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半翅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昆虫,害虫,亚科,顶叶,氧化酶,线粒体,形态学。
半翅目论文文献综述
殷焱芳,苗少明,李玉艳,毛建军,王孟卿[1](2019)在《蠋蝽(半翅目:蝽科)飞行能力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又名蠋敌,是半翅目蝽总科蝽科益蝽亚科蠋蝽属的昆虫。它是农林业上一种极具应用价值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生物防治过程中通过释放蠋蝽能有效防控鳞翅目、鞘翅目及半翅目等多种害虫。然而,在实践应用中蠋蝽的定殖与扩繁会影响其捕食范围。实验室内通常采用飞行磨系统模拟昆虫自然状态下的飞行以满足研究昆虫飞行能力的需要。目前,国内有许多关于其他昆虫飞行能力的报道。例如,周惟敏等(1997)探究了吊飞对草地螟脂肪含量的影响,刘吉起等(2011)研究了不同性别的家蝇飞行能力的差异,吕伟祥等(2014)研究了吊飞对黏虫生殖及寿命的影响,窦洁等(2017)关于意大利蝗吊飞前后飞行肌及能量变化进行了相关探究。但是关于蝽类飞行能力的报道却甚少,并且蠋蝽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其中有67条与飞行相关的基因。基于此,本文对蠋蝽的飞行能力进行了初步探究。实验采用26通路飞行磨系统测定了不同湿度(40%,60%)和温度(23℃,25℃,27℃,30℃,32℃)组合下蠋蝽的飞行能力,试虫为实验室内连续多代饲养蠋蝽,光照白天随自然光变化,晚间补充光照、强度为123.96lx,吊飞试验以试虫体力消耗殆尽死亡或在开始飞行计时22h后结束。试验记录了蠋蝽的飞行距离(m)、飞行时间(s)、平均飞行速度(m/s)和最大飞行速度(m/s)、最久单次起飞所飞行的时间(s)、最远单次起飞所飞行的距离(m)、最远单次起飞平均速度(m/s)等飞行参数,并对这些飞行参数进行分析。本实验探究了不同湿度及温度对蠋蝽雌雄虫飞行能力的影响,以期为蠋蝽大规模的释放以及定点防控农林害虫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李娟,李虎,戴仁怀[2](2019)在《中国横皱叶蝉属Oncopsis一新种和齿突横皱叶蝉的再描述(半翅目:叶蝉科:广头叶蝉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皱叶蝉属Oncopsis 1新种,即王朗横皱叶蝉Oncopsis wanglangensis sp. nov.,其与大明山横皱叶蝉Oncopsis damingshenensis Dai, Li&Li, 2018近似,区别特征为:体淡黄色;阳茎干细长;背连索骨化程度高,结构更发达,上支近端部背缘和腹缘锯齿状;对齿突横皱叶蝉Oncopsis odontoidea Dai&Li, 2013进行了补充描述,亦为四川省分布的首次记录。同时,给出了中国横皱叶蝉属Oncopsis的物种名录、分布信息,并依据雄虫外生殖器特征编制了分种检索表。(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9年06期)
李荣荣,李敏,闫江,张虎芳,白明[3](2019)在《基于几何形态学的北二星蝽种内形态差异分析(半翅目:蝽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北二星蝽Eysarcoris aeneu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古北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可危害多种经济作物。其刺肩型和钝肩型前胸背板后侧角长度存在差异,暗示其种内变异的存在。【方法】基于几何形态学的多元回归分析(multivariate regression)、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典型变量分析(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CVA)和判别函数分析(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对采集于中国19个地区的142头标本(98头北二星蝽标本和44头作为外群的广二星蝽E. ventralis标本)的前翅、后翅、头和小盾片4个性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北二星蝽钝肩型和刺肩型之间的形态变异。【结果】对于所研究的4个性状来说,北二星蝽钝肩型和刺肩型标本间均未检测到异速生长的存在。主成分分析中,钝肩型和刺肩型的标本均有重迭,典型变量分析则显示它们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马氏距离和普氏距离的P值均小于0. 01)。判别函数分析显示,依据这4个性状两型样本间的正确判别率在67%~89%之间。【结论】结果表明,前翅、后翅、头和小盾片都可以作为北二星蝽钝肩型和刺肩型之间形态变异的评价指标,小盾片特征具有最高水平的鉴别价值;对于所研究的这4个性状来说,北二星蝽钝肩型和刺肩型之间都表现出显着的形状差异,而它们的质心距离差异不显着,说明相对于体型大小差异分析,形状差异分析能更灵敏地揭示谱系间的变异。本研究表明几何形态学可以有效地描述北二星蝽的种内形态变异,为蝽类昆虫种内变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4](2019)在《半翅目昆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9年09期)
