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滤过性手术论文-赵忠华,李勇,史静华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论文-赵忠华,李勇,史静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光眼滤过性手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感染性眼内炎,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忠华,李勇,史静华[1](2018)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病人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2例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原因。分析发现,导致青光眼病人滤过性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原因包括抗增殖药物丝裂霉素的使用、病原微生物的侵袭、病人自身的因素等,提示临床应加强对青光眼滤过性术后眼内炎病人的病情观察以及健康宣教,告知病人注意眼部卫生,促使病人早日康复。(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期刊2018年14期)

张宁[2](2018)在《不同术式治疗首次滤过性手术后晚期滤过泡纤维化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的首要病因,它是一组以进行性的凹陷性视神经萎缩和特征性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唯一可控制的风险因素。临床上常见的降眼压方法有药物、激光、手术等。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光眼医生将目光投入到新的降眼压药物和非滤过泡依赖性手术的研发中,这无疑将给青光眼患者带来福音,但同时也势必加重其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多数新型药物和创新手术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仍需长期而广泛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事实上,滤过性手术目前仍是当前的主流术式。滤过性手术指的是将房水自前房直接或间接引流到球结膜下间隙,经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组织吸收入血,包括小梁切除术和房水引流装置植入术;小梁切除术仍是当前滤过性手术的金标准,Cairns 于 1968年首次提出半层巩膜瓣的概念,这标志着现代经典的小梁切除术式的形成。为了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许多学者对其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改良,主要运用可松解的调节缝线、联合使用抗代谢药如丝裂霉素 C(Mitomycin-CMMC)、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变薄的巩膜瓣、粘弹剂和羊膜,这些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术后功能滤过泡的形成;运用这些改良技术的小梁切除术也被称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虽然我们已做出巨大的努力,但随着机体的创伤修复,仍不可避免的造成滤过通道的纤维增生、包裹、瘢痕化,进而导致手术渐进性的失败。术后初期的滤过泡纤维化,可通过眼球按摩、针刺分离联合5-Fu结膜下注射等缓解或治愈。但进入术后晚期,滤过泡通道纤维化严重,往往需行二次手术。对于首次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这一类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通常可在另一部位再次行小梁切除术或外滤过引流装置植入手术,常用的引流装置为Ex-PRESS P200青光眼引流钉、Ahmed FP7青光眼引流阀。引流物植入术不咬切小梁、不切虹膜、对前房的干扰较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但这些引流植入物价格昂贵,而我国是一个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这笔费用对国家和个人都是一项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那么它们与小梁切除术相比,降压、安全效果如何,以及这两种引流物在临床上降压效果及安全又如何呢?目前国内外均未见同时比较这叁种手术方式治疗首次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青光眼患者的手术效果的报道,因而,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将收集并统计首次小梁切术后晚期滤过泡纤维化的这类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再次异位手术术后的早期临床资料,对比研究叁种术式即小梁切除术、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化患者的早期临床数据并进行归纳总结和统计学分析,以探讨引流物植入术对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优势和卫生经济学价值。对于初次青光眼手术后的滤过泡纤维化的患者,再次手术时,根据手术部位将其分为原位的复通手术和异位再次手术。后者在手术操作的难度和降眼压的效果方面显然具有显着优势。国内文献报道异位二次手术的1年成功率高达为76%-94%,但原位再次手术的报道不多;国外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显示原位滤过泡复通术的手术成功率仅为64.0%-69.7%,明显不及异位再次手术的效果。但前者付出了牺牲一个新的结膜手术空间的代价,为了节省手术部位、保留未来的手术区域,也考虑到上方滤过泡的患者舒适度比其他部位都好,不少学者建议原位行滤过泡的复通术。其实早在1941年,经典的小梁切除术式并未被提出时Ferrer等就发表了经结膜滤过泡复通的方法。原位滤过泡复通术还有叁个优点。首先,医师可为以后的异位二次手术创造适当时机以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和抗青光眼药物对异位二次手术的不良影响;二是原位再次手术不需要使用房水引流植入物,可节省一笔可观的医疗费用;叁是患者的心理认同较好。目前滤过泡复通的方法多为原位剖开滤过泡部位的结膜瓣和巩膜瓣后再切除瘢痕组织、疏通滤过道,因而亦称为开放复通术。晚期滤过泡纤维化患者,多数结膜肥厚、充血明显,瘢痕组织及巩膜瓣下贴附,加上术后长期抗青光眼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开放式滤过泡复通术的手术操作费时费力、损伤及炎症反应。另一方面,虽然羊膜具有促进上皮组织修复、抑制局部炎症反应、阻止新生血管和瘢痕形成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羊膜在滤过泡复通术中的作用目前并未获得足够关注。因而有必要对滤过泡复通术的术式进行改良以简化操作、减少损伤。我们对首次滤过性手术术后晚期滤过泡纤维化的患者行UBM检查,发现晚期滤过泡瘢痕导致失败的滤过道有不同的情况,不少患者的滤过道内口通畅且可见巩膜瓣下有与前房相通的潜在液性暗腔或显示囊状包裹的液性暗腔;针对这类患者,我们设计了微创复通联合5-Fu并羊膜移植的手术方式,即经过微小切口分离粘连的结膜和巩膜瓣,联合5-Fu滤过区浸泡和羊膜移植,以微创的方式疏通晚期失败的滤过通道。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将对同一时期在我院接受微创的滤过泡复通术和开放的滤过泡复通术的两组首次滤过性手术术后晚期滤过泡纤维化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来探讨这种改良的微创复通术在治疗滤过泡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们对相应的临床数椐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依据以上两个部分的研究结果,探讨首次滤过性手术术后晚期滤过泡纤维化的患者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现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归纳如下:一、小梁切除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和Ahmed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晚期滤过泡纤维化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目的对比观察小梁切除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和Ahmed引流阀植入术治疗首次小梁手术术后晚期滤过泡纤维化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首次小梁手术术后晚期滤过泡纤维化且在同一时期再次接受异位手术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术后的早期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再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的患者30例(34眼)(小梁组)、再次接受Ex-PRESS P200引流钉植入术的患者22例(25眼)(Ex-PRESS组)、再次接受Ahmed FP7引流阀植入术的25例(28眼)(Ahmed组)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理论住院天数、手术前后的视力和眼压变化及并发症。结果叁组的年龄、性别、青光眼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x-PRESS组和Ahmed组的理论住院时间、视力变化、术后滤过泡渗漏的发生率均优于小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x-PRESS组和Ahme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叁组组内手术前后眼压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组间手术前后眼压比较,Ex-PRESS组与Ahmed组降眼压幅度略高于小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小梁切除术后因晚期滤过泡纤维化需行异位再次手术的青光眼患者来说,与小梁切除术相比,Ex-PRESS引流钉和Ahmed引流阀植入术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二、UBM指导下的原位微创复通术治疗滤过泡纤维化的临床观察目的对比观察UBM指导下小切口下原位复通手术方法(简称微创复通术)对滤过泡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这是一个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比分析同一时期在我院接受UBM检查后选择行微创复通术(28例28眼,A组)和原位传统大切口的开放复通术(简称开放复通术;27例27眼,B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前、后的视力和眼压变化、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结果A、B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青光眼类型、初次手术方式、术后随访时间、术前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住院天数、术后3d视力、术后滤过泡渗漏发生率均优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各时间点的眼压水平均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64.3%、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UBM检查滤过道内口通畅且可见巩膜瓣下有与前房相通的潜在的液性暗腔或显示囊状包裹的液性暗腔的晚期滤过泡纤维化的患者,微创复通术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5-18)

