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承载论文_杜雷功

导读:本文包含了联合承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荷载,底孔,外水,围岩,预压,隧洞,基础。

联合承载论文文献综述

杜雷功[1](2019)在《高外水压力下深埋隧洞衬砌与围岩联合承载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埋隧洞的设计中,高外水压力常常成为制约隧洞结构设计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新疆某深埋隧洞工程,秉承衬砌与围岩联合承载的设计理念,考虑固结灌浆对围岩的加固及堵水作用,对比分析了灌浆圈厚度、渗透系数及排水孔深度和布置对外水压力的影响。同时,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固结灌浆圈与衬砌间的接触粘结作用关系,从接触粘结强度的影响机制出发,分析了高外水条件下隧洞衬砌、固结灌浆圈、原状围岩之间的传力性能,得到了不同粘结强度下隧洞支护结构的承载状态,并据此实现了对隧洞衬砌—围岩系统联合承载能力的评价,从而完善和优化了支护设计。(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施慧丹,伍鹤皋,石长征,张宝瑞,王朝江[2](2019)在《矩形断面钢衬与混凝土联合承载机理与受力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水电工程,选取冲砂底孔方变圆渐变段钢衬,以加劲环参数优化为目标,采用叁维有限元法分析了钢衬、加劲环与外包混凝土联合承载对矩形断面钢衬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渐变段矩形断面钢衬考虑外包混凝土联合承载时,对其角点处应力有很大改善;在外水压力作用下,减小加劲环间距和加大翼缘宽度,有利于降低钢衬应力,但会增加翼缘之间混凝土的拉应力,不利于钢衬和外包混凝土联合承载;而随着肋板高度的增加,无论对钢衬应力还是混凝土应力都无明显改善。因此,加劲环间距对钢衬的有利影响最大,翼缘宽度影响其次,肋板高度的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08期)

罗全胜,徐昕昀,张程,许新勇,蒋莉[3](2019)在《基于间隙变化的月牙肋钢岔管联合承载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岔管结构与其外围围岩的联合承载作用对结构的受力有密切关系,初始间隙是影响其联合承载的重要因素,为研究不同初始间隙值下的岔管应力状态,以某抽水蓄能电站钢岔管为例,建立了全叁维的Y型月牙肋钢岔管有限元模型,考虑定常围岩弹性抗力系数的情况下,对不同间隙值工况下的钢衬、围岩应力及位移变化情况以及对围岩承载比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初始间隙值对于改善管壳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有着良好的作用,当初始间隙达到1. 2 mm时,管壁应力值分布均在允许应力范围内,既可保证岔管的安全运行要求,又能发挥围岩的联合承载性能。(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02期)

雒亿平,邓骁,言志信[4](2018)在《联合板索基础上板承载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使用的既抗压又抗拔基础型式存在较多的缺陷和不足,鉴于此作者构建了联合板索基础.该基础是一种新型基础型式,基于该基础钢筋混凝土上板所受重力、下压力和上拔力等竖向力以及所受水平力情况,分别研究了钢筋混凝土上板在轴心荷载和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压力以及抗倾覆稳定和水平抗滑移稳定,为联合板索基础的设计施工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崔炜,刘怒涛,朱银邦,郭宇,李敏[5](2018)在《充水保压蜗壳与外围结构联合承载过程的力学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电站充水保压蜗壳兼备直埋式与垫层式蜗壳的优点,但受力分析复杂。为此,以一个HD值较高的蜗壳为例,应用叁维有限元法研究了充水保压蜗壳与外围结构联合承载的过程,模型和计算过程精细,展示了联合承载过程中各结构的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充水发电时,蜗壳与混凝土大部分区域闭合,脱开的面积约3%;外围混凝土大部分区域处在压应力状态,受拉部位少且拉应力较低,钢筋拉应力较小,此情况被现场观测所证实;采用常用公式或完全用有限法计算,蜗壳承载比的计算结果相差不超过3%;蜗壳充水保压值越低,充水运行期与混凝土的接触压力越大、蜗壳的承载比越小,因此蜗壳宜取较小的充水保压值,有利于减少振动;与常规打压顺序相比,非常规打压顺序不利于蜗壳与混凝土的贴合。此成果为该水电站的蜗壳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电站已全面投产,蜗壳及外围结构工作表现良好。(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吕中宾,张猛[6](2018)在《基于联合算法的受损变电构架承载能力可靠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蒙特卡罗方法与响应面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叁种常见钢结构变电构架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可靠度。结果表明:在设计荷载作用下,叁种变电构架承载能力的可靠度均随着构件损伤程度的增大而降低。当构件损伤程度较轻时,整个变电构架的结构可靠度并不明显降低,此时整个结构仍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随着构件损伤程度的增大,结构的可靠概率明显降低,结构很快就变得不可靠,此时须立即修复或更换受损构件,以保证变电构架结构整体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17期)

