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万歧:宗徒教父时期的殉道观论文

姜万歧:宗徒教父时期的殉道观论文

前言

本文尝试以圣依纳爵和圣波利卡普有关的殉道文学作为焦点,来解读基督徒最早的“殉道观”。《致罗马人书》是依纳爵这位安提约基亚城主教被押解去罗马途中,在斯米纳写给罗马教会的一封书信。此书信成书时间在107年。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在于告知罗马教会的信友们,不要阻止他去成为基督“真正的门徒”,他甚至央求罗马教会为自己的这个目标而祈求天主,帮他完成殉道意愿。50年后,在自己任所接待过依纳爵的斯米纳主教波利卡普也成了殉道者。而《波利卡普殉道记》正是波利卡普于主历156年殉道前、后的历史性陈述。透过这篇《殉道记》,作者想告诉读者的信息是,殉道乃是天主的一份恩赐,可遇不可求。那些真正为了坚持真理、捍卫信仰而付出生命代价的殉道者,深深地鼓舞着基督徒。

通过对比这两部著作之间略有差异的“殉道观”,我们认为可以帮助今日基督徒深入于自己信仰的内核,并可以获取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坚毅地坚持真理、活出福音价值的勇气。于是,我们和古代的殉道者一起,见证天主的圣爱。

一、《致罗马人书》中依纳爵的殉道观

1.写作背景

安提约基亚主教依纳爵(St.Ignatius of Antioch,+107)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在尼禄皇帝之后,罗马政权对基督教会的迫害逐渐加深。根据戴业劳的观点:“宗教迫害是随着两种因素而展开的,一个因素是罗马帝国在公元第一至第三世纪内,力图巩固政权,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从而必然地排斥一般所谓不信奉国教的份子;另一个因素则是基督教徒经过了长时期同甘共苦的生活,受着理论家的熏陶和殉教烈士的模范作用,越来越认识对立的局面是徒然的,妥协是不可能的。”1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十个罗马士兵解押着从安提约基亚到罗马去的“囚犯”依纳爵给罗马教会写了《致罗马人书》(Epistula ad Romanos)。勒农说:“这封信确是初期教会的瑰宝。”2因为依纳爵将自己的死看作是为最终的得胜,用殉道的方式向基督徒和世人做了一个与基督合一的见证。由这样的见证,基督徒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真正地与基督合一,从而成为名符其实的基督门徒。

书信透露,置身于解押途中的依纳爵在斯米纳(Smyrna)这个地方,听说罗马的信友想要通过他们的方式来为自己获得解脱。因为“当时的罗马教会,在政治上似乎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有能力使依纳爵免除死刑。”3为此,他修书一封予罗马教会,告知他们不要做这样的决定。依纳爵恳求罗马教会不要为他的殉道求情开脱,因为殉道是他效法基督的夙愿,他愿意“竭其所能,为与基督合一,就是要肖似基督。”4

2.内容解析

这封书信所呈现的内容即是成为基督门徒乃是切愿“效法基督”的一个过程。从第一章开始,依纳爵就在陈述着自己的心愿是为基督殉道,希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门徒。为此,他在开篇就说明“我为了和耶稣基督的合一,身披着锁链的刑具,满心希望得个机会问候你们,巴不得天主的意志赏赐我达到我的目的”(1,15)。随后,依纳爵表示自己切愿去殉道,“他准备以血见证自己的信仰,罗马基督徒想要救他的任何举动都将成为他实现自己目标的障碍。”6因此,他写信给罗马教会说:“我现在只怕你们的爱德能为我发生不利”(1,2),“为使我迅速达到天主怀中,同时为使你们用你们的静默无言,批准一件美好无比的善举,现在的这个机会是最好不过的”(2,1)。依纳爵请求罗马教会容许他洒尽自己的血当作葡萄酒而祭献于天主,因为“祭台”已经预备妥当。同时,依纳爵恳切地邀请他们同意一件善举:“祭台已经设备停妥了,你们要本着爱德的团结,和我共同组成一个歌咏团,和耶稣基督连合成一体,歌赞天主父,感谢他赏赐了叙利亚的监护(主教),奉诏命从东方来到西方,如同太阳,落到西方,脱离人间世界的怀抱,升入天界,转到天主那方面的新天地里,冉冉的向高空升起,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旅程。”(2,2)

