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矿物论文-罗松英,陈东平,陈碧珊,全晓文,柯思茵

土壤矿物论文-罗松英,陈东平,陈碧珊,全晓文,柯思茵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矿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树林湿地,土壤矿物,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土壤矿物论文文献综述

罗松英,陈东平,陈碧珊,全晓文,柯思茵[1](2019)在《红树林湿地土壤矿物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湛江湾南海堤典型红树林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快速批量鉴定土壤中矿物成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土壤颗粒形貌特征并获得化学成分组成信息;同时采集附近光滩土壤样品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红树林湿地土壤特殊的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红树林湿地土壤矿物主要由高岭石、石英、白云母、埃洛石、地开石和蛇纹石等组成;与光滩土壤相比,红树林湿地土壤矿物类型多样,而光滩土壤矿物相对单一,主要为石英和高岭石;红树林湿地土壤颗粒以片状聚合体为主,主要元素组成为C、O、S、Al、Si、Mg、Fe等,常见含有Cu、Zn、Mo等重金属元素。同时发现红树林湿地土壤颗粒含有较丰富的硫化物;而光滩土壤未发现上述特征,表明红树林湿地处于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土壤沉积物中富含有机质、Fe、S等,比一般潮滩更易于富集硫化物或重金属。(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谢金秋,戴珂,黄巧云[2](2019)在《胞外聚合物(EPS)对土壤矿物-希瓦氏菌还原Cr(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包被在细菌表面和位于细菌群体间的一种叁维胶状高分子聚合物,对细菌的理化性质以及细菌和矿物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去除EPS前后的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为供试细菌,应用自动电位滴定、表面电荷分析和接触角测定比较了去除EPS前后细菌的差异,研究了它们与典型土壤矿物(高岭石、蒙脱石、针铁矿)形成复合体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此外借助还原动力学实验、死活染色实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叁维荧光光谱(3D-E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比较了去除EPS前后细菌及其与矿物复合体对Cr(Ⅵ)还原的差异,探讨了EPS对希瓦氏菌-矿物还原Cr(Ⅵ)的影响机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去除EPS后的希瓦氏菌表面负电荷减少、疏水性降低、表面位点浓度减小且主要体现在羧基和羟基的位点浓度减少,但其表面官能团类型未发生变化,羧基、磷酸基及羟基是去除EPS前后希瓦氏菌表面的叁种主要官能团。代谢热活性分析表明,细菌表面EPS的去除会抑制希瓦氏菌-高岭石/针铁矿复合体系中细菌的活性,但增强了希瓦氏菌-蒙脱石复合体中细菌的活性。还原动力学结果显示,未去除EPS的希瓦氏菌-高岭石/针铁矿二元复合体对Cr(Ⅵ)的还原率均大于去除EPS的希瓦氏菌-高岭石/针铁矿二元复合体,表明细菌表面的EPS通过增强细菌活性可促进希瓦氏菌-高岭石/针铁矿二元复合体对Cr(Ⅵ)的还原,而细菌表面的EPS却抑制了希瓦氏菌-蒙脱石复合体对Cr(Ⅵ)的还原。此外,EPS不仅可以有效地还原Cr(Ⅵ),而且也影响着希瓦氏菌及希瓦氏菌-矿物复合体还原Cr(Ⅵ)的终产物。有EPS存在时,还原产物主要以Cr_2O_3、CrPO_4的形式结合在希瓦氏菌及复合体表面,去除EPS后,还原产物主要以CrPO_4的形式结合在复合体表面。(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黄穷,陈雯莉,黄巧云[3](2019)在《土壤矿物显着影响了Bacillus subtilis转化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有效评估环境DNA在土壤中的生态安全性,需要全面了解土壤细菌发生转化的可能性。