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氧化酶论文_涂莹,孙文浩,金于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胆红素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胆红素,氧化酶,蛋白,鉴定,血红素,蛛网膜,生物。

胆红素氧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涂莹,孙文浩,金于兰[1](2019)在《胆红素氧化酶法测定直接胆红素用校准品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择胆红素氧化酶法(酶法)测定直接胆红素时使用的校准品。方法利用直接胆红素(酶法)试剂,分别经罗氏常规生化多项复合校准品、朗道常规生化多项复合校准品和胆红素纯品校准品定标后,检测血清样本中的直接胆红素,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比对。结果酶法测定用不同校准品定标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相关系数r均>0. 975,P均<0. 01;相对偏差SE%均<1/2 CLIA’88允许总误差(TEa),均达到临床可接受水平,具有可比性。结论胆红素氧化酶法测定直接胆红素时,既可用胆红素纯品校准品定标,也可选用常规多项生化复合校准品定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黄世臣,赵敏[2](2016)在《Bipolaris Australiensis HD-1产胆红素氧化酶的培养基组份及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大限度地获得微生物胞外分泌物产量,利用部分因子,最陡爬坡及BoxBenken(BB)试验及其设计对Bipolaris australiensis HD-1胞外产胆红素氧化酶(bilirubin oxidase,BOD)的培养基组份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培养基质中初始组成含量(g/L)分别为麦芽糖5,硫酸铜0.32,大豆蛋白胨50;发酵温度为29.8。C,pH6.8,摇床转速为150rpm,在有氧条件下培养6 d可获得2.18 U/mL的酶产量,其产酶量比优化前提高了近3倍.(本文来源于《生物数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范丽莉,赵敏,王炎,王珏玉,孙明慧[3](2016)在《耐高温重组CotA蛋白的胆红素氧化酶反应动力学及活性鉴定(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已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内生孢子的Cot A蛋白具有漆酶和胆红素氧化酶活性。然而,其分离纯化极为困难。本研究对表达与纯化的重组Cot A蛋白的胆红素氧化酶特性及氧化还原功能进行鉴定。基因转染及筛选获得了表达Cot A的P.pastoris菌株;继而,表达的重组Cot A蛋白经DEAESepharose FF及Sephadex G-75层析分离与纯化,产物得率为25%,纯化产物的酶比活性为4 U/mg。经SDS-PAGE和MALDI-TOF MS分析显示,其分子质量为65 k D。纯化的Cot A蛋白能够催化胆红素氧化,生成胆绿素,且催化反应速率受反应溶液中溶解氧含量的影响,提示纯化的重组CotA具有胆红素氧化酶活性。酶反应进一步证明,Cot A的胆红素氧化酶反应最适p H值为p H 8.0,最适温度为60℃。该酶在90℃条件下的半衰期为7 h,提示Cot A胆红素氧化酶具有高度的热稳定性。Cot A修饰的摄谱仪石墨电极可直接电催化分子氧(O2)还原,具有很好的电流响应。我们的结果表明,重组的Cot A蛋白具有耐高温胆红素氧化酶活性。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结果还提示重组的Cot A蛋白在酶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的制备上具有较好的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张明明[4](2016)在《血清胆红素和血红素氧化酶-1与冠心病的关联性研究及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血清胆红素(serum bilirubin)被认为是冠心病的非传统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提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而目前关于血清胆红素的研究结论仍存在较大分歧,且关于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预后关系的研究,目前国内未见报道。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genase-1,HO-1),是血红素分解代谢的起始酶和限速酶,在胆红素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目前关于血红素氧化酶-1(HO-1)与冠心病的关系也存在较大分歧。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发病及预后的关系,并应用Meta方法综合评价血红素氧化酶-1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01月至2013年05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并冠状动脉残余狭窄小于50%的4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空腹血清胆红素(fasting serum bilirubin,FSB)水平、基本生化指标及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与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的关系。采用关键词途径检索万方数据库、Pub Med/MEDLINE、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搜集研究血红素氧化酶-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12.0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合并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17±0.67)年,432例患者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不同,分为高水平组(≥12.00μmol/L;n=152),中水平组(8.54-11.99μmol/L;n=134)和低水平组(≤8.53μmol/L;n=146),共计118例患者随访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和冠脉病变数量在叁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4 and P=0.02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低水平的空腹血清胆红素(FSB)是冠心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因素(RR=0.858,95%CI 0.813-0.906,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水平的空腹血清胆红素(FSB)更趋向于降低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log rank test,χ2=34.65,P=0.001)。共有19篇(23个资料组)符合条件的文献纳入Meta分析,结合我们的研究,共计病例组9586例,对照组11278例,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两个多态性位点(GT)n重复序列多态性和T(-413)A(rs207174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联性。我们发现HO-1(GT)n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明显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HO-1T(-413)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明显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空腹水平的血清胆红素(FSB)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空腹血清胆红素(FSB)与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且可预测冠心病患者的不良预后。HO-1(GT)n重复序列多态性中,短(GT)n重复序列(S)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风险。HO-1T(-413)A单核苷酸多态性中,等位基因A可能为冠心病的保护性遗传标记。(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刘友勋,闫明阳,黄娟,赵春澎[5](2015)在《漆斑菌Myrothecium sp.IMER1液体和固体发酵产胆红素氧化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漆斑菌Myrothecium sp.IMER1的胆红素氧化酶(bilirubin oxidase,BOX)产量,分析了其液体和固体发酵产酶的特性。首先分析了该菌株液体和固体发酵产BOX的时间变化曲线,对其所产的胞外酶进行了活性电泳,进一步分析了其液体产酶的模型和宏观动力学内容。结果表明,菌株IMER1在液体发酵中第5天的产BOX酶量最大,其固体发酵产酶量最大时间也是在第5天,但是,其固体发酵能持续高产BOX。从BOX的底物活性显色中可知,在固体和液体发酵的粗酶液中都能检测到BOX,并且没有同工酶出现;而BOX生物合成模式为中期合成型,通过数据计算和模拟得出了产酶动力学方程。(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5年09期)

