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木材工业的现状

日本木材工业的现状

一、日本木材工业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卢亚娟[1](2021)在《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之木结构体系适宜性研究》文中提出类蒙古包在延承传统蒙古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土木类、或其他新型材料及建造逻辑,创造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满足当代牧民对空间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实地调研及案例分析,可发现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住居,以哈那、乌尼、套脑等小构件装配式为主,显然无法满足类蒙古包空间形态多样化的需求,导致类蒙古包空间形态受结构形式的制约而呈现滞后性。现代类蒙古包采用混凝土、砖混、钢结构等建筑材料,使地域性文化减弱,同时对草原环境造成破坏,使传统蒙古包的现代传承被失语性表达。在当今注重生态可持续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人居环境与地域性文化更为关注与重视,而木材在材料特性、空间感受及结构形式的独特性与适宜性,深受欢迎被广泛应用。因此,呼吁回归地域性,以木结构对其现代结构形式进行更新替换,创造出新型类蒙古包空间形态,成为当下值得探究的课题。本论文试图将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与适宜性木结构相结合,以期解决当下存在的空间形态与结构的适应性问题,改善类蒙古包的存在现状,拓展其空间适用范围,对传统进行延承与再现。论文研究内容首先通过调研与对国内外案例解析,对类蒙古包空间形态进行整理与归纳,发掘其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对木结构建筑空间结构体系解析,了解木材特性与结构形式,探究与类蒙古包空间形态相匹配的结构形式。再通过对类蒙古包空间设计适应性探讨,对历史同源范例中的向心收分式与穹窿式的空间形态进行转译尝试,以期对现有类蒙古包空间形态进行补充与完善。最后,通过将适宜性木结构与类蒙古包空间形态相结合进行研究性转译设计呈现,从而为木结构类蒙古包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贾芳[2](2021)在《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学教学楼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风格略显单调而一定程度上缺失特色,强调视觉形象的设计却忽视了学生的体验。而知觉现象学研究人的身体知觉与运动,主张身体在空间中进行知觉体验,致力于研究知觉体验的重要意义,这为解决空间中一系列被忽视的问题带来了极好的启发与指导。论文引入知觉现象学视域,以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大量中学教学楼为例证,立足学生的静、动态知觉与空间的互动,从物质层面研究了静态下界面材料、色彩、纹理、自然要素等物质构成要素,以及精神层面对动态情节与气氛等非物质构成要素作研究。基于此,对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案例进行分析,从静态下学生感官维度的知觉体验展开对空间物质层面的分析,另一方面,从动态场景的知觉体验进行空间精神层面的分析。最后,总结出“重返现象空间”与“尊重人的知觉体验”的设计原则,以此提出激发学生知觉体验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的实践作品对设计策略进行论证并作进一步阐释,从而增进学生在空间中互动的行为性,也提升了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品质。本文期待为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知觉现象学指导教育建筑设计的理论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此外,对推进知觉现象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白祥[3](2021)在《基于建筑策划的葫芦岛市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中商业消费行为不只是以单纯购买商品为目的,更是一次空间体验。外部空间作为步行商业街区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市与步行街区联系的纽带,也是步行街中自成体系的核心公共空间。近年来,葫芦岛市部分步行街区外部空间建设良莠不齐,现状问题较突出,整体活力与竞争力丧失,需通过改善步行街区空间质量来提升整个城市吸引力。建筑策划作为建筑设计的先行环节,对建筑及其城市空间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反观步行街外部空间现有的研究,大多从街区改造优化层面以及空间体验入手,对其前期策划研究不足,因此,本文通过建筑策划理论方法对步行街外部空间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首先对步行街外部空间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根据建筑策划的相关理论方法及步骤对步行街外部空间策划体系展开研究,梳理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策划的调查内容由城市自然与人文要素、商业街外部空间现状、商业街外部空间满意度与国内优秀案例借鉴四个部分组成,同时根据商业街外部空间构成总结其设计要素由街道尺度、空间序列、景观环境、界面空间与附属设施五部分组成,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从而系统的构建了步行街外部空间策划理论框架。综合上述理论研究所得之成果展开针对葫芦岛市具体的策划研究。首先,将葫芦岛市区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进行全方面探查。其次,对葫芦岛地区现有步行街进行现状与满意度调查,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得出当前葫芦岛市步行街区外部空间现状的优势与劣势。同时,将与葫芦岛现有街区空间形态、街道尺度相近的街区进行国内优秀案例相关要素设计借鉴。最后,将上述调查结果为出发点,以传承葫芦岛地域文脉特色与增加商业街区人性化体验为前提,探究葫芦岛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原则及策略。选取辽西第一街外部空间作为实践对象,将所得的策略进行设计实证,为项目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设计方法,对葫芦岛市步行街外部空间设计具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

汪翔宇[4](2021)在《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文中指出科技的日益进步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逐步降低,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衰退,使得原本优秀的技艺失传,留住优秀的技艺,是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技艺的发展,不能仅以再现为目标,而是需要通过更好地创新加以传承。寄木细工是日本民艺的代表性木作手工技艺之一,继承了日本精进的工匠精神,但因其纯手工制作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它的传承与推广。自古以来,中国自宫廷至民间,工匠们创作了大量令人惊艳的手工艺品,时至今日,有些技艺已经跟工业生产接轨,而有些技艺逐步没落甚至失传。国内研究改良本土手工技艺的案例颇多,但研究寄木细工传统手工艺改良的鲜有。本文研究了寄木细工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流程和使用工具,运用参数化设计原理,研究了用设计软件Grasshopper对寄木细工图案进行创新设计及其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图案组合、任意调整、快速修正和关联干涉等方面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控机床加工进而实现数字化生产。本文在汲取传统寄木细工精髓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优化与精简,总结出几何学、色彩学、材料学规律,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以及当今社会的审美趋向进行图案的再研究和再创作,将创新图案用Grasshopper软件进行数字化快速建模,将优化后的参数输入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制造,制成适合现代人的寄木细工家居产品,实现这项优秀技艺的工业化生产,并整理设计规范和生产流程规范,令这项优秀的传统工艺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与更大范围地应用。

高洁[5](2021)在《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中西方文化遗产管理的异同,对中西方各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文化遗产管理进行了梳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异同,通过比较来更好的认识自身,并探索可以借鉴的经验;二是将文化理论和跨文化理论应用在文化遗产管理的各个层面,尝试分析遗产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以及传统文化对遗产管理的深层影响。中西文化遗产管理的比较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比较分为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即中西方管理体系的静态对比和遗产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流;纵向对比即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遗产管理的横向比较从主体——利益相关者、客体一—文化遗产和介体——管理体制三个部分展开。西方是个宽泛的概念,从遗产管理的实践角度来看,这里的西方主要指西方的文化源头一—欧洲。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即纵向比较。欧洲的保护思想演变主要围绕“修复”一词展开,不同的修复原则和手段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对遗产价值的不同理解。保护中的“价值理性”关注“为何保护”,而“工具理性”关注“如何保护”,这两者构成了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中国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价值由谁决定?西方成熟的保护理念是否具有本土适应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从根源入手,既要了解遗产的传统文化价值,也要了解遗产对当代人的价值。案例部分以西班牙世界遗产为例,西班牙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因社会制度等原因曾落后于英美意等国,也曾经历过因保护理念变化而造成破坏的问题。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多元化上与中国具有相似性,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国的遗产保护开始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申报世界遗产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的影响,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理论也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的遗产保护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和制约,还需探索真正适合于中国的遗产发展之路。第二章是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建筑遗产中的体现。本章以建筑遗产为例,说明了不同材质与风格的建筑遗产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和核心价值。