护黑盒测试标准化测试流程及测试方法研究 |
4.2.1 保护装置元件调试 |
4.2.2 保护管理单元功能测试 |
4.2.3 保护专网设备兼容性测试 |
4.2.4 元件保护环网通讯功能测试 |
4.2.5 保护整组传动试验 |
4.2.6 投运前模拟负荷向量测量试验 |
4.3 部分测试结果展示 |
4.3.1 保护装置单体测试 |
4.3.2 保护管理单元功能测试及保护专网子系统测试 |
4.3.3 保护整组传动及负荷向量模拟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文贡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就地化保护研究现状 |
1.2.2 就地化保护的优势和难点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 |
2.1 牵引变电所 |
2.1.1 牵引变电所的结构和功能 |
2.1.2 牵引变电所的环境 |
2.2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的二次设备 |
2.2.1 变电所内的继电保护的种类和方式 |
2.2.2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 |
2.3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的通信网络 |
2.4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总结 |
第3章 就地化保护装置硬件设计 |
3.1 就地化保护装置方案分析 |
3.1.1 既有就地化保护装置方案分析 |
3.1.2 三合一就地化保护装置方案 |
3.2 三合一就地化保护装置设计 |
3.2.1 处理器选择 |
3.2.2 功能划分 |
3.2.3 插板设计 |
3.2.4 外部装置 |
3.2.5 配置方式 |
3.3 就地化保护装置的技术要求 |
3.3.1 就地化保护装置的环境要求 |
3.4 就地化保护装置的电磁干扰问题 |
3.4.1 变电所的干扰源与敏感装置 |
3.4.2 微机保护装置的电磁干扰与解决方案 |
3.5 本章总结 |
第4章 就地化保护的整站网络设计 |
4.1 就地保护装置的软件要求 |
4.2 就地化保护的网络设计 |
4.2.1 三网合一 |
4.2.2 实时工业以太网技术 |
4.2.3 PROFINET |
4.2.4 工业交换机 |
4.2.5 就地化保护的网络架构 |
4.2.6 智能管理单元 |
4.3 就地化保护通信网络仿真 |
4.3.1 网络仿真方案 |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第5章 就地化保护的现场方案 |
5.1 就地化保护的整站配置 |
5.2 故障检修方案 |
5.3 本章总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4)面向智能变电站三网合一网络的PRP/HSR实现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PRP/HSR技术原理简述 |
2 基于PRP/HSR的三网合一网络实现方案 |
2.1 系统实现方案 |
2.2 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制 |
2.3 功能实现及软件配置 |
2.3.1 基于FPGA的PRP/HSR实现方案 |
2.3.2 报文快速实时转发实现方案 |
2.3.3 工作参数配置以及状态获取 |
3 延时分析、性能测试与验证 |
3.1 单节点驻留延时测试 |
3.2 基于PRP的智能变电站系统测试 |
4 基于HSR双向环网的分布式母线保护应用分析 |
5 结语 |
(5)三网合一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三网合一国内外发展趋势 |
1.3 论文内容结构 |
第二章 三网合一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技术基础 |
2.1 数据流传输技术 |
2.1.1 计算机网络TCP/IP架构 |
2.1.2 电视节目业务数据包传输技术 |
2.1.3 语音通话业务数据包传输技术 |
2.2 数据包采集过滤技术 |
2.2.1 网络数据包采集原理 |
2.2.2 网络数据包采集技术 |
2.2.3 网络数据包分析方法 |
2.2.4 网络数据包过滤技术 |
2.3 三网合一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技术分析 |
2.3.1 ThinkPHP框架 |
2.3.2 Bootstrap框架 |
2.3.3 数据库的比较与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网合一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三网合一的用户行为分析需求描述 |
3.2 三网合一的用户行为分析网络部署需求分析 |
3.3 三网合一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1 前端数据采集模块需求分析 |
3.3.2 数据分析模块需求分析 |
3.3.3 系统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4 三网合一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总体要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网合一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模块设计及实现 |
4.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4.2 系统的总体模块设计 |
4.3 系统界面模块 |
4.4 数据包处理模块 |
4.4.1 数据包封装模块 |
4.4.2 数据采集模块 |
4.4.3 数据区分模块 |
4.5 系统分析模块 |
4.5.1 互联网数据流分析模块 |
4.5.2 电视节目数据流分析模块 |
4.5.3 语音通话数据流分析模块 |
4.5.4 用户行为分析策略制定 |
4.6 用户模块 |
4.6.1 用户登录 |
4.6.2 用户权限 |
4.7 设备模块 |
4.7.1 设备识别 |
4.7.2 设备配置 |
4.7.3 设备查询 |
4.8 数据存储模块 |
4.9 日志调度模块 |
4.10 故障报警模块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网合一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功能展示 |
5.1 系统程序框架 |
5.2 测试平台环境搭建 |
5.3 用户界面层 |
5.3.1 用户登录界面 |
5.3.2 实时流量监控界面 |
5.3.3 设备管理界面 |
5.4 业务逻辑控制层 |
5.4.1 互联网内容分析及性能展示 |
5.4.2 电视节目内容分析及性能展示 |
5.4.3 语音通话内容分析及性能展示 |
5.4.4 综合策略制定 |
5.5 数据访问层 |
5.6 数据库搭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与关键技术 |
2.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
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3 相关技术 |
2.3.1 PON技术 |
2.3.2 EPON技术 |
2.3.3 FTTx |
2.3.4 软交换技术 |
第三章 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需求分析 |
3.1 用户需求 |
3.1.1 业务需求 |
3.1.2 用户带宽需求 |
3.1.3 上联带宽需求 |
3.1.4 ODN网络需求 |
3.2 功能需求 |
