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横动脉论文_李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颈横动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脉,瘢痕,颈部,损伤,扩张器,形态学,造影。

颈横动脉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19)在《颈横动脉与颏下动脉的CT造影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CT造影后叁维重建,观察颈横动脉、颏下动脉血管形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19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且已行颈部CT造影检查的患者65例,分析显影率、起点、管径大小、走行特点,目的探讨颈横动脉、颏下动脉CT成像的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结果:颈横动脉、颏下动脉CT造影显影率100%。颈横动脉起始点管径平均2.87±0.14mm;颏下动脉起始点管径平均1.63±0.15mm。颈横动脉长度平均104.52±7.11mm;颏下动脉长度平均33.86±4.02mm。颈横动脉起始点距锁骨内侧头上缘平均35.56±3.08mm;颏下动脉起始点距下颌缘平均6.21±1.47mm,距下颌角平均23.50±1.86mm。62%的颈横动脉来源于甲状颈干,38%来源于锁骨下动脉;99%颏下动脉起始自面动脉。结论:CT造影可有效地定位颏下动脉、颈横动脉,极大地方便了对血管形态学观察。左右两侧血管形态总体上未见明显差异,少数个体的颏下动脉、颈横动脉的血管形态有优劣之分,术前行CTA观察有利于优势皮瓣的选择,本研究的叁维重建受实际获得的CT值影响,动脉可视化效果欠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秦王驰,梁智,杨卫国,林海波,郭正东[2](2019)在《改良术式的扩张后颈横动脉分支皮瓣在修复面颈部挛缩瘢痕的应用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改进传统的扩张后颈横动脉分支皮瓣手术方式,进一步改善该皮瓣修复面颈部挛缩瘢痕的术后疗效。方法从2014年2月到2018年10月,9例面颈部瘢痕挛缩的病人在我院接受该手术治疗。在传统的一期放置皮瓣下扩张器、和二期皮瓣转位的基础上,进行皮瓣周缘非轴行血管蒂的皮支埋线结扎、及转位术前1周行皮瓣延迟术。结果皮瓣转位后无1例出现血运障碍,皮瓣在受区顺利存活,无愈合不良的现象出现,各项外观指标患者满意,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效果良好。结论通过皮支埋线结扎及转位前皮瓣延迟术,可明显改善皮瓣术后生存率及术后疗效。(本文来源于《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期刊2019年02期)

韩军涛,王洪涛,李军,何亭,高晓文[3](2019)在《改良预扩张颈横动脉皮支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上胸部预置软组织扩张器并形成以颈横动脉皮支为优势供血的扩张皮瓣,转移修复面颈部烧伤后的瘢痕畸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修复的面颈部瘢痕患者2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面、颈部瘢痕伴挛缩畸形,Ⅰ期手术根据患者上胸部条件,分别于单侧或双侧上胸部埋置200~600 m L扩张器,同时术中电凝破坏胸廓内动脉及胸肩峰动脉在该区域的分支。Ⅱ期手术在进行瘢痕切除松解后,根据创面大小设计以颈横动脉皮支为蒂的带蒂/岛状皮瓣,转移到受区,供区拉拢缝合。结果本组22例患者,共设计岛状皮瓣15个,带蒂皮瓣13个,皮瓣均全部成活,术后效果满意。结论采用改良后的预扩张颈横动脉皮支皮瓣,血运可靠,旋转灵活,是修复面颈部瘢痕畸形较好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1期)

高华伟,李小兵,田超,张兰芳[4](2017)在《扩张颈横动脉浅支皮瓣联合局部筋膜瓣颌颈角成形修复严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侧扩张颈横动脉浅支皮瓣联合应用局部颈部筋膜瓣行颌颈角成形对严重颈部挛缩性瘢痕的修复效果。方法:对12例颈部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一期双侧前胸壁置入皮肤扩张器并注水,注水量约800~1 000ml,注水完成后行皮瓣延迟术。二期行颈部瘢痕切除,局部形成5cm×3cm筋膜瓣并向上折迭加深颌颈角,扩张皮瓣转位修复瘢痕切除后创面。供区扩张皮瓣或皮片修复。结果:12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良好,仅2例皮瓣远端出现少许坏死,后期予以换药或植皮修复,随访3个月~2年患者面颈部外形、功能均得明显改善。结论:扩张颈横动脉浅支皮瓣联合局部筋膜瓣颌颈角成形能较好地改善颈部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面颈部外观及功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7年12期)

李威扬,刘超华,唐银科,李扬,楚菲菲[5](2017)在《扩张后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项部瘢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项部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颈项部瘢痕患者分别行两期手术治疗。一期在瘢痕同侧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下置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容量为400~800ml);二期切除颈项部瘢痕并充分松解,采用扩张后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覆盖其创面;供瓣区均可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所有患者的颈项部瘢痕均得到了有效修复,切口均一期愈合,扩张皮瓣未发生血运障碍,皮瓣颜色、质地与邻近皮肤相似,外形较满意。结论采用扩张后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项部瘢痕是较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陈峥,鄂占森,杨世梅,刘颖[6](2014)在《颈横动脉主干起始位置及背段分支的超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横动脉主干起始位置及背段分支的超声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正常成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4岁。应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8~12MHz,对两侧共60条颈横动脉进行观测。结果颈横动脉主干起始自甲状颈干占68%,直接起自锁骨下动脉占32%;颈横动脉背段分出深、浅两支占54%,深支单独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占30%,深支缺如占16%。颈横动脉起始处内径左侧为(2.00±0.17)mm,右侧为(2.12±0.23)mm。血流频谱呈单向双峰等形态。结论超声可较好地显示颈横动脉起始位置、走行、背段分支等形态学特征及血流参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术前超声影像学信息。(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14年05期)

