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热系统论文_李强,刘继锋,阎跃昆,朝鲁门

导读:本文包含了回热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双机,干燥,介质,系统,热度,过冷,压缩空气。

回热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刘继锋,阎跃昆,朝鲁门[1](2019)在《600MW直接空冷机组凝结水回水系统改造对回热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内蒙古鄂温克发电厂的2台600MW的超临界燃煤直接空冷汽轮机机组存在的凝结水过冷度与溶氧量超标问题。提出在排汽装置导流板喉部位置加装凝结水雾化喷头和增加内置除氧器的方法降低凝结水过冷度和溶氧量,并采用等效焓降法对改进的机组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机组的改进,凝结水过冷度与溶氧量均明显降低,凝结水温度升高,从而降低了机组的抽汽量、蒸汽消耗量和发电煤耗。(本文来源于《电力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郭永斌,钟阁顺[2](2019)在《1000MW二次再热机组双机回热系统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热作为一个最普遍、对提高机组和全厂热经济性的有效手段,被当今所有火电厂的汽轮机所采用。本文通过以1000MW二次再热汽轮机组为例,对比常规回热系统与双机回热系统的不同,分析双机回热系统对机组热耗影响问题,探讨双机回热系统是大容量高参数煤电机组提高效率的必然趋势。(本文来源于《神华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刘广林,曹泷,刘欢,苗政,徐进良[3](2019)在《基于单螺杆膨胀机有机朗肯循环有无回热系统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朗肯循环(ORC)是实现中低温热源发电利用的有效技术,膨胀机是系统热功转换核心部件,其性能表现直接制约系统整体性能。本文设计搭建单螺杆膨胀机回热式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R245fa为系统工质,实验分析恒定冷热源参数下回热式和无回热两类系统和膨胀机主要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两类系统效率随着膨胀机转矩和转速的增加而增大,膨胀机转矩和转速相同时回热式系统效率较大,当膨胀机转速为1300r/min,回热式系统最大效率为7.20%,比无回热系统效率增加了11.9%;由于回热器利用膨胀机乏汽预热蒸发器入口的有机工质,因此回热式系统相对于无回热式系统的膨胀机入口过热度、等熵效率增加,膨胀比和蒸发器的换热量减小,工质在回热器中的压降是回热式系统膨胀比变小的主要因素。随着膨胀机转矩和转速增加,两类系统蒸发器吸热量和膨胀比增大,膨胀机等熵效率和入口过热度减小。(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曹鹏[4](2019)在《带有回热回质的太阳能恒温厌氧发酵系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沼气工程在冬季发酵温度较低,系统“病态”运行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型沼气工程发展的瓶颈问题。因进出料所引起的热量损失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利用沼液余热加热发酵原料,减少厌氧发酵工程增温能耗对沼气工程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沼液余热回收利用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是通过“沼液-水-进料”间接换热的方式进行回收利用。该方式换热热损较大,操作过程复杂,仍存在进一步的改善空间。课题组前期提出了回热回质理论,并研发出了“沼液-进料”直接换热的弓形回热回质装置。该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沼液余热利用效率,但是固液分离和回热回质步骤较为复杂,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此外,在最佳回质比例方面没有相关研究。最佳的回质比例不仅能够减少厌氧发酵工程产沼液量、回收沼液余热和增温发酵原料,还能够提高厌氧发酵工程产气效率。为了确定最佳回质比例,在50 L连续进料的湿式厌氧发酵装置中模拟实验研究了长期回流沼液对牛粪厌氧发酵工程的影响,在中温(37±1)℃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沼液回流比例(0%、30%、40%、50%、60%)下日产气量、甲烷体积分数、pH值、SCOD含量和氨氮含量变化,并通过动力学分析回流对甲烷生产的促进机理,确定了以牛粪为发酵原料的沼气工程最佳回质比例。为了减少沼液余热回收过程换热损失,提高沼液余热利用率,研发了排料固液分离和回热回质一体化装置。在此基础上理论计算了带有回热回质的太阳能恒温厌氧发酵系统全年热负荷、最佳回质比例条件下沼液余热有效回收热量、回收热量占总热负荷的比例和太阳能集热阵列集热面积。为验证理论计算结果,搭建了回热回质试验平台。回热回质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较为一致,不仅验证了理论计算的准确性,同时表明了新的回热回质装置对提高沼液余热利用率、简化系统操作有一定的优化作用。最后采用能值分析法评价系统效益。本文结论如下:(1)40%的回质比例对牛粪厌氧发酵工程产气效率提升最大。回质比例为40%的试验组在回质阶段内日产气量逐渐增高并在108 d后趋于稳定。在试验周期内最高日产气量达到62.45 L,容积产气率为1.39 L/L。与回质比例为0%的试验组相比最高日产气量提高了25.46%,与回质比例为30%的试验组相比提高了9.22%。回质比例为50%、60%的试验组虽然在回质阶段内日产气量较回质比例为30%、40%的试验组更快达到最高日产气量62.29 L、62.40 L,但是试验组在第95 d和78 d日产气量分别开始降低,至试验周期结束时,日产气量已经低于40%试验组并继续降低。(2)高回质比例对厌氧发酵产生抑制作用。