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肿瘤转移,骨肿瘤,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
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论文文献综述
朱丽英,胡春艳,贠春燕,李晓利[1](2018)在《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和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precollagen,PⅠNP)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15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是否出现骨转移分为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根据骨转移数目将骨转移组分为骨转移数目<3个组和骨转移数目≥3个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中的骨转移评价标准将骨转移组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比较治疗前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骨转移数目<3个组和骨转移数目≥3个组的血清PⅠNP和β-CTX含量,以及骨转移组治疗前后的血清PⅠNP和β-CTX含量。结果:骨转移组48例,无骨转移组67例,骨转移组的血清PⅠNP和β-CTX含量均高于无骨转移组[(110.31±15.67)ng·m L~(-1),(45.56±8.65)ng·m L~(-1),t=3.146,P=0.002;(0.58±0.02)ng·m L~(-1),(0.36±0.01)ng·m L~(-1),t=2.858,P=0.005]。骨转移数目<3个组21例,骨转移数目≥3个组27例,骨转移数目<3个组的血清PⅠNP和β-CTX含量均低于骨转移数目≥3个组[(102.41±12.34)ng·m L~(-1),(116.45±17.48)ng·m L~(-1),t=3.121,P=0.003;(0.56±0.01)ng·m L~(-1),(0.58±0.04)ng·m L~(-1),t=2.058,P=0.045]。48例骨转移患者中,42例针对原发肿瘤进行了化疗和放疗,并应用了双磷酸盐药物治疗;其余6例均采用镇痛药物进行姑息治疗。治疗2个月后,治疗有效34例、无效14例,治疗有效组的血清PⅠNP和β-CTX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97.14±17.32)ng·m L~(-1),(105.77±15.04)ng·m L~(-1),t=9.890,P=0.000;(0.52±0.03)ng·m L~(-1),(0.57±0.02)ng·m L~(-1),t=11.655,P=0.000],治疗无效组的血清PⅠNP和β-CTX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8.24±20.42)ng·m L~(-1),(121.31±16.30)ng·m L~(-1),t=1.815,P=0.093;(0.59±0.04)ng·m L~(-1),(0.60±0.03)ng·m L~(-1),t=0.780,P=0.450]。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清PⅠNP和β-CTX含量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转移、评估骨转移程度和评价骨转移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8年06期)
张玉昌,姚宗花,王岩华[2](2017)在《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和I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40例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绝经后骨质疏松未骨折患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β-CTx、P1NP及BMD检测结果。结果:两组BMD水平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首诊时β-CTx为(319.5±66.3)pg/ml,P1NP为(39.8±14.2)ng/ml,研究组骨折48h内β-CTx与P1NP为(533.7±56.4)pg/ml和(56.7±18.2)ng/ml,第3个月β-CTx与P1NP为(677.5±71.8)pg/ml和(68.9±20.8)ng/ml,第6个月为(586.2±61.3)pg/ml和(60.4±19.7)ng/ml,第12个月为(549.6±55.9)pg/ml和(57.5±18.6)ng/ml,各时间截点β-CTx与P1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β-CT x与P1N P水平会明显升高,在第3个月时达到最高值,且持续至12个月时β-CTx与P1NP水平仍偏高。(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7年10期)
王福斌,陈剑明,陈玮琳[3](2016)在《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特征。方法对2014-2015年就诊的560例绝经后女性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剔除不符合条件者及失访者,余下51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择40例未发生骨折的对应年龄段的绝经后女性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研究对象的骨密度值。追踪并检测对照组人群首诊时以及实验组患者骨折48 h内、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的β-CTx、P1NP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48 h内、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β-CTx值分别为(554.14±243.13)、(682.41±265.08)、(594.21±260.72)、(556.25±226.28)pg/m L;P1NP值分别为(55.56±22.86)、(69.52±21.62)、(59.02±26.92)、(56.63±25.39)ng/m L,对照组患者β-CTx、P1NP值分别为(348.65±150.54)pg/m L、(41.89±16.94)ng/m L,实验组β-CTx、P1NP各个时间截点的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β-CTx、P1NP增加明显(P<0.01)。结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非暴力骨折后β-CTx、P1NP明显增加,3个月时基本达到峰值水平,持续到12个月仍处于高水平状态。(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张军,吴艳艳,张琦,邓毅,曾丽萍[4](2015)在《甲亢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变化及与甲状腺激素、骨密度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变化及与甲状腺激素、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宜昌市夷陵医院收治的126例甲亢患者作为甲亢组,根据患者近3个月的PⅠNP水平将患者分为3个亚组:控制有效组(PⅠNP<6.5%)47例、控制一般组(6.5%≤PⅠNP<8.0%)36例、控制较差组(PⅠNP≥8.0%)43例。