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黄蛋白论文_旷策嫣

导读:本文包含了卵黄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卵黄,蛋白,受体,中华,免疫,大菱鲆,体腔。

卵黄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旷策嫣[1](2019)在《镰形扇头蜱网格蛋白的鉴定及其在卵黄蛋白生成过程中的功能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蜱是一种吸血性外寄生虫,作为媒介能够传播多种病原体,蜱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阶段。与很多传播媒介一样,蜱主要是通过叮咬宿主传递病原体,由于蜱需要吸血寄生且繁殖能力很强,目前对于蜱的防控并没有特效药物,利用新型防治策略控制蜱的成长和繁殖可以作为预防策略的关键措施,其中蜱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必不可少。蜱的繁殖是蜱防控中的关键环节,卵黄蛋白(Vitellin,Vn)是蜱卵的主要成分,研究认为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卵细胞,进而酶切形成卵黄蛋白,但具体机制不清。Vg是一种储存蛋白,在蜱中受拟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调节。Vg由卵黄蛋白原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R)介导卵母细胞摄取以后,作为Vn储存在细胞质中,为卵母细胞发育提供物质及能量,对卵母细胞的发育十分重要。网格蛋白(Clathrin)是一个分子量大小为180kDa的蛋白质,网格蛋白是由其特有的“叁联体骨架”组成的笼形蛋白,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包括物种的生长、繁殖和发育。Clathrin介导的内吞作用在营养吸收、病原入侵等多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首次鉴定了蜱的网格蛋白的重链(Clathrin heavy chain,Chc)分子,并观察其在Vn生成过程中的功能。1.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Chc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采用PCR技术扩增了Rh-Chc的完整ORF序列,序列长度为5103 bp,共编码1670个氨基酸残基,ORF内有7个大小相同的CLH结构域。其理论等电点为5.52,脂肪系数为94.61,不稳定指数为38.83,属稳定蛋白,亲水性平均值为-0.221,属亲水性蛋白。系统发育分析表明,Rh-Chc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的进化关系最近,其次为隆头蛛(Stegodyphus mimosarum)。2.Rh-Chc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根据抗原表位预测选取978-1269位氨基酸序列,克隆了Rh-Chc基因的部分结构域,构建了Rh-Chc/pET30a重组表达质粒,测序结果显示,插入pET30a载体中的序列长度约827bp,利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原核表达系统获得重组蛋白Rh-Chc进行了外源表达。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Rh-Chc/pET30a重组质粒的阳性菌在IPTG的诱导下以包涵体形式表达Rh-Chc重组蛋白,蛋白大小约为28kDa。优化后的表达条件为1.0mM IPTG诱导,25℃培养16 h,此条件下可获得大量目的蛋白。以尿素作为变性剂,经过透析和纯化后获得高纯度目的蛋白,并用此蛋白制备了兔抗Rh-Chc多克隆抗体。另外,通过抗原表位预测筛选肽段(DRAYEFAERCNEPGVWSQL)并与KLH偶联,制备了鼠抗Rh-Chc多克隆抗体,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显示制备的Rh-Chc多克隆抗体能够与Rh-Chc蛋白特异性结合,显微解剖获得吸血第五天的卵巢,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表明制备的兔抗Rh-Chc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较好。