回质比例为50%、60%的试验组pH值、SCOD含量随着回质运行天数的增加而升高,但仍在厌氧发酵适宜的浓度范围内,对产气效果无抑制影响。氨氮含量随回质运行天数的增加不断累积升高,在达到1500 mg/L后试验组产气受到抑制,产气量逐渐降低。因此,以牛粪为原料的沼气工程利用沼液回质时,应选择40%的回质比例或在回质前降低沼液中的氨氮含量。(3)对沼液回质影响厌氧发酵的促进机理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出合适的回质比例能够提高体系的单位基质产甲烷率,提高单位容积产气率,这是由于回质的沼液中携带了大量的产甲烷菌重新进入到厌氧发酵体系中,提高了基质的转化效率。(4)发酵罐在采取良好保温措施条件下,加热进料负荷占系统总热负荷的89.3%?93.2%。在40%的回质比例条件下理论计算了全年不同月份回热回质有效回收热量。通过回热回质试验验证可得:在环境温度为18℃的条件下,回热回质可将温度为16.2℃的进料加热至26.6℃,占维持37℃恒温发酵所需热量的51.94%。在冬季条件下,回热回质可将温度为2.5℃进料加热至18.9℃,占冬季系统维持37℃恒温发酵所需热量的47.23%。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的沼液余热回收效率一致。(5)系统维持37℃恒温发酵所需热量由回收沼液余热和14组总集热面积为53.9 m~2太阳能集热阵列提供,该系统实现了100%的可再生能源供热,可以保证沼气工程在冬季37℃恒温发酵。与传统的燃煤锅炉加热相比,初投资增加了61%,年净效益高130287元;与太阳能和燃煤锅炉联合加热相比,初投资减少了7.28%,年净效益高116077元。因此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陆鼎荣[5](2019)在《回热器对汽车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节能环保需求与汽车空调系统耗能较大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人们对汽车空调系统的节能以及制冷能力的提升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相关产业的发明设计也随之不断涌现,而在空调系统中增设一个回热器(IHX)是一种经济且有效的节能途径。回热器的长度及造型主要受到汽车前舱零部件布置的影响,所以实际造型会根据不同车型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换热段管长、弯管造型以及内部强化传热方式,但是其内在的热力学和传热学原理是相通的。增加回热器的换热段管长能够有效地增加它的内部换热面积以及气液制冷剂之间的换热量。同时换热段管长也取决于当量直径的大小、选取的回热器结构及类型、所需提升的系统制冷量大小,而这些变量也对应着不同的气液侧压降、过热度与过冷度增量以及制冷剂质量流量。本文采用实验与一维仿真、叁维仿真结合的方法对这些研究参数进行分析。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回热器单体进行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分析,用方程式的形式对内部制冷剂的流动状态、气液制冷剂之间换热的机理以及弯管、加肋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对不同类型回热器的数学模型以及强化传热措施的适用范围加以区分。在焓差室内对带回热器的汽车空调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目的是验证回热器对汽车空调系统降温能力提升上的益处以及探求系统优化途径。一共进行了9个工况的实验,实验参数的变量包括了压缩机的转速大小、有/无回热器以及热力膨胀阀(TXV)的过热度大小。对回热器单体进行一维仿真和叁维仿真分析。在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GUI)进行一维仿真分析,对管长、制冷剂质量流量、弯折角及弯曲半径的影响加以分析;对3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回热器进行叁维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的初始条件参照实验的初始条件,结构模型与实验样件一致,借助STAT-CCM+软件对内部的流动状态及参数变化加以分析。结合工程实际上的需求,对影响回热器强化传热能力提升的因素进行性能强化分析。将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作为性能强化研究的基础,研究扭曲型的内管扭曲度、内管扭曲槽深以及加肋型的肋数、肋厚这四个关键因素对回热器换热性能提升的影响。本文针对回热器单体的设计以及其对于汽车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结合实验和数值模拟,对不同类型的回热器的性能加以评估。研究结果得出:在汽车空调系统中增设回热器可以有效地提升系统性能,同时本文也指出后续研究的方向,设计人员需要对整个汽车空调系统进行优化匹配,同时回热器单体自身的内部结构改进也存在巨大空间。(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韩益帆,安恩科,张瑞,刘栋[6](2019)在《10MW全回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回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概念,搭建10MW全回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分析压缩机和膨胀机的级数对全回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电回转效率的影响,同时采用分析法研究全回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热经济性。得出2级~4级全回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其电回转效率为70.2%~75.3%;随着压缩机和膨胀机的级数增加,电回转效率降低;压缩机、膨胀机、回热换热器、地下含水层的损失系数分别为:30.9%~35.3%、23.3%~24.5%、37.4%~41.5%和3.9%~4.0%。(本文来源于《上海节能》期刊2019年04期)