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风格雄壮威严;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显得纤细灵动,遗产建筑本体的差异性体现出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精神内核。中西管理思想也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本身就是治国安邦的理论,可以被称作“管理型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不断糅合其他文化特质,成为多个朝代管理大一统帝国的有效手段,这些管理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西方的管理思想起初是“见物不见人”的,没有将人的价值作为管理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也开始将管理中的人看作是复杂的个体,更接近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到了现代这个紧密相连的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日益显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拿来比较,但不存在统一的价值体系,文化不会向着同一个方向进化,只会在各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并存是发展的趋势,文化交流与互补必定会对世界的发展有所助益。第三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管理体制是遗产管理中的介体,连接起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遗产。在中国遗产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遗产地过度商业化、真实性受损、文化认同缺失、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以及对世界遗产的过度利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遗产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体制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我国的遗产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多种管理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但总体上还是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为主。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目标仍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由此导致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在遗产价值认知方面,管理者和民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尚需培养。在管理模式、资金来源、保护和管理的多元化参与等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遗产管理和旅游管理关系密切,相互交融,由于遗产也可以被看作是资源,如何合理利用遗产资源,避免空置和过度利用两个极端,是每个遗产地都要平衡的问题。第四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研究。利益相关者是遗产管理中的主体,包括管理者、保护者、经营者、社区居民、遗产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社会大众等。管理者与保护者有时是一体的,有时是多个主体,在我国政府是遗产管理责任的主要承担着者,但也不应忽视保护专家的作用。遗产经营者与遗产地居民是一对具有互动关系的主体,二者利益关系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者是受到各方关注的群体,中西方遗产旅游者在看待遗产价值和审美文化方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对真实性的追求上差异更为显着。如何平衡旅游业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也是中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遗产地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参与到景区经营中的社区居民往往会以旅游者的需求为目标。但遗产景区有其特殊性,它还担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任务,如果完全迎合大众游客的需求,遗产景区难以发挥它的全部功能。提升旅游的文化和精神层次,是现代文化和遗产旅游的发展方向。遗产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只有找到这些关系之间的平衡才能做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六、七章为案例研究。第五章比较了遗产活化和遗产数字化管理的中西理论与实践。“活化”是指对遗产的物质层面和价值层面所体现的文化加以“诠释—融合—重构”的过程。遗产的数字化既是主动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也是为了应对社会的改变而必须做出的选择。由于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与西方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齐头并进,并在应用领域超越了西方。故宫在遗产活化和数字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实践,收获了正向的社会反馈,这些经验也被其他文化机构所借鉴,对推广和传承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方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数字化、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讨论了技术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一些学者对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抱有谨慎的态度,反对技术决定论,认为工具应当为人的目的服务。遗产活化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方式都是要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之后,解码“文化基因”,然后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连接,给人以怀旧的体验或对文化的共鸣。第六章讨论了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了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古城与曲阜。这两处遗产都是各自国家的文化圣地,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它们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世代生活在历史城镇中的居民是那里的主人,历史城镇也是最能体现利益相关者关系的遗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曲阜和圣地亚哥古城同属于“文化圣地”,历史城镇常见的商业化倾向可能会削弱其神圣性和文化价值,也可能会出现“创造性破坏”的情况。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文化的解决方案,除了要注重物质遗产的保护,还要重视遗产的价值和文化符号,关注遗产地的地格和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保护传统和现代发展之间需要找到平衡,要考虑到住房、人口、就业、商业、环境、社区融合与文化认同等因素。未来曲阜的发展还要理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找到阻碍发展的症结,从而将更好的阐释和发扬儒家文化。第七章比较了两条文化线路遗产,分别是丝绸之路和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较新的一类,它突破了过去以点状为主的类型特征,在空间上做了延伸。同时也扩展了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避免了文化脉络的割裂,丰富了遗产参观者的活动内容与体验。这类遗产具有流动性和跨文化交流的特征,在管理上更是涉及到跨国的遗产管理,可以借鉴国际管理的经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经济的表现优于宏观经济发展,旅游业在这些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旅游减贫、带动就业等作用需进一步引导、扶持和彰显,文化旅游能够对丝绸之路的复兴发挥重要作用。创新点在于: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从文化的视角对遗产管理进行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切入点。文化遗产不是无本之木,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文化的传承,因此也要用延续的眼光去看待遗产,把文化遗产放置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和管理。其次,在研究思路与内容上,对比了两个空间——中国与西方,梳理了两个方向——横向与纵向,分析了三个组成部分——遗产管理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在案例部分探讨了三类具有遗产管理领域代表性和前沿性的文化遗产。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历史学、文化比较学、国际管理学、旅游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运用了文化与跨文化的理论,讨论了中西差异和经验借鉴,也探索了我国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之路。文化遗产是由一代又一代人选择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既取决于历史,也取决于当代和未来。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遗产除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了解西方遗产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身,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更要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文化遗产事业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进而使我国的文化遗产“走出去”,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康绍楠[6](2021)在《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艺术的创作思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主义使世界各地的建筑由地域性的“民族化”逐步走向“国际化”。当代天津也充斥着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九国租界的地域特色正逐渐淡化。新时期背景下,找回即将失去的地域特色,对当代天津城市风貌的特异性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天津的近代建筑外部装饰因特殊的历史原因导致其汇聚了不同国家、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特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论文希望通过研究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艺术的创作思维,为天津的地域特色回归提供可借鉴的素材。论文将形式逻辑推导作为主要研究办法,以“概念构建——形式与内容——分析内涵——天津近代建筑遗产外部装饰的应用为研究脉络。将天津市政府认定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从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背景下建筑外装饰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对天津现有近代建筑遗产外装饰的装饰形态、形式语言表达进行整理归纳,探索天津近代建筑遗产外装饰的空间组合、协调因素及民族文化呈现方式。最后将五大道内的一个旧厂房作为尝试改造的对象并从中总结经验。论文预计取得以下创新成果:1.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呈现出中西结合的特征是受时代背景与地域特点影响的必然结果。它已然成为天津地域特色的一部分,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它并有选择性的将其发扬传承。2.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艺术这种运用同类型装饰构件交替混用的创作思维在当代天津老旧小区的改造设计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3.通过天津五大道内一个旧厂房的改造,总结历史建筑装饰符号在当代建筑改造上应用的经验,以期为天津旧小区建筑外立面改造以及新地标性建筑的设计提供可借鉴的设计资料与文案资料。