3.Rh-Chc的差异表达和组织分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对Rh-Chc基因在镰形扇头蜱的各吸血阶段:卵、未吸血幼蜱、吸血幼蜱、饱血幼蜱、未吸血若蜱、吸血若蜱、未吸血成蜱(雌)、吸血成蜱(雌),以及成蜱(雌)不同吸血时期的(未吸血成蜱、吸血成蜱及饱血成蜱)卵巢、脂肪体、唾液腺、中肠中转录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Rh-Chc在8个发育阶段及3个吸血时期成虫的4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对蜱8个发育阶段的检测中,发现其在吸血幼蜱及未吸血成蜱阶段表达最高,而在未吸血若蜱中表达量最低。对3个吸血时期成虫的4种组织的检测中发现:未吸血阶段成蜱的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中肠,唾液腺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在吸血阶段和饱血阶段的成蜱的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中肠,唾液腺和脂肪体中表达量最低。显微解剖获得成蜱(雌)吸血第叁天的卵巢、唾液腺、中肠,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发现Rh-Chc蛋白在唾液腺和卵巢中高表达。4.Rh-Chc的RNAi研究采用dsRNA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Rh-Chc基因进行沉默,并利用qRT-PCR技术对Rh-Chc基因敲低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显微注射ds RNA,24 h后大部分蜱均上体,但显微注射0.4μg ds Chc/只、0.8μg ds Chc/只、1.2μg ds Chc/只的试验组,随着浓度的升高,上体率逐渐减少。吸血第叁天时,试验组随ds RNA浓度升高,蜱落体数越多。相比较于对照组(注射1.2μg ds Luciferas/只),叁个试验组的ds Chc均影响蜱的生长且不能饱血,蜱的个体大小均小于对照组,不产卵,而对照组的蜱饱血率达到90%,产卵率为100%。通过qRT-PCR技术对干扰后吸血第叁天的蜱进行Rh-Chc和Rh-Vg检测,发现干扰后Rh-Chc的转录水平降低,且Rh-Vg1、Rh-Vg2、Rh-Vg4的转录水平均显着下降,Rh-Vg3仅在显微注射0.4μg ds Chc/只与对照组相比,转录水平差异不显着,但随着浓度升高(显微注射0.8μg ds Chc/只、1.2μg ds Chc/只)转录水平也显着降低。5.Rh-Chc在镰形扇头蜱卵黄蛋白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初探通过显微注射和体外卵巢组织培养,采用dsRNA干扰Rh-Chc基因的转录,并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吸血第五天的成蜱(雌)体内显微注射dsRNA,48 h、96 h及144 h收集的卵巢中,卵母细胞发育程度明显减缓,且Rh-Vg的表达水平也由于Rh-Chc的沉默而降低。将显微解剖获得的成蜱(雌)吸血第叁天、吸血第五天、饱血第一天、饱血第叁天、饱血第五天、饱血第七天的卵巢放至L-15培养基中培养并加入dsRNA后,除饱血第一天的卵巢中的Rh-Vg的表达水平升高以外,其他阶段Rh-Vg的表达水平均减少,dsRNA干扰结果均与显微注射、L-15培养基中加入内吞途径抑制剂Pitstop-2结果一致,说明在外源性及内源性卵黄蛋白合成的过程中,Rh-Chc沉默后,卵巢中的卵黄蛋白生成减少,并且发现Rh-Chc与Rh-VgR共定位于吸血第叁天的卵母细胞的细胞膜上,猜测Rh-Vg可能通过Rh-VgR的介导,由Rh-Chc影响Rh-Vg的形成。Rh-Chc对蜱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过程都具有重要作用,且能够参与Rh-Vn的形成及卵巢的发育,是蜱的繁殖及蜱传病研究中的关键分子,可作为潜在的药物靶点,为进一步研究蜱及蜱传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20)

崔晓莹,管博,李正炎[2](2019)在《雌二醇、壬基酚和叁丁基锡对草金鱼血浆卵黄蛋白原含量的联合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雌二醇(17β-estradiol,E2)是生物合成的天然雌激素,壬基酚(nonylphenol,NP)和叁丁基锡(tributyltin,TBT)则是人工合成的环境拟雌激素和环境抗雌激素,这3种污染物在自然水体中均广泛分布,给多种水生生物的健康造成威胁,然而其共同存在下的联合效应尚不明确.本文以草金鱼(Carassius auratus)为受试生物,以鱼体血浆中卵黄蛋白原浓度为观测指标,研究雌二醇和壬基酚的雌激素活性及叁丁基锡的抗雌激素活性.在单独暴露实验的基础上,研究3种污染物两两联合及叁者联合条件下对雄性草金鱼卵黄蛋白原的联合诱导效应.结果表明,雌二醇和壬基酚均能显着诱导雄性草金鱼合成卵黄蛋白原,叁丁基锡对雄性和雌性草金鱼卵黄蛋白原含量均无显着影响.雌二醇和壬基酚共暴露时,壬基酚能促进雌二醇的雌激素效应;雌二醇与叁丁基锡共暴露时,后者可抑制雌二醇的雌激素效应;3种污染物共同暴露时,叁丁基锡也表现为抗雌激素效应.