同期选择进行健康体检的非甲亢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受试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磷、25-羟基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素(PTH)、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 Laps)、N端中段骨钙素(N-MID OT)、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水平。结果甲亢组患者血钙、血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PⅠNP水平升高,甲亢患者PTH、25-(OH)D、N-MID Osteocalcin、β-Cross Laps、TPⅠNP呈下降趋势(P<0.05),PⅠNP与PTH、25-(OH)D、N-MID Osteocalcin、β-Cross Laps、TPⅠNP呈负相关(P<0.05)。结论甲亢患者存在骨代谢异常,且源氨基酸控制越差,骨代谢异常越明显,甲亢患者严格控制源氨基酸的同时应注意骨质疏松的预防。(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5年24期)
李明宇,安宇,侯利民[5](2015)在《Ⅱ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对骨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骨性关节炎(OA)模型,研究大鼠血清和关节液中Ⅱ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ⅡCP)水平变化,探讨体液PⅡCP对早期OA的诊断价值。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OA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用改良Hulth法诱导大鼠膝关节OA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5周,每周每组抽取6只大鼠取关节液、血清及关节标本,用ELISA检测体液PⅡCP水平,关节软骨行大体观察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所得数据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性,比较PⅡCP水平和软骨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来检验体液PⅡC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OA模型组在术后第1周软骨组织学表现接近假手术组,从第2周开始逐渐出现明显的OA病理学改变,假手术组软骨组织学无明显改变。OA模型组体液PⅡCP水平从术后第1周开始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并随时间推移差异性逐渐增大;假手术组体液PⅡCP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血清与关节液PⅡCP水平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大鼠OA模型中,血清和关节液PⅡCP水平在软骨出现明显病理变化之前就已经升高,PⅡCP水平与OA病理变化相符合,关节液和血清PⅡCP水平可作为OA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5年22期)
王抒,张军宁,乔田奎[6](2011)在《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在骨转移性癌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ICTP)在骨转移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0例肿瘤患者分为骨转移组41例和无骨转移组(对照组)39例,采用Soloway分级标准,将骨转移组患者再分为A、B、C3个亚组,所有患者空腹抽取静脉血。分析血清PINP、PICP、ICTP与骨转移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彼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骨转移癌患者血清PINP、PICP、ICTP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其中PICP、ICTP水平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PINP、PICP、ICTP水平在A、B、C3组均依次递增;血清PICP水平与骨转移灶数目相关性良好(P<0.01),ICTP、PINP水平与骨转移灶数目呈一定相关(P<0.05);血清ICTP水平与PINP水平呈中度相关。结论:检测血清PINP、PICP、ICTP水平都能反映骨转移患者的病情变化,以检测血清PICP、ICTP水平临床价值高;血清PICP水平与骨转移数目的相关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1年04期)
张亚京,王鑫,陈华,宁立华,马春艳[7](2011)在《骨钙素、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相关激素与胎儿骨发育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钙素(OC)、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激素水平与胎儿骨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80例。男41例,女39例;胎龄28~42周。根据不同出生体质量分为小于胎龄(SGA)儿组22例,适于胎龄(AGA)儿组36例及大于胎龄(LGA)儿组(22例)。胎儿娩出后,胎盘娩出前抽取其脐静脉血6 mL,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清OC、IGF-1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脐血PICP水平;同时检测其血钙、磷、ALP水平,测量新生儿生长参数,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1.脐血OC水平在SGA儿组、AGA儿组、LGA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GA儿组显着高于AGA儿及SAG儿组(P<0.01,0.001);脐血OC水平与出生体质量、头围、BMI呈正相关(Pa<0.05),与身长无明显相关性(P>0.05)。2.LGA儿组脐血IGF-1水平显着高于AGA儿及SAG儿组,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2);脐血IGF-1水平与出生体质量、头围、BMI水平均呈正相关(Pa<0.05),与身长无明显相关性(P>0.05)。3.AGA儿组、LGA儿组脐血PICP水平明显高于SGA儿组,但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0)。脐血PICP、PTH水平与生长参数各指标水平均无直线相关关系(Pa>0.05),偏相关分析脐血PICP与出生体质量、头围、BMI均呈正相关(r=0.239、0.250、0.306,Pa<0.05)。4.脐血OC水平与PICP、IGF-1水平均呈正相关(Pa<0.05),OC、PICP与PTH、ALP水平之间均无明显相关(Pa>0.05)。5.3组脐血钙、血磷、ALP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a>0.05)。结论 SGA儿低血清OC、PICP水平与骨形成活动下降相关,脐血OC、PICP及IGF-1可作为评价胎儿骨骼生长发育的临床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期刊2011年14期)
