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智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义,人工智能,转基因,教义,美国,良知,院士。
反智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飞[1](2019)在《关于人工智能法学研究反智化问题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得了广泛深度的应用。在法学研究方面,法律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了法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在实际的法学研究工作中,人工智能有效地提升了法律工作的实际效率,在一些简单的法学工作中,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脑进行繁琐的运算和审核,人工智能虽然不可能完全替代人脑在法学研究中的地位,但是在简单的法律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提升简单、重复的法学研究工作的实际效率[1]。在这一人工智能应用于法学研究的大背景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智化现象。反智化指的就是违反了人类智力常识的现象,这种反智化现象在法学研究领域中的出现,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泡沫,对于未来法学研究的方向和良好发展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文章首先对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进行概述,对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中问题的应对举措,为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法学研究回归理性轨道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33期)
刘艳红[2](2019)在《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的反智化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热潮的再度兴起,使得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空前繁盛,但当前研究出现了违反人类智力常识的反智化现象。概念附会现象严重,不少成果只是基于"AI+法律"的任意性组合,"泛人工智能化"研究正在产生大量学术泡沫;制造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假问题"或误将司法适用问题当作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中的元问题,理论创新方向值得怀疑;将对策与科技问题当作理论与学术问题,离开法教义学的基本立场与方法,使得人工智能的研究日益滑向不可知论。人工智能并未对法律基础理论、法学基本教义提出挑战,受到挑战的只是如何将传统知识适用于新的场景。法学研究应该避免盲目跟风,走出对人工智能体的崇拜,回归学术研究的理性轨道。(本文来源于《东方法学》期刊2019年05期)
杨卓琼[3](2019)在《科学传播中的反智主义话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智主义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渗透于政治、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反智主义也呈现出不同的现象和特征。在互联网时代,自由、开放的社交媒体平台赋予了大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也为反智主义思潮的扩散提供了温床。当前,反智主义思潮已经发展为一场盛大的狂欢,裹挟着网民走向反理性、反精英的极端。不知不觉间,科学传播领域也被反智主义的阴云悄然笼罩。一篇微信文章就能引发食盐抢购热潮,一部纪录片就能让世界反疫苗运动遗毒在中国沉渣泛起,一句“虫子都不吃的人能吃吗”就能将多年的转基因科普成果毁于一旦……反智主义的扩散和渗透阻碍了科学传播的有效开展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在科学传播的视野下,转基因议题是近几年最受关注和最具争议的科学议题,也是受反智主义思潮影响最严重的科学议题。本研究以微信公众平台中的“转基因”推文作为分析样本的来源,以转基因话语实践中的反智主义话语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下社会语境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借此考察科学传播中的反智主义话语建构。研究发现,反智论者尚未搞清楚转基因的科学内涵和核心问题就举起反转基因的大旗,拒绝将转基因议题当做一个科学问题探讨。在话语策略方面,反智主义话语往往采用情绪化表达挑起受众对转基因的质疑和不满,用伪科学包装骗取受众信任。此外,反智主义话语还与民族主义、中医药文化、宗教文化等其他话语和语境相勾连。最终,反智主义话语消解了受众对专家系统的信任,建立起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性”,阻碍了受众对转基因的接纳和认同。科学传播中的反智主义话语之所以能赢得市场,与风险社会中科学共同体和公共机构的信任危机、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带来的社会话语权再分配以及科学话语在媒介传播中的缺位等因素密不可分。对于科学传播中出现的反智主义现象,我们无需过度恐慌,应该理性看待反智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未来,政府、科学界、媒体、公众需要共同努力,推动科学传播发展,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考能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智性的良好社会气氛。(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9-05-15)
王言虎[4](2019)在《说英语是“废物技能”也是一种“反智”》一文中研究指出这几天,一场关于"是否应该学英语"的辩论登上热搜榜。某作家发微博说:"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件废物技能。浪费了我们无数人力财力,牺牲了孩子们宝贵的童年……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搞一支专业翻译团队就搞定了,哪用得着全民傻乎乎地学英语?这才叫减负。"此语一出,瞬间在微博上引发热议。这场争论牵扯出一个问题:学英语到底有没有用?"英语无用论"跟"读书无用论"一样,本来并不值得辩驳一番。不过,这次这名网友的理由跟以前相比(本文来源于《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期刊2019年04期)