但壬基酚与叁丁基锡共暴露时,后者未能抑制壬基酚的雌激素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天然雌激素、拟雌激素和抗雌激素之间存在复杂的联合效应,拟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的毒性效应并非简单地相互抵消,因此在生态风险评价时需全面评估不同类型环境雌激素之间的复合效应.(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薛蕊[3](2018)在《大菱鲆卵黄蛋白原基因克隆、差异表达及相关受体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产高质量的配子是动物实现有效生殖的基础。对于卵生动物而言,胚胎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源于卵子成熟前母体的提前积累,这些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等,其中,Vtg是卵子蛋白类能源物质Yp的前体形式。硬骨鱼类Yp的生成过程十分复杂且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因此开展广泛研究十分必要。大菱鲆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物种,却缺乏基本的Vtg及其衍生Yp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以繁殖季节雌性大菱鲆为研究对象,鉴定了vtg的多基因体系,分析了A类Vtg及其衍生Yp在肝脏、血液以及卵巢中的存在形式,探讨了Yp的内源合成现象并对外源途径中参与内吞作用的相关受体进行了表达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显示:1、繁殖季节,雌性大菱鲆卵巢内的卵母细胞由卵原细胞发展而来,经历了初级生长、能量物质积累、成熟过程以及退化等几个关键事件,以此可以将卵母细胞的发育分为卵原时期、染色质核仁时期、核仁外周早期、核仁外周晚期、皮层小泡时期、卵黄积累早期、卵黄积累晚期、成熟早期、成熟晚期以及退化期等几个时期,同时依据各阶段占主导的卵母细胞类型可以将大菱鲆繁殖期卵巢分为前卵黄积累时期、卵黄积累早期、卵黄积累晚期、后卵黄积累时期以及退化期等几个发育时期。大菱鲆繁殖期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时期的划分为分子生物学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2、大菱鲆具有3个vtg基因,其中,VtgAa和VtgAb含有全部5个结构域,为典型的完整型结构;而VtgC只含有LvH和LvL 2个结构域,为典型的非完整型Vtg。进化分析结果显示,VtgAa和VtgAb分支时间最晚,而VtgC与其他亚型亲缘关系最远,是最为原始的Vtg亚型。因此,大菱鲆的多基因体系符合辐鳍鱼纲vtg的“3基因模式”。3、肝脏中vtg基因的表达远远高于包括卵巢在内的其他组织,提示肝脏的外源合成是大菱鲆Yp积累的主要途径。卵黄积累过程中,肝脏3个vtg基因总的相对表达量之比为11:21:1(vtgAa:vtgAb:vtgC),且vtgAa:vtgAb整体波动不大,这表明大菱鲆外源合成以A类Vtg为主,首先是VtgAb,其次为VtgAa,而VtgC表达比例很低。4、组织分布结果显示除肝脏外,vtgAb在大菱鲆卵巢中也有一定量的表达,对比研究3个vtg基因在肝脏和卵巢中的表达,发现3个基因的表达趋势皆与血清、肝脏以及卵巢中E_2的浓度变化一致。但卵巢E_2浓度显着高于肝脏的同时其3个vtg基因的表达却远远低于肝脏,这提示E_2对vtg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大菱鲆卵巢中卵原细胞和初级生长阶段的卵母细胞细胞质中具有vtgAb mRNA及其产物Yp的信号,且蛋白信号明显与外源途径不同,这表明大菱鲆初级生长阶段卵母细胞中的Vtg为内源合成。5、对于外源合成(肝脏)的2个A类Vtg蛋白,肝脏和血清中的分子量大小皆为180.2 kDa和175.6 kDa,其中一条在卵巢中发生了部分水解形成164.8 kDa的条带。A类Vtg蛋白经第一次成熟性降解形成的LvL(卵巢)分子量大小为28.6kDa和24.5 kDa,第二次成熟性降解(成熟卵子)后形成22.7 kDa的主带和20.9kDa的微弱条带。同时,在卵巢中还有LvL与其他结构域未完全分割的蛋白结构存在,其分子量大小为87.7 k Da,53.8 kDa和49.9 kDa。此外,对繁殖期大菱鲆肝脏、血清以及卵巢中Vtg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血清在PreVG时期出现的微弱信号提示肝脏刚刚开始有微弱的Vtg合成,之后大部分卵母细胞在LVG时期基本完成Yp的积累;在PostVG时期,血清中的主要蛋白条带明显增强,卵巢中出现了成熟卵子的LvL主带。这两个现象契合大菱鲆分批成熟分批产卵的生殖方式。