在第三至四章中,依纳爵指出成为基督的真实门徒,就是殉道。而他本人切愿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基督的面饼,奉献给天主。他写说:“当我泯迹于人世以后,我就成为基督的真实信友了”(3,2),这样才是效法基督。作者固执地宣称“我是天主的麦粒,要用猛兽的牙床当作石磨将我磨成面粉,做成基督圣洁的面饼”(4,1),可见依纳爵的这种殉道态度,以及肖似基督的精神是多么地热切。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的教学方式,也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对学生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保障。

依纳爵之所以甘愿殉道乃是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自由人,因为伯多禄和保禄是通过殉道而获得自由的。所以,依纳爵切愿通过“因基督之名”而受苦,甚至殉道,就此成为属于基督的自由人。“我前去受难致命,成为耶稣基督的人,为取得自由,并要和他结成一体,复活起来,作一个自由的人,我现在身披锁链的刑具,实习克制一切贪欲的功课”(4,3)。因此,为依纳爵而言,想要成为一个自由人,就是为基督的缘故去受苦。成为属于基督的人,才能获得真实的自由。唯其如此,才像伯多禄和保禄两位宗徒一样,与基督结成一体。

第五至七章中,依纳爵表露了自己在押解途中,渴望致命的动人情景。依纳爵用“十支豹子”来形容押解他的士兵,并强调“愿意被他们吃掉”(5,2),如此自己就可以效法基督的苦难,以便于赶快到基督的怀中去。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之下,依纳爵愿意放弃现世的生命,他再三表示:“我愿意归属于天主,你们不要将我断送给尘世,也不要以物质的事物欺骗我”(6,2),“求你们放我去效法我的天主,受他的苦难”(6,3)。与基督合一的迫切心情,使依纳爵把生死置之度外,正如他在五章中所列举的酷刑拷打,都不能使他怕惧死亡。因为依纳爵只希望快速到达耶稣基督的怀中去,所以他才说“请允许我效法我天主的受苦。”(6,7)今天看到,倘若任何人在自己的心中存有耶稣基督,那么他就会明白依纳爵内心所切望的是什么。

依纳爵对罗马教会说:“我把我的爱欲钉在十字架上了,我的胸膛里已经消灭了贪爱物质的欲火。生活的水在我心中滚流泣诉,从我内部向我招呼:‘快投奔到天主父的怀中去’”(7,2)。这生活的水就是耶稣基督的活水,生命之泉源。饮用这生命之水就会获得新生命,并且与基督生活在一起。为依纳爵而言,贪恋尘世就不能与基督合一,也无法效法基督。为此只有成为真正的基督门徒,才能与耶稣合而为一。依纳爵再三强调说:“我不想取用容易腐朽的饮食,也不贪恋此生的欲乐,我只愿取用天主的食粮:那就是达味后裔耶稣基督的圣体,我愿取用他的圣血作我的饮料。他的圣血乃是不会朽腐的爱德”(7,3)。

由此可见,依纳爵合一于基督的心愿是多么地强烈!正是这种强烈的殉道观念,引导着他走向基督。也正是这样的殉道观,使依纳爵敢于为基督信仰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依纳爵才说出:“我不愿继续过这人间的生活了,你们要同意使我的愿望实现”(8,1)。可见其殉道志向胜过活在人世间,不被生死所困惑,只为合一于基督而战斗。因此,依纳爵邀请罗马教会的信友们为他祈祷,帮助他达到目的,最终与基督合一。

综上所述,依纳爵的殉道观是为了更好与基督合一。不畏惧死亡的威胁,使得他成为基督“真实的门徒”。依纳爵写给罗马教会的信函表达了他真实的内在灵修生活:因着受苦受难才能完全的肖似基督。十字架的爱是他寻求天主的最终目的,因为十字架是肖似基督并与基督结合的最好途径。依纳爵同样也劝说罗马教会的信友们,不要阻挡他去走向天主,不要为了生存于现世,而去逃避所应承担的责任。作为牧者,依纳爵是天主手中得心应手的工具;作为基督徒,他是每一位基督徒所应效仿的。他给时人和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财富就是为了实现与基督真实的合一、见证福音真理,而宁愿殉道也再所不惜。

最后,企业外宣翻译既遵循翻译的一般规律,又具有和一般翻译相区别的特征,即“外宣”。作为一种对外宣传活动,企业外宣翻译拥有明确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并且对传播效果尤为重视,因而拥有明显的传播学特性。

二、《波利卡普殉道记》的殉道观

1.写作背景

其次,他们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悦乐于天主的馨香祭品,奉献给天主。如此取悦于天主的行为,完全是出于对天主圣爱的回应。

