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手机,我们不做“瘾君子”

远离手机,我们不做“瘾君子”

凡海平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湖北武汉430223

网络成瘾症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随着互联网及手机等现代通信设备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利用手机上网比例逐渐增加,网络成瘾症也走近了青少年。据最新统计,我国网民达1.03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0%。

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全国青少年网络成瘾比例13.2%。调查还显示,青少年利用手机上网大多以玩游戏和聊天为主,网络成瘾、网络受骗、网络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千万个家庭的和谐发展。可以说,青少年染上“网瘾”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通常,网络成瘾者对网络有着强烈的依恋性,如果无法满足他的上网需求,便会产生烦躁和不安的情绪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成瘾者对网友如胶似漆,对有血肉联系的亲人则显得尤其冷漠。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却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交焦虑。与此同时,网络成瘾者将自己的人际交往转入虚拟的网络空间,现实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或恶化,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

网络成瘾和吸毒、赌博一样,是一种精神依赖病症,一旦陷入,很难自拔。究竟网络有何魔力,能把一个个乖巧可爱、勤奋上进的孩子变成一个个痴迷网络、或颓废或烦燥或暴力的瘾君子呢?作为一名教师,又应该如何立足三尺讲台,为家长献计献策,将孩子们拉回正常的生活轨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让孩子远离手机,远离网络,不做瘾君子!

一、以身作责,不做屏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在愈发壮大的“低头族”中,不乏为人父母者。无论是在公园,还是在餐桌,我们经常会看到年青的父母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拿出手机。时下,很多家长虽然看似陪着孩子,但却总是情不自禁地刷微博或者玩游戏。就算是回到家,也几乎是手机或平板电脑不离手,每隔几分钟就想刷新一下朋友圈。其实,在家庭关系中,陪同不等于陪伴,过度使用手机会大量占据亲子互动时间,影响亲子关系,甚至引发亲子关系冲突。同时,父母陷入手机难以自拔时也容易在孩子身上产生模仿效应,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沉溺于手机之中,被网络游戏等所吸引,也难免因失于管控而产生交友不良等诸多问题。

有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时玩手机,这些移动设备已成为影响亲子互动乃至引发亲子冲突的重要因素。曾有教育专家一针见血地提出,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漠。当孩子有沟通欲望的时候,父母只顾玩手机,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觉,甚至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没有手机重要。为了弥补这种伤害,孩子可能以哭闹、乱砸东西等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机、打游戏等方式来自娱自乐。父母低头看手机,对孩子直接造成的伤害就是孩子感觉自己被冷落了,其次,孩子开始效仿父母的做法,也开始热衷低头看手机、玩游戏。最后的结果就是,父母反过来又为孩子沉迷网游的表现而苦恼不已,却不知正是自己不经意的动作酿下的“苦果”。

我认为,亲子关系建立在情感的互动上,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过度使用手机会大量占据亲子互动时间,短期来看影响亲子交流,长此以往则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不能让手机代替你成为孩子童年的记忆。因此,对于父母而言,应言传身教,合理分配手机使用的时间和场合,多多陪伴孩子。

二、培养爱好,转移兴趣。

每学期开学,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抱怨:老师,我的孩子整个假期真让人头疼,每天的时间都被电视、电脑、手机所占据,我给他买了很多书,可他就是不看。你帮我想想办法做做他的思想工作,怎么才能让他摆脱电视节目、电脑游戏的吸引呢?是的,现在的孩子处于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更容易被电脑、手机、电视等电子媒介所吸引,如果引导不当或是管教不及时,往往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

每到这时候,我都会告诉家长:心灵不会是一块闲置的土地,你不种庄稼,它就长杂草。在给家长们讲了这个短小的故事后,再介绍一些优秀学生家长的教育做法,给他们提几点建议,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值得一做的就是适当地培养孩子的爱好,转移兴趣,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办法。

如果你的孩子喜欢阅读,那就带到畅游知识的海洋吧!读书不仅能拓展知识面、培养学习能力,更能陶冶人的情操,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孩子爱上读书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提高阅读书籍的品质,多读“营养价值丰富”的书籍,有意识鼓励、引导孩子读一些名家名篇。法国著名作家笛卡尔曾经说过:“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孩子阅读名作,能够通过作品,通过文字,打破时空的界限,如同与优秀杰出的作家,与思想和语言的大师携手共游,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上的沟通交流,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当然,你的孩子也有可能喜欢音乐、绘画、旅游、DIY,总之,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兴趣爱好,都可以培养。因为自发地产生兴趣及有所追求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于培养生命的活力,它非常重要。

