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中的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中的有效教学

张凤才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558100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大有独领风骚之势。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此深感欣慰,然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更大的发挥。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积极借鉴同行的优秀成果,特作以下探析,权作引玉之砖,以期共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积极研究主体作用

信息教学优化了传统教学信息负载少、教学手段单一等缺陷,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在教育领域大放异彩。在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学水准的提升和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

一、积极研究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目的: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大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学习使学生初步获得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认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领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为尽快适应信息社会而奠定基础;积极营造一切有利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日常应用,提高理性认识;在与人合作中,运用切合事宜的信息资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大力推动“纲要”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作者积极研究信息技术,在和同行优秀教师的共同研究下,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主动探究,体现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理念,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一段积极的研究,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有效提高。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教学目标意义重大。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标提倡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体现在,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本,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独特的认知习惯,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标,摒弃一味的讲解和盲目操作。新课标提倡:课堂教学要从结果向过程有效转变。信息技术课应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处理信息和触类旁通的能力。

1.淡化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首先应体现在淡化教材上。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因此,教材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领悟教材的精髓,进行创造性教学,而非亦步亦趋。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技术,能够用它处理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文字。有鉴于教材的有限性,需要我们淡化教材,让学生对文字处理有实质性的认识,利用相近的软件,让学生感受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而且让学生利用信息的多样性提升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拓宽情感。

教育内容和情感教育并非具体体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在上课前,需制订情感教育目标,充分挖掘能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利因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使命感。

3.教学内容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尽可能避免“满堂灌”,以便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任务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多变和风趣的言语,让一些复杂和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可以有效融合其他学科,以增强信息技术的新颖性和人文性,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三、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要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内在潜能。学生的和谐发展,更是教师无法代劳的。常言道:“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在适宜的时机在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信息技术也是如此,只有把教师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和课文中作者的思路三者有效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育的内在潜能。另外,教师在学生主体学习时,应充分结合分层次教学,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显著的发展。

言而总之,信息技术具有新颖性和旺盛的生命力,除了要注意以上三点以外,初中信息教师更要积极研究现代教育的内涵,以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独领风骚。

参考文献

[1]李节信息技术教育风雨20年[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Z1期。

[2]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5]谢祖培浅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J].鸡西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标签:;  ;  ;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中的有效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