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基础与制度文明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论文

冯道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基础与制度文明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论文

[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良好的生态基础和制度文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文明存续发展相依相融的统一体,以在自然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方面实现文明超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我身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理论,以及关于人类未来的思考,为在生态基础和制度文明两个维度上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而形成更高形态的人类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生态基础;制度文明

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来认识生态文明对人类文明存续发展根本意义的同时,也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人类社会的后工业文明发展前景和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文明存续发展是相依相融的统一体,如何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交融共进的制度文明,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社会亟待回应的重大课题。

通过将松动风室(即流化风)与返料风室隔离开,分别设置风量计和调节阀,与主风室风门调节阀相互配合,维持返料与主风室风量平衡(见图1)。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良好的生态基础和制度文明

几百年工业文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1],甚至有把人类带入自我毁灭境地的危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在冷兵器时代,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较低,人类的破坏活动不至于给整个人类和地球带来毁灭性破坏。但是,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对地球自然生态的破坏力也大大提升。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科技的发展和人的欲望的膨胀相互推动,资本主义从商业资本主导发展到金融资本主导,逐利的贪婪的本性越来越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人们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向自然单方面肆意进行攫取和掠夺,并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思维和资本至上的社会制度。然而,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告诉我们,自然并不是可以由人类任意宰制的被动客体。恰恰相反,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纷繁复杂、互相关联、动态平衡的“生命之网”,万物与人类一样,各有其自身的价值。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得以存续发展的根本,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否则人类会自食其果,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2005年实行垂直管理后,医院整体护理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管医疗,自2004年开始主抓护理工作,盛京医院副院长张成普告诉记者,医院在国内较早实行了垂直管理,而且“非常彻底”,人、财、物与责、权、利全部划归护理部统一管理。

观赏竹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望江楼公园新建散生竹种质资源圃,收集(江苏、浙江、陕西、湖南、四川)散生竹种质资源135份;划定散生竹栽培区(读竹苑)为散生竹种质资源圃,有散生竹种质资源65份。2014年,整理并新建了2个丛生竹引种圃为丛生竹种资源圃,分别位于望江公园(面积0.1 hm2)与成都竹博园(面积3.0 hm2),用于丛生竹的引种栽培,收集(广东、福建、四川)丛生竹种质资源23份;划定6.67 hm2丛生竹栽培区为丛生竹种质资源圃,有丛生竹种质资源70份。2015年3月,收集广西南宁、桂林2地的竹种质资源36份,栽植于丛生竹引种资源圃。

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生态等方面深入反思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率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2015 年,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他指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2]只有把人类文明的延续与生态文明的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相合相生的统一体,人类世代赖以生存传续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才有可能得以维护,人类社会也才能够寻求到真正的文明发展之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共赢共享,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绿色低碳的世界[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严重的生态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国际冲突告诉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良好的生态基础,并在保护地球这个共同家园的基础上,构筑和谐共生的人类制度文明,进而形成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更高形态的人类文明。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3]而构建新的制度文明,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从各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在理论和实践、制度和理念相统一的基础上,以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要义,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莫老板派来的还是昨天那位帅哥,帅哥满脸阳光,与刘丽芳阴郁的表情形成强烈反差。吕凌子对身旁这位手足无措的女人深表同情,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她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而肇事者并非别人,就是自己的丈夫。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以雇佣剥削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直接追求财富而间接追求人类需求的制度,其生产活动并非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不是基于人类基本需要的商品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服务设施上,而是出于资本追逐利润的内在动机,利润成为目的本身,往往故意制造虚假需求刺激大众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多地从属于它们的交换价值[8]90。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和弊端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危机不是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所能够解决的,它们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弊端和矛盾。新自由主义是任凭资本自由地对劳动和自然界进行剥夺而不加任何干预,凯恩斯主义是通过政府干预进一步扩大和累积了资本主义的内在弊端和矛盾。

