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史研究(1782-2009)

《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史研究(1782-2009)

论文摘要

《墨经》是中国第一部科学著作,其中蕴含丰富的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知识,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由《墨子》中《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组成,为广义《墨经》;前4篇为狭义《墨经》。本论文以《墨经》逻辑与数理知识学术史为研究对象,以1782年毕沅着手撰写《墨子注》、2009年张知寒主编《墨子志》重版为研究的起、止点,将这227年的历史划分为清中期(1782—1839)、晚清、民国、现代(1949—2009)四个时期,对180多位作者的近千篇著述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阐释、分析、评述:首先,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晋朝鲁胜在《墨辩注序》中对概念“名”进行新的定义和具体说明。傅山在《大取篇释》中阐释是非、名实、同异逻辑思想,尤其重视对“名”概念的分析。清中期汪中研究语义的发展及“异名而同实”的问题。晚清时,孙诒让在《墨子间诂》中校注《墨经》逻辑文本,挖掘其中逻辑思想的因素;梁启超在《墨子之论理学》中,采用西方逻辑术语来比较分析《墨经》中的逻辑学知识,开创墨经逻辑义理研究和比较研究之先河。民国时西方逻辑学的引入,胡适、梁启超、章太炎、章士钊、杨宽、杜国庠等掀起研究《墨经》逻辑的热潮。胡适重点讨论《墨经》中的“说知”,并通过对中西印逻辑的比较来认识《墨经》的特点和优点;章太炎在论式上首次对中西印三大逻辑体系进行探讨;章士钊采用西方逻辑知识来比较解释《墨经》思维形式理论、思维规律。同时学者围绕旁行句读、名墨关系、牒经字、治墨经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现代研究《墨经》逻辑的学者,大陆有詹剑锋、谭戒甫、伍非百、汪奠基、温公颐、孙中原等,港台有严灵峰、史墨卿等,国外还有末木刚博、李云九、葛瑞汉、李绍昆等,都认可中国古代有逻辑学,这一逻辑就是“名学”“辩学”。第二,中国古代数学与西方数学有什么差异?自从晚清邹伯奇发现《墨经》有中西算法以后,孙诒让等始用《几何原本》来释义《墨经》“中”“厚”等数学概念。民国时,章太炎亦分析“平”“圆”等概念,但未涉及三角、勾股等形体,指出中西认识数学时存在差异:中国先应用,后解释原理,而西方与之相反。到现代,詹剑峰认为墨子心目中的点(端)、线(尺)等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梅荣照认为释义《墨经》“平”为“同高”,确切;如采用《几何原本》来释义“平”为“平行”,不妥。可见,梅荣照认为中国几何学不同于《几何原本》,中国古代算学也异于古希腊数学,即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第三,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清中期俞樾虽然否定、批判近代重学、光学源于《墨经》的观点,但至少能说明《墨经》有重学、光学萌芽。晚清邹伯奇最早认可《墨经》中有自然科学知识。陈灃用凹透镜、凸透镜等光学知识来解读《墨经》条目。尹桐阳用近代西方科学来阐释《墨经》中“力”“景”等知识。栾调甫从重力、光学等知识来阐释《墨经》中科学。现代学者方孝博、杨向奎、詹剑峰、姜宝昌、金秋鹏、钱临照、洪震寰、戴念祖等都认同《墨经》中有力学、光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如方孝博把狭义《墨经》所涉内容分为四类,第四类划归为自然科学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他还阐述《墨经》中的时空等10条物理基本概念、力学、光学各8条等。当今国内学界以至科学史界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无科学”,对此观点,戴念祖等认为,中国古代虽缺乏阿基米德的数学方法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演,但我国先人经验理论也是科学。另外,为深入分析、印证《墨经》中含有逻辑与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本论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别对《墨经》中的“名”“端”“力”等3个概念进行再认识、再研究,从而证实它们实际蕴含着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等知识的萌芽。最后,本论文概括、总结出180多位学者在长达227年间研究《墨经》逻辑与数理知识时,所取得的3方面的显著成就,证实中国古代不仅有逻辑和科学,而且也有异于西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独特数学体系。同时也指出研究《墨经》时,在校本、方法、主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阐释了在研究《墨经》时所得到3个启示:自由度、质疑和创新。本论文分析新时期《墨经》研究概况,展望《墨经》研究的未来远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1.2 研究时间的选取、分期及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清中期(1782—1839):阐释《墨经》逻辑研究的学术史
  •     1.3.2 晚清(1840—1911):阐释《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的学术史
  •     1.3.3 民国(1912-1948):阐释《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的学术史
  •     1.3.4 现代(1949—2009):阐释《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的学术史
  •     1.3.5 墨学相关文献分析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墨子和《墨经》