6、大菱鲆外源途径中参与内吞作用的相关受体VLDLR和LRP13皆为LDLR超家族成员,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究表明,大菱鲆vldlr具有2个剪接体(lr8-和lr8+),以lr8-为主导,且主要在雌性卵黄积累过程中发挥功能;lrp13的组织分布十分特异,基本只在卵巢组织中特异表达。内吞相关的2个受体lr8-和lrp13在大菱鲆卵巢中的表达模式类似,ISH结果显示二者皆在核仁外周时期高表达,进入卵黄生成后则完全消失,这提示2个受体蛋白合成后会进行循环利用。此外,定量结果显示峰值过后仍有一定量的表达,提示各时期卵母细胞类型的多样性,这也契合大菱鲆分批成熟分批产卵的生殖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12-01)

杨倩,杨先海,刘济宁,王蕾,陈英文[4](2018)在《双酚A替代物对雄性斑马鱼性激素及卵黄蛋白原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酚AF(BPAF)、双酚AP(BPAP)、双酚B(BPB)、双酚F(BPF)、双酚S(BPS)和双酚Z(BPZ)是几种常用的双酚A替代物。目前,这些替代物的毒理学数据还比较匮乏,难以评估其是否为安全的替代物,因此,有必要开展双酚A替代物的毒理效应研究。考虑到双酚A具有较强的内分泌干扰效应,而这些双酚A替代物也是否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此,选用雄性斑马鱼成鱼作为研究对象,在质量浓度为0、0.001、0.01、0.1和1 mg/L下暴露21 d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析了斑马鱼头尾匀浆液中性激素水平和卵黄蛋白原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这6种双酚A替代物能够导致睾酮(T)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显着性降低,17β-雌二醇(E2)出现不同程度的显着性升高;卵黄蛋白原(VTG)的含量也呈现显着性升高的趋势。根据这几种受试物对卵黄蛋白原诱导作用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值可以看出,双酚AF、双酚AP和双酚Z的雌激素效应强于双酚A,双酚B与双酚A处于同一等级,双酚F和双酚S相对较弱。本研究结果可作为双酚A替代物风险评价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潘贤辉,刘奕,周康奇,胡隐昌,郑曙明[5](2018)在《双须骨舌鱼卵黄蛋白原基因vtg的克隆、组织表达和原核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双须骨舌鱼(Osteoglossum bicirrhosum)卵黄蛋白原vtg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征,本研究运用RACE技术克隆双须骨舌鱼vtg全长c DNA序列。序列分析发现,双须骨舌鱼vtg的c DNA全长为5 325 bp,开放阅读框(ORF)为5 121 bp,其5′和3′非编码区(UTR)分别为46 bp和159 bp,共编码1 70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约为186.79 ku。同源性分析发现,双须骨舌鱼与同科的美丽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相似度达到84.78%,与鲤形目、鲈形目、鲱形目、鲽形目鱼类的相似度均高于5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本文获得的双须骨舌鱼vtg基因与骨舌鱼目聚为一类,与鳗鲡目硬骨鱼类亲缘关系较近,与双须骨舌鱼进化地位相符。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在雌雄鱼性腺和肝中vtg均有表达,且在雌鱼肝中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雄鱼(P<0.05),卵巢和精巢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在雌雄鱼鳃、脾、肾、肌肉、心、头肾、脑等7个组织中均极微量表达,且无显着差异(P>0.05)。在Ⅱ、Ⅲ、Ⅳ期卵巢中vtg相对表达量依次增加,Ⅳ期显着高于Ⅱ和Ⅲ期(P<0.05),也显着高于精巢Ⅳ期(P<0.05);在雌鱼肝组织中呈先增后减趋势,且Ⅱ、Ⅲ、Ⅳ期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每个时期都显着高于雄性(P<0.05)。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 EASY-Blunt E2-vtg,并转入Transetta(DE3)表达感受态细胞中成功诱导出融合蛋白。