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当前,在强调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华孝文化研究和践行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吴成国、胡浩群的《孝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提出了一个人心崇孝、民风日淳的“孝感孝文化之乡”的概念。孝感是著名的“三孝”故事“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和“孟宗哭竹生笋”的发源地,孝文化的历史不仅悠久绵长,而且博大精深,冠以“孝文化之乡”当之无愧。作为文化兴市的资源,孝文化是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孝文化又是中华文脉传承的主流文化。地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统一,使孝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享誉中外。
本栏另外三篇属孝文化历史文献考证文章。张灵的《孔子的孝道思想与〈论语〉“丧,与其易也,宁戚”的理解》,在梳理古今诸家考证解读的基础上,辨误存真,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王榕烽、王铭敏的《明代孝道激励及其措施》,从历史渊源入手,列举了明代孝道激励措施及其影响,做到了有理有据。衣抚生的《山东栖霞新出土的李氏孝妇牌坊碑研究》,在学术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又立新说,指出这不是一般的孝妇贞节牌坊,它旌表的核心内容是孝悌,是爱,让今天的读者看到古代社会一位虽“经千磨万折而志益洁,行益芳”的伟大母亲形象。
(主持人龙协涛,《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会长)
摘要:《论语·八佾》中的“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一章中的后半句“丧,与其易也,宁戚”的理解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其中,特别涉及句中“易”字的理解。把本章内容放在孔子的整个孝道思想背景中,以“简率、轻慢”义项理解此章中的“易”字,就能对全章的意思给出合理的阐释,即针对丧礼,孔子委婉地主张在形式上还是郑重其事一点为好。
关键词:“丧,与其易也,宁戚”;“易”;孝道;孔子;礼;丧礼
对于《论语·八佾》第三篇中的“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后半句“丧,与其易也,宁戚”的理解,至今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其中,特别涉及句中“易”字的理解。笔者以为,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放在孔子孝道思想的背景中,就可能获得更加令人信服的理解。
第三种解释貌似合理,于理圆通,于文前后对称,但其最大嫌疑在于对关键词“易”的解释。朱熹对“易”字的解释几乎影响并感染了持相同倾向的后来学者:“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在丧礼,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都把“易”的意思由“治”转化为熟习、熟练,又转化为齐备、周详、铺张,如杨伯峻的“仪文周到”说。有的意思含糊,但大体也是这个意思,如日本学者东条弘的“治物而平易之曰易”[1]87。什么是“治物而平易之”?或许就是致力或从事某件事情而使这件事情做起来变得容易,那也是熟练的意思吧。至于杨润根的以“易”为“变化”[1]87,倒是没有问题,但又进一步发挥为“花样翻新”、“别出心裁”,恐怕离得太远。再说,丧礼是不可以随便“花样翻新”的。宋人俞琰的以“易”为“具”“俱”的说法,只是根据《檀弓》一句话的猜测之词,实难拿来解释孔子的这句话。以上种种建立在对“易”字的迂回、辗转、牵强训诂之上的解释都不具有坚实可靠的根基。加之,它的后半句的串讲并没有对前半句的表达以新的补充,因此,就不是可靠的、中肯的解释。
但孔老一又错了,他使劲爬上了南岸,在闪电和暴雨中爬过从江边到城墙那一段最漫长最危险的路,在这段路上,他无数次摸到鬼子的尸体,也无数次摸到国军兄弟的尸体。他庆幸自己没有摸到活人,哪怕是自己人。
基于以上考虑,更基于“易”字的基本用法以及孔子的整个思想特别是孝道思想,笔者以为,本句的“易”字应取上面的第二种解释,即 “简易、简单”。而“易”的这一义项,是“易”的基本义项之一,采用这一义项不需要如第三种解释那样“牵强附会”或“辗转腾挪”地去过度阐释“易”字的含义。如《辞海》“易”字的第5条释义即是“简率;轻慢”。更可喜的是,《辞海》所给的例句即是我们所讨论的《论语·八佾》中的“丧,与其易也,宁戚”;它还给出了另一个例句,即《说苑·修文》中的“君子思礼以修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 [9]遗憾的是,《辞海》对《论语》中的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是什么并没有给出解说或翻译。