杜昊桐[7](2018)在《双层地基中V-T联合作用下单桩承载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近海资源的持续性开发,跨江跨海大桥等不断兴建,桩基础由于其承载力高、沉降小及施工方便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这类桩基础通常所处的环境复杂,除承受上部结构的竖向力V外,同时会因偏心水平力H的影响受到扭矩T的作用,由此导致复杂的承载变形特性。常规的设计方法通常不能考虑此类工况,难以合理评估桩身承载力,甚至偏于危险。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578231;NO:51378197),针对非均质地基中的V-T联合受荷单桩进行了理论简化分析及数值模拟,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视双层地基各层土体的剪切模量与桩侧极限摩阻力均为随深度非线性变化的幂函数分布,分别建立出双层地基中单桩在V和T单独作用下桩身的内力位移控制方程,进而求解得到由贝塞尔函数表示的桩顶及桩身内力和位移解答。在此基础上,假定桩-土相对滑移即土体塑性区由地面开始逐渐向下发展,进而导得相应受力状态下的桩身内力位移解,将以上解答与已有成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其正确性。其次,基于所导得的单一受荷桩解答,考虑不同加载顺序及桩周土处于不同受力状态,求解出V-T联合受荷桩的内力位移解答,进而利用Mathcad编制了双层地基中V-T联合受荷桩计算程序,并将其计算结果与已有成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最后,通过参数分析获得了桩身长径比(L/D)、土体剪切模量幂函数分布系数(m_1、m_2与n)等参数对桩身承载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最后,采用ABAQUS建立出V-T联合受荷桩3D数值分析模型,并利用理论解答验证其可行性后,通过进一步的参数分析获得了桩身长径比(L/D)、桩侧土体剪切模量与极限摩阻力分布常数比n、非均质系数?以及加载方法等对V-T联合受荷桩承载力包络线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4)

刁兴玲[8](2018)在《OIF联合多厂家完成互联互通演示 5G承载再进一步》一文中研究指出FlexE作为5G承载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次成功实现多厂家互联互通,展示了FlexE技术优异的指标和性能,能够满足5G不同类型业务差异化的承载需求和苛刻的性能挑战,也表明Flex E技术已趋于成熟。目前5G已成业界热点话题,5G将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无限可能。5G时代场景多变,同时将迎来万物互联,5G需要解决的不仅是人与人的连接,更是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问题。面对5G时代万物互联的多场景、差异化需求,5G的承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承载网络和技术的颠覆性变革也将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通信世界》期刊2018年09期)