这封信件是由斯米纳教会“寄给罗马弗吕家省(Phrygia)一个小镇菲洛美里乌姆的教会,同时这封信亦是写给寄居在各地所有神圣的、属于基督的大公教会。”9作者有意藉着波利卡普“为真理作证是不拘年龄的,天主赐予殉道者精神的力量,奋勇作战,高奏凯歌”,10来表达对殉道的无惧之感。主历160年前后,罗马政权针对基督徒的迫害是地区性的。然而,通常无须调查,只要基督徒受到指控,并且拒绝崇拜帝国的神祇,他们就必须受到惩罚。

据反腐期刊《廉政 瞭 望》介绍,在民政系统,鲍学全拥有不一般的能量。据介绍,鲍学全早年从军,后来当过医生。进入官场后,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10年,官至正处。1996年之后,鲍学全进入国务院办公厅,8年内成为正厅级官员。2004年,鲍学全出任福彩中心副主任。

阴道微生态状况正常的标准:Gram染色显示正常、阴道pH范围正常、阴道微生物功能正常。阴道微生态状况异常的标准:上述任一指标为异常。

作者也想藉着书信中见证信仰的正、反例子来提醒众信友,殉道不是自己愿意就可以的,也需要有天主的恩宠。通过这部作品,作者强调基督徒的殉道精神,应该是来自于对基督耶稣的爱,这种爱不仅是为自己,同样也是为别人的。“愿天主的旨意成全!”这是主人翁波利卡普反复强调的信仰见证,即便置身刑场也毫无惧色。作者强调,当波利卡普面对总督审问时,他的回答是:“这八十六年以来,我一直做他(耶稣基督)的仆人,他没有亏待过我。我怎么能够亵渎那拯救我的大君王呢。”(9,3)圣人以此而拒绝摒弃基督,苟活于世的许诺。

2.内容解析

从《殉道记》内容的记载可知,书信中提及三个人物。一个反面教材是弗吕家人金多(Quintus of Phrygia)(4章),另外两个则是正面积极人物哲满谷(Germanicus)(3章)和波利卡普(5章)。这三个人物在书信中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由于河流变化较小,具体更新方法是采用空间数据属性自动传递工具将1∶50 000 DLG数据中河流属性自动传递到1∶250 000 DLG数据相对应的河流上完成属性的自动更新。由于两套数据现势性不同、比例尺不同,在自动传递的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错误传递,所以自动传递后还需采用人工排查的方式对传递后的属性进行校对。另外,由于1∶250 000 DLG数据现势性较差,需要参照1∶50 000 DLG数据对重大自然环境变化导致河流改道,水利工程新建的大型沟渠、大型水库等进行逐一更新并进行综合处理。综合处理后的水系要注意协调与其他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与等高线、公路的相互关系)。

“年迈的基督徒哲满谷被带来接受审讯时,他被告知应当考虑自己的高龄,放弃信仰,而不是接受酷刑与死亡。”11可以说,哲满谷并没有因自己是一位高龄的老人,而惧怕死亡的威胁。哲满谷反而是以自己的恒久忍耐鼓励了自己和别人,因为他目睹了教会当时的境遇,他也愿意尽快脱离现在不义和不法的生活。哲满谷“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他高呼让野兽扑向自己,杀死自己”。12

《波利卡普殉道记》的作者不鼓励基督徒冒失并主动地寻求殉道,“许多致命的案件,根据天主圣意而完成的事迹,都是真福可贵,英烈而崇高的”,但是,基督徒“不可人人只顾自己,而应众邻共济”(2,1)。因为天主会赐予人丰厚的能力,去面对信仰的迫害,所以信友们不要自告奋勇地去自投刑场。

其次,金多这个反面教材,也值得笔者与读者共同来发掘。书信指出,有一个名叫金多的弗吕家地区的教友,自告奋勇地去殉道,要求致命,可结果是当他面临猛兽之际,吓得心寒胆落,结果是“抵不过总督的威迫利诱,屈服了心志,敬拜凯撒为神,背弃了真教”(4,1)。因此,《殉道记》指出:“我们不赞成教友轻狂,自请致命。这样的做法,不是《福音》的经训”(4,1b)。作者强调所有的殉道都要做一个审慎的分辨,明白自己是被天主拣选而为之:“他们相信,殉道并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天主拣选某人去做的事情。”13因此,没有天主圣意的允许,人是不能致命的。笔者只能根据原文推理金多这个人物,因为关于金多这个人的资料概况,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他是年轻人还是高龄老者,我们无从得知。笔者姑且把金多这个反面人物看成是一位青年人,因为这样原文所要揭露的内容便是自明的。按照吕穆迪神父所翻译《宗徒时代的教父》(卷二)所指:“金多自求致命,猛兽逼临,思惧不支,因而背教”(译者序)。因此,笔者推断金多可能是青年教友,这样就符合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莽撞的行为,缺乏谨慎的处事态度。