唐建明,陆豪,忽俊,朱蓓菁,熊毅[3](2017)在《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生物羊膜移植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于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并进行手术的患者78例(92只眼)的临床资料。将全部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其中,单纯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为小梁切除组,行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的患者分为羊膜1组和羊膜2组。羊膜1组羊膜的植入位置为巩膜瓣下,羊膜2组羊膜的植入位置为结膜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完成。术前与术后视力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叁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眼压的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叁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滤过泡长径与宽径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两两比较。叁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叁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99,P<0.05)。对叁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眼压进行随访,不同时间点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15.67,P<0.05),但叁组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间)=1.28,P>0.05)。羊膜2组术后局部滤过泡充血的时间较另两组长,且滤过泡相对扁平。将叁组患眼的滤过泡长径与宽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66,20.40;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小梁切除组与羊膜2组滤过泡长径与宽径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t=10.55,8.97;P<0.05)。小梁切除组与羊膜2组各出现2例前房Ⅰ度并发症,经过散瞳处理后,恢复状况良好。叁组患者均未出现恶性青光眼及脉络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成功率为81.81%,羊膜1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1.67%,羊膜2组的手术成功率为88.24%。叁组手术成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P>0.05)。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显着,手术成功率较高,滤过通道瘢痕化明显减少,能够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手术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4期)

