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碎裂函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函数,夸克,方位角,结构,质子,不对称,正负。
碎裂函数论文文献综述
李培育,阮建红[1](2019)在《对部分子碎裂为质子的碎裂函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部分子的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是研究和分析高能物理实验的重要基础.对质子的价夸克分布函数q(x)和价夸克碎裂为质子的碎裂函数D(x)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D(x)=(1/6)q(x)可以很好地将它们联系起来.因此,可以通过比较成熟的质子的部分子分布函数来构建部分子碎裂为质子的碎裂函数.利用此关系,建立了一组新的碎裂函数的参数式,计算了相应的微分散射截面并与实验进行了比较.此工作可以确定价夸克碎裂为质子的碎裂函数,以减少拟合部分子碎裂函数时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杨卫华[2](2018)在《高能e~+e~-湮灭过程中自旋相关的碎裂函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部分子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是当前人们描述高能反应过程的两类重要的物理量。它们都包含有大量的非微扰信息,理论上不能够通过微扰量子色动力学(pQCD)进行计算,目前主要是通过唯象模型和拟合已有的实验数据来获得。当考虑横动量依赖的部分子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叁维部分子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时,实验上测量的较为敏感的物理观测量通常是各种形式的方位角不对称。由于方位角不对称可以用叁维部分子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表示出来,通过对方位角不对称的测量就可以研究这些部分子函数。同时由于部分子横动量是高扭度贡献的来源之一,研究横动量依赖的部分子分布函数与碎裂函数的同时就需要考虑高扭度的贡献。在众多的反应过程中,对高扭度贡献的计算都需要依赖于共线展开技术。利用共线展开技术不仅能够得到正确的用规范不变的部分子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表示的微分截面或结构函数,而且能够得到非常简洁的扭度-4层次的表达式,使得对扭度-4层次的物理量的研究计算成为可能。共线展开技术最初的时候是应用在单举深度非弹性散射(DIS)过程中,后来被推广应用到了半单举DIS过程中。考虑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与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的相似性,共线展开技术最近又被推广应用到了单举正负电子湮灭和半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相比较于半单举DIS过程(l+p→ l'+ h+X)和质子质子对撞过程(p + p→π + X),由于初态没有强子的影响正负电子湮灭过程(e+e-→h(+jet/h'+X)被认为是研究碎裂函数最为干净的过程。在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e++e-→h + X)中,由于没有明显的定义横向方向的物理量,所以并没有依赖于部分子横动量的方位角不对称。换句话说,在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我们只能研究一维的碎裂函数。而在半单举湮灭过程(e+ + e-→h+jet + X)中,由于末态喷注动量可以用来定义横向方向,因此可以测量方位角不对称,从而可以研究叁维碎裂函数。我们知道部分子横动量不仅是方位角不对称的来源,同时还是高扭度贡献的来源之一。在研究叁维碎裂函数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考虑到高扭度的贡献。高扭度的贡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给出独立的物理观测量,例如不同于领头扭度形式的方位角不对称,另一方面是作为低扭度(领头扭度)的修正项给出高扭度贡献。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在有弱相互作用参与的湮灭过程中,可以发现末态产生的夸克具有天然的极化性质。这是因为在标准模型中,左手的费米子和右手的费米子分属于不同的对称群,具有不同的量子数,与Z0玻色子的相互作用强度不同,因而才表现出极化的性质。这是标准模型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证明了标准模型的正确性。在高能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我们“相信”夸克的极化会通过某种形式转移到末态强子上来,从而使得强子极化。这也是我们在湮灭过程中研究依赖于碎裂函数的强子极化的基础。为了研究(叁维)自旋相关的碎裂函数,在本文中我们就基于共线展开技术计算了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完整的扭度-4层次的结果,其中计算的物理量包括结构函数,强子极化以及方位角不对称等。我们首先计算的是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扭度-4层次的结果,然后将相同的计算方法推广应用到了半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最后我们还做了简单的唯象学研究。主要的计算内容如下。1,本文给出了一套完整的用于研究高能反应过程的运动学分析方法,并完整的计算了用结构函数表示的微分截面。此方法既适用于单强子过程又适用于双强子过程。在本文中我们将此方法应用到了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和半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在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共有19个结构函数,其中有6个结构函数有领头扭度的贡献,8个结构函数只有扭度-3的贡献,5个结构函数只有扭度-4的贡献。在半单举过程中共有81个结构函数,其中有18个结构函数有领头扭度的贡献,36个结构函数只有扭度-3的贡献,27个结构函数只有扭度-4的贡献。2,本文中首次将正负电子湮灭过程考虑到了扭度-4的层次,并计算了完整的结果。在扭度-4层次,不仅要考虑夸克-夸克关联函数的多胶子散射过程(夸克-胶子-胶子-夸克关联函数)的贡献,还要考虑4-夸克关联函数的贡献。