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锦雄(中山市博爱医院528403)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30例冠心病患者和150例健康人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进行检测,判断二者有无关联。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以间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及病变程度。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颈动脉硬化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135-02
目前,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日益增加,引起神经内科医师的高度关注[1]。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似的发病机理,而且可能与冠脉造影所示的狭窄程度呈明显相关[2]。临床医师一般将冠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依据,但其无法准确反映冠状动脉功能障碍的程度;颈动脉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精准、成本低廉的检查手段,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10年1月~2012年9月间,中山市博爱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人及体检中心参加常规体检人员,均系无血缘关系的我国汉族人,共380例。其中CAD以冠状动脉造影为确诊依据,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冠状动脉管径狭窄<75%者为轻中度狭窄组(MCS),125例;管径狭窄≥75%为重度狭窄组(SCS),105例。对照组(CTRL)经询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胸片检查等排除CAD、高血压、肿瘤、严重肝肾疾病等,家族中一、二级亲属无原发性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史,CTRL组共150例。上述入选对象均除外肾功不全、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2方法
1.2.1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Judkim法,多体位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由2位介入治疗专家在不知道各项检测指标的情况下,共同判断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为:至少有1支主要血管(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狭窄程度≥50%。冠状动脉管径狭窄<75%者为轻中度狭窄;管径狭窄≥75%为重度狭窄。
1.2.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方法采用多点测定法对颈总动脉近分叉处近10、20、30mm处采用纵向、前斜位、侧位每次检测完后均取颈总动脉后壁处测IMT(内-中膜厚度)值双侧共有18个IMT值取其平均值作为颈总动脉IMT值。在颈内动脉取其临近处采用前位、后位、侧位3种不同角度每次取样于其后壁两侧共6个颈内动脉ITM值取平均值作为颈内动脉IMT值。结果判定:早期动脉粥样硬化:IMT>lmm为标准判断斑块:IMT局部增厚>1.2mm。
1.3评定标准
斑块积分的计算采用Crouse积分。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比较:健康成人组与观察1组、观察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Crouse积分和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行相关性分析,r=0.435,呈正相关。见表1。
表1颈动脉粥样硬化参数对比
组别病例数(n)斑块积分等级积分斑块数
健康组1501.84±2.271.36±1.650.71±0.76
观察1组1253.45±2.842.32±1.391.42±1.36
观察2组1054.21±3.633.12±1.931.98±1.77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中老年人,是全身性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大、中型动脉,其中冠状动脉和颈动脉通常同时发生病变,可以引起心脑血管血供不足,出现缺血性改变。大量研究表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及心血管事件相关[3]。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经氧化修饰后形成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步骤,同时甘油三酯的增多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加重了病情。颈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血管病变的机制在于[1]:(1)粥样硬化斑块不断增大,直接阻塞血管;(2)斑块不稳定、破裂,破裂的斑块栓塞远端的血管;(3)破裂或未破裂的斑块表面粗糙,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血栓;(4)狭窄的颈动脉使远端的灌注压下降,导致分水岭区供血不足,形成边缘带梗死或低灌注性梗死。
Howard[4]指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郭瑞强[5]用通过测量健康成人人和l、2、3支冠脉狭窄组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Crouse积分和血流频谱测值,发现显示冠脉病变组的IMT值明显高于正常组,但冠脉病变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卢娜等[6]指出,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值也增加。本研究中,健康组与观察1组、观察2组相比,颈动脉斑块指标有明显差异,说明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病变之间有联系;而且颈动脉病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以间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及病变程度。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应加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和临床.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5):
[2]肖润平,任永林.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234-235.
[3]杜海萍,王晋军,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医疗前沿,2011,6(20):1-2.
[4]HowardG,WagenknechtLE,BurkeGL,etal.Cigarettesmokingandprogressionofatherosclerosis:theatherosclerosisriskincommunities(ARIC)study[J].JAMA,1998;279(2):119-124.
[5]郭瑞强,周青,陈孝义,等.高频超声评价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8):577-579.
[6]卢娜,刘炎,徐丽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中华老年学杂志,2012,32(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