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霍尔顿考尔菲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霍尔,麦田里的守望者,客体,生活方式,叛逆,菲尔德,消极。
霍尔顿考尔菲德论文文献综述
周翠霞[1](2014)在《从霍尔顿形象看“垮掉的一代”——《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德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D.Salinger)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的形象——霍尔顿·考尔菲德。本文通过对霍尔顿形象的分析,对"垮掉的一代"诸如反叛、挣扎、沮丧,以及并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等精神面貌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4年03期)
杨霞[2](2014)在《走向成熟——霍尔顿·考尔菲德的人物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田里的守望者》展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从叛逆天真的少年逐步走向成熟的经历。和所有青少年一样,霍尔顿想在成熟中保持一份天真,排斥成熟,想要独立,想要偶遇异性。与此同时,他也会面临酗酒和吸烟的问题,也会撒谎,自欺欺人。霍尔顿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既独特又具有代表性,成就了人物对读者的感染力,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或将是一个青少年。(本文来源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谌志成,刘祥清[3](2013)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叛逆性格》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是20世纪50年代时期美国青少年的代言人。在这部中篇小说中,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塑造了一位名叫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男主人公。在那个时代,美国糜烂的物质生活早已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霍尔顿开始拒绝成长的来临,并于圣诞前夕揣着对成人世界完美的追寻只身踏上了纽约的路途。本文通过探究主人公叛逆个性的表现及其成因,批判了当时的美国社会,以此告诫青少年一代适者才能生存的法则。(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期刊2013年02期)
崔式文[4](2013)在《孤独的守望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是战后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充分地探索了一位十六岁少年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Holden Caulfield)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游荡所经受的孤独和忧虑。霍尔顿的思想和经历引起青少年的强烈共鸣,这部小说受到国内外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自出版以来,评论家和读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了解读研究。《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成长,作为一个文学主题,一直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成长小说作为传统成长小说的一个分支,在小说主人公、情节和叙事结构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为我们解读成长类小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对霍尔顿成长经历的逃离,反抗和精神成长的叁个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首先,霍尔顿因考试不及格再次被学校开除,他不能从老师、同学中获得帮助和理解,这导致他决心逃离学校;考虑到父母得知自己再次被学校开除后的反映,霍尔顿不得不选择逃离家庭;霍尔顿在纽约的苦难经历则促成他要逃离社会。其次,霍尔顿之所以一次次的选择逃离,是因为他无法接受并适应成长环境中虚假和物质的东西,这也决定了他会反抗学校教育,反抗物质社会和虚假电影的影响。最后,霍尔顿从逃离和反抗的经历中,逐渐获得了人生的顿悟,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可抗拒性,最终向社会妥协,实现精神上的成长。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本文以期达到展现战后美国青少年精神面貌,呼吁学校、家庭和社会关心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以及为小说提供更深入的文本阐释的目的。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小说和作者的相关信息,研究目的和意义及论文的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第叁章分析了霍尔顿的逃离。第四章分析了霍尔顿的反抗。第五章从顿悟和妥协两个方面分析了霍尔顿的精神成长。第六章得出本文结论。本文认为,霍尔顿的成长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青少年的共性问题。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经历孤独和痛苦。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引导他们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直面生活中的挫折,排遣心中的孤独和焦虑;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在社会化过程中顺利完成个人价值的定位和实现。(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李美英[5](2011)在《霍尔顿·考尔菲德:天人合一的探寻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主人公生态意识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作家杰·戴·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描述主人公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排斥,对自然难以割舍的依赖心理,体现了一种追寻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生态哲学思想。这一思想也为身处生态危机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存智慧,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史元辉[6](2011)在《诗意栖居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卢卡契的"物化"理论角度出发,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可以被看做是反物化的斗士。他看不惯他所处世界的冷冰冰的理性计算和情感缺失,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接受情感方面的放纵。他努力地寻求着情感与理性的和谐平衡,成为海德格尔所倡导的"诗意栖居"的守望者。(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1年24期)
杨峥[7](2011)在《霍尔顿·考尔菲德心理创伤的新精神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霍尔顿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本文利用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对其进行了全新的精神分析研究,指出霍尔顿早期心理创伤的根源在于弟弟艾里的死使其过早地失去了一个"足够好的照顾者",并且在寄宿学校的生活又使其失去了一个"促进性环境",从而使他的自体发展出现了障碍。而最后回到妹妹菲比的身边,他又找回了他的"足够好的照顾者"和他的"促进性环境",妹妹菲比充当了分析师的角色。(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1年07期)
