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清:龚自珍论“私”思想探析论文

王向清:龚自珍论“私”思想探析论文

摘 要:清龚自珍对私做了富有新意的探索,这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龚自珍关于私论的可取之处包括:肯定“私”的普遍性、提出私的起源问题以及公而有私三个部分。其不足之处表现在:没有对“私”下定义、没有回答“私”的起源问题、缺少对公私关系的辩证分析这几个方面。对龚自珍论私已有成果有待辨正的方面:忽略古代天人感应的文化背景、忽视龚自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和曲解龚自珍的公私观。

关键词:龚自珍; 论私; 合理性; 不足; 辨正

处在中国由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期的龚自珍,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毅然地推崇“私”,为私的合理性做论证。学术界对龚自珍《论私》素有探讨,然而,笔者认为还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商榷。

一、龚自珍《论私》的可取之处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公”是作为一种美德而被推崇的,而“私”则被当作一种道德之恶,被极力打压,有识之士唯恐被扣上自私为己的恶名。“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以公灭私”等训条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奉做道德信条,而鲜有人质疑。明末清初,我国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其生产力已经得到充分的释放并呈现出向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趋势。此时,我国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化,并且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意味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系统内部产生了新社会的经济萌芽。也正是由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这种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的背景下,李贽、黄宗羲、顾炎武、陈确等明清之际的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批为“私”做辩护的人。这些知识分子都对“私”做过探讨,但都是以隐晦的方式提出。而龚自珍却是第一次将“私”作为一种正面的因素加以肯定,这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具有卓著的地位。

(一)论证“有私”的普遍性

在龚自珍的观念里,私是人受天所禀,是人和自然所共有的性质,是人性中的本然,是不应该、也是不可能被人为的完全压制或磨灭掉的。龚自珍在论证私的普遍性之前,首先肯定了人性有私的合理性。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私的问题逐渐成为必须正视的话题。面对传统儒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等虚伪口号对私的否定,李贽针锋相对地指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也。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必力。”[1]60李贽认为“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人进取的动力,个人之“私”的合力更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因素。陈确指出:“故君子之爱天下也,必不如爱其国也,爱国必不如爱家与身也,可知也。惟君子知爱其身也,惟君子知爱其身而爱之无不至也。”[2]257换言之,陈确认为爱自己是“泛爱众”的前提和基础,人必自爱,而后爱诸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如何能够将爱施予他人。黄宗羲曾言:“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3]1认为私是人生之初就有的,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不能免矣。”[4]920认为人之有私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事情,这并非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笔者认为龚自珍在《论私》一文中从人与动物的两个区别来肯定人性中私存在的正当性、合理性。

其一,人与禽兽交配的区别。“且夫狸交禽媾,不避人于白昼,无私也。若人之必有闺闼之蔽,房帏之设,枕席之逆,赬頩之拒矣。禽兽之交,径直何私?”[5]92禽兽交合径直而行,没有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这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然而,人的交合却与动物不同,有羞耻、有遮蔽,这是“有私”的表现。龚自珍认为人之所以与禽兽不同,正是由于人性中的“私”,因为有私,人才脱离动物界。如果人性中没有“私”的存在,那么人和禽兽是没有区别的,即“私”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根据。因为人性中私的存在,人类才在自然界中脱颖而出,形成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社会。

其二,人和禽兽与同类之间关系的区别。“孰疏孰亲,一视无差。尚不知父子,何有朋友?若人则必有孰薄孰厚之气宜,因有过从宴游、相援相引、款曲燕私之事矣。今曰大公无私,则人耶?则禽耶?”[5]92处于社会中的人,是有远近亲疏之别的。一般而言,人最爱的是自己的父母,这是与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相联系的。仁,即爱人。儒家的仁爱思想虽然是“泛爱众”的,然而,却并不是无等差的爱。《论语》中有论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6]1也就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孝”即是孝顺父母、“悌”即敬爱兄长。儒家的仁爱是一种同心圆式的爱,就是说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然后爱自己的亲族,最后是邻里乡亲。这是一种有区别的、由内而外的、有亲疏远近的、有等差的、有“私”的爱。这种爱相比于墨家的“兼爱”更符合伦常。孟子言墨子曰:“无父无君,是禽兽也。”[7]121龚自珍则言:“今曰大公无私,则人耶?则禽耶?”[5]92这是借孟子之言表明人与禽兽的第二个区别,在同类之间的关系上,人有远近亲疏的分别,而禽兽则是没有的。