[方法]本研究以土壤典型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不同浓度(1、2、5、10mg/mL)的叁种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和针铁矿)为实验材料,引入B.subtalis重要的感受态信号分子CSF (the competence-stimulating factor),借助抗性平板实验、酶活实验、荧光定量PCR、PI染色等方法,研究B.subtilis在不同矿物处理下的转化效率及CSF与粘土矿物互作影响转化效率的机制。[结论]影响B.subtili转化效率的机制主要有叁种:矿物对质粒DNA和CSF的吸附、膜损伤及基因调控。(结果)不同矿物对质粒DNA吸附亲和力的顺序为:针铁矿》高岭石>蒙脱石,与之相对应的,在DNA-针铁矿复合体中B.subtilis的转化子数量比高岭石和蒙脱石少了约30%;矿物对信号分子CSF的最大吸附量顺序为:高岭石>蒙脱石>针铁矿,CSF的活性在叁种矿物体系中的顺序为:针铁矿>蒙脱石>高岭石,CSF的活性与被矿物吸附的量成反比。这些结果表明,矿物对质粒DNA和CSF的吸附抑制了B.subtilis的转化效率。此外,phrC和comS作为调节B.subtilis感受态的关键基因,两者在高浓度(5~10mg/mL)矿物中的基因丰度均降低,而在低浓度的高岭石(1mg/mL)中升高,在针铁矿和蒙脱石中无显着影响。高岭石(r=0.911~(**))和蒙脱土(r=0.835~(**))体系中comS的基因丰度和转化子的数量呈显着正相关,说明矿物对B.subtilis感受态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具有调节作用,进而影响了B.subtili的转化效率。然而在针铁矿体系中,comS的基因丰度和转化子的数量呈显着负相关(r=-0.780~(**)),实验表明高浓度的针铁矿破坏了B.subtilis细胞膜的完整性,可能导致了更多的外源DNA进入到B.subtilis中使转化效率增高。(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高佳佳,Boris,Jansen,Karsten,Kalbitz[4](2019)在《酚酸和氨基酸在土壤矿物表面的交互吸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被矿物吸附之后可以显着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增加其在土壤中的保存时间。但是,不同矿物类型对酚酸和氨基酸吸附的影响以及酚酸和氨基酸的交互吸附作用认识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室内吸附实验探讨不同初始浓度条件下酚酸(水杨酸、丁香酸、阿魏酸和香草酸)和氨基酸(赖氨酸、亮氨酸、谷氨酸和苯丙氨酸)在针铁矿和蒙脱石表面的吸附特性,分析交互作用对酚酸和氨基酸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酚酸在针铁矿表面的吸附量明显高于蒙脱石,而氨基酸在蒙脱石表面的吸附量明显高于针铁矿。相比其他酚酸,水杨酸被针铁矿和蒙脱石优先吸附。对于不同的氨基酸,谷氨酸被针铁矿优先吸附,而赖氨酸被蒙脱石优先吸附。氨基酸对矿物表面吸附位点的竞争力强于酚酸,从而部分抑制了酚酸的吸附。酚酸或氨基酸的预先吸附都可以改善矿物表面性质,从而增加另一类化合物的吸附。其中针铁矿表面的增加幅度高于蒙脱石。对于针铁矿,酚酸的预先吸附对氨基酸吸附的增幅影响(增加97%~161%)优于氨基酸预先吸附对酚酸吸附的影响(增加9%~48%)。这些结果说明土壤有机质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可能存在自我增强作用。(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胡巧利,祝畅,王谦,黄笑笑,李婷婷[5](2019)在《土壤矿物表面氨基酸聚合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土壤矿物表面氨基酸聚合的分子机制,揭示金属离子对该反应的影响,为地球生命起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模拟甘氨酸分子在正长石表面有和没有金属离子催化的情况下聚合生成肽键的反应。氨基酸聚合采取分步式反应(见Scheme 1);金属离子包括Li~+、Na~+、K~+、Be~(2+)、Mg~(2+)、Ca~(2+)、Cu~(2+)、Zn~(2+)、Fe~(2+)、Al~(3+)、Ga~(3+)、Fe~(3+)、Ti~(4+)、Sn~(4+)。确定了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体和过渡态;并计算了所有路径的活化能垒,以确定金属离子的催化活性。[结果]计算表明,矿物表面对肽键形成具有催化作用(与气相中的研究结果相比,反应能垒降低~11kJ/mol);金属离子的键合作用能不同程度增强甘氨酸的反应活性,使反应更容易发生。整体来看,二价金属离子催化性最佳;同价离子之间,随着离子半径的增大催化性增强。当正长石表面基团协助质子传递时,整个过程的能垒进一步降低。