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琦:抗战时期在香港及海外的中共报刊论文

潘琦:抗战时期在香港及海外的中共报刊论文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不仅派遣大批党员干部、进步人士打入国统区的各种报刊,积极占领舆论阵地,而且在海外着力发展中共的报刊事业,建立了新闻界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在香港发行的中共报刊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新闻界的部分进步人士组成国际宣传委员会,发布抗战新闻。

同年冬,该会迁至香港,改名为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由恽逸群负责。国新社实际上是中共领导下的一个民间通讯社,以香港为基地向海外数十家华侨办的中文报纸发稿。同时,对国外办有《远东通讯》 (英文),对华侨办有《祖国通讯》 《国新通讯》,对国内办有《国新新闻通讯》等刊物,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1938年4月1日,成舍我在上海创办的《立报》也迁至香港。在复刊半年的时间内,由于得到了中共香港地下党组织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关怀和资助,该报积极反映国内各阶层民众的抗日呼声和民主进步的要求,介绍陕北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新气象,宣传中共团结抗战的主张,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华商报》 (晚刊) 创刊于1941年4月8日,是中共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报纸。日出对开1张,每天下午5时出刊。报名系用孙中山的遗墨拼成。筹备人有廖承志、夏衍等,由爱国商人、华比银行经理邓文田任督印人兼总经理。副总经理为范长江、总编辑是胡仲持,总主笔由张友渔担任。工作人员有邹韬奋、金仲华、乔冠华、羊枣(杨潮)等。

胡文虎 (左)与抗日将领李宗仁

该报以团结、民主、抗战,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为宗旨,是向香港和海外侨胞,以及全世界进步人士宣传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从创刊号开始,连载邹韬奋的长篇报告《抗战以来》,数月后结集成书出版,广销香港和东南亚各地。作者以其亲身经历披露国民党顽固派“表面和骨子脱节”的黑暗政治现象,强烈呼唤国内外社会舆论制止一切破坏团结的倒行逆施和罪恶行径。同时,热情歌颂中华民族在伟大的抗战中不断觉醒和滋长的新生力量,鼓舞国内外民众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心。报纸深受读者好评。1941年12月10日,该报因日军攻占香港而被迫停刊。

“我在特种部队时的一个战友,是当之无愧的尖子兵,他曾经代表中国军队参加中美军事交流,一腿踢倒了美国兵,军事素质非常高。在退役后,到一家公司做安保,却一直融不进去。”谢清森说,正是有了对战友们退役后境遇的直观感受,他总是更愿意把岗位提供给退伍军人。现在,他的企业六成员工是退伍军人,在他们的带动下,七兵堂80%的队员会武术或擒拿格斗技能。

《星岛日报》于1938年8月1日在香港创刊,由南洋爱国侨商胡文虎出资经营。其宗旨为:“不偏不倚、不屈不挠、不阿谀奉承,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福利工作。”13日,增出《星岛晚报》,并扩大国内市场。该报总编辑金仲华、副总编辑邵宗汉以及工作人员黄薇、杨潮等均受中共香港地下党组织领导。1941年12月15日,该报因香港沦陷而被迫停刊。

20世纪30年代,在欧洲出版发行的中文报刊主要集中在法国、德国、苏联、英国等国。全国抗战爆发后,它们在内容上由抗战前的宣传革命思想和反映各派政治主张转变为为国内的抗战宣传鼓动,大声疾呼。其中,由中共创办或参与创办的报刊主要有:

此外,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还办有《华侨通讯》 《抗战大学》 《东江》 《海外青年》等刊物,出版了《新华日报社论集》,并负责邮寄到香港的《群众》周刊的翻印发行工作。

在东南亚地区的中共报刊

1940年底,中共党员胡愈之奉周恩来、廖承志的指派,以无党派人士和著名报人的身份远赴新加坡开辟海外抗日宣传阵地。12月1日,他应聘担任新加坡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编辑主任。上任伊始,胡愈之即推行报纸改革计划,增加抗战宣传方面的内容,加强报纸的评论工作。他身体力行,几乎每天撰写1500字左右的社论,针对华侨救亡运动中的问题和广大华侨最关心的事件,具体阐述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大力宣传团结一致抗日救国,强调“不分党派、不分帮派、不分老幼、不分贫富、不分智愚,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

