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真空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论,真空,霞浦,缘起,名实,养殖户,玄学。
不真空论论文文献综述
苏晶晶[1](2019)在《思想不放松 管控不真空 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苏晶晶) 2月1日,市长梁伟新深入福安、霞浦海域,实地察看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进,并看望慰问奋战在整治工作一线的干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市领导王世雄、黄建龙参加调研。“整治工(本文来源于《闽东日报》期刊2019-02-02)
崔玉霞[2](2016)在《论僧肇的《不真空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僧肇是我国东晋着名僧人,是鸠摩罗什门下最杰出、最有影响的弟子之一,他被誉为解空第一人。他的代表作《不真空论》对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的叁宗进行了批判和总结,阐述了印度大乘空宗的非有非无的般若思想,认为世间万物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是没有独立自性的,是空的。本文从其写作的背景原因入手,对《不真空论》中所论的"万物既不是真有,也不是真无,诸法是不有不无"的思想进行阐述,来论证不真空实相般若的真正义涵。(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6年14期)
夏冬冬[3](2016)在《试析《不真空论》中的“名实无当”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僧肇在《不真空论》中以两段文字集中讨论了"名实无当"的思想,依据五家注疏对之进行分析和对比,并联系相关原文试析"名实无当"的论证方式和提出目的。(本文来源于《五台山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方映灵[4](2016)在《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僧肇是东晋时期的着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梳理、点评五种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6年03期)
钱满[5](2016)在《《不真空论》思想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所谈僧肇《不真空论》,是以僧肇阐释“不真空”的思想义理为线索,而把《不真空论》一文划分为四个章节,并逐步展开论述。论文第一章以“即万物之自虚”的圣人观为核心而展开论述。此章为整篇的结构和布局做了很好的伏笔。开篇以中国本土佛玄合流之“虚”而释大乘般若之“空”,指出圣人不离“万物之自虚”而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并了悟“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故而得出:“象非真象”、“虽象而非象”。论文第二章以僧肇对“心无”义、“即色”义、“本无”义的驳正为中心而展开论述。此章实为过渡章节,僧肇意由对此“叁义”之批驳而过渡到他对“非有非无”之“不真空”义的辨析。论文第叁章以“因缘故诸法生”诸法性空而“不有不无”为中心,对僧肇所持不真空义展开论证。本章是最为集中论述“不真空”的部分,通过“诸法非有非无”的详细剖析而逐步彰显第一真谛义。主要分为叁个小节,即:“物非真物”、“真谛俗谛、圆融无碍”、“缘起性空”。具体来讲:(1)“物非真物”,此理唯有圣人才可明晰。(2)以“真谛俗谛”之辩、“真名伪号”之论而言“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僧肇以真谛俗谛明“不有不无”之理。(3)以因缘生诸法而诸法为空,论不有不无。先论“有无一致”,再论“转法轮”之理,后论俗人因邪见、常见而无法认知“不有不无”,所以俗人唯有主观之心抱持“不有不无”,方能认识万物“非有非无”。那么物之“有无”真理为何?故而引出物从因缘生,此为万有真理,而后详论缘起性空。论文第四章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为中心而展开论述。此章以“名实不当”而阐明“万物不真、假号久矣”之不真空义。总之,本论文是按照僧肇《不真空论》行文线索,逐步分章节展开,力求在充分考证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出僧肇作此论的思想脉络及结构布局,揭示其不真空义主旨,并提出本论文作者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张彤磊[6](2015)在《论《不真空论》的“真”与“不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真空论》中的"真"有"真实"之"真"与"真假"之"真"两重含义。本论运用中道思维方法,以缘起性空为判断标准,通过对"有"与"真有"、"无"与"真无"以及二者关系的真假判断,揭示般若学"六家七宗"解空的偏而不即,阐明般若空义;但本论强调主体在经验世界中体证真俗不二、由俗转真,留有玄学"物我玄同"的思想印迹,同时暗含了对经验世界的肯定,这也就意味僧肇将中观学彻底否定式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转换为肯定式的思维方式。(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培暄[7](2015)在《论拉康“伪我要”与僧肇“不真空”之间的契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拉康的"伪我要"思想,消解了弗洛伊德的"本能原欲之我"的合法性;僧肇的"不真空"论,对魏晋以来的"有""无"之争进行了总结,有无双遣,不落两边。