通过计算发现,4-夸克关联函数的贡献和夸克-夸克关联函数多胶子散射贡献中的部分项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因此可以将4-夸克关联函数扭度-4的贡献与多胶子散射中扭度-4的贡献直接求和以得到完整的扭度-4层次的贡献。3,由于在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只能研究一维碎裂函数,所以不能够计算方位角不对称,但是可以计算强子极化。通过计算我们可知强子的纵向极化既有领头扭度的贡献又有扭度-4的贡献;而横向极化中<<STx,y>>和<<SLTx,y>>只有扭度-3的贡献,<<STTxx,xy>>只有扭度-4的贡献。在半单举过程中我们计算了方位角不对称项。按照宇称划分,<cosφ>U和<cos2φ>U是宇称守恒的,而<sinφ>U和<sin2φ>U是宇称破坏的;如果按照扭度划分,<cosφ>U和<sinφ)U是只有扭度-3的贡献,而<cos2φ>U和<sin2φ)U只有扭度-4的贡献。除此之外,在半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我们还在不同的坐标系下计算了强子极化。对于纵向极化,<<λh>>和<<SLL>>,通过计算发现它们既有领头扭度的贡献又有扭度-4的贡献。对于强子的横向极化,在轻子-强子系中,<<STx,y>>和<<SLTx,y>>只有扭度-3层次的贡献,而<<STTxx,xy>>只有扭度-4层次的贡献。在强子-喷注系中,<<STn,t>>,<<SLTn,t>>和<<STTnn,nt>>既有领头扭度的贡献又有扭度-4的贡献。4,本文给出一种估算扭度-4贡献的方法,通过数值计算,发现扭度-4碎裂函数的贡献是非常显着的。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在高扭度计算中忽略多胶子散射相互作用,只保留部分子横动量的贡献。通过计算就可以将扭度-4层次的碎裂函数与领头扭度的碎裂函数联系起来,进而就可以化简扭度-4的修正因子。通过对扭度-4修正因子的数值计算,我们就可以估算出扭度-4的贡献。5,本文最后还给出了一个利用模型计算非极化碎裂函数的方法,同时给出了利用DGLAP演化方程来研究超子极化和spin alignment随着能量变化的方法。通过数值分析就可以知道,依赖于夸克极化的强子纵向极化随着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显着的,而不依赖于夸克极化的spin alignment随能量的变化则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8)
陈奇[3](2018)在《光锥规范下硬热圈重求和及介质修正的部分子碎裂函数的演化方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物理学理论认为,宇宙诞生后的百万分之几秒内,宇宙中曾存在过一种被称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物质。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迷你“宇宙大爆炸”实验,即重离子碰撞实验,解开宇宙形成之谜。实验上,将两个重核加速到接近光速后使它们对头碰撞,产生高温条件。对撞瞬间产生的高温相当于太阳核心温度的10万倍,即10万亿度。据信这个温度就是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刚刚发生后百万分之几秒内的温度。在这—温度下将产生“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对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膨胀和冷却过程进行研究,观察它如何形成最终构成当前宇宙物质的粒子。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夸克胶子解紧闭,产生自由高能的夸克和胶子(即部分子),部分子与介质发生多重散射,与此同时部分子还会辐射胶子,直至逃离高温的介质,在真空中强子化。通过喷注重建,来理解喷注与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目前有这几种物理机制描述部分子在介质中的能量损失,如HT,GLV,AMY,BDMPS。喷注淬火(Jet quenching)描述的是重离子碰撞中产生的部分子,在逃离介质的过程中损失能量,这包括碰撞能量损失和辐射能量损失,在实验上观测到强子的喷注。实验上,通过和质子—质子碰撞对比,大家发现在核子—核子碰撞中高横动量区域强子谱有压低。为了量化核修正效应,大家定义了RAA核修正因子。对于轻夸克,辐射能量损失是主要的,碰撞能量损失是次要的,但也不能忽略。对于重夸克,在低能和中能区域,碰撞能量损失是主要的。但在高能区域,辐射能量损失是主要的。由于QCD渐近自由的性质,许多高能散射过程都可以用微扰QCD来分析。在绝大数情况中分析都是以因子化形式进行的,把散射截面中微扰可计算的部分和非微扰可计算的部分分开。如果确定了末态中的强子,那么就可把碎裂函数当成因子化公式的非微扰部分来输入。一般而言,碎裂函数描述的是带色荷的夸克和胶子强子化成色中性粒子的过程,像强子或者光子。通过比较重离子碰撞实验测得的碎裂函数和真空中测得的碎裂函数,我们可以量化部分子在穿越QGP时与介质发生相互作用的大小和能量损失。碎裂函数是非微扰的物理量,目前只能通过实验来提取。真空中碎裂函数可以通过单举湮灭过程(SIA)、深度非弹性散射(DIS)、质子—质子碰撞等实验来提取。反过来,喷注也对介质产生影响。目前可利用玻尔兹曼方程和喷注加流体模型模拟介质的演化过程。本文中,首先我们推导出了光锥规范硬热圈重求和的胶子传播子,然后计算光锥规范下横向和径向的硬热圈自能,并且我们得到了与库伦规范和协变年规范一样的玻色子耗散关系。虽然光锥规范与库伦规范下硬热圈重求和的胶子传播子的分子张量形式不一样,但是我们通过计算硬夸克和硬胶子的阻尼率,两种规范可以得到一样的计算结果,即可证明光锥规范硬热圈重求和的胶子传播子是规范不依赖的。第二部分工作,首先介绍了介质修正硬过程的部分子碎裂函数。由于硬过程,我们使用了光锥规范下裸的夸克和胶子,计算领头阶的修正,有红外发散和共线发散。红外发散,可以使用虚修正来抵消。通过重新定义部分子碎裂函数,来吸收共线发散,碎裂函数变成了标度依赖的。对所有散射和衰变的贡献求和,可以得到相互耦合部分子碎裂函数的演化方程。以上都是硬过程对部分子碎裂函数的修正。在此基础上,我们考虑软过程对碎裂函数的修正。有了硬热圈重求和的传播子,我们计算了介质修正软过程的部分子碎裂函数。由于使用了热圈重求和的传播子,没有红外发散。我们还考虑了多重关联软胶子散射对部分子碎裂函数的影响。多重关联的软胶子散射对部分子碎裂函数有压低效应,即LPM效应。相对于多重无关联散射的Bethe-Heitler谱,在多重相关联的软胶子散射中LPM(Landau-Pomeranchuk-Migidal)效应压低胶子的辐射率,影响观测到的辐射谱。LPM效应与喷注穿越的介质长度正相关。最后基于软过程修正和LPM效应修正的碎裂函数,我们得到了修正后的部分子碎裂函数的演化方程。(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培育[4](2018)在《对质子的分布函数与碎裂函数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因为高能物理实验的能量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也越来越了解。