如果排除了第一种、第三种解释,那么剩下的第二种解释是否更可取呢?在笔者看来,第二种将“易”解作“简单、简易、轻率”的阐释的确值得进一步探讨。目前见到的第二种解释其实很少,一个是汉代郑玄的“易,俭也”,但郑玄的注本早已亡轶,仅此只言片语并不能知晓他对这句的整体解释。另一家对“易”字持近似解释的是当代学者袁庆德,他说:“易,轻率,草率”,并将这句的中心思想归结为:“举行礼仪反对奢侈、草率”。[8]但笔者以为,如果仅仅只是把“易”解释为“轻率”“草率”,而将全句中的前半句解释为强调“礼仪活动要重在实质,反对奢侈”,后半句理解为“丧礼,要认真而不要草率”,看起来是自圆其说,但阐释出来的原话的“含金量”并不高。因为,第一,一般礼仪活动不仅仅只有丧礼,其他礼仪都不能草率。第二,丧礼,不要草率,和“宁戚”的关系不分明,最多是顺承的意思。第三,整句解释忽略了礼仪活动中的“礼之本”与“礼之仪”或“礼之式”的关系,而这才是这句中孔子的核心命题,也是朱熹以来的主流学者们所继承的,也是正确和基本的阐释框架和阐释方向。
3.强化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企业应即大力度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要体现到ERP系统的管理员的设置,还要由决策层定期更换管理员密码,最大程度确保信息安全。财务管理人员需要适时转变管理思想,熟练掌握新的财务管理工作方式。在精通财务知识的同时还必须了解相应计算机知识,树立正确安全的管控理念,在进行重要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更能做到整体管理。可以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配合ERP的初步分析,整合公司的业务数据做到合理预测,给予决策层更多的选择范围,提升管理效率。
大部分注解者认为,“易”与前半句的“奢”对应,都是指外在礼仪形式上比较隆重,做得足,因此,强调要重视“礼之本”,更看重礼的精神实质。这里的关键是对“易”字的理解。《论语歧解辑录》里罗列的关于此章中“易”的注解,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解作“平和”、“和易”,表示态度、神情不够“哀戚”。如汉代包咸注:“易,和易也。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也;丧失于和易,不如哀戚也。”清代黄式三:“易,坦易,包说为是。”杨树达:“易,慢易也。”吴柏林:“易,轻慢也。”何新:“易,古音锡,与熙通。熙,欢乐也。”王孺童:“‘易’在此是指悲哀不足,与‘戚’相对。”刘兆伟:“易,和易,简易。”二是解作“简单、简易”。如汉代郑玄:“易,俭也。”袁庆德:“易,轻率,草率。”三是解作“周备、妥帖”。如宋代朱熹:“易,治也。”宋代俞琰:“‘易’疑是‘具’字。按《檀弓》云:‘丧具君子耻具。’具俱易盖相似也。”杨伯峻:“‘易’有把事情办妥的意思,如《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因此这里译‘仪文周到’。”蒋沛昌:“失常。此处指对丧事大操大办,过于铺张浪费。”杨润根:“易:变化,一日一个花样,花样翻新,别出心裁。”黄怀信:“‘易’,借为‘侈’。……[训译]一般礼仪活动,与其奢华,不如俭约;葬礼,与其奢侈,不如悲戚(这就是礼的本意)。”乌恩溥:“易,求齐备。”杨朝明:“易:指礼文周备、铺张。”[1]86—88
持第三种解释的人最多。其中朱熹的解释影响最大:“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在丧礼,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戚则一于哀而文不足耳。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馀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馀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杨氏曰:‘礼始诸饮食,故汙尊抔饮,为之簠、簋、笾、豆、垒、爵,所以文之也,所以文之也,则其本俭而已。丧不可以径情而直行,为之衰麻哭踊之数,所以节之也,则其本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灭质,而林放独能问礼之本,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2]康有为完全采纳了朱熹的解释,只是作了一点辩证性的发挥,指出虽然礼最重要的是其本,但并非“文”不重要,否则就是倒退:“世愈文明,则尚奢愈甚。若于三代珠盤玉敦之时,而必反之汙尊抔饮生番野蛮之俗,以致人道之退化,非止事不可行,亦大失孔子意矣。”[3]钱穆几乎综合了朱熹和康有为的说法,将这章翻译为:“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原?’先生说:‘你所问,意义大了。一切的礼,与其过于奢侈,宁过在节俭上。丧礼与其过于治办,宁过在哀戚上。’”[4]51现当代最有影响的《论语》专家杨伯峻先生将本句译为:“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5]孙钦善将“易”解释为:“弛,铺张。《尔雅·释诂》:‘弛,易也。’郭璞注:‘相延易’。可知‘易’‘弛’可互训。”并将本章后半句译为:“就丧礼而言,与其大讲排场,宁可悲哀过度。”[6]李泽厚对这半句的翻译是:“丧事,与其仪式隆重,不如真正悲伤。”[7]持第三种解释的人最多,是因为,一方面他们受朱熹观点和《檀弓》“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馀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馀也”的影响巨大,另一方面,这种解释似乎与这一句的前半句也很对称、一致:都是强调“礼”或“丧礼”与其表面文章做得足,不如内心敬重、哀戚真挚诚恳一些。如果都是强调内心真情实感,而看轻表面的繁文缛节,那么关于丧礼的说明似乎有点多余,但钱穆给出了看似充分合理的解释:“人与人相交相处而有仁有礼。人有死生,人之相交相处,至于死生之际,而人心之仁益见,其礼亦益重。故又特举丧礼一端言之。”[4]51