1.3.1 真空冷冻干燥香菇粉的制备。将香菇清洗去杂后,捞出沥水至表面无水,放至-18 ℃冰箱中冷冻过夜,用真空冷冻干燥机干燥至水分8%以下。烘干后的香菇,先用中药粉碎机粉碎得到普通粉,过60目筛,再将普通粉加入超微粉碎机碾磨,采用不同的粉碎频率和时间组合,得到的粉末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湿法)测定,把得到中位粒径在10~30 μm的粉碎组合作为香菇超微粉制备方法,从而得到香菇超微粉。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南洋商报》及时将事件真相公布于世,并连续发表社论,在南洋华侨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广大爱国侨胞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千古奇冤”,“使亲者痛仇者快”的分裂倒退行为表示出极大的愤慨,纷纷要求国民党当局“彻底查究,严惩制造摩擦分子”。

据粗略统计,从1941年1月胡愈之接手《南洋商报》至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前的一年多时间中,他在《南洋商报》上所写的评论文章不下400篇。胡愈之还通过报纸组织群众性的爱国活动,曾发起马来亚侨胞筹赈献金签名活动,数万侨胞签名响应,使得报纸成为了“民众喉舌,舆论前驱”,日销量由原先的2万份陡增至5万份,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最畅销的报纸。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北平大中学生誓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爱国壮举和反对内战、共同抗日的正义呼声随即得到了全国大中学生和各界民众的热烈支持和积极响应,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引发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日救国浪潮。

1939年,创刊于缅甸的《曼德勒指南》,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宗旨,由国民党人邓景芬和中共党员容希文、张培道发起创办。1940年,该报改名为《缅京日报》,由国新社记者刘一溪担任主编。编辑人员有任孝逵、杨林。1941年12月,又改名为《侨商报》,系周刊。1942年4月,该报被迫停刊。

中共主要领导人和红军将领为《救国时报》写了很多文章,如:毛泽东的《毛泽东致章陶邹沈四先生信———关于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的讨论》等4篇;王明的《新形势与新政策》《论上海反日战争的教训》 《怎样准备抗日》等约20篇。此外,还有洛甫、王稼祥、陈云、林伯渠、林彪、彭德怀等人的文章。

《华侨导报》1942年4月19日创办于菲律宾马尼拉,由林季良、罗理实、麦慕平等创办。该报的主要编辑人员林林和张敏思是受廖承志的直接委派,而黄南君则由党组织秘密安排,以香港《星岛日报》记者身份调入该报社工作。

《华侨导报》是一份地下油印报纸,系周报,16开2版。从最初的每期100份逐渐增加到800份。它高举抗日旗帜,锋芒指向强烈,极大地鼓舞了侨胞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意志,在菲律宾华侨中影响很大。为了躲避日军的封锁与堵截,该报编辑部曾数度转移,先后在马尼拉、加蓝巴社、罗斯万牛等地出版。1945年2月9日,开始公开出版,改为铅印,系日报,8开1张。

在欧美国家的中共报刊

《中国报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41年春在延安创办的第一份外文刊物。同年秋,改为新华社主办。油印出版,系月刊。负责人为吴文焘。起初用英、俄、法、德4种文字编发,从第5期起,改为纯英文刊物。该刊报道国际新闻,以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战绩为主要内容。在发行上,除供给重庆等地外,还有一部分则转寄到香港,由保卫中国大同盟办事处对外转发。

因此,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动态诊断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预测预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成为近年煤炭工业研究的热点,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4]。当前,大数据技术在煤炭工业的研究与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①主要涉及理论、模式、架构、硬件环境等内容[5-8],而且相当多的成果专业单一,主要与安全监测或设备运行状态诊断的大数据分析有关[9-11];②大数据分析过程与GIS的关联性弱,缺乏基于GIS的涉及“采、掘、机、运、通”和“水、火、瓦斯、顶板”的大数据集成分析可视化平台以及长期可靠运行的软件系统,不具备具有空间关系的可视化分析界面,不利于对分析结果应用的决策支持[12-15]。

《救国时报》

1935年,在法国创刊的《救国报》,后改名为《救国时报》,是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莫斯科编辑,于巴黎出版发行的海外中文机关报。该报以“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为宗旨,在宣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加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方面劳苦功高,被20世纪30年代的海内外读者誉为“海外权舆”“抗日先锋”和“革命民众的喉舌”。发行初期为每期5000份,后一跃增至2万份,行销43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北平、上海、天津、西安、武汉等城市,四川、新疆等省份也有销售。该报负责人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和廖焕星、李立三、吴玉章等人。

1935年11月中旬,《救国报》第16期即将出版时,突遭法国当局勒令停刊,吴玉章等人在法国共产党组织的帮助下,经过多方斡旋,给报头加上一个“时”字,改为《救国时报》后重新登记出版。1938年2月10日出至第152期停刊。同年8月,在美国纽约复刊,1939年10月13日停刊,又出版362期。