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融合蛋白可被抗His标签特异性识别。综上表明,vtg表达水平高低与性别相关,并与性腺发育程度有关。此外,本研究结果也为后续深入研究卵黄蛋白原的生理功能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李东[6](2018)在《保幼激素和胰岛素激活Met-及ERK-信号通路调控飞蝗卵黄蛋白原表达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蝗(Locusta migrataria,Lm)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具有繁殖力强、型变、迁飞等特点,能给农业带来重大灾害。飞蝗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其卵巢属于无滋式,飞蝗卵细胞成熟所需要的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由脂肪体合成后分泌到血淋巴,最后由卵母细胞通过胞吞摄入。在许多昆虫中,卵黄蛋白原的表达主要是受到体内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调控。目前主流观点认为,JH一方面能够通过其受体Methoprene-tolerant(Met)介导的直接转录调控途径调控昆虫卵黄蛋白原表达;另一方面,JH通过其受体Met触发其它转录因子表达,继而间接调控Vg表达。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昆虫卵黄发生阶段,体内胰岛素样多肽(insulinlike peptide,ILP)信号通路能够参与到Vg表达调控过程中。然而,目前关于JH和ILP信号通路协同调控昆虫卵黄蛋白原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晰。据此,本论文根据前期文献报道和实验探索,以飞蝗为研究对象围绕JH和ILP信号通路中关键转录因子调控卵黄蛋白原表达的分子机制开展研究。飞蝗中有两个Vg,被称为VgA和VgB,通过RACE克隆得到了飞蝗VgA和VgB的cDNA全长序列,并构建了其启动子区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在S2细胞中进行了激素诱导实验。成功制备了飞蝗Vg、Met和β-Actin抗体,检测了飞蝗脂肪体Vg的mRNA和蛋白表达模式。飞蝗Vg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结果表明,Vg在卵黄发生前期开始生成,在卵黄发生中期的表达水平达到峰值,然后在卵黄发生后期下降。Met蛋白的表达模式与Vg蛋白的表达模式相近,表明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RNA干扰Met后,Vg的表达受到了显着的抑制。早熟素(precocene)处理剥夺内源性保幼激素合成,再通过dsMet处理沉默Met,此时外源保幼激素类似物(methoprene)并不能诱导Vg的表达,表明Met参与JH诱导Vg表达的信号通路。另一方面,通过干扰关键信号转导因子ERK,抑制了飞蝗脂肪体中VgA和VgB的mRNA和蛋白表达,表明ERK在飞蝗卵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早熟素和dsERK共同处理,同样显着抑制methopren对飞蝗Vg的诱导表达。在蛋白表达谱测定结果中,ERK的磷酸化水平在羽化后0-3 d上升到一个峰值,之后开始下降,这个过程是先于Vg的表达完成的。而此时飞蝗的JH滴度很低,主要是胰岛素在影响其发育,我们推测ERK磷酸化启动了飞蝗Vg的表达。根据这些结果推断,ERK可能在ILP和JH信号通路协同调控Vg表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飞蝗体内激素诱导实验中,ERK响应JH诱导,在30 min时达到了一个峰值。与ERK表达变化相类似,JH诱导VgA和VgB的表达也在30 min时显着上升并达到了一个峰值。ILP也诱导VgA和VgB的表达,但是两者之间的变化略有不同。VgA是在30min上升到峰值,随后下降到较低水平。VgB则是在上升到峰值后下降,但保持一定程度的表达。通过S2细胞中的诱导实验显示,VgA和VgB的启动子活性在JH和ILP的诱导下显着上升。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保幼激素和胰岛素都能诱导飞蝗中Vg表达,Met和ERK在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推断,飞蝗卵黄发生与生殖过程由保幼激素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协同调控。