刘友勋,闫明阳,赵春澎,黄娟[6](2015)在《响应面法对漆斑菌液体发酵产胆红素氧化酶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漆斑菌(Myrothecium sp.IMER1)菌株液体发酵产胆红素氧化酶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铵,p H为7,温度为28℃和最有效促进产酶的金属离子为Cu2+。在此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产酶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价,筛选出具有显着影响的3个因素葡萄糖、p H和温度。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产酶区域后,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对显着因素进行优化,得出p H、温度和葡萄糖分别为5.7、28℃、8 g/L时,优化后液体发酵液中胆红素氧化酶活力提高到0.627 U/m L,比未优化前的酶活力0.214 U/m L提高了近2倍,结果表明单因素与响应面结合法可优化菌株IMER1液体发酵产胆红素氧化酶的条件。(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张思彬,宋玉文,刘晓谦[7](2014)在《胆红素氧化代谢产物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最危险的并发症,是患者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胆红素氧化代谢产物(bilirubin oxidation products,BOXes)在CVS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机制主要为,改变细胞内环境;影响血管平滑肌活性;抑制离子通道来使血管发生变性,导致痉挛。本文就胆红素氧化代谢产物在脑血管痉挛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黄世臣[8](2014)在《澳大利亚平脐蠕孢霉胆红素氧化酶的产生、特性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胆红素氧化酶(EC1.3.3.5),系多铜氧化酶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因其能催化胆红素氧化为胆绿素而得名。本文从玉米叶片病斑中分离出一株产胆红素氧化酶菌株,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手段纯化出胞外胆红素氧化酶,继而对该酶生化、酶学、光谱学、电磁学、电化学特性及制作成酶电极检测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等应用作了研究,其结果如下:(1)胆红素氧化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利用常规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从玉米叶片的病斑中分离出一株产胆红素氧化酶(BOD)的真菌。在原始发酵液中其酶活为1000U/L。通过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rDNA-ITS(登录号为JN251106)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Bipolaris australiensis,命名为HD-1,属子囊菌门、格孢腔菌目、格孢腔菌科、平脐蠕孢属的澳大利亚平脐蠕孢霉(B.australiensis),亦称澳洲双孢霉,是一株没有被报道过的具有较高BOD酶活性的新菌株,为BOD的产生提供了新的资源。(2)产酶条件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从供试的13种碳源、22种氮源中找到了适合B. aurtraliensis HD-1产生BOD的适宜碳源为麦芽糖、庶糖、葡萄糖、果糖、可溶性淀粉及海藻糖。适宜的氮源有聚蛋白胨、大豆蛋白胨、豆饼粉。适宜的诱导剂为CuSO4。通过二水平部分因子试验及最陡爬坡试验设计,从碳源、氮源、诱导剂、培养温度、培养基初始pH及摇床转速七个因素中找到了对BOD产量影响最显着的叁个因素即麦芽糖含量、发酵温度和CuSO4含量,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寻找到了逼近实验的中心点后,利用响应面法中的BB设计对上述叁个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得到:当培养基质中初始组成含量(g/L)为:麦芽糖5,硫酸铜0.32,大豆蛋白胨50;发酵条件为:29.8℃,pH6.8,摇床转速为150rpm,发酵培养6d,可获得理论上最高酶活为2480U/L,验证实验酶活达到2180U/L,表明响应面法优化BOD的实验结果可靠,通过发酵条件的优化酶活比优化前提高了2.5倍。(3)酶蛋白的纯化和鉴定将B. aurtraliensis HD-1发酵液通过硫酸铵盐析、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G-75凝胶过滤层析纯化后,经native-PAGE和SDS-PAGE检测,获得了具有BOD活性的电泳纯单体蛋白,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法测定断裂后的蛋白质片段序列,获得135个氨基酸,利用Mascot软件在NCBI蛋白库中时行比对的结果表明,该蛋白与来源于Helminthosporium tritici-vulgaris(燕麦长蠕孢霉)的漆酶前体蛋白序列同源性达100%。测定该酶蛋白表观分子量为68kDa,pI4.1。(4)光谱学和电磁学特性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得该酶含Cu,Zn,Fe原子,每分子BOD蛋白中含Cu、Zn、Fe原子的比率为1:1:4; UV-vis光谱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典型多铜氧化酶家族的光谱学特性,即T1铜在600nm附近有一强吸收峰及T2、T3铜组成的叁核铜中心在330nm附近有一肩(shoulder)状峰,所不同的是,该酶在340nm和773nm处各有一强吸收峰。电子顺磁共振(ESR)检测表明,酶在近中性(pH7.3),-160℃条件下表现为静默状态。认为该蛋白是种新的胆红素氧化酶。(5)酶学特性不同底物的米氏常数(Km)值分别为Km(ABTS)=1.8×10-5(mol/L)(pH3.0)和Km(bilimbin)=2.7×10-5(mol/L)(pH7.5);该酶对胆红素的最适催化活性为36℃,酶在低温下稳定;在高pH下可保持相当高的催化胆红素活性;该BOD能够耐受高浓度的硝酸钠和尿素;低浓度的迭氮化钠和Trisbase对酶活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则表现为抑制;该酶对氯化钠、磷酸钠、硫酸钠、有机磷类农药及复合型农药百虫灵、溶解氧敏感。Cu2+和Hg2+在BOD不存在的条件下,二者可氧化胆红素为胆绿素,但产物不是唯一的;胆红素在BOD不存在时,可与溶液中的Li+、Na+、K+、Mn2+、Ba2+. Co2+、Mg2+、Al3+、Zn2+、Ca2+络合形成配合物,结合后的胆红素不能被酶催化。结合该酶的酶学及光谱学特性说明此酶为一新的胆红素氧化酶。(6)电化学特性及应用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BOD吸附在经羧基化的多壁碳纳米微管修饰的玻碳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表明在空气饱和的5mM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体系(pH7.3)中,获得了表观电势|△EP|=107mV (vs.SCE),|iPa/iPc|=0.7,证明体系发生了准可逆氧化还原反应,说明B.australiensis HD-1BOD与玻碳电极间发生了异源电子直接转移现象。利用羧基化的多壁碳纳米微管及Nafion膜溶液可有效增加玻碳电极的表面积,提高了吸附在电极上的酶量和电化学信号,延长了酶电极的使用时间,便于酶的直接电子转移。用该电极通过LSV法可快速地检测血样中微量葡萄糖浓度(0-15μM),且可信度较高,为该酶电极在临床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4-06-30)