在高能粒子碰撞实验中,几乎对所有实验结果的研究和分析都离不开部分子的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目前人们对质子的部分子分布函数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不同研究小组给出的质子分布函数的结果大致相同,差别很小。但我们通过对不同研究小组的碎裂函数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差别很大,几乎找不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这就很清楚地表明了大家目前对质子碎裂函数的研究还是很不足的。因为质子的部分子分布函数已有很好的公认的结果,我们希望通过它们来得到碎裂函数的表示形式。在我们分析质子的价夸克分布函数xq)(和价夸克碎裂为质子的碎裂函数x D)(的关系时,发现关系式(28)xqx D)(6/1)(可以很好地将这两个函数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尝试通过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质子的部分子分布函数来得到部分子碎裂为质子的碎裂函数。于是利用这一关系,我们建立了一组新的碎裂函数的参数式分布,利用它计算相应的微分散射截面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工作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价夸克碎裂为质子的碎裂函数,并且同时能够减少在拟合部分子碎裂函数时的不确定性。在本论文中我们具体完成了如下几项工作:1、我们对几个比较常见的研究小组给出的质子的碎裂函数(HKNS、DSS和NSM)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组的价夸克的碎裂函数、海夸克的碎裂函数以及胶子的碎裂函数都没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的差别很大。2、我们找到了一个简单的关系能够把质子的价夸克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联系起来,并且给出了具体的理论证明依据。3、我们通过已经找到的质子价夸克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之间的关系,利用目前已经熟知的质子的分布函数来构建质子的碎裂函数,给出我们对碎裂函数拟合的参数式结果。4、我们用给出的质子的碎裂函数参数分布来计算实验可观测量-微分截面,发现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微分截面的实验数据吻合很好。同时我们还与最近的一个有关碎裂函数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7)
陈开宝[5](2017)在《横动量依赖的碎裂函数与半单举高能e~+ e~-湮灭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已经得到了众多的实验验证,但在标准模型框架内仍然有很多具体的物理问题有待解决或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于描述强相互作用的理论量子色动力学(QCD)的研究,是当前粒子物理的前沿之一。'在描述有强子参与的高能反应过程时,人们运用微扰QCD(pQCD)可以很成功地计算包含大动量转移的硬散射过程,即部分子(夸克和胶子)层次的反应过程,但如何处理强子结构,或部分子强子化等软过程,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部分子分布函数(PDFs)和碎裂函数(FFs)就是分别用来描述强子结构和强子化过程的物理量。它们既是高能反应的重要输入,也是研究众多新物理问题的必要前提,在当前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部分子分布函数的概念最早是由Feynman等人提出的,它描述了高速运动的强子中部分子的动量分布。高能轻子-核子深度非弹性散射(DIS)是人们研究分布函数的主要实验手段之一。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部分子分布函数已经从朴素的直观定义过渡到基于场论的规范不变的定义,从非极化的情形拓展到了包含极化依赖的情形,也从只包含纵向动量分布的一维描述拓展到了包含横动量依赖的(TMD)叁维描述。碎裂函数描述了部分子形成的末态强子的动量分布,是与分布函数十分相似的物理量,所以也应该对其进行平行地研究。但由于实验数据相对较少,对碎裂函数的研究并不如分布函数那么详细,因此相关的研究显得更有必要。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正负电子湮灭这一最适合用来研究碎裂函数的反应过程为主线,对高能反应中横动量依赖的碎裂函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在给出高能反应中部分子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直观定义的基础上,我们从量子场论的描述出发,运用共线展开技术,得到了碎裂函数规范不变的场算符定义,即从部分子关联矩阵分解得出的定义形式。从部分子关联矩阵的定义出发,我们首次对自旋为1的强子产生的夸克-夸克关联矩阵进行了完整的洛伦兹结构分解,从中一共定义了 72个叁维碎裂函数,其中包含八个非极化的,24个是矢量极化相关的,和40个张量极化相关的碎裂函数。我们对这些碎裂函数的时间反演变换等性质进行了讨论。同时,我们又对从夸克-胶子-夸克关联矩阵出发定义的扭度-3的叁维碎裂函数进行了完整分解,并运用QCD运动方程,给出了它们与夸克-夸克关联矩阵定义的碎裂函数之间统一的关系式。第二,在不同的高能反应中,正负电子湮灭到矢量介子加标量介子产生这个半单举过程(e+e-→ Z → VπX)是研究这些张量极化相关的叁维碎裂函数的最简单的过程。我们先对该过程进行了一般的运动学分析,即在满足厄米性和流守恒的限制条件下,构造了用于展开强子张量的基本洛伦兹张量的完整结果,进而给出了截面用结构函数来表示的最一般形式。在此基础上,我们给出了相关物理可观测量,包括强子方位角不对称和极化用的结果,它们都可以用结构函数来表示。实验上通常很难同时测量强子的方位角不对称和极化,所以,对于方位角不对称,我们考虑对极化求或非极化的强子产生情况,这样共存在<cosφ>、<sinφ>、<cos2Φ>和<sin2φ>四个方位角不对称;而对于强子的极化,我们考虑对方位角平均后的结果,共存在两个纵向极化以及六个相对于轻子-强子面或者强子-强子面的横向极化。这些都是模型无关的一般运动学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反应过程中碎裂函数不同分量的贡献奠定了重要基础。第叁,在QCD部分子模型中,上述结构函数都可以用碎裂函数的卷积表示出来。本文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是运用部分子模型对e+e-→ VπX过程进行计算。