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运行机制协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运行机制,民主,人民政协,政党,基层,协商会,机制。
运行机制协商论文文献综述
宋李翔[1](2019)在《协商主体间的均衡运行机制——以深圳网约车政策出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享经济种类繁多,网约车作为分享经济在深圳城市随处可见,网约车给市民带来便利,但是也对城市管理者发出了挑战。从实践效果来看,深圳网约车政策出台过程,是近年来政府积极发挥行政协商机制作用,提升重大公共政策质量的典范,协商主体间的均衡运行机制是机制顺畅运行的内在逻辑。可以预见,协商治理将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在重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必然方向和路径选择。(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28期)
秦秋香[2](2019)在《城市社区协商治理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各地协商民主实践的进一步落实与基层治理的不断探索创新,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取得很大的进展,将协商融入治理的实践成果丰富,在社区协商治理方式上涌现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但是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推进社区协商治理的规范有序进行上,党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了要在科学化水平、法制化保障、精细化管理和组织化程度上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国家对关于社区治理的决定、意见的出台,为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提供了可行性思路。焦作市解放区作为两次获得“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的地区,在社区协商治理上有丰富的经验。本文选取焦作市解放区为调查对象,结合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以运行机制为分析视角,结合相关经验和出现的问题,提出了“533”社区协商治理模式,对城市社区协商治理运行机制提出了建议。首先,理清社区、协商治理、运行机制的基本概念,对治理理论、协商民主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进行分析,指出这些理论在社区协商治理上应用的契合性。接着对我国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不同模式进行总结分类,通过归纳分析典型实践模式,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可分大体为四种模式:党建引领联动型协商、政社协作共治型协商、平等议事自主型协商、事务分类精准型协商。对不同协商模式进行解读,得到协商治理的有益经验。然后,论述解放区社区协商治理模式的发展过程和特色,结合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指出解放区社区协商治理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问题主要有居民协商参与度不够高、居民委员会存在行政化倾向、社会组织承接社区服务较少、协商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协商结果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有组织层面的也有实施过程中的,根本的原因是运行机制的不健全。最后,根据对解放区社区协商治理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结合典型社区协商治理的经验,提出了构建“533”社区协商治理模式,对协商结构体系与平台和运行机制中的居民参与机制、共商共治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分别提出了创新性建议,以期解放区社区协商治理创新能更好地发展,也为我国其他省市地区的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取得更有效的成果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培君[3](2018)在《论我国集体协商权的运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协商的目的在于签订集体合同,而集体合同的意义在于为劳动合同提供基准,避免单个劳动者由于处于劣势而受用人单位不公正的对待。这是集体协商制度最为直接的存在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协商的直接受益者应当是劳动者而不是用人单位,最希望进行集体协商的自然也是劳动者。集体协商是一种制定规则的机制,而不是执行规则的机制,如果用人单位不愿意进行协商,凭借其自身在劳资关系中所占据的优势地位,协商便难以进行下去,规则也就难以制定出来。这样一来,关于集体协商的立法设计就应当把重心放在如何确保用人单位开展协商以及在协商过程中做到平等协商、诚信协商。(本文来源于《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继亮[4](2018)在《协商的系统化: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及其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协商系统理论系西方协商民主研究的前沿。协商系统指的是各种能够推进或达成协商的活动、机制结合所形成的整体。从协商系统的构成来说,促进或达成协商的功能性指标是确定协商系统构成要素的标准。从动态运转机制来看,协商系统意味着公共领域中的观点或话语经过各式各样协商论坛的"净化",最终进入政府机构决策议程的过程。从整体来看,协商系统比面对面式的协商具有更多优势,但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张岩[5](2018)在《依法治国视域下政党协商的运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依法治国与我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完善息息相关,其中政党协商作为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无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政党协商的运行机制是实现政党协商的价值、功能、目标的手段、方式和程序。因此,要实现政党协商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就要在充分把握两者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全面审视政党协商运行机制在规范方面存在的障碍,从推进政党协商法治化的视角,探索完善其运行机制的制度路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孟凤英[6](2018)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完善政党协商运行机制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党协商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在促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政党协商运行中存在主体协商意识不强、形式化问题突出、监督机制不健全、评价与反馈不及时不健全等问题,亟需通过完善政党协商运行的具体机制、创新政党协商的软保障机制、健全政党协商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党协商的评价与反馈等途径改善和解决,进一步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本文来源于《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易兵,赵立平,陈国生[7](2018)在《去行政化背景下完善地方高校决策协商民主运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高校的管理中,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与运行,是高校谋发展必须重视的一环。在论述地方高校协商民主的内涵与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地方高校行政化决策存在的问题,归纳出高校决策协商民主机制的运行机制,进而从民主协商各主体平等的地位、沟通的态度、辩论说理的作用、协商过程的监督、协商决策过程中第叁方的引入和协商民主治理的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地方高校决策协商民主化水平的具体对策。(本文来源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荣鑫[8](2018)在《中国特色立法协商运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立法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立法协商的实践探索目前主要集中于地方。它是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为主导主体,以人民政协为参与主渠道,以有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公众等为参与主体,在立法活动中按照规定程序就立法内容和有关事项通过多种形式展开协商讨论,从而提升立法质量、推动民主发展的协商实践活动。领导一元性、主导固定性、内容专业性、参与广泛性、形式多样性是中国立法协商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奠定了中国立法协商实践的理论基础。中国立法协商实践经历了长期发展过程,从萌芽到形成,再到逐步发展完善。中国立法协商的运行机制因类型不同而不同,从中国立法协商的实践看,立法协商可以概括为“党委统筹型”、“人大主导型”、“党组合作型”以及“政协主动型”等类型。四种类型的立法协商运行机制基本涵盖执政党、立法机关、政协、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体组织、社会公众等参与主体。四种类型的立法协商运行机制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共通机制如启动机制、实施机制、反馈机制、保障机制等。当前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立法协商运行机制。主要地说,就协商启动机制而言,需要健全议题提出机制、健全主体产生机制、建立健全协商知情机制;就协商实施机制而言,需要健全过程把控机制、建立协商辩论机制、建立协商终结机制;就协商反馈机制而言,需要建立健全全程反馈机制、健全双向反馈机制、健全反馈制约机制;就协商保障机制而言,需要健全协商领导机制、健全智库咨询机制、健全协商主体参与机制、建立协商评价机制。(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1-01)
