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一性地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位,自我,情绪,性情,心境,大学生,两岸关系。
同一性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赵大亮,曾芊[1](2016)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运动员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讨高中生运动员自我同一性地位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方法:以215名广东省省队高中生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的人数最多,高中阶段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在性别、年级上均无差异;以父母教养方式为自变量,以同一性发展因素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获得3个有意义的回归方程。结论:高中生运动员的同一性发展有自己的特点;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运动员同一性地位的形成有影响;母亲的关爱是影响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形成的重要因素,母亲的控制是影响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形成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陈晓[2](2013)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人格发展的同一性理论的核心概念。它贯穿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一个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同一性风格和同一性地位从不同的侧面对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探讨,同一性风格主要是从社会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同一性地位则是从同一性发展的结果来探讨。自我同一性就像自我管理系统一样,激发和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已有研究对自我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同一性风格与助人行为、攻击行为进行过研究,但同一性风格作为一种社会认知加工取向会对亲社会行为造成怎样的影响还没有研究进行探讨。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叁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也没有研究探讨。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叁者关系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楚同一性的发展是如何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的。为今后促进大学生的同一性发展来提高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思路。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翻译修订了同一性风格问卷,然后从亲社会行为的内外两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生同一性风格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叁者的关系。为自我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在总体上,叁种自我同一性风格人数的比例为信息风格的人数最多(42.82%),其次是扩散/回避风格(38.03%),而规范风格的人数最少(19.15%)。(2)叁种风格的人数在年级、性别上的分布有显着差异,而在生源地上的分布不存在显着差异。(3)不同的同一性风格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亲社会行为,信息风格的个体在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和匿名性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更高,规范风格的个体在依从性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更高,扩散/回避风格的个体在公开性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更高。同一性风格发展的越成熟,在总体亲社会行为上得分越高。(4)四种同一性地位在外显亲社会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为显着。这不仅验证了Padilla-Walker等2008年的研究结论,还发现同一性获得地位个体在亲社会行为中的匿名性、情绪性和紧急性维度上的得分较高。同一性地位发展的越成熟,亲社会行为得分越高。(5)同一性风格在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6)外显亲社会与内隐亲社会是两种独立的结构,通过IAT内隐联想测验可以有效的测量内隐亲社会行为。(7)不同同一性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也不同。信息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规范风格和扩散/回避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低,且信息风格个体与扩散/回避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差异显着。(8)不同同一性地位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也不同。同一性获得和同一性延缓地位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地位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低。(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23)
范宏云[3](2012)在《1945年德国的法律地位问题与两岸关系——以国际法的国家同一性理论为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1945年德国法律地位问题和两岸关系分别是涉及当时德国和当今中国的统一和分裂的根本性问题,对前者的认识决定对后者的答案。本文运用国际法的国家同一性理论和方法对二者进行对照研究,发现两个德国的产生中断了德国的国家同一性,在两德共处期间根本不存在"整个德国",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先分裂后统一"的德国经验;两岸暂时分离不中断中国的国家同一性,根本不存在台湾的国际人格或台湾的国家属性问题,以"整个中国"理论设计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缺乏理论和实践基础,两岸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治权分裂模式。(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期刊2012年00期)
孙承叔[4](2012)在《否定的辩证法与非同一性的哲学地位——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否定的辩证法》是阿多诺最主要的哲学着作。他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是同一性,同一性通过扬弃非同一性而达到新的同一,因而其"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肯定;同一性构成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这种同一性哲学在当代构成了资本统治世界的哲学基础。在阿多诺看来,事物的否定是彻底的否定,这种否定的力量在于非同一性;由于非同一性对同一性的否定是彻底的,因而辩证运动法则不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而是"否定,否定,再否定"。由此,他对一切形而上学采取了批判态度。由于阿多诺彻底地否定了同一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他也是一位最极端的哲学家。辩证地分析阿多诺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辩证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2年06期)
