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格式控制的数据输出方法

基于格式控制的数据输出方法

一、基于格式控制的数据输出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梁剑烽[1](2021)在《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家居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居住方式主要以高层建筑为主,高层建筑由于人员相对集中,空间小,一旦发生火灾,居民的生命安全、经济财产都将面临严重考验,如何在火灾的前期快速识别与消灭火灾成为目前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实际家居环境,研究一种以物联网云平台为基础,结合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与火焰图像识别技术的智慧家居火灾监控系统,旨在实现对火灾数据实时监控的同时提高系统对火灾识别的准确性,并解决系统实时性及可靠性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One NET物联网云平台的功能、资源模型及通信协议,并对系统涉及到相关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后续系统的开发设计奠定基础。(2)针对单传感器系统容易导致火灾误报、漏报的问题,提出了以STM32为核心处理器,通过对温湿度、火焰、烟雾和摄像头等模块的电气特性、工作原理及电路原理的分析,搭建多传感器硬件采集系统,实现对多火灾因子数据的采集,并结合Esp8266模块和继电器模块,实现与One NET云平台间的无线通信和远程设备的控制。(3)基于STM32固件库设计了各硬件模块的初始化程序、数据采集程序、通信程序和继电器控制程序等;基于EDP协议完成了传感器、预警信息、命令信息等数据封装和解析程序的设计;基于One NET云平台的部署实现了数据的存储、监控、预警等功能,并由UI应用控件,实现了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及控制命令的下发。(4)针对系统存在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改进融合算法,解决因传感器故障或者噪声干扰而引起的火情误报、漏报的问题,并对DS证据理论改进融合算法在火灾系统应用中,存在的火灾特征量的选取、多传感器数据归一化、基本概率函数的获取问题做进一步分析研究,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改进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对于提高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可靠性的有效性。(5)针对系统实时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火焰图像识别技术解决方案,首先利用帧间差分法对疑似火焰区域进行分割,并对图像做数学形态处理去除干扰噪点,提高图像质量,通过实验分析发现,帧间差分法在处理多个运动物体的场景时存在抗干扰性不强的问题,结合火焰特征识别算法对图像做进一步处理,虽然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具有类似特征的光源还是无法区分,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Ada Boost级联分类器的算法,通过机器学习训练的方法,提高火焰识别的准确率与及时性。(6)通过系统测试证明,系统整体功能运行正常,系统的可靠性、实时性及实用性达到预期目标。

贾仁学[2](2021)在《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工业的发展,GIS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供水系统中使用GIS技术可以实时、高效地对供水管网数据进行管理、共享,提高了供水系统的管理水平。供水管网数据作为供水管网系统的基础,数据的获取一直是关键问题。Web GIS技术的出现使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开始由传统的单机系统向网络化发展,数据的应用也发生了变换。供水管网数据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矢量数据和位图数据。由于不同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具有差异性,传统的转换方法存在数据信息丢失且不能独立实现转换的不足。如何实现供水管网数据数据转换及在Web GIS系统中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设计以供水单位供水项目为背景,采用具体的编程来实现供水管网数据的转换,旨在设计既能实现数据信息的无损转换又不依赖于任何资金限制的第三方的数据转换系统。通过对供水系统需求的分析,数据转换大致可分为矢量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转换以及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通过分析CAD数据与GIS数据的模型差异,又比较了几种常见的矢量数据转换方法的优缺点,结合项目特点制定了基于公开数据格式与语义映射相结合的转换策略。本设计采用C#具体编程结合Od GS类的一些方法实现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通过预处理模块、输入模块、中间转换模块以及输出模块实现矢量数据的转换,其中预处理用来检查源数据的闭合性和冗余性并规范处理、输入模块对DXF文件进行读取、中间转换模块基于产生式规则原理设计转换规则库、转换数据库和转换控制系统完成对数据信息进行转换、输出模块结合GDAL库设计生成Shape数据的输出接口。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的研究包括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对图像进行平滑滤波、对图像进行均衡化增强、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对图像进行基于细化的矢量化,通过这几个关键步骤的研究,实现位图数据到矢量数据的转换。最后将转换得到的矢量数据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实际应用效果检验。通过测试不断完善设计,实现了预期目标。

李姗姗[3](2021)在《卫星激光通信系统信号传输与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大数据和高速率通信业务的蓬勃发展,对卫星通信系统传输容量、信息传输速率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宽带宽、高速率、高能效等优点的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弥补了微波通信在卫星通信应用中的不足。随着对卫星激光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逐渐深入,在卫星与地面间建立激光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传输是未来实现星地高速数据传输的发展趋势,对激光的高速传输和可靠接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成为卫星激光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实现星地激光通信系统的高速数据传输面临如下问题:激光信号经过星地链路大气信道段时由于受到湍流效应的影响导致光束相干性的劣化,对通信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为满足不同用户和业务的需求,充分利用信道容量,卫星激光通信系统中信号调制格式的复杂性日益增加,接收端需要准确识别出信号所采用的调制格式才能正确解调。为了解决卫星激光通信系统中的上述问题,以提高激光信号的相干性和保障激光信号识别的可靠性为目标,开展卫星激光通信系统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和信号识别技术研究。