姚亚林,陈祥盛,杨琳[5](2019)在《取食危害粉单竹的额垠叶蝉属一新种(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额垠叶蝉族)(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海南省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取食危害竹子的额垠叶蝉属(Mukaria Distant) 1新种:海南额垠叶蝉(M. hainanensis Yao,Yang&Chen,sp. nov.)。新种与危害慈竹的白斑额垠叶蝉(M. ablinotata Cai&Ge,1996)相似,但新种的前翅为黄褐色;雄虫尾节侧瓣腹面突起长而波曲,腹面观其端部明显外弯;阳茎基部中央分叉处无突起,亚端部内侧突起粗而直。文中详细描记了新种的外部形态特征,编制了额垠叶蝉属中国种类检索表,绘制了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图,提供了新种的生态照片,以及新种和近缘种白斑额垠叶蝉的整体与局部特征照片。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门宇,Petr,KMENT,Frantisek,STAHLAVSKY,叶飞,王艳会[6](2019)在《巨红蝽和Myrmoplasta mira的线粒体基因组及红蝽总科线粒体基因特有的重排(半翅目:异翅亚目:蝽次目)(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测序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测得了异翅亚目昆虫47科155种的完整或接近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然而,线粒体基因组的数量在这些科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影响了对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重排规律的探索。在已有的研究中,共在10科21个物种中发现了10类线粒体基因的重排方式,其中tRNA-Thr和tRNA-Pro的换位被认为是红蝽总科的共有衍征。但是仅用大红蝽科和红蝽科中各一个重排来总结共有衍征显得不够充分,因此需要获取更多红蝽总科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本研究补充了两个红蝽总科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巨红蝽Macrocheraia grandis grandis (Gray, 1832)和Myrmoplasta mira Gerst?cker, 1892)。它们在tRNA-Thr和tRNA-Pro之间存在相同的重排方式,支持这种重排是红蝽总科的共有衍征。此外,在Myrmoplasta mira中存在更为复杂的重排方式:在tRNA-Pro的下游存在6个几乎相同的tRNA-Thr拷贝。考虑到异翅亚目昆虫高度的生物多样性,未来需要获取更多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以完善对线粒体基因组重排和共有衍征的认识。(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9年02期)
Muhammad,Saad,Waqas[7](2019)在《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Tinsley)(半翅目:蚧科)生态学、交配行为及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和热激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为半翅目、粉蚧科、绵粉蚧属的一种多食性入侵害虫,Tinsley 1898首次给予描述后迅速在美洲区域扩散,目前的分布已涉及全球至少24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态区。已有记录扶桑绵粉蚧能危害200多种植物,分属于55科。在亚洲许多国家,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国,已对棉花和花卉植物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寄主作物范围还在快速扩大。番茄已经变成其常规寄主。在番茄上,其若虫和成虫产生的蜜露比在棉花上还多,蜜露导致烟媒病,减少叶片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甚至导致全株枯死。该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在以棉花为寄主上的生物学特性,已有许多科学家给予研究报道,但有些结果是相互矛盾的,而且有些生物学特性以前还没有进行过研究。因此,我用番茄作为寄主,开展了下列方面的研究:评估恒温和变温对其的影响,明确生殖属性,评价延迟交配对繁殖参数的影响,调查二种新烟碱类药剂(啶虫脒和吡虫啉)致死效应和亚致死剂量对抗氧化酶和取食行为的影响;我还对诱导热激对其存活、抗氧化酶和取食行为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在室内5个恒温(20至35℃)和5个变温(15至40 ℃间变动)下测定了温度对扶桑绵粉蚧的发育、存活、繁殖参数及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定温度下,在温度低于30℃时,随温度升高若虫发育历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和雌雄成虫寿命均显着而缩短,繁殖力显着降低;但在35 ℃下,3龄雌性若虫的发育历期和雌成虫寿命比30℃更长,无雄性成虫成功羽化。与恒温相比,总体上,变温下若虫发育显着加快、产卵前期显着延长、产卵期显着缩短、繁殖力和若虫存活率显着降低、雄性和雌性寿命均显着缩短。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应用室内恒温条件下获得的研究结果时,应该慎重。鉴于文献中扶桑绵粉蚧的生殖方式存在矛盾,在室内研究了其生殖属性,包括生殖方式、雄成虫的交配能力、雌成虫年龄及密度对熊成虫交配能力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交配对雌性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的生殖方式为两性生殖,每头雄成虫一天可以交配1-2次,一生可以交配3-6次,对雌性的年龄和密度没有嗜好性。小部分没有交配的雌成虫虽然也可以形成卵囊,但不会产卵也不会在卵囊内产卵。未交配过得雌成虫寿命显着长于交配过的雌成虫。两性生殖伴随雄性成虫寿命短,暗示着以雄性成虫作为靶标的防治措施具有很大的潜力,如应用性信息素诱杀雄成虫、在雄性成虫活动期喷施化学品可能是治理扶桑绵粉蚧的有效措施。