(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李傲婷[7](2018)在《海参体腔液蛋白酶抑制剂及主要卵黄蛋白的功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参由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已成为我国沿海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体液是机体输送营养代谢废物的介质,其中含有蛋白酶抑制剂。海参体腔液是海参加工中的主要的副产物,约占海参总重的5-10%左右,随着海参产量的逐年递增,大量的海参体腔液被直接丢弃,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针对海参体腔液中的蛋白酶抑制剂,考察了海参体腔液对水产蛋白降解的作用,包括大菱鲆鱼鱼糜、南美白对虾及海参体壁肌肉层。利用SDS-PAGE电泳分析,确定了大菱鲆鱼鱼糜蛋白质降解的最佳条件为pH7.0、温度50℃、孵育时间4h。南美白对虾蛋白质降解条件:pH3.0、温度50℃、孵育时间2h。进一步利用SDS-PAGE电泳结合TCA可溶性寡肽含量的变化,考察了海参体腔液及其冻干粉对大菱鲆鱼鱼糜、南美白对虾、海参体壁肌肉层蛋白质降解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体腔液及其冻干粉对海参肌肉层蛋白质降解的抑制效果最佳,同时,TCA可溶性寡肽含量变化的差异表明其对海参肌肉层蛋白质降解的抑制率最高可达87.17%,体腔液冻干粉可有效的保护海参肌球蛋白重链的降解。进一步研究海参体腔液对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发现其对木瓜蛋白酶及胰蛋白酶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并表现出较好的pH适应性、盐离子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应用SDS-PAGE电泳进行海参体腔液中蛋白酶抑制剂的特性研究,结果显示,体腔液对海参肌肉层蛋白的降解抑制能力并不受金属离子、热处理及酶解处理的影响,根据上述结果,推测出海参体腔液蛋白酶抑制剂可能是一种具有强热稳定性的非蛋白类物质或小分子多肽。针对从海参体腔液中的蛋白质,通过切胶回收并利用NanoLC-ESI-MS/MS鉴定发现,其为主要卵黄蛋白2。采用聚乙二醇沉淀法回收体腔液中的蛋白质,单因素适宜条件为:聚乙二醇6000终浓度10%、pH8.0、4℃静置6h。依据其蛋白质序列进行In silico模拟水解,进一步筛选抗氧化活性多肽,针对其中的四条多肽MY、FHH、LWG、WY,应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SR)及化学法检测羟基(·O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同时探究了四种活性多肽对HepG2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四种活性多肽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LWG对·OH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好(IC_(50)=6.97±0.47 mM),WY可有效清除ABTS自由基(IC_(50)=0.34±0.15 mM),并且对H_2O_2引起的HepG2细胞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但其抗氧化能力与谷胱甘肽相比,还相对较弱。上述结果说明,海参体腔液中含有小分子的蛋白酶抑制剂,且含有丰富的主要卵黄蛋白,是抗氧化肽的良好来源,海参体腔液资源还有待于深入开发。(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周康奇,潘贤辉,刘奕,牟希东,郑曙明[8](2018)在《双须骨舌鱼卵黄蛋白受体基因(vtgr)组织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卵黄蛋白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tgr)在双须骨舌鱼性腺发育的作用及组织表达规律,本研究运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获得双须骨舌鱼vtgr cDNA全序列,该序列全长为2 841 bp,开放阅读框(ORF)为2 556bp,编码氨基酸851个,5'端非编码区26 bp,3'端非编码区258 bp。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vtgr蛋白分子质量为93.6 ku,等电点为4.78,含有8个低密度脂蛋白受体A结构域(LDLa),5个低密度脂蛋白受体YWTD结构域(LY),2个类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EGF),1个钙结合类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EGF-CA),1个跨度为23个氨基酸的跨膜结构域,属于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是亲水性跨膜蛋白。