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硫键稳定性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体,稳定性,多糖,蛋白,氨基,突变,噬菌体。
二硫键稳定性抗体论文文献综述
杨铭,程昕,杜志荣,王彦,范冬梅[1](2010)在《二硫键稳定的抗CD3/抗Pgp微型双功能抗体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二硫键稳定的抗CD3/抗Pgp微型双功能抗体(Diabody)在体外和体内的稳定性。方法:将抗CD3/抗Pgp Diabody置于37℃含0.2%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albumin,HSB)的PBS中,孵育不同时间后,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其结合活性。建立K562/A02裸鼠移植瘤模型,用Cy5荧光标记试剂盒标记抗CD3/抗Pgp Diabody,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荷瘤裸鼠,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上动态观察荧光信号。结果:二硫键稳定的抗CD3/抗Pgp Diabody(Ds-diabdoy)体外孵育72小时后活性无明显下降,而改造前Diabody孵育1小时后活性即开始下降,24小时后活性完全丧失。Ds-diabdoy注射后72小时仍能在肿瘤部位检测到荧光信号,而改造前Diabody在注射后24小时肿瘤部位荧光信号消失。结论:Ds-diabdoy较改造前Diabody稳定性大大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0年12期)
邹佳,葛晓冬,杨艳丽,刘友生[2](2008)在《抗人氨基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抗人氨基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N-terminal fragment of human 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NH-LBP)的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disulfide stabilized Fv fragment,dsFv),并初步测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将含有dsFv-VL与dsFvVH包涵体蛋白经复性、折迭和纯化,获得完整的dsFv抗体。通过ELISA、TNF-α分泌等方法,初步测定dsFv抗体在体内外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获得dsFv抗体蛋白约2.1mg,dsFv与NH-LBP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并在动物体内减轻了LPS所诱导的炎症反应,发挥了一定的保护活性。结论通过分别表达VL和VH片段,再制备dsFv抗体是可行的,dsFv能部分抑制LBP的生物学功能。(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14期)
邹佳[3](2006)在《抗人脂多糖结合蛋白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的构建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Gˉ杆菌感染过程中,其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被认为是感染及内毒素血症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细菌内毒素又称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该类病症的主要致病物质。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是一种促进LPS与效应细胞受体相结合的关键载体蛋白,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LBP能显着促进LPS与单核/巨噬细胞膜表面的CD14(membraneCD14 mCD14)结合,形成LPS-LBP-mCD14复合物,经TLR4-MD-MYD88和NF-Kappa B途径,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促进炎症的发生、发展;LBP的N、C端分别为与LPS和mCD14的结合区,因此若能研究获得针对LBP的抗体,特别是针对LBP N端(N-teminatal fragment of human LBP,NH-LBP)的抗体,则可能阻断LPS与LBP的结合,从而降低内毒素介导的炎症反应,降低Gˉ杆菌感染及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率。本研究以人LBP及人NH-LBP为抗原,对本课题组构建的人源噬菌体抗体库(Fab)进行筛选,获得针对人源LBP及人源NH-LBP均有高结合力的单克隆抗体菌株;通过mega-PCR引入半胱氨酸(Cys)及酶切位点,并连接表达载体pET-28a(+),使得dsFvV_H链和dsFvV_L链分别在工程菌BL21 star(DE3)中高效表达。抽提其包涵体并纯化,随后使dsFvV_H链和dsFvV_L链蛋白在体外复性,通过半胱氨酸形成二硫键(-S-S-)连接,获得完整的针对LBP特别是NH-LBP的二硫键稳定Fv单克隆抗体(disulfide stabilized Fv fragment antibody dsFv),并初步研究其体内外生物学活性。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以人LBP为抗原,以人源噬菌体抗体库(Fab)进行5轮筛选,在筛选过程中使抗体效价由3.8×10~8升高为3.1×10~(13),提高倍数为8.15×10~4倍,证明筛选效果良好。2、获得的抗体库质粒(pComb3H)切除geneⅢ后,以LBP及NH-LBP为抗原经ELISA法鉴定,获得编码与人LBP及NH-LBP皆有高结合力的单克隆抗体菌株(4号菌),其表达抗体的结合力对于LBP为阴性对照的4.2倍,对于NH-LPB为阴性对照的3.8倍;通过对4号菌的质粒序序列测定及其表达上清的Western-Blotting检测,确定其表达的可溶性抗体Fab与LBP和NH-LBP可良好结合。(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6-05-01)
赵小玲,荫俊,陈伟强,杨冠,张素娟[4](2006)在《人源抗狂犬病毒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片段基因的构建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人源抗狂犬病毒二硫键稳定性Fv(dsFv)抗体基因,并在原核系统中实现高效表达,制备有活性的人源抗狂犬病毒dsFv抗体片段。方法采用PCR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抗狂犬病毒dsFv抗体的重、轻链(VH、VL)突变基因,NdeⅠ和NotⅠ双酶切后分别插入pET-22b(+)表达质粒中,转化E.coliBL21(DE3),IPTG诱导表达。将VL、VH包涵体蛋白经盐酸胍变性,按比例混合在复性折迭缓冲液中,使二者折迭形成dsFv抗体片段。并以其母本抗体scFv作对照,对其抗原特异性和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在VH的第44位氨基酸和VL的第100位氨基酸引入了半胱氨酸,成功构建了抗狂犬病毒dsFv抗体基因,并在原核系统中实现了对二者的高效表达,VH、VL蛋白在复性缓冲液中正确折迭形成了dsFv抗体片段。结论对筛选获得的抗狂犬病毒scFv成功进行了稳定性改构,制备了有活性的dsFv抗体片段,改构以后的dsFv保持了对狂犬病毒的特异结合活性,而其在血清中的稳定性有明显改进,而且其热稳定性和抵抗尿素化学变性的能力亦大大改进。