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单体论文_许宏业,马福浩,汪钰,王冠杰,张冉

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单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姐妹,染色体,胚乳,减数,小体,细胞,纺锤。

染色单体论文文献综述

许宏业,马福浩,汪钰,王冠杰,张冉[1](2018)在《动粒生化分子构成差异可能决定干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非随机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细胞有丝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被随机(无选择性)分配给子代细胞。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在组织干细胞不对称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常常被非随机地(选择性)分配给子代细胞,目前还不清楚这种非随机分配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学意义。我们通过文献复习,提出动粒生化分子构成差异可能决定姐妹染色单体的非随机分配,而动粒生化分子构成差异可能与DNA半不连续复制引起着丝粒的表观遗传修饰不同有关。(本文来源于《医学争鸣》期刊2018年04期)

[2](2018)在《我国学者在酵母DNA复制与姐妹染色单体黏连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1630005,31770084,31628011,31771382)等资助下,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楼慧强教授课题组在酿酒酵母DNA复制与姐妹染色单体黏连研究中连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Dbf4 Recruitment by 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s Defines an Upstream Rate-limiting Step in Determining Origin Firing Timing"(Fkh家族转录因子直接招募Dbf4是决定基因组DNA复制起始时序的上游限速步骤)为题,于2018年1月12(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徐正卫[3](2018)在《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在对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掌握等位基因的概念;二是要对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的原因作具体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期刊2018年03期)

