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手机发展迅速,由于青年学生对外界的好奇和求新心理,导致其沉迷于手机,损害身心健康。本文以高职学生为例,首先调查了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发现手机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多数学生能正确使用手机;其次,对学生手机成瘾进行了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在无法控制的渴望和生产力损失两个维度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表现出手机成瘾趋势,而在忧心忡忡维度比重则超过了一半学生表现出手机成瘾趋势。全部14个题项平均分在3分左右,说明学生手机成瘾趋势比较明显。第三,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手机成瘾的形成机制。最后从外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手机成瘾;青年学生;影响因素;形成机制
一 引言
当前,移动电话已经非常普及,尤其对年轻人来说,使用移动电话增加了他们社交交流的频率,扩大了他们建立社会关系的机会。相比之下,移动电话也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在学校使用移动电话会减少学生上课时间的专心度(Hiscock,2004;Selwyn,2003)[1,2],导致不安全的驾驶习惯(Walsh,White, Hyde, & Watson, 2008)[3],导致手机上瘾(Ehrenberg,Juckes,White & Walsh,2008; Walsh& White,2007)[4,5]等问题。在所有这些结果中,手机成瘾与手机使用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研究青年学生手机上瘾的测量、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及对策,将增强我们对手机成瘾和手机使用行为发展机制的理解,帮助我们破解当前青年学生手机上瘾引起的各种问题。
由于青年学生对外界的好奇和求新心理,导致其沉迷于手机,损害身心健康。心理学家将这种不恰当或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称为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 或 手 机 依 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或手机问题使用 (problematic mobilephone use)等 。手机之于人类,如同一个附属器官一样,正在或已经成为多数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避免叙述混乱,本研究对这种因手机过度使用而造成的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的现象,统一称为“手机成瘾”。精神病专家预测,手机成瘾将会是 21 世纪最重要的非药物依赖类型之一[6]。手机成瘾已经在现实中客观存在,不得不引起关注了。
现在,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网购、网游、网络小说等常常欲罢不能,醒来第一件事看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情也是看手机,无论各种场合,手机游戏离不开,不看手机生怕错过“天大”的事情,这些表现说明已经严重依赖手机了。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现在,有超过20亿人拥有智能手机,而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沉迷手机,对手机上瘾。这些人平均每天解锁手机、查看屏幕的频率达到了 150 次以上,其中有超过 2 个小时的时间在对着手机屏幕,在做无意义的下拉刷新。
二 文献回顾
(一) 性别和手机成瘾
许多研究人员感兴趣的主题与手机成瘾的性别差异有关。尽管许多研究人员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对于手机成瘾的高危人群,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然而,女性更有可能依赖手机(Billieux, Linden &Rochat,2008)[7],而且更有可能使用手机(Walsh,White, Cox, & Young, 2011)[8]。与此同时,互联网研究表明,女青年学生更喜欢用电子邮件与亲戚交流,与家人保持联系,并建立亲密关系((Boneva,Kraut, & Frohlich,2001; McKenna, Green, & Gleason,2002)[9-10]。此外,由于社会和距离因素,女青年学生更有可能使用手机来维持社会关系(Bianchi &Phillips, 2005; Billieux, Linden, D’acremont,Ceschi,& Zermatten, 2007)[11,12],与其他重要的人联系,在晚上打电话,保持间接沟通,并发送每日的短信(Billieux et al., 2008)[7]。
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为棕黄色提示为阳性,将每张切片放置在显微镜(×400)下对5个不同视野的癌细胞计数进行选取,每个视野选取100个。把每个视野着色所占比分为0~4级,0级:0%~5%;1级:6%~25%;2级:26%~50%;3级:51%~75%;4级:75%~100%[8]。同时根据切片中癌组织着色细胞的染色强弱程度进行评分,0级:阴性;1级:棕黄色细颗粒,弱阳性;2级:棕黄色颗粒(介于1级与3级之间),阳性;3级:棕黄色粗颗粒,强阳性。将以上两种判定标准的结果相乘,计算分值,其中0~1分为阴性;2~12 分为阳性[9]。
(二) 手机成瘾和手机使用行为