朱常志[9](2018)在《软土地基堆载预压联合强夯的固结变形与承载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堆载预压联合强夯法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加固软土地基的联合处理方法,该方法将堆载预压和强夯两种方法进行结合,以堆载预压为先行处理方法,使软土地基达到一定固结度时采用强夯法进行加固,不仅具有造价低、施工简单的优势,而且加固效果良好,在国内部分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单就两种方法来说,加固机理相对较为成熟,且工程应用数量众多,但二者联合处理软土地基的设计方法和加固机理尚处于研究阶段,设计理论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尤其是联合处理方法的设计参数取值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较为复杂,因此针对该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给出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参数取值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堆载预压联合强夯加固软土地基的实际工程为背景,开展现场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研究,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和GPR模型预测方法,全面分析该方法加固软土地基的机理、设计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及处理效果,为该方法的理论研究和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所得结论如下:1.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和地基处理方案设计了堆载预压联合强夯处理软土地基的试验方案,为全面测试不同阶段软土地基处理后物理力学指标奠定基础。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了堆载预压阶段试验方案。在堆载预压阶段进行地面沉降、分层沉降、孔隙水压力监测,在堆载预压后淤泥质土层平均固结度达到0.8和0.9时分别进行物理力学指标的室内土工试验测定,在现场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和静力触探原位测试,分析处理效果。(2)设计了强夯阶段试验方案。在平均固结度为0.8和0.9时分别选择试验区域进行强夯试验,强夯试验参数分别为:U _t(28)8.0时,单击夯击能包括2000kN.m、2200 kN.m、2400 kN.m,单点击数为5击,遍数为2遍;U_t(28)9.0时,单击夯击能包括2000kN.m、2200 kN.m、2400 kN.m,单点击数为5击,另外夯击能为2400kN.m,单点击数为6击和7击,遍数均为2遍。强夯过程中,监测单点强夯每击夯沉量和淤泥质土层中孔隙水压力。强夯结束后,根据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进行室内土工试验测试,包括密度、含水量、液塑限联合测定等,现场原位测试包括十字板剪切和静力触探。2.根据设计的试验方案在地基处理各个阶段进行现场和室内相关试验的测试工作,通过测试数据的分析,给出软土地基承载性状变化规律并确定地基处理设计重要参数的取值范围,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堆载预压期间塑料排水板的插入明显增加了淤泥质土层的排水固结速度,监测点最大沉降量712.6mm,最小沉降量482.6mm,平均沉降量577.6mm,堆载预压处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工后沉降,提高地基土的稳定性和承载力。固结沉降随时间发展规律有叁段式和两段式两种曲线类型,分析产生该变化规律主要原因是由于现场地质条件有所不同导致。(2)淤泥质土层深度范围内的分层沉降值较大,最上部分层沉降值118.5mm,最下部为13.5mm,淤泥质土层上部4m范围内分层沉降量的数值较大,从监测结果来看,排水固结较为显着,该范围内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改善最为明显。(3)根据8组强夯试验的监测结果分析可知,淤泥质土层平均固结度为0.8和0.9时,在强夯后距离地表9m范围内(即淤泥质土层上部4m范围内)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均较为明显,空间分布大致为泡状;强夯加固所选取的夯击能并非越大越好,夯击能到达一定数值后再增加夯击能对超孔压的影响不大,且前期堆载预压淤泥质土所达到的固结度越小,该规律越明显;测试结果表明,当固结度达到0.8以上时,强夯施工的影响深度能够满足工程加固深度的要求,且本场地夯点间距取值合理范围为6m-8m。(4)在E(28)2400k N?m的条件下,淤泥质土层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随击数增大而增大,但当夯击击数超过5击时,通过夯沉量随击数的变化曲线可知,夯点下地基土均出现破坏,导致夯沉量突增,因此淤泥质土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幅度也不再明显。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现场地质条件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的单点夯击击数才能使土层加固效果达到最优。(5)本工程场地条件下,U_t(28)9.0,E(28)2400k N?m,夯击击数为5击时,不同深度处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在第11天后消散比均达到50%以上,尤其淤泥质土上部4m范围内消散程度更高,达到70%以上,根据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可以合理安排后期第二遍夯击施工时间。(6)室内土工试验测试指标和现场原位试验指标随强夯试验参数不同呈规律性变化。各个指标的测试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夯击能、夯击击数的增加可以明显改善淤泥质土的处理效果,但同时在夯击能较大时,夯击击数过多可能会使夯击点处的土体产生破坏,此时再增加击数不仅没有显着效果还可能使处理效果变差。