不同于以往的哲人将伦理道德当作“人禽之辨”的关键,龚自珍把“私”当作人与禽的最根本的区别,并且以这一区别来论证人性有私的合理性。他肯定私是人性的本然,对人性自私抱有宽容的态度。他的这种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开先河的功绩。

接着,龚自珍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方面论证了“私”的普遍性。一方面,从人副天数的观点出发,以天地、日月等自然现象之“私”来论证人性有私。“天有闰月,以处盈缩之度,气盈朔虚,夏有凉风,冬有燠日,天地有私也……”[5]92从自然推到人生的做法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普遍做法。龚自珍先在文中列举了自然界有私的现象,而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人类社会之私。这其中有明显的“人副天数”意味。这给人性之私寻找到了先天的依据。另一方面,龚自珍以“圣帝、哲后、孝子、贞妇、忠臣”等榜样人物有私论证私在人性中的普遍性。“圣哲帝后,明昭大號,劬劳于在原,咨嗟于在朝,史臣书之。究其所为之实,亦不过曰:庇我子孙保我国家而已……乃私自贞私自葆也。”[5]92该论证为其后揭露“大公无私”的虚伪性埋下伏笔:“私”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那么“无私”的要求是否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所有人;人天生普遍具有的某些特质是不能人为强制完全抹杀的,传统的“大公无私”这一违背人自然本性的道德标杆,是否具有可行性,亦或仅仅是统治阶级愚弄百姓的口号。此外,关于“私”的普遍性的论证,具有人人平等的意味,因为该论证是从“人副天数”的立场出发的,故而,具有天赋人权的意味。这是近代史上第一次朦胧提及人人平等的观念,对于人性的解放具有启蒙作用。

(二)提出公而有私的观点

龚自珍在公私关系上既不像陈腐儒生那样全盘否定私,也不像封建统治者那样一味虚伪地推崇公,而是持公私并存的观点。

有论者认为龚自珍论私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涉及何为私或者说私产生的原因。”[19]137为弥补这一缺陷,该论者从“物质的稀有性”“利益的排他性”以及“血缘关系及家乡情结的牵绊”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私”产生的原因。论者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对“私”产生的原因作了考察,然而,龚自珍是具有鲜明的唯意志论色彩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如果循着龚自珍的思路弥补他“没有探讨私产生的原因”的遗憾,却用唯物主义观点救场,这种做法实在是南辕北辙。通过对《论私》文本的研究,可推知龚自珍所谓的私是人与生俱来的而非外铄。在龚自珍看来:由于人性中存在私,才会产生物质的争夺,才会有所谓“物质的稀有性”“利益的排他性”以及“血缘关系及家乡情结的牵绊”等等。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唯心主义路线。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哲学家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在对某一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时,首先应该清楚的便是该哲学家的哲学立场。

就这个问题的解答来说,虽然《论私》的开篇即提出了“敢问私者何所始”的问题,但通篇没有对它做出清晰的解答。只不过是对私存在的合理性做论证而已,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由于没有对“私”做界定,因此,我们只能猜测,龚自珍所问的究竟是人性中的私的起源、还是私有制的起源、亦或是“私”这个名所指代的其他事物或观念的起源。从上文的阐述可知龚自珍所探讨的“私”乃是人性中的“私”。所以,他所问的乃是人性中的私的起源问题,而非是私有制经济的起源、阶级的起源或者是人与人之间亲疏远近关系的起源。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人性中的私的外在表现。人性中存在的私是人类社会中一切私的源头,而他所没有正面回答的问题正是人性中的私的起源问题。(只在文章中暗示人性的私来源于上天的赋予。)