在这三种解释中,第一种将“易”解释为“和易、平易,不够哀戚”,显然就“易”字的用法而言,似无多少异议,“易”完全可以有这样的解释。但这样的解释放在孔子的这句话中,就显得太白话了,几乎没有什么意义,这句话有点多余:丧礼,与其办得和易、平淡、轻松,不如办得哀戚一些。因此,把“易”完全解作一种情感态度,整句话就没有什么内容,特别是没有涉及到“礼之形式”与“礼之本”的问题。
对该句后半句的正确理解的同时,要把对整句的理解之核心建立在对“礼之本”与“礼之形”的关系问题上。那么我们可以将整句试解为:“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俭约一些;但就丧礼来说,与其办得太简易,宁可办得郑重其事一些。”这里将“易”翻译为“太简单”,和“太草率”是有所不同的。“太简单”是说“形式”上、“礼仪”上不够,而“宁戚”译为“宁可办得郑重其事一些”,一来维持对“礼之本”的重要性的强调,二来,这里有了无妨“礼仪”“形式”上搞得充分、完备一些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这段阐释有一个前后的转折,就是虽然一般的礼仪,要“礼之本”“礼之实”,不必追求奢华,但对“丧礼”,孔子委婉地表示不妨做得完备、周详、郑重一些,而要做到这些,自然既不违背丧礼重“戚”的实质,又要在礼仪形式上郑重认真一些,隆重一些。这样,全句既有了阐释的整体性,又分出了具体的层次性,见出了孔子何以要把“丧礼”从整个礼仪活动的论述中单拿出来的良苦用心,也显示出孔子对待事情辩证、灵活的态度。
造成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市场不规范,流通领域的塑料管道产品价格相差也很大。一方面很多塑料管道企业特别是一些骨干大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另一方面在市场上、工地上也有一些质量低劣的产品。
一言以蔽之,一般来说,礼仪要重实质、轻形式,但丧礼有别,既重视实质,也尽量在形式上完备郑重一些。因为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丧礼无疑是践行孝道的重要环节。
几乎每一个后期制作人员在编辑节目时都会为镜头不够而烦恼,每部大型纪录片都要花费大量资金购买视频资料,这是因为平时没有注重收集整理视频资料,临到用时方恨少。在媒体资产管理平台建成之后,海量的节目资源将为节目制作提供妥帖而全面的服务。但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是工具,它不能辨别资料是否有价值,是否是节目制作和运营部门所需要,最终还是要靠人的判断。
《论语》一书中有大约三十个章节直接涉及到孝道和丧礼,当然有的言论并不出自孔子本人。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出自曾子;“丧致乎哀而止”出自子游;“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出自子夏;等等。但孔子本人是极其重视孝道的,在《论语》 “学而”篇的第2句中,孔子即指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从身边事做起,推而广之,好的德行会惠及社会,如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因此,他明确地将“孝悌”作为做人的根本。这句话并不是单独陈述出来,而是经过论证的步骤表达的,更显孔子的深思熟虑。而在另一处,别人谈论到“为政”问题的时候,孔子以《尚书》中的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起兴,进而申述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他认为如果把孝道思想传播开来影响到当权者,那么就达到了为政的效果、目的,这就是在为政。基于家国一体、家国一理的思路,孔子把“孝道”推崇到了极高的实践哲学高度。正如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深刻见解,孔子是极其重视礼仪中的丧礼的,比如有朋友死了,无亲属殡葬,他主动承揽朋友的后事,指出“于我殡”。关于如何敬重一个人的生命及其归宿,我们在《论语》中虽不能直接找到更多的孔子关于丧礼的看法,但通过其弟子曾子的话也可一窥孔子在此方面的思想。我们也可以从几个侧面见证孔子对一些礼仪、规矩的重视。如《论语》八佾篇第17句子贡打算省掉每月初一作告朔仪式时的祭品饩羊,孔子就委婉地建议还是要尊重仪式的老规矩,别在意一头羊,他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而在《论语》乡党篇第25句中,我们看到,孔子哪怕是见到穿丧服的人也会立刻变得态度肃然、恭恭敬敬,如果自己在车上,也要对丧家凭轼而行注目礼:“见齐衰者,虽狎,必变。……凶服者,式之。”《论语》述而篇第9句中写道:“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在有丧事的人家或其旁边吃饭,都不会吃饱,是从自己的内心表示出对丧者的哀悼。