[结论]土壤矿物对肽键生成具有催化作用,其表面存在的基团及金属离子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金属离子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活性,以二价离子为佳。研究结果对阐明土壤矿物在地球生命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有利支撑。(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渠晨晨[6](2019)在《土壤矿物/有机物复合体固定重金属的表面络合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尤为严峻,已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受土壤不同固相组分对其吸附的控制。表面络合模型(SCM)不仅可以用来探讨重金属的吸附机理,还可用于预测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对于风险评估和污染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中的矿物、有机质、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组分常以复合形态存在,目前多采用组分相加方法来模拟矿物-有机多组分复合物中重金属的吸附。该方法忽略了矿物-有机质以及矿物-有机质-重金属之间的多元反应,因而模型计算常存在偏差。因此,基于界面作用过程及重金属的吸附机制,构建组分互作下的SCM,有助于准确解析土壤矿物-有机物复合体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为土壤重金属形态预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法。本研究选取蒙脱石、铁(氢)氧化物、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以及腐殖酸(HA)等代表性土壤组分,制备矿物-细菌、矿物-HA以及矿物-HA-细菌复合体;以电位滴定及复合体对Cu(II)、Cd(II)、Pb(II)的宏观吸附数据为基础,结合红外光谱(FTIR)测定的官能团信息、等温滴定量热(ITC)提供的热力学信息、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EXAFS)获取的配位结构证据,在探讨复合体界面作用过程及重金属结合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多组分互作体系的SCM。主要成果如下:(1)明确了离子桥键结构是层状硅酸盐矿物-细菌体系Cu(II)吸附的主要构型,并建立了蒙脱石-细菌复合体系吸附Cu(II)的SCM。模型计算发现pH<5.5时矿物-细菌之间的位点掩蔽导致复合体对Cu(II)的吸附量降低;相反,高pH条件下,Cu(II)与羧基和蒙脱石可变电荷位点形成桥键,导致吸附量增大。通过在模型中引入位点掩蔽(>RCOOH…XNa)及桥接反应(>RCOO-CuOH-XNa),准确模拟了Cu(II)在复合体上的吸附。(2)构建了Pb(II)在蒙脱石,P.putida及其复合体上吸附的分子水平SCM,并获得Pb(II)反应的热力学参数。EXAFS和模型计算显示当Pb(II)浓度较低时主要与细菌表面的磷酸基结合,而浓度较高时主要与羧基结合。Pb(II)与蒙脱石边面与基面位点反应的焓变相反,分别为6.93 kJ/mol和-2.91 kJ/mol。EXAFS显示细菌的存在促进了Pb(II)与蒙脱石边面>AlOH络合并形成离子桥键结构,ITC发现该反应(>AlO-Pb-PO_4)是焓熵共驱动的过程,并且在pH>5时随着复合体中细菌质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桥键结构没有增加复合体对Pb(II)的吸附量,但显着促进了Pb(II)在矿物组分上的分配。(3)阐明了针铁矿-细菌表面位点掩蔽导致对高浓度Cd(II)的吸附量降低。其中,Cd(II)在针铁矿和P.putida上的配位结构分别为>(FeO)_2HCd~(0.5+)和>RPO_4Cd~+。组分相加方法能准确预测针铁矿-P.putida 5:1复合体上Cd(II)的吸附;然而,当Cd(II)浓度较高时针铁矿-P.putida1:1复合体上的吸附量比预期减少约8%。我们通过引入针铁矿与P.putida表面羧基(>RCOOFe~(0.5-))和磷酸基(>RPO_4Fe~(0.5-))的络合反应构建了复合体系“组分相加-位点掩蔽”模型。该模型能准确模拟Cd(II)的吸附,模型的可靠性得到反应热量的验证。(4)探讨了针铁矿-HA-细菌多组分界面互作对Cd(II)吸附的影响。Zeta电位和形貌观测表明HA在针铁矿上吸附后构型变化且负电荷量增加,导致复合体整体吸附量比预期增大。针铁矿-HA-细菌叁元复合体中磷酸基位点减少,同时造成针对Cd(II)的吸附量有所降低。重金属浓度是影响组分相加方法适用性的重要因素,当界面作用导致活性位点增加,对高浓度Cd(II)的吸附符合组分相加原则;而当复合体中吸附位点相互掩蔽时,组分相加方法仅能准确预测低浓度Cd(II)的吸附量。