面向校正激光光束畸变和无需先验知识识别激光信号的需求,本文重点研究卫星激光通信中涉及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单载波信号识别技术以及多载波信号识别技术,完成对激光光束畸变的实时校正,实现激光信号的可靠识别。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大气信道建模与光传输特性分析在研究大气湍流特性和柯尔莫哥洛夫湍流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功率谱反演法和子谐波补偿法完成了随机相位屏的构造,模拟了高斯光束在大气湍流多相位屏信道中的传输过程并对其相干性劣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强变化指数的湍流影响衡量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对比光束在多相位屏信道中传输与自由空间中传输在光场强度分布上的差异计算得到光束的畸变程度,从而对所受到的湍流影响做出衡量,仿真研究了所提方法衡量湍流影响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中的光强变化指数与闪烁指数随光束波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光强变化指数随湍流强度的增强而递增。(2)基于混合输入输出算法的自适应光学补偿方法在研究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输入输出算法(Hybrid Input-Output Algorithm,HIOA)的自适应光学补偿方法。该方法设计了基于混合输入输出算法的自适应光学(Adaptive Optical Based on Hybrid Input-Output Algorithm,HIOA-AO)补偿模块完成对畸变激光光束的失真补偿,仿真研究了所提方法在不同传输距离和迭代次数下对畸变激光光束的失真补偿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补偿湍流效应导致的畸变激光光束相位失真,提高光束的模式纯度;HIOA经过50次或50次以上的迭代可以重构得到准确的波前畸变相位信息,通过相位校正可以对畸变激光光束的高斯分布进行较好的恢复。(3)基于分区分形特征和支持向量机的单载波信号识别方法在研究大气时变信道下单载波激光信号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区分形特征和支持向量机的单载波信号识别方法。该方法设计了基于分区分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 of Region,FDR)的特征提取算法得到单载波信号星座图的分区分形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学习算法对特征数据进行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信号识别分类器的构造,从而实现单载波信号的自动调制格式识别,仿真研究了所提方法在自由空间信道和大气时变信道两种传输条件下的识别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所提方法构造的分类器在自由空间信道中所有信噪比范围内整体分类精度达到89.8%以上,当信噪比大于7.5dB时分类器的分类精度性能收敛,实现单载波信号100%的精确识别;在大气时变信道弱湍流条件下,在所有湍流强度和信噪比范围内分类器的整体分类精度达到86.7%以上,随着信噪比增加而递增随后收敛;与其他识别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在有效提高分类精度和收敛速度的同时具备对信道变化的高鲁棒性。(4)基于多特征输入和混合训练神经网络的多载波信号识别方法在研究大气时变信道下多载波激光信号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输入和混合训练神经网络的多载波信号识别方法。该方法设计了基于多特征输入的混合训练神经网络(Hybrid Training Neural Network,HTNN)结构,将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子载波信号的高阶统计量特征及星座图特征作为网络的双输入特征,训练HTNN自主挖掘高阶关联性特征得到学习模型,实现OFDM子载波信号间的自动调制格式识别,仿真研究了所提方法在自由空间信道和大气时变信道两种传输条件下的识别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所提方法得到的识别模型在自由空间信道中所有信噪比范围内的整体分类精度达到93.37%以上,当信噪比大于7.5dB时学习模型的分类精度性能收敛,实现OFDM子载波信号100%的精确识别;在大气时变信道弱湍流条件下,在所有湍流强度和信噪比范围内学习模型的整体分类精度达到73.5%以上,随着信噪比增加而递增随后收敛;与其他识别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在保证分类精度的基础上降低了对信道变化的敏感性,提高了收敛速度,实现了大范围信噪比下对OFDM子载波信号的可靠识别。

邬亚胜[4](2021)在《基于PYNQ软硬结合的二维手势交互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传统人机交互的信息输入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技术的发展,手势识别的应用为人机交互提供了一种新型解决方案。手势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能够直接地传达个体信息,在交互方面更加灵活方便。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二维手势交互技术日渐成熟,为了显着降低交互延迟,需要较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使用成本较高且局限于计算机使用。针对这种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Xilinx公司的PYNQ开发平台实现的二维手势交互设计的解决方案。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一种以手势动作为核心的人机交互方式。利用摄像头采集二维手势动作图像,并基于肤色、形状等特征对图像中的手势进行识别与定位,实时解析连续的手势组合及定位信息,实现平移、旋转和缩放的控制操作。最后将手势控制指令以串口帧的方式进行输出。论文选择PYNQ作为二维手势交互设计的开发平台,采用软硬件结合的设计思想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由PYNQ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部分实现手势交互设计中各个硬件模块的设计,由软件系统实现对各个硬件功能模块的配置以及系统整体功能的流程控制。这种方案能够充分利用FPGA高速并行的运算优势以及软件系统灵活的控制能力,满足手势交互设计实现高速图像处理的要求。论文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在PYNQ的FPGA部分完成了手势交互设计硬件功能的实现,利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实现了图像的采集、手势交互输出功能模块的设计,利用HLS高层次综合工具实现了图像预处理、手势提取、手势识别功能模块的设计。最后将硬件功能模块挂载到PYNQ的软件系统总线上,构成完整的手势交互设计硬件系统。(2)在PYNQ上搭建了基于Linux的软件操作系统,在软件系统部分完成了各个硬件功能模块驱动程序的编写以及手势交互设计程序的编写,实现对硬件功能模块的配置及手势交互整体的流程控制。(3)搭建了手势交互测试环境,对手势交互设计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论文基本实现了对平移、缩放和旋转操作的解析与控制指令的输出,且平均操作延迟在55ms以内,基本满足手势交互低延迟的设计要求。通过对比软件与硬件实现相同功能所花费的时间,凸显了图像处理在硬件实现上的速度优势。