我们在领头阶微扰QCD框架下,考虑夸克-夸克关联矩阵和夸克-胶子-夸克关联矩阵的贡献,对该过程的强子张量计算到了扭度-3层次,并得到了用碎裂函数表示的截面结果。通过对比用结构函数表示的截面结果,我们得到了相应的结构函数用碎裂函数卷积表示的部分子模型结果。计算结果表明,有27个结构函数贡献到领头扭度,其中19个是宇称守恒的,另外八个是宇称破坏的。领头贡献是扭度-3的结构函数一共有36个。对于强子方位角不对称,在非极化的情况下领头扭度只有一个<cos2Φ>方位角不对称,它来源于反应产生的正反夸克之间的横向极化关联,以及碎裂过程中的Collins效应。在扭度-3层次有两个方位角不对称,分别为宇称守恒的<cosφ)方位角不对称,以及宇称破坏的<sinφ>方位角不对称。对于强子的极化,在领头扭度存在<λ>和<SLL>这两个纵向极化分量,并且它们有明显的区别。前者依赖于夸克的极化,是宇称破坏的,而后者与夸克的极化无关,是宇称守恒的,表明即使在电磁相互作用过程中也存在。对于横向极化,在领头扭度有六个相对于强子-强子面的横向极化,分别为:<STn>,<STt>,<SLTn>,<SLTt><STTnn>和<STTnt>。在扭度-3层次,相对于轻子-强子面也有6个横向极化存在。以上这些物理可观测量的结果都被用规范不变的叁维碎裂函数不同分量之间的卷积表示出来。最后,在部分子模型计算过程中,我们发现领头扭度的强子极化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依赖于碎裂夸克的极化,是宇称破坏的,另一类则与夸克的极化无关,是宇称守恒的。由于在电弱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夸克的极化度有很强的能量依赖,因此,我们期待上述两类强子极化也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能量依赖性。在这个物理图像的启发下,我们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又对单举过程e+e→γ*/Z → hX中的强子极化进行了数值研究。我们以A超子的纵向极化PL∧和K*矢量介子的自旋趋向(spin alignment)ρ00K*作为例子,计算了它们随反应能量的变化关系。前者依赖于极化相关的碎裂函数G1L(z,Q2)以及夸克的极化Pq,后者依赖于张量极化相关的碎裂函数D1LL(z,Q2)但与夸克极化无关。我们运用LEP上的实验数据对相关极化依赖的碎裂函数做了参数化,并考虑了碎裂函数的微扰QCD演化。相关结果清楚地表明,PLA的大小有非常强的能量依赖,因为夸克的极化有很强的能量依赖;而ρ00L*与夸克极化无关,其能依赖赖要来源于碎裂函数的QCD演化,故相应的能量依赖性非常弱。在BES或BELLE等低能区正负电子湮灭实验上,我们预言了超子的纵向极化几乎为零,但矢量介子的spin alignment仍会比较显着。相关的研究会加深我们对强子化过程中的自旋效应以及碎裂函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0)
赵亚雄[6](2017)在《多相输运模型中Lund碎裂函数参数的能量依赖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宇宙大爆炸初期,会形成极度高温高密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夸克-反夸克和胶子在相互作用下会形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宇宙发生碰撞“冷却”后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宇宙的。量子色动力学理论指出:在经历了相对论能级的重离子碰撞后,原先禁闭在强子内部的夸克、胶子会出现解禁闭的现象,形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因此,研究高能重离子碰撞对了解宇宙起源和微观世界有着重要意义。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机能够提供每对核子质心能量为200 GeV的Au+Au和500 GeV的p+p对撞,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能够提供每对核子质心能量为5.5 TeV的Pb+Pb对撞,这些实验发现了QGP存在的证据。为了从理论上去描述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的过程,热力学模型、流体力学模型、级联模型、UBB模型、量子分子动力学等等模型应运而生。而微观多相输运模型(A multiphase transport,简称AMPT)是一个混合模型,它将多个模型连接在一起。AMPT模型包含四个过程:初始条件、部分子反应、强子化过程、强子级联。在强子化过程中,强子的纵向动量分布函数f(z)由Lund对称碎裂函数给出描述,该函数方程中包含着参量a,形式上看,a起着类似“振幅”的作用。由于AMPT在处理初始化条件、强子化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所以AMPT产生了两个版本—默认版本和弦融化版本。在弦融化版本中设定初始参数b=0.15,散射截面3 mb,α分别设置为0.55和0.3时能够很好的描述RHIC (?)= 200 GeV以及LHC(?) = 2760 GeV的能量谱以及椭圆流的结果,所以描述不同碰撞能量的a值是不同的,因此研究参数a的能量依赖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AMPT-SM版本研究中除参数a外,初始设置和上文一致—b=0.15,散射截面为3 mb。改变a值,在0~5%的中心碰撞下分别求得39、27、19.6、11.5、7.7 GeV共5个能级下不同粒子的dN/dy值,通过卡方拟合,得到了39 GeV下的较适a值为1.96; 27 GeV下的较适a值为2.62; 19.6 GeV下的较适a值为3.74; 11.5 GeV下的较适a值为2.25; 7.7 GeV下的较适a值2.75,并且通过卡方值置信水平表确定了各自能量下a值的误差。最后拟合了参数a与能量曲线关系,发现:能量越大,参量a值越小。此外在39GeV、27GeV、19.6GeV、11.5GeV下带电粒子多重数平均值和a有着正相关关系。强子化过程中的强子动量与带电粒子多重数也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得出了结论:在上述四个能级下纵向动量分布函数f(z)与a有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刘慧[7](2017)在《半单举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中的碎裂函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地理解冷核介质中夸克传播和强子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以及它的时空演化过程。轻子-原子核碰撞的半单举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是研究冷核中部分子传播和强子化过程的有力工具。