蔡文侠,林丰,吴文彬,钱定良[4](2018)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姐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形成的相关性,为进行病因学研究和采取干预措施打下基础。方法对30例NOA患者及20例已经生育的男性,按照外周血淋巴细胞SCE检测方法进行培养检测,分别计数SCE频率。结果实验组SCE频率为8.39±1.58%;对照组为5.17±0.53%,两组对比差异非常显着(P<0.01)。结论 NOA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明显增高,表明其染色体具有不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张晶晶[5](2017)在《Rtt101~(Mms1-Mms22)在偶联染色质复制与姐妹染色单体黏连建立中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所有真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都需要遗传物质的精确传递。遗传物质的传递主要包括染色体的复制和分离。为了确保复制产生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能被精准地均分到两个子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在分离之前必须整齐排布并紧密相连,这个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重要过程即姐妹染色单体黏连(sister chromatid cohesion,SCC)。该过程与许多其它重要生物学过程密切关联,如细胞周期进程、DNA损伤修复、基因的转录调控、染色体高级结构形成等。姐妹染色单体黏连的紊乱会导致染色体的不正确分离,从而导致细胞周期异常、基因组不稳定及细胞癌变甚至死亡等。真核生物的姐妹染色单体通过一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环状复合体——黏连素(cohesin)相连。酵母黏连素是由Smc1、Smc3、Scc1和Scc3四个蛋白组成的环状复合物。姐妹染色单体黏连的建立、维持和解除受到细胞周期严格地调控。在G1期,黏连素在装载复合物的帮助下以较为松散灵活的状态装载到染色体上。进入S期后,乙酰转移酶Eco1将黏连素的亚基Smc3乙酰化,触发黏连蛋白正式建立黏连状态,进而将复制生成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黏连在一起。在分裂后期,分离酶(separase)被释放后切割黏连素的亚基Scc1,使黏连蛋白解开并从染色体上释放。至此,姐妹染色单体黏连过程结束,复制生成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被纺锤体牵引并分配到细胞的两极。不难发现,姐妹染色单体黏连的建立与染色质DNA复制紧密相关,但二者具体的偶联机制仍不明了。本研究通过分析酵母高通量遗传互作数据,推测一个已知的伴随DNA复制叉行进的泛素连接酶复合体Rtt101~(Mms1-Mms22)可能与姐妹染色单体黏连因子存在功能联系。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遗传、生化及细胞生物学实验,对Rtt101~(Mms1-Mms22)是否参与姐妹染色单体黏连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首先,本研究通过姐妹染色单体黏连效率测定实验发现Rtt101Mms1-Mns22各亚基敲除菌株存在较为明显的黏连缺陷。然后,利用酵母双杂交和酵母表型分析实验,发现Rtt101Mm1-Mms22与乙酰转移酶Eco1在物理和遗传上都存在相互作用,且体外GST pu11-down结果显示该复合体的亚基Mms22与Eco1有直接互作。Eco1是姐妹染色单体黏连建立的关键因子,暗示Rtt101Mms1-Mns22通过调控Eco1促进黏连。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和体外生化实验鉴定到Eco1上两个与Mms22互作的关键保守位点。当把这两个位点突变时(eco1L61DG63D),细胞中Smc3乙酰化水平下降并导致黏连缺陷。以上结果证明Rtt101Mms1-1ms22通过与Eco1的相互作用,促进Smc3乙酰化介导的姐妹染色单体黏连的建立。之前的报道暗示Eco1在染色体上的招募部分依赖复制叉组分PCNA。而本研究发现Rtt101~(Mms1-Mms22)也参与Eco1调控的姐妹染色单体黏连。为了探寻这两个Eco1调控通路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 Rtt101~(Mms1-Mms22)各亚基和PCNA的双突变体。结果显示,单个通路的缺失导致Smc3的乙酰化水平部分下降,而双突变体导致的Smc3乙酰化下降呈现明显的累加效应。这些结果证明,Rtt101~(Mms1-Mms22)是一条不依赖PCNA的新的Eco1调控通路,它和PCNA协同调控了 Eco1在染色体上对Smc3的乙酰化。Rtt101~(Mms1-Mms22)已知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参与DNA复制相偶联的核小体组装(rep1ication coup1ed nuc1eosome assemb1y,RCNA)过程。本研究通过姐妹染色单体黏连效率检测实验和酵母表型分析实验,发现无论是将Rtt101~(Mms1-Mms22)在RCNA过程中的上游调控因子Rtt109和H3K56或下游调控因子CAF-1和Rtt106突变,Smc3的乙酰化水平和黏连效率均显着下降。更有意思的是,将RCNA过程中泛素连接酶Rtt101~(Mms1-Mms22)的催化位点H3K121K122突变,Smc3的乙酰化水平和黏连效率均有类似程度的降低。综上所述,本研究报道了泛素连接酶Rtt101~(Mms1-Mms22)在姐妹染色单体黏连建立过程中的一个新功能,而且首次揭示了姐妹染色单体黏连与染色质复制(包含DNA复制和伴随的核小体组装)等重要染色体活动之间的关联机制,并据此提出了 Rtt101~(Mms1-Mms22)在DNA复制过程中偶联核小体组装和姐妹染色单体黏连的工作模型。总之,本研究解析了真核生物姐妹染色单体黏连和染色质复制偶联的一种新的分子机制,对姐妹染色单体黏连缺陷引起的重大疾病和一些肿瘤的医学研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朱家桥,刘宗平[6](2016)在《变性小鼠卵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与胞质分裂的不协调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分化取决于它所处的性腺微环境,而Y染色体上SRY基因的表达与否则决定了性腺向睾丸或卵巢的分化,所以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分别是由XY和XX性染色体决定的。当性腺反转时,生殖细胞类型与性染色体就不一致了。XX雄性(人和小鼠)和XY女性是不育的,但XY雌性小鼠则具有部分生育力,这取决于它的遗传背景和变性的原因。XO(单X染色体)雌性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2)

孙青原[7](2015)在《蛋白磷酸酶2A及其抑制蛋白调节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单体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分离是一个易于出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导致染色体非整倍性的发生,而染色体非整倍性是临床上不孕不育、流产和很多其他遗传疾病的主要原因。我们利用ppp2r1a~(loxp/loxp)和Gdf9-Cre小鼠杂交获得卵母细胞特异性敲除PP2A-Aα的小鼠以研究PP2A结构亚基的作用。结果表明:(1)PP2A-Aα敲除后雌性小鼠生殖力低下。(2)PP2A-Aα敲除基本不(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5-08-08)

崔向清,马鑫,赵丕文,杨向竹,黄春芳[8](2015)在《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检测的临床应用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是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在同一位置发生同源片段易位。SCE检测技术具有实验期短、结果稳定的特点,是公认的极为敏感的染色体损伤的检测方法。SCE率反映了染色体断裂的频率,是研究细胞致畸的一个重要指标。故被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目前,有关SCE的临床研究性报道较多,而对SCE的综述性报道很少,因此本文就近些年SCE技术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作一简要概述。SCE在肿瘤科的临床应用报道1.在耳鼻喉肿瘤的应用报道:孙彦等[1]观察37例头颈癌病(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5年01期)