宋昱[4](2016)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围手术期眼压与疗效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围手术期眼压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需手术的60只眼,术前已经进行了药物降眼压治疗,根据围手术期眼压高低及前房深浅情况分为A组和B组,各为30只眼,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眼压变化及临床效果。结果 A组术后眼压(14.5±2.2)mm Hg,视力(0.3±0.2),周边前房深度>1/3CT~2/3CT,B组术后眼压(18.4±3.1)mm Hg,视力(0.2±0.1),周边前房深度1/4CT~2/3CT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与B组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青光眼的治疗最为常见手术方式为滤过性手术,而其手术效果具有可控性,在围术期控制好眼压,可提高治疗效果,提高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6年31期)

钱韶红[5](2016)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识别及相关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多数浅前房可自行或通过非手术方法缓解,必要时需行手术处理。本文就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相关处理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林明楷,葛坚[6](2016)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围手术期眼压与疗效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滤过性手术是治疗青光眼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手术效果的可控性一直是个棘手的临床难题。围手术期眼压是众多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可能是制订手术方案、预测远期疗效最好的生物学指标。本文对围手术期眼压与预后的关系做了简要描述,并对围手术期眼压的可操作性进行逐步深入分析,为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寻找可控、有序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胡佩宏[7](2016)在《吡非尼酮抑制兔眼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外引流通道瘢痕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实验将吡非尼酮应用于兔眼行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外引流通道,研究吡非尼酮对外引流通道瘢痕的作用。方法:1.实验动物:健康的成年新西兰兔28只,体重质量为2.0-2.5Kg,随机挑取其中4只作为空白组,将其余24只兔(24只眼,均为右眼)随机分成实验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每组8只兔。实验组:行抗青光眼常规滤过性手术,术中和术后分别在巩膜瓣、结膜下使用吡非尼酮;阳性对照组:手术操作方法同实验组,术中在巩膜瓣下一次性使用丝裂霉素;阴性对照组:手术操作方法同实验组,术中和术后分别在巩膜瓣、结膜下使用生理盐水。2.观察方法:分别于术后1、7、14、28d测量术眼眼压及观察眼前节情况、滤过泡形态,并在第1、2、4、12w分别分组处死动物,摘取眼球,标本行HE染色、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实验,比较α-SMA、VEGF、TGF-β1阳性情况。结果:1.术后1周内所有术眼均有结膜充血、分泌物,实验组未出现眼前节损伤,阳性对照组有角膜上皮点状缺损及前房渗出情况,阴性对照组出现前房出血,均在术后1周内消失。2.术后早期各组眼压显着下降,而后眼压缓慢升高,在术后14d和术后28d,阴性对照组与实验组、阴性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间眼压均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的功能性滤过泡阳性率较阴性对照组多(P<0.05)。3.术后1周时α-SMA、VEGF、TGF-β1在各组均有表达,且阴性对照组表达均强于其余两组;术后1月时,3种细胞因子在各组的表达较前减少,但阴性对照组表达仍显着强于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吡非尼酮应用于兔眼抗青光眼滤过术术区巩膜瓣及结膜瓣下,能够抑制α-SMA、TGF-β1表达,从而抑制外引流通道的瘢痕增生,使眼压保持在理想水平。2.吡非尼酮能够抑制VEGF表达,减轻外引流通道区域的新生血管。3.吡非尼酮对眼局部无刺激性,安全无毒。(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宏宇[8](2016)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及术后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光眼的滤过性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治疗患者2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例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治疗患者,经积极处理后前房全部恢复,前房恢复时间3~14 d。结论建立新的房水眼外引流途径,制作功能性滤过泡,即在巩膜、Tenon囊及结膜之间形成一个贮水池,可吸收房水并将房水引至眼外,降低眼压。(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6年06期)

黄沁园,周俊[9](2015)在《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患者住院天数及费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施行滤过性手术患者住院天数及费用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眼科2013年1月-2014年10月行单侧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患者100例,并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出院时的效果、住院天数和费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近的同时,干预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患者,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可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5年34期)

