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垕关帝庙入口建筑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孟欣琪[1](2021)在《神垕古镇传统空间格局与民居文化传承研究》文中认为
李帅[2](2019)在《河南清代商业会馆园林景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会馆园林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园林类型。河南的会馆以商业会馆为主,其选址多位于繁华的闹市区或交通便利的港口、驿站等地。因土地珍贵,会馆的造园初衷及手法均以在小规模局面下创造美好庭院为主,渗透式园林是会馆园林景观的一大特色。本文以完好保存清代格局与风貌的开封山陕甘会馆、洛阳山陕会馆、洛阳潞泽会馆、社旗山陕会馆、周口关帝庙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检索、图解分析、总结归纳等方法,在剖析明清社会制度、商贸经济、园林流变的基础上,梳理会馆的演进脉络,并从选址择基、空间布局、园林要素、特色小品、神祀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会馆选址深受中国古代经商要诀“择地取胜”思想影响,居繁而置、择要而建,主要分布于商业大都市或水陆交通便利的商埠码头,且地处繁华商业区的核心地带。由于用地紧张,直接导致会馆园林规模相对狭小,且以渗透式手法为主。第二,会馆空间布局多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因此在主院落中,园林景观规整对称,四季常青。同时神祀文化对商业会馆影响至深,祀神空间成为会馆的功能核心及布局中心,其他景观以烘托祭祀氛围为主旨,并围绕祭祀正殿依次展开。第三,会馆园林中,景观要素齐备。首先:建筑景观比重较大,布局相对灵活,形式丰富,一反明清时期宫殿、衙署、庙宇等官式建筑程式化的常态,并蕴含浓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其次,植物造景因地制宜,根据空间的功能而选择不同的树种。在主入口及祭祀空间,多选用松、柏等常绿树种,以列植为主,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在生活区则采用自然式布局,多选用桂花、蜡梅、石榴等花木以及色叶树种,以打造宜人的休闲环境。同时,植被的选取与商人求富求贵心理密切相关,多择具有吉祥含义的树种种植。再次,会馆园林中,多以小型置石为主,少见大型掇山堆石。山石造景多注重象征意义,讲究以小见大,这既与明清时期园林讲究以有限场所造就无限景色的时代背景相关,同时又受到会馆择基立馆、用地紧张的直接影响。此外,会馆中的水景以小型池水为主,既包含自然式的湖池,也包含规则式的铜池和盆池,且盆池的广泛应用是商业会馆理水的鲜明特色。值得注意的是会馆园林中的小品设置,出现了以“秤”、“算盘”、“刀”、“印”、“铜钱”等商业符号为素材的景观小品,是会馆景观的创新,也是现代景观雕塑设计手法的雏形。研究结果表明:河南境内清代商业会馆园林数量众多,其间的景观营建多围绕祀神、经商展开,具有鲜明的行业精神和时代特色。
许辉[3](2018)在《神垕古镇街巷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历史文化村镇是一个时期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引以为傲的精神慰藉,是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街巷空间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形态的骨架和支撑,是传统城镇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从不单独存在,而是伴随着建筑物和周围的环境而共存。保护好传统街巷空间是保护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是当代城市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论文选取神垕古镇街巷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街道美学理论、人居环境学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利用现场调研以及现存文献的收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于神垕古镇街巷空间进行研究分析。论文主要分析了神垕古镇街巷空间构成要素、构成关系、建构分析与特色分析。最后,对于神垕古镇街巷空间的发展进行了定位,并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神垕古镇街巷空间的发展方向、规划策略以及实施保障体系。论文研究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流程;第二章为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探讨,阐述了论文涉及到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第三章对于街巷空间的构成要素及类型划分进行归纳分析;第四章对于神垕古镇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第五章是用设计学方法对于神垕古镇街巷空间的发展方向进行定位并提出规划思路与实施保障体系,并针对神垕古镇进行初步规划设计。