其次,从人的心理层面来讲,私是公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之一,以此观点来看难以践行大公无私。古往今来,即使以“大公无私”为座右铭的官员,其“大公”的行为也不可能不包含为己的成分,而恰恰因为个人之私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公的实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岳飞精忠报国、苏武牧羊,不可能没有受自己内心之成就感、荣誉感以及知识分子的尊严的实现之私的影响。公(即公共利益)往往是在夹杂着个人之私的生命本能冲动的实现。所以,从这一方面讲,“大公无私”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小学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性的会发现这一现象,当学生在听一些节奏感较强、曲调动感的音乐时,就会不由自主的兴奋不已、手舞足蹈,并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相应的摆动。因此,在培养学生节奏感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抓住小学生肢体丰富这一特点,来帮助其把握音乐中的节奏,进一步的强化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培养效果达到最佳。

回波信号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拟合[7-9],本文通过根据回波信号选择混合指数模型[10]进行拟合。该模型可表示为: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7]54-57龚自珍在《论私》中极力为被视作洪水猛兽的“私”争取一席之地。不遗余力地论证“私”的合理性,批判“大公无私”的虚伪性。然而,像封建社会中许多为私的合理性做辩护思想家一样,龚自珍并不反对公,其反对的是对“私”的完全否定和对“公”的全盘肯定。但是在进行了论证和批判以后,龚自珍并没有就如何处理公私之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与“私”基本上呈现对举状态,言“公”必“私”,言“私”必“公”。法家韩非子有言:“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谓罚沮,人臣之私义也。”[16]128荀子有言:“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16]282虽然,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思想家,在谈论“公”或者“私”时,总是不忘“公私并举”,但是,能够探讨两者辩证关系的思想家,却是凤毛麟角。为封建正统道德做辩护的思想家往往“贵公贱私”,将“私”斥为毒瘤,彻底否定。而具有反抗启蒙精神的思想家,像龚自珍,则是片面论证私的合理性,而没有对“公与私”之间的关系做探讨。

龚自珍对“大公无私”虚伪性的批判间接肯定了“公而有私”的观点。他所批判的是“大公”对“公”全面肯定以及“无私”对“私”的全盘否定。自始至终,龚自珍从未否定过“公而有私”以及“公私兼顾”的观点。

二、龚自珍《论私》的不足之处

某些论者认为“龚自珍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私’的内涵混淆”[18]27,即认为龚自珍以自然现象论证人性“有私”的合法性的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自然界与人性是无法相互印证的。然而,该论者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便有了天人合一思想,虽然直至张载才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然而春秋以降的中国传统思想家大多数宣扬“天人合一”思想,诸如“人副天数”“天人本无二”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认为星坠、木鸣、地震、干旱、蝗灾等是上天对天子犯错的惩罚。故而,一遇到天灾帝王便颁发“罪己诏”痛定思痛,节衣缩食,宽松税赋徭役。所以,在封建社会里,龚自珍以自然界的现象论证人类社会的道德是可信的、并且是合理的。当然,如果我们立足于现在的立场来看,这种用自然现象抽象比附人类社会现象以论证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做法是错误的。然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对哲学观点的分析不能脱离其时代背景,而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现代的立场,局限于自己的时空观,而分析某一哲学观点。

(一)没有界定“私”的内涵

《论私》一文开篇即提“敢问私者何所始?”的问题,其所问的乃是“私”是如何产生的。人们在回答一个问题之前,先要明白问题所指。也就是说龚自珍应该先给“私”下一个定义,才能讨论“私”的产生问题。在不明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情况下所展开的讨论往往是不够精准的。此外,一个名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词性和指代。尤其是我汉字往往一词多义,就“私”来说不仅仅有名词词性、形容词词性、动词词性还有副词词性,故而就“私”的含义不下二十种。就名词词性而言,《诗·卫风·硕人》有文;“谭公维私。”[13]115此处“私”是一种称谓,中国古时女子称姊妹之夫为私。《诗·周南·葛覃》有诗文:“薄污我私。”[13]4此处“私”指日常衣服。“雨我公田,遂及我私。”[13]515此处“私”指私田。就形容词词性而言,《韩非子·大体》有言曰:“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14]208此处“私”是“个人的”之意。就动词词性而言,黄宗羲《原君》有言:“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15]125此处“私”是“偏私”之意。笔者所列举的只是一部分,在“私”的所有的含义中,龚自珍所论述的到底是哪一种呢?读者可以根据前后文进行推理判断,大概为羞耻心(禽兽交合与人的交合的不同之处体现)和利己心。不过,以现代的学术标准看来,龚自珍的这种做法是极其不严谨的。

