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稻田论文_柳开楼,黄晶,张会民,韩天富,黄庆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壤稻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壤,水稻,氮肥,稻田,肥力,土壤,甲烷。

红壤稻田论文文献综述

柳开楼,黄晶,张会民,韩天富,黄庆海[1](2018)在《基于红壤稻田肥力与相对产量关系的水稻生产力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土壤肥力是水稻产量提升的基础,研究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可以为稻田土壤培肥和产量提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的红壤稻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和县域尺度样点调研,长期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钾肥(K)、氮磷肥配施(NP)、氮钾肥配施(NK)、氮磷钾肥配施(NPK)、2倍氮磷钾肥配施(2NPK)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处理,收集1981年、1985年、1989年、1995年、2002年、2005年、2012年和2017年的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水稻产量;并于2017年在进贤县布置了58个代表性点位,获取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晚稻产量数据。采用Fuzzy方法对长期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进行计算,构建和验证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水稻相对产量的量化关系,并在进贤县进行了验证。【结果】在红壤性双季稻田,不同施肥处理显着影响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CK处理相比,NPKM、2NPK和NPK处理的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71.6%、59.1%和36.5%;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分别增加了64.1%、47.3%和27.7%,且NPKM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分别比NPK处理增加了25.6%和28.5%;同时,NP和NK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也显着低于NPKM处理,而N、P和K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则与CK没有显着差异。线性拟合方程发现,红壤稻田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增加0.1个单位,水稻相对产量增加7.2%~22.6%。县域尺度的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土壤肥力质量指数预测的水稻相对产量与实际相对产量高度吻合(R~2=0.5268,P <0.01,RRMSE <25%),表明基于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可较准确地评估该区域的水稻生产能力。【结论】在红壤稻田上,化肥配施有机肥是提升土壤肥力质量和水稻产量的关键技术途径,且利用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水稻相对产量的量化关系可以指导该地区的土壤培肥管理和生产力评估。(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亚贞,肖国滨,郑伟,肖小军,黄天宝[2](2018)在《土壤培肥和改良措施对红壤稻田叁熟制中作物产量及地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油-稻-稻叁熟制下,仅油菜季施用有机肥和改良剂,探讨对油菜和后作水稻的提升作用,为合理培肥提供技术支撑。以油菜(NPK)-早稻-晚稻、油菜(NPK+猪粪)-早稻-晚稻、油菜(NPK+石灰)-早稻-晚稻、油菜(NPK+生物黑炭)-早稻-晚稻4个处理为研究对象,通过3年不同培肥模式定位试验,比较分析叁熟制中作物产量及土壤地力。与只施用化肥相比,油菜季施用猪粪和生物黑炭油菜产量分别提高22.5%和21.9%,对早稻产量分别提高5.7%和7.1%;施用石灰对产量没有显着性影响。在土壤地力方面,油菜季施用石灰提高了当季及下一季土壤pH值,油菜季和早稻季较其它处理pH值平均提高40%。油菜季施用猪粪和生物黑炭土壤有机质与只施用化肥相比分别提高1.2%和17.5%,早稻季分别提高2.0%和14.2%,晚稻季分别提高5.6%和7.1%。同时,油菜季施用猪粪和生物黑炭明显提高了>0.25mm水稳性团聚体,比只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了5.9%和7.3%。在土壤酶活性方面,施用猪粪和生物黑炭对叁季土壤蔗糖酶活性显着提高。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是叁熟制中合理培肥的一种关键途径,在油菜季配施有机肥在当季和早稻季作用明显,而培肥效果在晚稻季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期刊2018-11-19)