三、亲近自然,放松身心。

当下,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大行其道,不仅成年人成了各种产品的“粉丝”,就连牙牙学语的孩童也迷恋上了这些电子产品。据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统计,基于全国20省市的1307份有效问卷中,只有14.08%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多于7小时,也就是日均达到1小时以上;同时,有40.78%的孩子每周花在看电视、上网、玩各种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6小时。调研发现,孩子们户外活动时间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减少,每周超过7小时的比例,从0到4岁时的50%,降至13到18岁时的13.05%。

都市的生活让孩子们远离自然,土地已被混凝土覆盖,空气里只剩下汽车尾气、工厂烟尘,孩子们的记忆中没有葱翠的青草,没有柔软的泥土,没有自然的芳香。那些原本在我们记忆中的童年景象消失了,那金黄的麦浪、小虫的鸣叫、溪水的欢快、土地的呼吸开始退出他们的生活。父母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去野营、远足、游玩,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既有益于孩子眼睛的放松,也能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

通过正确的引导,孩子们去户外更容易感知美、发现美、体验美,甚至创造美。在自然中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无拘无束、尽情地玩耍,也有助于放松孩子的身心,促进家庭的和谐。

四、体育运动,培养毅力。

古代尧舜时期的治水,鲧用了水来土挡的办法结果惨遭失败,禹巧妙地运用疏导的办法却大获成功。现代社会,网络成瘾对于青少年来说也无异于洪水猛兽,如果单纯地利用各种方式去堵,倒不如像大禹治水一样采用疏的方式,让孩子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通过这种合理的、有益的方式去培养孩子的毅力,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此远离网络。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使我们与现实分离,使我们彼此孤立,而体育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这里不仅有身体的对抗,更有智力的较量。通过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身体的发育和机能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促进人际奖惩和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青少年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同时,体育运动经常能带来高峰体验——一种短暂的狂喜、入迷、出神、极大的幸福感和愉快感,因此,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还能在合作与竞争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使人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让人得到一种尽情的宣泄、完全的释放、彻底的满足。

我们也建议,家长尽可能地陪孩子一起锻炼一起玩,减轻孩子对网络游戏的依赖性。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运动技巧可以先忽略,重点应该是让孩子享受运动的乐趣、感受亲情的快乐。当然,体育运动的类型多种多样,方法肯定也很多,爬山、篮球、游泳、跑步……我相信,这其中任何一样都可以代替电子产品,最关键还是看家长是否愿意舍得牺牲自己的所谓应酬,舍弃经济上的利益,多陪陪孩子。试问,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亲子快乐满足了他的需求,他还会去找寻找电子产品,沉迷于网络游戏吗?

五、坚持原则,约束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可能都会有一种共同的做法,那就是自从买回iPad,大家都会把它当成早教机来用。例如下载一些软件,让孩子跟着iPad读童谣、翻看图片,学认各种水果、交通工具等。除此之外,还能让孩子用iPad涂鸦绘画、识字识物、拼图游戏,且美其名曰开发智力。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许多亲子论坛中,很多家长几乎都会谈到一个话题:孩子对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的依赖和投入,甚至发展到饭不愿吃、觉不愿睡,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对于此,我的一位朋友也是感同身受。他说,自从家里买了iPad,没用几天就被儿子抢走了,不到两岁的他拿起来就玩游戏,而且是无师自通。时间一长,每天花在玩玩具、画画和听故事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精力全投入到游戏里去了,到了痴迷的地步。有几次晚上睡觉,听到儿子在梦中喊“猫猫”、“麦克飞弹”,许久才醒悟过来:天哪,这是他游戏中的主角呀!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原本他也觉得这是一种轻松的早教方式,可一想到儿子的夜半梦语,不免也开始紧张起来。

小孩子不懂节制,看动画或玩游戏总想一次玩个痛快,可是他稚嫩的双眼必须要得到休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此之后,我跟孩子约定,在表现好的情况下,晚上洗澡后可以玩十五到二十分钟,但时间一到必须马上停止。为了督促他成为言而有信的人,朋友言出必行。假若宝宝看完了还要看,耍赖皮,也是不温不火严肃地告诉他:时间到了,不能再玩。你表现好的话,明天奖励你玩十五分钟,否则,以后再也不准玩游戏了。看到父母那么坚持,孩子知道哭闹无益,也懂得了应该遵守游戏的规则,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适当的兴趣爱好、愉快的户外活动等都是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有效方式,只要家长做好了榜样,用对了方法,一定能让孩子远离网络,不做“瘾君子”。

标签:;  ;  ;  

远离手机,我们不做“瘾君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