网络成瘾研究表明,年轻人可能不会沉迷于网络本身,而是沉迷于网络活动。Young(1998)[13]发现,沉迷于网络的人被互联网的社会支持功能所吸引。同样,Thatcher and Goolam(2005)[14]发现,网络成瘾风险最高的群体更倾向于玩在线互动游戏,并使用其他在线交流工具。此外,某些技术的用户可能会过度使用技术,而不显示上瘾指标(Charlton &Danforth, 2004)[15]。这些研究表明,互联网的过度使用行为并不一定会导致上瘾,但如果存在成瘾现象,互联网的使用将会显著增加。移动电话的使用属于与互联网相同的交互技术,因此应该具有类似的影响。一般而言,手机使用越多,手机成瘾的情况就越严重,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越多。
综上所述,青年(包括学生)手机成瘾已经逐渐成为最引人关注的研究主题之一,但其内涵、影响因素、形成机理还比较复杂,还有待更多研究去探索。
三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温州某高等职业学院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350份,收回295份,回收率达到84.3%,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为98.3%。其中男生124人(42.5%),女生166人(57.5%)。
(二) 测量工具
1、青年学生手机成瘾量表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现代,网购成为大多数人的购物方式,这对大型商场的产品销量会产生很大影响。为吸引更多的顾客,对商场内部环境的设计进行创新和改进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对室内设计和竞争力的关系进行探析,接着介绍其相关的设计要点,最后总结目前室内环境设计的特点。从中可看出目前我国大型商场的内部设计正在不断改进当中。
本研究采用Leung L(2008)[16]开发的量表,结合Hong, Chiu & Huang(2012)的量表,从英文到中文的反向翻译和反演,证实了在量表题项意义的准确性。量表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进行打分(1=非常符合;2=符合;3=不清楚;4=不符合;5=完全不符合)。在这个量表中有11个项目,在分析中,Kaiser-Meyer-Olkin对抽样充分性的测量是0.894,Bartlett球型试验卡方= 1707.879 (P< .001)。这14个项目意味着确定手机成瘾的三个维度为:(1)无法控制的渴望(8项,例如你的朋友和家人抱怨你使用手机);(2)忧心忡忡(4项;例如: 没有手机你会感到迷失);(3)生产力损失(2项;例如当你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你发现自己被占用在手机上,这会导致问题。),总共可以解释61.635%的方差。量表总的Cronbach's Alpha系数0.895,这三个维度的系数分别为0.845、0.792和0.613。这些数据表明该量表的可靠性是可以接受的。
2、青年学生手机使用情况量表
当小腿肌肉发生痉挛时,只要立即伸展肌肉即可缓解。具体做法是让孕妇平卧,护士或家属按住孕妇膝盖(患侧),协助伸直小腿,同时使足背屈,症状即可缓解。
青年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问卷采用李丽(2016)[18]的问卷。问卷包括12个题项,主要涵盖了手机使用的频率、时长、功能等方面内容。智能手机功能主要包括:(1)即时通信(如QQ、微信等);(2)搜索引擎;(3)网络新闻;(4)网络音乐;(5)博客;(6)网络视频;(7)手机网络游戏;(8)微博;(9)网络文学;(10)网络购物; (11)网上支付 ;(12)网上银行;(13)旅行预订;(14)团购;(15)电子邮件。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使用时间长度、上课使用手机是否会影响学业等。
我国每年的城市垃圾排放量已经超过了1.5×108吨,为了提升生态城市建设水平,需要充分落实并中实施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针对固体废弃物的问题,政府与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与处理措施,构建完善的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将体系充分落实在每一个环节,避免对固体废弃物进行胡乱处理、随意丢弃。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宣传[3],利用媒体、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鼓励人民积极参与,从而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率。
(三) 测量过程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测试人员说明调查目的、意义、保密承诺等事项,集中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语。获得被试口头同意后,由其独立填写完成,问卷当场收回。
(四)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22.0软件统计分析,描述统计以人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均值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四 青年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
(一) 描述统计
1、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
(2)学生学校表现和集中度受手机使用的影响。在这个测试题项上,男生平均得分为3.073,女生得分为3.343,这个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这个方面有差异不大。男生、女生均受使用手机的影响。
