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溃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溃疡,甘草,作用,药疗法,中药。
抗溃疡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涵,沈洪[1](2019)在《基于IL-6/JAK2/STAT3信号通路中药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相关研究证实,环境、感染和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共同激活遗传易感者的肠黏膜免疫系统,活化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进一步触发黏膜损伤。近年来,大量研究以中药复方、单味药及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以期开发出治疗、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新型药物。本文就IL-6/JAK2/STAT3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以IL-6/JAK2/STAT3通路中相关蛋白和酶为靶点的中药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李毅,刘艳,曲璇,许永攀,王捷虹[2](2019)在《扶阳活血解毒方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临床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扶阳活血解毒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以及中医临床证候改善情况。方法:将60例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n=30)和西药组(n=30),分别给予扶阳活血解毒方的中药内服和灌肠以及常规西药内服和灌肠治疗,疗程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中医临床证候改善情况。结果:中药组有效率为96.67%,优于西药组73.33(P<0.05);治疗后中药组较西药组在腹泻、腹痛、腹胀、纳差、身困乏力的改善上更为明显(P<0.05)。结论:扶阳活血解毒法能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摘要集》期刊2019-09-20)
温聪聪,鞠成国,张强,贾茹,王巍[3](2019)在《麸煨诃子不同部位抗溃疡性结肠炎的谱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麸煨诃子不同部位抗溃疡性结肠炎的谱效关系。方法在建立麸煨诃子不同提取部位HPLC指纹图谱的基础上,采用乙酸灌肠法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不同部位提取物进行药效实验。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药效数据与指纹图谱共有峰之间的相关性,建立谱效关系。结果麸煨诃子不同部位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正丁醇部位提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治疗趋势;谱效关系研究表明,麸煨诃子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作用为多种成分共同起效的结果,灰色关联分析得出特征峰对药效贡献度大小顺序为21>9>25>30>14>31>28>3>32>13>26>15>8号。结论本实验通过谱效关系研究,筛选出对药效贡献较大的特征峰,所代表成分是麸煨诃子固肠止泻的药效物质基础,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诃子炮制原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9年08期)
董丽华[4](2019)在《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目前最常见、最难治愈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世界难治病之一。临床上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等西药治疗为主,但由于上述西药长期应用存在身体发胖、骨质疏松、高血压等严重副作用,迄今为止仍缺少安全有效的防治药物。近年来,传统中药因其具有安全、低毒、有效等独特的优势,在UC的治疗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已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 L.)为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草本植物,以干燥的全草入药,该药具有温肾、消积、清热止血、止泻等功能,主治肠刺痛,便频量少,便带脓血,杂有粘液,里急后重,腹泻,便稀黄绿等,在华北、东北民间和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肠炎、腹泻、痢疾等疾病。为了从中药中开发新的治疗UC的有效药物,本文以民间疗效确切的叉分蓼全草为研究对象,拟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研究:一、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的建立;二、叉分蓼抗UC的药效学研究;叁、叉分蓼抗UC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四、叉分蓼抗UC活性部位化学成分体外抗炎活性筛选与分子机制研究。