林洪文,谭耀坤[10](2015)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粘连小瞳孔超声乳化吸除术38例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粘连小瞳孔超声乳化吸除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8例(眼)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并发白内障粘连小瞳孔患者进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粘连瞳孔改善、角膜水肿及虹膜反应等。结果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矫正视力:0.60~1.0022只眼(57.9%),0.30~0.40 9只眼(23.7%),0.10~0.25 3只眼(7.9%),0.05~0.10 3只眼(7.9%),眼前指数1只眼(2.6%)。术后眼压:37只眼术后眼压恢复正常;1只眼术后眼压28 mm Hg,使用1种眼水可控制至正常。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后囊破裂、瞳孔变形和虹膜炎症反应等。结论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并发白内障粘连小瞳孔的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吸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的首要病因,它是一组以进行性的凹陷性视神经萎缩和特征性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唯一可控制的风险因素。临床上常见的降眼压方法有药物、激光、手术等。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光眼医生将目光投入到新的降眼压药物和非滤过泡依赖性手术的研发中,这无疑将给青光眼患者带来福音,但同时也势必加重其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多数新型药物和创新手术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仍需长期而广泛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事实上,滤过性手术目前仍是当前的主流术式。滤过性手术指的是将房水自前房直接或间接引流到球结膜下间隙,经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组织吸收入血,包括小梁切除术和房水引流装置植入术;小梁切除术仍是当前滤过性手术的金标准,Cairns 于 1968年首次提出半层巩膜瓣的概念,这标志着现代经典的小梁切除术式的形成。为了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许多学者对其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改良,主要运用可松解的调节缝线、联合使用抗代谢药如丝裂霉素 C(Mitomycin-CMMC)、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变薄的巩膜瓣、粘弹剂和羊膜,这些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术后功能滤过泡的形成;运用这些改良技术的小梁切除术也被称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虽然我们已做出巨大的努力,但随着机体的创伤修复,仍不可避免的造成滤过通道的纤维增生、包裹、瘢痕化,进而导致手术渐进性的失败。术后初期的滤过泡纤维化,可通过眼球按摩、针刺分离联合5-Fu结膜下注射等缓解或治愈。但进入术后晚期,滤过泡通道纤维化严重,往往需行二次手术。对于首次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这一类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通常可在另一部位再次行小梁切除术或外滤过引流装置植入手术,常用的引流装置为Ex-PRESS P200青光眼引流钉、Ahmed FP7青光眼引流阀。引流物植入术不咬切小梁、不切虹膜、对前房的干扰较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但这些引流植入物价格昂贵,而我国是一个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这笔费用对国家和个人都是一项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那么它们与小梁切除术相比,降压、安全效果如何,以及这两种引流物在临床上降压效果及安全又如何呢?目前国内外均未见同时比较这叁种手术方式治疗首次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青光眼患者的手术效果的报道,因而,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将收集并统计首次小梁切术后晚期滤过泡纤维化的这类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再次异位手术术后的早期临床资料,对比研究叁种术式即小梁切除术、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化患者的早期临床数据并进行归纳总结和统计学分析,以探讨引流物植入术对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优势和卫生经济学价值。对于初次青光眼手术后的滤过泡纤维化的患者,再次手术时,根据手术部位将其分为原位的复通手术和异位再次手术。后者在手术操作的难度和降眼压的效果方面显然具有显着优势。国内文献报道异位二次手术的1年成功率高达为76%-94%,但原位再次手术的报道不多;国外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显示原位滤过泡复通术的手术成功率仅为64.0%-69.7%,明显不及异位再次手术的效果。但前者付出了牺牲一个新的结膜手术空间的代价,为了节省手术部位、保留未来的手术区域,也考虑到上方滤过泡的患者舒适度比其他部位都好,不少学者建议原位行滤过泡的复通术。其实早在1941年,经典的小梁切除术式并未被提出时Ferrer等就发表了经结膜滤过泡复通的方法。原位滤过泡复通术还有叁个优点。首先,医师可为以后的异位二次手术创造适当时机以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和抗青光眼药物对异位二次手术的不良影响;二是原位再次手术不需要使用房水引流植入物,可节省一笔可观的医疗费用;叁是患者的心理认同较好。目前滤过泡复通的方法多为原位剖开滤过泡部位的结膜瓣和巩膜瓣后再切除瘢痕组织、疏通滤过道,因而亦称为开放复通术。晚期滤过泡纤维化患者,多数结膜肥厚、充血明显,瘢痕组织及巩膜瓣下贴附,加上术后长期抗青光眼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开放式滤过泡复通术的手术操作费时费力、损伤及炎症反应。另一方面,虽然羊膜具有促进上皮组织修复、抑制局部炎症反应、阻止新生血管和瘢痕形成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羊膜在滤过泡复通术中的作用目前并未获得足够关注。因而有必要对滤过泡复通术的术式进行改良以简化操作、减少损伤。我们对首次滤过性手术术后晚期滤过泡纤维化的患者行UBM检查,发现晚期滤过泡瘢痕导致失败的滤过道有不同的情况,不少患者的滤过道内口通畅且可见巩膜瓣下有与前房相通的潜在液性暗腔或显示囊状包裹的液性暗腔;针对这类患者,我们设计了微创复通联合5-Fu并羊膜移植的手术方式,即经过微小切口分离粘连的结膜和巩膜瓣,联合5-Fu滤过区浸泡和羊膜移植,以微创的方式疏通晚期失败的滤过通道。