(5)揭示了水铁矿-HA共沉淀过程中固相组分作用对Cd(II)固定的影响。与Fe(III)共沉淀过程比相同质量水铁矿表面吸附Cd(II)的量大两倍以上,共沉淀过程中Cd(II)与水铁矿主要形成双齿络合物(>(FeO)_2Cd)。当HA存在时,共沉淀过程中Fe强烈掩蔽HA表面位点;而HA通过抑制水铁矿团聚从而增加活性>FeOH位点数量。在高HA含量时(Fe/C=1:3),叁元桥键结构(>FeO-Cd-COO)是Cd(II)存在的主要形态。组分相加方法不能准确预测铁氧化物、有机质共沉淀过程中Cd(II)的固定,通过增加反应模式及调整位点密度可提高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谢金秋[7](2019)在《胞外聚合物对土壤矿物—希瓦氏菌还原Cr(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包被在细菌表面和位于细菌群体间的一种叁维胶状高分子聚合物,对细菌的理化性质,污染物迁移,生物成矿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到细菌和矿物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以去除EPS前后的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为供试细菌,应用酸碱滴定、表面电荷分析和接触角测定比较了去除EPS前后细菌的差异,研究了它们与典型土壤矿物(高岭石、蒙脱石、针铁矿)形成复合体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此外借助还原动力学实验、死活染色实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叁维荧光光谱(3D-E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比较了去除EPS前后细菌及其与矿物复合体对Cr(Ⅵ)还原的差异,探讨了胞外聚合物(EPS)对希瓦氏菌-矿物还原Cr(Ⅵ)的影响机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查明了细胞表面的EPS对希瓦氏菌表面性质的影响。去除EPS后的希瓦氏菌表面负电荷减少、疏水性降低、表面位点浓度减小且主要体现在羧基和羟基的位点浓度减少,但其表面官能团类型未发生变化,羧基、磷酸基及羟基是去除EPS前后希瓦氏菌表面的叁种主要官能团。2.明确了EPS对希瓦氏菌还原Cr(Ⅵ)的作用。对不同浓度Cr(Ⅵ)的还原过程中,去除EPS的希瓦氏菌对Cr(Ⅵ)的还原速率和还原量均低于未去除EPS的希瓦氏菌,表明EPS有利于希瓦氏菌对Cr(Ⅵ)的还原。ITC结果表明,去除EPS前后希瓦氏菌在还原Cr(Ⅵ)过程中均为放热反应,但有EPS存在的还原反应在热力学上更有利于进行。死活染色实验结果显示去除EPS的希瓦氏菌活菌比例低于未去除EPS的希瓦氏菌,说明EPS降低了Cr(Ⅵ)对细菌的毒性。3.阐明了EPS对希瓦氏菌还原Cr(Ⅵ)的影响机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XPS分析结果显示,EPS中的外膜c-型细胞色素可作为Cr(Ⅵ)还原的末端还原酶,以及糖类的半缩醛基团可作为Cr(Ⅵ)还原的还原剂且被氧化为羧酸盐;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发现,色氨酸类和芳香类蛋白质是EPS的主要荧光组分,且荧光强度的减弱,表明类蛋白质参与了Cr(Ⅵ)的还原过程,进一步促进了希瓦氏菌对Cr(Ⅵ)的还原。4.明确了EPS对希瓦氏菌-矿物复合体还原Cr(Ⅵ)的作用。代谢热活性分析表明,细菌表面EPS的去除会抑制希瓦氏菌-高岭石/针铁矿复合体系中细菌的活性,但增强了希瓦氏菌-蒙脱石复合体中细菌的活性。还原动力学结果显示,未去除EPS的希瓦氏菌-高岭石/针铁矿二元复合体对Cr(Ⅵ)的还原率均大于去除EPS的希瓦氏菌-高岭石/针铁矿二元复合体,表明细菌表面的EPS通过增强细菌活性可促进希瓦氏菌-高岭石/针铁矿二元复合体对Cr(Ⅵ)的还原,而细菌表面的EPS却抑制了希瓦氏菌-蒙脱石复合体对Cr(Ⅵ)的还原。5.EPS不仅可以有效地还原Cr(Ⅵ),而且也影响着希瓦氏菌及希瓦氏菌-矿物复合体还原Cr(Ⅵ)的终产物。有EPS存在时,还原产物主要以Cr_2O_3、CrPO_4的形式结合在希瓦氏菌及复合体表面,去除EPS后,还原产物主要以CrPO_4的形式结合在复合体表面。