(二)没有解答“私”的起源问题

在《论私》一文中,龚自珍开宗名义地提出了“敢问私者何所始”[5]92的问题。这体现了龚自珍对日常生活中集体性不显眼的现象——“私”的一种积极思考,也体现了知识分子独特而敏锐的感受世界的方式。一方面,从全文可知龚自珍所提出的“敢问私者何所始”这个问题本身就具备深刻的内涵。另一方面,龚自珍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并没有正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而只是对人性“有私”的合理性、广泛性以及大公无私的虚伪性等问题进行论证。

企业在进行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机制,来促进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进行。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监管力度处于不充足的状态,企业所建立的监管机制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加上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监管人员监管的力度较小,导致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难度加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也比较缓慢,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的风险因素仍然存在,风险发生的概率也没有下降。由此,强化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就这个问题本身来说,龚自珍所提问的并非是特殊的某些现象之私,而是本质上的、普遍意义上的私。龚自珍提出“敢问私者何所始也”的问题以后,先从自然界许多现象有私,进而论述到人类社会有私。他的论证明显地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人副天数的观念。《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声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16]108在董仲舒看来无论是人的精神还是形体都是天的副本。在私的产生问题上,龚自珍遵循的也是人副天数的理念。由于自然界存在私,而人的精神世界又是天的副本,故而,自然之私体现在人类社会便是人性有私。接着《论私》中以反诘式的口语问,为什么忠臣只对自己的君主忠诚?孝子只孝顺自己的父母?寡妇为什么忠于自己的亡夫?其言下之意是问,这人类社会有经济上的私利、政治上的偏私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利己行为。那么,这些行为都源自什么呢?龚自珍认为这源自人类的先天之私。至此,龚自珍论证了从自然之私到人性之私再到社会现象之私。在笔者看来,龚自珍所探讨的私,并非是现象之私,而是现象背后的本质之私。本质之私并非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先天的自然禀赋,而外在之私则是内在之私的表现。当然,生存竞争、物质利益的争夺可以强化人性中的私。在龚自珍看来,正因为人性中有私,人们才会有生存竞争、利益争夺以及人际间的远近亲疏关系。笔者认为这是理解《论私》的关键。所以纵观全文可知“敢问私者何所始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提问,而是一种破开现象,直击本质的问法,并且这个问题之中影射了该问题的答案。

第五届参评作品的拍摄风格已趋向于时尚摄影,时装人像、婚纱摄影与人体写真所占的比例较大,一些作品题材出现缺失。外模占据了很大比例,模式化、类型化、形式感,缺乏个性和神情表达是这一时期作品普遍存在的问题。当时有评委提出 “中国的人像‘十杰’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人像创作”。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写到:“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财富才可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分配……”[8]55财富的“公”是最根本的公。马克思指出:“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存在。”[9]829因此,要做到大公无私只有先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就是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公无私存在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谈“大公无私”不是扯淡就是谎言。

虽然,龚自珍没有在文章中明确回答私的起源问题。但是,就其在文章中的从天赋人数的观点出发,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这一论证过程来看是可以推知龚自珍对私的起源问题的回答的。自然界之私禀赋到人类之身,便为人性有私。而由于人性有私,体现到人类社会便是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普遍存在偏私的现象。显然,龚自珍认为人性之私、人类社会之私本质上是缘自于自然之“天”。

(三)缺少对公私关系的辩证分析

采用Design-Except 8.05软件对表2试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合,获得的响应值皂苷得率(Y)对酶解pH(A)、酶解温度(B)、盐添加量(C)真实值的回归模型方程为:

就实质而言,公私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公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公共的、大家的利益。而“公共”和“大家”是由个体所构成的,所以,维护公共利益,从一定层面来说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当然,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是存在矛盾的,在不少情况下,为了公共利益不得不牺牲个人或者是某个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私”是“公”存在的内在依据之一。如果没有私的存在,那么公将会失去意义和生命力。因为公最终是要落实到个人身上的,公利和私利的主体最终都是人,只是其实现方式不一样。当每个人都不在乎个人利益的时候,即公共利益的受益者都不在乎个人利益了。那么以维护大多数人利益为宗旨的公共利益也将失去其存在的动机和生命力,失去其在大众心中的地位,其存在与否似乎就无关紧要了。故而,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伴而存在的,两者互为前提,毁“私”即是灭“公”,去“公”则是亡“私”。