二、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基础

“生态”一词,通常是指有生命物质的生活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主要是指生物个体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伴随着生态学向各个领域的渗透,“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生态文明不仅仅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且包括身体与心灵、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内在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立在和谐的自然生态、心灵生态、社会生态、国际生态基础上,片面强调自然生态,或者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生态文明,而忽略其他生态,都很难真正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近代科技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劳动者不断抗争的形势下,掌控生产资料的少数统治者对大多数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趋于宽松。在劳动者逐步获得更多人身自由的同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控制权的结合程度也逐步提升。而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完全结合,彻底改变了“人役人”“物役人”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关系,实现了劳动者完全的人身自由,进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生态文明作为构建后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的更高阶段,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而应当是指基于自然生态基础上的自我身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注入负熵的飨成的更加广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并最终使得生态文明成为超越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的新阶段,为构建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更高形态的人类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一,马克思主义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交汇点上来确立主客体的关系,实现自然与人的统一,从客观存在出发,重塑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心灵生态。

人的心灵由理智、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人的本性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者缺一不可。人的自我意识与社会的社会意识达到协调时,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和谐。中国古人提出“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正确认识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为实现自我身心和谐、构建良好的心灵生态提出了重要途径。

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上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与全球经济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的全球化扩展。资本主义社会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形成的人与人的剥削关系最大化,把人对金钱、物质、财富和欲望的追逐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并加以标榜,打着“人性解放”“自由竞争”等旗号,以弱肉强食等法则把人的自私性和各种丑陋欲望最大化。资本主义的社会共同体伴随着对直接劳动者的剥削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伴随着对落后民族和弱小国家的掠夺,使用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贪欲的驱使下不断膨胀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这样的社会共同体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矛盾与斗争、充满血与火的发展史,这样的社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现在不少清洁剂虽然价格越来越贵,去污作用也越来越强,但是对手部皮肤的脱脂能力也很强,刺激性也随之增大了。所以在购买类似产品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最好选择植物表面活性剂为原料的中性配方的清洁剂。

第二,马克思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重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态。

通过KBr压片,使用美国Nicolet公司Nicolet 6700智能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分别对酰胺丙基二甲基叔胺盐酸盐和芥酸酰胺丙基甜菜碱结构进行表征,见图1、2。

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人,人存在于自然、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塑造之物”之间的关系来考察,由此,可以找到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就要相互之间塑造出得以和谐相处的塑造之物。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频繁出现,源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导的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其根本依然是由于资本贪婪的逐利本性。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借助于自身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实力,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等旗号,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强行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了一己之私,漠视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人民甚至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肆意践踏他国主权,强行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甚至公然发动大规模战争,推翻他国政权,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灾难。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全球化实践的结果加剧了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加剧了全球的环境生态灾难,加剧了全球经济社会动荡,损害了世界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资本主义强国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日益暴露了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和制度缺陷,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

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良性治理和全球良性治理,形成良好的国际生态,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史,就是资本主导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从资本掌控生产、消费、交换、分配、资源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命脉,到掌控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从掌控本国本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到掌控他国他民族,进而掌控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权,资本主导下的人类社会一方面快速变革与发展,一方面也出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众多问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重新论述不同文明之间、不同国度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良好的国际生态。

马克思从“自在自然”“人化自然”“社会的自然”“历史的自然”相统一的角度,提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6]516“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6]161在自然和人相互塑造的过程中,自然的灵气在自然塑造人中给了人,使人有了自己的灵性;人以自己特有的灵性塑造自然,又把自己的灵性给予自然,人的灵性与自然万物的灵性是相通的。人不能割断这种相通的灵性,更不能以自身灵性不同于无意识之物的灵性而傲慢,甚至据此与其他物种的灵性为敌。在自然之灵气与人类之灵性息息相通中自然是属人的,人是属自然的,人与万物交融共生。自然塑造、养育人这个有意识有灵魂的生灵,人是大自然生育塑造的子孙。自然要依靠这聪慧的生灵保护自己,而不是育出反叛者,向“自然母亲”宣战,任意宰割自己的“自然母亲”。人一定要考虑到自然的承受能力,不能“竭泽而渔”,以伤害“自然母亲”来为自己谋利。