韩楚燕[7](2021)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努力争取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目标,消耗全球半数能源的建筑行业势必要节能减排。其中,超过城市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的城市住宅建筑成为行业减排重点。目前,城市住宅短寿现象普遍,该现象伴随的建筑低性能运行和造成的拆建活动量的增加导致住宅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增高。因此,通过延长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来减少建筑碳排放对帮助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内在属性上分析住宅寿命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城市住宅长寿化的意义。通过对拆除住宅案例的调研及分析,结合城市住宅建设情况及城市化发展背景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寿命现状。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建筑寿命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延长建筑寿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其次,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建筑活动对建筑碳排放及住宅寿命的影响,指出不同阶段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间的关系,并总结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设计依据。本文在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结合建筑层级概念建立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构建框架。对长效住宅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对长寿住宅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长寿住宅特征。然后,在此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分别在建造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及拆解回收阶段提出降低住宅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的长寿化设计策略。最后,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在不同情景下的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对住宅的长寿化设计策略进行验证与优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提出是对降低住宅碳排放研究的重要补充,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城市住宅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宋丽琴[8](2021)在《不同预处理对压缩密实杉木与杨木的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木材作为环境友好的材料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我国木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亟待改性资源丰富的速生材以取代天然材,而压缩密实改性技术能够很好的利用速生材资源,改善速生材的性能,极大解决木材资源供需问题。压缩密实木材工艺一般包括预处理、热压密实和后期固定三个阶段,不同的预处理工艺对制备的压缩密实木材性能影响不同,因此探究不同预处理方法的机理(对木材结构的影响)对于制备压缩密实木材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开发一种低能耗且环境友好的预处理方法对于制备压缩密实木材显得尤为重要。相对于传统的压缩密实木材预处理方法(物理法和化学法),本研究提出生物法-白腐菌预处理。以速生材杉木和杨木为实验材料,选用水煮(物理法)、碱性亚硫酸盐(化学法)及白腐菌(生物法)三种方法预处理木材,对其微观形貌、质量损失率,化学成分含量、化学结构以及结晶结构等进行分析,探究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木材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对比三种预处理方法制备的压缩密实材密度、压缩率、微观形貌、尺寸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等,分析三种预处理方法对压缩密实速生材杉木与杨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三种预处理方法对木材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水煮预处理对木材的细胞壁结构破坏性最小,几乎不降解木材各组分,其质量损失率以及化学成分含量变化小,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相关的红外光谱特征峰峰值出现轻微减弱,结晶度值呈缓慢上升趋势;而碱性亚硫酸盐和白腐菌预处理机理相似,对木材细胞壁破坏显着,细胞壁孔隙明显增多,其质量损失率及化学成分含量变化大,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相关的红外光谱特征峰变缓甚至部分消失,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主要破坏纤维素无定形区,结晶度呈上升趋势,而白腐菌预处理对纤维素的结晶区破坏严重,结晶度呈下降趋势。(2)杉木经过三种方法预处理后制备的圧缩密实材性能如下:水煮预处理3h时的性能最佳,其密度(0.97g/cm3)、压缩率(69.44%)、顺纹抗压强度(54.5MPa)和硬度(2252.5N)值最高,吸湿厚度增加率(19.31%)最低;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5h时的性能最佳,其密度(1.25g/cm3)、压缩率(81.58%)、顺纹抗压强度(105.6MPa)和硬度(4822.4N)值最高,吸湿厚度增加率(6.89%)最低。白腐菌预处理120d时的密度(1.16g/cm3)、顺纹抗压(85.7MPa)和硬度(3443.7N)值最高,吸湿厚度增加率(9.93%)最低,但预处理150d时的压缩率(81.24%)最高。(3)杨木经过三种方法预处理后制备的圧缩密实材性能如下:水煮预处理2h时的性能在最佳,其密度(1.06g/cm3)、压缩率(64.21%)、顺纹抗压强度(62.3MPa)和硬度(2981.5N)值最高,吸湿厚度增加率(21.83%)最低。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3h时的密度(1.28g/cm3)、顺纹抗压(112.9MPa)和硬度(5614.3N)值最高,吸湿厚度增加率(9.54%)最低,但预处理5h时的压缩率(78.22%)最高。白腐菌预处理90d时的密度(1.22g/cm3)、顺纹抗压(101.4MPa)和硬度(4462.4N)值最高,吸湿厚度增加率(11.06%)最低,但预处理150d时的压缩率(79.77%)最高。(4)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三种预处理方法均能提高压缩密实材的性能。其中水煮预处理工艺操作简单、环保、对木材的破坏低,但压缩率不高,性能总体提升幅度不大,而碱性亚硫酸盐和白腐菌预处理工艺机理相似,且比水煮预处理制备的压缩密实木材性能提升显着,但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过程中会使用大量化学药剂,污染环境,而白腐菌预处理工艺生态环保,且可持续。

葛凡钰[9](2021)在《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色彩决定着一个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第一视觉印象。桂南地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主要的汉壮杂居地区,其域内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特征明显,具有显性的地域性特色。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的部分对象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速与社会经济水平的飞跃式提升,传统村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地域性建筑色彩风貌的保护。在此背景下,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地域性特征正逐步消逝,针对其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本次研究以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其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归纳并提出针对性可持续发展保护建议。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针对研究背景、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与框架进行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回溯与分析;第二章对本次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研究与分析了色彩学、色度学、色彩地理学与色彩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理论及其与课题研究的关联,并总结了现阶段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保护原则与常规方法,为后续实地调研与分析夯实基础;第三章为本次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桂南地区二十四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八十余座传统建筑的色彩调研,选取其中八个代表对象村落中的三十二座典型传统建筑现状进行定量色彩信息数据采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汇总,绘制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现状色彩图谱;第四章基于现状的调研成果,着眼于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条件,分析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形成因素,总结其地域性特征,编绘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推荐色彩图谱作为可持续发展用色指南;第五章阐明了本次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对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研究成果的保护与应用以及未来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提出建议。本次研究意在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乃至中国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相关研究领域在基础调研资料方面的空缺进行补充与完善,同时亦希望能够为广西其他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研究与保护提供借鉴依据;编绘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推荐色彩图谱,一方面希望能够为该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为其在今后的发展与建设中关于地域性色彩的传承提供可供参考的定量化用色指南。