黄世臣,赵敏[9](2014)在《1株产胆红素氧化酶新菌株的分离与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与鉴定1株产胆红素氧化酶的新菌株。[方法]利用常规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从玉米叶片的病斑中分离出一株产胆红素氧化酶(bilirubin oxidase,BOD)的丝状真菌。[结果]通过形态学、生理学和rDNA-ITS(登录号为JN251106)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Bipolaris australiensis,命名为B.australiensis HD-1,属子囊菌门格孢腔菌目格孢腔菌科平脐蠕孢属澳大利亚平脐蠕孢霉(B.australiensis),亦称澳洲双孢霉,是1株没有被报道过的具有产BOD的新产生菌;在不含任何诱导剂的发酵液中28℃,150 r/min,培养6 d,其酶活可达为1 000 U/L。[结论]该方法成功分离出1株产胆红素氧化酶的新菌株,为BOD的产生菌提供了新的微生物来源。(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黄世臣,赵敏[10](2014)在《Bipolaris australiensis HD-1胆红素氧化酶纯化、鉴定及其酶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获得B.bipolaris HD-1胆红素氧化酶纯品,确定酶的同源性及其常规酶学性质。[方法]将B.bipolaris HD-1发酵液依次通过硫酸铵盐析、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确定蛋白的纯度、浓度和酶活力;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法获得氨基酸序列,并利用Mascot软件在NCBI蛋白库中的比对,以确定同源蛋白来源;用SDS-PAGE方法测其表观分子量;用等电聚焦方法测定等电点;用Linwer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测定米氏常数;并对该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常规的测定。[结果]获得具有胆红素氧化酶酶活性的电泳纯单体蛋白,酶活为46 000 U/L,比活为1.15 U/mg;MALDI-TOF共获得135个氨基酸,该蛋白与来源于Helminthosporium tritici-vulgaris的漆酶前体蛋白序列同源性达100%;蛋白的表观分子量为68 kDa;pI为4.1;它对ABTS和胆红素的米氏常数分别为Km(ABTS)=1.8×10-5mol/L(pH 3.0)和Km(bilirubin)=2.7×10-5mol/L(pH 7.5);对胆红素的最适催化活性为36℃,酶在-40℃下可保持2年,酶活保持在90%以上,在pH 8~9.5下可保持相当高的催化胆红素活性,能够耐受高浓度的硝酸钠和尿素,低浓度的迭氮化钠对酶活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则抑制,对氯化钠、溶解氧敏感。[结论]该蛋白具有典型的胆红素氧化酶特性,又存在明显的不同。(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胆红素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更大限度地获得微生物胞外分泌物产量,利用部分因子,最陡爬坡及BoxBenken(BB)试验及其设计对Bipolaris australiensis HD-1胞外产胆红素氧化酶(bilirubin oxidase,BOD)的培养基组份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培养基质中初始组成含量(g/L)分别为麦芽糖5,硫酸铜0.32,大豆蛋白胨50;发酵温度为29.8。C,pH6.8,摇床转速为150rpm,在有氧条件下培养6 d可获得2.18 U/mL的酶产量,其产酶量比优化前提高了近3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胆红素氧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涂莹,孙文浩,金于兰.胆红素氧化酶法测定直接胆红素用校准品的选择[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9