最后,按《殉道记》所写,斯米纳的主教波利卡普是一位高龄老人。在面对迫害时先是逃避,转而在梦中得到指示,自己将被火刑处死。而按照16世纪英国史学家约翰·福克斯的观点:“当波利卡普听说追捕者来了,他就下楼,满脸喜乐、神情欢乐地对他们说话,他们见此情景都惊讶不已。”14波利卡普面对兵士来捉拿时的镇定自若和不畏死亡的态度,可知波利卡普此时愿意自己承行天主的旨意。如此这样的一位主教,是后世教友应效仿的榜样。甘愿服从天主的旨意,去为信仰作真实的见证,成为基督真实的门徒。

从本书的内容可知,殉道并不取决于年龄大小,也不取决于你是何种身份。殉道在于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与福音的教导相一致,作者用与福音精神吻合的殉道,来说明殉道是天主的恩赐。每个人应该依靠天主的力量做抉择,个人不能凭借自己的鲁莽行为去行事。殉道是天主拣选人去做忠实的见证,而非吾人凭自己的意愿可行的事。当面对殉道的机会时,个人不应躲避但该寻求天主的帮助,以承行主旨。切勿刚愎自用,而应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所处的状况。

三、两部文献的殉道观

从上述两部作品不同的“殉道观”来看,它们彼此之间对于“见证”信仰有着很大的区别。笔者将两部著作的异同列于下方,以供读者清晰地明了彼此之间的差异。

3林鸿信著:《基督宗教思想史》(上卷),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6年,第46页。

1.相同之处

山洪沟治理工程希望投入有限的资金,通过实施工程措施,有效提高受溪沟洪水威胁的集镇的防洪标准和抗冲防护能力,与已建设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一道,形成相对完善的山洪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体系。因此,山洪沟治理工程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山洪沟治理工程措施应主要布设在县城、村镇、人口密集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等处,项目实施后,发挥防洪减灾效益,实现切实提高重要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及防冲能力的目标。

大约50年以后问世的《波利卡普殉道记》(Martyrium S.Polycarpi)一书中却对殉道持审慎和理性的态度。这本书记载了圣波利卡普(St.Polykarpos of Smyrna,70-156) 的殉道事件,并交待了此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作者极可能是亲身见证波利卡普殉道的信徒,并且在此事发生不久后将它记录下来。”7作者书写《殉道记》有两个目的,“首先是对斯米纳主教波利卡普表示敬意;其二,作者想要藉着这封书信安慰那些正在受苦中的兄弟姐妹们,鼓励他们要坚毅忍耐,对基督信仰忠心不二属,白首为基督”8的态度。因为此时的菲洛美里乌姆(Philomelium)团体可能正在遭受迫害,所以作者通过此封书信来鼓励他们。

再次,面对酷刑,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怕惧。相反,他们祈求天主赐给自己忍耐的毅力,来面对即将要在他们身上施行的刑法。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发〔2010〕11号文件、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2012年2月份国务院批复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等要求,继续把西部地区的水利建设摆在优先和突出重要的位置,着力围绕解决西南地区的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区的资源性缺水问题,以这两个问题为重点全面推进西部地区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综合管理。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最后,依纳爵与波利卡普两位主教作为各自教会的监督,在维护信仰、忠于基督方面,他们以英勇殉道的榜样成为基督徒的楷模。借此,他们获致合一于基督的殊荣,因此而享有在基督内的自由。

2.不同之处

首先,《殉道记》的作者不鼓励信友主动寻求殉道的机会,他也教导他们在机会来临时不要畏惧、退缩。信友要靠着天主的恩宠和个人坚忍的毅力,才能为主殉道,给身边的弟兄们作一个忠实于信仰的见证。

每个病理学知识点的发现到证实跃为理论,都伴随着曲折有趣的科研历程,折射出医学前辈的科学智慧,融合教学法在病理实习课中,大胆实施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人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主支、独立、探索、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这本身就激发学生对医学知识无限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科研增加,而融合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有肋于挑战旧观念,提出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科研兴趣[10]。

首先,无论是依纳爵还是波利卡普都是主动地接受殉道这一事件。在面对困境时,他们没有选择退缩畏惧。同时,当不可规避地得以可能的殉道见证信基督信仰时,他们以喜乐的心情和态度去面对,因为他们不畏惧外在的威胁。