李玲[5](2021)在《基于NB-IoT的客运站房防排烟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客运站房是人员密集的重要场所,随着人们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对客运站房的消防安全设施投入力度也在逐渐加大,防排烟系统作为客运站房必不可少的消防设施,其设计的合理性与设施的正常使用对人们逃生和消防扑救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防排烟系统普遍存在人工检查周期长、监控困难;系统故障率高,导致系统应急启动时无法正常开启,影响人们逃生和消防人员救援;不能实时感知系统的状态信息且无法实现系统的远程监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旨在采用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开发一款客运站房防排烟智慧监控系统。首先对防排烟系统常见故障及监测方法进行了梳理归纳,其次对排烟窗、风机等主要设备的状态检测传感器进行了选型,然后重点采用STM32嵌入式开发技术对防排烟终端侧软硬件进行了设计,继而利用华为Ocean Connect云平台初步实现了平台侧防排烟设备的管控。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防排烟系统的故障监测方法,基于传感器检测技术和NB-IoT无线通信技术,搭建系统的整体框架,包括终端侧和平台侧。(2)根据系统的需求,完成以STM32L431主控芯片为核心的系统硬件设计,对终端器件进行选型,完成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和PCB设计,其中电源模块采用双电源供电。(3)借助STM32Cube Mx和MDK5工具,使用C语言完成系统的软件开发,在Ocean Connect云平台完成系统的模型搭建和插件开发,完成系统终端与平台的对接,使用Co AP通信协议实现两端的数据交互,搭建监测平台,实现对系统终端的远程监控。(4)搭建测试平台,对系统进行硬件测试、数据采集测试、入网测试和监测平台测试,数据采集传感器选择霍尔传感器、烟雾传感器、GPS定位传感器和激光测距传感器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数据采集终端能够实现主备用电自动切换、各传感器数据采集、GPS位置定位、物联网模块通信组网、云平台数据展示等功能。基于NB-IoT的防排烟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客运站房防排烟系统故障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通过后续对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有望解决人工检查操作难,系统故障无人知晓的行业难题,提高防排烟系统等重要消防设施的安全运行水平,为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张其宝[6](2021)在《具有可视化功能的远程监测与控制终端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以及云服务器的发展,远程监控终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其中以工业生产制造最具代表性。工业远程监控终端主要实现工业现场的数据采集、数据上传、设备控制、远程告警等功能,现有的远程监控终端仅限于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无法对设备运行环境与操作人员进行实时性地可视化监测。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可视化功能的远程监测与控制终端,实现了可视化监测与传统的依靠数据传输测控的有机结合。该终端分为可视化子系统与工控接口子系统两个部分:(1)可视化子系统负责实现监控终端的可视化功能,可视化子系统以Zynq-7000So C FPGA为主控,嵌入了Linux操作系统。该子系统通过USB接口接收摄像头获取的视频流,进行视频编码后将文件保存至本地存储器;通过SPI通信接口控制工控接口子系统中的多种工控接口,并接收工控接口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通过LCD触控屏实现人机交互,LCD触控屏显示视频监控画面以及传感器数据,并获取操作人员对工控接口和视频监控的控制指令;通过千兆以太网接口将本地监控视频流及工控数据上传至服务器,为了提高网络传输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帧校验功能的远程视频传输方法。(2)工控接口子系统负责工业现场感知数据采集及设备控制,工控接口子系统以STM32 MCU为主控,采用Bare Metal形式提高实时性。该子系统通过SPI通信接口接收可视化子系统的控制指令,利用开关量输出、模拟量输出等接口控制工业现场的执行设备;通过开关量输入、模拟量输入、RS-485总线等接口采集工业现场的感知数据,并将感知数据上传至可视化子系统;针对RS-485总线接线极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响应帧有效性的RS-485总线极性自适应方法。采用标定方式提高工控接口的精度,为了方便对系统进行标定与配置,使用Qt集成开发环境设计了上位机标定与配置软件。本设计中,对该远程监控终端的原理图以及PCB进行了绘制,并对元器件进行了工装焊接,完成了样机制作;实现了可视化子系统、工控接口子系统以及上位机软件的编程工作,完成了硬件与软件的联合调试;对系统进行了测试,远程监控终端能够正常运行,符合设计指标要求。

刘欣雨[7](2021)在《基于高阶调制格式的相干光通信系统中非线性均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推动现代社会迈入了“万物互联”的“大数据时代”。超大数据存储、传送、共享等业务的需求日益增强,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流量的爆炸性增长。因此,现代通信网络需要更高的传输速率、更大的传输容量以及更好的传输质量来保障日益增长的网络流量需求。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光纤通信系统具有衰减小、抗干扰能力强、传输容量大等优点,经过几十年来研究学者们的不断探索与突破,光纤通信系统已经发展成为实现全球互联互通的基石和现代通信网络的支柱。结合了高阶调制格式、相干检测技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相干光纤通信技术可以实现高频谱效率、长距离、大容量的信号传输,是应对现代通信网络流量危机的重要技术。然而,在目前的高速相干光通信系统中,非线性损伤是限制高阶调制格式光信号大容量长距离传输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对基于高阶调制格式的相干光通信系统的非线性均衡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单载波偏振复用相干光通信系统为研究背景,重点研究适用于高阶调制格式信号的非线性均衡技术,改善信号质量,实现系统传输性能的提升。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具有非线性容忍度的判决算法、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基于微扰理论和回归算法相结合的非线性均衡方案。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M-QAM调制格式信号非线性判决算法针对传统的基于最大似然估计(MLE)的判决算法不能很好的对非线性失真信号进行有效的判决这一问题,将机器学习中的高斯混合(MoG)聚类算法引入到相干光通信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的判决模块中,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M-QAM调制格式信号非线性判决算法。同时,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优点,本文对直接判决-最小均方(DD-LMS)算法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在判决模块中将高斯混合聚类计算得到的均值向量代替标准星座点。经过单载波偏振复用16-QAM相干光通信系统实验验证,相比于传统的基于MLE的判决算法,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非线性判决算法对非线性损伤敏感度低,能够灵活地根据接收到的数据点的分布进行非线性判决区域划分,实现更准确的信号判决,提高相干光通信系统的非线性容限,提升系统的性能。2.