(7)综合测试结果分析可知,对于本工程来说,当U_t?8.0时,选取合理的夯击能和击数对地基土进行强夯处理后,在超孔压完全消散后,淤泥质土层的压缩模量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完全能够满足工程要求的。3.考虑不同处理阶段软土地基物理力学参数的变化,建立了堆载预压联合强夯加固软土地基的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实测和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参数条件下软土地基处理效果以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随设计参数的变化规律,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堆载预压阶段,淤泥质土层设置了塑料排水板后,排水固结主要沿水平向和竖向进行,塑料排水板的设置显着加快了排水固结速度,随着排水固结的不断进行,淤泥质土层越靠上部,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程度越高。排水固结的同时土体产生固结沉降,固结沉降模拟值与实测值相比误差为6.37%。淤泥质土层的分层沉降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计算精度较高。(2)根据不同固结度状态下淤泥质土层超静孔隙水压力沿深度的变化曲线可知,虽然超静孔隙水压力值在淤泥质土层上部最大,但消散速度也是越靠近上部越快,因此在排水固结后期,超孔压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但总体数值都较初始状态减小很多。(3)利用基于结构动力学的改进公式计算出夯锤与地表最大接触应力,根据冲击荷载的脉冲形式,在动力数值分析时将强夯冲击荷载简化为半个正弦波施加于土层表面来模拟强夯的荷载施加。经过计算得出强夯荷载下夯锤接触面处的应力时程曲线,曲线发展规律与工程实测规律相同,证明动力荷载施加的合理性。(4)强夯荷载施加后,淤泥质土层中超静孔隙水压力在上部出现急剧增大,且随击数增加不断升高。从淤泥质土层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等值线图以及沿深度和水平方向分布规律可以得出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大致在8m-9m范围内,该范围基本上包括了淤泥质土层上部4m范围,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夯击能的加固深度可以满足工程要求。此外,不同击数下条件下,水平方向上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影响范围达到3m以上,据此可以合理选择施工夯点间距。(5)在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前提下,对不同条件下的模型分别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堆载预压后所达到的固结度的逐渐增大,对应相同夯击能条件下,相同击数时,夯沉量呈减小趋势;当夯击能一定时,夯沉量并非随击数增加而不断减小,当击数达到一定值后,再继续夯击会使土层产生破坏,夯沉量将继续增大,并且通过模拟结果来看,淤泥质土层的固结度越低对应土体破坏时击数越少;此外对于淤泥质土层来说,由于其抗剪强度较低,在一定夯击能作用下,夯沉量可能并没有明显的收敛趋势,在实际工程中不能按照常规单击夯沉量来作为收锤标准的控制值;淤泥质土层固结度越高,强夯夯击能传递深度越大,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至少固结度达到0.7以上才能取得较好强夯加固效果;上层覆盖层的模量对强夯效果有显着影响,当模量较大时,覆盖层对夯击能有扩散作用,导致影响半径增加而影响深度减小,因此需要适当增大单点夯击能来加大影响深度;采用强夯法对淤泥质土层进行加固时,并不是选取的夯击能越大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越大,而是要结合现场实际条件选取适宜的夯击能来达到理想的超静孔隙水压力。4.将高斯过程回归模型(GPR)引入到软土地基压缩模量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预测中,根据设计主要参数和试验测试成果建立数据样本,主要参数作为输入样本,加固后软土地基的压缩模量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作为输出样本,对模型进行训练,在达到精度后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BP神经网络和LS-SVM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1)GPR模型预测处理后淤泥质土的压缩模量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精度较高,均优于BP神经网络和LS-SVM方法预测结果,结果表明GPR模型在小样本数据条件下进行预测具有明显优势。(2)利用GPR模型开展不同参数条件下压缩模量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预测,将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结合,分析参数变化对地基处理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堆载预压阶段固结度的提高,尤其是当固结度大于0.8以后,淤泥质土层在强夯后压缩模量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增加速度加快,说明随着固结度增大,强夯对淤泥质土层的加固效果也逐渐变好;夯击能在不断增加过程中压缩模量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也呈现逐渐增大的规律,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地基处理要求来选择合理的夯击能即可,过大夯击能不仅造成浪费还有可能使土体产生破坏而适得其反;随着夯击击数的增加压缩模量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随击数的曲线可知,在击数6击后特征值增长幅度较小,因此在大面积施工时采用5击是较为合理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8-03-30)