樊璠[9](2016)在《GZ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及其成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依托人民政协组织开展各类协商活动的民主方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具有减少政权机关和被管理者之间摩擦、化解社会矛盾、团结凝聚发展力量的统战作用,也具有向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其科学执政行政的议政作用。由于政协作为民主协商机关缺乏具体硬性约束力,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已经落后于政协协商民主的具体实践,全国政协和各省市县级地方政协之间为指导关系而并非领导关系,因此有必要将全国各地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经验相互交流、总结归纳并上升为顶层设计,形成我国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体系。本文运用协商民主理论,对我国人民政协协商的制度化建设现况进行概括分析,提出建立具备更高效成熟的制度性框架。通过有经验实效的城市案例分析,将国家法定制度和地方制度进行比较,经对31个省级和15个副省级城市进行调查,发现各地制度建设主要为转发中央文件、委员管理、例会制度、界别工作、提案工作等几个方面,并将2012-2014叁年间全国政协收录理论文稿中,各省市政协提出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归纳成五个方面:地方党委未能按照中央文件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委员主体功能发挥的不够全面、界别作用亟待更有效发挥、协商流程不够规范、对协商成果办理的反馈及跟踪机制尚未建立。本文还具体分析研究GZ市人民政协在制度化建设的实效,提出要建立高效的协商民主制度框架,必须要在党委的领导作用下,加强主体自身建设,突出强调界别作用,明确并细化工作流程,加强后续督办等问题。通过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在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时,首要明确党委的主导意义和人民政协的协商定位,其次要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框架建设的规范化,既要明确协商中各主体内容的定位,还需建立健全有序的民主协商流程,并注重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12-01)
程林顺[10](2016)在《基层协商民主运行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层社会多元利益协调发展要求加强基层协商民主运行机制建设,包括健全基层协商民主运行的程序化议事机制,构建基层协商民主运行的高效化合作机制,建立基层协商民主运行的常态化监督机制,完善基层协商民主运行的制度化保障机制。基层协商民主充分体现基层群众当家作主权利地位,拓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深度和广度,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创新基层民主治理方式,有利于维护地区和谐与稳定。通过基层协商民主以扩大群众有序参与、加强协商共治、强化权力监督,从而拓宽群众利益表达的渠道和途径,丰富协商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开创基层统战工作新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运行机制协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各地协商民主实践的进一步落实与基层治理的不断探索创新,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取得很大的进展,将协商融入治理的实践成果丰富,在社区协商治理方式上涌现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但是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推进社区协商治理的规范有序进行上,党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了要在科学化水平、法制化保障、精细化管理和组织化程度上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国家对关于社区治理的决定、意见的出台,为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提供了可行性思路。焦作市解放区作为两次获得“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的地区,在社区协商治理上有丰富的经验。本文选取焦作市解放区为调查对象,结合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以运行机制为分析视角,结合相关经验和出现的问题,提出了“533”社区协商治理模式,对城市社区协商治理运行机制提出了建议。首先,理清社区、协商治理、运行机制的基本概念,对治理理论、协商民主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进行分析,指出这些理论在社区协商治理上应用的契合性。接着对我国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不同模式进行总结分类,通过归纳分析典型实践模式,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可分大体为四种模式:党建引领联动型协商、政社协作共治型协商、平等议事自主型协商、事务分类精准型协商。对不同协商模式进行解读,得到协商治理的有益经验。然后,论述解放区社区协商治理模式的发展过程和特色,结合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指出解放区社区协商治理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问题主要有居民协商参与度不够高、居民委员会存在行政化倾向、社会组织承接社区服务较少、协商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协商结果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有组织层面的也有实施过程中的,根本的原因是运行机制的不健全。最后,根据对解放区社区协商治理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结合典型社区协商治理的经验,提出了构建“533”社区协商治理模式,对协商结构体系与平台和运行机制中的居民参与机制、共商共治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分别提出了创新性建议,以期解放区社区协商治理创新能更好地发展,也为我国其他省市地区的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取得更有效的成果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行机制协商论文参考文献
[1].宋李翔.协商主体间的均衡运行机制——以深圳网约车政策出台为例[J].价值工程.2019
[2].秦秋香.城市社区协商治理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
[3].王培君.论我国集体协商权的运行机制[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
[4].张继亮.协商的系统化: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及其限度[J].天津社会科学.2018
[5].张岩.依法治国视域下政党协商的运行机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孟凤英.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完善政党协商运行机制探析[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7].易兵,赵立平,陈国生.去行政化背景下完善地方高校决策协商民主运行机制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8].李荣鑫.中国特色立法协商运行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8
[9].樊璠.GZ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及其成效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10].程林顺.基层协商民主运行机制探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