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碰撞论文_崔谦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碰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射频,算法,标签,冲量,转轴,传送带,信道。

反碰撞论文文献综述

崔谦[1](2018)在《RFID系统混合型反碰撞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新时代尖端信息技术革命的代表,它有望成为未来大数据发展的基础保证。相对于传统的通信技术,RFID在信息采集、鉴别和归纳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RFID正在成为生产、销售以及商品供应链管理等系统实现智能化、市场化、机械化的关键保障。然而RFID技术也存在着诸多专业技术难题,其中数据完整性问题即防碰撞问题是严重制约RFID技术全面推广的技术“瓶颈”。RFID系统的碰撞故障大致有如下两类,阅读器碰撞和标签碰撞。标签碰撞会引发各种复杂的技术事故,如标签信息无法准确反馈、读写器读取错误的标签等。本文主要对标签碰撞展开论述,内容分为如下几项:1.以射频识别技术为理论研究基础,得出在该系统内出现的碰撞情况应归纳为多路信道访问所致。基于标签的特殊性能,被用在RFID内部的通信基础应属于时分多路(TDMA)技术。2.鉴于当前业内对于反碰撞算法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两种:其一,基于退避思想的Aloha模型;其二,二进制树搜索理论。本文对上述两种算法进行分析,并归纳其优缺点。3.基于上述两种方法,论文概括并总结出一种的混合型算法,即在对Q算法内的C值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提升算法的识别速度,再将二进制树搜索算法应用于识别碰撞时槽内的标签,最终有效提高了Aloha算法对于处理较大数目标签状况时的工作效率。4.最后改进的混合算法通过数据仿真的验证手段,进行可行性和准确性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在标签识别的速度上有大幅度提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1-01)

孔凡凤,龙林德,朱永平[2](2015)在《基于QT算法的RFID跨层查询反碰撞改进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RFID系统的QT算法在电子标签数量和密度增加及EPC较长时会造成查询次数过多、碰撞次数增加、系统效率低等问题.针对QT算法的缺点,提出了改进型的跨层查询算法,包括SQT算法和MQSQT算法.SQT算法通过改进QT算法将查询电子标签位元串方式改为跨层查询方式,MQSQT算法通过询问EPC字串的下2个位元值并进行异或逻辑运算,以求出包含跨层查询所必需的字串最小集合.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型算法减少了碰撞次数,平均查询次数有较大改善,提高了RFID系统的效率.(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杰清,鲍可进[3](2012)在《基于树形框架的随机分组反碰撞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存反碰撞算法不能有效处理中小规模标签识别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树形框架的随机分组反碰撞算法。在树形算法的基础上,改进标签分组方法,采用标签随机选择的方法对标签进行分组,由此形成标签识别树。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相对帧时隙ALOHA算法,识别吞吐率上升约10%,相对树形算法实现更简单。(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2年16期)

丁晓叶[4](2012)在《反碰撞算法在动态射频识别系统中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射频识别技术作为目前识别技术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具有很多传统识别系统不可比拟的优点,例如可以非接触识别、具有穿透性、可反复擦写等。这些优点使得RFID技术在近年来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也成为了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在RFID系统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标签防碰撞算法。标签防碰撞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系统的标签识别率和识别速度。在以往的大多数防碰撞算法研究中,系统中的电子标签都是静止不动的,在阅读器识别过程中既没有标签进入也没有标签离开系统识别区域。但是在现实应用中,贴有电子标签的商品经常是保持一定的速度通过阅读器的识别范围的。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工作。首先在以往基于ALOHA的防碰撞算法的研究基础上,对于标签运动较为简单的传送带模型上的RFID系统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系统标签识别率的数学公式和推导过程,并利用MATLAB进行了相应的仿真。结论表明当系统帧长度N和RFID识别区域内的传送带上未识别标签n数目相等时,系统具有最大标签识别率,且该识别率与传送带速度V、传送带单位长度上的标签数目D和系统的时隙持续时间Ts成反比。同时结果还表明,传送带在RFID识别区域内的长度对于系统的标签识别率的大小并无影响,但是可以影响其识别率的稳定性。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标签估算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基于系统的碰撞因子。通过MATLAB仿真,该方法与以往常见的估算方法相比,在估算准确度上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未识别标签数目和帧长度的比值较大时,新估算方法仍有较高的准确性。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新的估算方法,RFID系统的识别速度和识别效率都有所提高。最后本文还利用AT89S52和TRF7960进行了RFID阅读器的相关设计,给出了各个部分的原理图和相应软件程序,并且对这些设计模块进行了相应的软件仿真。(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2-05-25)

衡辉,康兰,王新华,吴鹏[5](2012)在《时隙ALOHA反碰撞算法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图书馆需处理的图书量大,一般的反碰撞算法无法满足图书馆管理的实际需要,故对当前不同的反碰撞算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提出了相对反碰撞效率比较高,并且在ISO/IEC 15693协议中相对容易实现的递减式动态时隙ALOHA反碰撞算法,以及来解决多标签碰撞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同时识别128张标签时依然高效,能够很好地满足图书馆管理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2年10期)