刘磊,张晨笛,张青萍[4](2015)在《传统历史文化名镇的景观肌理弥合——以神垕镇老街和白衣堂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神垕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镇,名闻天下的传统钧瓷工艺和极富特色的明清街巷风貌为神垕带来了无数美誉。然而,与拥有完整界面形态的老街相比,神垕的其他街巷由于无序建设和管控不当致使其传统景观肌理遭到了破坏,造成整体景观基质碎化、文化与物质遗存比例失衡的问题。而以往专注物质层面研究的方法已被证明存在着割裂地域文脉、忽视人文传统的明显局限,如何针对"神垕特点"提出有效的肌理保护、修复策略始终是值得深思的难题。本研究从文化入手,以老街的景观肌理为蓝本,以空间形态、肌理基础颇似老街的白衣堂巷弄为依托,在系统分析老街肌理特色的基础上,展开通过情感节点串联人文传统的肌理弥合思路阐释。
鲁璐璐[5](2015)在《河南神垕古镇传统建筑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富有特色的城镇村庄开始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相同的道路名称,相近的建筑式样。于是,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就遭遇到了“千城一面”的挑战。深入研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分析这些传统建筑形态产生的原因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为后期对这些建筑的保护,以及周边新建筑的设计、营建提供一些资料就显得十分必要。河南神垕古镇正是这么一座富有建筑特色的千年古镇,千百年来神垕因钧瓷而繁荣,在钧瓷发展历史中有重要的地位。而由于钧瓷的闪耀光环,很少人对其镇区老街保存较好的建筑群进行研究。然而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其老街传统建筑与钧瓷文化有不可分裂的关系。通过与钧瓷相关的文献分析了解钧瓷与神垕古镇的渊源:神垕烧造钧瓷历史悠久且技艺精湛,为宋代传世官钧的出现奠定物质、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是宋传世官钧的前身。而通过对神垕传统建筑的文献研究发现:资料较少,仅有的着述多为古镇保护、古建修复等层面的研究,而对于钧瓷文化影响下的神垕古建筑形态的研究较少。于是笔者在神垕镇实地考察,测量神垕古镇较具代表性的如:伯灵翁庙,关帝庙,义兴公商号,申家老宅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测量数据,将神垕本地传统建筑与其他相近建筑形态做对比研究,发现神垕传统建筑因深受钧瓷文化的影响而独具地方特色。综合文献分析,实地考察测量,对比研究等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神垕现存的传统建筑。从建筑平面,功能分区,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等方面研究神垕传统建筑。发现神垕古镇传统建筑群是清末保存至今的,是适宜当地气候的优秀建筑遗存,深入研究其建筑形态,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建筑本身,对于与建筑相关的钧瓷产业及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郑东军[6](2008)在《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对河南地域建筑的研究,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当代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成为整个中国建筑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是中国建筑师对近三十年来中国建筑现代化实践的反思。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就建筑领域而言,全球化与地域建筑的问题成为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现代化与民族形式问题的继续。二是中原文化的影响。从大的概念上讲,中原建筑文化涵盖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北方、更可扩展为儒家文化传播区域内的建筑文化总体。而河南正处在这一区域的中心,河南地域建筑因其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原因,成为中原建筑文化的主体。河南地域建筑的传统和形式成为中原文化的一种载体,并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进程,这是本论文强调两者联系、互动的原因,也是一种研究河南地域建筑的文化视角。