田中君,肖人源,李巍,沈阳,童水光[7](2019)在《干燥介质旁通及回热对闭式热泵干燥系统除湿率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单位冷量除湿量即除湿率可以减少蒸发器的冷量输出,对于闭式热泵干燥系统的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干燥介质焓湿图上降温除湿过程线斜率的倒数在数值上等于除湿率这一特点,定性分析了干燥介质旁通、干燥介质回热以及两项技术联合应用于闭式热泵干燥系统、并用其烘干具有干燥速率下降段的物料时,其对于除湿率的影响,并给出了实际应用中可供选择的部件布置形式和采用旁通技术时达到最大除湿率可供选用的控制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干燥介质旁通、干燥介质回热以及两项技术联合应用均能提高闭式热泵干燥系统除湿率,并且随着干燥速率下降、干燥介质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后,仍然能够促进除湿的进行;可以通过改变干燥介质旁通流量对除湿率大小进行调节,其最大除湿率所对应的降温除湿过程线与100%等相对湿度线相切。(本文来源于《工业加热》期刊2019年02期)

张思瑞[8](2019)在《1000MW二次再热双机回热系统设计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大容量、高参数的二次再热火力发电机组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就,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是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煤耗、减轻碳排放和节约资源的切实选择。二次再热机组存在回热加热器中抽汽过热度过大的问题,阻碍了机组发电效率的进一步地提高,研究抽汽过热度过大问题的深层原因与解决方法对促进二次再热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国产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为例,利用Ebsilon软件对机组进行了仿真建模,具体分为原始机组、外置蒸汽冷却器机组和双机回热机组叁种方案。目前二次再热机组普遍采用外置蒸汽冷却器来解决抽汽过热度过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双机回热方案在解决二次再热抽汽过热度过大方面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二次再热双机回热系统的概念与方案,并与原始机组和外置蒸汽冷却器机组对比,分析阐述双机回热系统的主要特点和性能表现。首先,利用热平衡分析方法和(火用)分析方法计算了设计工况下不同机组的发电效率与发电煤耗,得到了锅炉、汽轮机、凝汽器、回热加热器等设备单元的(火用)指标,计算分析了不同机组回热加热器的过热度。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双机回热系统各级回热加热器的过热度都得到了降低,节能表现好于外置蒸汽冷却器系统。其次,研究了变工况下叁种机组的性能表现,计算对比了发电效率与发电煤耗,进一步分析了汽轮机和回热加热器两大关键设备的(火用)损以及(火用)效率。结果表明:随着负荷的降低,双机回热机组的节能效果逐渐降低,在低负荷时,回热汽轮机的性能明显下降,双机回热机组的节能效果不如外置蒸汽冷却器系统。最后利用枚举法对叁种机组的再热压力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机组的循环效率。结果表明:由于附加循环的再热作用被削弱,外置蒸汽冷却器和双机回热机组的最佳再热压力均低于原始机组。二次再热双机回热系统的研究更好地解决了现有二次再热技术的关键问题,进一步促进了二次再热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为二次再热技术的现实应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柴小明,崔志建,许晓燕,石秀刚,宋继伟[9](2019)在《基于耗散热阻分析的火电机组回热系统抽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火积耗散理论,对某火电机组回热抽汽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构建了机组高压加热器和低压加热器的火积耗散热阻,并建立了含有各加热器火积耗散热阻的约束方程组,推导机组热耗率的表达式。