基于特征工程-深度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在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由于输入数据特征不丰富,导致神经网络非线性均衡性能受限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特征工程-深度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方案。该方案对接收到的方形M-QAM信号数据进行特征工程处理,丰富数据特征信息,以及在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阶段引入加权损失训练机制。经过单载波偏振复用64-QAM相干光通信系统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特征工程方案和引入的加权损失训练机制可以有效地提升深度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和非线性均衡性能,在发射光功率为0 dBm时,可以实现1.07 dB的Q因子提升量。3.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方案针对相干光通信系统中,非线性效应与色散造成脉冲展宽从而引入符号间干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对接收到的高阶调制格式信号数据进行序列化处理。经过单载波偏振复用64-QAM相干光通信系统实验验证,在发射光功率为-3 dBm至3 dBm范围内,提出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实现了信号的Q因子超过8.53 dB硬判决前向纠错门限(对应于3.8×10-3的误码率),最佳发射光功率提升了 2 dB。4.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条件随机场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在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方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条件随机场的非线性均衡方案。经过单载波偏振复用64-QAM相干光通信系统实验验证,在发射光功率为-3 dBm至3 dBm范围内,提出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实现了信号的Q因子超过9.8dB前向纠错门限(对应于1.0×10-3的误码率),最佳发射光功率由-1 dBm提升至1 dBm,提升了 2 dB。5.基于微扰理论和回归算法相结合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在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基于微扰理论的非线性均衡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微扰理论和回归算法相结合的非线性均衡方案。不依赖于传输信道的精确参数信息,仅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序列,使用信道内四波混频和信道内交叉相位调制三重积项作为输入特征,通过回归模型预测出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非线性损伤,在接收到的符号数据中减去预测的非线性损伤,实现信号的非线性均衡。经过单载波偏振复用64-QAM相干光通信系统实验验证,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非线性均衡方案实现了当信号发射光功率为1 dBm时误码率低于1.0×10-3,最佳发射光功率提升了 2 dB。

钱彩凌[8](2021)在《矿热炉电极筒盖相对位置与姿态测量及数据遥传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电石行业中,电极管理对于矿热炉电极测长装置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目前矿热炉电极糊高度与石墨电极长度实时测量仍是空白。矿热炉电极测长装置一般位于电极筒盖中,电极筒盖相对位置与姿态会决定电极测长装置能否对电极进行正确测量,因此矿热炉电极筒盖相对位置与姿态测量系统对于矿热炉电极糊高度与石墨电极长度实时测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矿热炉电极筒盖相对位置测量与姿态测量及数据遥传系统。首先依据功能需求设计了硬件电路,包含电源模块、CPU控制模块、超声波相对位置测量模块、姿态测量模块、3.3V-5V互转I2C驱动模块、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等。使用自底向上的方法完成姿态测量模块、相对位置测量模块和ZigBee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的软件设计,在传输数据时为保证传输环境无干扰,采用一主多从的拓扑结构,初步设计了规约中的数据链路层与应用层,实现了数据的无线传输。最后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设计了主调度程序。还设计了对相对位置与姿态数据进行初步处理的软件包,最终所得实验数据满度误差在0.1%之内。软硬件运行结果表明矿热炉电极筒盖相对位置与姿态测量及数据遥传系统满足设计要求。

吕文强[9](2021)在《基于FPGA SRIO的存储器地面测试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飞行器上采编器采集、存储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海量的数据需在采编器与地面测试设备之间传输,研制性能更强的高数据传输速率的地面测试设备对飞行器测试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 SRIO的存储器地面测试台,具有4对SRIO数据收发接口,每路接口数据传输速率可达2.5Gbps,能够同时实现对四套采编器的测试。为提高了存储器地面测试台的兼容性以及可拓展性,在使用标准的4U、19寸的CPCI机箱的基础上,将整体设计按功能不同划分为电源卡、数字量卡、主控卡三种CPCI板卡。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和地面测试设备与SRIO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整体功能需求的分析,确定了测试台的整体设计方案,并对各块CPCI板卡的具体功能进行划分。其次,对各板卡的核心硬件电路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之后,本文对存储器地面测试台设计中的关键逻辑设计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在FPGA SRIO IP核的基础上实现了单块FPGA芯片同时驱动4对SRIO收发接口的数据传输功能。针对实时采样数据传输速率较高,板上FLASH芯片接收速率较低的问题,采用DDR2 SDRAM作为数据缓存器,将接收的数据先写入DDR2 SDRAM芯片进行缓存,然后在发送周期的空闲时间将数据读出并匹配FLASH的接收速率。为了简化对DDR2 SDRAM的操作,使用了FPGA的DDR2 IP核,实现了在250MHz时钟下对DDR2 SDRAM的读写操作。在设计完成后,本文先对测试台的主要逻辑功能进行了软件仿真,最后搭建系统测试平台对整体功能进行测试,经多次试验与测试,所设计的各块板卡工作正常,数据链路传输正常,系统稳定可靠,完成了测试台的设计目标。

