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沙发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包括伸缩机构、底座和防翻结构,所述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防翻结构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伸缩机构包括靠背组件,所述防翻结构包括延伸组件,所述延伸组件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延伸组件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底座靠近所述靠背组件的一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防翻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躺椅容易发生后翻的问题,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对防翻结构进行自动控制,提高了用户体验。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伸缩机构(1)、底座(2)和防翻结构,所述伸缩机构(1)设置在所述底座(2)上,所述防翻结构与所述底座(2)连接,所述伸缩机构(1)包括靠背组件,所述防翻结构包括延伸组件(3),所述延伸组件(3)一端与所述底座(2)连接,所述延伸组件(3)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底座(2)靠近所述靠背组件的一端。
设计方案
1.一种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伸缩机构(1)、底座(2)和防翻结构,所述伸缩机构(1)设置在所述底座(2)上,所述防翻结构与所述底座(2)连接,
所述伸缩机构(1)包括靠背组件,所述防翻结构包括延伸组件(3),所述延伸组件(3)一端与所述底座(2)连接,所述延伸组件(3)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底座(2)靠近所述靠背组件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包括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3)、第一底脚(22)和第二底脚(24),
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底脚(22)和第二底脚(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杆(21)、第一底脚(22)、第二连杆(23)以及第二底脚(24)依次连接形成框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组件(3)包括第一延伸杆(31)和第二延伸杆(32),所述第一延伸杆(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杆(31)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
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所述第一延伸杆(31)设置在所述第一底脚(22)的内侧,所述第二延伸杆(32)设置在所述第二底脚(24)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组件(3)与所述底座(2)之间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组件(3)与所述底座(2)之间转动连接,所述延伸组件(3)在三维空间内转动或所述延伸组件(3)在二维平面内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组件(3)在三维空间内转动,所述延伸组件(3)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第一转动角,所述第一转动角大于零时,所述延伸组件(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小于所述靠背组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角为0°~6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组件(3)与所述靠背组件同步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杆(31)包括第一固定部(311)和第一伸缩部(312),所述第一固定部(311)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3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23)连接,所述第一伸缩部(312)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部(311)的内部,所述第一伸缩部(312)靠近所述第二连杆(23)设置,所述第一伸缩部(312)在所述第一固定部(311)内滑动,
所述第二延伸杆(32)包括第二固定部(321)和第二伸缩部(322),所述第二固定部(321)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3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23)连接,所述第二伸缩部(322)套设在所述第二固定部(321)的内部,所述第二伸缩部(322)靠近所述第二连杆(23)设置,所述第二伸缩部(322)在所述第二固定部(321)内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杆(31)一端与所述第一底脚(22)靠近所述第二连杆(2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杆(31)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
所述第二延伸杆(32)一端与所述第二底脚(24)靠近所述第二连杆(2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杆(31)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杆(32)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的一端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组件(3)还包括连接杆(33),所述第一延伸杆(31)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或第一底脚(22)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杆(31)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33)连接,
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或第二底脚(24)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33)连接,所述连接杆(33)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23)远离所述第一连杆(21)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组件(3)在二维平面上转动,所述第一延伸杆(31)与所述第二延伸杆(32)相对转动,延伸杆与连杆之间形成第二转动角。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角为0°~85°。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翻结构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延伸组件(3)转动或滑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沙发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