而第10句紧接着写道:“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即如果这一天去哭吊过逝者,那么这一天不会再有唱歌这样的行为。我们通过《论语》中的这些言论和关于孔子行为的记述可以看到,孔子极其重视孝道,而与孝道密切相关的丧事更受到孔子及其弟子们的重视则是无疑的。今天人们常说的“死者为大”,其实也是对这一悠久文化传统的传承。因此,基于孔子的这些思想背景,我们可以得知,尽管孔子及其弟子们强调“礼”之本的重要,但也很重视礼的仪式、节文,而对待丧礼,孔子是另眼相看,并且特别重视,他重视哀情这一实质,但也主张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礼仪和形式上做得郑重其事一些。
[参考文献]
[1] 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 [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62.
[3] 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32.
[4]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12.
[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33.
[6] 孙钦善.论语本解[M].北京:三联书店,2013:25.
[7] 李泽厚.论语今读[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72.
[8] 袁庆德.论语通释[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1.
[9]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22.
ConfuciusConceptofFilialPietyandInterpretationof“Funeral,BeingEarnestRatherThanSimpleandSloppy”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Zhang Lin
(SchoolofLiberalArts,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Beijing100088,China)
Abstract: In chapter 4 of TheAnalectsofConfucius, Lin Fang wanted to know the nature of ceremonies. Confucius replied, “For etiquette, it is better to be sparing than extravagant. As for funeral, it is better to be earnest rather than simple and sloppy”. Up to now, people do not have the same opinion of the latter statement “for funeral, it is better to be earnest rather than simple and sloppy”, in particula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Yi”. In view of the context of Confucius' filial piety, to understand “Yi” as being simple and sloppy may provid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f the whole chapter. In other words, Confucius tactfully observed that for funerals, it would be better to be solemn and earnest rather than simple and sloppy.
KeyWords:funeral, being earnest rather than simple and sloppy; “Yi”(simple and sloppy); filial piety; Confucius; etiquette; funeral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24(2019)01-0005-04
收稿日期:2018-10-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7BZW187)
作者简介:张 灵(1965- ),男,陕西洋县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祝春娥)
标签:孔子论文; 论语论文; 丧礼论文; 孝道论文; 礼仪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家庭论文; 婚姻道德论文;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7BZW187)论文;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