[2].黄世臣,赵敏.BipolarisAustraliensisHD-1产胆红素氧化酶的培养基组份及发酵条件优化[J].生物数学学报.2016

[3].范丽莉,赵敏,王炎,王珏玉,孙明慧.耐高温重组CotA蛋白的胆红素氧化酶反应动力学及活性鉴定(英文)[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6

[4].张明明.血清胆红素和血红素氧化酶-1与冠心病的关联性研究及Meta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6

[5].刘友勋,闫明阳,黄娟,赵春澎.漆斑菌Myrotheciumsp.IMER1液体和固体发酵产胆红素氧化酶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5

[6].刘友勋,闫明阳,赵春澎,黄娟.响应面法对漆斑菌液体发酵产胆红素氧化酶条件的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5

[7].张思彬,宋玉文,刘晓谦.胆红素氧化代谢产物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

[8].黄世臣.澳大利亚平脐蠕孢霉胆红素氧化酶的产生、特性及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9].黄世臣,赵敏.1株产胆红素氧化酶新菌株的分离与鉴定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

[10].黄世臣,赵敏.BipolarisaustraliensisHD-1胆红素氧化酶纯化、鉴定及其酶学性质[J].安徽农业科学.2014

论文知识图

电极与胆红素氧化酶之间的DET途径...2 疣孢漆斑菌胆红素氧化酶活性、...12 初步纯化后胆红素氧化酶 SDS-...结合胆红素氧化酶的竹纤维-CNTs...温度对胆红素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糖染与银染法结合鉴定胆红素氧化酶

标签:;  ;  ;  ;  ;  ;  ;  

胆红素氧化酶论文_涂莹,孙文浩,金于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