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双须骨舌鱼vtgr高度保守,与美丽硬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相似度最高为95.96%。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与美丽硬仆骨舌鱼聚为一支,与鲽形目、鲤形目、鲑形目亲缘性较远。qRT-PCR结果分析发现,双须骨舌鱼vtgr在雌雄鱼的8个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卵巢和精巢中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鳃、肝、脾、心脏、头肾、脑等组织(P<0.05)。此外,vtgr在雌雄鱼性腺发育Ⅱ、Ⅲ和Ⅳ期表达分析表明,在卵巢中vtgr相对表达量依次递减,且Ⅱ期显着高于Ⅲ和Ⅳ期(P<0.05);精巢中3个时期vtgr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但Ⅱ和Ⅲ期表达量显着低于卵巢(P<0.05)。研究表明,vtgr基因编码区序列有较高保守性。Vtgr在双须骨舌鱼前期卵巢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8年04期)

李璐[9](2018)在《中华绒螯蟹卵黄蛋白原(Es-vtg1)及其受体(Es-vgr)的表达模式与Es-vtg1抗菌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殖生物学是水产经济动物养殖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是人工繁育的重要基础,而性腺发育与免疫防御机理又是生殖与免疫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甲壳动物,本论文以该蟹卵黄蛋白原为切入点,探讨了卵黄蛋白原及其受体的表达模式与抗菌机制。本实验首先克隆获得了中华绒螯蟹卵黄蛋白原基因(Es-vtg1)的cDNA全序列,该基因全长7939 bp,ORF区包含2567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包含叁个结构功能域:LPD_N结构域、DUF1943结构域及VWD结构域。序列比对显示,Es-vtg1的结构在甲壳动物中是高度保守的。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显示Es-vtg1主要表达在卵巢、肝胰腺以及血淋巴中,其他组织也有少量表达;血淋巴免疫荧光实验显示,血淋巴中的Es-vtg1主要表达于细胞质,而卵巢组织则主要表达于细胞核内,且在发育期间随着卵巢的发育进行快速的积累。另外,本实验克隆获得了卵黄蛋白原受体(Es-vgr)的cDNA部分序列,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s-vgr仅在中华绒螯蟹卵巢组织中特异性表达,暗示Es-vgr参与了卵巢发育过程;同时也发现,随着卵巢的发育Es-vgr表达量逐渐升高,在卵巢发育后期表达量又有所下降。而Es-vtg1的表达趋势与Es-vgr类似,暗示Es-vtg1与Es-vgr共同参与了调控卵巢发育过程。体外干扰中华绒螯蟹卵巢组织Es-vtg1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到Es-vgr的表达量显着下降,这一研究结果暗示了Es-vtg1一定程度可以调控Es-vgr的表达。最后,本实验利用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弧菌对中华绒螯蟹体外培养的血淋巴进行了48 h的攻毒实验,发现Es-vtg1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量显着上升(P<0.01),而菌结合实验也证实Es-vtg1能够广泛性地结合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真菌,且含有VWD结构域的原核表达蛋白能够抑制菌的生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体外干扰中华绒螯蟹血淋巴Es-vtg1,并进行菌刺激,结果发现部分抗菌肽表达量下调。这些研究结果表明Es-vtg1具有重要的抗菌功能。