公与私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两者既相互斗争,又可以和谐共存。私的存在可以激发个人的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巨大驱动力,可以满足个人基本需求之上的美好生活,也是公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而公的存在,可以保障个人合理的利益不受侵犯,可以保障人的基本的生存需求。笔者认为,只有公与私,相得益彰的社会才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社会。在完全实行公有制的社会里,其发展是缓慢,甚至是停滞的。在完全的私有制的社会里,那些没有占据生产资料、生产工具,而又没有生产能力的贫人,是无法保障基本的生存需求的。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人即使有生产能力,但是没有一定的生产对象和生产工具,是极容易产生压迫和剥削的。

在证伪了“大公无私”后,龚自珍论证了自己公而有私的哲学主张。他认为人性中的“私”来自人的自然本性,即“私”是来自人的天性层面的东西,而所谓善恶是对身处社会中的人的道德评价。道德评价受评价者立场的支配,不一定是合理的。因而,我们不能以它来约束自然禀赋给个体的“私”。在传统的道德训条里,“私”为万恶之源,是为统治阶级的文人墨客所批抑的对象。《墨子·尚贤》有言曰:“举公义,譬私怨。”[10]44《商君书·画策》亦有言曰:“国乱者,民多私义;兵弱着,民多私勇。”[11]228《淮南子·主术训》提到:“公道通而私道塞矣。”[12]419在这些观点中,都将公与私对立起来,完全有毁私存公的意味。与这些先哲相比,龚自珍的高明之处在于以公为前提肯定了私的合理性。龚自珍指出:“七月之诗人曰:‘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先私后公也。大田之诗人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楚茨之诗人曰:‘备言燕私。’先公而后私也。采蘋之诗人曰:‘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公私并举之也。羔羊之诗人曰:‘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公私互举之也。”[5]92-93在这段文字中,龚自珍对人性中私的合理性作了进一步论证,但并没有因肯定私而否定公。他所提倡的乃是“公私并存”,实际上是对“大公无私”的扬弃,笔者认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大背景下,“大公无私”的道德训条御使民众几千年,在此环境下成长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提出“灭公”的主张。由此可以推知龚自珍所肯定的私,是在“大公”的前提下,肯定个人之私存在的合理性、正当性。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绝大多数肯定私的思想家也都是如此,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都不例外。

三、对学术界《论私》研究成果辨正

(一)忽略古代天人感应的文化背景

任何思想主张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局限性。龚自珍的《论私》由于其时代性质以及个人原因等等,也存在一些不足的遗憾。

(二)忽视龚自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立场

首先,龚自珍揭露了“大公无私”的虚伪性。《论私》中写到:“且夫子哙,天下之至公也,以八百年之燕欲予子之。汉哀帝,天下之至公也,高皇帝之艰难,二百祀之增功累胙,帝不爱之,欲以予董贤。由斯以谭,此二主者,其视文、武、成、康、周公、岂不圣哉?”[5]92龚自珍引用燕王子哙让位于子之以及汉哀帝欲让位于董贤的例子来说明在古代帝王那儿所谓的“大公无私”仅仅是用来博取名声、满足私欲的手段。子哙让位于子之,非出于让贤,而是其天真无能、被朝臣愚弄想效仿先贤赢得好名声的结果。汉哀帝刘欣欲让位于董贤更是荒唐至极,打着让贤的名号,其实乃是自知行将就木,命不久矣,想要庇护断袖之爱董贤而已。此等行为无异于将祖宗基业、刘氏山河当作其一人之私产以满足一己偏私之心。诸如此类即是“以墨之理,济杨之行。”[5]92其虚伪性可见一斑。在中国古代,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在表面上是分开的,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皇室私库倾吞国家财产的现象,然而自秦汉时期,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就已经正式成为两种相对独立的收支系统,各有收入来源、用途和管理机构等。唐玄宗时,设立大盈库,除了租庸正额纳入国库外,其他项目收入均归大盈库以供皇室私用,而实际上皇室的支出仍由国家财政负担。这种随意动用国家财产,以天下之税收供养皇室的做法,实际上乃是一种损公肥私的行为。统治阶级在为“大公无私”摇旗呐喊的同时,自己却表里不一。他们所提倡的道德,只是用来约束被统治的普通百姓而已,而不包括自己。这便是统治阶级虚伪的真面目,“大公无私”便是其虚伪的杰作。龚自珍批判“大公无私”不仅仅痛斥了“无私”这种完全否定人性之私的观点,更鞭挞了封建统治者丑陋荒淫的真面目。

