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隧道被开挖出来,并由此引发了隧道涌水、漏水等一系列问题。在岩溶地区由于土层浅薄、地下岩溶裂隙管道等发育,因此地下水循环系统更加复杂和脆弱。隧道开挖所引起的隧道涌水和漏水,可能对脆弱的岩溶地下水循环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进而造成上部地表水干涸,从而影响上覆植被的生长和发育。中梁山位于重庆市主城西部,属典型的岩溶槽谷地貌;自1999年以来,中梁山陆续修建了多条隧道,其中在中梁山北部的龙凤槽谷(隧道影响区),密集修建了3条隧道;而在中梁山南部的龙车槽谷(无隧道影响区),并没有修建隧道。隧道开挖导致的隧道涌水和漏水使得龙凤槽谷内部泉水干涸,水田转为旱地,当地居民生活用水需要从山下抽水,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在中梁山岩溶槽谷区,由于地下水开采和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水干涸,可能对植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而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植物水分来源和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一个地区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体现。因此系统研究岩溶槽谷地区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对岩溶槽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区四种典型植物白蜡树、橘子树、金佛山荚蒾和多叶勾儿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隧道影响区和无隧道影响区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探究隧道建设对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隧道影响区和无隧道影响区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随降水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趋势与降水量大体保持一致;虽然土壤含水率在隧道影响区和无隧道影响区表现出相似的变化特征,但在同一深度,隧道影响区土壤含水率明显低于无隧道影响区(同一时间,隧道影响区土壤含水率较无隧道影响区土壤含水率低4%);且在同一深度隧道影响区土壤含水率与无隧道影响区土壤含水率呈现显著差异(P<0.01)。土壤含水率在隧道影响区和无隧道影响区表现出的这种差异表明,隧道开挖可以使地下水位降低,然后使得隧道上部土壤变干。(2)各植物木质部水的δ2H和δ18O值差异并不显著,表明各植物具有类似的水分来源。然而,一年中各植物木质部水的δ2H和δ18O值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P<0.01),表明植物水分来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同一时间,隧道影响区植物木质部水的δ2H、δ18O值较无隧道影响区相同植物木质部水的δ2H、δ18O值更加偏正,植物木质部水的δ2H、δ18O值在隧道影响区和无隧道影响区的这种差异表明隧道开挖可能改变了隧道影响区植物水分来源。利用IsoSource模型计算了各植物水分来源,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植物水分来源存在差异(植物利用的地下水比例由冬春季节的46%-69%,降至夏秋季节的20%-44%)且隧道开挖不仅降低了土壤含水率,而且改变了岩溶地区植物吸收各水分来源的比例:即隧道建设使得隧道影响区植物利用的地下水比例较无隧道影响区更高(冬春季节隧道影响区较无隧道影响区植物利用的地下水占比高9%,夏秋季节隧道影响区较无隧道影响区植物利用的地下水占比高5%);计算结果也表明同一季节乔木较灌木而言利用的地下水占比更高(同一季节乔木较灌木而言利用的地下水占比高5%)。(3)植物叶片δ13C值整体表现出冬春季偏正,夏季最偏负,秋季和冬季植物叶片δ13C值较偏正的特征,这表明植物在春季具有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而在夏季植物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同一植物,在同一季节,隧道影响区植物叶片δ13C值均高于无隧道影响区植物叶片δ13C值,这种差异表明隧道影响区植物较无隧道影响区植物而言具有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同一季节不同生活型植物δ13C值表现出乔木高于灌木;这表明乔木较灌木而言具有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通过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的计算,证实了上述观点:即同一植物在隧道影响区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无隧道影响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同期隧道影响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较无隧道影响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高0.07mmol/mol;隧道影响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由夏季的0.45mmol/mol升高到春季的1.98 mmol/mol,而无隧道影响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由夏季的0.41mmol/mol升高到春季的1.89 mmol/mol);在同一季节,乔木较灌木而言具有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乔木水分利用效率较灌木水分利用效率高0.02mmol/mol),说明乔木较灌木而言采用了更加保守的水分利用策略。(4)土壤含水率和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和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呈负相关关系,而隧道影响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R2=0.73,P<0.01)较无隧道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强(R2=0.64,P<0.01)。表明植物在隧道影响区对于土壤水分的变化更为敏感。对乔木和灌木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含水率的相关分析表明,乔木和灌木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其中灌木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更强(乔木R2=0.64,P<0.01;灌木R2=0.80,P<0.01),这可能是由于灌木较乔木而言属于浅根系植物,因此灌木对土壤水分的变化更加敏感。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刘九缠
导师: 沈立成
关键词: 岩溶槽谷区,植物水分来源,植物水分利用效率,隧道建设,土壤含水率
来源: 西南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生物学,公路与水路运输
单位: 西南大学
分类号: Q948;U455
总页数: 73
文件大小: 4803K
下载量: 51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探地雷达早期信号振幅包络值的黏性土壤含水率探测[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22)
- [2].考虑地表粗糙度改进水云模型反演西班牙农田地表土壤含水率[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24)
- [3].汉阳陵帝陵外藏坑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子分析[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06)
- [4].干湿交替下基于超声波速度的土壤含水率估算模型[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08)
- [5].荆条根系的固土功能随土壤含水率的变化[J]. 林业科学 2020(06)
- [6].土壤含水率对沙柳根土间摩阻力的影响[J].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0(03)
- [7].频域反射分析法测定土壤含水率标定试验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9(03)
- [8].季节性冻融期覆砂对太谷农田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05)
- [9].疏勒河流域土壤含水率反演[J]. 干旱区研究 2018(06)
- [10].土壤含水率测定方法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3)
- [11].土壤含水率对45号钢磨损性能的影响[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7(03)
- [12].基于数字图像估算不同密度表层土壤含水率[J]. 灌溉排水学报 2017(04)
- [13].土壤含水率测量技术和介电常数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27)
- [14].基于高光谱的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05)
- [15].2个密度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20(02)
- [16].覆盖度对无人机热红外遥感反演玉米土壤含水率的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 2019(08)
- [17].大范围土壤含水率数据融合并行计算方法研究[J]. 水电能源科学 2018(11)
- [18].不同探测方法下的探地雷达土壤含水率正演模拟[J]. 山西建筑 2017(29)
- [19].基于试验反射光谱数据的土壤含水率遥感反演[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2)
- [20].基于微波遥感技术探测森林地表土壤含水率[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3)
- [21].温室土壤含水率与导热率空间分布及相关性[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19)
- [22].土壤含水率的检测研究进展[J]. 农机化研究 2014(05)
- [23].土壤含水率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01)
- [24].东沟流域2015年土壤含水率变化分析[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7(12)
- [25].干旱区绿洲植被高光谱与浅层土壤含水率拟合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7(12)
- [26].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固定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J]. 土壤学报 2016(01)
- [27].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02)
- [28].近红外传感器测量不同种类土壤含水率的适应性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4(03)
- [29].不同灌水条件下宁夏贺兰山东麓滴灌酿酒葡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8(08)
- [30].滇石林石漠化与次生林的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比较研究[J]. 中国岩溶 2018(04)
标签:岩溶槽谷区论文; 植物水分来源论文;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论文; 隧道建设论文; 土壤含水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