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叶瓣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瓣膜,心脏,疾病,存活率,机械,相容性,外科学。
双叶瓣膜论文文献综述
[1](2017)在《英国MHRA发布关于置换双叶人工机械瓣膜–倒置植入风险的警示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布日期:2017年8月31日警示产品:人工机械瓣膜警示原因:MHRA了解近15年来全球范围内共计发生了不同型号的双叶人工机械假体瓣膜被倒置植入的5起事件,因为它们被颠倒放置在瓣架上。实际的数字很可能更高,因为此类事件存在漏报。(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刊》期刊2017年12期)
武亮亮,宋强,刘涛,刘丽,黄楠[2](2014)在《可用于双叶心脏瓣膜的聚甲醛的血液相容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16L不锈钢、聚甲醛(POM)以及低温各向同性热解碳(LTIC)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作为心脏瓣膜瓣叶材料的可行性。通过样品表面水接触角的测量判断亲疏水性,利用血小板黏附实验、凝血酶时间测定以及溶血率实验评估其血液相容性。结果表明:POM具有疏水性、较低的溶血率,样品表面血小板的黏附数量和被激活程度均低于316L不锈钢并与LTIC相近。本研究指出了POM作为双叶心脏瓣膜瓣叶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钟宏,冯毅,郑贵雄,梁彦,冯旭[3](2013)在《国产GK型双叶式机械瓣膜的临床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和评价国产GK型双叶机械瓣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和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291例心脏瓣膜病变病人行瓣膜置换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75例,二尖瓣置换术131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85例,共植入GK双叶瓣376枚,其中二尖瓣216枚,主动脉瓣160枚;术后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定期随访和检查是否有与瓣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果:本组病人住院期间死亡9例,4例轻度瓣周漏,5例再次开胸止血,5例术后伤口感染,6例轻度低心排综合症,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无发生机械瓣膜故障或失灵病例;除死亡病人,所有病人病愈出院。随访219例病人,最长生存时间4年2个月,最短随访时间7个月,平均35.5个月,2例心脏骤停死亡。其余病人均长期生存,心功能Ⅰ级153例,Ⅱ级119例,Ⅲ级3例,随访病人大多数可从事不同程度的体力劳动,生活质量良好;未发现与瓣膜有关的并发症。结论:GK双叶机械瓣早期临床应用获得了满意效果,其近、中期随访未发现与瓣膜相关的并发症,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胡振东[4](2013)在《GKS双叶式机械心脏瓣膜临床应用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GKS双叶式机械心脏瓣膜临床应用经验,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0月313例患者植入GKS双叶式机械瓣膜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5例,女188例;年龄13~72(38.23±11.32)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293例,心功能YNHA分级,Ⅰ级18例,Ⅱ级101例,Ⅲ级167例,Ⅳ级27例。手术植入GKS人工瓣膜382枚,其中二尖瓣255枚,主动脉瓣127枚。结果手术早期死亡4例,以低心排血量综合症常见,各种并发症47例,以各种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肺部并发症多见。晚期并发症以慢性充血心衰和心律失常为主。结论在瓣膜置换术中,GKS人工瓣安全、有效,更适合我国目前国情。充分的术前准备,适度的术后抗凝治疗是提高近中期疗效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3年22期)
祁亮,宋兵,刘瑞生,唐汉博,赵宏林[5](2012)在《国产CL-V型双叶人工心脏瓣膜与进口St.Jude双叶瓣的临床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和评价国产CL-V型双叶瓣植入人体后的早期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10年5月对38例心脏瓣膜病变患者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使用国产CL-V型双叶瓣18例(CL组),男8例,女10例;年龄(47.4±6.2)岁;体重(64.7±11.9)kg;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15例,Ⅳ级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DVR)2例,共植入CL-V型双叶瓣20枚。使用进口St.Jude双叶瓣20例(SJM组),男9例,女11例;年龄(49.7±7.6)岁;体重(66.1±11.1)kg;术前心功能分级Ⅲ级15例,Ⅳ级3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DVR2例;共植入St.Jude双叶瓣22枚。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7d,术后6个月的临床结果、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和血液相容性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无早期死亡(30 d内),无术后早期并发症;随访率100%,平均随访时间19.8(6~61)个月。