1935年10月1日出版的第10期《救国报》首次刊登了由王明起草,并征得斯大林和共产国际领导人审阅同意后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名义联合发布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即《八一宣言》)。当第10期《救国报》寄回国内时,正值“一二·九”运动爆发前的酝酿准备阶段。北平广大青年学生看到极具政治指导性和宣传感召力的《八一宣言》后,深受启发和鼓舞。

同年1月17日,《南洋商报》发表了题为《民主团结乎?独裁反共乎?》的社论,义正词严地指出:“祖国抗战已经进入到最后重要阶段,民主团结则生,反共分裂则亡。”美洲及世界各地的爱国侨胞,通过《南洋商报》及其他海外华文报刊了解到皖南事变的真相后,无不表示强烈的愤慨。该报于1942年2月日军攻陷新加坡后被迫停刊。

《救国时报》大力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它用大量的篇幅,通过社论、要讯、论坛、通讯等多种形式全面宣传中国共产党、中华苏维埃、红军和中共领导人关于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例如:《救国报》第1期就刊登了红军致全国各军政要人、各师旅、各军校的通电和《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各党派及一切军队宣言》。后又陆续登载过《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 《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哥老会宣言》《中国共产党中央告全党同志书》 《国共合作的正式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言》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北方事件的二次宣言》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重要文件。

图1中在设备维修更换周期L内,对其开展N次不完全预防性维护工作,以预先设定的可靠度下限R确定各弹性维修周期τi。在前N-1个维修周期内,当设备可靠度降至R时,对其采取不完全预防维修;在第N个维修周期内,当设备可靠度降至R时,进行完全预防更换;若设备在各预修周期内发生非预期故障,则采取应急事后小修。在保证设备高可靠工作的前提下,通过对事后小修、预防维修和预防更换做出合理选择与维修时机安排以优化设备维修费用。

《新知周刊》在1941年7月创办于仰光,是一份时事性、文化综合性的刊物。负责人为黄雨秋、光未然。该刊得到了中共华侨党组织和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大力支持,内容以报道抗战战事为主,曾详细报道了中共华北游击区纪事,共出版20多期。1941年底,在仰光大轰炸中被迫停刊。

《救国时报》全体员工的合影

在所有海内外的中文报刊中,中共是最早通过《救国时报》公开发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主张呼吁的。该报于1936年1月4日,在《民族出路问题论坛》栏目里,刊登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有可能吗?》一文,首次提出:“据观察,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共产党方面是完全可能的”,“在国民党方面不管蒋介石企图如何也是完全可能的”。围绕这一中心议题,《救国时报》坚持不懈地开展宣传,先后发表了《时局的中心问题:国共合作》 《西安事变应当和平解决》 《再论国共合作》 《论国共再次合作》等社论,从各种角度加以分析论证。

该报还着力传播红军信息,系统报道长征。为使社会各界和海外侨胞尽快真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苏区的真实情况,《救国时报》通过参观记、访问录以及大量的新闻图片,介绍了红军和苏区的情况。该报除在《要讯》 《祖国要闻》栏目中反映红军和苏区的活动外,还连载过余人杰的《赤区观察记》、行恭的《江西苏维埃区域回忆录》、杨定华的《雪山草地行军记》和《甘肃到山西》、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个非常的伟人——毛泽东》和《少年的长征》等。《救国时报》后将杨定华的两篇长篇通讯与廉臣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合并,编成《长征记》一书出版,从而较完整系统地反映了长征的全过程。

2.1.10 铁。2012年全市叶片铁平均含量为146.16 mg/kg(表1),说明铁的含量在较高的水平,这与果园较低的土壤pH有关。烟台果园土壤通常不缺铁,土壤中的过量磷和有机质能够降低铁的有效性。土壤铁含量过高影响阳离子交换量和降低其他养分的有效性。

《全民月刊》

除《救国时报》外,1936年3月,中共在法国巴黎以华侨组织的名义创办了《全民月刊》。

近年来针对云计算安全性的研究重点涉及数据安全、内容安全、隐私保护、运行环境安全、虚拟资源安全等几个方面,而针对敏感信息的保护问题,在虚拟化环境下尤为突出。从近年来发生网络信息平台用户信息泄露的事件来看,大多数系统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户Web应用系统的后门或泄露,另一方面是用户IT支撑系统安全防护手段的缺失。这些事件都反映出云平台敏感信息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936年3月,《全民月刊》连载了名为《随军西行见闻录》的纪实报告,作者署名“廉臣”,自称是一名国民党军医,被红军俘虏后留用,后跟随红军一起长征。当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后,“廉臣”脱离了红军队伍,辗转回到内地后写成此文,讲述了当时鲜为人知的红军长征的情况。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在国统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红旗》杂志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廉臣”的真实身份才大白于天下,原来“廉臣”就是陈云,该文是在莫斯科写就的。