以各级抽汽量为自变量,机组热耗率最小为目标函数,引入拉格朗日算子,进行优化计算,得到4种设计工况(100%THA,70%THA,50%THA,30%THA)下的各级抽汽量的最优分配,相对原设计热耗率分别降低了17.08 kJ/kWh,16.69 kJ/kWh,29.43 kJ/kWh,93.64 kJ/kWh,对低工况运行经济性的提升明显。(本文来源于《山东电力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张业强,何永宁,贾明正,吴学红,金听祥[10](2018)在《回热对R1270/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R1270/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搭建试验台,研究了无回热、低温级回热、高温级回热以及高、低温两级回热等四种运行模式对R1270/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系统性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蒸发温度-30℃、冷凝温度35℃时,采用低温级回热时,系统的制冷量和系统COP均为最高,分别为3.41kW和0.92W/W,同时,低温级回热能有效降低系统各部件的■损失,此时系统的■效率最高为0.271。另外,不同回热运行模式均能提高CO_2压缩机的绝热效率,而高温级回热和高、低温两级回热能提高R1270压缩机的绝热效率。(本文来源于《家电科技》期刊2018年S1期)

回热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回热作为一个最普遍、对提高机组和全厂热经济性的有效手段,被当今所有火电厂的汽轮机所采用。本文通过以1000MW二次再热汽轮机组为例,对比常规回热系统与双机回热系统的不同,分析双机回热系统对机组热耗影响问题,探讨双机回热系统是大容量高参数煤电机组提高效率的必然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回热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强,刘继锋,阎跃昆,朝鲁门.600MW直接空冷机组凝结水回水系统改造对回热效率的影响[J].电力学报.2019

[2].郭永斌,钟阁顺.1000MW二次再热机组双机回热系统应用研究[J].神华科技.2019

[3].刘广林,曹泷,刘欢,苗政,徐进良.基于单螺杆膨胀机有机朗肯循环有无回热系统性能分析[J].化工进展.2019

[4].曹鹏.带有回热回质的太阳能恒温厌氧发酵系统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5].陆鼎荣.回热器对汽车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9

[6].韩益帆,安恩科,张瑞,刘栋.10MW全回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分析[J].上海节能.2019

[7].田中君,肖人源,李巍,沈阳,童水光.干燥介质旁通及回热对闭式热泵干燥系统除湿率影响的分析[J].工业加热.2019

[8].张思瑞.1000MW二次再热双机回热系统设计及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9].柴小明,崔志建,许晓燕,石秀刚,宋继伟.基于耗散热阻分析的火电机组回热系统抽汽优化[J].山东电力技术.2019

[10].张业强,何永宁,贾明正,吴学红,金听祥.回热对R1270/CO_2复迭式制冷系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家电科技.2018

论文知识图

冷冻、冷却水泵等变频器压缩机变频器水套式滚筒冷渣器结构示意图不同容量CFB锅炉的最大水冷冷渣量Qw,...某600MW火电机组回热系统图回热系统示意图

标签:;  ;  ;  ;  ;  ;  ;  

回热系统论文_李强,刘继锋,阎跃昆,朝鲁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