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均从Ⅲ~Ⅳ级提高为Ⅰ~Ⅱ级,CL组心胸比率为0.51±0.05,左心房长径(44.5±7.8)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46.6±4.1)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5.3%±7.7%,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35.0%±7.1%;SJM组心胸比率0.51±0.06,左心房长径(45.8±9.6)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46.2±9.8)mm,LVEF 64.1%±9.0%,LVFS 34.9%±4.7%,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同型号27 mm双叶瓣,平均跨瓣压差CL组(5.1±0.9)mm Hg,SJM组(5.8±0.8)mm Hg;有效瓣口面积CL组(2.3±0.3)cm2,SJM组(2.5±0.2)cm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血小板计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属正常范围,未发现溶血反应及溶血性贫血。采用相同的抗凝治疗强度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5~2.5],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及近期随访中均未发现血栓栓塞和严重的抗凝相关出血事件。结论国产CL-V型双叶瓣早期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与St.Jude双叶瓣类似,其早期临床疗效明显,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液相容性良好;近期随访中患者心功能改善,未发现与人工瓣膜有关并发症,对其中、远期疗效需做进一步随访观察。(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宋兵,祁亮,唐汉博,赵宏林,李元敏[6](2012)在《应用国产CL-V型双叶瓣行瓣膜置换21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和评价新型国产CL-V型双叶型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的早期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本组21例患者,行左房室瓣置换18例,左房室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置换3例。共植入进口瓣膜(23A)1枚,CL-V型双叶瓣23枚,其中CL-V型双叶瓣左房室瓣位21枚(25M 1枚、27M 20枚)、主动脉瓣位2枚(23A 1枚、25A 1枚)。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6个月心脏房室大小、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血液相容性指标;观察围术期及随访中是否有瓣膜相关并发症。结果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6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8个月(1.7年)。本组无早期死亡(术后30 d内),术后早期及近期随访中血流动力学性能稳定,血液相容性良好,未发现与瓣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CL-V型双叶瓣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近期随访中未发现人工心脏瓣膜相关的并发症,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强华[7](2007)在《人工双叶机械瓣膜的制造及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心脏瓣膜是用机械或生物组织材料加工制造的一种用来替代病损心脏瓣膜功能的人工器件。迄今为止,人工双叶机械心脏瓣膜是机械瓣膜发展的第四代,由于具有中心流场和寿命长而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开发出本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双叶机械瓣膜的制造加工工艺。本论文首先从引入“人工心脏瓣膜”这个概念入手,介绍了国内外各种人工心脏瓣膜的发展历程、现状和人工心脏瓣膜的性能要求。由于钛合金具有很多优异的综合性能而成为人工心脏瓣膜的首选材料。但是钛合金是典型的难加工材料,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很难满足技术要求。本文基于放电加工的原理,综合选用电火花线切割和电火花成型等特种加工方法并以25型的瓣膜为例,对瓣环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探索研究。开发出钛合金材料的瓣环加工工艺,包括工装的设计制作,电极材料的选用和电极的制作,加工工艺参数的选择,并对其电火花加工后的试件进行退火以消除其残余应力。通过试样的加工,证实此工艺是可行的。其次本文对热解炭材料的瓣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探索研究,包括工装电极的设计制作,加工工艺参数的选择等,通过试样的加工验证了此工艺的可行性。最后,本文利用有限元Ansys软件对瓣膜的装配有关内容进行了分析,计算出了瓣膜装配时瓣环的最大挤压变形量,并对瓣膜装配时垫片材料进行了优化选择。(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7-05-01)
仲京,唐跃,孟亮,张红超,王喆[8](2005)在《GK型双叶式人工心脏瓣膜动物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GK型双叶式人工机械心脏瓣膜(GK双叶瓣)置入动物体内,行瓣膜置换实验研究。方法7只绵羊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或肺动脉瓣置换术,共植入GK双叶瓣7枚(二尖瓣4枚、主动脉瓣3枚)。通过术后循环呼吸系统监测、血生化系统及细菌学检验、血液动力学测定、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及长期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综合判断GK双叶瓣的整体性能和对各主要脏器的影响。结果7只动物中1只手术中死亡,6只长期生存(超过30 d),最长生存时间378天。长期生存的动物中未发现感染、栓塞等瓣膜相关并发症。5只动物按计划分别于1、3、6个月处死,尸检观察人工瓣膜表面光滑、启闭自如,各主要脏器包括肺、肾、肝、脾、心肌和脑组织经组织学检查均无栓塞等异常改变。结论GK双叶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久性和血流动力学特性,置入动物体内可获得满意的长期生存效果。