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思路

高职院校《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思路

一、制定高职“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赵鹏[1](2021)在《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推动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同时激发社会对人才能力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是跨越职业场和教学场的跨界教育,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也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研究以杜威的“做中学”及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与问卷调查法,目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对中职课程《机械基础》进行开发,以适应当今产业结构化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调研机械加工企业与中职学校,旨在寻找目前中职学校机械基础的课程内容与企业所需人才不匹配之处。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以国际J集团为例经过为期四个月细致的走访调研与车间实地考察,并充分参与生产加工一线岗位进行深度访谈。调研结果表明目前机械加工企业中中职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包括学校培养的能力与企业所需不符、理论与实操技能与企业所需不匹配、岗位职业精神与企业所需不符。对中职学校的调研,主要以企业需求的角度评定当今中职学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288名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目前《机械基础》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编排与学生自身水平接受度不一致、课程知识与企业需求能力不匹配、课程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基于上述对机械加工企业与中职学校的调研,本研究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对《机械基础》课程进行开发,其中包括课程目标、开发路径与具体步骤、教学评价三个部分。课程目标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制定;开发的路径与具体步骤分为确定工作岗位(群)与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归纳行动领域、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转换、创设学习情境四个部分;课程评价则为多元主体评价,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为主。选取广州市H职业技术学校作为课程实施对象,通过对学情与教材进行分析来选取《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机械传动章节进行课程实施,教学实施效果的反馈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岗位认知能力的水平,夯实了中职学生毕业后从事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基础。

张伶俐[2](2021)在《工匠精神视域下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自2016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将“工匠精神”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工匠精神培养得到了技工院校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热门话题,这是一大幸事。培养大国工匠需要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是什么?如何培养?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困扰技工院校的难点问题。对此,本文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工匠精神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可为技工院校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本文以工匠精神培育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如何有机融合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探寻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全面调研了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现状,发现了存在的不足,分析深层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创新性构建了别具特色的“船舵”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型,并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数控加工(数控车工)专业为例,实践验证了“船舵”模式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确定了“船舵”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为技工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指导。第一部通过文献分析确定本研究的研究目标。这部分充分分析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过程中迫切需求大量大国工匠的当前形势,指出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与新时代要求不匹配的问题,在全面深入梳理工匠精神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在技工教育中工匠精神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融合鲜有研究,从而准确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思路以及研究重点及创新等。第二部分通过文献分析寻找理论支撑。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了准确界定,并阐释了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创新性构建工匠精神内涵模型,促进工匠精神与时代同步发展。对工学结合的含义做了解释,梳理了“工”与“学”的关系,明确两者结合的要求。经过充分的研究与对比,确立了建构主义理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杜威的“做中学”理论、能力本位思想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确保了本文研究的科学性、学术性、合理性。第三部分通过文献分析工匠精神培育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融合的现实依据。确定工匠精神培育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具有高度一致性,即两者存在实现目标一致、受益对象一致、价值取向一致、本质内涵一致、实践路径一致,以及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校打造特色品牌、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第四部分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面向广西7所技工院校的师生、6家企业的员工进行调查,以了解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情况。调查发现,目前技工院校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存在这些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对工匠精神培养的要求不精准;二是企业参与不深入导致工匠精神培养缺乏合力;三是工匠精神渐进式成长的培养路线不清晰;四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体系不完善载体不丰富;五是工匠精神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为此,提出了系统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解决思路。第五部分创新性的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船舵”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文献结合调查结果,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组成,构建了能为技工院校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指导的标准化模式。第六部分依据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解决思路,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的数控加工(数控车工)专业为例,详细展示了重构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即融入工匠精神培养要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三版块三载体”立体化育人版块群,按“三阶递进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利用课程矩阵法优化专业课程内容,系统设计“三阶段”企业实习,以及构建校企办学共同体、建立校企混编师资队伍、提升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实践证明,改革达到了预期效果,改革后该专业学生多方面发生积极变化,职业素养、技能水平显着提升,企业参与办学更加深入,对毕业生满意度显着提升,建设了一支道德高尚技能精湛的工匠之师,教学成果丰硕。