陈伟鹏,许福源,林桂松,谢玉国,范智凌[7](2014)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岛状皮瓣预扩张在颈部瘢痕修复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颈横动脉颈段皮支岛状皮瓣预扩张后扩大皮瓣利用率,转移灵活,在颈部瘢痕大大扩展了颈部瘢痕修复的临床应用范围,克服了传统治疗方式的诸多弊端,应用灵活,手术成功率高。颈横动脉颈段皮支位置较恒定,解剖简单,易于操作,其适应证及优缺点可以指导临床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血流动力学的进一步研究,颈横动脉颈段皮支岛状皮瓣预扩张在颈部瘢痕美学修复中必将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美容》期刊2014年04期)

贺全勇,彭浩,李萍,彭程,朱颉[8](2013)在《颈横动脉锁骨上穿支皮瓣修复颈部瘢痕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颈横动脉锁骨上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经验,为该皮瓣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43例采用颈横动脉锁骨上穿支皮瓣修复治疗的颈部瘢痕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穿支血管的解剖变异、手术方式、皮瓣设计、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颈横动脉锁骨上穿支血管存在解剖变异,有4例从锁骨下发出;该穿支形成的扩张皮瓣与非扩张皮瓣血运可靠,无1例缺血坏死;该皮瓣修复颌颈部瘢痕,效果满意。结论颈横动脉锁骨上穿支皮瓣是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的良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烧伤创疡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赵雪松,缪飞,董海鹏,林晓珠,徐学勤[9](2013)在《颈横动脉64排能谱CT血管造影成像的初步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能谱CT血管造影对于颈横动脉显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疑颈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男3例,女7例,61岁~84岁,平均年龄73.8岁),进行64排能谱CT血管造影检查,同时获得混合能量图像及单能量图像;运用GSI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最佳单能量图像;测量颈横动脉起始部锁骨下动脉、同层斜方肌的CT值,及同层图像的背景噪声值,计算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对颈横动脉血管显示的清晰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根据上述参数比较混合能量图像及单能量图像质量。结果:45keV的单能量图像是颈横动显示的最佳单能量图像,其血管强化程度明显高于混合能量图像(P<0.05),其噪声强度及对比噪声比均高于混合能量图像。在血管显示方面单能量图像较混合能量图像略清晰,两者主观评分间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能谱CT血管造影能提高颈横动脉等颈部小血管的显示,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和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宋振涛,冯妍,陈冬梅,张洪涛,李鑫[10](2013)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烧伤后颈胸部瘢痕粘连临床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临床,颈胸部深度烧伤患者较常见,且愈合后易遗留瘢痕,因瘢痕挛缩致颌颈胸瘢痕粘连,头部后仰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颈部活动和日常生活,未成年患者还会影响生长发育[1]。以往手术颈胸部瘢痕切除松解后,游离皮片移植,但后期存在皮片挛缩、色素沉着及外形欠佳等缺陷。自(本文来源于《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颈横动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改进传统的扩张后颈横动脉分支皮瓣手术方式,进一步改善该皮瓣修复面颈部挛缩瘢痕的术后疗效。方法从2014年2月到2018年10月,9例面颈部瘢痕挛缩的病人在我院接受该手术治疗。在传统的一期放置皮瓣下扩张器、和二期皮瓣转位的基础上,进行皮瓣周缘非轴行血管蒂的皮支埋线结扎、及转位术前1周行皮瓣延迟术。结果皮瓣转位后无1例出现血运障碍,皮瓣在受区顺利存活,无愈合不良的现象出现,各项外观指标患者满意,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效果良好。结论通过皮支埋线结扎及转位前皮瓣延迟术,可明显改善皮瓣术后生存率及术后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横动脉论文参考文献

[1].李超.颈横动脉与颏下动脉的CT造影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19

[2].秦王驰,梁智,杨卫国,林海波,郭正东.改良术式的扩张后颈横动脉分支皮瓣在修复面颈部挛缩瘢痕的应用经验[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9

[3].韩军涛,王洪涛,李军,何亭,高晓文.改良预扩张颈横动脉皮支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的临床应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9

[4].高华伟,李小兵,田超,张兰芳.扩张颈横动脉浅支皮瓣联合局部筋膜瓣颌颈角成形修复严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J].中国美容医学.2017

[5].李威扬,刘超华,唐银科,李扬,楚菲菲.扩张后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项部瘢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7

[6].陈峥,鄂占森,杨世梅,刘颖.颈横动脉主干起始位置及背段分支的超声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4

[7].陈伟鹏,许福源,林桂松,谢玉国,范智凌.颈横动脉颈段皮支岛状皮瓣预扩张在颈部瘢痕修复的应用[J].中国医疗美容.2014

[8].贺全勇,彭浩,李萍,彭程,朱颉.颈横动脉锁骨上穿支皮瓣修复颈部瘢痕畸形[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3

[9].赵雪松,缪飞,董海鹏,林晓珠,徐学勤.颈横动脉64排能谱CT血管造影成像的初步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

[10].宋振涛,冯妍,陈冬梅,张洪涛,李鑫.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烧伤后颈胸部瘢痕粘连临床体会[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

论文知识图

水平的单能量图像二、肩胛部显微解剖-图6-6 从上外侧显露~#...二、肩胛部显微解剖-图6-5 颈横动脉...二、肩胛部显微解剖-图6-7 切断并掀起斜方...右颈横动脉四、颈肩部显微解剖 标本2-图3-24 牵开前、...

标签:;  ;  ;  ;  ;  ;  ;  

颈横动脉论文_李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