彭芳[10](2018)在《思博伦携手盛科网络联合测试面向5G网络的承载与互联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思博伦通信助力业界领先的以太网交换芯片及SDN白牌解决方案提供商盛科网络,成功完成了面向5G时代的速率基础和业务基础联合测试,展示了富有前瞻性的5G网络承载与互联方案。思博伦通信大中华区销售总监马林表示:"中国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的投入上目前领先于全球,所以在中国我们率先看到5G网络相关的技术和方案获得进展和突破。思博伦通信在5G相关的承载网技术测试、空口技术测试、核心网技术测试等方(本文来源于《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期刊2018年02期)

联合承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某水电工程,选取冲砂底孔方变圆渐变段钢衬,以加劲环参数优化为目标,采用叁维有限元法分析了钢衬、加劲环与外包混凝土联合承载对矩形断面钢衬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渐变段矩形断面钢衬考虑外包混凝土联合承载时,对其角点处应力有很大改善;在外水压力作用下,减小加劲环间距和加大翼缘宽度,有利于降低钢衬应力,但会增加翼缘之间混凝土的拉应力,不利于钢衬和外包混凝土联合承载;而随着肋板高度的增加,无论对钢衬应力还是混凝土应力都无明显改善。因此,加劲环间距对钢衬的有利影响最大,翼缘宽度影响其次,肋板高度的影响最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联合承载论文参考文献

[1].杜雷功.高外水压力下深埋隧洞衬砌与围岩联合承载设计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9

[2].施慧丹,伍鹤皋,石长征,张宝瑞,王朝江.矩形断面钢衬与混凝土联合承载机理与受力分析研究[J].水力发电.2019

[3].罗全胜,徐昕昀,张程,许新勇,蒋莉.基于间隙变化的月牙肋钢岔管联合承载能力研究[J].水力发电.2019

[4].雒亿平,邓骁,言志信.联合板索基础上板承载稳定性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崔炜,刘怒涛,朱银邦,郭宇,李敏.充水保压蜗壳与外围结构联合承载过程的力学仿真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8

[6].吕中宾,张猛.基于联合算法的受损变电构架承载能力可靠度分析[J].建筑结构.2018

[7].杜昊桐.双层地基中V-T联合作用下单桩承载特性分析[D].湖南大学.2018

[8].刁兴玲.OIF联合多厂家完成互联互通演示5G承载再进一步[J].通信世界.2018

[9].朱常志.软土地基堆载预压联合强夯的固结变形与承载性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

[10].彭芳.思博伦携手盛科网络联合测试面向5G网络的承载与互联关键技术[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8

论文知识图

混凝土受拉软化特性对完全联合承载41/4模型网格Fig.4Gridof...3桩土联合承载简化模型Fig.3...引水隧洞衬砌、围岩联合承载分...4钢筋应力分析(单位:MPa)初步...岔管段围岩下半部分第叁主应力等值线...

标签:;  ;  ;  ;  ;  ;  ;  

联合承载论文_杜雷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