在原子核靶上的半单举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轻子辐射出的虚光子与核子内的夸克发生相互作用,被撞击的高能夸克在核介质内传播时,会经历多重散射并伴随着胶子辐射,夸克因此而损失一部分能量。所以,通过原子核靶上的半单举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的研究,可以了解出射夸克在核环境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情况。本文借助从HERMES实验数据中挑选出的强子在核外形成的实验数据,研究胶子传输系数对部分子碎裂函数的依赖性。利用HKNS、KRE和DSS叁套碎裂函数,并考虑淬火权重,计算了靶核上产生的强子多重数与氘核的强子多重数的比值,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对于HKNS碎裂函数,传递系数?q=0.29?0.03GeV2/fm,对于KRE碎裂函数,?q=0.29?0.03GeV2/fm,对于DSS碎裂函数,?q=0.34?0.03GeV2/fm。在1?误差范围内,出射夸克的能量损失对部分子碎裂函数没有明显的依赖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3-20)
王梦亮[8](2016)在《LHC/ALICE实验上质子—质子碰撞中喷注碎裂函数及碎裂函数矩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格点量子色动力学(lQCD)的预言,在高温和低化学势的极端情况下,夸克及胶子会退“禁闭”,物质会由普通状态过渡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实验上,我们通过极端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来产生并研究这一热密物质形态。实验中产生的QGP寿命极短暂,对它的观测只能基于各类末态“探针”。作为硬探针的一种,喷注(jet)产生于碰撞早期的高能部分子来自硬散射过程,它会在介质中损失能量后碎裂成为一簇强子。其结构和碎裂形态,被广泛在质子-质子及重离子碰撞实验中进行研究测量。前者对应于真空环境,有助于理解喷注碎裂过程,并进而检验微扰量子色动力学(pQCD),并为其它碰撞系统提供参考,如对比质子-核子碰撞,以揭示冷核效应。而后者环境中会包括产生的高密介质,QGP。在与之前的碰撞进行对比中,可以得到在QGP存在情况下的的喷注的碎裂(结构)的变化,通过测量这一改变而揭示QGP的性质。在众多喷注的观测量中,碎裂函数描述了喷注内部强子的分布,进而给出了碎裂情况。然而,对它在重离子碰撞下的测量受到了喷注背景及其涨落的巨大影响。为了克服这一难题,Cacciariet.al.在[1]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碎裂函数矩。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大型离子对撞实验(ALICE),其对带电粒子具有独特的分辨能力,精度下限达到150MeV/c。这一能力使对喷注结构改变及碎裂函数的测量成为可能。ALICE上的电磁量能器也可以用于早期硬探针的测量,包括喷注、高能光子等。在2015-2018的LHC的第二阶段运行(Run2)中,ALICE添加了别一个与EMCal相对的量能器(双喷注量能器DCal)。它们将联合促进双喷注、强子-喷注及光子-喷注事件的关联研究。本研究工作主要应用LHC/ALICE的中心桶部径迹探测系统(central berral tracking system),利用探测到的带电粒子径迹,重建出带电粒子喷注(以下简称喷注)。对2.76 TeV质心系能量的质子—质子对撞数据进行分析,对喷注的碎裂函数矩(fragmentation function moments)进行首次测量。为了加深对新物理量的理解,我们同时测量了喷注的碎裂函数(fragmentation function)。这一测量包括了喷注中的带电强子谱(pT),带电强子能量分数的分布(z,ξ),方位夹角的分布(△θ)和喷注内能量的横向延伸/扩展的分布(jT)几个方面。对于不同的喷注分辨率(R,它圈定了喷注的空间张角大小),上述各个结果都显示出与理论模型(PYTHIA)很好的契合度。作为博士工作一部分,DCal在官方分析软件ALIROOT中代码实现,也将在本文中给予讨论。本论文的章节安排如下:本文第一章将对工作的物理背景作一介简单的介绍,包括重粒子碰撞及演化和QCD相图等。第二章会着重介绍与喷注相关的物理,包括喷注研究的近况,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第叁章将会对ALICE实验中所用到的探测器作一个简要介绍。第四章会着重介绍ALICE的取样电磁量能器和本人在DCal代码实现上在工作。后者主要包括了二个部分:一、规范了 EMCal代码,更新了几何结构、各联接之间的映射:电子学通道,clusterization及触发trigger的部分。二、构建了叁个版本的DCal几何结构,分别对应于:之前投标时的版本,正在ALICE上使用的版本和一个将来可能的更新版本。最后,对这一工作结果进行了模拟及真实数据上的验证研究和各项兼容性测试。第五章对ALICE实验下的分析框架作了简短介绍,同时介绍了本次测量所应用的数据和相应的MC,并作了数据质量分析,介绍了喷注分析所需要的常见技术。最后,对于中心探测区域的径迹(track)作了一系列研究以深入理解。第六章给出了2.76TeV质子—质子碰撞在ALICE实验下的碎裂函数测量,测量结果与理论QCD模型预期一致,并对测量中运用的背景扣除、Bin-by-Bin修正及次级粒子修正等各项技术进行了讨论。第七章给出了同样实验条件下,新变量碎裂函数矩的测量结果,并进行多种方案的讨论。其结果与碎裂函数相吻合。对于这一新变量的初次测量的经验将会有助于推进其到相应的重离子碰撞中。限于工作量和时间,这一工作尚未完全完结,本文对一部分系统误差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展望,并会在近期完成整个系统分析。最后在第八章对本论文工作的总结。(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12-01)