施嘉骏,梁玉勇,李晴,Aadil,Memon,程正新[3](2018)在《DGGE揭示红壤稻田以产甲烷菌为主的稳定古菌群落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古菌在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中的作用尚未系统揭示,但已有研究表明产甲烷古菌和氨氧化古菌等在甲烷排放、固氮等方面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本研究采用优化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与克隆、序列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古菌16S V4~V5区分析我国水稻种植最常见的红壤地区稻田古菌在水稻生长不同时期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在采集自江西省南昌地区的稻田土壤中,共检测到2个门、4个纲及5个目的古菌。作为主要优势类群,产甲烷菌纲(Methanomicrobia)丰度达49.15%;甲烷八迭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丰度达39.45%。而氨氧化古菌属(Nitrosotalea)丰度也达6.07%。水稻分蘖期、灌浆期及成熟期稻田土壤古菌DGGE电泳条带数量及序列高度相似,分蘖期、灌浆期香农多样性指数未检测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534)。成熟期香农多样性指数略高于分蘖期(p=0.017)和灌浆期(p=0.009),分析可能主要由土壤含水显着下降导致。红壤稻田的古菌群落结构在水稻生长期内能够基本保持稳定,是稻田古菌与人类耕作活动的长期共进化造成的。产甲烷菌中的优势类群——甲烷八迭球菌在水稻土壤中究竟是以消耗乙酸还是利用氢气/二氧化碳合成甲烷或两种代谢方式转换条件等方面研究,将有助于建立红壤水稻可持续耕作及红壤稻田酸化修复等的新方法。总之,稻田等农田生态系统中古菌的生态功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应予以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8年05期)

欧阳建平,俞歩云,夏桂龙[4](2018)在《红壤稻田上氢醌施用下的节氮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红壤稻田氢醌配施的节氮效果,通过设置不同尿素施用量和氢醌的配比试验,测定和分析水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在0.5%的氢醌配施下,早稻季不同氮肥用量之间差异不显着,晚稻季以施纯氮140~160kg/hm2处理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这主要与该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均显着提高有关。进一步结合拟合方程发现,在配施0.5%的氢醌前提下,红壤稻田晚稻季最佳的施氮量为134.42~141.42kg/hm2,最高产量为8544.03kg/hm2,最大的氮肥农学效率为28.19kg/kg。(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毛盼盼[5](2018)在《福建南平和泉州红壤稻田生物固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固氮(BNF)在氮循环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研究福建典型水稻土的固氮情况及其影响因子,本文选取南平市浦城县(A土)和泉州市永春县(B 土)两地典型的水稻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间原位生长箱和室外自然培养两种方式,结合15N2标记技术和乙炔还原法(ARA),分别开展对稻田生物固氮量、土壤固氮酶活性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土壤及种植条件的差异会影响稻田生物固氮量。在植稻条件下,A土和B土的生物固氮量无显着差异,而A土较B土却有更强的固氮酶活性;非植稻A土远低于植稻A土的稻田生物固氮量,种植水稻能使土壤具有更强的固氮能力。另外当土壤中NH4+-N含量较高时,生成的乙烯量也大,植稻土壤中无机氮的降低并没有提高乙烯生成速率,反而是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乙烯生成速率呈显着正相关;较高的有效磷含量,并未增加B土乙烯生成速率。15N2标记结果显示,水稻植株根部和土壤0-1 cm部分的15N丰度高于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和土壤1cm以下的部分,标记条件下的样品15N丰度均高于样品自然丰度。但由于植株地上部分和土壤1 cm以下的干质量较大,所以固定的氮量也较高,且土壤固定的氮较植物要多。梯度钼磷养分添加对红壤水稻土中生物固氮的作用并非越多越好,不同养分配合对土壤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浓度较高的钼((100×Mo)和浓度较低的磷(10×P)更有利于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固氮作用,较高的磷含量(100XP)会抑制生物固氮率。单独钼添加有利于提高土壤固氮酶活性,钼浓度越高时固氮酶活性越强。但当钼和磷养分复合添加时,固氮酶活性则会受到限制,且磷添加的浓度越高、固氮酶活性越弱。添加碳能提高生物固氮能力,对无钼磷养分添加的土壤更具促进作用。铁添加使得各处理土壤的固氮酶活性增强。铵氮添加没有抑制土壤固氮,反而更有利于高钼土壤的固氮酶活性。不同养分添加的水稻种植条件下,土壤添加养分的种植和碳添加处理及两者交互作用加快了乙烯生成速率,种植水稻增强了微生物光合固氮能力,土壤中固氮微生物对养分元素的吸收,也更好的促进了生物固氮作用。孕穗期碳添加会加速土壤中钼的刺激作用,生物固氮率出现一个高峰值,营养元素对固氮微生物的促进作用随水稻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不同的影响。正常光照下,植物气孔开启使光合作用增强,可能提高植物光合固氮能力,养分元素主要由根部吸收输送到植物各组织,根部累积的15N丰度最高。而遮光处理后气孔关闭阻碍了有机物运输,各组织间养分交流减弱,生物固氮受到限制。稻田淹水条件下异养固氮能力增强,可能存在于水层的微生物在水中自由移动使得水层厚度对土壤固氮影响较小。气孔开关与否对植株各部分的固氮存在影响,但就植物总体上看没有显着差异。植物在有光照的情况下叶和茎15N丰度较低,水层厚度对土壤生物固氮的影响差异也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6)