河南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历史不是建筑实例简单的排列史,而是人、建筑、自然三者关系的发展史,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正是这一关系的集中体现。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测绘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对有价值的河南地域建筑实例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整理,不少实例是第一次介绍,以期建立一个全景式的研究框架,不是简单地归纳一些“特点”,而是在文化、社会、经济层面去揭示地域建筑活动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和规律性,并结合河南的文化生态环境揭示其地域特征、识别其类型和探求其“生成”、“机制”等问题。论文研究的重点为两个方面:即河南地域建筑的传承与再生。所谓传承,是指对河南传统地域建筑类型的系统梳理,以及它们与中原文化的理论联系;而再生,主要指对河南地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探讨,将河南地域建筑的研究扩展到当代世界建筑与文化发展的范围内,提出新地域主义建筑、建筑本体等问题。并在地域建筑的新领域、地域建筑的生成观以及当代河南地域建筑的再生三方面有所创新。
鲍玮[7](2002)在《神垕关帝庙入口建筑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神关帝庙入口建筑 ,由木牌楼和钟、鼓楼组合而成。其建筑构造结合巧妙、斗拱结构独具匠心 ,构架屋面联接牢固 ,具有鲜明的地方建筑特色。
二、神垕关帝庙入口建筑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垕关帝庙入口建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河南清代商业会馆园林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会馆 |
1.3.2 商业会馆 |
1.3.3 会馆园林 |
1.4 研究现状 |
1.5 研究对象 |
1.5.1 开封山陕甘会馆 |
1.5.2 洛阳山陕会馆 |
1.5.3 洛阳潞泽会馆 |
1.5.4 社旗山陕会馆 |
1.5.5 周口关帝庙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实地调查法 |
2.2.3 统计综合分析法 |
2.2.4 图解分析法 |
2.2.5 归纳演绎法 |
2.3 研究框架 |
3 河南清代会馆的产生与发展 |
3.1 社会背景 |
3.1.1 政治背景 |
3.1.2 经济背景 |
3.1.3 交通状况 |
3.1.4 文化背景 |
3.1.5 人口流动 |
3.1.6 园林流变 |
3.2 会馆资源与分布特征 |
3.2.1 资源调查 |
3.2.2 分布特征 |
3.3 小结 |
4 河南清代商业会馆空间布局特征 |
4.1 选址要素 |
4.1.1 水陆交通 |
4.1.2 堪舆学说 |
4.1.3 馆地来源 |
4.2 空间布局 |
4.2.1 开封山陕甘会馆 |
4.2.2 洛阳山陕会馆 |
4.2.3 洛阳潞泽会馆 |
4.2.4 社旗山陕会馆 |
4.2.5 周口关帝庙 |
4.3 空间艺术 |
4.3.1 规整严谨,礼制感强 |
4.3.2 对比衬托,主题感强 |
4.4 小结 |
5 河南清代商业会馆园林景观调查与特征分析 |
5.1 河南清代商业会馆园林景观调查 |
5.1.1 开封山陕甘会馆 |
5.1.2 洛阳山陕会馆 |
5.1.3 洛阳潞泽会馆 |
5.1.4 社旗山陕会馆 |
5.1.5 周口关帝庙 |
5.2 河南清代商业会馆园林景观特征分析 |
5.2.1 建筑 |
5.2.2 植物 |
5.2.3 置石 |
5.2.4 理水 |
5.2.5 小品 |
5.3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附表 |
附表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类统计表 |
附表2:河南明清会馆资源统计表 |
附表3:河南清代商业会馆植物出现频度统计表 |
附录 |
图录 |
表录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3)神垕古镇街巷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
1.1.2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重视程度不断增强 |
1.1.3 钧瓷产业价值的持续提升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流程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流程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探讨 |
2.1 概念界定 |
2.1.1 神垕镇 |
2.1.2 神屋古镇 |
2.1.3 街巷空间 |
2.1.4 空间设计 |
2.2 相关理论探讨 |
3 街巷空间的构成要素及类型划分 |
3.1 街巷空间的形态构成要素 |
3.1.1 “点”状 |
