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温升论文-罗湘

轴承温升论文-罗湘

导读:本文包含了轴承温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力机车,牵引电机,轴承,温升

轴承温升论文文献综述

罗湘[1](2019)在《HXD1型电力机车牵引电机轴承温升报警原因分析及优化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兰渝线线路数据、机车网络系统数据、LKJ数据、6A系统走形部监测传动端轴承温度、温升、环境温度数据,对HXD1型电力机车牵引电机轴承温升报警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为快速解决HXD1型电力机车牵引电机传动端轴承温升报警问题提供有效的措施及方案。(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市场》期刊2019年06期)

陈佳亮[2](2019)在《静压轴承高速电机转子损耗与温升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电机有体积小,功率密度大的特点,同时功率因数高,转速变化范围大,可靠性高。由于这些优点,高速电机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电机损耗密度大,温升高,这成为了限制其使用范围。转子侧散热条件恶劣,永磁体在高温下极易产生不可逆的退磁,影响高速电机的正常工作。高速电机的转子损耗主要来源于转子涡流损耗、风摩损耗和轴承的机械损耗。本文以空气轴承高速电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空气轴承高速电机的流体场模型,利用流体场模型的分析计算高速电机定转子气隙的风摩损耗以及轴承内的风摩损耗,并分析了电机结构以及流场边界条件对高速电机风摩损耗的影响,并通过降速实验进行了验证;通过建立转子涡流损耗模型,分析了转子的护套形式以及材料对转子损耗的影响;基于传热学的理论,建立了电机的温度场模型,分析了流体流态对气隙内散热系数的影响,以及不同护套材料下电机温度场的不同。首先,分析了高速电机中流体的控制方程。然后根据空气轴承高速电机流场的特点,对其中的流体场流态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流场作用机制,将定转子气隙内风摩损耗分为切向与轴向两部分。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风摩损耗进行计算分析,将其结果与现有的风摩损耗经验公式作比较,结果相一致。其次,分析得到了定转子气隙内转子转速,外径,气隙长度以及气隙边界条件对风摩损耗的影响规律。然后,根据流场模型,计算了空气轴承内不同偏心率下的压力速度分布,研究了径向轴承和止推轴承内风摩损耗的影响因素。而后,通过降速实验分离得到电机内的风摩损耗,与计算值相比较,分析两者间的误差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而后,对所要研究的电机中转子涡流损耗进行分析。建立了永磁电机转子涡流损耗的计算模型,分析了转子侧谐波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载波比,转子分块,护套形式、材料以及气隙长度对转子涡流损耗的影响。最后,基于流体场的分析结果以及损耗的计算对高速电机中的温度场进行研究。分析了电机内各部分散热系数的计算,对定转子气隙内的转子表面散热系数进行研究分析。在电机中建立流体场与温度场耦合的模型,研究了护套材料对电机温度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万里[3](2019)在《铁路轴箱轴承温升特性及其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轴承作为机械传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旋转件的重要支承,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铁路轴箱轴承作为列车行走部的重要部件,其温度场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工况下的温升影响着轴承的使用寿命和列车的行车安全,例如热切轴、燃轴、热变形等列车经常发生的故障均受轴承温度分布的影响。关于轴承温度场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热网络法、有限元法和试验法,在热网络法中,一个热节点代表系统中对应的某一零件或者某一表面的温度,然而并不能真实反映工作中的轴承的真实温度分布;试验法不能分析出轴承温升的机理,且成本高昂。本文基于载荷与变形的关系,分析了轴箱轴承的载荷分布,然后根据内外圈相对于滚子的运动速度,引入局部热源法,建立不同接触区域的摩擦生热量计算模型;最后根据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和数值解法,建立轴箱轴承叁维稳态温度场数学计算模型,利用铁路轴箱轴承的热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并对影响轴承温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同一工况下的铁路轴箱轴承,对比分析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可得:理论模型计算出的温度分布趋势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且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差值在20%之内,验证了本文建立的轴箱轴承的叁维稳态温度场计算模型的准确性;2.通过数值计算和试验测得的温度分布趋势得出:由于轴箱轴承承载方式的特殊性,铁路轴箱轴承的温度沿周向方向存在温度差,呈上高下低的趋势分布;沿径向方向,滚子和外滚道接触处温度最高,滚子与内滚道接触处的温度次之;3.承载区内,径向载荷作用线上的外圈滚道内表面温度最高,且铁路轴箱轴承的外圈温度以该节点为轴对称分布;4.铁路轴箱轴承外圈沿圆周方向的温差随径向载荷的增加而加大,随着轴向载荷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瑞,张晓光,卢鹏,王恒壮[4](2019)在《如何降低电机添加润滑脂后的轴承温升》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常电机轴承的维护及对运行电机中添加润滑脂的方法与注意事项,降低轴承温升与增加轴承寿命,提升轴承的可靠性,保证电机运行稳定。(本文来源于《设备管理与维修》期刊2019年08期)