期望通过上述研究,阐明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为创制成分明确、机制清楚、疗效确切的多成分、多靶点的抗UC新药开发提供新理论与新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果】1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的建立应用2,4,6-叁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混合法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采用不同剂量的TNBS与不同浓度、不同剂量的乙醇混合进行造模,对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A、B、C、D大鼠一般生活情况、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粘膜大体形态及结肠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和评分,确定合理的TNBS的剂量、乙醇的浓度和剂量,建立UC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50 mg/kg TNBS和0.25 ml的50%乙醇混合液造模不仅成功诱导UC大鼠模型,而且大鼠死亡率得到了控制,保证了实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2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UC)的药效学研究(1)叉分蓼总提取物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研究研究叉分蓼总提取物对UC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叉分蓼总提取物对TNBS/乙醇诱导的UC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与给药剂量正相关,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其治疗效果越显着。同时,叉分蓼具有增加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SOD的活力,减少MDA的含量和MPO的活性,揭示其具有抑制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发生,降低被炎性细胞浸润的机率,最终改善结肠的炎症。(2)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的活性部位研究将叉分蓼粗粉依次用水、45%乙醇、95%乙醇渗漉法提取,提取液减压浓缩后合并得浸膏,将浸膏用水混悬石油醚脱脂后,上AB-8大孔吸附树脂,以纯水、35%乙醇-水、70%乙醇-水和95%乙醇-水进行梯度洗脱,得水洗脱部位、35%乙醇洗脱部位、70%乙醇洗脱部位和95%乙醇洗脱部位,对上述四个不同浓度乙醇洗脱部位进行抗UC模型大鼠的药效研究。实验结果表明:35%乙醇洗脱部位低、高剂量组和水部位低、高剂量组能够改善UC模型大鼠的一般生活状况,使DAI、CMDI、HS评分降低,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和MPO活力降低,SOD活力升高,并有效抑制结肠组织中TLR4和NF-kBp65的基因表达,显着下调UC大鼠血清中NO、IL-1β和TNF-α的含量,其中以35%乙醇洗脱部位剂量组效果最佳,显示了较好的抗炎作用。3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通过应用聚酰胺柱色谱、反相硅胶(ODS-C_(18))柱层析和制备高效液相柱色谱等现代分离分析技术,从叉分蓼抗UC模型大鼠活性部位中分离纯化得到31个化合物,通过UV、IR、NMR和MS等现代波谱解析技术鉴定得到25个单体化合物,主要为10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1)、槲皮苷(2)、金丝桃苷(3)、芦丁(4)、山奈酚(5)、异槲皮苷(6)、杨梅素(7)、萹蓄苷(8)、紫云英苷(9),异鼠李素(10);12个酚酸类化合物:表儿茶素(11)、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2)、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3)、儿茶素(14);没食子酸乙酯(15)、白藜芦醇(16)、没食子酸(17)、原儿茶酸(18)、阿魏酸(19)、丁二酸(20)、对羟基苯甲酸(21)、咖啡酸(22);1个甾体类化合物:胡萝卜苷(23);1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白藜芦醇苷(24);1个苯丙素类化合物:紫丁香苷(25)。上述鉴定的1-25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叉分蓼中得到。4叉分蓼抗UC活性部位化学成分体外抗炎活性筛选与分子机制的研究采用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对从叉分蓼抗UC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的25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活性筛选。采用ELISA法检测化合物7杨梅素、12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5没食子酸乙酯、24白藜芦醇苷4个活性成分对细胞上清中IL-1β和TNF-α含量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4个活性成分对细胞中iNOS、TLR4和p-NF-κ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从有效部位中筛选出10个抗炎活性成分,分别为4个黄酮类、5个酚酸类和1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4个活性成分均可以剂量依赖性的降低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抑制细胞中iNOS、TLR4和p-NF-kBp65信号的蛋白表达,起到抗炎的作用。