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研究木薯改性淀粉对鹅血凝胶特性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木薯改性淀粉与鹅血混合,测定鹅血凝胶的保水性、质构、色泽、流变特性、热特性和感官评价等指标。结果表明,木薯改性淀粉添加浓度为0.2%时,保水性与未添加木薯改性淀粉的鹅血相比提高11.14%;咀嚼性是未添加木薯改性淀粉的鹅血的2.07倍;鹅血凝胶的感官评分与未添加木薯改性淀粉的鹅血相比提高45.83%;弹性值是未添加木薯改性淀粉的鹅血的2.71倍。静态流变学分析表明,添加0.2%的木薯改性淀粉,凝胶的表观黏度和触变环面积较小,说明凝胶的塑性和流变稳定性得到改善。通过热力学分析,木薯改性淀粉添加浓度为0.2%时,鹅血凝胶的变性温度与未添加木薯改性淀粉的鹅血相比增加9.2℃,热焓是未添加木薯改性淀粉的鹅血的1.03倍,使得鹅血凝胶更稳定。可见0.2%的木薯改性淀粉与鹅血混合能够较好提高鹅血的凝胶特性。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伍梦婷,郭娟娟,徐云强,罗凯凯,汪兰,吴文锦,熊光权,孙卫青
关键词: 鹅血,木薯改性淀粉,凝胶,品质
来源: 食品工业科技 2019年06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轻工业手工业
单位: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
基金: 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1BFA024)
分类号: TS251.9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9.06.016
页码: 95-99+113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1755K
下载量: 243
相关论文文献
- [1].做食用改性淀粉行业的领导者——从坚持着手[J]. 肉类工业 2020(09)
- [2].改性淀粉在面包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 农产品加工 2018(24)
- [3].改性淀粉膜改进潮式粽子品质的研究[J]. 现代食品 2016(19)
- [4].双醛改性淀粉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工业水处理 2016(03)
- [5].改性淀粉:节能减排背景下的美丽“钱”景[J].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08(01)
- [6].马铃薯改性淀粉重金属捕集剂[J]. 山西化工 2020(01)
- [7].改性淀粉制减水剂的机理研究与展望[J]. 新型建筑材料 2015(09)
- [8].浅述改性淀粉及其在四类食品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13)
- [9].改性淀粉对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J]. 橡胶科技 2014(04)
- [10].氨基改性淀粉重金属废水处理剂的制备及应用[J]. 化工进展 2011(04)
- [11].酚醛改性淀粉/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J]. 特种橡胶制品 2009(02)
- [12].改性淀粉及其用于玻纤成膜剂的研究进展[J]. 山东工业技术 2018(05)
- [13].改性淀粉/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网络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4(07)
- [14].改性淀粉与杨梅栲胶配伍复鞣的工艺研究[J]. 皮革科学与工程 2009(06)
- [15].高蛋白饮用型酸乳体系中微粒化乳清蛋白和物理改性淀粉对稳定性的影响[J].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20(01)
- [16].氯化镁/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改性淀粉/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8(07)
- [17].近水楼台岂让月亮溜走?[J].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08(01)
- [18].改性淀粉膜的制备及生物降解性能[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3(03)
- [19].环氧化天然橡胶改性淀粉/天然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J]. 橡胶工业 2013(03)
- [20].尿素改性制备螯合剂的研究[J]. 高分子通报 2017(03)
- [21].乙醛酸改性淀粉膜的研究[J]. 辽宁化工 2013(03)
- [22].绿豆改性淀粉复合膜阻水性的研究[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6(07)
- [23].湿热改性淀粉研究进展[J]. 食品与机械 2015(05)
- [24].超高压改性淀粉的研究进展[J]. 粮食与油脂 2019(07)
- [25].绿豆改性淀粉可食性复合薄膜的拉伸性能研究[J]. 食品安全导刊 2016(09)
- [26].改性淀粉絮凝剂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 环境科学导刊 2015(03)
- [27].改性淀粉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J].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15(01)
- [28].固相法改性淀粉/炭黑/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 弹性体 2013(06)
- [29].酶改性淀粉的添加对纸张物理强度影响的研究[J].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13(01)
- [30].改性淀粉—氧化铝浆料的制备及其流变特性研究[J]. 钦州学院学报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