3.1.2 “线”状 |
3.1.3 “面”状 |
3.2 街巷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 |
3.3 街巷空间的行为构成要素 |
3.3.1 宗缘、血缘、地缘 |
3.3.2 生活习惯 |
3.4 街巷空间的类型划分 |
3.4.1 宏观划分 |
3.4.2 中观划分 |
3.4.3 微观划分 |
4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4.1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构成要素 |
4.1.1 神垕古镇的自然环境 |
4.1.2 神屋古镇的人工环境 |
4.1.3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的界面 |
4.2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的构成关系 |
4.2.1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的图底关系 |
4.2.2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的比例关系 |
4.2.3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内居住民的宗缘关系 |
4.2.4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内居住民的血缘关系 |
4.2.5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内居住民的地缘关系 |
4.3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的建构分析 |
4.3.1 建筑材料 |
4.3.2 建筑工艺 |
4.3.3 装饰审美 |
4.4 神屋古镇街巷空间的特色分析 |
4.4.1 民居建筑特色 |
4.4.2 坛庙建筑特色 |
4.4.3 民俗文化特色 |
4.4.4 钧瓷产业特色 |
5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设计策略及实践 |
5.1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发展定位 |
5.1.1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发展问题 |
5.1.2 神屋古镇街巷空间发展思路 |
5.1.3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发展目标 |
5.1.4 神屋古镇街巷空间发展策略 |
5.2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规划设计 |
5.2.1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规划理念 |
5.2.2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规划原则 |
5.2.3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规划依据 |
5.3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旅游要素与产业规划 |
5.3.1 餐饮规划 |
5.3.2 住宿规划 |
5.3.3 交通规划 |
5.3.4 娱乐规划 |
5.4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实施保障体系 |
5.4.1 组织保障体系 |
5.4.2 政策保障体系 |
5.4.3 法制保障体系 |
5.4.4 人才保障体系 |
5.5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设计实践 |
5.5.1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结构规划设计 |
5.5.2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交通规划设计 |
5.5.3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
5.5.4 神垕古镇街巷空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传统历史文化名镇的景观肌理弥合——以神垕镇老街和白衣堂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概况 |
1. 1 区位特征 |
1. 2 单元关系 |
1. 3 性质界定 |
2 样本特征 |
2. 1 视角思辨 |
2. 2 理念提出 |
2. 3 要素划分 |
2. 4 特征分析 |
3 症结关键 |
3. 1 神性空间肌理特征的对比 |
3. 2 权性要素肌理特征的对比 |
3. 3 人性空间肌理特征的对比 |
4 结论 |
(5)河南神垕古镇传统建筑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神垕古镇钧瓷文化 |
1.3.2 钧瓷文化影响下的神垕建筑 |
1.4 研究范围 |
1.5 国内传统民居研究现状 |