(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袁杰,曹广超,鄂崇毅,刁二龙,曲聪聪[8](2019)在《30年放牧草地和耕作农地土壤矿物、颗粒组成及磁性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对青海湖北部近30年未变耕地和草地进行采样,对采集样品土壤矿物组成、机械组成及磁化率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土壤矿物组成种类基本相同,都由原生矿物石英和钠长石,次生矿物方解石、斜绿泥石、白云母及其它少量白云石和菱铁矿组成,其中耕地土壤除石英含量显着(P <0.05)大于草地外,方解石、钠长石、斜绿泥石及白云母平均含量都小于草地;耕地土壤磁化率均值(54.33×10~(-8) m~3 kg~(-1))明显大于草地(46.11×10~(-8) m 3 kg~(-1))且两类用地土壤磁化率在剖面上以20 cm为界,界上两者差异不大,界下两者差异显着(P <0.05);两类用地土壤机械组成存在显着差异(P <0.05),其中耕地土壤砂含量明显大于草地,而粉砂和黏粒含量则明显小于草地。在不受人为影响或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的背景下,青海湖区域土壤将趋于同质性,而放牧模式较耕作模式是该区域较理想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焕军,王翔,李厚萱,孟祥添,姜佰文[9](2018)在《土壤矿物对松嫩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反射光谱特征的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纯矿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分析与数据库建设工作已经开展,但土壤中各原生矿物、粘土矿物的测试主要是定性的,即能测定土壤中含有何种矿物,但难以测定准确的矿物组分含量。土壤矿物是土壤学与地质学的交叉点,易被忽视,特别是已有研究忽略了土壤矿物对土壤反射光谱曲线的影响。探讨了土壤矿物在可见光-近红外光谱部分(400~2 500nm)对土壤反射光谱特征的影响,明确影响土壤反射光谱特征的主要机理。土壤样本于2014年采集于松嫩平原黑龙江部分,包括4个土类和7个土属,共54个土壤样本。土壤样本通过研磨、过筛后,在室内暗室中测得反射光谱数据,土壤矿物的反射光谱数据在2017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最新矿物光谱库Spectral Library Version 7中获得,对反射光谱数据进行九点平滑、10nm重采样和去包络线处理。土壤矿物含量测试采用荷兰Philip X’Pert Pro型X射线衍射仪分析样品的矿物组成,测试了土壤中石英、长石、方解石和闪石等原生矿物和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等粘土矿物的含量。首先分析7个土属的反射光谱特征,明确每个土属反射光谱曲线的形状特征和吸收位置,其次分析土属的矿物含量情况,找出不同土属各矿物含量的共性和差异;再次分析不同粘土矿物和原生矿物的反射光谱特征,确定不同土壤矿物反射光谱曲线的形状特征和特征吸收的位置;最后将不同土属的反射光谱特征、不同土属的矿物含量情况和土壤矿物的反射光谱特征结合,得到如下结论:(1)土壤矿物决定了土壤反射光谱的骨架特征,土壤矿物对土属的反射光谱影响最明显,由于土类存在多种反射光谱特征,土壤矿物对土类的影响不明显。(2)粘土矿物对土壤反射光谱特征的影响大于原生矿物,主要受蒙脱石和伊利石等粘土矿物的影响,但砂性土受部分原生矿物的影响,主要是长石类矿物和高岭石的影响。(3)蒙脱石和伊利石分别决定土壤反射光谱的第一个吸收谷和第二个吸收谷特征,高岭石决定1 400和1 900nm前的两个小吸收谷特征,钾长石和钠长石决定了砂性土的前两个吸收谷特征。(4)蒙脱石含量足够高时,会完全掩盖高岭石和长石类的反射光谱特征,部分掩盖伊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随着蒙脱石含量降低,伊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逐渐体现;蒙脱石和伊利石的含量降到很低时,高岭石和长石类矿物的反射光谱特征逐渐体现出来。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土属反射光谱特征差异的原因,可以为土壤反射光谱分类、土壤精细制图和基于高光谱图像的矿物分布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10期)

赵越,杨金玲,董岳,吴华勇,张甘霖[10](2019)在《模拟酸雨淋溶下强风化土壤矿物风化计量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物风化计量关系对于定量土壤酸化速率至关重要。我国亚热带地区矿物风化强烈,土壤的酸敏感性高。为获取强风化土壤在矿物风化过程中元素释放特征及其化学计量关系,选取花岗岩发育的富铁土,先用EDTA-乙酸铵溶液洗脱土壤胶体上吸附的盐基离子,然后采用改进的Batch法,将洗脱盐基土壤与未洗脱盐基土壤同时进行模拟酸雨淋溶。