陈蔚芳,郑德星[5](2019)在《考虑结构约束时油气润滑高速角接触球轴承的温升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角接触球轴承生热和热传递机理研究中存在的冷却/润滑系统影响考虑不充分,轴承很少考虑特定的结构约束等问题,考虑高速主轴工作时结构约束,轴承的结构特性,冷却/润滑等气/液特性对热传导、换热和散热特性的影响,研究油气条件下高速角接触球轴承的温升特性。基于广义Ohm定律建立高速角接触球轴承热网格模型,采用Gauss-Seidel法进行节点温度计算。该模型可预测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温度场中任一点温度,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9年04期)

李小萍[6](2019)在《高速运转下角接触球轴承温升特性数值模拟与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角接触球轴承的温升特性主要与实际工况条件和轴承本身结构参数等因素有关,而轴承的温升决定着轴承的性能、寿命,直接关系到主机的工作可靠性。在高速运转下,角接触球轴承内部由于各零件间的剧烈摩擦发热,引起轴承的温度上升,甚至造成轴承过早的疲劳失效、咬死和粘合,进而造成设备停机。因此,研究高速运转下角接触球轴承的温升特性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角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角接触球轴承温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滚动轴承的拟动力学,建立了角接触球轴承的生热模型,对轴承的生热机理进行了分析。针对高速角接触球轴承采用局部法分别对轴承的自旋生热、拖动润滑油生热、钢球与套圈的差动滑动生热、钢球与保持架摩擦生热和保持架与套圈引导面摩擦生热等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轴承自旋生热所占比重最大,保持架与套圈引导面摩擦生热所占比重最小;轴承的自旋生热随转速或轴向负荷的增加而明显增大;随着轴承转速、轴向负荷的变化其它热源引发的生热变化不明显。建立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的叁维模型,将轴承生热的计算结果作为数值模拟的热载荷,利用有限元法对高速角接触球轴承的温升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转速、载荷和接触角条件影响下轴承的温度分布云图。结果表明,轴承的温度沿着钢球与内圈滚道接触点向外逐渐降低,最高温度分布在钢球与内圈滚道接触点处,最低温度分布在轴承外圈外侧面;随着转速增大轴承的整体温度逐渐升高;轴承整体温度随轴向负荷的增加而升高;径向负荷对轴承温度影响不明显。利用本课题组所研发的双转子角接触球轴承试验机进行轴承的温升试验研究。采用红外温度传感器对不同转速、载荷工况下轴承的温度进行非接触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转速、轴向力和径向力的变化都会引起轴承的温升变化,其中转速和轴向力的变化对轴承温升的影响最显着,径向力的改变对轴承温升影响不明显。对比试验测量与数值模拟的温度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合理性,并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的温升机理。(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李小萍,薛玉君,司东宏,姜韶峰,马喜强[7](2019)在《环下润滑角接触球轴承温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环下润滑角接触球轴承在工作状态下的温升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轴承的生热,在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中对不同转速下轴承的温度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法测得的轴承温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轴承的热源主要来自钢球自旋生热和差动滑动生热;供油温度对轴承的温度变化起主导作用;轴承的转速越大,生热越多,轴承的温度越高。数值模拟法与试验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许帅帅,周斌,姜陈,谢明源[8](2019)在《某型动车组轴箱轴承温升规律及试运行优化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型动车组新换轮对轴箱轴承在试运行及上线运行载客初期,存在匀脂不均,温度骤升的现象,轴承温度或温差超过限定标准,影响动车组的运行安全。通过分析轴承运行原理,并对故障轴承数据进行统计发现,轴承匀脂的温升规律与运行时间及里程有关。分析现有的动车组试运行方案,提出有针对性的轮对轴承试运行优化方案。(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9年02期)