熊瑶[6](2011)在《用分离转轴法来求反碰撞冲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求解反碰撞冲量,引入了无任何约束刚体在受到外碰撞冲量作用后其速度瞬心的位置计算公式,再用分离转轴法,推导出了转轴处反碰撞冲量的计算公式。此方法在求解反碰撞冲量的过程中未利用冲量定理。(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1年30期)

董红政,焦文潭,贾剑飞[7](2011)在《分时隙二进制RFID反碰撞算法及其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RFID反碰撞算法,提出一种分时隙二进制树形搜索算法的高效反碰撞算法模型,运用EDA工具QUARTUS-II对该算法进行逻辑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运用该算法可大大减少反碰撞搜索过程的通信数据量,搜索效率得到较大提高,提高了射频标签识别的准确率,该算法对射频标签芯片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贺洪江,丁晓叶,翟耀绪[8](2011)在《标签运动状态下的RFID系统反碰撞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实应用中标签经常处于运动状态的情况,对传送带模型下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进行了分析,并使用Matlab做了相应的仿真实验。结果证明,当标签密度D与传送带速度V保持不变时,识别率P在帧长度N与作用范围内未识别标签数n相等时最高。当时隙持续时间一定时,识别率P只与V和D有关,而与作用区域内传送带长度L无关。同时针对该模型,对现有的标签估算方法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估算方法,该方法的准确度在标签数目较大时有着明显的提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1年08期)

余松森,詹宜巨,蔡庆玲,杨健,张嘉靖[9](2011)在《融合安全与反碰撞的RFID处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RFID研究将RFID安全和RFID反碰撞看作2个不同的环节分别孤立地解决。针对该不足,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将轻量级的随机密钥双向认证和动态时隙ALOHA协议进行融合。给出其处理机制流程,并和其他方法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该机制在保持对标签快速识别的同时,可抵抗包括重传、跟踪、阻断和篡改等多种攻击手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1年10期)

唐小东[10](2011)在《RFID中反碰撞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射频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无线电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普及应用而兴起的一种先进的非接触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RFID技术具有读取速度快、存储空间大、穿透性强、使用寿命长和安全性高等众多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在生产制造、销售流通、公共交通、公共管理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可靠、可用性的提高以及应用成本的不断降低,RFID已经逐渐成为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成为众多领域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围绕RFID的标签反碰撞算法展开研究,首先对RFID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分类、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RFID的原理及结构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进而引出在RFID里对系统数据通信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产生影响的主要问题之——多个阅读器或者标签同时占用信道发送数据产生的碰撞,即RFID中的碰撞问题。而后对RFID中的碰撞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分析了碰撞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案。对现有的两种反碰撞算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对二进制反碰撞算法进行了分析,在已有的二进制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二进制反碰撞算法,并与其他二进制算法进行了比较,并用MATLAB进行分析加以验证。本文的重点是在第叁章和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分析了二进制搜索算法和动态的二进制搜索算法,并在动态的二进制搜索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二进制搜索算法,针对标签传输位数的情况下,通过对标签的ID进行预处理来达到减少传输量的目的,而后利用改进的动态后退式索引算法对标签进行辨识,减少了搜索次数,提高了系统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等软件对该算法进行了分析实现,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算法的优越性及可行性。最后针对改进的算法中的不足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1-05-01)

反碰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有RFID系统的QT算法在电子标签数量和密度增加及EPC较长时会造成查询次数过多、碰撞次数增加、系统效率低等问题.针对QT算法的缺点,提出了改进型的跨层查询算法,包括SQT算法和MQSQT算法.SQT算法通过改进QT算法将查询电子标签位元串方式改为跨层查询方式,MQSQT算法通过询问EPC字串的下2个位元值并进行异或逻辑运算,以求出包含跨层查询所必需的字串最小集合.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型算法减少了碰撞次数,平均查询次数有较大改善,提高了RFID系统的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碰撞论文参考文献

[1].崔谦.RFID系统混合型反碰撞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2].孔凡凤,龙林德,朱永平.基于QT算法的RFID跨层查询反碰撞改进算法[J].长沙大学学报.2015

[3].王杰清,鲍可进.基于树形框架的随机分组反碰撞算法[J].计算机工程.2012

[4].丁晓叶.反碰撞算法在动态射频识别系统中的优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

[5].衡辉,康兰,王新华,吴鹏.时隙ALOHA反碰撞算法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2

[6].熊瑶.用分离转轴法来求反碰撞冲量[J].科技创新导报.2011

[7].董红政,焦文潭,贾剑飞.分时隙二进制RFID反碰撞算法及其仿真[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贺洪江,丁晓叶,翟耀绪.标签运动状态下的RFID系统反碰撞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1

[9].余松森,詹宜巨,蔡庆玲,杨健,张嘉靖.融合安全与反碰撞的RFID处理机制[J].计算机工程.2011

[10].唐小东.RFID中反碰撞算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电子能量分布函数与电子平均能量的关...冲击活塞与挤压活塞的轴向位移随时间...描述kk'j'相关的()的源内碎裂质谱图随机时隙反碰撞算法流程时隙ALOHA算法实现五个阅读器的反碰

标签:;  ;  ;  ;  ;  ;  ;  

反碰撞论文_崔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