【结论】1、阐明叉分蓼抗UC的物质基础:叉分蓼总提取物对UC模型大鼠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其35%乙醇洗脱部位为其抗UC的活性部位,从该活性部位中分离鉴定了25个单体化合物,筛选出4个黄酮类、5多酚类和1个二苯乙烯类为治疗UC的活性成分,为最终阐明叉分蓼抗UC的物质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初步阐明叉分蓼抗UC的作用机制:叉分蓼抗UC可通过抑制TLR4/iNOS基因或蛋白的表达,阻止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下调相关炎症因子NO、IL-1β和TNF-α的释放,最终达到抗炎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罗小兵,陈文,孙晓华,王佳,李建群[5](2019)在《胃顺舒片抗溃疡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胃顺舒片的抗胃溃疡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水浸应激型胃溃疡、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2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进行实验,观察胃顺舒片对实验性胃溃疡的抗溃疡作用。分别检测水浸应激型胃溃疡小鼠和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大鼠的溃疡指数,并测定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大鼠的胃酸和胃蛋白酶活性,以评价胃顺舒片的抗胃溃疡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胃顺舒片可显着降低水浸应激型胃溃疡小鼠和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大鼠的溃疡指数,并能抑制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大鼠的胃酸和胃蛋白酶活性。结论胃顺舒片有明显的抗胃溃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活性及抗应激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朱雅凡[6](2019)在《仲景“炙”法原貌考证及炙甘草抗溃疡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甘草是张仲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在《伤寒论》中记载了生甘草、炙甘草两种规格,其中炙甘草最为常用。《伤寒论》中虽记载了甘草的炮制方法,但对炮制的过程没有详细的论述。现今所说的炙甘草多指蜜炙甘草,本团队在考证甘草炮制沿革的过程中发现,汉代到清代出现过的甘草炮制方法有炙法、炒法、炮法等6种;用来炮制的辅料有酥、盐、醋、蜜等11种。其中以蜜炮制甘草的方法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千金翼方》中,而“蜜炙甘草”清代才出现,仲景所用甘草是否为蜜炙甘草,仍存在疑问。所以考证《伤寒论》中甘草炮制方法的原貌并对该炮制方法背后的科学道理进行探索,可能对深入理解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提高经方运用水平有重要的意义。目的1.通过文献考证出《伤寒论》中炙甘草炮制方法的原貌。2.利用药效学实验筛选出高温炮制后甘草中抗溃疡的有效成分(以下简称有效成分);优化能够制备出活性最佳的有效成分的工艺,并对其形貌特征、光学性质、元素组成、表面活性基团进行分析;研究有效成分的细胞毒性、抗溃疡作用及作用机制。3.分析有效成分对生甘草水溶液中小分子溶出度的影响。评价其对生甘草抗溃疡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的影响。方法1.利用马弗炉将甘草高温碳化,以透析的方法将碳化甘草的水煎液分离为透析袋内和透析袋外两种溶液,以急性酒精性胃溃疡模型初步评价两种溶液的抗溃疡作用,以发现其有效成分。2.考察利用马弗炉制备碳化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温度和时间,利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初步观察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有效成分的光学性质和所含基团。以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有效成分的粒径大小、分布均匀程度。以抗溃疡效果为评价指标,优化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的制备条件。3.利用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技术(XRD)分析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的形貌特征、粒径大小和晶格间距;利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初步观察光学性质和所含基团;利用XPS分析其的元素组成及表面基团分布。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与生甘草所含成分的异同。4.利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溶液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以评价其是否有细胞毒性,初步获取安全性参数。5.利用急性酒精性胃溃疡模型,评价有效成分的抗溃疡活性和作用机制。6.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探索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对生甘草中小分子溶出度的影响。运用急性酒精性胃溃疡模型考察GRRC-NCs、生甘草和生甘草与GRRC-NCs的混合溶液的抗溃疡作用和抗氧化机制,初步评价碳化甘草对生甘草药效的影响。结果1.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为透析袋内部分。透析袋内溶液组溃疡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和透析袋外溶液组(P<0.05),而透析袋外溶液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观察显示:透析袋内溶液组小鼠的胃黏膜和组织损伤明显轻于模型组和透析袋。2.制备方法考察结果显示,以325℃、350℃、375℃、400℃制备的碳化甘草中有效成分,粒径均在纳米级别,我们将其命名为甘草炭纳米类成分(GRRC-NCs)。不同温度制备的GRRC-NCs所含活性基团相似,温度越高粒径越小,其中375℃、400℃制备的GRRC-NCs符合碳点的形貌特征。