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光敏(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041000)
【摘要】目的探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特征,以便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1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归纳总结。结果老年人易发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64.7%),年轻患者有增多趋势(15.7%),早期诊治可缩短皮损恢复及疼痛时间,60岁以上老年患者宜较长时间神经痛。结论老年人易发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且疼痛时间较长;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成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发病增加的因素。
【关键词】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121-02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潜伏在体内再发,造成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伴发神经痛。发病往往有一定诱因,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容易感染并且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现代人生活工作的快节奏、紧张感增加,近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发病有增多趋势。现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5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做一分析总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7年4月至2012年3月以神经痛就诊我科的带状疱疹患者51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0例。年龄17—86岁,60岁以上者33例,30岁以下者8例,平均50±5岁。
1.2临床特点受累神经:肋间神经34例,腰骶丛神经9例,臂丛神经2例,尺神经3例,眼神经3例。疼痛性质:均表现为持续性的烧灼样或针刺样痛,阵发加剧,每次持续1小时以上,所有病例的疼痛均沿受累神经支配区放射,夜间疼痛加剧。出疹、就诊时间:15例患者是在发生神经痛的当天即出现相应皮肤区的疱疹,22例患者在疼痛后次日出疹,9例患者3-7天出疹,3例患者在神经痛出现一周后才出疹,更有2例患者仅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区域有感觉过敏或异感,而终未出疹,累及两侧的2例。疱疹特点:为簇集性粟粒大丘疹,水疱,脓疱,病情严重者可融合成大片的带状分布,愈后一部分患者留有色素沉着。
1.3治疗方法:对于所有有新发出疹病例均常规静点阿昔洛韦注射液,剂量为每8小时10mg/kg,使用7-10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12.5mg-25mg晚睡前服用,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或多虑平25mg,一日三次;止痛剂以口服氯芬待因、曲马多等为主,或者加用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或加巴喷丁;有3例患者加用物理治疗(微波治疗);有8例患者加用局部神经阻滞治疗(利多卡因0.1-0.2g,甲强龙40mg,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250ug,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均为伴有痛觉超敏患者;对局部疱疹处保持清洁,必要时敷以药物。
2结果
本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60岁以上者33例,占64.7%;30岁以下患者8例,占15.7%。出疹后2-14天皮损恢复、疼痛缓解的35例,占68.63%,11例在1个月内皮损完全消失、疼痛完全消失,占21.6%,疼痛在一个月内缓解的总计占90.23%;皮损已消退而疼痛持续1-3个月的2例,超过3个月3例患者中,1例为高龄肺癌患者,2例为出疹较迟早期未确诊者,疼痛时间最长者达1年7个月以上。疼痛时间超过一个月的均为60岁以上老年患者。
3讨论
带状疱疹,民间称为“蛇胆疮”、“缠腰龙”,是潜伏于人体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后所引起的皮肤感染。初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先引起原发感染水痘,然后病毒沿神经纤维进入感觉神经节,呈潜伏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如恶性肿瘤、使用免疫抑制剂、创伤、艾滋病,以及长期熬夜、酗酒、过冷、急性感染、服用大量抗生素时,潜伏的病毒激活而复制,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生炎症,并累及神经,引起相应节段的皮肤出现疱疹,同时使受累神经分布区域产生疼痛。临床特征为沿一侧体表神经的皮肤出现呈带状的成簇水疱,常伴有局部显著的神经痛系此病的突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感觉神经分布区,但以脊神经胸段最常见,其次为腰部、面部等,多为一侧性,很少超过躯体中线。多数患者感疼痛剧烈,呈烧灼痛、跳动性痛,常夜间加剧,疼痛部位有发热感。疱疹消退后疼痛仍存在的情况临床相当多见,有些病例后遗的神经痛治疗亦很棘手。
本病好发于老年人,本组病例的年龄构成亦证实了这一点(64.7%);但本组病例年龄构成中30岁以下年轻患者比例亦较高(15.7%),呈现了该病现在发病特点:不仅老年人多,现代人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的快节奏、紧张感增加,也成为不容忽视的病因,本组病例绝大多数都有类似的诱因。因此,对于易感人群,有必要注意改善机体免疫力,加强神经营养保护治疗,可能有助于避免发病或减轻病情。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近年发病有增多趋势,有报道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在带状疱疹发病人群中为19.2%,并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平均发病年龄为67岁,而50岁以上发病患者是50岁以下带状疱疹患者发病的14倍[1],而人群发病率为0.14-0.48%。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根据其发病期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2]:一、周围神经病变。有人通过对皮区行热刺激试验,提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的疼痛皮区内可能存在着多种感觉方式,最初的伤害感受器传入刺激使周围神经与中枢之间发生持续联系,由此促成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持续疼痛。二、中枢神经异常。主要是基于带状疱疹并发症之一是无菌性脑膜炎,说明带状疱疹在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同时,也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支持点之一:采用神经根切断术治疗难治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但神经痛仍然存在;之二:用PET技术研究,发现丘脑对疼痛调制环路的功能改变,可能是导致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三、精神因素。带状疱疹并发症之一的某些精神症状,可能始终伴随着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如25%伴失眠,20%伴精神痛苦(无助和沮丧)[3],而之前并无精神病史和家族史。本组病例加用抗抑郁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也印证了这一点。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疼痛与皮肤疱疹,在出疹以前的疼痛常易误诊。胸部的疼痛易误诊为心绞痛,上腹部的疼痛易误诊为急性胆囊炎,侵犯腰骶神经表现为坐骨神经痛者,需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见病因,臂丛神经受累引起的上肢痛需排除神经根型颈椎病等。本组15例患原发病者中,均无后遗神经痛,这可能与他们出疹早,早期确诊、及时治疗有关。5例后遗有顽固的神经痛患者,均为出疹时间较迟(疼痛数日后),未能尽早确诊而采取相应治疗,或为恶性肿瘤化疗后患者,免疫力低下。因此,对于带状疱疹性神经痛,越早诊治,疗效越好。
该病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个方面。病因治疗主要在有新发疱疹时给予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等,还可考虑中药治疗,以扶正祛邪、流肝利胆顺气,调气活血行瘀,祛风通络宜痹为主[4]。对症治疗主要是镇痛、抗抑郁焦虑,以三环类抗抑郁药及镇痛药为主,本组大部分病例可取得较好疗效。对于顽固性疼痛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采用局部神经阻滞疗法,以迅速缓解疼痛。特别要注意的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几乎都因或短或长的病程、或轻或重的疼痛而产生悲观、沮丧的情绪,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时积极地给予心理干预,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志森,杨勇,李若瑜,等.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6):393-394.
[2]梅元武,刘传玉,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6,34(3):129.
[3]GohCL,KhooLA,IntJdermatel1997,36:667-72.
[4]陈国勤,周卿和,周兰,等.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9(3):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