张建飞,孙权科[5](2011)在《不同同一性地位初中生的情绪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Marcia的同一性地位理论模型为基础,将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同一性发展水平、日常情绪体验、情绪调节方式、心境状态以及焦虑水平等方面进行问卷测量,皆在揭示和证实不同同一性地位初中生的情绪特征差异,并探讨青少年同一性发展与情绪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同一性地位初中生在日常情绪体验、情绪调节方式、心境状态、焦虑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1)在日常情绪体验方面,达成型的正性情绪体验频率显着地高于其他类型,而扩散型在多个负性情绪体验频率方面显着地高于其他类型;(2)在情绪调节方式方面,达成型对正性情绪重视程度高,对负性情绪的重视程度低且忽视程度较高;延缓型对正性情绪的重视程度和宣泄程度都较高;早闭型对正性情绪的忽视程度较高;扩散型对正性情绪的重视和宣泄程度低,且对负性情绪的忽视程度较低;达成型和延缓型初中生对正性情绪常采用增强型调节的方式,而扩散型和早闭型对正性情绪常使用减弱型调节的方式;(3)在心境方面,达成型的积极心境得分最高,延缓型和早闭型次之,扩散型最低;(4)在焦虑水平上,扩散型的焦虑水平最高,达成型的焦虑水平最低,延缓型和早闭型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研究还证实了同一性与情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一性达成与个体积极的情绪模式相联系,而同一性扩散与个体消极的情绪模式相联系。(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刘辉,赵婉姝[6](2011)在《文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文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文科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在年级间存在差异,大一阶段均数高于其他各年级,到大二阶段程度在不断降低,大叁阶段逐渐回升,大四阶段又开始降低;自我同一性地位的性别差异研究显示,大一、大叁女生自我同一性总体上高于男生;大二、大四男女生的叁项指标均数差异不显着;从自我同一性地位频数分布数据上看,A-F地位与D-M地位居多。(本文来源于《社会心理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姜晶晶[7](2010)在《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情绪表达及其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埃里克森、玛西娅、加藤厚等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某中学初一至高叁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及情绪表达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各个维度总体呈"低-高-低-高"的发展趋势。高一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转折时期,在现在的自我投入上处于低谷,与其他各年级存在显着性差异。同时自我同一性度数分布也存在显着性差异。中学生的正性情绪表达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从初一至高叁,学生的情绪表达叁个维度都呈下降趋势,高二、高叁学生的正性情绪表达、负性情绪表达、情绪表达强度显着低于初一、初二学生。中学生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与正性情绪表达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社会心理科学》期刊2010年08期)
杨振,雷秀雅[8](2010)在《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和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使用自编的大学生角色转换状态问卷和日本心理学家加藤厚制订的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对450名大学新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和角色转换状态的相关性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在角色转换和自我同一性地位上的性别、学科项差异不显着,而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和自我同一性存在显着相关,自我同一性对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状态有显着的影响。根据上述结果得出结论,自我同一性对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状态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彭春梅[9](2010)在《福州市硕士研究生择偶焦虑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福州市硕士研究生为被试,致力于探讨硕士研究生择偶焦虑状况及其与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关系,以期开创择偶焦虑研究,并为高校开展学生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研究中自编硕士研究生择偶焦虑问卷。问卷由对内在缺乏自信、对择偶能力缺乏自信、对外在缺乏自信、对结果担忧、对阻力担忧、对爱情担忧、对压力惧怕7个维度组成,检验结果证明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存在轻度择偶焦虑,主要表现为对阻力担忧、对结果担忧、对爱情担忧、对择偶能力缺乏自信四个方面;具有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硕士研究生择偶焦虑及其各维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择偶焦虑有影响,且与择偶焦虑存在负相关关系;自我同一性地位也会影响择偶焦虑,且其维度中现在投入、将来投入愿望两维度与择偶焦虑呈负相关关系;现在投入、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择偶焦虑有负向预测力。(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张建飞[10](2010)在《不同同一性地位初中生的情绪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Marcia的同一性地位理论模型为基础,将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同一性发展水平、日常情绪体验、情绪调节方式、心境状态以及焦虑水平等方面进行问卷测量,皆在揭示初中生的同一性发展特点、初中生的情绪发展特点,重点考察和证实不同同一性地位初中生的情绪特征差异,并探讨青少年同一性发展与情绪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研究一:初中生同一性发展的特点。本研究采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同一性地位测量工具——EOM-EIS-II测量了初中生在意识领域、人际领域以及总体领域中的同一性发展状况,揭示了初中生同一性地位类型的人数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初中生同一性的发展具有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初中生同一性地位类型的人数分布不均衡,延缓型居多,达成型较少;达成型个体人数比例随年级升高不断增加,而早闭型个体人数比例随年级升高不断减少,女生处于扩散型的人数比例显着高于男生。