黄智[10](2021)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出口占商品出口比重长期高于90%,为中国对外经济的持续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近几年的现实观察中,一些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制造业出口增长呈放缓趋势,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核心内容,其出口竞争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分工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出口竞争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以下问题:当前中国的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是否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哪些因素驱动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贸环境中,如何科学地指导制造业提升出口竞争力,最终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解答这些问题,本文将分为七个章节进行详细讨论,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和主要方法,并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本章围绕国际分工理论凝练本文理论脉络,梳理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总结出口竞争力的测度方法,对近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夯实本文研究基础并拓展研究视角。第三章对中国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的现状展开研究。本章从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概况入手,接着分析制造业出口的现状特征和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面临高端产品竞争力不足、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第四章为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测算和分析。本章分别从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测度中国制造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层面的出口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整体规模竞争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近年整体质量竞争力处于停滞状态,且传统统计模式下放大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增加值贸易统计更适合当前国际分工的实际情况;细分制造业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演化趋势具有较大差异,但鲜有兼具规模和质量竞争力的行业,进一步证实了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综上,中国制造业出口距离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第五章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之一。通过构建经济复杂度和技术创新影响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并基于制造业行业数据通过面板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复杂度和两者的协同效应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六章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之一。本章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构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影响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模型,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验证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阻碍作用,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出口竞争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两者共同影响下仍然能够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即加深垂直专业化水平可以抵消政策不确定性的负向冲击作用。第七章为结论和建议。在总结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加快技术创新、深化国际分工和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三个方面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整体而言,本文可能在以下两方面形成创新点。第一,理论层面的创新。本文在统一的研究范式下,对影响出口竞争力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本文着重突出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复杂度的影响,并构建理论机制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拓展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其次,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统筹于一个理论框架内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分工深化和经贸环境变化之间的两难问题。第二,实践层面的创新。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从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综合运用多种指标测度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变化趋势,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在拓展研究边际的同时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并基于全文多个结论,结合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等中国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脉络,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二、日本木材工业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木材工业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之木结构体系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木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类蒙古包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空间形态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类蒙古包建筑空间形态解析
    2.1 类蒙古包建筑发展沿革
    2.2 传统蒙古包空间原型解析
        2.2.1 传统蒙古包空间秩序
        2.2.2 传统蒙古包平面形态
        2.2.3 传统蒙古包竖向空间形态
    2.3 类蒙古包平面形态解析
        2.3.1 类蒙古包空间秩序
        2.3.2 传统类蒙古包平面形态
        2.3.3 现代类蒙古包平面形态
    2.4 类蒙古包竖向空间形态解析
        2.4.1 单层竖向空间形态
        2.4.2 复式竖向空间形态
        2.4.3 多层竖向空间形态
    2.5 类蒙古包外显空间形态解析
        2.5.1 基于材料差异的形态变化
        2.5.2 基于空间功能的形态变化
    2.6 类蒙古包建筑的前沿探索解析
        2.6.1 传统建筑结构形式的类蒙古包解析
        2.6.2 现代建筑结构形式的类蒙古包解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结构建筑空间结构体系解析
    3.1 木结构特性解析
        3.1.1 材料特性
        3.1.2 结构特性
    3.2 传统木结构建筑结构形式
        3.2.1 抬梁式结构体系
    3.3 现代木结构建筑结构形式
        3.3.1 杆件结构体系
        3.3.2 板壳结构体系
        3.3.3 块材结构体系
    3.4 木结构建筑节点构造
        3.4.1 传统工程节点
        3.4.2 现代工程节点
    3.5 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与木结构的适宜性
        3.5.1 圆形空间的适宜性结构
        3.5.2 矩形空间的适宜性结构
        3.5.3 多空间组合的适宜性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结构类蒙古包空间设计适应性探讨
    4.1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转译
        4.1.1 类蒙古包的象征性内涵
        4.1.2 类蒙古包的仪式化空间
        4.1.3 类蒙古包的场所感
    4.2 历史同源范例空间形态类比解析及补充转译
        4.2.1 向心收分式空间形态
        4.2.2 穹窿式空间形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木结构类蒙古包空间形态研究性设计
    5.1 方案设计一中国传统抬梁式木结构类蒙古包转译
        5.1.1 方案定位及构思
        5.1.2 空间组织形态
        5.1.3 适宜性建造技术
        5.1.4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传承
    5.2 方案设计二快速装配式现代木结构类蒙古包
        5.2.1 方案定位及构思
        5.2.2 空间组织形态
        5.2.3 适宜性建造技术
        5.2.4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传承
    5.3 方案设计三多空间组合式木结构类蒙古包
        5.3.1 方案定位及构思
        5.3.2 空间组织形态
        5.3.3 适宜性建造技术
        5.3.4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传承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毕业设计图纸