马克思主义承认人的现实性,并进一步从主体与客体、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的视角论证了人的现实性和价值诉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来自于每个个人的塑造之物不但要利己,也要利他。人与社会的和谐,最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和谐。人在基于自己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利他和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使得这样的塑造之物成为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之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首先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必须改变建构在对自然生态征服和改造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必须改变建构在少数人对多数人剥削和统治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无法通过其制度自身的力量解决,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反生态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人民性,以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趋势之间关系的历史反动性,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以及全球性国际局势的动荡与冲突,这些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文明必然要被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所取代,人类文明必须要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形成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三、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文明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 超越制度和文化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交流、对话、协调和沟通。世界各国都讲全球化,而一些发达国家所讲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人类进步潮流的全球化,是要走向整个人类真正文明进步的全球化[7]。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被少数人所掌控,并作为役使他人并剥夺他人劳动成果的资本,而资本又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本性,导致社会生产、消费、运输、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之间难以协调,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分化,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矛盾。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共同体里,充满“物役人”的异化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过度生产与消费相对不足的矛盾、个体有序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序的矛盾,以及人对自然生态的过度消耗和自然生态的脆弱性的矛盾等,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断注入熵增,直至崩溃。

中国共产党从人类整体利益和共同命运以及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高度思考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对工业化进程中累积的问题和矛盾作出的积极因应[4]。长期以来,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资本、劳动、技术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立足国情,又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既改革开放,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赋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全新内涵,兼容并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前途命运的自觉意识,揭示了生态文明对于人类文明存续发展具有根本意义,昭示了人类未来文明的更高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趋势。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5]人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与山水林田湖等相互注入负熵的飨成①熵,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用符号“S”表示。物理学采用“熵函数”来描述系统的无序化或有序化程度,熵增就意味着系统的无序化提高或有序化降低,熵减就意味着系统的无序化降低或有序化提高。这里“熵”用以表示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量度或说明其可能出现的程度。负熵是物质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飨”本意是用酒食招待客人,“飨成”是指相互交融、和谐相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意思。,构成一幅绝美的人间画卷。

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反生态的,要想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当今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反生态、反和谐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追逐利润,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对自然生态的肆意掠夺和破坏及其在全球的扩张。一方面,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自我扩张系统,其目的就是无限增长。利润既是资本运行扩张的手段,又是其扩张的目的;另一方面,自然却是无法进行自我扩张的,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节奏和周期却是根本不同于资本运作的节奏和周期的[9]49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沦为控制自然、掠夺自然、追逐利润的有力工具。不断扩张的资本主义生产规模、非理性异化的需求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生态危机。

2.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农村化学品规模企业2002—2011年10年间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由大到小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2.7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3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96%),医药制造业(6.26%),化学纤维制造业(5.99%)以及纺织业(3.99%)。其中,有4类农村化学品规模企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超过全国相应企业产值平均增长率,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接近全国相应企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2倍。

马克思主义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相协调、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的视角,揭示了当今人类危机的社会制度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资本对劳动雇佣剥削和人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基础上的,必然导致人的自我身心、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导致人性异化和生态的破坏。马克思主义没有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和伦理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社会危机、生态危机等人类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路径,而是认为当代生态危机的症结在于承载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观的资本主义制度。要使得科技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同时更好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自然生态,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生性机制,使之相互注入负熵的飨成,需要构建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更高形态的人类文明。