研究二:不同同一性地位初中生的情绪特征。通过测量初中生日常具体情绪的体验频率、情绪调节方式、心境状态、焦虑水平等情绪指标以及同一性地位,揭示了初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证实了不同同一性地位初中生在情绪各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初中生的日常情绪中,正性情绪体验较多;初中生比较多地采取减弱型调节方式(忽视和抑制)来调节负性情绪,比较多地采取增强型调节方式(重视和宣泄)来调节正性情绪;初中生的心境以积极心境为主基调,但其消极心境体验和焦虑水平随年级升高不断增高。(2)不同同一性地位初中生在日常情绪体验、情绪调节方式、心境状态、焦虑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日常情绪体验方面,达成型的正性情绪体验频率显着地高于其他类型,而扩散型在多个负性情绪体验频率方面显着地高于其他类型。在情绪调节方式方面,达成型对正性情绪重视程度高,对负性情绪的重视程度低且忽视程度较高;延缓型对正性情绪的重视程度和宣泄程度都较高;早闭型对正性情绪的忽视程度较高;扩散型对正性情绪的重视和宣泄程度低,且对负性情绪的忽视程度较低;达成型和延缓型初中生对正性情绪常采用增强型调节的方式,而扩散型和早闭型对正性情绪常使用减弱型调节的方式。在心境方面,达成型的积极心境得分最高,延缓型和早闭型次之,扩散型最低。在焦虑水平上,扩散型的焦虑水平最高,达成型的焦虑水平最低,延缓型和早闭型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研究还证实了同一性与情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一性达成与个体积极的情绪模式相联系,而同一性扩散与个体消极的情绪模式相联系。(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同一性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人格发展的同一性理论的核心概念。它贯穿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一个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同一性风格和同一性地位从不同的侧面对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探讨,同一性风格主要是从社会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同一性地位则是从同一性发展的结果来探讨。自我同一性就像自我管理系统一样,激发和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已有研究对自我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同一性风格与助人行为、攻击行为进行过研究,但同一性风格作为一种社会认知加工取向会对亲社会行为造成怎样的影响还没有研究进行探讨。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叁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也没有研究探讨。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叁者关系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楚同一性的发展是如何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的。为今后促进大学生的同一性发展来提高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思路。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翻译修订了同一性风格问卷,然后从亲社会行为的内外两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生同一性风格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叁者的关系。为自我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在总体上,叁种自我同一性风格人数的比例为信息风格的人数最多(42.82%),其次是扩散/回避风格(38.03%),而规范风格的人数最少(19.15%)。(2)叁种风格的人数在年级、性别上的分布有显着差异,而在生源地上的分布不存在显着差异。(3)不同的同一性风格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亲社会行为,信息风格的个体在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和匿名性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更高,规范风格的个体在依从性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更高,扩散/回避风格的个体在公开性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更高。同一性风格发展的越成熟,在总体亲社会行为上得分越高。(4)四种同一性地位在外显亲社会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为显着。这不仅验证了Padilla-Walker等2008年的研究结论,还发现同一性获得地位个体在亲社会行为中的匿名性、情绪性和紧急性维度上的得分较高。同一性地位发展的越成熟,亲社会行为得分越高。(5)同一性风格在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6)外显亲社会与内隐亲社会是两种独立的结构,通过IAT内隐联想测验可以有效的测量内隐亲社会行为。(7)不同同一性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也不同。信息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规范风格和扩散/回避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低,且信息风格个体与扩散/回避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差异显着。(8)不同同一性地位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也不同。同一性获得和同一性延缓地位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地位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一性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1].赵大亮,曾芊.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运动员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
[2].陈晓.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3
[3].范宏云.1945年德国的法律地位问题与两岸关系——以国际法的国家同一性理论为研究方法[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12
[4].孙承叔.否定的辩证法与非同一性的哲学地位——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研究[J].河北学刊.2012
[5].张建飞,孙权科.不同同一性地位初中生的情绪特征研究[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6].刘辉,赵婉姝.文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
[7].姜晶晶.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情绪表达及其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
[8].杨振,雷秀雅.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和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相关研究[J].心理研究.2010
[9].彭春梅.福州市硕士研究生择偶焦虑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10].张建飞.不同同一性地位初中生的情绪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