(2)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学教学楼数量发展概况
        1.1.2 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在中学教学楼的重要地位
        1.1.3 学生对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
        1.1.4 知觉现象学强调空间中人身体的知觉体验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现状
        1.4.1 知觉现象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教育建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知觉现象学与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相关概念综述
    2.1 知觉现象学
        2.1.1 知觉现象学概述
        2.1.2 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
        2.1.3 知觉现象学引导建筑实践的发展方向
    2.2 知觉体验
        2.2.1 知觉体验的观察与描述
        2.2.2 知觉体验的研究原则
    2.3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
        2.3.1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概述
        2.3.2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特征
        2.3.3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意义
    2.4 知觉现象学引入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2.4.1 知觉现象学与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关联
        2.4.2 知觉现象学对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的指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知觉体验要素现状研究
    3.1 调研对象的构成
        3.1.1 门厅空间
        3.1.2 廊空间
        3.1.3 过厅空间
        3.1.4 楼梯空间
    3.2 问卷调查
        3.2.1 问卷调查的整体设计
        3.2.2 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
        3.2.3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3.3 调研的总结分析
        3.3.1 物质层面的总结分析
        3.3.2 精神层面的总结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分析
    4.1 物质层面感官维度的知觉体验分析
        4.1.1 视觉维度
        4.1.2 触觉维度
        4.1.3 听觉维度
        4.1.4 嗅觉维度
        4.1.5 味觉维度
    4.2 精神层面动态情节的知觉体验分析
        4.2.1 路径序列
        4.2.2 节点主题
        4.2.3 空间线索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5.1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原则
        5.1.1 重返现象空间
        5.1.2 尊重人的知觉体验
    5.2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静态场景设计策略
        5.2.1 视觉维度诱导观察
        5.2.2 触觉维度引导碰撞
        5.2.3 听觉维度诠释静默
        5.2.4 嗅觉维度触及记忆
        5.2.5 味觉维度唤起共鸣
    5.3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动态情节设计策略
        5.3.1 路径序列的呈现
        5.3.2 节点主题的烘托
        5.3.3 空间线索的贯穿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问卷调查
附录 B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问卷调查数据汇总
附录 C 案例统计表
附录 D 国内学校案例汇总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基于建筑策划的葫芦岛市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葫芦岛地区商业街现存问题突出
        1.1.2 外部空间在步行商业街区中的重要性
        1.1.3 建筑策划与城市空间的新潮流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策划指导下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内容
    2.1 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相关概念
        2.1.1 商业街区
        2.1.2 步行商业街区
        2.1.3 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
    2.2 建筑策划原理及方法概述
        2.2.1 建筑策划的起源与发展
        2.2.2 建筑策划的定义及特征
        2.2.3 建筑策划的内容与框架
        2.2.4 建筑策划的常用方法
    2.3 建筑策划指导下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的调查内容
    2.4 建筑策划指导下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葫芦岛市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现状调研
    3.1 葫芦岛地区相关概况
        3.1.1 区位分析
        3.1.2 自然因素
        3.1.3 人文因素
        3.1.4 葫芦岛市步行商业街区发展概述
    3.2 葫芦岛地区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调研计划
        3.2.1 调研地点及对象的确定
        3.2.2 调研思路及方法
    3.3 葫芦岛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现状调研
        3.3.1 街道尺度
        3.3.2 空间序列
        3.3.3 界面空间
        3.3.4 景观环境
        3.3.5 服务设施
        3.3.6 行为观察
    3.4 葫芦岛市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调研现状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葫芦岛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满意度调及案例分析
    4.1 满意度评价调查问卷的制定
        4.1.1 调查问卷制定方法
        4.1.2 调查问卷形容词的选取
        4.1.3 确定问卷问题评定尺度
        4.1.4 控制调查问卷发放数量
    4.2 葫芦岛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调研案例数据分析
        4.2.1 民安步行街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2 兴城古街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3 兴宫中街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4 泉海御龙湾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5 调查数据的整体分析
    4.3 国内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优秀案例研究
        4.3.1 案例选取与分类
        4.3.2 外部空间各要素的调研内容
        4.3.3 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案例共性总结
    4.4 葫芦岛市商业步行街区外部空间设计原则
        4.4.1 街道尺度—可达性、适应性原则
        4.4.2 空间序列—整体性、秩序性原则
        4.4.3 界面空间—文化凸显性、资源节约性原则
        4.4.4 景观环境—多样化、趣味性原则
        4.4.5 服务设施—人性化、统合多效性原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葫芦岛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策略
    5.1 满足需求与功能业态的街道尺度
        5.1.1 功能适应性的街道尺度
        5.1.2 尊重使用者需求的街道尺度
    5.2 营造秩序与丰富体验的空间序列
        5.2.1 丰富型街道空间路径的体验
        5.2.2 叙事性广场空间序列的营造
        5.2.3 体验型节点空间的营造
        5.2.4 街巷空间与院落型街巷空间相结合—院街
    5.3 融合文脉与空间再利用的界面空间
        5.3.1 对当地地域文脉的表达
        5.3.2 空间再利用在界面空间的表达
    5.4 结合场地与形态适宜的景观环境
        5.4.1 形态适宜型绿化景观
        5.4.2 资源引导型水系景观
        5.4.3 叙事主线型节点景观
        5.4.4 层次丰富型人文景观
    5.5 统合多效与人性化体验的服务设施
        5.5.1 组图状功能性服务设施
        5.5.2 大型节点空间的微气候处理
        5.5.3 服务设施的“统合多效”
        5.5.4 满足特殊人群需求的服务设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辽西第一街外部空间设计实践
    6.1 辽西第一街项目概况
        6.1.1 区位分析
        6.1.2 项目周边概况
        6.1.3 项目内部条件调查
    6.2 辽西第一街整体设计
        6.2.1 场地适应性功能分区
        6.2.2 商品零售区
        6.2.3 休闲养生区
        6.2.4 餐饮娱乐区
    6.3 街道尺度的设计
        6.3.1 功能适应性街道尺度设计
        6.3.2 满足使用者需求街道尺度设计
        6.3.3 街道尺度的设计表达
    6.4 空间序列的设计
        6.4.1 街道空间序列的设计
        6.4.2 广场空间序列的设计
        6.4.3 体验型节点空间的设计
    6.5 界面空间的设计
        6.5.1 地域文脉在界面空间的表达
        6.5.2 空间再利用在界面空间的表达
    6.6 景观环境的设计
        6.6.1 绿化景观的适宜性设计
        6.6.2 水系景观的设计
        6.6.3 节点景观的设计
        6.6.4 人文景观的设计
    6.7 服务设施的设计
        6.7.1 组图状功能性服务设施
        6.7.2 大型节点空间的微气候处理—“廊”空间的运用
        6.7.3 服务设施“统合多效”的设计
        6.7.4 无障碍设计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片索引
附录B 表格索引
附录C 葫芦岛地区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满意度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毕业设计图纸

(4)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寄木细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寄木细工的概述
    2.1 寄木细工的概念及其专业术语解释