黄文祥[9](2015)在《共振态衰变对碎裂函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能反应过程中强子化机制的研究一直是高能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由于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 Dynamics)无法解决强子化问题,至今人们仍然主要利用与实验相结合的唯象方法,通过研究一些对强子化机制敏感的可观测量来探索部分子的强子化机制。唯象学上通常引入碎裂函数的概念来描述初始的部分子q碎裂之后形成带有动量分数z的强子h的数密度。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强子化机制有叁大类:部分子碎裂机制、统计强子化机制和夸克组合机制。碎裂图像下比较流行的碎裂模型有两种:一种是色弦碎裂,另一种是集团碎裂。色弦碎裂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Artru和Mennessier提出的,而且LUND大学根据色弦碎裂建立发展出非常流行的Lund模型;集团碎裂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Webber提出的。共振态粒子是寿命极短的具有确定量子数例如自旋、同位旋、奇异数和粲数的粒子,其寿命一般是10-20s~10-24 s,并且可以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多粒子产生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过程,最终探测到的末态粒子一部分可能是由中间产生的共振态粒子衰变而来,例如实验上观测到的Λ超子可能有一部分来自Σ(1385)的衰变。共振态粒子的衰变势必会对碎裂函数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碎裂函数时,我们要考虑来自母粒子衰变的贡献。我们首先计算末态粒子非极化情况下共振态粒子衰变对碎裂函数的影响。本文给出一套计算衰变对碎裂函数贡献的方法,通过给出确定输入如相应的碎裂函数和质心系能量,我们便可算出具体的衰变贡献。例如本文计算了更重介子衰变对u夸克碎裂到π+介子的碎裂函数Duπ+(z)的贡献。(1)首先分析母粒子自旋分别为0,1/2和1叁种情况下末态粒子在实验系下的分布函数fH→h(Z,Z'),方法是先给出两体衰变下在母粒子静止坐标系内末态粒子的角分布,做简单的洛伦兹变换得到末态粒子在实验系下的分布函数,这里假设母粒子是纵向极化。(2)接着利用味道-自旋SU(6)对称性以及π+介子碎裂函数,分别给出其他更重介子如K+,ρ0,ρ+,ω和φ等的碎裂函数。(3)最后计算更重介子衰变对碎裂函数Duπ+(z)的贡献。也就是计算相应的卷积分,本文计算了每种介子的衰变贡献Cμ,h'π+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发现ρ+衰变对碎裂函数的贡献最大,而且矢量介子的贡献占主导部分。然后我们计算末态粒子极化情况下共振态粒子衰变对碎裂函数的影响。本文同样给出了一套考虑末态粒子极化时衰变对碎裂函数贡献的方法,计算了末态粒子极化情况下在实验系内的分布函数,通过给出确定输入如相应的碎裂函数和质心系能量,我们便可算出具体的衰变贡献。例如本文计算了更重超子衰变对u夸克碎裂到Λ超子的碎裂函数DuA(z)的贡献。(1)首先分析考虑末态粒子极化时,任意极化方向的分布函数△f H→h (Z,Z',θs),并给出末态粒子纵向极化和横向极化这两种特殊情况的分布函数。方法和非极化时相同,我们首先给出两体衰变下母粒子静止坐标中末态粒子的角分布,然后做简单的洛伦兹变换得到实验系下的末态粒子分布函数,这里仍然假设共振态粒子是纵向极化。(2)接着我们使用S. Albino, B. A. Kniehl和G. Kramer (AKK)组关于u碎裂到Λ超子的碎裂函数的参数化形式作为输入,利用味道-自旋SU(6)对称性,得到如Σ0,Σ*,(?)0,叁-和(?)*等更重超子的碎裂函数。(3)最后计算一些更重超子衰变对碎裂函数DuA(z)的贡献,即计算相应的卷积分。本文给出末态A超子纵向极化和横向极化下不同超子的衰变贡献△ Cu,hΛ (Z),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发现∑0衰变对碎裂函数的贡献最大,而且每种超子的衰变贡献都很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28)
魏树一[10](2015)在《高能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碎裂函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描述有强子参与高能反应过程时,我们通常需要两类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部分子分布函数(PDFs)和碎裂函数(FFs)。部分子分布函数描述的是“强子中部分子分布情况”;碎裂函数描述的是“部分子形成喷注中强子分布情况”。对它们的研究不仅是准确描述高能反应过程的必需,而且是探索QCD性质的重要平台。人们对于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的研究从一维图像开始,目前都已深入到叁维图像。与一维相比,叁维的分布和碎裂函数包含强子结构和强子化机制更丰富的信息。尤其是横动量与自旋之间的关联会引起非常有意思的物理效应。因此,对横动量依赖(TMD)部分子分布和碎裂函数的研究是当前粒子物理前沿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通常我们需要借助实验上测量的两类物理量来探究部分子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的横动量依赖的性质,尤其是横动量与自旋关联的性质——方位角不对称和自旋不对称。一般而言,高扭度项对这两种不对称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因此,理论上需要一个完整的方案,能对领头扭度和高扭度贡献进行系统的计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R.K. Ellis, W. Furmanski 和 R. Petronzio首次建立共线展开方案去研究一维部分子分布函数。他们首先将这套方案应用到了单举轻子深度非弹性散射(DIS)过程,给出系统计算领头扭度和高扭度贡献的理论框架。最近,该方案被应用到半单举DIS过程中,去研究横动量依赖的部分子分布函数。他们将该过程的截面和方位角不对称计算到扭度4层次。碎裂函数和部分子分布函数非常类似,我们也可以在共线展开的框架下去研究它们。由于没有初态部分子分布函数的影响,正负电子湮灭过程是最适合研究碎裂函数的高能反应过程。与在DIS中研究部分子分布函数的情况类似,一维碎裂函数可以利用单举过程中研究,而碎裂函数横动量依赖相关物理则需要借助半单举过程进行研究。在本博士论文工作期间,我们将共线展开方案首次应用到了单举和半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从而构建出一个在领头阶微扰QCD (LO pQCD)近似下,系统计算截面领头扭度和高扭度贡献的理论框架,并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计算了末态粒子极化和方位角不对称性,建立起这些实验可观测量与碎裂函数不同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通过实验上对这些物理量的测量来研究相应碎裂函数。1.我们首先从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入手,研究—维碎裂函数。通过将共线展开技术应用到该过程,我们构建出了系统计算领头扭度和高扭度贡献的方法。在高能区域,尤其是在Z0 pole上,正负电子通过弱相互作用湮灭占主导地位,而在低能区域,其通过电磁相互作用湮灭占主导地位。我们分别对这两种情况做了讨论,并给出相应情况下不同自旋强子产生截面和极化度。我们系统的将计算进行到扭度3层次,并给出自旋1/2粒子产生截面扭度4贡献。