(三)曲解龚自珍的公私观

《龚自珍的“私”论探析》一文认为龚自珍“没有看到公私的相对性,片面鼓吹私,而无视公”[19]137《龚自珍论“私”》一文提出“龚自珍在痛斥那种假公济私的行为之时,也把‘大公无私’这一公共美德放弃了,似乎不相信在政治领域应当追求公众的最大利益。”[20]69如果熟读文本,可知此两位作者对龚自珍《论私》的文本的理解是不到位的。龚自珍论私的逻辑顺序为:论证“私”存在的合理性和普遍性,批判“大公无私”的虚伪性,论证公而有私的立场。从这一逻辑展开过程可知龚自珍并没有否认“公”。且在最后一部分列举的《诗经》里所讲的公私问题,表明无论是“先公后私”还是“先私后公”抑或是“公私并举”都不曾将私从人性中抹灭掉,私和公一样,两者的存在都具有合理性。如此等等都证明龚自珍只是极力论证“私”的合理性,即使有对“大公无私”的批判,批判的也是对“公”的完全肯定,对“私”的完全否定,这根本不能证明龚自珍在这里片面强调了“私”。此外,从龚自珍对“大公无私的虚伪性”的批判中可以知道,他所痛恨的是统治阶级那种假公济私的行为,痛恨这种行为对“公”的妨碍。像明清之际的大多数思想家一样,龚自珍虽然肯定私,批判大公无私,但是,内心从来不曾否定公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家所要求的只是在“大公”的前提下,肯定合理范围内的“私”。在《论私》一文的最后列举的七月之诗、大田之诗、羔羊之诗的意味是这样的:虽然“公”确确实实重要,但是,并不能因为“公”的重要,就否定了“私”存在的合理性。而况,在整篇文章中龚自珍都没有表明“公”就不重要。此外,我们应该清楚在“贵公贱私”的传统封建社会背景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否认“公”的重要性的。至多,我们能说龚自珍在《论私》一文运用大量的笔墨论述私,而缺少对公、以及公私关系的论述。综上,龚自珍在《论私》一文中根本就不存在片面强调私以及完全放弃大公无私这一公共美德的问题。

此外,“对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缺乏辨证的理解”[18]27这种提法有苛求古人之嫌,忽视了思想主张提出的社会背景。如果单单从文本来看,《论私》在公私关系上确实有很多方面没有提及。但是,任何思想主张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背景,龚自珍私论提出的背景是“大公无私”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领域统治了几千年,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直被打压的“私”其存在的合理性迫切需要得到伸张。所以龚自珍为凸显私,而刻意回避在传统教条里推崇了几千年的“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运作模式上,朱口村、音山村等7个贫困村共同成立泰宁春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业主建成一栋单体面积15亩的全智能温控大棚及附属设施。将全智能温控大棚及附属设施作为资产托管给福建金湖牧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经营,由福建省农科院提供技术支持。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全智能温室大棚、农业科普教学馆、VR生态餐厅、四季采摘园等多个子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1)公众及舆论监督。“走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同样需要相信与依靠群众。水污染治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他们的积极参与监督,犹如增加了海量的智能监测终端,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很难躲避群众的监督。以往水污染问题的查处,人民群众与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公众举报电话、公众网络监督平台、乃至公众“测水亭”免费测水质的设置等,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方便条件(见图1)。