洪曦,高菊生,罗尊长,曾希柏,白玲玉[6](2018)在《不同施肥措施对红壤稻田氮磷平衡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始于198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及化肥与有机肥不同配比等处理下红壤区稻田的氮磷平衡,并评价了不同处理的生态经济效益,以期筛选出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施肥配比,减少红壤区稻田氮磷损失.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CK)下稻田氮素略有盈余(27.10 kg·hm~(-2))、磷素亏缺(-6.85 kg·hm~(-2)),其他处理下氮磷均出现盈余,氮盈余量达110.94~243.98 kg·hm~(-2),磷盈余量达19.06~67.49 kg·hm~(-2).单施化肥(NPK)或有机肥(M)对稻田中氮磷平衡并无影响.在相同施肥量下,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比NPM和NKM的氮素盈余量分别低6.3%和12.9%,磷盈余量比NPM和PKM分别低3.7%和13.8%,能较好地维持农田的氮磷平衡.有机肥和化肥配施不同组合下均能提高0~20 cm土层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高施磷量处理稻田20~40 cm土层的速效磷含量较高.NPKM处理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得分值最高(0.762),是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优施肥配比,而CK处理的得分最低(0.560).根据本研究结果,在试验所处立地条件下,保持红壤稻田氮磷平衡的氮磷施肥量应分别为:N 157.71 kg·hm~(-2),P_2O_5112.18 kg·hm~(-2).(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黄金生,谢如林,曾艳,周柳强,区惠平[7](2017)在《长期不同施肥对赤红壤稻田区肥力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阐明长期不同施肥红壤性稻田土壤肥力变化规律,探讨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肥力的合理施肥模式。田间试验设CK(不施化肥)、N_1(N 60 kg/hm~2)、N_2(N 120 kg/hm~2)、N_1P_1(P_2O_530 kg/hm~2)、N_2P_1、N_2P_2(P_2O_560 kg/hm~2)、N_2P_2K_1(K_2O 45 kg/hm~2)和N_2P_2K_2(K_2O 90 kg/hm~2),各处理均施用腐熟牛粪作基肥,每季稻草按50%还田,连续10年不同施肥处理下红壤性稻田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的变化规律。10年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2.5 g/kg,年均增加0.25 g/kg左右。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比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0.35 g/kg,年均增加0.035g/kg,以N_2P_2K_1和N_2P_2K_2处理的土壤全氮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加0.052和0.048 g/kg。连续10年不施化学磷肥处理(CK和N_1、N_2),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基本上处于一种平稳状态。施用化学磷肥处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N_1P_1和N_2P_1处理每年土壤全磷含量增加0.008 g/kg;N_2P_2、N_2P_2K_1和N_2P_2K_2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年均增加0.012~0.013 g/kg。N_1P_1和N_2P_1处理每年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约0.8 mg/kg;N_2P_2、N_2P_2K_1和N_2P_2K_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年均约增加1.4~1.6 mg/kg。连续10年不施化学钾肥处理(CK、N_1、N_2、N_1P_1、N_2P_1和N_2P_2),其土壤全钾含量基本上保持不变,而速效钾含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施用化学钾肥处理中N_2P_2K_2土壤全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全钾年均增加0.014g/kg。在施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氮磷钾化肥显着提高赤红壤区稻田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肥的施用是不断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7年08期)