陈宗良[9](2014)在《玉米Wrk1基因编码ZmTUBB5蛋白影响姊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和胚乳的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籽粒的大型胚乳不仅是胚发育的重要营养器官,而且还是人类最主要的粮食产量和工业原材料的来源,这些特点使得玉米成为最重要的农作物。人们对玉米胚乳发育的各个时期非常清楚,在双受精之后,受精极核进行一段时间的游离核分裂,随后这些游离核经历细胞化形成正常的胚乳细胞,并通过快速的有丝分裂增殖胚乳细胞,之后分化形成四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然而我们对胚乳发育的分子机制目前还了解得非常少。1.本课题分析了Wrinkled kernell(Wrk1)籽粒皱缩突变体的特征。突变体成熟的籽粒表现出胚乳顶部皱缩和籽粒变小,并且这种影响受剂量效应控制;苗期植株虽然相对较小,但是却能正常发育。2.对发育过程中10DAP、12DAP和16DAP籽粒的细胞切片观察发现,Wrkl基因对胚乳发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淀粉胚乳细胞和转移层细胞的形成。同时,突变体5DAP的胚乳组织小于野生型的,而7DAP的胚乳则远小于野生型,并表现出不规则的胚乳形态和细胞生长发育严重受阻。这一结果暗示Wrkl基因可能参与胚乳细胞有丝分裂。3.利用α-tubulir抗体对纺锤体进行免疫染色,发现突变体胚乳细胞的姊妹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的分离过程中出现缺陷,主要表现在染色体桥的形成和染色体滞后。4.利用图位克隆法将Wrkl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350-kb的候选区间内,该区间含有叁个注释基因,而其中只有编码β-tubulin5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该基因的3’端存在一个C到T的改变,这一点突变使该基因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突变体截短的ZmTUBB5蛋白完全缺失了C端尾巴。5.转基因结果表明,含有更多突变型ZmTubb5基因的籽粒顶部会出现皱缩。以上结果表明Wrk1基因编码ZmTUBB5蛋白,该蛋白是胚乳发育和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慕明涛,霍满鹏,张静,刘俊俊,蒲力群[10](2014)在《习惯性流产女性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石油作业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对习惯性流产的影响.随机选择习惯性流产的石油作业女性34人和正常的育龄女性20人,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记数SCE发生率.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发生率为8.83±0.7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SCE的发生可作为石油作业习惯性流产女性染色体结构稳定性的检测指标,石油作业环境中的某些有害物质对女性DNA损伤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甘肃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染色单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1630005,31770084,31628011,31771382)等资助下,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楼慧强教授课题组在酿酒酵母DNA复制与姐妹染色单体黏连研究中连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Dbf4 Recruitment by 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s Defines an Upstream Rate-limiting Step in Determining Origin Firing Timing"(Fkh家族转录因子直接招募Dbf4是决定基因组DNA复制起始时序的上游限速步骤)为题,于2018年1月1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单体论文参考文献

[1].许宏业,马福浩,汪钰,王冠杰,张冉.动粒生化分子构成差异可能决定干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非随机分配[J].医学争鸣.2018

[2]..我国学者在酵母DNA复制与姐妹染色单体黏连取得新进展[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8

[3].徐正卫.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的原因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

[4].蔡文侠,林丰,吴文彬,钱定良.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姐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的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8

[5].张晶晶.Rtt101~(Mms1-Mms22)在偶联染色质复制与姐妹染色单体黏连建立中的作用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7

[6].朱家桥,刘宗平.变性小鼠卵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与胞质分裂的不协调性[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7].孙青原.蛋白磷酸酶2A及其抑制蛋白调节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单体分离[C].中国解剖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5

[8].崔向清,马鑫,赵丕文,杨向竹,黄春芳.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检测的临床应用综述[J].中国民间疗法.2015

[9].陈宗良.玉米Wrk1基因编码ZmTUBB5蛋白影响姊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和胚乳的发育[D].中国农业大学.2014

[10].慕明涛,霍满鹏,张静,刘俊俊,蒲力群.习惯性流产女性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检测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细胞‘彗星’模式图(引自Edler)46R(6A)染色单体后代的6...1 染色单体断裂和辐射剂量之间的...染色体畸变-图30 a. 示叁射体b. 示四射体c...染色体畸变-图29 a,b.示染色单体裂隙...mitosis

标签:;  ;  ;  ;  ;  ;  ;  

染色单体论文_许宏业,马福浩,汪钰,王冠杰,张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