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现实中的问题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反映。龚自珍身处清朝中后期,社会弊端积重难返,帝国呈现一派衰败景象。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且吏治腐败,财政混乱,军纪涣散;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用四书五经严格地限制人们的思想;经济上,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外加之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鸦片泛滥,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虎视眈眈。可以说身处该时代的人犹如身处黑暗的牢笼中。物极必反,在清末这衰败的社会中孕育着新的希望。我国农业封建社会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其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已经达到顶峰,具备了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的能力。从这一方面说,清朝的衰败是必然的,而为人性中的私存在的合理性做辩护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龚自珍以一种知识分子的直觉,举起了人性有私这面大旗,这无疑对当时的社会具有启蒙意义。

锅炉汽包水位自动调节的任务是使给水量与锅炉的蒸发量相平衡,并维持汽包中的水位在工艺允许的范围内。水位过高,会影响汽包内汽水分离效果,使汽包出口的饱和蒸汽带水增多,造成不良后果;水位过低则造成水的急速蒸发,汽水自然循环破坏,锅炉壁容易被烧坏,严重时会造成爆炸事故。

大学生毕业实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专业面临的问题还不尽相同。但是“实习经费少”几乎是大部分学校及专业的共同面临的问题。虽然极少数单位可以开出比较高的实习工资,但是绝大部分单位是不会给实习工资的。理由很简单:学生是来学习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难以给单位带来效益,而且还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工作。学生是交了学费的,一般不会自己再来承担实习费用,但是校方的实习经费又是有限的,并且大部分学校的实习经费是比较低的。有些学校提供的实习经费甚至难以解决学生到实习单位的路费,住宿是更大的难题,很多好的实习单位本可以提供实习机会但就是因以上问题的存在而无法实现合作。

首先,论证人性有私的合理性。这是对被压抑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民众的人性的一次伸张,有利于激起个人的主体意识。倡导个人的合理私欲,有利于维护个人的权益,促进人性的崛起。其次,在龚自珍之前,知识分子对私的肯定大多数是隐晦不明的,而在他将此正式提出来之后,更多的知识分子勇于将私的合理性论证提上明面,开近代论私先河。更为后来梁启超、康有为、陈独秀等人的资本主义改革开理论基础。最后,肯定私的合理性也是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做理论支撑。虽然龚自珍的《论私》一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总体上来说瑕不掩瑜。尤其在清末这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异常紧张的时代来说,敢于为人性有私做辩护,敢于讽刺统治阶级大公无私的虚伪性体现了龚自珍作为知识分子的勇气和担当,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

参考文献:

[1]李敖主编.何心隐集·李贽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2]陈确.陈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6]杨伯峻,杨逢彬注释.论语·学而[M].长沙:岳麓书社,2000.

[7]方勇译注.孟子·滕文公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5.

[8]莫尔.乌托邦[M].上海:三联书店,1956.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周才珠,齐瑞端.墨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

[11]梁万如译注.商君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12]刘康德撰.淮南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3]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4]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5]赵轶峰注说.明夷待访录[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

[16]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刘心坦.龚自珍和他的性无善不善而有私说[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

[19]彭文佳.龚自珍的“私”论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4).

[20]吴晓番.龚自珍论“私”[J].华北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6(4).

On Gong Zizhen's“Private”Thought

WANG Xiang-qing,JIA Xiao-qio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

Abstract:During the Qing dynasty,Gong Zizhen made a creative exploration of private affair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The merits of Gong Zizhen's Private theory include“affirming the universality of‘private’”“raises the private origin question”and“the public but has the private”three parts.The shortcomings are as follows:“no definition of‘private’”“no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the origin of‘private’”“no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public-private relationship”The exist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Gong Zizhen's discussion on private affairs need to be corrected,including:“Ignoring the ancient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Ignoring Gong Zizhen's philosophical stand of subjective idealism”and“misinterpret Gong Zizhen's view of public interests”.

Key words:Gong Zizhen; theory of the private; rationality; inadequate; just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B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9) 09-0052-06

收稿日期:2019-06-27

作者简介:

王向清,1960年生,男,湖南邵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贾晓琼,1994年生,女,湖南桃江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标签:;  ;  ;  ;  ;  ;  ;  ;  ;  ;  ;  ;  

王向清:龚自珍论“私”思想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