背景技术
躺椅在家具行业中通常是众所周知的。用于描述包括后仰(斜躺)机构的家具制品。一般而言,躺椅是允许使用者后仰并且配备有可伸出的搁脚的椅子。躺椅常常采用豪华椅子的形式,但是,它们也可以采用超大座椅、加长座椅(a seatand-a-half)、情侣座椅、沙发、组合家具等形式。躺椅是一种利用关节活动原理进行折叠设计,通过各种折叠方式可以折叠收放。躺椅不仅脚踏能够随需求伸出,而且靠背也能随需求上升或下降,较传统的椅子更能让人放松,处于半睡的状态得到全身的放松和休息。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医院陪护椅、午休椅、户外休闲椅等。而折叠躺椅更由于其方便实用,折叠灵活,占用空间小等特点,更是被广泛应用于旅行休闲,办公室午睡、居家生活等方面。
目前,随着国内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尤其是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享受,因此,对于躺椅的多功能以及多样化要求越要越多。
但是,现有的躺椅存在以下缺陷:
现有的躺椅,当人向后靠,靠背向后转动的时候,后部的重力增加,躺椅容易发生后翻问题,给用户使用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躺椅存在后翻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包括:
伸缩机构、底座和防翻结构,所述伸缩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防翻结构与所述底座连接,
所述伸缩机构包括靠背组件,所述防翻结构包括延伸组件,所述延伸组件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延伸组件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底座靠近所述靠背组件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底脚和第二底脚,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底脚和第二底脚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杆、第一底脚、第二连杆以及第二底脚依次连接形成框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组件包括第一延伸杆和第二延伸杆,所述第一延伸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二延伸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一延伸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底脚的内侧,所述第二延伸杆设置在所述第二底脚的内侧。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延伸组件与所述底座之间滑动连接。
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延伸组件与所述底座之间转动连接,所述延伸组件在三维空间内转动或所述延伸组件在二维平面内转动。
优选的,所述延伸组件在三维空间内转动,所述延伸组件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第一转动角,所述第一转动角大于零时,所述延伸组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小于所述靠背组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角为0°~60°。
优选的,所述延伸组件与所述靠背组件同步转动。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延伸杆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一伸缩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第一伸缩部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内部,所述第一伸缩部靠近所述第二连杆设置,所述第一伸缩部在所述第一固定部内滑动,
所述第二延伸杆包括第二固定部和第二伸缩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第二伸缩部套设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内部,所述第二伸缩部靠近所述第二连杆设置,所述第二伸缩部在所述第二固定部内滑动。
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延伸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底脚靠近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
所述第二延伸杆一端与所述第二底脚靠近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
优选的,所述第一延伸杆伸出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杆伸出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组件还包括连接杆,所述第一延伸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或第一底脚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或第二底脚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侧。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延伸组件在二维平面上转动,所述第一延伸杆与所述第二延伸杆相对转动,延伸杆与连杆之间形成第二转动角。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角为0°~85°。
进一步的,所述防翻结构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延伸组件转动或滑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躺椅通过在原有躺椅的基础上增加防翻结构,使得躺椅的整个重心前移,能够防止靠背后仰时躺椅后翻;
2)本实用新型中的防翻结构可以自动控制,也可以手动控制,提供了躺椅防翻的多样化控制方式,提高用户体验;
3)本实用新型中的延伸组件能够实现三维空间内或二维平面内的转动,在躺椅的靠背不需要后仰时,通过转动操作,实现延伸组件的收藏,减小躺椅的占地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1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3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4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5所述的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伸缩机构,2-底座,21-第一连杆,22-第一底脚,23-第二连杆,24-第二底脚,3-延伸组件,31-第一延伸杆,311-第一固定部,312-第一伸缩部,32-第二延伸杆,321-第二固定部,322-第二伸缩部,33-连接杆,4-支撑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实施例1: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施例给出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的一种结构,具体的参阅图1,所述躺椅包括:
伸缩机构1、底座2和防翻结构,所述伸缩机构1设置在所述底座2上,所述防翻结构与所述底座2连接,