1.5.1 我国关于城镇传统民居的研究 |
1.5.2 神垕镇传统建筑研究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实地调查法 |
1.6.3 综合分析法 |
2 传统建筑形态的理论概述 |
2.1 传统建筑的界定 |
2.2 建筑形态的界定 |
3 神垕古镇与钧瓷 |
3.1 神垕与钧瓷名称由来 |
3.2 神垕镇与钧瓷 |
4 神垕镇环境概况 |
4.1 自然地理 |
4.2 社会文化 |
5 影响神垕镇传统建筑形态的因素 |
5.1 自然地理对神垕镇建筑形态的影响 |
5.2 人文环境对神垕镇建筑形态的影响 |
5.2.1 钧瓷文化对古镇的直接影响 |
5.2.2 商业对神垕古镇的影响 |
5.3 中国传统思想对神垕古镇传统建筑的影响 |
5.3.1 儒家“尚礼”的思想 |
5.3.2 道家“法自然”的思想 |
6 神垕古镇传统建筑 |
6.1 公共建筑 |
6.1.1 寨门,寨墙 |
6.1.2 伯灵翁庙 |
6.1.3 关帝庙 |
6.1.4 老君堂、白衣堂、二郎堂 |
6.2 民居 |
6.2.1 街巷型(临街店铺) |
6.2.2 合院型 |
6.2.3 自由形态的民居 |
6.3 本章小结 |
7 神垕古镇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利用 |
7.1 神垕传统形态建筑现状 |
7.2 影响神垕传统建筑损坏的因素 |
7.3 保护与更新 |
7.3.1 保护更新传统建筑使用功能的具体原因 |
7.3.2 保护更新的方式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与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1.1 背景概述 |
1.1.1.2 选题缘由 |
1.1.2 基础研究与现状综述 |
1.1.2.1 国内外有关地域建筑的主要理论 |
1.1.2.2 中原文化的研究成果 |
1.1.2.3 河南地域建筑的研究状况 |
1.2 意义与方法 |
1.2.1 选题的意义 |
1.2.1.1 存在问题的分析 |
1.2.1.2 本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1.2.2 论文构思与基本框架 |
1.2.2.1 构思原则 |
1.2.2.2 框架分析 |
1.2.3 理论创新 |
1.2.3.1 本论文研究的重点 |
1.2.3.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原文化与建筑原型 |
2.1 中原文化的源与流 |
2.1.1 中原文化的定位 |
2.1.2 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
2.1.3 中国建筑文化的谱系 |
2.2 地域建筑与建筑原型 |
2.2.1 地域建筑的文化阐释 |
2.2.1.1 地域建筑的定义 |
2.2.1.2 地域建筑的内涵 |
2.2.2 地域建筑的原型 |
2.2.2.1 洞穴与穴居 |
2.2.2.2 场地与丘居 |
2.2.2.3 竖立物与樔居 |
2.2.3 河南地域建筑的生成观 |
2.2.3.1 建筑形态的要素 |
2.2.3.2 建筑秩序的建立 |
2.2.3.3 建筑秩序的生成机制 |
2.3 河南地域建筑的特征 |
2.3.1 文化建构 |
2.3.1.1 建筑设计与文化思维 |
2.3.1.2 河南地域建筑文化的演进 |
2.3.2 原型表达 |
2.3.2.1 建筑原型的转变 |
2.3.2.2 建筑形态的地域特点 |
2.3.3 适用技术 |
2.3.3.1 地方材料的运用 |
2.3.3.2 气候条件的适应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统聚落与城市变迁 |
3.1 文化传统:原始聚落与堡寨建筑 |
3.1.1 史前聚落的城市进程 |
3.1.2 堡寨聚落的形成原因 |
3.1.3 堡寨聚落的建筑类型 |
3.2 文化模式:里坊制度与城市沿革 |
3.2.1 北魏洛都与里坊制形成 |
3.2.2 北宋东京与里坊制解体 |
3.2.3 井田制与里坊制探微 |
3.3 文化生态:环境变迁与豫东水城 |
3.3.1 豫东地区的生态环境 |
3.3.1.1 生态环境的整合 |
3.3.1.2 生存环境的演变 |
3.3.2 豫东城市水系的形成与特色 |
3.3.2.1 水城形成的缘由 |
3.3.2.2 水城的地域特色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土建筑与文化景观 |
4.1 文化符号:豫西窑洞与河南民居 |
4.1.1 河南民居的历史发展 |
4.1.2 河南民居的地域特色 |
4.1.2.1 建筑特征 |
4.1.2.2 美学价值 |
4.1.3 豫西的生土民居建筑 |
4.1.3.1 地坑院 |
4.1.3.2 靠崖窑 |
4.2 文化环境:传统村镇与景观构成 |
4.2.1 河南村镇的历史沿革 |
4.2.2 村镇景观的地域构成 |
4.2.2.1 景观构成的因素 |
4.2.2.2 景观的地域特点 |
4.2.3 河南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之景观特色 |
4.2.3.1 河南村镇景观之典型 |
4.2.3.2 传统文脉的延续 |
4.3 文化图示:唐宋园林与山水图式 |
4.3.1 河南园林建筑探源 |
4.3.1.1 关于古典园林起源说的比较 |
4.3.1.2 河南传统园林起源的探讨 |
4.3.2 唐宋时期河南园林的类型与特点 |
4.3.2.1 主要分类 |