表1 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
N MinimumMaximum MeanStd. Deviation使用手机的时长 290 .50 24.00 7.7362 4.37441 Valid N (listwise)290
表2 分组统计(Group Statistics)
性别: N Mean Std. DeviationStd. Error Mean使用手机的时长男 124 7.1613 4.80961 .43192女 166 8.1666 3.99180 .31076
表4 关联系数(Measures of Association)
Eta Eta Squared使用手机的时长 * 性别: .114 .013
2、除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外,学生还使用手机中的功能
(8)当超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会陷入错过呼叫的念头。在这个测试题项上,男生平均得分为3.169,女生得分为3.281,这个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这个方面有差异不大,两者都有陷入错过呼叫的念头。
3、上课时手机状态
上课时手机“静音”比重最高,达到58%;其次是“振动”达到33%。其余“关机”等状态是9%。
4、上课是否玩手机
鄂麦398是根据主攻高产,优化品质,兼顾抗病(逆)的育种目标,采用安徽省、湖北省、江苏省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作为遗传供体,配制杂交组合皖1216/25871//扬麦13,后代采用改良系谱法辅之以品质测试、多点异地鉴定选育而成[1,2]。
排首位的是“上课时感觉无聊时偶尔玩”,占61%;其次是“不会玩”占22%;排第三的是“经常玩”11%;“一直在玩”的占6%。
5、上课收到短信时处理方式
选择“视情况而定”的超过半数,达到54%;“不会看”排第二位,占20%,;“只看不回复”第三,占18%;
6、上课使用手机对学业的影响
近半数(46%)认为上课使用手机对学业有些影响,认为很少影响的约21%,非常影响的12%。
总之,高中物理教育对高中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影响无疑是重大且积极的.希望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们都能够延续积极可行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信念,为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提供更有效地途径.
7、对使用手机是否成瘾的认知
认为不是成瘾行为的占39%,不确定的38%,认为是成瘾行为的占23%。
8、手机在生活交往中的重要性
291 冠心病患者 PCSK9 基因 D320N 位点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 张明明,赵 培,于悦卿,张翠改,高 伟,李 芳
认为手机在生活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学生超过半数,达到51%;认为“比较重要”的达到37%;仅有1%认为“非常不重要”,见图1。为了检验性别、年龄、 学历、年级、独生子女、家庭住地、家庭结构等控制变量对手机在生活交往中的重要性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均值检验。表5找中男生的平均得分为1.758,大于女生的平均分1.572,显示男性比女性认为手机在社交中更重要。在表6中,显著性=0.043<0.05(0.05是我们设定的α显著性水平),达到显著性水平,所以我们拒绝零假设,而认为性别与感知的手机在生活交往中重要程度有关系。在相关性度量表7中,Eta值为0.119,Eta Squared为0.014,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性别变量可以解释感知的重要程度的1.4%的变异程度。同理,学生感知的手机在生活交往中重要程度与年龄、年级、独生子女显著相关。学生年龄越大,感觉手机在生活交往中越重要;学生年级越高,感觉手机在生活交往中越重要;独生子女学生感觉手机在生活交往中的重要性超过非独生子女学生。
表3 方差表(ANOVA Table)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使用手机的时长 * 性别:Between Groups (Combined) 71.551 1 71.551 3.762 .053 Within Groups 5458.524 287 19.019 Total 5530.075 288
图1 手机在生活交往中的重要性
表5 不同性别感知的手机在生活交往中重要程度
性别: Mean N Std. Deviation男1.758 124 .8776女1.572 166 .6815 Total 1.652 290 .7755
表7 关联系数(Measures of Association)
Eta Eta Squared手机交往中重要性: * 性别: .119 .014
9、上床睡觉前使用手机情况
选择“总是”的学生达到42%; 选择“经常”的学生达到33%;选择“从不”的学生2%。在9表中,显著性=0.018<0.05(0.05是我们设定的α显著性水平),达到显著性水平,所以我们拒绝零假设,而认为性别与上床睡觉前使用手机情况有关系,从表8中可以看出男生上床睡觉前使用手机情况比女生普遍。在相关性度量表10中,Eta值为0.139,Eta Squared为0.019,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性别变量可以解释上床睡觉前使用手机情况的1.9%的变异程度。
图2 上床睡觉前使用手机情况
表8 上床睡觉前使用手机情况
性别: Mean N Std. Deviation男2.226 124 1.2677女1.904 166 1.0310 Total 2.041 290 1.1470
表6 方差表(ANOVA Table)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手机交往中重要性: * 性别:Between Groups (Combined) 2.450 1 2.450 4.117 .043 Within Groups 171.374 288 .595 Total 173.824 289