陈良昌[10](2021)在《面向令牌总线的测试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机载电子装备系统中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交融越来越频繁。需要探索一种新型总线作为电子装备间信息传输的媒介,以此为系统的神经中枢,将物理上分散的电子设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相互协调和系统信息的共享,使系统中庞大繁杂的数据信息可靠而高效的传输。由于分布式拓扑结构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适用于飞机、导弹等装备中。根据多个机构调研结果显示,支持分布式拓扑结构的最佳总线方案是令牌介质访问控制方式。此种控制方式能够准确的将信息传输到目的节点,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确定性和容错能力。然而由于目前缺少针对令牌总线的测试方法、测试规范以及测试仪器,使其在应用方面产生了巨大的阻力,研究相应的总线测试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此探究了令牌总线测试技术。首先对令牌总线(IEEE802.4)标准协议进行深入研究,为实现协议内容方便测试,设计了令牌总线控制节点,将节点使用RS-485连接在一起,构建了令牌总线。以此为测试对象,对令牌总线的测试技术进行了探究。然后,参考了大量总线测试相关文献及曼切斯特码的测试需求和方法,研究分析了令牌总线的测试需要及测试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与令牌总线的测试规程,囊括了IEEE802.4协议的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最后,依据提出的总线测试需求和总线测试规程,设计了令牌总线测试系统,并完成了令牌总线测试原理样机的研制。可以根据总线测试需求进行波形采集,当监测到帧起始界定符时,将设置的多种总线波形参数与实际波形进行对比,将超出测试规程所规定范围的波形捕获并存储起来。基于上述研究,采用仿真与实验验证的方式,首先使用Modelsim仿真工具对令牌总线控制节点各个模块进行联调联试仿真,节点接收到有效帧后可以做出相应的状态转移,符合令牌总线协议规定。使用测试原理样机对所构建总线某些测试项进行测试,可以完成帧的波形采集,并生成测试结果。

二、基于格式控制的数据输出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格式控制的数据输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家居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智慧消防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2.1 智慧消防国外发展研究现状
        1.2.2 智慧消防国内发展研究现状
    1.3 智慧消防系统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
    2.1 物联网云平台
        2.1.1 OneNET云平台
        2.1.2 OneNET云平台的相关技术
    2.2 WiFi无线通信
    2.3 TCP/IP协议
    2.4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2.4.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原理
        2.4.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2.5 颜色模型与Cart分类决策树
    2.6 系统整体结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开发
    3.1 智能终端控制器
    3.2 Esp8266无线模块
    3.3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3.4 火焰传感器模块
    3.5 MQ-2烟雾传感器模块
    3.6 OV2640摄像头模块
    3.7 继电器控制模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各模块程序设计
    4.1 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1.1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程序设计
        4.1.2 MQ-2烟雾传感器与火焰传感器模块程序设计
        4.1.3 OV2640摄像头模块图像采集程序设计
    4.2 智能终端接入云平台的程序设计
        4.2.1 USART串口初始化程序设计
        4.2.2 Esp8266无线模块初始化
        4.2.3 终端设备EDP接入连接请求
        4.2.4 设备数据打包上传
        4.2.5 EDP协议下发命令的解析
    4.3 One NET云平台的应用设计
        4.3.1 OneNET云平台设备的添加及数据管理
        4.3.2 预警触发器的设计
        4.3.3 UI界面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S证据理论算法在火灾中的应用
    5.1 DS证据理论
        5.1.1 DS证据理论数据融合算法
        5.1.2 DS证据理论数据改进融合算法
    5.2 证据关联系数的冲突证据融合算法在火灾中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图像的火焰识别
    6.1 动态目标的检测算法
        6.1.1 帧间差分法
        6.1.2 图像数学形态处理
        6.1.3 帧间差分法实验分析
    6.2 火焰特征识别的方法
    6.3 基于Adaboost分类器的火焰识别
        6.3.1 Adaboost基本理论
        6.3.2 Adaboost级联分类器的训练
        6.3.3 Adaboost级联分类器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测试
    7.1 OneNET云平台模块与系统硬件模块测试
    7.2 系统可靠性及实时性测试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2)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章节安排
2 数据转换技术与项目应用
    2.1 供水管网数据
    2.2 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2.3 数据转换技术与供水管网系统应用
        2.3.1 矢量数据转换技术
        2.3.2 位图矢量化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
    3.1 矢量图像的显示与读写
    3.2 矢量图像的检查与修正
    3.3 本章小结
4 矢量数据转换设计
    4.1 输入模块
        4.1.1 DXF文件结构分析
        4.1.2 输入接口程序设计
    4.2 中间转换模块
        4.2.1 CAD数据与GIS数据模型的分析
        4.2.2 转换映射规则的建立
        4.2.3 关键图元要素转换规则设计
        4.2.4 线型样式转换规则设计
        4.2.5 中间转换模块的运行机制
    4.3 输出模块
        4.3.1 Shape文件的解析
        4.3.2 输出接口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位图矢量化
    5.1 位图矢量化工具的开发
    5.2 图像灰度化
    5.3 图像增强
        5.3.1 图像平滑滤波
        5.3.2 图像均衡化
    5.4 图像二值化
    5.5 图像矢量化
    5.6 本章小结
6 矢量数据转换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6.1 数据信息处理
        6.1.1 水表信息的添加
        6.1.2 数据表编号处理
        6.1.3 坐标系的处理
    6.2 数据信息发布
    6.3 数据转换的应用与检验
        6.3.1 图形样式应用检验
        6.3.2 实体对象及属性信息应用检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卫星激光通信系统信号传输与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卫星激光通信发展现状
        1.2.2 卫星激光通信传输保障性技术现状
        1.2.3 信号调制格式识别技术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大气湍流特性与信道建模方法