结果表明:(1)洗脱盐基土壤与未洗脱盐基土壤的盐基离子(K~+、Na~+、Ca~(2+)和Mg~(2+))释放情况存在显着差异,洗脱盐基后土壤在淋溶中释放的盐基来源为矿物风化,释放缓慢而平稳;(2)未洗脱盐基土壤在淋溶初期,盐基的释放量较大,随着淋溶的进行,释放量迅速下降,淋溶后期的释放速率与洗脱盐基土壤接近,这说明未洗脱盐基土壤在淋溶初期释放的盐基主要来源于阳离子交换过程,后期则主要来源于风化过程;(3)洗脱盐基土壤和未洗脱盐基土壤经酸雨淋溶释放的各盐基化学计量关系(K~+∶Na~+∶Ca~(2+)∶Mg~(2+))以及盐基离子与硅的化学计量关系(BC∶Si)差异较大,由于未洗脱盐基土壤受到阳离子交换的影响,因此只有洗脱盐基土壤的矿物风化计量关系可以作为定量估算土壤酸化速率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土壤矿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包被在细菌表面和位于细菌群体间的一种叁维胶状高分子聚合物,对细菌的理化性质以及细菌和矿物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去除EPS前后的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为供试细菌,应用自动电位滴定、表面电荷分析和接触角测定比较了去除EPS前后细菌的差异,研究了它们与典型土壤矿物(高岭石、蒙脱石、针铁矿)形成复合体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此外借助还原动力学实验、死活染色实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叁维荧光光谱(3D-E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比较了去除EPS前后细菌及其与矿物复合体对Cr(Ⅵ)还原的差异,探讨了EPS对希瓦氏菌-矿物还原Cr(Ⅵ)的影响机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去除EPS后的希瓦氏菌表面负电荷减少、疏水性降低、表面位点浓度减小且主要体现在羧基和羟基的位点浓度减少,但其表面官能团类型未发生变化,羧基、磷酸基及羟基是去除EPS前后希瓦氏菌表面的叁种主要官能团。代谢热活性分析表明,细菌表面EPS的去除会抑制希瓦氏菌-高岭石/针铁矿复合体系中细菌的活性,但增强了希瓦氏菌-蒙脱石复合体中细菌的活性。还原动力学结果显示,未去除EPS的希瓦氏菌-高岭石/针铁矿二元复合体对Cr(Ⅵ)的还原率均大于去除EPS的希瓦氏菌-高岭石/针铁矿二元复合体,表明细菌表面的EPS通过增强细菌活性可促进希瓦氏菌-高岭石/针铁矿二元复合体对Cr(Ⅵ)的还原,而细菌表面的EPS却抑制了希瓦氏菌-蒙脱石复合体对Cr(Ⅵ)的还原。此外,EPS不仅可以有效地还原Cr(Ⅵ),而且也影响着希瓦氏菌及希瓦氏菌-矿物复合体还原Cr(Ⅵ)的终产物。有EPS存在时,还原产物主要以Cr_2O_3、CrPO_4的形式结合在希瓦氏菌及复合体表面,去除EPS后,还原产物主要以CrPO_4的形式结合在复合体表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矿物论文参考文献

[1].罗松英,陈东平,陈碧珊,全晓文,柯思茵.红树林湿地土壤矿物的分析[J].分析测试学报.2019

[2].谢金秋,戴珂,黄巧云.胞外聚合物(EPS)对土壤矿物-希瓦氏菌还原Cr(Ⅵ)的影响[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3].黄穷,陈雯莉,黄巧云.土壤矿物显着影响了Bacillussubtilis转化效率[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4].高佳佳,Boris,Jansen,Karsten,Kalbitz.酚酸和氨基酸在土壤矿物表面的交互吸附作用[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5].胡巧利,祝畅,王谦,黄笑笑,李婷婷.土壤矿物表面氨基酸聚合机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6].渠晨晨.土壤矿物/有机物复合体固定重金属的表面络合模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7].谢金秋.胞外聚合物对土壤矿物—希瓦氏菌还原Cr(Ⅵ)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9

[8].袁杰,曹广超,鄂崇毅,刁二龙,曲聪聪.30年放牧草地和耕作农地土壤矿物、颗粒组成及磁性特征比较[J].土壤通报.2019

[9].刘焕军,王翔,李厚萱,孟祥添,姜佰文.土壤矿物对松嫩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反射光谱特征的影响机理[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10].赵越,杨金玲,董岳,吴华勇,张甘霖.模拟酸雨淋溶下强风化土壤矿物风化计量关系研究[J].土壤学报.2019

标签:;  ;  ;  ;  

土壤矿物论文-罗松英,陈东平,陈碧珊,全晓文,柯思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