表9 方差表(ANOVA Table)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上床睡觉前使用手机* 性别:Between Groups (Combined) 7.361 1 7.361 5.686 .018 Within Groups 374.144 289 1.295 Total 381.505 290
表10 关联系数(Measures of Association)
Eta Eta Squared上床睡觉前使用手机 * 性别: .139 .019
10、手机日常开机情况
做人要实,就是要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干事。为人处世要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打牢修身做人的根基,夯实为官从政的基础,做官要经得起道德良知的拷问,要经得起历史后人的评说,做一个高尚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
选择“24小时开机”的比例高达75%;选择“白天开机晚上关机”的达到16%;其余9%。
11、感知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危害
选择“有些影响”的占近半数,达到49%;选择“非常影响”的25%;“不清楚”的13%。
2、青年学生手机成瘾行为
(5)学生曾试图向别人隐瞒其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在这个测试题项上,男生平均得分为3.065,女生得分为2.856,这个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这个方面有差异不大,但女生平均分低于男生表明女生可能由于害羞或面子薄等原因不愿意让人知道其沉迷手机。
选择“5-20条”、“20-50条”各占26%;选择“1-5条”占19%;选择“100条以上”占17%;选择“50-100条”占12%。
(二) 使用情况讨论
1、手机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最短为0.5小时,最长为24小时(一直开机),平均达到了7.7362小时,每天发送数十条短(微)信,这说明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认为手机在生活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学生超过半数。根据均值检验,性别、年龄等均无明显差异,手机融入日常生活是不争事实。学生感知的手机在生活交往中重要程度与性别、年龄、年级、独生子女显著相关。除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外,通讯和购物是学生普遍使用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男生相对使用最多的功能是手机网络游戏,女生相对使用最多的功能是网络文学,这两种功能的使用可能是学生沉迷于手机的主要因素。
(6)学生发现自己在手机上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在这个测试题项上,男生平均得分为3.169,女生得分为3.018,这个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这个方面有差异不大,两者都不由自主的延长了手机的使用时间。
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上课时能把手机调为静音或震动,上课时感觉无聊时才偶尔玩,上课收到信息时选择视情况而定的超过半数,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还是有意识的避免玩手机。近半数学生认为上课使用手机对学业有些影响,但对使用手机是否成瘾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尽管很多学生意识到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危害,选择手机辐射“有些影响”的占近半数,但“24小时开机”的比例仍然高达75%,上床睡觉前“总是”使用手机的学生达到42%,“经常”使用手机的学生达到33%,男生上床睡觉前使用手机情况比女生更为普遍。
五 青年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测量
(一) 研究结果
1、描述统计
(1)根据青年学生手机成瘾量表,平均得分3分以下可视为有手机成瘾倾向,分数越低越严重。统计结果显示,手机成瘾维度1(无法控制的渴望)3分以下10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5.17%;维度2(忧心忡忡)3分以下16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6.55%;维度3(生产力损失)3分以下8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0.69%。
12、每天发短(微)信数量
我们应用均值检验对青年学生手机成瘾行为进行测量,结果如表11、12、13所示。
(1)忽视学校工作,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使用上。在这个测试题项上,男生平均得分为3.089,女生得分为3.500,这个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这个方面有显著差异。男生更多的忽视了学校工作,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使用上,而女生则表现的较好,说明男生浪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使用手机。