构筑基于良好生态基础上的制度文明,需要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实现两个文明超越,一个是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一个是社会主义文明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唯有以关注人类命运共同利益的生态文明超越仅追求资本利润的工业文明,以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基础上人们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文明,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文明,才能形成人的自我身心、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交融共进、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区域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山脉西北脚下,全国较为典型的深凹露天铁矿,已有百年的开采历史。2017年6月,按照矿山和选矿厂位置,依地形围绕矿区在毗邻城区方向5 km2范围内,设置11个样点,分别标记为S1~S11,具体布点如图1。采用五点取样法采样,每个样点均采集0~20 cm表层土壤,去除土壤中动植物残体、石子等杂物,充分混匀后取1 kg左右装入自封袋,编号,密封带回实验室后风干,用四分法选取土样并经粉碎研磨,过100目筛备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我身心、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关系的理论创新,关于人类未来的思考,都为实现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社会主义文明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形成更高形态的人类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建立在科学之上,重新阐述物质与精神、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和谐统一关系。人直接生活于形而下的世界,而这其中内在着形而上。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建设性与物役性问题、伦理形式与性情欲求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理论的、艺术的、技术的、道德的各方面来确证实现人的价值,只有各个方面得到综合发展才能使某个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人的个性真正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的实践和衍生得以良性运行为基础的,人的自我身心、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共同体,以理论真、道德善、艺术美、技术益为价值追求,相互注入负熵的飨成。

人的实践和衍生得以良性运行,必须建立在生产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上。从生产和消费的两端看,人的经济交往活动形成了两极:人的生产劳动交往一极和人的消费用品交往一极。实践的首要标志是生产劳动,而人的衍生须臾离不开消费用品。从劳动交换和用品交换两个维度,形成了两个系列的价值论:朝着人的生产劳动交往这一极关注其中的劳动交换及其分配,形成了以分配公平问题为内在尺度的劳动价值论;朝着消费用品交往这一极关注其中的用品效用及其配置,形成了以配置效率问题为外在尺度的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成为判断人类经济活动的两个不同维度。人的实践和衍生得以良性运行,不能偏执于其中一端,而必须在劳动和效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以劳动分配和效用配置是否为生产和消费、为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给出负熵为理论基点, 处理好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10]。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不同的社会共同体建立在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不同的生产关系之上,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衍化。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的生产方式,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之上,以生态自然的承载力为基础,以生产力发展为支撑,以理论真、道德善、艺术美、技术益为人的价值追求,构建人的自我身心、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社会制度,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从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出发,阐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道路,并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改善自己生存发展的条件,总是力求用人类的已有力量更大程度地占有和改变自然,过度的征服欲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己生命活力赖以存在的自然基础。马克思以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强调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改造作用。而自然界又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前提,人类是依靠大自然的,自然规律也是不可取消的,人的实践活动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尊崇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然界的规律统一,把自然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文明续存发展才能相融相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才会真正实现。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2).

[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2).

[3]黄承梁.系统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若干科学论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哲学思考[J].东岳论丛,2017,(9).

[4]钱厚诚,韩晓阳.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文明自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10).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张全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理论学刊,2004,(1).

[8][美]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9][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0]张全新.关于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协调性问题[J].理论学刊,2001,(3).

The Ecological Found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ivilization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Based on Marxist Perspective

FENG Dao-jie1.2, LIU Hao1
(1.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Shandong, China;2.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AS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requires a sound ecological found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ivilization and a unity fused with each othe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so as to achieve civilization transcendenc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Marxism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concerning person's body and mind,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al theory and the thinking about the human being's future in order to surpass the capitalist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n the two dimensions of ecological basis and institutional civilization and form a higher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Marxism;the ecological basis;system civ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D812;A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19)02-0012-05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90420.2315.024.html

[收稿日期]2018-12-20[网络出版时间]2019-04-22 16: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15BKS061)。

[作者简介]冯道杰,男,山东莘县人,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宣部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博士生,山东大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李 平)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冯道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基础与制度文明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