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该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特性。比如:I)对于自旋为1/2粒子:在领头扭度有一个纵向极化。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通过弱相互作用产生的夸克是高度纵向极化的。该极化可以通过自旋传递因子ΔDlL(z)传递给末态强子。有趣的是,在“垂直于轻-子-面”和“平行于轻子面”两个方向上,末态强子都有一个扭度3层次上的横向极化。其中“垂直于轻子面”的横向极化来自于一个naive-time-reversal-odd碎裂函数DT(z)。与部分子分布函数不同,规范链接并不是碎裂函数T-odd效应的唯一来源。因此,这类T-odd碎裂函数并没有被时间反演不变性排除。另外,该碎裂函数在电磁相互作用过程中也会有贡献。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在低能正负电子湮灭实验中研究该T-odd碎裂函数。另外一个方向上的横向极化,即平行于轻子面的横向极化,是宇称破坏项,在电磁相互作用中会消失。Ⅱ)对于自旋为1粒子:存在领头扭度的spin alignment(即自旋密度矩阵的00分量ρ00≠1/3),也就是说它们是张量极化的。在一结果与LEP实验结果一致。我们的计算结果还显示,该张量极化不依赖于母夸克的极化度。因此,在正负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湮灭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测量到此spin alignment.2.随后,我们证明了共线展开可以应用到半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e+e-→h+q+X,其中,q表示反夸克,对应于实验上的一个喷注)中,来研究叁维碎裂函数。由此建立起在LOpQCD,系统计算领头和高扭度贡献的理论框架。我们利用该理论框架对不同自旋末态粒子的方位角不对称和极化计算到扭度3层次。我们发现:I)即使对于零自旋或非极化强子,也在“垂直于轻子面”和“平行于轻子面”两个方向有方位角不对称。该不对称是扭度3效应。其中,“垂直于轻子面”方向上的方位角不对称为P-odd效应。当非极化正负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过程湮灭时,该不对称会消失。Ⅱ)对于有自旋粒子,我们发现,研究横向极化及其相关碎裂函数最适合的方向是垂直于强子产生面的n方向及平行于强子产生面的t方向。这时,对于自旋1/2粒子。各方向的极化度分别对应于一个领头扭度自旋相关碎裂函数。即取螺旋度坐标系,纵向方向为强子运动方向,n,t为两横向方向。其纵向极化对应于自旋传递因子ΔDlL,其n方向的横向极化对应于Sivers-type碎裂函数,D1/1T,其t方向的横向极化则对应于ΔD1/1T。其中,ΔDlL,ΔD1/1T在非极化正负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湮灭过程不会有贡献。但在扭度3层次,这种简单对于关系被破坏,每一个方向的极化都有较为复杂的扭度3修正。Ⅲ)对于自旋1粒子,其5个张量极化度,SLL,SnLT,StLT,SnnTT,SntTT,则依次对应于一个领头扭度张量极化相关碎裂函数,D1LL,D⊥1LT,△D⊥1LT,D⊥1TT,△D⊥1TT。其中,带△的这些碎裂函数在非极化正负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湮灭过程不贡献。当我们考虑扭度3修正时,这种简单关系被破坏。每一个方向上的极化度都将包含比较复杂的扭度3修正。这些扭度3修正在低能对撞区间会有较大贡献,因此,对极化相关碎裂函数做global fit时,这些高扭度项是不可忽略的。我们的结果可以作为后续从实验数据中拟合碎裂函数参数化形式的基础。例如,在LEP实验上,我们通过测量矢量介子(如K#0、ρ和ω等)的spin alignment,抽取出D1LL(z)的参数化形式。但由于数据的稀少,目前相关工作还没有进行。对横动量依赖碎裂函数参数化的工作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里,作者想额外强调的是,共线展开只适用于轻夸克(u,d,s)。对于重夸克,如何去系统计算其领头扭度和高扭度贡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01)
碎裂函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部分子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是当前人们描述高能反应过程的两类重要的物理量。它们都包含有大量的非微扰信息,理论上不能够通过微扰量子色动力学(pQCD)进行计算,目前主要是通过唯象模型和拟合已有的实验数据来获得。当考虑横动量依赖的部分子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叁维部分子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时,实验上测量的较为敏感的物理观测量通常是各种形式的方位角不对称。由于方位角不对称可以用叁维部分子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表示出来,通过对方位角不对称的测量就可以研究这些部分子函数。同时由于部分子横动量是高扭度贡献的来源之一,研究横动量依赖的部分子分布函数与碎裂函数的同时就需要考虑高扭度的贡献。在众多的反应过程中,对高扭度贡献的计算都需要依赖于共线展开技术。利用共线展开技术不仅能够得到正确的用规范不变的部分子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表示的微分截面或结构函数,而且能够得到非常简洁的扭度-4层次的表达式,使得对扭度-4层次的物理量的研究计算成为可能。共线展开技术最初的时候是应用在单举深度非弹性散射(DIS)过程中,后来被推广应用到了半单举DIS过程中。考虑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与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的相似性,共线展开技术最近又被推广应用到了单举正负电子湮灭和半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相比较于半单举DIS过程(l+p→ l'+ h+X)和质子质子对撞过程(p + p→π + X),由于初态没有强子的影响正负电子湮灭过程(e+e-→h(+jet/h'+X)被认为是研究碎裂函数最为干净的过程。在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e++e-→h + X)中,由于没有明显的定义横向方向的物理量,所以并没有依赖于部分子横动量的方位角不对称。换句话说,在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我们只能研究一维的碎裂函数。而在半单举湮灭过程(e+ + e-→h+jet + X)中,由于末态喷注动量可以用来定义横向方向,因此可以测量方位角不对称,从而可以研究叁维碎裂函数。我们知道部分子横动量不仅是方位角不对称的来源,同时还是高扭度贡献的来源之一。