施嘉骏[8](2017)在《红壤稻田古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甲烷菌等有限的古菌类群在农田等陆地土壤生态系统中为数不多的生态功能研究,揭示了古菌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为获得我国南方常见红壤中古菌生态功能信息,本研究采用优化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与高通量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西省南昌市农业科学院广福基地(N28°37′,E116°03′)2014年5月(水稻种植前)、7月(水稻分蘖期)、8月(水稻灌浆期)、9月(水稻成熟期)、10月(水稻收获后)等5个时间节点采集的稻田红壤样本进行古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基于古菌16S V4~V5区对水稻分蘖期、水稻灌浆期、水稻成熟期的土壤样品进行DGGE分析后,共检测到2个门、4个纲及5个目的古菌。产甲烷菌纲(Methanomicrobia)作为稻田土壤的优势古菌类群丰度达49.15%,其中甲烷八迭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丰度达39.45%。而氨氧化古菌属(Nitrosotalea)丰度也达6.07%。水稻分蘖期、灌浆期及成熟期稻田土壤古菌DGGE电泳条带数量及序列高度相似,分蘖期、灌浆期香农多样性指数未检测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534)。成熟期香农多样性指数略高于分蘖期(P=0.017)和灌浆期(P=0.009),分析可能主要由土壤含水显着下降导致。为获得更为全面的古菌群落信息,本研究进一步基于古菌16S V3~V5区对水稻种植前、水稻灌浆期、水稻收获后的土壤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共获得到10848个OTU,通过GREENGENE数据库比对分析,其中可鉴定的古菌分别属于3个门,20个纲,31个目,37个科和47个属。能鉴定至属的微生物序列不足总序列的20%,且大部分均为产甲烷菌(96.6%)。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计算出红壤稻田5月、8月及10月古菌群落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88、5.06、5.11,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DGGE与高通量测序实验结果表明红壤稻田的古菌群落结构在水稻种植、生长各时间节点基本保持稳定,我们认为该现象可能由稻田土壤古菌与人类耕作活动长期共进化导致。DGGE和高通量测序结果均表明产甲烷菌是稻田古菌中的优势类群。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甲烷鬃毛菌属(Methanosaeta)、甲烷八迭球菌属(Methanosarcina)和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叁类代谢方式不同的优势产甲烷菌丰度变化后发现,甲烷鬃毛菌属的丰度在叁种甲烷菌中丰度最高,达到10~(10)个/克干土,是以往文献报道的100倍以上;同时,由于甲烷鬃毛菌属是一种严格的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该类微生物较高的丰度无疑有利于消耗土壤中的乙酸,缓解红壤酸化;因此,应加强甲烷鬃毛菌在我国红壤稻田土壤中的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专性利用H_2/CO_2代谢途径的甲烷杆菌属和兼性利用H_2/CO_2与乙酸代谢途径的甲烷八迭球菌属的丰度会在水稻生长期分别显着升高249%(P<0.001)和162%(P=0.005),这两类微生物在利用H_2/CO_2途径生成甲烷时,会消耗土壤中的H_2,从而降低水稻对铝的耐受能力导致不利的影响。鉴于产甲烷菌等稻田土壤古菌在温室气体排放、红壤酸化防控以及水稻生长、耐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对稻田等农田土壤中优势古菌类群的生态功能等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6-01)