所述伸缩机构1包括括腿部组件、联动组件和靠背组件,所述腿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以及所述靠背组件依次连接,通过调节伸缩机构1,实现联动组件带动腿部组件的伸出或缩回,以及带动所述靠背组件的后仰和复原。实现整个躺椅的角度调节,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休息角度。
所述防翻结构包括延伸组件3,所述延伸组件3一端与所述底座2连接,所述延伸组件3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底座2靠近所述靠背组件的一端。
具体的,所述底座2包括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3、第一底脚22和第二底脚24,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底脚22和第二底脚2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杆21、第一底脚22、第二连杆23以及第二底脚24依次连接形成框架结构。
所述延伸组件3包括第一延伸杆31和第二延伸杆32,所述第一延伸杆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杆31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所述第一延伸杆31设置在所述第一底脚22的内侧,所述第二延伸杆32设置在所述第二底脚24的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组件3还包括连接杆33,所述第一延伸杆31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杆31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33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33连接,所述连接杆33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23远离所述第一连杆21的一侧。
所述底座2上还设置有多个支撑脚4,多个所述支撑脚4分别设置在连杆与底脚的连接处以及延伸杆与连接杆的连接处。
通过设置上述结构的防翻结构,通过将延伸杆设置在底脚的内侧,增强了整个底座的整体强调度,且延伸杆伸出原始躺椅的底座,向远离靠背组件的一端延伸,使得整个躺椅的重心前移,从而在靠背后仰的过程中,有效防止因沙发后部重力增加而导致躺椅后翻的状况发生。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方案中,通过连接杆33连接第一延伸杆32和第二延伸杆32仅是一个优选方案,在其他可实施的方案中,延伸组件3中也可以不设置连接杆33。
实施例2: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给了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的另一中结构,具体的,参阅图2,所述躺椅包括:
伸缩机构1、底座2和防翻结构,所述伸缩机构1设置在所述底座2上,所述防翻结构与所述底座2连接,
所述伸缩机构1包括括腿部组件、联动组件和靠背组件,所述腿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以及所述靠背组件依次连接,通过调节伸缩机构1,实现联动组件带动腿部组件的伸出或缩回,以及带动所述靠背组件的后仰和复原。实现整个躺椅的角度调节,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休息角度。
所述防翻结构包括延伸组件3和驱动件(图中未示出),所述延伸组件3一端与所述底座2连接,所述延伸组件3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底座2靠近所述靠背组件的一端。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延伸组件3相对于所述底座2滑动或转动。优选的,在本实施方案中,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延伸组件3相对于所述底座2滑动。
具体的,所述底座2包括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3、第一底脚22和第二底脚24,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底脚22和第二底脚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杆21、第一底脚22、第二连杆23以及第二底脚24依次连接形成框架结构。
所述延伸组件3包括第一延伸杆31和第二延伸杆32,所述第一延伸杆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杆31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所述第一延伸杆31设置在所述第一底脚22的内侧,所述第二延伸杆32设置在所述第二底脚24的内侧。
具体的,所述第一延伸杆31包括第一固定部311和第一伸缩部312,所述第一固定部311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3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23连接,所述第一伸缩部312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部311的内部,所述第一伸缩部312靠近所述第二连杆23设置,所述第一伸缩部312在所述第一固定部311内滑动,
所述第二延伸杆32包括第二固定部321和第二伸缩部322,所述第二固定部321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3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23连接,所述第二伸缩部322套设在所述第二固定部321的内部,所述第二伸缩部322靠近所述第二连杆23设置,所述第二伸缩部322在所述第二固定部321内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组件3还包括连接杆33,所述第一延伸杆31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杆31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33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33连接,所述连接杆33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23远离所述第一连杆21的一侧。
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连接杆33连接,通过驱动件驱动所述连接杆33沿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二连杆23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伸缩部312在所述第一固定部311中的滑动,带动所述第二伸缩部322在所述第二固定部321中的滑动,实现驱动件驱动延伸组件3相对于所述底座2的滑动。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延伸组件3中可以设置连接杆33,也可以不设置连接杆33,通过设置连接杆33可以提高防翻结构的稳定性,在不设置连接杆33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延伸组件3的滑动操作。在具体实施中,通过将驱动件与所述第一伸缩部312以及所述第二伸缩322部分别连接,从而通过驱动件直接驱动所述第一伸缩部312在所述第一固定部311内滑动,驱动所述第二伸缩部322在所述第二固定部321内滑动。