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最短为0.5小时,最长为24小时(一直开机),平均达到了7.7362小时,其中男生平均7.161小时,女生平均8.1666小时,见表1、2。为了检验性别、年龄、 学历、年级、独生子女、家庭住地、家庭结构等控制变量对手机使用时长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均值检验。在3表中,显著性=0.053>0.05(0.05是我们设定的α显著性水平),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所以我们接受零假设,而认为性别与使用手机的时长没有关系。在相关性度量表4中,Eta值为0.114,Eta Squared为0.013,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性别变量可以解释使用手机的时长1.3%的变异程度,可以看出使用手机的时长与性别的关系微乎其微。同理,使用手机的时长与年龄、学历、年级、独生子女、家庭住地、家庭结构的也无关系。
(3)学生的朋友和家人抱怨其使用手机。在这个测试题项上,男生平均得分为3.197,女生得分为3.108,这个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这个方面有差异不大。男生、女生的朋友和家人均对其使用手机不满进而产生抱怨。
(4)别人告诉学生在手机上花了太多时间。在这个测试题项上,男生平均得分为3.589,女生得分为3.838,这个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这个方面有差异不大。别人对学生在手机上花了太多时间告诫不多。
(2)对学历、专业有硬性要求,必须是中专以上的学历,接受过系统性、专业的教育,对该专业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对本岗位有自己的见解。
深圳ISKYIMAGE(爱天空影像)创始人。财经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经济学学士,经历十年职场历练,却被“影像之美”所吸引而转行摄影。2010年专业学习全科商业摄影,2011年因自己孩子的降临开始涉足儿童摄影。2015年创办ISKYIMAGE,2016年专项发展新生儿摄影。所获摄影专业奖项:2018PPAC十大国际摄影师称号、2017PPAC年终打印比赛第二名、2017WPPI线上比赛新生儿组银奖。
2、多数学生能正确使用手机
(7)学生曾试图在手机上花费更少的时间,但是不能。在这个测试题项上,男生平均得分为3.066,女生得分为3.211,这个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这个方面有差异不大,两者都想减少手机时间,但欲罢不能。
经过调查,发现使用即时通信(如QQ、微信等)功能的人数所占比重最高,达到了86.21%,紧随其后的是网上支付(74.14%),排在第三的是网络购物(67.98%)。男生在网络音乐、博客、网络视频、手机网络游戏、网上银行、电子邮件等方面使用的比重相对高于女生,其中男生相对使用最多的功能是手机网络游戏;而女生在即时通信(如QQ、飞信、微信等)、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微博、网络文学、网络购物、网上支付、旅行预订、团购等方面使用的比重高于男生,其中女生相对使用最多的功能是网络文学。
本研究选取微波消解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相结合的方式检测面制食品中的铝含量,并对样本进行了实验前有效处理,确保仪器保持正常运行,检测值确定为O.027μg/ml,偏差控制在1.59%以内,加标回收率的计算值处于92.4%-104.6%之间。最终证实此方法具有检出限低、操作方便简单、测定精度高等优点。所以,可以在面制食品铝含量的测定中运用这一方法。
(9)没有手机会感到迷失。在这个测试题项上,男生平均得分为3.301,女生得分为3.102,这个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这个方面有差异不大,两者没有手机可能会感到迷失,根据平均分,女生感受可能更强烈。
基层党群工作要从基层党支部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入手。通过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班子建设等方面的建设统一思想认识,从而发挥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表11 青年学生手机成瘾行为描述统计
性别: Q1 Q2 Q3 Q4 Q5 Q6 Q7 Q8 Q9 Q10 Q11 Q12 Q13 Q14男Mean 3.089 3.073 3.197 3.589 3.065 3.169 3.066 3.169 3.301 2.569 2.968 2.710 3.492 3.476 N 124 124 124 124 124 124 124 124 124 124 124 124 124 124 Std. Deviation 1.4817 1.4436 1.3944 1.4143 1.3837 1.4241 1.2092 1.4467 1.3727 1.4490 1.4138 1.3661 1.2299 1.4226女Mean 3.500 3.343 3.108 3.838 2.856 3.018 3.211 3.281 3.102 2.133 2.581 2.587 3.115 3.096 N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Std. Deviation 1.1428 1.0883 1.2076 1.0198 1.2187 1.2098 1.0199 1.1079 1.2352 1.1680 1.2531 1.2812 1.0843 1.2622 Total Mean 3.324 3.228 3.145 3.732 2.945 3.082 3.150 3.234 3.186 2.318 2.746 2.639 3.274 3.258 N 290 290 289 291 291 291 287 291 290 289 291 291 285 291 Std. Deviation 1.3121 1.2575 1.2882 1.2079 1.2934 1.3052 1.1040 1.2623 1.2967 1.3106 1.3354 1.3171 1.1608 1.3438