    2.1 引言
    2.2 大气湍流特性概述
        2.2.1 大气湍流产生原理
        2.2.2 柯尔莫哥洛夫湍流理论
    2.3 基于多相位屏的湍流信道建模方法
    2.4 激光的光强分布模型
        2.4.1 Log-Normal模型
        2.4.2 Gamma-Gamma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气激光传播特性与自适应光学补偿方法
    3.1 引言
    3.2 大气激光传输特性
        3.2.1 光的波动方程与菲涅尔衍射
        3.2.2 高斯光束的传输特性
        3.2.3 基于光强变化指数的湍流影响衡量方法
    3.3 基于HIOA的自适应光学补偿方法
        3.3.1 设计思路
        3.3.2 基于HIOA的波前相位重构原理及实现
    3.4 基于HIOA的自适应光学补偿方法性能分析
        3.4.1 仿真设置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分区分形特征和支持向量机的单载波信号识别
    4.1 引言
    4.2 基于分区分形特征和支持向量机的单载波信号识别方法
        4.2.1 设计思路
        4.2.2 基于FDR的特征提取算法
        4.2.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器设计
    4.3 基于分区分形特征和支持向量机的单载波信号识别方法性能分析
        4.3.1 仿真设置
        4.3.2 自由空间信道中的识别性能
        4.3.3 大气时变信道中的识别性能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基于多特征输入和混合训练神经网络的多载波信号识别
    5.1 引言
    5.2 基于多特征输入和混合训练神经网络的多载波信号识别方法
        5.2.1 设计思路
        5.2.2 OFDM信号模型及特征
        5.2.3 基于多特征输入的混合训练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5.2.4 基于多特征输入的混合训练神经网络训练过程
    5.3 基于多特征输入和混合训练神经网络的多载波信号识别方法性能分析
        5.3.1 仿真设置
        5.3.2 自由空间信道中的识别性能
        5.3.3 大气时变信道中的识别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和其他成果

(4)基于PYNQ软硬结合的二维手势交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2 二维手势交互软硬件协同总体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介绍
    2.1 二维手势交互软硬件协同总体方案设计
        2.1.1 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的选择
        2.1.2 二维手势交互总体方案设计
    2.2 软硬件协同平台PYNQ的选择及相关工具介绍
        2.2.1 PYNQ软硬件协同平台的选择
        2.2.2 PYNQ硬件体系架构的介绍
        2.2.3 PYNQ开发工具链的介绍
    2.3 关键技术介绍
        2.3.1 图像处理技术介绍
        2.3.2 FPGA硬件加速技术介绍
        2.3.3 二维图像手势识别与交互技术介绍
        2.3.4 AXI总线传输技术介绍
    2.4 本章小结
3 二维手势交互FPGA硬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3.1 二维手势交互FPGA硬件部分总体方案设计
    3.2 二维手势交互FPGA硬件功能模块的实现
        3.2.1 ZYNQ基础功能模块的搭建与配置
        3.2.2 OV5640图像采集及显示模块功能的实现
        3.2.3 基于肤色的手势提取模块功能的实现
        3.2.4 基于统计规律的手势识别模块功能实现
        3.2.5 手势动作解析模块功能的实现
    3.3 二维手势交互硬件功能模块的整合
    3.4 本章小结
4 二维手势交互软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4.1 二维手势交互软件系统环境的搭建
    4.2 二维手势交互FPGA硬件模块驱动程序的设计
        4.2.1 OV5640配置模块驱动程序的设计
        4.2.2 图像缓存模块驱动程序的设计
        4.2.3 基于肤色的手势提取模块驱动程序的设计
        4.2.4 基于统计规律的手势识别模块驱动程序的设计
    4.3 二维手势交互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二维手势交互测试与总结
    5.1 二维手势交互测试
        5.1.1 二维手势交互功能测试
        5.1.2 二维手势交互延迟测试
        5.1.3 二维手势交互硬件加速对比测试
    5.2 二维手势交互测试总结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NB-IoT的客运站房防排烟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相关技术
    2.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2.2 系统故障监测技术
        2.2.1 霍尔传感器检测技术
        2.2.2 激光测距传感器技术
        2.2.3 加速度传感器技术
    2.3 NB-IoT通信技术
        2.3.1 LPWAN技术比较
        2.3.2 NB-IoT技术特点
        2.3.3 NB-IoT通信协议
        2.3.4 NB-IoT网络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终端总体硬件设计
    3.2 终端器件选型
        3.2.1 主控芯片的选型
        3.2.2 通信模块相关器件的选型
        3.2.3 电源电路模块相关器件的选型
        3.2.4 传感器模块的选型
    3.3 硬件电路设计
        3.3.1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3.3.2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3.3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3.4 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3.4 PCB设计
        3.4.1 PCB设计流程
        3.4.2 PCB绘制规则
        3.4.3 总体PCB布局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工具
    4.2 终端软件设计
        4.2.1 系统终端主程序设计
        4.2.2 NB-IoT通信程序设计
        4.2.3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3 云平台与终端通信设计
        4.3.1 Ocean Connect云平台介绍
        4.3.2 Ocean Connect云平台对接
    4.4 监测平台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终端硬件电路测试
    5.2 NB-IoT终端入网测试
    5.3 终端数据采集测试
        5.3.1 霍尔传感器采集测试
        5.3.2 GPS定位传感器采集测试
        5.3.3 激光测距传感器采集测试
        5.3.4 烟雾传感器采集测试
    5.4 监测平台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它科研成果