二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首先,二者均看到了人的欲望的"伪"或"不真";同时,二者均认为解答的秘密藏在"语言"或"名相"之中。在今天,两人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当代价值。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前中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需求矛盾又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欲念之间的冲突。人的欲念反映着人的需求,但有时又会背离人的真实的需求。需求矛盾的解决,有待于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欲念冲突的化解,更多的却要靠精神境界的超脱。(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5年03期)
罗才成[8](2014)在《僧肇《不真空论》与佛教中国化——兼论僧肇对般若学叁宗的批判及其“空”论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僧肇的着名论文《不真空论》,运用印度中观般若学的中道遮诠方法,阐述了"空"的真义。通过对般若学叁宗的批判,就"有"说"无",强调"立处即真",在非"有"非"无"中显中道真谛,阐释了"不真故空","不真即空"的"不真空"道理,揭示了般若性空的根本意旨。僧肇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厚养料,对魏晋玄学"有"、"无"等问题加以总结,适应了当时玄佛合流的实际并把它进一步推向深入,标志着玄学的终结和中国化佛学的真正开始。(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杨祖荣[9](2014)在《《不真空论》里的本无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真空论》里僧肇所破的本无宗究竟为谁,在历代的注疏和当今研究中,都有不同的看法。已有的候选人有道安、竺法汰、竺法深、慧远等。笔者通过直接分析原始材料中关于各候选人本无义的记载,进而进行归纳、比照,认为,在目前存在的资料情况下,僧肇所破的本无义很有可能是竺法汰。但是《令模钞》中最主要的支持证据在来源和解读上,仍有不少值得探讨的空间,难以下定论。另外,在分析各候选人的本无义时,笔者也发现了不少前人研究在思想解读和方法论上的不足,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佛学》期刊2014年01期)
孙尚诚,杨洁高[10](2014)在《僧肇“不真空论”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通途》一文中研究指出僧肇的"不真空论"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与玄学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本体论思想,为佛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在僧肇的这种本体论思想当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西方哲学意蕴,既有现象学的思维理路,也有语言哲学的深刻内涵,还有由逆顺观法所明晰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僧肇的"不真空论"也即假名存有论显然与现代场所佛教的存有论大异其趣。(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不真空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僧肇是我国东晋着名僧人,是鸠摩罗什门下最杰出、最有影响的弟子之一,他被誉为解空第一人。他的代表作《不真空论》对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的叁宗进行了批判和总结,阐述了印度大乘空宗的非有非无的般若思想,认为世间万物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是没有独立自性的,是空的。本文从其写作的背景原因入手,对《不真空论》中所论的"万物既不是真有,也不是真无,诸法是不有不无"的思想进行阐述,来论证不真空实相般若的真正义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真空论论文参考文献
[1].苏晶晶.思想不放松管控不真空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有序推进[N].闽东日报.2019
[2].崔玉霞.论僧肇的《不真空论》[J].山西青年.2016
[3].夏冬冬.试析《不真空论》中的“名实无当”思想[J].五台山研究.2016
[4].方映灵.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J].现代哲学.2016
[5].钱满.《不真空论》思想辨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6
[6].张彤磊.论《不真空论》的“真”与“不真”[J].安康学院学报.2015
[7].王培暄.论拉康“伪我要”与僧肇“不真空”之间的契合[J].学术探索.2015
[8].罗才成.僧肇《不真空论》与佛教中国化——兼论僧肇对般若学叁宗的批判及其“空”论观[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9].杨祖荣.《不真空论》里的本无宗[J].中国佛学.2014
[10].孙尚诚,杨洁高.僧肇“不真空论”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通途[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