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认同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间重构,宗族认同,社区认同,认同转变
认同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杜金秋,陶春艳,王一琰[1](2019)在《空间重构思维下农村社区认同转变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背景下,农村公共空间在快速的建设发展中已然重构,其文化认同也发生了明显转变。本文通过对案例地空间重构思维下的宗族认同向社区认同的转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探讨现代新型农村的农户认同模式,总结宗族认同与社区认同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认同两种认同共存的意义并讨论其平衡关系的建立。(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9年19期)
王靖,张伶伶,武威[2](2019)在《园中之院——时空行为下的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探讨建筑空间如何在自然环境中传达文化内涵。通过对使用者时空行为的考察,引入传统园林与院落空间的组织逻辑,从空间结构、空间肌理及空间关联叁个层面,营造园中之院的空间格局。探讨主体在时空行为中通过空间认知形成文化认同的内在机制。(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郑勋[3](2019)在《身体空间的“可见性”生产与自我认同危机——基于社交媒体语境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特别是"媒介化社会"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空间的建构。在社交媒体语境下,身体超越自身的空间性,以自拍照、动态图、表情图、视频、网络直播等视觉导向为主要呈现形式进行空间"可见性"生产,身体空间进而被整合入新的空间。同时,伴随资本的扩张,其"生产及消费"的内在逻辑让身体空间彻底地社会化。身体是自我认同的核心要素,身体空间的可见化生产深刻地影响着主体的自我认同体系。主体借助虚拟视觉符号完成的"误同",自我呈现的多元化、碎片化,以及对自身缺乏反思并依赖他人的肯定以此获得自身存在的确认,均反映出社交媒体语境下的自我认同危机。因此,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建构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身份认同,促进网络文明建设,亟待全社会共同关注。(本文来源于《长白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黄林静[4](2019)在《从“空间”到“地方”:城市地方认同建构中的新媒体实践——以微信公众号“平话”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与"地方"同属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在关键差异,而近二叁十年从"空间"到"地方"的研究转向为城市传播的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城市传播中的新媒体借助自身传播上的优势,从选取承载"地方意象"的城市"空间"到呈现"空间"中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展现代表地方认同内化的独特人物故事,完成从"空间"到"地方"的转变,重新链接起城与人的深度关系,实践着地方认同的建构,也契合了全球化背景下对地方性价值的珍视。(本文来源于《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鞠斐,王诚[5](2019)在《多层地理空间与女性主体的认同——论电视剧《大江大河》的性别地理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剧《大江大河》引爆2018年末国内荧幕,这部现象级剧集通过"大时代小人物"的叙事策略,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在国内知名豆瓣网中得到8.9的高分,斩获"2018年最受欢迎的国产剧"称号。剧中描绘的是一幅改革开放大潮中的青年努力奋进的图像,但是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这个图像里的女性形象却面临着"失语"的窘境。本文将运用女性地理学相关论点,分析剧中地理因素与女性形象的互动关系以及不同空间对女性主体的形塑作用,尝试着描绘出电视剧中呈现的性别地理图景。(本文来源于《北方传媒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婷,刘乾阳[6](2019)在《网络视频直播空间中青年女性的自我建构与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介技术发展早期建构的文化形态虽不足以动摇主导文化的中心,但却催生了青年亚文化表征及其亚文化实践。以网络视频直播中的泛娱乐直播为对象,运用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及爱德华·索亚"第叁空间"理论,探索青年女性亚文化中的自我建构与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与以往的成果迥异,作为互联网新的媒介形式,网络视频直播并未帮助女性建构新自我以获得独立的身份认同,而是在资本和市场引导下,通过维持媒介刻板形象满足男性凝视,以达到获取金钱和作为草根明星认同感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军旗,徐亮[7](2019)在《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实践认同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空间情境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和政权稳定。