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将对同一时期在我院接受微创的滤过泡复通术和开放的滤过泡复通术的两组首次滤过性手术术后晚期滤过泡纤维化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来探讨这种改良的微创复通术在治疗滤过泡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们对相应的临床数椐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依据以上两个部分的研究结果,探讨首次滤过性手术术后晚期滤过泡纤维化的患者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现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归纳如下:一、小梁切除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和Ahmed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晚期滤过泡纤维化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目的对比观察小梁切除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和Ahmed引流阀植入术治疗首次小梁手术术后晚期滤过泡纤维化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首次小梁手术术后晚期滤过泡纤维化且在同一时期再次接受异位手术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术后的早期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再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的患者30例(34眼)(小梁组)、再次接受Ex-PRESS P200引流钉植入术的患者22例(25眼)(Ex-PRESS组)、再次接受Ahmed FP7引流阀植入术的25例(28眼)(Ahmed组)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理论住院天数、手术前后的视力和眼压变化及并发症。结果叁组的年龄、性别、青光眼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x-PRESS组和Ahmed组的理论住院时间、视力变化、术后滤过泡渗漏的发生率均优于小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x-PRESS组和Ahme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叁组组内手术前后眼压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组间手术前后眼压比较,Ex-PRESS组与Ahmed组降眼压幅度略高于小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小梁切除术后因晚期滤过泡纤维化需行异位再次手术的青光眼患者来说,与小梁切除术相比,Ex-PRESS引流钉和Ahmed引流阀植入术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二、UBM指导下的原位微创复通术治疗滤过泡纤维化的临床观察目的对比观察UBM指导下小切口下原位复通手术方法(简称微创复通术)对滤过泡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这是一个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比分析同一时期在我院接受UBM检查后选择行微创复通术(28例28眼,A组)和原位传统大切口的开放复通术(简称开放复通术;27例27眼,B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前、后的视力和眼压变化、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结果A、B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青光眼类型、初次手术方式、术后随访时间、术前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住院天数、术后3d视力、术后滤过泡渗漏发生率均优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各时间点的眼压水平均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64.3%、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UBM检查滤过道内口通畅且可见巩膜瓣下有与前房相通的潜在的液性暗腔或显示囊状包裹的液性暗腔的晚期滤过泡纤维化的患者,微创复通术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论文参考文献

[1].赵忠华,李勇,史静华.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病人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8

[2].张宁.不同术式治疗首次滤过性手术后晚期滤过泡纤维化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8

[3].唐建明,陆豪,忽俊,朱蓓菁,熊毅.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7

[4].宋昱.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围手术期眼压与疗效的关系分析[J].中外医疗.2016

[5].钱韶红.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识别及相关处理[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6

[6].林明楷,葛坚.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围手术期眼压与疗效的关系[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6

[7].胡佩宏.吡非尼酮抑制兔眼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外引流通道瘢痕化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6

[8].李宏宇.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及术后处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

[9].黄沁园,周俊.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患者住院天数及费用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5

[10].林洪文,谭耀坤.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粘连小瞳孔超声乳化吸除术38例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

标签:;  ;  ;  ;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论文-赵忠华,李勇,史静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