    2.2 寄木细工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2.3 寄木细工的制作流程
    2.4 寄木细工所使用工具
    2.5 寄木细工挽物的木旋制作
    2.6 本章小结
3 寄木细工的设计分析
    3.1 寄木细工的几何学与图案
    3.2 寄木细工的色彩学
    3.3 寄木细工的材料学
    3.4 本章小结(优势与局限性)
4 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实现寄木细工数字化
    4.1 运用数字化技术生产寄木细工的原因
    4.2 寄木细工的数字化生产方法
        4.2.1 实现寄木细工数字化生产的先决条件
        4.2.2 运用Grasshopper参数化实现寄木细工纹样的虚拟设计
        4.2.3 运用Parakeet插件提高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的功能性
        4.2.4 运用智能仿真与数控机床实现寄木细工的数字化生产
    4.3 通过Grasshopper制定寄木细工数字化应用规范
        4.3.1 通过参数化设计制定寄木细工代表性图案图谱
        4.3.2 制定寄木细工数字化生产工艺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设计实践
    5.1 寄木细工纹样重构与形态创新
        5.1.1 运用AI等软件进行寄木细工纹样参数化平面设计重构
        5.1.2 运用Rhino、Grasshopper等软件进行纹样结构重构与创新
        5.1.3 改变参数实现纹样任意调整与快速修正
    5.2 寄木细工产品创新设计
        5.2.1 将创新纹样应用于产品外观设计
        5.2.2 材料选用与材性分析
        5.2.3 施工图纸深化设计
    5.3 寄木细工产品数字化制作
        5.3.1 参数导入数控机床并制定刀具
        5.3.2 制定生产流程
        5.3.3 运用数控机床加工制造
        5.3.4 粗胚的精细砂磨、胶接与上漆
        5.3.5 组装制成品
    5.4 成品展示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寄木细工纹样应用
        6.2.2 寄木细工材质拓展
        6.2.3 寄木细工对家具精益化生产的促进作用
        6.2.4 寄木细工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四节 相关理论
        一、文化遗产价值判定标准
        二、文化遗产活化理论
        三、真实性理论
        四、文化认同理论
        五、跨文化理论
第一章 中西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比较
    第一节 欧洲遗产理论的发展阶段
        一、古典时期(17世纪前)
        二、17世纪至19世纪初期
        三、19世纪初期至19世纪90年代
        四、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中后期
        五、现代修复理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
        六、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常用词词义辨析
    第二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一、早期的修复实践(19世纪以前)
        二、19世纪的保护实践
        三、20世纪的遗产保护与管理
    第三节 中国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传统的修复实践(20世纪之前)
        二、现代遗产管理的萌芽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三、停滞期与摸索期(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四、现代遗产管理的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
        一、英法遗产管理的比较
        二、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遗产管理中的体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二、中国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三、中国的管理文化
    第二节 西方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一、西方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二、西方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三、西方的管理文化
    第三节 中西方建筑遗产特征及管理思想比较
        一、中西传统文化四个维度的比较
        二、中西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比较
        三、中西方管理文化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
    第一节 中国遗产管理体制
        一、我国遗产管理体制
        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三、我国遗产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第二节 西方遗产管理体制
        一、西方国家的遗产管理体制
        二、“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方法
        三、文化遗产的效益评价
        四、国际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框架
    第三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体制
        一、西班牙遗产保护机构
        二、西班牙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三、西班牙的特色保护措施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借鉴
        一、中西遗产管理法律框架的比较
        二、国际遗产管理理念的本土化问题
        三、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
        四、西方管理体制的借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
    第一节 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概述
        一、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
        二、遗产经营者
        三、遗产地社区居民
        四、遗产旅游者
        五、非政府组织
        六、社会大众
        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的比较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二、保护与科学的关系
    第三节 中西文化遗产经营者与社区居民的比较
        一、遗产经营者比较
        二、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比较
        三、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第四节 中西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比较
        一、中西方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追求差异
        二、中西方旅游者的审美差异
        三、遗产旅游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四、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故宫与西方博物馆: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第一节 案例部分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一、世界文化遗产
        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三、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全球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五、中国与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概况
    第二节 故宫博物院的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
        一、故宫概况
        二、故宫的遗产活化实践
        三、故宫的遗产数字化实践
    第三节 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活化与西方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
        一、阿尔罕布拉宫概况
        二、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利用
        三、西方遗产数字化研究
    第四节 中西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一、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
        二、博物馆的体验方式
        三、博物馆的创新之道
        四、遗产活化的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曲阜与圣地亚哥古城: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比较
    第一节 曲阜“三孔”及其遗产价值
        一、曲阜的历史变化
        二、曲阜的遗产价值
        三、曲阜的城市发展演变
    第二节 圣地亚哥古城的改造经验
        一、圣地亚哥的古城与新城
        二、圣地亚哥城市改造的经验
    第三节 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
        一、“圣地”类遗产的管理
        二、历史城镇的商业化问题
        三、两处圣地管理的异同
        四、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丝绸之路与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的开发与管理比较
    第一节 文化线路遗产
        一、文化线路遗产的提出
        二、文化线路遗产的价值
        三、线性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发展
        一、丝绸之路概况
        二、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
    第三节 朝圣之路的发展
        一、朝圣之路概况
        二、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
    第四节 欧洲的文化线路体系
        一、文化线路认定
        二、管理体系
        三、财政制度
    第五节 文化线路遗产的发展与管理比较
        一、“欧洲文化线路”的管理经验借鉴
        二、西班牙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借鉴
        三、我国发展文化线路遗产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基于文化视角的发现
    二、西方遗产管理体制借鉴
    三、案例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艺术的创作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概念与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2 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形态及形式语言表达