作为整个认同过程系统闭合回路中最重要的一环,实践认同直接决定着认同的效率和质量。基于微空间转向的生产—实践视角,运用实证数据探讨微空间生产实践的理论支配逻辑、分析微空间对实践认同产生的影响变化和提高微空间实践认同的路径对策,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微空间个体的实践认同,真正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实践行动和意识反思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预期目标。(本文来源于《理论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杨向荣,黄娜娜[8](2019)在《空间展示中的文化认同及其治理——论博物馆的空间文化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化空间的建构上,博物馆的功能由私藏变为展示,博物馆的主体由王权贵族转向社会大众,它透过"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建构主体和生产知识。在文化传承上,博物馆不仅是群体回忆和身份认同的场所,也是存储和保护记忆的"仓库"。博物馆是文化治理功能的现实物质实体之一,它借助由上而下的制度、机制操纵和由下而上的民众自我治理实现文化治理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9年07期)
王立,张健君[9](2019)在《个体-家庭地方认同迭代的生命历程空间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性构建和人的城镇化社会进程推动下,地方认同在发生转换和迭代的变化。与静态视角下地方认同的断面研究不同,论文基于生命历程和家的流动性的动态研究视角,以具有70 a时间跨度的个体-家庭为研究主体,对其地方认同随时空迁移的变化和社会意义进行了生活史式的跟踪解读。研究发现:在城乡迁移过程中,随着时空的转移和生活经历的层累,个体-家庭的地方认同发生了转换、迭代的动态变化。①这一动态变化与家的流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流动中个体与家庭成员在不同生活区域的地方性产生了地方阻力与地方推力,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地方认同发生了迭代变化;②社会环境与社会场景、家庭角色、文化适应与个体行为调整是人的城镇化过程中地方认同迭代的重要影响因素;③家庭类型变化和代际差异会影响到地方认同迭代发生的幅度。(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王丽丽,明庆忠,冯帆[10](2019)在《边境民族旅游村寨空间生产与地方认同研究——以西双版纳勐景来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境民族旅游村寨是微观层面上的边境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的结合体,其"边缘性"和"民族性"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民族旅游村寨的空间生产是一种包含了外生性内化与内生性外化的双向互动实践过程,在外部性物质空间与内生性感知空间之间谋求"效率、质量、公平"叁者的平衡,既能使空间生产及利用更加合理,又能使各权力主体走向共生和谐,更好地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家园,从而促进边疆地区的团结稳定。(本文来源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认同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探讨建筑空间如何在自然环境中传达文化内涵。通过对使用者时空行为的考察,引入传统园林与院落空间的组织逻辑,从空间结构、空间肌理及空间关联叁个层面,营造园中之院的空间格局。探讨主体在时空行为中通过空间认知形成文化认同的内在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同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杜金秋,陶春艳,王一琰.空间重构思维下农村社区认同转变过程研究[J].祖国.2019
[2].王靖,张伶伶,武威.园中之院——时空行为下的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J].新建筑.2019
[3].郑勋.身体空间的“可见性”生产与自我认同危机——基于社交媒体语境的探索[J].长白学刊.2019
[4].黄林静.从“空间”到“地方”:城市地方认同建构中的新媒体实践——以微信公众号“平话”为例[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9
[5].鞠斐,王诚.多层地理空间与女性主体的认同——论电视剧《大江大河》的性别地理建构[J].北方传媒研究.2019
[6].王婷,刘乾阳.网络视频直播空间中青年女性的自我建构与身份认同[J].当代青年研究.2019
[7].王军旗,徐亮.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实践认同探析[J].理论学刊.2019
[8].杨向荣,黄娜娜.空间展示中的文化认同及其治理——论博物馆的空间文化建构[J].传媒观察.2019
[9].王立,张健君.个体-家庭地方认同迭代的生命历程空间叙事[J].地理科学进展.2019
[10].王丽丽,明庆忠,冯帆.边境民族旅游村寨空间生产与地方认同研究——以西双版纳勐景来村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