综合电镜结果和抗溃疡效果,优选375℃作为GRRC-NCs的制备温度。进一步考察以375℃烧制的时间,结果表明烧制60min和80min时可以制备出分散均匀,粒径适中的碳点。综合GRRC-NCs的形貌特征和抗溃疡活性,最终筛选出制备GRRC-NCs的条件为以马弗炉375℃烧制60min。3.GRRC-NCs的成分分析:(1)形貌特征:GRRC-NCs为均匀分布的球体,其粒径在2-10nm间均有分布,以5-6nm的最多,符合碳点的粒径要求。晶格间距为0.357nm,2θ角度为:23.02°。(2)光谱分析:荧光光谱结果显示,GRRC-NCs的最大激发波长为372nm,最大发射波长为452nm。红外光谱显示主要基团有3400cm-1左右的宽大的吸收峰,为O-H特征峰;2900cm-1处为C-H伸缩振动;1380cm-1处的尖锐吸收峰为C-H;1100cm-1附近的吸收峰推测为C-O,1000 cm-1以下的小吸收峰为C-H。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显示200nm-500nm间有宽大的吸收峰。200nm-220nm处的吸收峰为N、H、S元素的n-σ*跃迁,可能为O-H、N-H等基团。(3)元素组成及表面活性基团分析:GRRC-NCs中有C、O、N、P、S等元素,其中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为C和O,分别占总原子百分比的53.95%和40.28%。没有检测到Ca、Mg等金属元素,说明GRRC-NCs中没有金属离子和盐类。XPS全扫描谱中显示的284.38eV、401.68eV和536.88eV处的峰分别对应于C 1s、N 1s和O 1s。C 1s可以分成4个小峰,分别为284.8 eV处的C-C,285.8 eV处的C-C-O,286.6 eV处的C-OH和288.2eV处的C=O;O 1s可以分为3个小峰,分别为531.2eV处的O=C,533.8 eV处的O-N和534.1eV处的O-C。N可以分为两个小峰,分别是400.6eV处的C-NH2和403.2eV处的N-C。(4)以同样的色谱条件下对生甘草水煎液和GRRC-NCs水溶液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原存在于生甘草水煎液高效液相色谱图中甘草的有效成分的特征峰,在GRRC-NCs水溶液的色谱图中均没有出现。4.当GRRC-NCs浓度为19.5μg/mL-5000μg/mL时,没有表现出细胞毒性,反而会提高细胞的存活率。5.GRRC-NCs有良好的抗溃疡作用,可以减轻酒精对胃黏膜和组织的氧化损伤。6.GRRC-NCs与生甘草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后的煎煮液中小分子溶出程度明显升高。当GRRC-NCs的含量为30%时,小分子的溶出度最高。小鼠的胃溃疡指数的结果表明:相比模型组,GRRC-NCs、生甘草、GRRC-NCs与生甘草混合溶液均有良好的抗溃疡作用,其中混合溶液的抗溃疡效果较好(P<0.05)。GRRC-NCs、生甘草和混合溶液可以降低小鼠血清和胃组织中的MDA和NO的含量(P<0.05),显着提高血清中SOD的含量(P<0.01),结果表明混合溶液的抗氧化作用优于GRRC-NCs和生甘草,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RRC-NCs是甘草高温炮制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利用马弗炉375℃烧制60min制备出的GRRC-NCs为均匀分布的球体,其粒径在2-10nm间均有分布,以5-6nm的最多,符合碳点的粒径要求。晶格间距为0.357nm,20角度为:23.02°。其荧光光谱中最大激发波长为372nm,最大发射波长为452nm。主要元素为C、N、O,组成了C-C、C-C-O、C-OH、C-H、C=O、O-H、C-NH2、N-C等基团,不含金属离子、盐类和小分子成分。GRRC-NCs中所含丰富的基团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础。2.GRRC-NCs浓度在19.5-5000μg/mL之间时,没有细胞毒性,安全性良好。3.GRRC-NCs有良好的抗溃疡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酒精对胃黏膜和组织的氧化损伤。4.GRRC-NCs可以提高生甘草中小分子的溶出度,增强甘草抗溃疡作用的疗效。(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宋江兰,王雅静,朱祥路[7](2019)在《抗抑郁药在胃溃疡模型中的抗溃疡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学模式也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与焦虑、抑郁密切相关。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越来越高,已成为消化系统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实验研究表明,抗抑郁药可以在不同的溃疡模型中产生抗溃疡活性。本文通过综述抗抑郁药的抗溃疡机制,为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精神卫生》期刊2019年02期)
陈思敏,马秀英,刘佳玲,周婧,高阳阳[8](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康复新液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确定康复新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寻找药物作用的潜在靶点和核心活性成分。方法:文献检索收集康复新液的主要化学成分;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DrugBank进行相关成分的潜在靶点预测;使用OMIM、DISGENET数据库进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基因确定,并采用STRINGS数据库预测相关基因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将康复新液相关靶点投射入疾病网络中,获取康复新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靶位并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和GO通路分析。结果:目前报道的康复新液中主要小分子成分为Cytosine、cytidine、hypoxanthine、inosine、guanosine、uridine、uracil、Adenine、thymine,预测其潜在靶点共92个;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网络参与蛋白为213个;康复新液调控疾病的14个相关信号通路,包括炎症、凋亡、坏死、炎癌转化等;结论:康复新液靶标以炎症小体CASP3和CASP8为核心,同时化学成分中thymine和uracil为与核心靶标高关联的药效物质。(本文来源于《中药与临床》期刊2019年02期)