3.3 性能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设计 |
4.1 设计目标 |
4.2 层次架构 |
4.2.1 业务承载平台设计 |
4.2.2 数据业务设计 |
4.2.3 话音业务设计 |
4.2.4 视频业务设计 |
4.2.5 IPTV业务设计 |
4.3 硬件设备选型 |
4.3.1 OLT设备选型 |
4.3.2 ONU设备选型 |
4.3.3 光放大器设备选型 |
4.3.4 核心交换机设备选型 |
4.4 接入层VLAN规划 |
4.5 IP地址分配 |
4.6 网管设计 |
4.7 ODN组网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实现 |
5.1 总体实现 |
5.2 业务端实现 |
5.2.1 话音业务实现 |
5.2.2 互联网业务实现 |
5.2.3 CATV业务实现 |
5.2.4 VOD点播业务实现 |
5.2.5 智能化业务实现 |
5.3 用户端实现 |
5.3.1 三网合一业务实现 |
5.3.2 用户数据管理 |
5.3.3 日常故障维护 |
5.4 网管系统实现 |
5.4.1 硬件平台及软件环境 |
5.4.2 主要功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测试与评价 |
6.1 测试的目的 |
6.2 测试分类 |
6.3 测试用例 |
6.3.1 PON接口测试 |
6.3.2 PON基本功能测试 |
6.3.3 传输能力测试 |
6.3.4 PON的业务能力测试 |
6.3.5 二层功能测试 |
6.3.6 三层功能测试 |
6.3.7 线路保护功能测试 |
6.3.8 系统可靠性测试 |
6.3.9 组播功能测试 |
6.3.10 网管测试 |
6.3.11 环回功能 |
6.3.12 ODN测试 |
6.3.13 设备测试 |
6.3.14 光缆工程测试 |
6.3.15 帐号测试 |
6.4 测试分析 |
6.4.1 光缆工程测试结果 |
6.4.2 帐号测试结果 |
6.5 具体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三网合一”环境的漫游式VR虚拟图书馆(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三网合一”环境下VR图书馆分析 |
(一) “三网合一”的优势环境 |
(二) “三网合一”环境下漫游式VR图书馆的创新性突破 |
(三) 漫游式VR图书馆的特点 |
三、“三网合一”环境下漫游式VR图书馆的构建 |
(一) “三网合一”环境下漫游式VR图书馆的构架 |
(二) 漫游式VR图书馆的构建流程 |
(三) 漫游式VR图书馆场景的建模 |
(四) 漫游系统的设计 |
四、“三网合一”环境下漫游式VR图书馆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
(8)浅谈三网合一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电视概况 |
2 三网合一技术是数字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 |
3 关于三网合一技术的建议与对策 |
4 结语 |
(9)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的功能及其拓扑结构 |
1.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的功能 |
2.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的拓扑结构 |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的基本要求 |
1.过程层网络的吞吐量要求 |
(1) SMV传输技术的要求 |
(2) GOOSE网的实时性要求 |
2.过程层网络对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的基本要求 |
(1) 合并单元的基本要求 |
(2) 智能终端的基本要求 |
过程层网络组网设计方案 |
1.方案一 |
2.方案二 |
3.方案三 |
4.方案三的验证及效果分析 |
并行冗余技术 |
结束语 |
(10)兰州石化智能小区“三网合一”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兰州石化智能小区需求分析 |
2.1 工程背景 |
2.2 业务需求 |
2.3 用户带宽需求分析 |
2.4 上联带宽需求 |
2.5 技术对比 |
2.5.1 光进铜退 |
2.5.2 宽带接入技术现状 |
2.5.3 推荐使用的 PON 技术 |
2.6 EPON 参考模型 |
2.7 EPON 的优势 |
第三章 三网合一系统平台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2 业务承载设计 |
3.3 QOS 保证设计 |
3.4 上联业务网络设计 |
3.5 IP 地址分配设计 |
3.6 ODN 组网设计 |
3.6.1 ODN 网络结构 |
3.6.2 分光方式 |
第四章 网络管理系统设计 |
4.1 基本设计概念 |
4.2 设计思想 |
4.3 系统结构 |
4.4 业务服务子系统设计 |
4.4.1 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
4.4.2 配置保存与恢复管理模块设计 |
4.4.3 配置管理模块设计 |
4.4.4 软件升级功能模块设计 |
4.4.5 告警管理模块的设计 |
4.4.6 性能管理模块设计 |
4.4.7 IGMP 管理模块设计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运行环境 |
5.2 系统实现界面 |
5.3 系统实现效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成果一 物业承接查验模板的研究与应用 |
成果二 以打造温馨家园为目的的物业管理 |
四、一种“三网合一”实现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变电站“三网合一”配置优化及技术改造分析[J]. 张洪,鄂士平,刘东超,王作维,林语,张侃君,黎恒烜,程立. 能源与节能, 2022(01)
- [2]基于系统测试思想和黑盒测试理论的就地化保护基建现场调试技术研究[D]. 王俊康. 浙江大学, 2019(02)
- [3]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研究[D]. 李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面向智能变电站三网合一网络的PRP/HSR实现方案[J]. 周华良,郑玉平,杨志宏,谢黎,姜雷,王凯.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8(10)
- [5]三网合一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仇星.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6]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设计实现[D]. 刘建英. 兰州大学, 2014(03)
- [7]基于“三网合一”环境的漫游式VR虚拟图书馆[J]. 陆家源.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
- [8]浅谈三网合一技术的发展[J]. 张宇. 科技资讯, 2013(29)
- [9]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王芝茗,葛维春,杨志辉,张延鹏,赵志刚. 电气应用, 2013(15)
- [10]兰州石化智能小区“三网合一”应用与研究[D]. 王亚夫.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