在室内评价了延迟交配对扶桑绵粉蚧雄性交配能力、雌性繁殖表现及雌雄性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雄性延迟交配时,雌性生殖前期(羽化至产生后代的历期)及雄性成虫寿命延长,雌性产卵期缩短,雌性繁殖力和雄性交配能力降低,但雌性产卵前期(交配至产卵的历期)和寿命不受影响。当雌性延迟交配时,雄性的交配能力和成虫寿命不受影响,雌性生殖前期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而产卵前期和雌性成虫寿命则呈现出逐渐延长的趋势;雌成虫在羽化后34天内获得交配,雌性产卵期无显着变化;雌成虫在羽化后26天内获得交配,雌性繁殖力无显着变化。当雌性和雄性同时延迟交配时,雌性生殖前期、产卵期均大为缩短,雌性繁殖力和雄性交配能力均大为降低,但产卵前期及雌雄成虫寿命均大为延长。这些结果表明各种交配干扰技术,如应用性信息素诱杀雄成虫,将是控制扶桑绵粉蚧的有效途径。啶虫脒和吡虫啉是田间广泛用于防治包括扶桑绵粉蚧在内的刺吸式口器害虫的二种重要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有关其致死效应的信息虽已有报道,但有关其亚致死效应的信息未有报道。为此,本论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测定了二种杀虫剂的致死效应及对产卵历期、繁殖力、抗氧化酶的亚致死效应,同时利用电子穿刺图(EPG)评价了二种杀虫剂对取食行为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啶虫脒的毒性高于吡虫啉;当以亚致死剂量使用时,二种杀虫剂产卵期显着缩短,繁殖力显着降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比对照增加(吡虫啉LC75处理例外),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比对照下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啶虫脒各浓度处理时均比对照增加,而吡虫啉各浓度处理时(LC25处理例外)均比对照降低。EPG测定表明,二种杀虫剂处理后,非穿刺时间延长,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取食活动减少,但各种波出现的时间和频次二种杀虫剂处理间均无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二种杀虫剂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杀死扶桑绵粉蚧来保护作物免受损害,还可以通过亚致死效应降低其繁殖力、抑制取食行为来保护作物免受损害。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生物因素,对各种生物行为和生理变化负有重要责任。热激诱导与取食行为及引起过氧化损害的活性氧产生密切相关。本论文研究了亚致死热激对扶桑绵粉蚧取食行为,特别是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取食行为的影响,以及对其雌成虫包括CAT、SOD和POD在内的抗氧化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激能改变扶桑绵粉蚧的取食喜好性。热激处理后,在木质部取食的时间及取食的百分比增加而在韧皮部的取食时间及百分比减少。类似的,热激处理后也改变了抗氧化酶的活性。CAT、SOD和POD的活性与30℃的对照相比,高强度的热激使CAT、SOD和POD活性增加,而低强度的热激则使CAT、SOD和POD的活性降低。这些结果表明热激处理可能会导致体内水分损失,导致木质部取食行为增加;抗氧化酶在克服氧化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恒温和变温、杀虫剂和高温热激对扶桑绵粉蚧影响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理解在恒温和变温下扶桑绵粉蚧的种群动态,可为致死和亚致死剂量的啶虫脒和吡虫啉提供有效的管理措施。延迟交配的实验结果将证明利用干扰交配技术,如使用性信息素等,可能是一种治理扶桑绵粉蚧的非常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旭娜[8](2019)在《中国扁蝽亚科的分类研究(半翅目,扁蝽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扁蝽亚科(Aradinae)隶属于半翅目(Heteroptera)扁蝽科(Aradidae),在全世界均有分布。本文对中国扁蝽亚科的昆虫进行了分类研究。文中介绍了扁蝽亚科昆虫国、内外研究简史,对扁蝽亚科昆虫的生物学和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综述,并对中国扁蝽亚科昆虫的区系分布进行了分析。本文共记述扁蝽亚科昆虫2属41种,其中包括1新种:永仁扁蝽Aradus yongrenensis sp.n.,2新纪录种:双斑扁蝽Aradus bimaculatus Reuter,1872,蒙氏扁蝽Aradus montandoni Reuter,1885。文中提供了新种、新纪录种及部分种类成虫和外生殖器照片,并编制分类检索表。区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扁蝽亚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古北界成分为主;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单区型“西南昆虫区”为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章攀,游春平,邵蝴蝶,韩群鑫[9](2019)在《广东省半翅目桑树害虫种类与为害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半翅目(Hemiptera)害虫是广东桑树种植区主要为害桑树的害虫种类,每年都会对蚕桑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但目前尚未有对广东省半翅目桑树害虫种类系统鉴定与为害调查的相关研究。因此,针对广东省半翅目桑树害虫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从而为进一步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及开展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有着重要的意义。