赵梦霖[9](2017)在《土壤和叶面调控措施缓解黄红壤稻田镉污染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污染是我国目前耕地质量提升和粮食安全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G两优9815水稻品种为实验材料,选取湖北典型偏酸性黄红壤,采用叁室根箱试验探究了不同土壤和叶面调控措施缓解水稻镉污染的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添加石灰性碱性改良剂能够缓解土壤镉污染和对水稻的影响,且添加1.50 g/kg石灰性碱性改良剂的比添加0.75 g/kg的石灰性碱性改良剂效果好。与镉污染对照相比,添加石灰性碱性改良剂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分蘖数和株高均显着增加,花粉粒萌发孔发育良好,失水畸形情况显着改善。添加石灰性碱性改良剂后水稻产量增加13.85%以上,千粒重增加8.13%以上,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7.33%以上,精米中镉含量显着降低,且在国家安全标准(GB2762-2012)以内。添加石灰性碱性改良剂导致酸性黄红壤p H升高,土壤中镉的有效性降低,增加土壤交换性钙镁的含量。与镉污染对照相比,添加石灰性碱性改良剂后土壤p H升高0.10左右,根际土壤交换态镉的含量下降了4.21%~6.18%,土壤中残留态镉含量占总镉含量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7.84%,与对照相比升高了4.23%。同时石灰性碱性改良剂使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提高了6.84%以上,交换性镁含量提高了7.95%以上。2.添加小麦、油菜秸秆能够缓解酸性黄红壤镉污染和对水稻的影响,但小麦秸秆比油菜秸秆的效果好。与镉污染对照相比,添加8g/kg小麦秸秆或8g/kg油菜秸秆使水稻产量分别增加12.92%和13.57%,千粒重分别增加15.50%和6.97%,精米中镉含量均显着降低,且在国家安全标准以内。水稻花粉粒电镜扫描显示,镉的毒害作用得到缓解,花粉粒萌发孔发育良好,失水畸形情况显着改善。添加小麦或油菜秸秆后,酸性黄红壤交换态镉含量分别下降了3.78%和4.02%。此外,添加小麦秸秆还显着提高了土壤的速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了33%。3.添加1%肥料用量的肥料增效剂后,精米镉含量与添加1.50 g/kg石灰性碱性改良剂处理基本相当,且精米中的镉累积量比其他几种土壤调控措施都少,花粉粒发育情况也较好。但对土壤中镉的固定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效果。4.以硫酸钾作为钾肥肥源没有达到缓解酸性黄红壤水稻镉污染的效果。这可能与试验根箱体积较小,不能保证水稻较长时间处于氧化还原电位较低的淹水环境。5.叶面分别喷施2%磷酸二氢钠、2%硅酸钠、2%硫酸钠、稀释500倍施地佳,结果显示,磷酸二氢钠在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改善效果最好。喷施磷酸二氢钠、硫酸钠、硅酸钠、施地佳使水稻产量分别提高16.31%、12.39%、6.62%和14.42%,有效穗数分别增加64.28%、42.86%、53.71%和0%,千粒重分别增加11.82%、17.10%、2.62%和8.87%。喷施磷酸二氢钠和硫酸钠的处理,花粉粒萌发孔发育相对较好,花粉壁畸形情况显着改善,精米中的镉含量也控制在国家安全标准(GB2762-2012)以内。综合考虑水稻产量、精米的食品安全性以及根际镉的有效性,四种土壤调控措施中以添加1.50g/kg的石灰性碱性改良剂或8g/kg的小麦秸秆对缓解酸性黄红壤镉污效果较好。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精米的食品安全性,四种叶面调控措施中以喷施2%磷酸二氢钠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黄样[10](2017)在《氮肥施用对红壤稻田晚粳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红壤稻田晚粳稻(甬优2640、南粳46)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氮肥用量(0、195、240、285、330 kg/hm2纯氮),分别以N000、N195、N240、N285、N330表示)与不同氮肥运筹(施纯氮240kg/hm2,基:蘖:穗分别为5:5:0、5:4:1、5:3:2、5:2:3、5:1:4),分别以N1、N2、N3、N4、N5表示)试验,研究了氮肥施用对红壤稻田晚粳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氮肥用量对红壤稻田晚粳稻生长发育的影响(1)随着施氮量增加,甬优2640和南粳46的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两个品种获得最高产量的氮素用量不同,甬优2640最高产量为处理N285,南粳46最高产量为处理N240。(2)茎蘖总数随施氮量增加呈升高趋势,施氮量高的茎蘖总数大,降低速度较缓。南粳46茎蘖总数在移栽20天后达到峰值,甬优2640在移栽25天后达到峰值;南粳46氮素迅速积累期为分蘖盛期-拔节期,甬优2640氮素迅速积累期为拔节期-齐穗期。(3)随着施氮量增加,甬优2640和南粳46的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均呈增加趋势,且生育后期下降速度减缓。(4)随着施氮量增加,杂交粳稻甬优2640与常规粳稻南粳46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均呈增加趋势,前者均值为31.2%,后者均值为16.8%。2、不同氮肥运筹对红壤稻田晚粳稻生长发育的影响(1)甬优2640最高产达到11.4 t/hm2,超过最低产8.84 t/hm2的28.9%,南粳46最高产达到9.2 t/hm2,超过最低产7.19 t/hm2的27.9%;随着后期施肥量增加,红壤稻田晚粳稻的产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具体表现为N4>N3>N5>N2>N1。(2)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前期施氮量高的处理,茎蘖总数大,随着后期施氮量增加,茎蘖总数下降速度减缓;甬优2640茎蘖总数的下降速度高于南粳46,生育后期茎蘖总数低于南粳46。(3)后期增施氮肥使产量得到提高,表现在齐穗后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下降速度减慢,且降低幅度较小。(4)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氮素吸收利用率随着后期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均在处理N5达到最高值。甬优2640最高氮素吸收利用率较平均值高了33%,南粳46最高氮素吸收利用率较平均值高了112%。(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红壤稻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油-稻-稻叁熟制下,仅油菜季施用有机肥和改良剂,探讨对油菜和后作水稻的提升作用,为合理培肥提供技术支撑。以油菜(NPK)-早稻-晚稻、油菜(NPK+猪粪)-早稻-晚稻、油菜(NPK+石灰)-早稻-晚稻、油菜(NPK+生物黑炭)-早稻-晚稻4个处理为研究对象,通过3年不同培肥模式定位试验,比较分析叁熟制中作物产量及土壤地力。与只施用化肥相比,油菜季施用猪粪和生物黑炭油菜产量分别提高22.5%和21.9%,对早稻产量分别提高5.7%和7.1%;施用石灰对产量没有显着性影响。在土壤地力方面,油菜季施用石灰提高了当季及下一季土壤pH值,油菜季和早稻季较其它处理pH值平均提高40%。油菜季施用猪粪和生物黑炭土壤有机质与只施用化肥相比分别提高1.2%和17.5%,早稻季分别提高2.0%和14.2%,晚稻季分别提高5.6%和7.1%。同时,油菜季施用猪粪和生物黑炭明显提高了>0.25mm水稳性团聚体,比只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了5.9%和7.3%。在土壤酶活性方面,施用猪粪和生物黑炭对叁季土壤蔗糖酶活性显着提高。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是叁熟制中合理培肥的一种关键途径,在油菜季配施有机肥在当季和早稻季作用明显,而培肥效果在晚稻季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壤稻田论文参考文献