进一步的,在躺椅的靠背组件未向后仰时,所述延伸杆的伸缩部收藏于延伸杆的固定部内未伸出,这样可以减小躺椅的整体占地空间,当靠背向后仰时,所述躺椅自动控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延伸组件3相对所述底座2活动,或者用户手动控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延伸组件3相对所述底座2滑动。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在所述躺椅的腿部组件的下方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在靠背组件的下方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躺椅放置腿部的位置受到的压力,通过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躺椅支撑背部的位置受到的压力,其中,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均与躺椅的控制系统连接,并将检测到的压力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当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减小,同时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增大时,说明用户有调节躺椅向后仰的动作,此时,靠背组件受力增加,控制系统在接收到信号后控制驱动件驱动延伸组件3相对底座2做伸出运动。同理,当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增大,同时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减小时,说明此时用户在恢复靠背状态,恢复到坐的状态,此时控制系统控制驱动件驱动延伸组件3相对底座2做缩回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方案中,还可以根据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的实时压力止,对所延伸杆的伸缩部分段伸出。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在躺椅上设置第一控制按钮控制驱动件驱动延伸组件3相对底座2做伸出运动,设置第二控制按钮控制延伸组件3相对底座2做缩回运动。具体的,用户自行判断是否需要将靠背后仰,并根据在靠背后仰时判断是否需要将延伸杆的伸缩部伸出,通过分别启动第一控制按钮和第二控制按钮实现延伸组件3相对所述底座2伸出与缩回。
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多个支撑脚4,多个所述支撑脚4分别设置在连杆与底脚的连接处以及延伸杆与连接杆的连接处。
通过设置防翻结构,使其在原始躺椅的底座上向远离靠背组件的一端延伸,使得整个躺椅的重心前移,从而在靠背后仰的过程中,有效防止因沙发后部重力增加而导致躺椅后翻的状况发生,并且,通过设置防翻结构的延伸组件3与底座2之间滑动连接,实现延伸组件3相对底座2的伸出与缩回,在靠背没有向后仰时,可以将伸缩组件3中伸缩杆的伸缩部收藏于固定部,只有靠背后仰,为避免躺椅后翻的情况下伸出,可以有效减小躺椅的占地空间。进一步的,本方案中,可以通过压力检测值自动控制延伸组件相对底座的伸出或缩回,提高用户体验。
实施例3: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施例给出了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的另一种结构,具体的,参阅图3,所述躺椅包括:
伸缩机构1、底座2和防翻结构,所述伸缩机构1设置在所述底座2上,所述防翻结构与所述底座2连接,
所述伸缩机构1包括括腿部组件、联动组件和靠背组件,所述腿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以及所述靠背组件依次连接,通过调节伸缩机构1,实现联动组件带动腿部组件的伸出或缩回,以及带动所述靠背组件的后仰和复原。实现整个躺椅的角度调节,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休息角度。
所述防翻结构包括延伸组件3,所述延伸组件3一端与所述底座2连接,所述延伸组件3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底座2靠近所述靠背组件的一端。
具体的,所述底座2包括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3、第一底脚22和第二底脚24,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底脚22和第二底脚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杆21、第一底脚22、第二连杆23以及第二底脚24依次连接形成框架结构。
所述延伸组件3包括第一延伸杆31和第二延伸杆32,所述第一延伸杆31一端与所述第一底脚22靠近所述第二连杆2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杆31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所述第二延伸杆32一端与所述第二底脚24靠近所述第二连杆2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组件3还包括连接杆33,所述第一延伸杆31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或第一底脚22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杆31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33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1或第二底脚22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33连接,所述连接杆33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23远离所述第一连杆21的一侧。
通过设置上述结构的防翻结构,使得延伸杆伸出原始躺椅的底座,向远离靠背组件的一端延伸,使得整个躺椅的重心前移,从而在靠背后仰的过程中,有效防止因沙发后部重力增加而导致躺椅后翻的状况发生。
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多个支撑脚4,多个所述支撑脚4分别设置在连杆与底脚的连接处以及延伸杆与连接杆的连接处。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方案中,通过连接杆33连接第一延伸杆31和第二延伸杆32仅是一个优选方案,在其他可实施的方案中,延伸组件3中也可以不设置连接杆33。
实施例4: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可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的另一种结构,具体的,参阅图4,所述躺椅包括:
伸缩机构1、底座2和防翻结构,所述伸缩机构1设置在所述底座2上,所述防翻结构与所述底座2连接,
所述伸缩机构1包括括腿部组件、联动组件和靠背组件,所述腿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以及所述靠背组件依次连接,通过调节伸缩机构1,实现联动组件带动腿部组件的伸出或缩回,以及带动所述靠背组件的后仰和复原。实现整个躺椅的角度调节,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休息角度。
所述防翻结构包括延伸组件3和驱动件,所述延伸组件3一端与所述底座2连接,所述延伸组件3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底座2靠近所述靠背组件的一端。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延伸组件3相对于所述底座2滑动或转动。优选的,在本实施方案中,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延伸组件3相对于所述底座2转动。
