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洲璐:向年轻一代传递改革开放精神——专访陈锡添论文

林洲璐:向年轻一代传递改革开放精神——专访陈锡添论文

陈锡添简介

陈锡添 1941年2月生,广东新会人。笔名白云。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任《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香港商报》副社长兼总编辑,曾获韬奋新闻奖。广东省记协第八届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林洲璐:《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报道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贫血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髓Dickkopf-1水平均高于无贫血组,骨病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髓Dickkopf-1水平均高于无骨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贫血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骨髓Dickkopf-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无骨病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骨髓Dickkopf-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陈锡添: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蜕变、苏联解体,国内“姓社姓资”的争论甚嚣尘上,严重束缚人们的头脑,改革开放在这个时期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这些情况,使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非常忧虑,他88岁高龄来到南方视察,发表了高瞻远瞩的南方谈话,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高潮。《东方风来满眼春》发了之后,全国人民看到了,知道了小平谈话,可以去认真地贯彻落实,是改革开放中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

林洲璐:在《东方风来满眼春》描写的众多细节中,哪个细节让您印象最深刻?

陈锡添:一方面,我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另一方面,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和培养主人翁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改革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劳永逸,改革开放的事业永无止境,要始终牢牢坚持。

陈锡添:这是一篇长篇通讯,也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我认为入选语文教材是希望学生学习一些写作方式和写作技巧。细节是新闻通讯的生命,《东方风来满眼春》铺陈了大量的细节,展现邓小平同志的幽默、朴实、人性化和平易近人。我把邓小平写成人,不是神。我相信,这对学生的写作有一些借鉴意义。另一层深刻的含义是,让学生知道,小平南巡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是改革开放的里程碑,希望年轻一代学习邓小平的改革精神,让邓小平的伟大形象深深地刻在年轻人的心坎中。

林洲璐:在您看来,《东方风来满眼春》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是什么?

林洲璐:您希望高中生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

与此同时,根据相关报道日本的个人金融资产高达1800兆日元,其中绝大多数是高龄人士的储蓄。在已经是少子高龄化的日本,目前依然有很多盛大的促销活动是针对年轻一代的,日本很有必要考虑针对中老年人进行推广。日本目前的网络销售很难增长除了人口因素之外也有物流和文化因素。物流方面昂贵的人工费用、司机职位的招工难、配送成本的费用递加等等都是网络销售的绊脚石。

陈锡添:其中有一个细节很有趣。在仙湖植物园,小平同志被一种叫天鹅绒竹芋的植物吸引,他摸摸它的叶子,问植物园负责人,它长不长芋头啊?植物园的负责人告诉他,不长芋头,这是观赏植物。小平为什么问长不长芋头呢?他女儿邓楠说了一句话,我爸爸很喜欢吃芋头。报道见报不久后,一位湖南的年轻人给我写了一封信,说看了报道很激动,知道邓爷爷很喜欢吃芋头。他家里种了很多芋头,想给邓爷爷和我分别寄一些。最后,他一份寄给中共中央办公厅转邓小平收,另一份通过在深圳打工的朋友转交给我。

林洲璐:走过风雨砥砺的40年,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您认为,《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文章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据统计,从1917至1927年,10年(讲武堂第12至19期)间,讲武堂招收了华侨学员近350名(另说是“500名”)。而这些华侨子弟,祖籍主要是广东,他们毕业后,很多回到广东(有的后来任教于著名的黄埔军校),对后来的广东乃至全国的军政影响深远(讲武堂援建黄埔军校这段很多人已经提过,充满传奇的黄埔军校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为它培养了大量的教官,也提供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陈锡添:《东方风来满眼春》中传达出的小平南巡的声音以及一些指示,到现在依然有现实意义,并不过时。改革开放初期那种敢闯、敢冒、敢试的精神,现在仍然很需要。改革开放是我们长期要做的事,我们要继承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理念和精神,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迈向更高水平。

(张宜虎对专访亦有贡献)

编 辑 陈国权24687113@sina.com

标签:;  ;  ;  ;  ;  ;  ;  ;  ;  ;  ;  

林洲璐:向年轻一代传递改革开放精神——专访陈锡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