在研究叁维碎裂函数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考虑到高扭度的贡献。高扭度的贡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给出独立的物理观测量,例如不同于领头扭度形式的方位角不对称,另一方面是作为低扭度(领头扭度)的修正项给出高扭度贡献。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在有弱相互作用参与的湮灭过程中,可以发现末态产生的夸克具有天然的极化性质。这是因为在标准模型中,左手的费米子和右手的费米子分属于不同的对称群,具有不同的量子数,与Z0玻色子的相互作用强度不同,因而才表现出极化的性质。这是标准模型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证明了标准模型的正确性。在高能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我们“相信”夸克的极化会通过某种形式转移到末态强子上来,从而使得强子极化。这也是我们在湮灭过程中研究依赖于碎裂函数的强子极化的基础。为了研究(叁维)自旋相关的碎裂函数,在本文中我们就基于共线展开技术计算了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完整的扭度-4层次的结果,其中计算的物理量包括结构函数,强子极化以及方位角不对称等。我们首先计算的是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扭度-4层次的结果,然后将相同的计算方法推广应用到了半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最后我们还做了简单的唯象学研究。主要的计算内容如下。1,本文给出了一套完整的用于研究高能反应过程的运动学分析方法,并完整的计算了用结构函数表示的微分截面。此方法既适用于单强子过程又适用于双强子过程。在本文中我们将此方法应用到了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和半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在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共有19个结构函数,其中有6个结构函数有领头扭度的贡献,8个结构函数只有扭度-3的贡献,5个结构函数只有扭度-4的贡献。在半单举过程中共有81个结构函数,其中有18个结构函数有领头扭度的贡献,36个结构函数只有扭度-3的贡献,27个结构函数只有扭度-4的贡献。2,本文中首次将正负电子湮灭过程考虑到了扭度-4的层次,并计算了完整的结果。在扭度-4层次,不仅要考虑夸克-夸克关联函数的多胶子散射过程(夸克-胶子-胶子-夸克关联函数)的贡献,还要考虑4-夸克关联函数的贡献。通过计算发现,4-夸克关联函数的贡献和夸克-夸克关联函数多胶子散射贡献中的部分项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因此可以将4-夸克关联函数扭度-4的贡献与多胶子散射中扭度-4的贡献直接求和以得到完整的扭度-4层次的贡献。3,由于在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只能研究一维碎裂函数,所以不能够计算方位角不对称,但是可以计算强子极化。通过计算我们可知强子的纵向极化既有领头扭度的贡献又有扭度-4的贡献;而横向极化中<<STx,y>>和<<SLTx,y>>只有扭度-3的贡献,<<STTxx,xy>>只有扭度-4的贡献。在半单举过程中我们计算了方位角不对称项。按照宇称划分,<cosφ>U和<cos2φ>U是宇称守恒的,而<sinφ>U和<sin2φ>U是宇称破坏的;如果按照扭度划分,<cosφ>U和<sinφ)U是只有扭度-3的贡献,而<cos2φ>U和<sin2φ)U只有扭度-4的贡献。除此之外,在半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我们还在不同的坐标系下计算了强子极化。对于纵向极化,<<λh>>和<<SLL>>,通过计算发现它们既有领头扭度的贡献又有扭度-4的贡献。对于强子的横向极化,在轻子-强子系中,<<STx,y>>和<<SLTx,y>>只有扭度-3层次的贡献,而<<STTxx,xy>>只有扭度-4层次的贡献。在强子-喷注系中,<<STn,t>>,<<SLTn,t>>和<<STTnn,nt>>既有领头扭度的贡献又有扭度-4的贡献。4,本文给出一种估算扭度-4贡献的方法,通过数值计算,发现扭度-4碎裂函数的贡献是非常显着的。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在高扭度计算中忽略多胶子散射相互作用,只保留部分子横动量的贡献。通过计算就可以将扭度-4层次的碎裂函数与领头扭度的碎裂函数联系起来,进而就可以化简扭度-4的修正因子。通过对扭度-4修正因子的数值计算,我们就可以估算出扭度-4的贡献。5,本文最后还给出了一个利用模型计算非极化碎裂函数的方法,同时给出了利用DGLAP演化方程来研究超子极化和spin alignment随着能量变化的方法。通过数值分析就可以知道,依赖于夸克极化的强子纵向极化随着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显着的,而不依赖于夸克极化的spin alignment随能量的变化则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碎裂函数论文参考文献
[1].李培育,阮建红.对部分子碎裂为质子的碎裂函数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杨卫华.高能e~+e~-湮灭过程中自旋相关的碎裂函数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
[3].陈奇.光锥规范下硬热圈重求和及介质修正的部分子碎裂函数的演化方程[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李培育.对质子的分布函数与碎裂函数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陈开宝.横动量依赖的碎裂函数与半单举高能e~+e~-湮灭过程研究[D].山东大学.2017
[6].赵亚雄.多相输运模型中Lund碎裂函数参数的能量依赖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7].刘慧.半单举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中的碎裂函数[D].河北师范大学.2017
[8].王梦亮.LHC/ALICE实验上质子—质子碰撞中喷注碎裂函数及碎裂函数矩的测量[D].华中师范大学.2016
[9].黄文祥.共振态衰变对碎裂函数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
[10].魏树一.高能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碎裂函数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