张文林,唐成和,石太新,贾汝贤[8](2004)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激素治疗患儿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骨组织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方法将52例ITP患儿分为激素、维生素D及钙剂治疗组(干预组)和单纯激素治疗组(未干预组),26例同期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测定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结果干预组治疗前(150.69±55.22)与治疗后(157.35±47.48)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组(148.56±40.12)比较,PICP值差异无显着性(P>0.05);未干预组治疗前(155.73±49.68)与治疗后(113.92±48.25)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ICP值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结论GC治疗4周即可抑制ITP患儿骨组织Ⅰ型胶原的合成。激素治疗同时应用维生素D及钙剂能有效拮抗激素对骨组织Ⅰ型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儿科杂志》期刊2004年06期)
郝建华,高旭红,曾飞鹏,冯静霞[9](2001)在《甲状腺疾病患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PICP是占骨有机质 90 %的Ⅰ型胶原合成的前体 ,PICP的含量是反映Ⅰ型胶原合成和成骨细胞活性的灵敏和特异性的定量指标 ,血清PICP水平与骨形成的组织计量学参数和钙动力学研究结果呈显着正相关[1,2 ] ,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时 ,可发生骨代谢的紊乱(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01年09期)
邝建,周晓红,陈红梅,杨华章,崔炎棠[10](2000)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 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中成骨细胞功能改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RIA方法分别测定 3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60例正常对照的空腹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 (PICP)。结果 2型糖尿病组平均PICP为 ( 93 48± 2 8 46) μg/L ,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的 ( 14 1 3 7± 5 8 2 7) μg/L(P <0 0 1) ,各年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 ,但均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的正常对照。患者血清PICP与C肽呈正相关r=0 40 4(P <0 0 5 ) ,与年龄、性别、空腹血糖无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I型胶原合成速率、成骨细胞功能较正常人降低 ,骨形成减少 ,可能与患者胰岛功能降低有关。(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00年08期)
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和I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40例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绝经后骨质疏松未骨折患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β-CTx、P1NP及BMD检测结果。结果:两组BMD水平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首诊时β-CTx为(319.5±66.3)pg/ml,P1NP为(39.8±14.2)ng/ml,研究组骨折48h内β-CTx与P1NP为(533.7±56.4)pg/ml和(56.7±18.2)ng/ml,第3个月β-CTx与P1NP为(677.5±71.8)pg/ml和(68.9±20.8)ng/ml,第6个月为(586.2±61.3)pg/ml和(60.4±19.7)ng/ml,第12个月为(549.6±55.9)pg/ml和(57.5±18.6)ng/ml,各时间截点β-CTx与P1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β-CT x与P1N P水平会明显升高,在第3个月时达到最高值,且持续至12个月时β-CTx与P1NP水平仍偏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论文参考文献
[1].朱丽英,胡春艳,贠春燕,李晓利.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和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J].中医正骨.2018
[2].张玉昌,姚宗花,王岩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
[3].王福斌,陈剑明,陈玮琳.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变化[J].临床检验杂志.2016
[4].张军,吴艳艳,张琦,邓毅,曾丽萍.甲亢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变化及与甲状腺激素、骨密度的相关性[J].医学综述.2015
[5].李明宇,安宇,侯利民.Ⅱ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对骨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
[6].王抒,张军宁,乔田奎.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在骨转移性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11
[7].张亚京,王鑫,陈华,宁立华,马春艳.骨钙素、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相关激素与胎儿骨发育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
[8].张文林,唐成和,石太新,贾汝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激素治疗患儿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测定[J].临床儿科杂志.2004
[9].郝建华,高旭红,曾飞鹏,冯静霞.甲状腺疾病患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的变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
[10].邝建,周晓红,陈红梅,杨华章,崔炎棠.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改变[J].广东医学.2000
标签:肿瘤转移; 骨肿瘤; 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