其次,依纳爵殉道是他自己的意愿,也是他效法基督、与基督合一的最好方式。因为他已经被解押在途,正是见证信仰、效法基督获致永生冠冕的良机。依纳爵为此给罗马教会写信不要为自己寻求解脱,而应该支持他为见证信仰而殉道。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平稳向好,油气消费量持续增长,表观消费量已经超过6 亿吨,对外依存度接近7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50%的安全警戒线水平,油气增产稳产对于能源安全十分迫切。大港油田自投入开发以来,已累计生产原油1.85 亿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如何继续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添砖加瓦,是摆在油田开发面前的一道难题。

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宗徒教父时期,还是当今时代,有些地区的基督徒依然面对着宗教迫害。两位早期教会中的殉道者用他们各自的方式为我们开启了一段见证信仰之旅:忠实的信仰见证乃是在基督内寻求真正的自由,借此达致在爱中合一于天主。殉道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软弱的基督徒不敢正视自己的信仰。本文研究的两篇宗徒教父时期的殉道文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借鉴:基督徒不可以主动寻求殉道,但也不应该怯懦于殉道危机。正是借着某种极端的情形,基督徒获致与基督合一的良机。唯有与基督合一,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

图8为各工况下满载地铁车厢截面的PMV指标分布云图。由图8a)可知,工况一除出风口处PMV值小于0(约为 1.5)外,其余部位PMV值几乎都大于0,PMV值最大的部位靠近人体附近,其值达到3.0,尤其靠近废排风口端,由于该部位无出风口的直接作用,同时高温废气多经过该区域排向废排风口,造成该部位PMV值超高,因此该部位的乘客体感尤其差。

第三,帮助宗教界在经济上实现自养。领导宗教界独立自主自办宗教,实现自治、自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宗教界能够不依赖于西方帝国主义的津贴,在经济上实现自力更生,自我发展。

参考书目:

1.林鸿信著:《基督宗教思想史》(上卷),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6年。

2.教宗本笃十六世著,刘嘉玲译:《教父》,台北:光启文化事业,2014年。

3.何而马著,吕穆迪译,《宗徒时代的教父》(第二辑),新庄市:辅仁大学出版社,2005年。

4.胡斯托·L·冈察雷斯著,赵城艺译:《基督教史》(上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

5.克莱门等著,高陈宝婵等译:《使徒教父著作》,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6.戴业劳著,光启编译馆译:《宗徒及殉教者的教会》(上卷),台北:光启出版社,1962年。

7.约翰·福克斯著,苏欲晓、梁鲁晋译,《殉道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8.何而马著,吕穆迪译:《宗徒时代的教父》(第二辑),新庄市:辅仁大学出版社印行,2005年。

1戴业劳著,光启编译馆译:《宗徒及殉教者的教会》(上卷),台北:光启出版社,1962年,第142页。

因此,两位殉道圣人之间的目的各有殊异。依纳爵告诫信友不要阻止他去殉道,而波利卡普则是审时度势,听信天主的旨意。综合而论,殉道之恩可遇不可求,圣人们悉心听从内心的声音,英勇地透过一切的可能性效法基督,见证信仰。

2同上,第154页。

编辑部新一轮的聚餐大会轰轰烈烈地来啦!主编大大照例征求众编意见,但貌似众编很齐心呀,不要问我们吃什么,就问我们吃辣还是不吃辣……但好像就算问了,众编吃辣三观不乱倒啊!

4教宗本笃十六世著,刘嘉玲译:《教父》,台北:光启文化事业,2014年,第13页。

5文献出处:何而马著,吕穆迪译:《宗徒时代的教父》(第二辑),新庄市:辅仁大学出版社印行,2005年,第45-103页。下同。

6胡斯托·L·冈察雷斯著,赵城艺译:《基督教史》(上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第53页。

7克莱门等著,高陈宝婵等译:《使徒教父著作》,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141页。

8参同上,第142页。

9同上,第140页。

10戴业劳著,《宗徒及殉道者的教会》(上卷),第154-155页。

11胡斯托·L·冈察雷斯著:《基督教史》(上卷),第50页。

12同上。

13同上,第51页。

14(英)约翰·福克斯著,苏欲晓、梁鲁晋译,《殉道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14页。

15同上,第50页。

标签:;  ;  ;  ;  ;  ;  ;  ;  ;  ;  

姜万歧:宗徒教父时期的殉道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