(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超,朱杰,陈娇,杨炎,张晗[10](2018)在《中华锯齿米虾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蛋白积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中华锯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蛋白的积累情况,采用电泳洗脱法从其成熟卵巢中获得卵黄蛋白(Vitellin,Vn),制备多抗,进行双向免疫扩散和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中华锯齿米虾的卵黄蛋白具有物种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分别对孵化后12,32,43,55,70和82d的中华锯齿米虾进行解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分析显示,仅82d的卵巢中出现免疫阳性反应,说明该阶段的卵巢中存在卵黄蛋白;用甲苯胺蓝染色分析同期结果显示与该结果一致。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华锯齿米虾卵黄蛋白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累积的时间节点,为中华锯齿米虾卵巢发育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卵黄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雌二醇(17β-estradiol,E2)是生物合成的天然雌激素,壬基酚(nonylphenol,NP)和叁丁基锡(tributyltin,TBT)则是人工合成的环境拟雌激素和环境抗雌激素,这3种污染物在自然水体中均广泛分布,给多种水生生物的健康造成威胁,然而其共同存在下的联合效应尚不明确.本文以草金鱼(Carassius auratus)为受试生物,以鱼体血浆中卵黄蛋白原浓度为观测指标,研究雌二醇和壬基酚的雌激素活性及叁丁基锡的抗雌激素活性.在单独暴露实验的基础上,研究3种污染物两两联合及叁者联合条件下对雄性草金鱼卵黄蛋白原的联合诱导效应.结果表明,雌二醇和壬基酚均能显着诱导雄性草金鱼合成卵黄蛋白原,叁丁基锡对雄性和雌性草金鱼卵黄蛋白原含量均无显着影响.雌二醇和壬基酚共暴露时,壬基酚能促进雌二醇的雌激素效应;雌二醇与叁丁基锡共暴露时,后者可抑制雌二醇的雌激素效应;3种污染物共同暴露时,叁丁基锡也表现为抗雌激素效应.但壬基酚与叁丁基锡共暴露时,后者未能抑制壬基酚的雌激素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天然雌激素、拟雌激素和抗雌激素之间存在复杂的联合效应,拟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的毒性效应并非简单地相互抵消,因此在生态风险评价时需全面评估不同类型环境雌激素之间的复合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卵黄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旷策嫣.镰形扇头蜱网格蛋白的鉴定及其在卵黄蛋白生成过程中的功能探究[D].西南大学.2019

[2].崔晓莹,管博,李正炎.雌二醇、壬基酚和叁丁基锡对草金鱼血浆卵黄蛋白原含量的联合效应[J].环境科学学报.2019

[3].薛蕊.大菱鲆卵黄蛋白原基因克隆、差异表达及相关受体的表达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4].杨倩,杨先海,刘济宁,王蕾,陈英文.双酚A替代物对雄性斑马鱼性激素及卵黄蛋白原水平的影响[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潘贤辉,刘奕,周康奇,胡隐昌,郑曙明.双须骨舌鱼卵黄蛋白原基因vtg的克隆、组织表达和原核表达分析[J].动物学杂志.2018

[6].李东.保幼激素和胰岛素激活Met-及ERK-信号通路调控飞蝗卵黄蛋白原表达的分子机制[D].河南大学.2018

[7].李傲婷.海参体腔液蛋白酶抑制剂及主要卵黄蛋白的功能特性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8

[8].周康奇,潘贤辉,刘奕,牟希东,郑曙明.双须骨舌鱼卵黄蛋白受体基因(vtgr)组织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淡水渔业.2018

[9].李璐.中华绒螯蟹卵黄蛋白原(Es-vtg1)及其受体(Es-vgr)的表达模式与Es-vtg1抗菌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10].李超,朱杰,陈娇,杨炎,张晗.中华锯齿米虾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蛋白积累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埃及伊蚊卵黄发生的激素调控示意图水解pH值与水解时间对卵黄蛋白质...肽段质谱图卵黄蛋白亚基相对分子质量测定...龟纹瓢虫卵黄蛋白亚基组成及分...一褐飞虱卵黄蛋白组成及各成分分...

标签:;  ;  ;  ;  ;  ;  ;  

卵黄蛋白论文_旷策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