568 Ketoconazole promotes in situ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cyclovirobuxine D 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 inclusion complex in rats

红军长征之前,陈云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红5军团中央代表。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他随红5军团一起长征。1935年6月上旬,当中央红军即将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中央派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党组织以及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因事关核心机密,知情者极少。7月下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鉴于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指示陈云及在上海的一些重要领导人前往苏联。陈云等于9月下旬到达莫斯科。在莫斯科,陈云向共产国际详细汇报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和遵义会议的情况。此后,他暂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直至1936年底奉命回国。

软土地区选用的地方做法一般采用增加零层板方案。其中,附属用房及办公楼部分柱网大约为7m×8m,柱网间距不大,可仅在柱网间设置零层板即可。而泵房部分为跨度22m的门式刚架结构,因此,还需要对厂区地坪进行处理。地坪活荷载按照30kN/m2进行计算,在钢柱区间内均匀布置地坪桩。北塘热电厂供热管网南干线天碱中继泵站桩承台平面布置图如图1所示,地坪桩及零层板布置图如图2所示。

1935年秋,陈云在莫斯科完成了《随军西行见闻录》。文章文笔优美、情节感人,描述了中央红军自江西出发直至胜利渡过泸定桥为止,历时8个月、途经6省、行程6000公里的传奇经历,总结了红军能够获胜的原因:军心团结、民众的支持以及中共领袖的领导才能。作者最后向国民党政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吁。

该文共约4.5万字,是最早向世人介绍红军长征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领袖的著作,比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早面世一年多。1936年7月,当斯诺到陕北采访时,陈云此文的单行本已在巴黎和莫斯科公开出版了。为后人研究红军长征保存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数据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后向LR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模型预测概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判断模型的拟合效果,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

《工人之路》等

1933年,俞秀松与周达文、董亦湘等6人一起被派到苏联远东伯力工作。俞秀松担任《工人之路》的副总编辑。该报是远东边区区委领导下的唯一中文报纸,旨在向该地区的中国工人介绍国际国内形势,并进行政治教育。

大革命时期,一些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加入了国民党左派或共产党组织。如:冀朝鼎于1927年2月,在布鲁塞尔出席世界反帝大同盟大会时加入中共旅欧支部;施滉、李道煊、徐永煐、余光生等人则加入了美国共产党。他们先是参与主办国民党报纸《国民日报》,后于1930年4月创办了《先锋报》。该报为华侨反帝大同盟机关报,初为油印半月刊,后改为铅印周报,在美国工人日报社印刷,每期8开8页。抗战期间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各党派的抗日主张,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号召广大侨胞和各国民众支援中国抗战。

1938年8月,《救国时报》工作人员饶漱石、陆璀等人携该报社部分设备从巴黎迁到纽约,将《先锋报》与《救国时报》合并,用《救国时报》名称继续出版,由饶漱石负责。《救国时报》号召华侨支援国内抗日,反对美商出口战略物资变相支持日本。翌年10月,饶漱石等人回国参加抗战,《救国时报》停刊。

1940年7月7日,曾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后为美国加州大学美共支部负责人的唐明照与梅参天、冀贡泉、徐永煐等人创办了《纽约华侨日报》,后改名为《美洲华侨日报》。

动脉瘤为因动脉壁的损伤或病变,而引发的动脉壁的局限性及弥漫性的扩张或者膨出的疾病,颅内的动脉瘤为发生于颅内的动脉管壁上异常性的膨出,为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病因,在脑血管的意外中,其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与脑血栓,位居第三[1]。引发动脉瘤的病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外伤、感染、免疫疾病及先天性动脉壁的结构异常。

《美洲华侨日报》选在七七事变纪念日创刊,意在提醒全体华侨勿忘国耻、勿忘天职。每日对开8版,内容丰富,辟有《中国新闻》 《美国和国际新闻》《华侨社区新闻》等栏目,积极报道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顽强的抗日事迹。该报还曾发动捐款,购买医药材料和救护车赠送八路军,深受侨胞欢迎。■

标签:;  ;  ;  ;  ;  ;  ;  ;  ;  ;  

潘琦:抗战时期在香港及海外的中共报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