(10)如果没有手机,朋友会发现很难与你取得联系。在这个测试题项上,男生平均得分为2.569,女生得分为2.133,这个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这个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女生的与外界联系对手机的依赖性更甚于男生。
(11)当感到孤独时,学生用手机和别人交谈。在这个测试题项上,男生平均得分为2.968,女生得分为2.581这个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这个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女生对手机的依赖性更甚于男生。
(12)当情绪低落时,用手机让自己感觉更好。男生平均得分为2.710,女生得分为2.587,这个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这个方面有差异不大,两者当情绪低落时,用手机让自己感觉更好,显示对手机比较依赖,用手机来调节情绪。根据平均分,女生依赖性更强。
(13)当你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你发现自己被占用在手机上,这会导致问题。在这个测试题项上,男生平均得分为3.492,女生得分为3.115,这个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这个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女生表现更甚于男生。
(14)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直接降低了学习工作效率。在这个测试题项上,男生平均得分为3.476,女生得分为3.096,这个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这个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女生比男生更加认为手机降低了学习工作效率。
(二) 结果讨论
1、主要结果。根据调查结果,在无法控制的渴望和生产力损失两个维度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表现出手机成瘾趋势,而在忧心忡忡维度比重则超过了一半学生表现出手机成瘾趋势。全部14个题项平均分分布在3分左右,说明学生手机成瘾趋势比较明显。学生在“忽视学校工作,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使用上”、“如果没有手机,朋友会发现很难与你取得联系”、“当感到孤独时,学生用手机和别人交谈”、“当你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你发现自己被占用在手机上,这会导致问题”、“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直接降低了学习工作效率”等5个题项的感知上存在性别差异,其余题项差异不显著。从上面的分析看,青年学生手机成瘾的趋势客观存在,极少数学生已经有手机成瘾的症状,破解学生手机成瘾这个难题迫在眉睫。
2、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根据前文的研究,影响机成瘾的因素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从外部因素看,首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大规模、长时间使用手机奠定了物质基础。近年来,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普通人手指的必备工具,WIFI技术的发展使得流量价格能够被百姓接受,因此普及速度非常惊人,学生则是众多消费大军中的一个主要群体。其次,手机的多功能及其便利性是另外一个重要外部因素。手机提供了相当多的功能和内容,而且便于使用,这些都足以吸引众多的人群去使用。从内部因素看,首先学生群体自我控制能力弱是一个主要因素。学生时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期、黄金期,对外部世界存在更多的好奇心,因此面对互联网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新知识充满了探索的渴望,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比如前面我们调查的结果中,男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女生沉迷于网络文学就是例证。其次,学生参与的有意义活动少也是一个因素。少数学生对各类活动积极性不高,参与少,为了打发时间,就寻求手机“排忧解难”,结果是越陷越深。
事实上,外部因素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更多的还是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即内因。解决了内因问题,外部因素尽管提供了种种“诱惑”,但最终也难以形成手机成瘾。
3、形成机制。外部的互联网技术和多功能的智能手机为手机成瘾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内部因素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则是另外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其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如下概念模型:
表12 方差表(ANOVA Table)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Q1 * 性别:Between Groups (Combined) 12.007 1 12.007 7.122 .008 Within Groups 485.524 288 1.686 Total 497.531 289 Q2* 性别:Q3 * 性别:Q4 * 性别:Q5 * 性别:Q6 * 性别:Q7 * 性别:Q8 * 性别:Q9 * 性别:Q10 * 性别:Q11 * 性别:Q12 * 性别:Q13 * 性别:Between Groups (Combined) 5.205 1 5.205 3.318 .070 Within Groups 451.774 288 1.569 Total 456.979 289 Between Groups (Combined) .558 1 .558 .335 .563 Within Groups 477.339 287 1.663 Total 477.896 288 Between Groups (Combined) 4.434 1 4.434 3.061 .081 Within Groups 418.659 289 1.449 Total 423.093 290 Between Groups (Combined) 3.086 1 3.086 1.850 .175 Within Groups 482.035 289 1.668 Total 485.120 290 Between Groups (Combined) 1.631 1 1.631 .957 .329 Within Groups 492.390 289 1.704 Total 494.021 290 Between Groups (Combined) 1.466 1 1.466 1.204 .274 Within Groups 347.092 285 1.218 Total 348.557 286 Between Groups (Combined) .894 1 .894 .560 .455 Within Groups 461.216 289 1.596 Total 462.110 290 Between Groups (Combined) 2.805 1 2.805 1.672 .197 Within Groups 483.139 288 1.678 Total 485.945 289 Between Groups (Combined) 13.466 1 13.466 8.031 .005 Within Groups 481.247 287 1.677 Total 494.713 288 Between Groups (Combined) 10.652 1 10.652 6.078 .014 Within Groups 506.530 289 1.753 Total 517.182 290 Between Groups (Combined) 1.074 1 1.074 .618 .432 Within Groups 502.039 289 1.737 Total 503.113 290 Between Groups (Combined) 9.849 1 9.849 7.476 .007 Within Groups 372.804 283 1.317 Total 382.653 284 Q14 * 性别:Between Groups (Combined) 10.276 1 10.276 5.784 .017 Within Groups 513.394 289 1.776 Total 523.670 290
表13 关联系数(Measures of Association)
Eta Eta Squared Q1 * 性别: .155 .024 Q2 * 性别: .107 .011 Q3 * 性别: .034 .001 Q4 * 性别: .102 .010 Q5 * 性别: .080 .006 Q6 * 性别: .057 .003 Q7 * 性别: .065 .004 Q8 * 性别: .044 .002 Q9 * 性别: .076 .006 Q10 * 性别: .165 .027 Q11 * 性别: .144 .021 Q12 * 性别: .046 .002 Q13 * 性别: .160 .026 Q14 * 性别: .140 .020
六 政策建议
(一) 构建外部多方联动机制
外部社会多方联动,加强宣传,对相关手机成瘾议题进行研究。政府搭台,学者研究,媒体报道,家长关心和督促,通过多方联动,对手机成瘾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形成浓厚氛围,最后形成共识,共同探讨解决手机成瘾问题的良方妙药。
(二) 学校制定相应政策
学校出台政策,堵梳并用。所谓堵,就是不该用手机的时候坚决制止学生使用,如有的课堂不需要手机,那么就应该禁止学生使用,形成无手机课堂,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后学生自然就少用手机了。所谓梳,就是该用手机的时候大力提倡使用,把手机用在正当的地方,比如查找知识,学习网络课程的时候就可以提倡学生使用。
(三) 教师承担引领作用
教师起到灵魂工程师的作用,时刻教育。授课老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所学内容酌情安排学生使用手机,不用的时候坚决禁止使用,需要的时候示范使用,强化课堂监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正确使用手机的重要性。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要多关怀学生,多组织全员参加的健康活动,目的是多占用学生时间,强化体能,尽量减少学生玩手机的时间。
图3 手机成瘾形成机理
(四) 学生自觉提高认识
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人生观,提高手机免疫力。要树立远大理想,制定大小目标并积极去践行;多参加户外活动,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尽可能与外界进行面对面交流,非不得已不用手机。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Electromagnetic Transient Simulation for Power Grid Planning and Design LIU Weixiong,CAO Xianglin,HUANG Qingyun,CAI Zexiang(19)
参考文献
[1] Hiscock D. Cell phones in class: This, too, shall pass[J].Community College Week, 2004, 16(16): 4-5.