  •   2.1 墨子其人
  •     2.1.1 墨子姓名、生卒年
  •     2.1.2 墨子籍贯、出身
  •     2.1.3 墨子生平
  •     2.1.4 《墨子》版本
  •   2.2 《墨经》其书
  •     2.2.1 《墨经》著者、成书年代
  •     2.2.2 《墨经》思想渊源
  •     2.2.3 《墨经》体例价值
  • 第3章 清中期(1782—1839):《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研究
  •   3.1 清中期《墨经》逻辑研究的学术概述
  •   3.2 傅山、毕沅等学者研究《墨经》逻辑的学术成果
  •     3.2.1 傅山等学者研究《墨经》逻辑的学术成果
  •     3.2.2 毕沅等学者研究《墨经》逻辑与数理知识的学术成果
  •   3.3 清中期《墨经》逻辑研究评点
  • 第4章 晚清(1840—1911):《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研究
  •   4.1 晚清《墨经》研究的学术史概述
  •   4.2 俞樾等人研究《墨经》数理的学术成果
  •   4.3 孙诒让、王闿运等校勘、研究《墨经》逻辑与数理的学术成果
  •     4.3.1 孙诒让校勘、研究《墨经》的学术成果
  •     4.3.2 王闿运等人校勘《墨经》的学术成果
  •   4.4 晚清《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评点
  • 第5章 民国(1912—1948):《墨经》数理和逻辑学术史研究
  •   5.1 民国时期《墨经》研究的学术概况
  •   5.2 吴毓江等学者校注《墨经》的学术成果
  •   5.3 谭戒甫等学者研究《墨经》数理知识的学术成果
  •   5.4 胡适、梁启超、杨宽等学者研究《墨经》逻辑知识的学术成果
  •     5.4.1 胡适研究《墨经》逻辑的学术成果
  •     5.4.2 梁启超研究《墨经》逻辑的学术成果
  •     5.4.3 杨宽等学者研究《墨经》逻辑的学术成果
  •   5.5 20世纪20年代初《墨经》讨论
  •     5.5.1 《墨经》旁行句读问题
  •     5.5.2 《墨经》牒经字问题
  •     5.5.3 名墨关系问题
  •     5.5.4 治《墨经》的方法问题
  •   5.6 民国时期《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评点
  • 第6章 现代(1949—2009):《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史研究
  •   6.1 现代《墨经》研究概述
  •     6.1.1 大陆的《墨经》研究
  •     6.1.2 港台地区的《墨经》研究
  •     6.1.3 国外的《墨经》研究
  •   6.2 大陆学者研究《墨经》逻辑的学术成果
  •     6.2.1 汪奠基等学者研究《墨经》逻辑的成果
  •     6.2.2 温公颐等学者研究《墨经》的逻辑成果
  •   6.3 大陆学者研究《墨经》数理知识的学术成果
  •     6.3.1 方孝博等学者研究《墨经》数理知识的成果
  •     6.3.2 钱临照等学者研究《墨经》物理知识的成果
  •     6.3.3 钱宝琮等学者研究《墨经》数学知识的成果
  •   6.4 港台地区学者研究《墨经》逻辑和数理知识的学术成果
  •   6.5 国外学者研究《墨经》逻辑和数理知识的学术成果
  •     6.5.1 日本学者研究《墨经》的学术成果
  •     6.5.2 韩国学者研究《墨经》的学术成果
  •     6.5.3 欧洲学者研究《墨经》的学术成果
  •     6.5.4 美洲学者研究《墨经》的学术成果
  •   6.6 现代《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评点
  • 第7章 《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专题研究
  •   7.1 《墨经》逻辑知识“名”的再研究
  •     7.1.1 对“名:达、类、私”的归类
  •     7.1.2 注释《经上79》及《经说上79》
  •     7.1.3 《经上79》与《经说上79》中蕴含的科学逻辑思想及其历史作用
  •   7.2 《墨经》数学知识“端”的再阐释
  •     7.2.1 《墨经》中涉及“端”字的代表性四条
  •     7.2.2 《墨经》中“端”的阐释:一词一义与一词多义
  •     7.2.3 对《墨经》中“端”释义的辨析
  •     7.2.4 小结
  •   7.3 对《墨经》物理知识“力”的再认识
  •     7.3.1 学者对《经上》第廿一条目的阐释
  •     7.3.2 对学者的解读、观点的分析
  •     7.3.3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8.1 《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1782—2009)所取得的成就
  •   8.2 《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1782—2009)存在的不足
  •   8.3 本文从《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史研究中所获得的启示
  •   8.4 新时期《墨经》逻辑与数理研究的概况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张波

    导师: 罗见今

    关键词: 墨经研究,学术史,墨经逻辑,墨经数学,墨经物理,古代科学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数学

    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

    分类号: O141-09

    总页数: 172

    文件大小: 2299K

    下载量: 423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墨经》逻辑与数理学术史研究(1782-2009)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