(本文来源于《空军总医院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仲京,易定华,蒋树林,李彤,韩振[9](2005)在《国产GK型双叶式人工心脏瓣膜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和评价国产GK型双叶式人工心脏瓣膜(GK双叶瓣)植入人体后的早期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对61例心脏瓣膜病变患者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 VR)3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6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M VR+AVR)11例。共植入GK双叶瓣72枚,其中二尖瓣45枚,主动脉瓣27枚;术后监测血液相容性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定期随访和检查是否有与瓣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30d内);随访61例,随访1年至2年6个月,远期因外伤死亡1例;其余60例患者术后心功能均从Ⅲ~Ⅳ级转为Ⅰ~Ⅱ级,血流动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良好,生活质量改善。结论GK双叶瓣早期临床应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其近期随访未发现与瓣膜相关的并发症,中、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05年05期)
仲京,万士杰,王维新,李一粟,陈元恒[10](2005)在《新型(GK)双叶式人工心脏瓣膜的初步临床应用(附20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GK型双叶式人工心脏瓣膜(GK双叶瓣)植入人体后的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例病人行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其中二尖瓣替换(MVR)14例,主动脉瓣替换(AVR)4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MVR+AVR)2例。术后定期随访和检查是否有瓣膜相关的并发症。结果全组无死亡。无并发症,长期生存已1年至2年半。术后病人心功能均已从Ⅲ~Ⅳ级转为Ⅰ~Ⅱ级,血流动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良好,生活质量改善。结论GK双叶瓣初步临床应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其近期随访结果未发现与瓣膜有关的并发症。(本文来源于《空军总医院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双叶瓣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316L不锈钢、聚甲醛(POM)以及低温各向同性热解碳(LTIC)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作为心脏瓣膜瓣叶材料的可行性。通过样品表面水接触角的测量判断亲疏水性,利用血小板黏附实验、凝血酶时间测定以及溶血率实验评估其血液相容性。结果表明:POM具有疏水性、较低的溶血率,样品表面血小板的黏附数量和被激活程度均低于316L不锈钢并与LTIC相近。本研究指出了POM作为双叶心脏瓣膜瓣叶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叶瓣膜论文参考文献
[1]..英国MHRA发布关于置换双叶人工机械瓣膜–倒置植入风险的警示信息[J].中国医药导刊.2017
[2].武亮亮,宋强,刘涛,刘丽,黄楠.可用于双叶心脏瓣膜的聚甲醛的血液相容性评价[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4
[3].钟宏,冯毅,郑贵雄,梁彦,冯旭.国产GK型双叶式机械瓣膜的临床应用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
[4].胡振东.GKS双叶式机械心脏瓣膜临床应用总结[J].中国卫生产业.2013
[5].祁亮,宋兵,刘瑞生,唐汉博,赵宏林.国产CL-V型双叶人工心脏瓣膜与进口St.Jude双叶瓣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2
[6].宋兵,祁亮,唐汉博,赵宏林,李元敏.应用国产CL-V型双叶瓣行瓣膜置换21例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
[7].强华.人工双叶机械瓣膜的制造及有限元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
[8].仲京,唐跃,孟亮,张红超,王喆.GK型双叶式人工心脏瓣膜动物实验研究[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5
[9].仲京,易定华,蒋树林,李彤,韩振.国产GK型双叶式人工心脏瓣膜的临床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
[10].仲京,万士杰,王维新,李一粟,陈元恒.新型(GK)双叶式人工心脏瓣膜的初步临床应用(附20例报告)[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5
论文知识图
![‘国产与进口双叶瓣膜(zmn)不同心...](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XCLY2011080050004&suffix=.jpg)
![国产与进口双叶僻膜(27M)不同心输出见时...](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XCLY2011080050005&suffix=.jpg)
![2肺动脉瓣形态及其在心动周期中运动特征](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SWGC2012050130002&suffix=.jpg)
![瓣膜FN60植入病人体内8年后因功能不...](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9148405.nh0052&suffix=.jpg)
![球笼瓣(ball-cagevalve)-左](/uploads/article/2020/01/04/32b754f34cb39d9badabedd4.jpg)
![瓣膜FN62植入病人体内100个月后因功...](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9148405.nh0056&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