单虹泽[5](2019)在《论明代心学中的反智识现象——从自然意识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包含了重智与反智的两种思想倾向,而后者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宋明之际,陆王心学学者的思想与着述中表现出明显的反智识现象。他们普遍重视涵养心性,而对经验知识的探求有所忽视。明代初期,一些儒者对宋元以来的"道问学"传统提出了质疑,并强调了学宗自然、舍繁就约的为学路径。阳明心学兴起之后,"无善无恶"与"一切现成"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本质上是自然意识的深化。心学的严重"自然化"使明代的反智识主义得到了发展,以致很多儒者将古人所传的经典、知识当作糟粕,而一切经籍文字只不过是良知的注脚。(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秦书乐,陈振华[6](2018)在《高校艺术普及教育过程中的反智主义现象探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对人才多元化要求的日益提升,人才在流通进入社会时常常面临对其能力的剖析,复合型人才或是一专多能型人才往往更具职场竞争力,其中,人才的艺术涵养及音乐表现力常常在关键时刻起到加分作用。同时,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碎片化讯息无所不在地占领了人们生活每一个时间角落,潮流更迭的速度促使人们越发渴望和愿意捕捉"时尚、潮流"(文化单品),青年人更愿意加入到显度高、节奏快的艺术形式队伍中,对于传统、古典艺术的触碰、鉴赏、学习则呈现出"反智主义现象"。此类现象对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路、途径、方式方法均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34期)
李萍,贾博群[7](2018)在《反智主义在当代中国茶文化界的表现及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反智主义在当代中国茶文化界多有表现,包括自然主义、情感主义、行动主义叁类主要形态。造成当代中国茶文化界反智主义的根源是对茶文化的国际比较的错误自我定位。我们注重茶文化研究中的智识主义路线,同时强调茶文化中的智识具有知识和智慧两个不同的层面,防止陷入科学主义窠臼。(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宋杨[8](2018)在《美国影片中的反智主义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认为,美国社会存在的城乡文化的对峙、学界精英和大众之间的价值观差异、知识分子上升通道的阻碍、知识分子和学界权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反智倾向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国社会知识和人民群众脱离现状的一种必然反映。为此,美国电影文化作为美国民众精神层面的重要体现,当反智主义倾向已成为美国民众思想暗流时,反智倾向在美国影片中有所体现也是必然的。(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8年21期)
艾兴君[9](2018)在《美国为何喜欢出尔反尔——读苏珊·雅各比《反智时代:谎言中的美国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而今最大的热门,是美国当局对中国出尔反尔的贸易制裁,让世人对美国越来越看不懂了。人们弄不懂的是,美国人为什么愿意相信谎言?娱乐文化为什么能大行其道?特朗普当选背后有怎样的大众心理?独立学者、演说家苏珊·雅各比的《反智时代:谎言中的美国文化》一书,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美国为何喜欢出尔反尔。假新闻、伪科学、垃圾思想……这些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现代人居然以一种非理性(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保险》期刊2018年04期)
樊美筠,李玲[10](2018)在《美国大学的反智主义与建设新型大学的愿景——对话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柯布(John Cobb, Jr)院士,世界着名后现代思想家、生态经济学家、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代表、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创会主任、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柯布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过程哲学、后现代文化和生态文明研究,发表着作50余部。他是世界第一部生态哲学专着《是否太晚?》的作者,也是西方世界最早提出"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GDP)的思想家之一。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反思美国的高等教育,认为对于今日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美国大学难辞其咎。在2015年美国生态文明千人大会上,他公开提出"美国大学是反智主义的",在随后的一系列演讲和文章中,他甚至提出"美国大学是生态文明的敌人"。柯布院士究竟是在何种意义上说美国大学是反智主义的?他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些问题,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项目主任、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樊美筠博士和过程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李玲助理研究员日前就上述问题采访了柯布院士。(本文来源于《世界教育信息》期刊2018年14期)
反智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工智能技术热潮的再度兴起,使得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空前繁盛,但当前研究出现了违反人类智力常识的反智化现象。概念附会现象严重,不少成果只是基于"AI+法律"的任意性组合,"泛人工智能化"研究正在产生大量学术泡沫;制造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假问题"或误将司法适用问题当作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中的元问题,理论创新方向值得怀疑;将对策与科技问题当作理论与学术问题,离开法教义学的基本立场与方法,使得人工智能的研究日益滑向不可知论。人工智能并未对法律基础理论、法学基本教义提出挑战,受到挑战的只是如何将传统知识适用于新的场景。法学研究应该避免盲目跟风,走出对人工智能体的崇拜,回归学术研究的理性轨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智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宏飞.关于人工智能法学研究反智化问题的探究[J].法制博览.2019
[2].刘艳红.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的反智化批判[J].东方法学.2019
[3].杨卓琼.科学传播中的反智主义话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4].王言虎.说英语是“废物技能”也是一种“反智”[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9
[5].单虹泽.论明代心学中的反智识现象——从自然意识出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6].秦书乐,陈振华.高校艺术普及教育过程中的反智主义现象探蠡[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7].李萍,贾博群.反智主义在当代中国茶文化界的表现及批判[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8].宋杨.美国影片中的反智主义倾向[J].电影文学.2018
[9].艾兴君.美国为何喜欢出尔反尔——读苏珊·雅各比《反智时代:谎言中的美国文化》[J].天津社会保险.2018
[10].樊美筠,李玲.美国大学的反智主义与建设新型大学的愿景——对话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J].世界教育信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