(6)具有可视化功能的远程监测与控制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远程监控终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需求分析
    2.2 可视化远程监控终端设计指标
    2.3 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2.4 主控芯片选型
3 可视化远程监控终端硬件平台设计
    3.1 可视化子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3.1.1 摄像头接口电路
        3.1.2 LCD驱动电路
        3.1.3 本地存储模块
        3.1.4 远程通信接口电路
    3.2 工控接口子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3.2.1 极性自适应的RS-485 总线接口电路
        3.2.2 模拟量采集与输出电路
        3.2.3 温度采集电路
        3.2.4 I/O控制接口电路
        3.2.5 北斗/GPS授时与定位
    3.3 系统电源设计
        3.3.1 工控接口子系统
        3.3.2 可视化子系统
    3.4 印刷电路板设计
4 可视化远程监控终端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设计框架
    4.2 可视化视频监控方案
        4.2.1 可视化视频监控软件框架
        4.2.2 基于时间的终端视频文件检索方法设计
        4.2.3 基于图片空间域的数字盲水印设计
    4.3 可视化子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4.3.1 开发环境搭建
        4.3.2 视频监控程序设计
        4.3.3 LCD显示驱动设计
        4.3.4 LCD触控屏界面开发
    4.4 工控接口子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4.4.1 模拟量与温度采集程序
        4.4.2 极性自适应的RS-485 总线通信
    4.5 远程通信程序设计
    4.6 子系统间互联通信软件设计
    4.7 上位机标定与配置软件设计
5 系统测试与测试结果分析
    5.1 可视化子系统测试
        5.1.1 电源测试
        5.1.2 可视化视频监控测试
        5.1.3 盲水印性能测试
        5.1.4 LCD触控屏测试
        5.1.5 远程通信接口测试
        5.1.6 存储器读写测试
    5.2 工控接口子系统测试
        5.2.1 精度测试
        5.2.2 实时性测试
        5.2.3 RS-485 总线通信测试
    5.3 子系统间互联通信测试
    5.4 功耗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高阶调制格式的相干光通信系统中非线性均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非线性均衡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相位共轭法
        1.2.2 Volterra级数非线性均衡技术
        1.2.3 数字后向传播算法
        1.2.4 基于微扰理论的非线性均衡技术
        1.2.5 基于机器学习的非线性均衡技术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干光通信系统
    2.1 引言
    2.2 相干光通信系统的高阶调制
        2.2.1 马赫增德尔调制器(MZM)及其工作原理
        2.2.2 I/Q调制器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2.3 高阶调制格式
    2.3 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信号损伤
        2.3.1 放大器自发辐射噪声
        2.3.2 激光器引入的频差和相位噪声
        2.3.3 光纤损耗
        2.3.4 色度色散
        2.3.5 偏振模色散
        2.3.6 光纤非线性效应
    2.4 相干检测技术
    2.5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2.5.1 IQ不平衡补偿和正交归一化
        2.5.2 色散补偿
        2.5.3 时钟恢复
        2.5.4 偏振解复用和偏振模色散补偿
        2.5.5 频偏估计
        2.5.6 载波相位恢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干光通信系统中非线性判决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非线性判决算法
        3.2.1 高斯混合聚类的基本原理
        3.2.2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M-QAM信号非线性判决算法
        3.2.3 高斯混合-最小均方算法(MoG-Least Mean Square)
    3.3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3.3.1 实验系统设置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特征工程-深度神经网络(FE-DNN)的非线性均衡方案
        4.2.1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4.2.2 用于方形M-QAM信号的基于FE-DNN的非线性均衡方案
    4.3 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均衡方案
        4.3.1 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Bi-GRU)架构
        4.3.2 用于M-QAM信号的基于Bi-GRU的非线性均衡方案
        4.3.3 复杂度分析
    4.4 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条件随机场的非线性均衡方案
        4.4.1 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Bi-LSTM)架构
        4.4.2 条件随机场(CRF)基本原理
        4.4.3 用于M-QAM信号的基于Bi-LSTM-CRF的非线性均衡方案
        4.4.4 复杂度分析
    4.5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4.5.1 实验系统设置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基于微扰理论和回归算法的非线性均衡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微扰理论和回归算法相结合的非线性均衡方案
        5.2.1 基于微扰理论的光纤传输模型
        5.2.2 线性回归基本原理
        5.2.3 支持向量回归(SVR)基本原理
        5.2.4 用于M-QAM信号的基于回归算法的非线性均衡算法
    5.3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5.3.1 实验系统设置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矿热炉电极筒盖相对位置与姿态测量及数据遥传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技术及方案设计
    2.1 矿热炉电极简介
    2.2 电极测长系统简介
    2.3 本系统的需求分析
    2.4 相对位置测量与姿态测量及遥传系统总体设计
        2.4.1 硬件总体设计
        2.4.2 软件总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热炉电极筒盖结构及硬件设计