[1].柳开楼,黄晶,张会民,韩天富,黄庆海.基于红壤稻田肥力与相对产量关系的水稻生产力评估[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

[2].李亚贞,肖国滨,郑伟,肖小军,黄天宝.土壤培肥和改良措施对红壤稻田叁熟制中作物产量及地力的影响[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2018

[3].施嘉骏,梁玉勇,李晴,Aadil,Memon,程正新.DGGE揭示红壤稻田以产甲烷菌为主的稳定古菌群落结构特征[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

[4].欧阳建平,俞歩云,夏桂龙.红壤稻田上氢醌施用下的节氮效应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

[5].毛盼盼.福建南平和泉州红壤稻田生物固氮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6].洪曦,高菊生,罗尊长,曾希柏,白玲玉.不同施肥措施对红壤稻田氮磷平衡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7].黄金生,谢如林,曾艳,周柳强,区惠平.长期不同施肥对赤红壤稻田区肥力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7

[8].施嘉骏.红壤稻田古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9].赵梦霖.土壤和叶面调控措施缓解黄红壤稻田镉污染的效果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10].黄样.氮肥施用对红壤稻田晚粳稻生长发育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红壤稻田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硝...红壤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变化趋...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质50年预...红壤稻田不同生育期土壤氨氧化...Cr3+污染对红壤稻田土DNB种群数...红壤稻田土壤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变...

标签:;  ;  ;  ;  ;  ;  ;  

红壤稻田论文_柳开楼,黄晶,张会民,韩天富,黄庆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