廖金罗[8](2011)在《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彷徨、苦闷和守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和不同人物接触,经历各种游戏的霍尔顿.考尔菲德被解读为"问题少年"和"神经症人格"。这种观点忽视隐藏在表层言语行为之下的深层价值体系。他的失望、苦闷和坚守,与其说是青少年成长的问题,不如说是成长中的少年对现代社会主体性建构的批判。虽然,面对物质文化生产再生产中的内在需要对主体性建构的影响,生命个体的力量是弱小的;然而,放弃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工具、听从内心召唤和坚守自我也是一种主体性建构。(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史国丽[9](2011)在《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认同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二战后着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一经出版便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细致描绘了主人公霍尔顿——一位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苦闷而彷徨的精神世界,刻画了霍尔顿所经历的认同危机,及其一次又一次地探寻自我认同的过程。所谓认同,乃是对自我的认识,关乎自身存在的同一性。青春期是人生的转折时期,也是青少年认同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不仅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还增添了许多新角色,开始走向社会,承担新的社会责任。青少年只有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认同,从而避免认同混乱论文主要运用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青春期阶段的认同危机理论分析了主人公霍尔顿所经历的认同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五阶段即青春期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在这一阶段,青少年面临许多新的选择机会和社会要求。如果能够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则能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相反则会造成角色混乱。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本章第一小结简单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第二小结介绍了小说及作者,第叁小结介绍了论文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部分。本章第一小结简单介绍了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第二小结从叁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学者从相关方面对小说进行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语言研究、主题研究以及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对小说进行的研究。第叁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主人公霍尔顿认同危机的原因。首先,论文结合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了主人公认同危机产生的社会原因。其次,主人公同家庭和学校的疏离也是导致其认同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本章重点从叁个方面分析和阐释了主人公霍尔顿的认同危机。根据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如果处于危机阶段的青少年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认同,他们可能会走向反面,形成消极认同。本章第一小结从霍尔顿的语言、思想和行为叁个方面分析了其消极认同的表现。小说主人公渴望永远停留在美好的童年阶段,不愿进入成人阶段,正处于埃里克森所称的“延缓期”阶段。第二小结从霍尔顿与众不同的穿戴,对不变事物的喜爱,事业和性爱方面的失败分析了其这一阶段的表现。同时,他也在不断地重新审视之前的自我。最终,通过妹妹菲宓的爱和自己的顿悟完成了奇迹般的转变。第叁小结分析了霍尔顿的这一转变。第四小结从霍尔顿对过去和未来的态度两个方面分析了认同危机对霍尔顿产生的影响。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本章大体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探讨了本研究的意义,指出了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并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分析,能够使读者对青少年和青春期阶段的认同危机有一个更清晰、全面的认识,以期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尤其是正经历认同危机的青少年成功渡过危机,转换角色,完成从青少年到成人的过渡,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虽然霍尔顿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是其对自我认同的寻找和转变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青少年均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陆娇[10](2010)在《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厌世与出世——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名的反英雄形象,他是当时社会青少年的缩影,表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平衡。本文以文本为根本出发点,从他的情绪言行梦想等切入,分析他性格中的厌世与出世特点。(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霍尔顿考尔菲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麦田里的守望者》展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从叛逆天真的少年逐步走向成熟的经历。和所有青少年一样,霍尔顿想在成熟中保持一份天真,排斥成熟,想要独立,想要偶遇异性。与此同时,他也会面临酗酒和吸烟的问题,也会撒谎,自欺欺人。霍尔顿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既独特又具有代表性,成就了人物对读者的感染力,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或将是一个青少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霍尔顿考尔菲德论文参考文献
[1].周翠霞.从霍尔顿形象看“垮掉的一代”——《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德形象分析[J].神州.2014
[2].杨霞.走向成熟——霍尔顿·考尔菲德的人物特点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
[3].谌志成,刘祥清.《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叛逆性格[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3
[4].崔式文.孤独的守望者[D].曲阜师范大学.2013
[5].李美英.霍尔顿·考尔菲德:天人合一的探寻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主人公生态意识解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
[6].史元辉.诗意栖居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J].名作欣赏.2011
[7].杨峥.霍尔顿·考尔菲德心理创伤的新精神分析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
[8].廖金罗.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彷徨、苦闷和守望[J].安顺学院学报.2011
[9].史国丽.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认同危机[D].曲阜师范大学.2011
[10].陆娇.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厌世与出世——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