    3.1 电源模块设计
        3.1.1 总体电源的功耗估计
        3.1.2 +24V转+5V DC-DC电源设计
        3.1.3 +5V转+3.3V LDO电源设计
    3.2 主控模块设计
        3.2.1 微控制器的选型
        3.2.2 基于MSP430F5359 的主控制电路设计
    3.3 姿态测量模块及其电源控制
    3.4 I~2C模块设计
        3.4.1 I~2C简介
        3.4.2 I~2C电平转换原理设计
    3.5 矿热炉电极筒盖结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MSP430指令系统
    4.2 软件规划
    4.3 软件主要实现的基本任务
    4.4 微处理器主程序设计
    4.5 各模块软件设计
        4.5.1 测距模块程序设计
        4.5.2 姿态测量模块程序设计
        4.5.3 TFT液晶屏模块软件设计
        4.5.4 数据遥传模块与主控板之间通信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试校准与分析
    5.1 TFT液晶屏显示调试
    5.2 相对位置测量传感器校准调试
        5.2.1 校准平台
        5.2.2 相对位置数据校准
    5.3 姿态测量传感器调试
        5.3.1 调试准备
        5.3.2 数据与波形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基于FPGA SRIO的存储器地面测试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2 方案设计
    2.1 设计指标
    2.2 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硬件电路设计
    3.1 电源卡设计
        3.1.1 供电电路
        3.1.2 信号调理电路
    3.2 主控卡设计
        3.2.1 供电模块电路
        3.2.2 SRIO时钟电路
        3.2.3 光电转换模块电路
        3.2.4 DDR2 模块电路
    3.3 数字量卡设计
        3.3.1 LVDS接口电路设计
        3.3.2 接口隔离方案
        3.3.3 异步422 接口电路
        3.3.4 同步422 接口电路
    3.4 本章小结
4 关键逻辑设计
    4.1 SRIO接口逻辑设计
        4.1.1 Rapid IO协议简介
        4.1.2 包格式
        4.1.3 IO逻辑操作
        4.1.4 Rapid IO IP核
        4.1.5 SRIO接口逻辑设计
        4.1.6 SRIO IP核的读写
    4.2 DDR2 接口逻辑设计
        4.2.1 DDR2 SDRAM的存储寻址原理
        4.2.2 DDR2 IP核
        4.2.3 DDR2 IP核的读写
        4.2.4 DDR2 SDRAM逻辑设计
        4.2.5 逻辑分析与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供电电流监测
    5.3 SRIO接口逻辑验证
    5.4 DDR2 SDRAM接口测试
    5.5 系统测试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面向令牌总线的测试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令牌总线协议理论研究现状
        1.2.2 总线协议测试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行文结构
2 令牌总线原理及测试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1 令牌总线协议介绍
    2.2 令牌总线原理分析及控制节点设计方案
        2.2.1 令牌总线编码方式
        2.2.2 令牌总线帧组成
        2.2.3 令牌总线帧格式
        2.2.4 令牌总线访问原理重要组成部分
    2.3 令牌总线测试系统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分析
        2.3.1 总线测试项研究与分析
        2.3.2 测试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3.3 总线数据采集技术研究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总线控制节点设计及令牌总线构建
    3.1 控制节点总体设计
    3.2 数据链路层设计
    3.3 控制节点状态机设计
    3.4 物理层设计
    3.5 构建令牌总线
    3.6 本章小结
4 令牌总线测试系统设计
    4.1 测试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1 AD采集电路设计
        4.1.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1.3 采样时钟电路设计
        4.1.4 主控模块设计
        4.1.5 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4.1.6 电源模块设计
    4.2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2.1 ADC08D500 控制设计
        4.2.2 FPGA与 ARM间的通信设计
        4.2.3 网口通信设计
        4.2.4 上位机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令牌总线控制节点验证
    5.3 令牌总线测试规程设计
        (1)物理层电气特性性能测试规程设计
        (2)数据链路层测试规程设计
    5.4 令牌总线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文章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基于格式控制的数据输出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家居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梁剑烽. 广西大学, 2021(12)
  • [2]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贾仁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卫星激光通信系统信号传输与识别方法研究[D]. 李姗姗.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基于PYNQ软硬结合的二维手势交互设计[D]. 邬亚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NB-IoT的客运站房防排烟监控系统研究[D]. 李玲.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6]具有可视化功能的远程监测与控制终端设计[D]. 张其宝.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高阶调制格式的相干光通信系统中非线性均衡技术研究[D]. 刘欣雨.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矿热炉电极筒盖相对位置与姿态测量及数据遥传系统设计[D]. 钱彩凌.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9]基于FPGA SRIO的存储器地面测试台的设计与实现[D]. 吕文强. 中北大学, 2021(09)
  • [10]面向令牌总线的测试关键技术研究[D]. 陈良昌. 中北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基于格式控制的数据输出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