汤武平[9](2018)在《HX_D1C机车牵引电机轴承温升报警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HX_D1C型机车牵引电机轴承温升报警的故障情况进行分析,查找故障原因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使故障得到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铁道机车车辆》期刊2018年06期)

时永,巩嘉贝,朱会娟[10](2018)在《考虑内外圈不同配合精度对轴承温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轴承是传动系统的重要基础件,起着承受力与传递运动的重要作用。它的精度、性能、寿命等因素都直接关系到整个传动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性能的好坏。本文主要通过实验的方法,从多角度研究了不同的配合精度对轴承在运转中温升的影响。通过测试轴承在不同配合精度状态下行时的温升,探讨轴承运行状态与轴承内外圈配合精度的关系,为传动系统设计过程中轴承的选用以及轴承内外圈配合精度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期刊2018年06期)

轴承温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速电机有体积小,功率密度大的特点,同时功率因数高,转速变化范围大,可靠性高。由于这些优点,高速电机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电机损耗密度大,温升高,这成为了限制其使用范围。转子侧散热条件恶劣,永磁体在高温下极易产生不可逆的退磁,影响高速电机的正常工作。高速电机的转子损耗主要来源于转子涡流损耗、风摩损耗和轴承的机械损耗。本文以空气轴承高速电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空气轴承高速电机的流体场模型,利用流体场模型的分析计算高速电机定转子气隙的风摩损耗以及轴承内的风摩损耗,并分析了电机结构以及流场边界条件对高速电机风摩损耗的影响,并通过降速实验进行了验证;通过建立转子涡流损耗模型,分析了转子的护套形式以及材料对转子损耗的影响;基于传热学的理论,建立了电机的温度场模型,分析了流体流态对气隙内散热系数的影响,以及不同护套材料下电机温度场的不同。首先,分析了高速电机中流体的控制方程。然后根据空气轴承高速电机流场的特点,对其中的流体场流态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流场作用机制,将定转子气隙内风摩损耗分为切向与轴向两部分。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风摩损耗进行计算分析,将其结果与现有的风摩损耗经验公式作比较,结果相一致。其次,分析得到了定转子气隙内转子转速,外径,气隙长度以及气隙边界条件对风摩损耗的影响规律。然后,根据流场模型,计算了空气轴承内不同偏心率下的压力速度分布,研究了径向轴承和止推轴承内风摩损耗的影响因素。而后,通过降速实验分离得到电机内的风摩损耗,与计算值相比较,分析两者间的误差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而后,对所要研究的电机中转子涡流损耗进行分析。建立了永磁电机转子涡流损耗的计算模型,分析了转子侧谐波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载波比,转子分块,护套形式、材料以及气隙长度对转子涡流损耗的影响。最后,基于流体场的分析结果以及损耗的计算对高速电机中的温度场进行研究。分析了电机内各部分散热系数的计算,对定转子气隙内的转子表面散热系数进行研究分析。在电机中建立流体场与温度场耦合的模型,研究了护套材料对电机温度场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轴承温升论文参考文献

[1].罗湘.HXD1型电力机车牵引电机轴承温升报警原因分析及优化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9

[2].陈佳亮.静压轴承高速电机转子损耗与温升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万里.铁路轴箱轴承温升特性及其试验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9

[4].王瑞,张晓光,卢鹏,王恒壮.如何降低电机添加润滑脂后的轴承温升[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

[5].陈蔚芳,郑德星.考虑结构约束时油气润滑高速角接触球轴承的温升特性[J].轴承.2019

[6].李小萍.高速运转下角接触球轴承温升特性数值模拟与试验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9

[7].李小萍,薛玉君,司东宏,姜韶峰,马喜强.环下润滑角接触球轴承温升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9

[8].许帅帅,周斌,姜陈,谢明源.某型动车组轴箱轴承温升规律及试运行优化方案研究[J].轴承.2019

[9].汤武平.HX_D1C机车牵引电机轴承温升报警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铁道机车车辆.2018

[10].时永,巩嘉贝,朱会娟.考虑内外圈不同配合精度对轴承温升的影响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8

标签:;  ;  ;  ;  

轴承温升论文-罗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