【方法】通过对桑园鳞翅目害虫的调查与采集,利用形态和分子(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COⅠ)鉴定方法对其进行系统鉴定。【结果】共鉴定出7种半翅目害虫,分别为双条拂粉蚧(Ferrisia virgata Cockerell)、桑木虱(Anomoneura mori Schwarz)、桑斑叶蝉(Erythroneura mori Matsumura)、尖胸沫蝉(Aphrophora sp.)、稻绿蝽(Nezara viridula Linnaeus)、瘤缘蝽(Acanthocoris scaber Linnaeus)、离斑棉红蝽(Dysdercus cingulatus Fabricius)。【结论】在鉴定的7种半翅目害虫中,双条拂粉蚧、尖胸沫蝉、离斑棉红蝽为广东省首次报道为害桑树的害虫。(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杨建东,郭莉娜,王自然,郭俊,李进学[10](2019)在《柠檬园前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半翅目昆虫的影响——以云南省澜沧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讨前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柠檬园半翅目昆虫群落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4月和7月,采用陷阱法和网扫法对澜沧县3种类型柠檬园半翅目昆虫群落进行调查。【结果】(1)物种组成及多度:天然林改造型柠檬园采集半翅目昆虫1 163头,55种;农田改造型柠檬园采集半翅目昆虫3 136头,49种;荒地改造型柠檬园采集半翅目昆虫4 285头,34种。(2)多样性比较:3种类型柠檬园半翅目昆虫和半翅目昆虫害虫多度均有显着差异,由多到少的排序为荒地改造型柠檬园>农田改造型柠檬园>天然林改造型柠檬园;3种类型柠檬园半翅目昆虫和害虫物种丰富度均有显着差异,由多到少的排序为天然林改造型柠檬园>农田改造型柠檬园>荒地改造型柠檬园;3种类型柠檬园半翅目昆虫益虫多度有显着差异,荒地改造型柠檬园半翅目昆虫益虫多度最高;3种类型柠檬园半翅目昆虫益虫物种丰富度无显着差异。(3)群落结构相似性:3种类型柠檬园半翅目昆虫群落结构不相似。(4)相关性分析:半翅目昆虫物种丰富度与草本植物多度和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显着相关,半翅目昆虫物种丰富度随着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而降低;半翅目昆虫物种丰富度随着草本植物多度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结论】前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对柠檬园半翅目昆虫群落多样性产生了影响。(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半翅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记述采自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皱叶蝉属Oncopsis 1新种,即王朗横皱叶蝉Oncopsis wanglangensis sp. nov.,其与大明山横皱叶蝉Oncopsis damingshenensis Dai, Li&Li, 2018近似,区别特征为:体淡黄色;阳茎干细长;背连索骨化程度高,结构更发达,上支近端部背缘和腹缘锯齿状;对齿突横皱叶蝉Oncopsis odontoidea Dai&Li, 2013进行了补充描述,亦为四川省分布的首次记录。同时,给出了中国横皱叶蝉属Oncopsis的物种名录、分布信息,并依据雄虫外生殖器特征编制了分种检索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翅目论文参考文献
[1].殷焱芳,苗少明,李玉艳,毛建军,王孟卿.蠋蝽(半翅目:蝽科)飞行能力探究[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李娟,李虎,戴仁怀.中国横皱叶蝉属Oncopsis一新种和齿突横皱叶蝉的再描述(半翅目:叶蝉科:广头叶蝉亚科)[J].四川动物.2019
[3].李荣荣,李敏,闫江,张虎芳,白明.基于几何形态学的北二星蝽种内形态差异分析(半翅目:蝽科)(英文)[J].昆虫学报.2019
[4]..半翅目昆虫[J].生物学教学.2019
[5].姚亚林,陈祥盛,杨琳.取食危害粉单竹的额垠叶蝉属一新种(半翅目:叶蝉科:角顶叶蝉亚科:额垠叶蝉族)(英文)[J].林业科学.2019
[6].门宇,Petr,KMENT,Frantisek,STAHLAVSKY,叶飞,王艳会.巨红蝽和Myrmoplastamira的线粒体基因组及红蝽总科线粒体基因特有的重排(半翅目:异翅亚目:蝽次目)(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9
[7].Muhammad,Saad,Waqas.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solenopsis(Tinsley)(半翅目:蚧科)生态学、交配行为及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和热激反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
[8].王旭娜.中国扁蝽亚科的分类研究(半翅目,扁蝽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9].章攀,游春平,邵蝴蝶,韩群鑫.广东省半翅目桑树害虫种类与为害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2019
[10].杨建东,郭莉娜,王自然,郭俊,李进学.柠檬园前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半翅目昆虫的影响——以云南省澜沧县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