4.3.2.2 地域特征 |
4.3.3 山水理念与园林景观模式的演变 |
4.3.3.1 山水图示的文化解读 |
4.3.3.2 唐宋园林模式的转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共建筑与文化传承 |
5.1 文化礼制:明清衙署与会馆建筑 |
5.1.1 河南明清衙署建筑与制度文化 |
5.1.1.1 河南衙署的建筑特色 |
5.1.1.2 河南衙署的文化内涵 |
5.1.2 河南会馆建筑与商业文化 |
5.1.2.1 河南会馆建筑的遗存 |
5.1.2.2 商业文化对河南会馆建筑的影响 |
5.1.3 河南会馆建筑的艺术特色 |
5.1.3.1 建筑空间 |
5.1.3.2 独特单体 |
5.1.3.3 雕刻装饰 |
5.2 文化融合:佛学东渐与宗教建筑 |
5.2.1 佛教文化在河南的传播 |
5.2.1.1 佛教东传与中国化的文化进程 |
5.2.1.2 河南佛教寺院的历史分布 |
5.2.2 河南佛教建筑的地方特色 |
5.2.2.1 河南佛教寺院的类型与形制 |
5.2.2.2 河南佛教寺院的地域特点 |
5.2.3 河南四大佛教建筑解读 |
5.2.3.1 文化上的殊途同归 |
5.2.3.2 形制上的个性差异 |
5.3 文化场所:书院建筑与民间戏楼 |
5.3.1 河南书院建筑的类型与分布 |
5.3.1.1 书院建筑的主要类型与功能 |
5.3.1.2 清代河南书院的遗存与分布 |
5.3.2 河南书院建筑的型制与特点 |
5.3.2.1 建筑组成与空间布局 |
5.3.2.2 河南书院的建筑文化特色 |
5.3.3 民间戏楼与乡村聚落建筑 |
5.3.3.1 河南民间戏楼(台)的历史与遗存 |
5.3.3.2 乡村聚落公共空间中的戏楼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河南地域建筑的保护与再生 |
6.1 河南地域建筑的价值与保护 |
6.1.1 河南地域建筑的价值分析 |
6.1.2 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
6.1.2.1 保护的意义 |
6.1.2.2 保护的措施 |
6.1.3 古城保护:以安阳市老城区为例 |
6.1.3.1 老城区的历史概况 |
6.1.3.2 现存历史建筑与街区 |
6.1.3.3 历史街区与传统景观保护规划 |
6.1.4 建筑保护:以淮阳太昊陵为例 |
6.1.4.1 太昊陵的古建筑遗存 |
6.1.4.2 古建筑的利用与复建 |
6.2 河南地域建筑的近代转型 |
6.2.1 建筑形态的演变 |
6.2.1.1 中西合璧式 |
6.2.1.2 传统装饰式 |
6.2.1.3 西洋式 |
6.2.2 开封近代建筑与城市 |
6.2.2.1 近代城市规划探研 |
6.2.2.2 近代建筑的地位 |
6.2.2.3 近代建筑的作用 |
6.2.3 鸡公山近代别墅群建筑 |
6.2.3.1 山地环境与建筑特色 |
6.2.3.2 代表建筑的文化价值 |
6.3 当代河南地域建筑探索 |
6.3.1 地域性建筑语言的更新 |
6.3.1.1 地域建筑空间的延续 |
6.3.1.2 自然与文化环境的共生 |
6.3.1.3 文脉语言的建筑隐喻 |
6.3.2 建筑本体的回归 |
6.3.2.1 对地域建筑本体的思考 |
6.3.2.2 回归建筑本体之路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结语:地域建筑之道 |
7.1 新现代主义建筑的启示 |
7.1.1 产生的时代背景 |
7.1.2 建筑与文化特征 |
7.1.3 巴黎与柏林城市新区建筑探新 |
7.2 走向新地域主义建筑 |
7.2.1 新地域主义的建筑观 |
7.2.2 河南地域建筑之道 |
本章小结 |
附录一 |
主要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神垕关帝庙入口建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况 |
二、入口建筑现况 |
(一) 木牌楼 |
(二) 钟楼、鼓楼 |
三、建筑构造特征 |
(一) 夹杆石、柱、墙的巧妙结合 |
(二) 经济、科学、美观的斗拱结构 |
(三) 牢固联接的构架与主次分明的屋面 |
四、与明、清官式建筑规制的比较 |
四、神垕关帝庙入口建筑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神垕古镇传统空间格局与民居文化传承研究[D]. 孟欣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河南清代商业会馆园林景观研究[D]. 李帅.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3]神垕古镇街巷空间设计研究[D]. 许辉. 河南工业大学, 2018(12)
- [4]传统历史文化名镇的景观肌理弥合——以神垕镇老街和白衣堂街为例[J]. 刘磊,张晨笛,张青萍.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06)
- [5]河南神垕古镇传统建筑形态研究[D]. 鲁璐璐. 武汉纺织大学, 2015(01)
- [6]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 郑东军. 天津大学, 2008(08)
- [7]神垕关帝庙入口建筑分析[J]. 鲍玮. 中原文物,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