    2.1 外部装饰的材料形态
    2.2 建筑外檐的装饰形态
    2.3 外部装饰的风格形式语言
    2.4 本章小结
3 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的空间组合及协调因素
    3.1 装饰的结构化空间组合
    3.2 装饰立面的空间比例关系
    3.3 装饰立面的协调性运用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的文化特质解读
    4.1 民族传统建筑外装饰文化特征
    4.2 西式建筑的外部装饰艺术特色
    4.3 中西糅合的建筑外部装饰文化
    4.4 本章小结
5 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对当代地域性装饰设计的启示
    5.1 天津市重庆道225 号建筑改造设计
    5.2 设计实践对当代地域性装饰设计的启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及科研情况
致谢

(7)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背景
        1.1.2 国家减排目标与建筑碳排放现状
        1.1.3 我国城镇建筑发展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1.3.2 国外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3.3 国内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1.3.4 国内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住宅寿命及其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关系
    2.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
        2.1.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内涵
        2.1.2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影响因素
        2.1.3 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的意义
    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2.2.1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2.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的影响因素
        2.2.3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
    2.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2.3.1 建筑全生命周期及其应用
        2.3.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2.3.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1.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特点
        3.1.2 前期准备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2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2.1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特点
        3.2.2 建筑物化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3.1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特点
        3.3.2 使用维护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4.1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特点
        3.4.2 拆解回收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1 前期准备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1.1 长寿住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4.1.2 城市住宅长寿化实践活动分析及其意义
        4.1.3 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构建原则
    4.2 建造物化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2 钢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3 木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4 不同类型结构特点对比与建筑施工方式优化
    4.3 使用维护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3.1 建筑系统划分
        4.3.2 建筑结构维护加固策略
        4.3.3 建筑维护结构长寿化设计策略
        4.3.4 建筑设备优化设计策略
        4.3.5 建筑平面长寿化设计策略
        4.3.6 住宅部品工业化发展
    4.4 拆解回收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4.1 建筑拆解方式优化
        4.4.2 建筑再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计算验证分析与策略优化
    5.1 工程案例计算
        5.1.1 工程情况简介
        5.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5.1.3 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5.1.4 钢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5.1.5 木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5.2 不同情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
        5.2.1 不同情景下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2 不同情景下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3 不同情景下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4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及策略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8)不同预处理对压缩密实杉木与杨木的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森林资源以及木材进口现状
        1.2.2 我国速生材资源以及杉木和杨木利用现状
        1.2.3 速生材主要改性技术简介
    1.3 木材压缩密实工艺机理以及研究现状
        1.3.1 木材压缩密实工艺机理
        1.3.2 木材压缩密实工艺研究现状
    1.4 木材压缩密实工艺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1.4.1 存在的不足
        1.4.2 展望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思路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水煮预处理对压缩密实杉木与杨木的性能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水煮预处理
        2.3.2 热压密实
        2.3.3 后期固定
    2.4 表征方法
        2.4.1 水煮预处理机理
        2.4.2 水煮预处理制备的压缩密实木材性能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水煮预处理机理分析
        2.5.2 水煮预处理对压缩密实木材性能影响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对压缩密实杉木与杨木的性能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药品
    3.3 实验方法
        3.3.1 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
        3.3.2 热压密实
        3.3.3 后期固定
    3.4 表征方法
        3.4.1 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机理
        3.4.2 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制备的压缩密实木材性能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机理分析
        3.5.2 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对压缩密实木材性能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腐菌预处理对压缩密实杉木与杨木的性能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药品
    4.3 实验方法
        4.3.1 菌种的来源
        4.3.2 菌种的活化
        4.3.3 白腐菌预处理
        4.3.4 热压密实
        4.3.5 后期固定
    4.4 表征方法
        4.4.1 白腐菌预处理机理
        4.4.2 白腐菌预处理制备的压缩密实木材性能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白腐菌预处理机理分析
        4.5.2 白腐菌预处理对压缩密实木材性能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概况
        1.4.2 国内研究现状概况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桂南地区
        2.1.2 传统村落
        2.1.3 建筑色彩
    2.2 色彩学理论
        2.2.1 色彩三属性
        2.2.2 色彩的对比
        2.2.3 色彩的调和
        2.2.4 色彩视知觉
        2.2.5 色彩的体系
        2.2.6 色卡的应用
    2.3 色度学理论
    2.4 色彩地理学
        2.4.1 色彩地理学的概念界定
        2.4.2 色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2.4.3 色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5 色彩心理学
        2.5.1 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2.5.2 色彩的抽象性感受
    2.6 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保护原则
        2.6.1 真实性保留原则
        2.6.2 整体性保护原则
        2.6.3 可持续发展原则
        2.6.4 科学性保障原则
    2.7 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保护方法
        2.7.1 保护与发展协同进行
        2.7.2 建筑色彩群组化保护
        2.7.3 建立色彩的评价体系
        2.7.4 建立色彩信息数据库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现状调查研究与归纳分析
    3.1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前期调研工作