[2] Selwyn N. Schooling the mobile generation: The future for schools in the mobile-networked society[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3, 24(2): 131-144.
[3] Walsh S P, White K M, Hyde M K, et al. Dialling and driving:Factors influencing intentions to use a mobile phone while driving[J].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2008, 40(6): 1893-1900.
[4] Ehrenberg A, Juckes S, White K M, et al. Personality and selfesteem as predictors of young people’s technology use[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8, 11(6): 739-741.
[5] Walsh S P, White K M. Me, My Mobile, and I: The Role of Selfand Prototypical Identity Influences in the Prediction of Mobile Phone Behavior[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7,37(10): 2405-2434.
[6] Madrid. Mobile phones becoming a major addiction [Electronic Version]. Retrieved December 6, 2011, from http://www.smh.com.au/articles/2003/12/10/1070732250532.html? from=storyrhs
[7] Billieux J, Van der Linden M, Rochat L. The role of impulsivity in actual and problematic use of the mobile phone[J].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8, 22(9): 1195-1210.
[8] Walsh S P, White K M, Cox S, et al. Keeping in constant touch:The predictors of young Australians’ mobile phone involvemen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1, 27(1): 333-342.
[9] Boneva B, Kraut R, Frohlich D. Using e-mail fo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difference gender makes[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1, 45(3): 530-549.
[10] McKenna K Y A, Green A S, Gleason M E J. Relationship 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What’s the big attraction?[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2, 58(1): 9-31.
[11] Bianchi A, Phillips J G.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5, 8(1):39-51.
[12] Billieux J, Van der Linden M, d’Acremont M, et al. Does impulsivity relate to perceived dependence on and actual use of the mobile phone?[J].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7,21(4): 527-537.
[13]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998, 1(3): 237-244.
[14] Thatcher A, Goolam S. Defining the south African internet’Addict’: Prevalence and Biographical profiling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rs in south Africa[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5, 35(4): 766-792.
[15] Charlton J P, Danforth I D W. Differentiating computer-related addictions and high engagement[J]. WIT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2004, 31.
[16] Leung L. Link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o addic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J]. 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 2008, 2(2): 93-113.
[17] Hong F Y, Chiu S I, Huang D H. A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use of mobile phones by Taiwanese university female student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2, 28(6): 2152-2159.
[18] 李丽.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6.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s an Example
ZOU Fei
(Zhejiang DongF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bile phon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Because of young students’ curiosity and novelty, they indulge in mobile phones and damag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aking vocational student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irst surveys the use of mobile phones among students, and finds that mobile phones have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daily necessities for young students. Most students can use mobile phones correctly. Secondly, it studies the addiction of students to mobile phone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 about one-third of the students in uncontrollable craving and productivity loss showed the trend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while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udents in worry dimension showed the trend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e average score of all 14 items is about 3,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rend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s obvious.Thirdl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re analyzed from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s put forward.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four aspects:external society,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Young students; Influencing factors; Formation mechanism
本文引用格式:邹非.青年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高职学生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52):217-224,227.
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2.096
基金项目:2018年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号:18wsk290)。
标签:手机论文; 学生论文; 性别论文; 在这个论文; 女生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教育现代化》2019年第52期论文;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