具体的,所述底座2包括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3、第一底脚22和第二底脚24,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底脚22和第二底脚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杆21、第一底脚22、第二连杆23以及第二底脚24依次连接形成框架结构。
所述延伸组件3包括第一延伸杆31、第二延伸杆32和连接杆33,所述第一延伸杆31一端与所述第一底脚22靠近所述第二连杆2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杆31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33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一端与所述第二底脚24靠近所述第二连杆2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33连接,优选的,延伸杆与底脚之间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延伸组件3在三维空间内转动,所述延伸组件3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第一转动角,所述第一转动角大于零时,所述延伸组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小于所述靠背组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角为0°~60°。
优选的,在一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组件3与所述靠背组件同步转动。
在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可以单独手动控制延伸组件3的转动,具体实施中,可以在躺椅上设置第一控制按钮控制驱动件驱动延伸组件3向远离靠背组件的方向转动,设置第二控制按钮控制延伸组件3向靠近靠背组件的方向转动。具体的,用户自行判断是否需要将靠背后仰,并根据在靠背后仰时判断是否需要转动延伸杆,通过分别启动第一控制按钮和第二控制按钮实现延伸组件3先于靠背组件的向远离靠背组件方向的转动或后于靠背组件的靠近靠背组件的方向转动。
所述底座2上还设置有多个支撑脚4,多个所述支撑脚4分别设置在连杆与底脚的连接处以及延伸杆与连接杆的连接处。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方案中,通过连接杆33连接第一延伸杆31和第二延伸杆32仅是一个优选方案,在其他可实施的方案中,延伸组件3中也可以不设置连接杆33。在其他可实施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延伸杆31和所述第二延伸杆32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的一端相互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方案中,当延伸组件3中存在连接杆33时,将连接杆33的底部所在平面作为延伸组件3所在平面;当延伸组件3中不存在连接杆时,设置第一延伸杆31和第二延伸杆32的底部在同一平面内,并设置该平面为延伸组件3所在的平面,延伸组件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即为延伸组件3所在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通过设置本方案的防翻结构,能够实现延伸组件3在三维空间内或的转动,在躺椅的靠背不需要后仰时,通过转动操作,实现延伸组件的收藏,减小躺椅的占地空间。
实施例5: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可具有防翻功能的躺椅的另一种结构,具体的,参阅图5,所述躺椅包括:
伸缩机构1、底座2和防翻结构,所述伸缩机构1设置在所述底座2上,所述防翻结构与所述底座2连接,
所述伸缩机构1包括括腿部组件、联动组件和靠背组件,所述腿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以及所述靠背组件依次连接,通过调节伸缩机构1,实现联动组件带动腿部组件的伸出或缩回,以及带动所述靠背组件的后仰和复原。实现整个躺椅的角度调节,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休息角度。
所述防翻结构包括延伸组件3和驱动件,所述延伸组件3一端与所述底座2连接,所述延伸组件3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底座2靠近所述靠背组件的一端。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延伸组件3相对于所述底座2滑动或转动。优选的,在本实施方案中,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延伸组件3相对于所述底座2转动。
具体的,所述底座2包括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3、第一底脚22和第二底脚24,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底脚22和第二底脚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杆21、第一底脚22、第二连杆23以及第二底脚24依次连接形成框架结构。
所述延伸组件3包括第一延伸杆31和第二延伸杆32,所述第一延伸杆31一端与所述第一底脚22靠近所述第二连杆2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杆32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所述第二延伸杆32一端与所述第二底脚24靠近所述第二连杆2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杆32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杆23,延伸杆与底脚之间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延伸组件3在二维平面上转动,优选的,所述第一延伸杆31与所述第二延伸杆32相对转动,延伸杆与连杆之间形成第二转动角。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角为0°~85°。
优选的,在本方案中,第一延伸杆31以及第二延伸杆32在平面内的转动可以自动控制,也可以手动控制,其控制原理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阐述的伸缩自动控制以及手动控制原理,在伸缩自动控制以及伸缩手动控制的基础上合理性改动。
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多个支撑脚4,多个所述支撑脚4分别设置在连杆与底脚的连接处以及延伸杆与连接杆的连接处。
通过设置本方案的防翻结构,能够实现延伸组件3在二维平面内或的转动,在躺椅的靠背不需要后仰时,通过转动操作,实现延伸组件的收藏,减小躺椅的占地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47225.3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712182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A47C1/024
专利分类号:A47C1/024;A47C7/00
范畴分类:15C;
申请人:锐迈机械科技(吴江)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锐迈机械科技(吴江)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200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开发区同津大道西侧
发明人:李晓鸿;陈娇;吴林林;庞中
第一发明人:李晓鸿
当前权利人:锐迈机械科技(吴江)有限公司
代理人:郝传鑫;贾允
代理机构:44202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连杆机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