        3.1.1 调研范围与内容
        3.1.2 调研设备与工具
        3.1.3 调研方法与步骤
    3.2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现状建筑色彩信息数据
        3.2.1 南宁市上林县巷贤镇长联村古民庄
        3.2.2 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那告坡
        3.2.3 南宁市横县平朗乡笔山村
        3.2.4 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卷逢村白雪屯
        3.2.5 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3.2.6 钦州市灵山县石塘镇苏村
        3.2.7 北海市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村委老屋村
        3.2.8 防城港市防城区大菉镇那厚村
    3.3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现状数据归纳
        3.3.1 建筑总体色彩现状数据归纳
        3.3.2 建筑细部色彩现状数据归纳
    3.4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现状问题分析
        3.4.1 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保护工作的滞后性
        3.4.2 过度自主性发展造成地域性特征破坏
        3.4.3 传统材料与现当代材料的矛盾与冲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地域性特征与可持续发展
    4.1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形成的影响
        4.1.1 自然气候因素
        4.1.2 地理环境因素
        4.1.3 本土材料因素
    4.2 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对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形成的影响
        4.2.1 人类基本共性因素
        4.2.2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4.2.3 地方民族文化因素
        4.2.4 历史发展沿革因素
        4.2.5 政治经济条件因素
    4.3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地域性特征
        4.3.1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环境色彩表现特征归纳
        4.3.2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表现特征归纳
        4.3.3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原始性特征
        4.3.4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调和性特征
        4.3.5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微观多样性
        4.3.6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的宏观单一性
    4.4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保护发展建议
    4.5 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推荐色彩图谱编绘
        4.5.1 建筑外立面色彩使用比例的控制
        4.5.2 建筑外立面主体色推荐色彩图谱
        4.5.3 建筑外立面辅助色推荐色彩图谱
        4.5.4 建筑外立面点缀色推荐色彩图谱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2.1 研究范式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
        1.3.1 高质量发展
        1.3.2 制造业及制造业出口
        1.3.3 出口竞争力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2.1 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1.1 古典贸易理论
        2.1.2 新古典理论
        2.1.3 新贸易理论
        2.1.4 竞争优势理论
    2.2 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2.1 直接影响因素
        2.2.2 间接影响因素
    2.3 出口竞争力的测度方式及相关应用研究
        2.3.1 规模竞争力测度指标
        2.3.2 质量竞争力测度指标
    2.4 中国制造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2.4.1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2.4.2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的研究
        2.4.3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的现状研究
    3.1 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
        3.1.1 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3.1.2 中国制造业现实特征
    3.2 中国制造业出口现状
        3.2.1 中国制造业出口总体情况
        3.2.2 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
        3.2.3 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
    3.3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3.3.1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冲击
        3.3.2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贸易摩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测度和评价
    4.1 出口规模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4.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4.1.2 贸易竞争力指数
    4.2 出口质量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4.2.1 出口技术复杂度
        4.2.2 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出口国内增加值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复杂度、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1 经济复杂度的测算与评价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技术创新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2.2 经济复杂度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2.3 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5.3.1 实证模型构建
        5.3.2 变量设定及数据处理
    5.4 实证分析
        5.4.1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5.4.2 中介效应的检验
        5.4.3 考虑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2 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3 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6.2.1 实证模型构建
        6.2.2 变量设定及数据处理
    6.3 实证分析
        6.3.1 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6.3.2 面板模型的选择和回归
        6.3.3 结果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以加快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
        7.2.2 高质量深化国际分工以形成制造业国内国际“良性循环”
        7.2.3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制造业创造高质量的国际发展环境
    7.3 研究创新和未来展望
        7.3.1 研究创新
        7.3.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本文行业分类、中国工业行业分类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对照表
附件2 2019 年中国、美国、日本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按HS1992 分类)
附件3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附件4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TC)
附件5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PRODY)
附件6 1995-2014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垂直专业化指数(VSS)
附件7 1995-2014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日本木材工业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之木结构体系适宜性研究[D]. 卢亚娟.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2]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贾芳.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基于建筑策划的葫芦岛市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白祥.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技术的日本寄木细工设计运用[D]. 汪翔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D]. 高洁. 山东大学, 2021(11)
  • [6]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艺术的创作思维研究[D]. 康绍楠.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7]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D]. 韩楚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不同预处理对压缩密实杉木与杨木的性能影响研究[D]. 宋丽琴. 广西大学, 2021(12)
  • [9]桂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色彩研究[D]. 葛凡钰. 广西大学, 2021(12)
  • [10]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D]. 黄智. 广西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日本木材工业的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