(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赵小玲,荫俊,张素娟,陈伟强[5](2005)在《人源抗狂犬病毒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抗狂犬病毒scFv进行稳定性改构 ,纯化制备有活性的人源抗狂犬病毒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片段 (dsFv) ,然后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研究。将dsFvVH 、VL 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pET2 2b(+) BL2 1(DE3)中表达 ,将其包涵体分别在变性缓冲液中溶解 ,稀释后加入折迭缓冲液使其折迭形成有活性的dsFv抗体片段 ,上Ni NTA柱进行纯化。然后以其亲本scFv作为对照 ,对dsFv的亲和力、稳定性以及体外中和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与其母本抗体scFv相比 ,改构后的抗狂犬病毒dsFv保持了对狂犬病毒Vero疫苗的特异性识别能力 ,而且其亲和力明显提高 ;抗狂犬病毒dsFv在血清和BSA中的稳定性有明显的改进 ,而且其热稳定性和抵抗尿素化学变性的能力亦大大改进 ;蚀斑减少中和实验显示 ,抗狂犬病毒dsFv抗体片段能特异中和狂犬病毒 ,阻止狂犬病毒对Vero细胞的吸附 ,抑制狂犬病毒对靶细胞的感染 ,从而导致蚀斑减少甚至消失 ;scFv抗体片段仅可部分抑制蚀斑的形成 ,但不能全部抑制。这为进一步研究抗狂犬病毒dsFv基因工程抗体的免疫保护作用及其在临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宋宏彬,毛春生,陈薇,杜勇,徐德忠[6](1999)在《抗HBsAg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dsFv)基因的构建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CR定点突变方法,成功地构建了抗HBsAgdsFv抗体的轻、重链突变基因,NdeI和EcoRI酶切后分别插入pET20b表达质粒,经测序证明在重链第44位氨基酸和轻链第100位氨基酸已突变形成半胱氨酸(Cys)。VH和VL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到大肠肝菌BL21(DE3)中,IPTG诱导后,经SDSPAGE电泳表明在12kD处有包含体蛋白表达,表达蛋白含量分别为28%和35%。VH和VL包含体蛋白经GuHCl变性后,等量混合在复性折迭液中结合,形成了一个约24kD并有一定活性的dsFv蛋白。抗HBsAgdsFv抗体表达及复性的成功,为今后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及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病毒学》期刊1999年01期)
宋宏彬,毛春生,陈薇,徐德忠,王海涛[7](1998)在《抗HBsAg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dsFv)突变基因的构建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dsFv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基因工程抗体,具有分子小,稳定性好,生物学活性高等特点。我们采用PCR定点突变方法,成功地构建了抗HBsAgdsFv抗体的轻、重链突变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分析,证明在重链第44位氨基酸和轻链第100位氨基酸,已突变形成半胱氨酸(Cys),为进一步表达有活性的抗HBsAgdsFv抗体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1998年04期)
宋宏彬,毛春生[8](1998)在《Fv抗体研究的新进展──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dsFv)》一文中研究指出单链抗体(scFv)虽然有诸多优点,如分子小,易通过血管壁,穿透实体瘤,但其稳定性差,亲和力较低。近年来出现了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dsFv),就是在VH和VL间通过形成二硫键来稳定Fv片段,dsFv极大地提高了Fv片段的稳定性和亲和力,不仅继承了scFv的优点,也弥补了其缺点,从而极大地提高了dsFv和dsFv-免疫毒素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期刊1998年05期)
二硫键稳定性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抗人氨基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N-terminal fragment of human 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NH-LBP)的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disulfide stabilized Fv fragment,dsFv),并初步测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将含有dsFv-VL与dsFvVH包涵体蛋白经复性、折迭和纯化,获得完整的dsFv抗体。通过ELISA、TNF-α分泌等方法,初步测定dsFv抗体在体内外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获得dsFv抗体蛋白约2.1mg,dsFv与NH-LBP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并在动物体内减轻了LPS所诱导的炎症反应,发挥了一定的保护活性。结论通过分别表达VL和VH片段,再制备dsFv抗体是可行的,dsFv能部分抑制LBP的生物学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硫键稳定性抗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杨铭,程昕,杜志荣,王彦,范冬梅.二硫键稳定的抗CD3/抗Pgp微型双功能抗体稳定性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
[2].邹佳,葛晓冬,杨艳丽,刘友生.抗人氨基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8
[3].邹佳.抗人脂多糖结合蛋白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的构建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6
[4].赵小玲,荫俊,陈伟强,杨冠,张素娟.人源抗狂犬病毒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片段基因的构建与表达[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
[5].赵小玲,荫俊,张素娟,陈伟强.人源抗狂犬病毒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2005
[6].宋宏彬,毛春生,陈薇,杜勇,徐德忠.抗HBsAg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dsFv)基因的构建与表达[J].中国病毒学.1999
[7].宋宏彬,毛春生,陈薇,徐德忠,王海涛.抗HBsAg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dsFv)突变基因的构建与序列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8
[8].宋宏彬,毛春生.Fv抗体研究的新进展──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dsFv)[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