高川,何志刚,马敏俊,冯永航[9](2019)在《不同抗溃疡药物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复发的预防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抗溃疡药物对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溃疡复发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 7年10月因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后溃疡愈合的患者9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法莫替丁组28例,瑞巴派特组32例,埃索美拉唑组30例,分别予相应药物预防NSAIDs相关性溃疡复发,疗程均为9个月。结果法莫替丁组上消化道出血复发率(5 3. 6%)、胃黏膜损害发生率(6 4. 3%)均显着高于瑞巴派特组(21.9%、28.1%)和埃索美拉唑组(13.3%、26.7%);不良反应发生率埃索美拉唑组(36.7%)高于法莫替丁组(10.7%)和瑞巴派特组(12.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巴派特在预防NSAIDs相关性溃疡胃黏膜损害的复发和再出血方面与埃索美拉唑相当,均优于法莫替丁,且不良反应低于埃索美拉唑,可用瑞巴派特替代埃索美拉唑预防NSAIDs相关性胃黏膜损害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迟伟男,刘哲鹏[10](2019)在《抗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涉及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及其下层。其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因素及炎性介质等因素共同作用有关。其特点是病程长,经常复发,迁延难愈,难以根治,且易发生癌变,是目前公认的较难治愈的病症之一。UC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抗炎以及调节免疫反应,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新型的药物制剂和全新的治疗方法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与其他治疗药物相比,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是当前临床使用疗效较好的药物,为UC的治疗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给患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用药参考。(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9年04期)
抗溃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扶阳活血解毒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以及中医临床证候改善情况。方法:将60例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n=30)和西药组(n=30),分别给予扶阳活血解毒方的中药内服和灌肠以及常规西药内服和灌肠治疗,疗程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中医临床证候改善情况。结果:中药组有效率为96.67%,优于西药组73.33(P<0.05);治疗后中药组较西药组在腹泻、腹痛、腹胀、纳差、身困乏力的改善上更为明显(P<0.05)。结论:扶阳活血解毒法能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溃疡论文参考文献
[1].张天涵,沈洪.基于IL-6/JAK2/STAT3信号通路中药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9
[2].李毅,刘艳,曲璇,许永攀,王捷虹.扶阳活血解毒方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临床疗效评价[C].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摘要集.2019
[3].温聪聪,鞠成国,张强,贾茹,王巍.麸煨诃子不同部位抗溃疡性结肠炎的谱效关系[J].中成药.2019
[4].董丽华.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
[5].罗小兵,陈文,孙晓华,王佳,李建群.胃顺舒片抗溃疡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
[6].朱雅凡.仲景“炙”法原貌考证及炙甘草抗溃疡作用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7].宋江兰,王雅静,朱祥路.抗抑郁药在胃溃疡模型中的抗溃疡作用[J].四川精神卫生.2019
[8].陈思敏,马秀英,刘佳玲,周婧,高阳阳.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康复新液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研究[J].中药与临床.2019
[9].高川,何志刚,马敏俊,冯永航.不同抗溃疡药物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复发的预防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19
[10].迟伟男,刘哲鹏.抗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