刘畅[3](2020)在《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最有意义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相对于普通教师而言,高职教师面对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及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具有特殊性,其学科教学知识的样态也更具独特性。本研究通过探究高职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揭示其发展路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对其进行反思与传承,同时为新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提供借鉴,促进其专业化发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两所高职院校的六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课堂观察、深度访谈及实物收集等方法自下而上收集资料,并对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分析,以鲜活的方式呈现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表征,探索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路径。本研究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阐释研究意义,进行文献述评及概念界定,确定研究内容,说明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及研究创新点;第二章介绍了文章的理论基础,阐释了野中郁次郎知识发展的SECI模型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章为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及情境知识,各部分知识相互影响、相互糅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第四章为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表征,归纳为言语表征、非言语表征、操作表征及教学情境表征四类,其中包括口诀、手势语、画图、直观教学等十一种具体的表征形式;第五章为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路径,主要从社会化、外在化、融合化和内化这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需要经过奠基之路、提升之路、催化之路及深化之路,即通过接受职前教育、课堂观摩、教师协作、参加比赛及自我反思等途径才能不断完善;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建议及反思,总结了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表征,呈现其发展路径,并基于研究结果从教师及高职学校两方面提出了建议,最后对研究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许朝山[4](2020)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针对目前经济形势所提出的方针政策,在此背景下国家政策、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都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产教两界专家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优化上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但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目标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结构性矛盾突出,院校间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数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企业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中发挥作用不明显。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理论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探索,个案研究、经验性总结较多,系统性、理论性研究较少。本研究按照“存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基于教育生态学中生态平衡理念,以教育生态多样性为出发点,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开展研究。围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首先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从就业“结构性矛盾”、专业“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以及“四方协同”治理体制四个角度剖析原因所在;最后,根据问题的原因所在,提出了对应的解决问题对策。本研究通过系统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行业、市场和高校的四方产教生态系统的平衡、持续发展过程,构建了该生态系统状态模型及调整动力学模型,以及依此模型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方式。为研究和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产业升级中的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研究方面,针对智能制造在机械行业产业升级的发展过程中,产业智能制造示范点的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区域差异较大,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制约了企业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发展。盲目扩招高职人才,可能会引起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失衡,产生区域多所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相同领域专业,造成人才培养局部过剩。优化设置下的高职专业“供给侧”改革研究,以模具行业为例,进行专业优化设置。分析了模具行业人才多方面需求,针对模具专业六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运用PISA模拟测试的方法量化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评价,通过创新与实操结合开展职业能力测试,效果显着。专业设置中应用教育生态学中的最适度原则,充分发挥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优势,对区域模具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的研究方面,本研究分析了常州科教城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企业、院所和学校等产学研合作育人。对地方转型中的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的研究发现,常州市产业-就业结构的均衡性分布基本合理。依此提出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的研究方面,按照“政府依法管理、高校依法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原则,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治理体制与治理能力建设。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基于大数据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内部治理体制,实现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共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将专业建设引向功能性改革,高端化发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运用教育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构建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以此分析该系统危机程度,提出调控策略。(2)在实践方面首次给出智能制造行业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分析、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以及专业设置及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案例。(3)在机制方面首次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提出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构建“政府调控、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四方协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基于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

夏铁军[5](2020)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机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智能制造对我国中职机械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都呈现了新的特征,尤其是对未来工人的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必须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适应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机床》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厘清问题要点与原因,并深入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与内容。针对问题,提出了以教师能力、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为核心的“三教”改革建议与对策。全文主要有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机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国内相关研究概况,介绍了研究内容,选定了合适的研究方法、理清了研究思路。第二章为智能制造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阐述了智能制造背景下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特征和中职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以及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方式呈现了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机床》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第四章为基于调研的发现,以中职《数控机床》课程为例,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方面,分析并阐述了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等角度出发,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在附录部分,针对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以“基于问题”的教学为思路,提出了面向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设计思路。

孙竹[6](2020)在《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培养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量。中职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充分体现了后备军的重要作用。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作为我国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在其发展中依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其中,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岗位需求就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偏差,例如缺少通过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分析所得出来的与能力对接的课程总体与单元模块目标;缺乏匹配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能力模块内容。从宏观层面来看,产生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从微观层面来看,是由于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高端定位与具有学科化倾向的课程不统一造成的。本研究课题基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进行中职数控专业主干课程《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旨在更好地促使学生所学专业能力有效过渡为岗位职业能力,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职责相衔接。本课题在对能力本位课程以及数控专业课程教学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问卷辅助访谈的调查研究方法对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数控一线生产岗位实际需求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其次,通过走访数控相关企业,了解数控市场人才需求,总结数控工作岗位群,并深入生产一线与行业骨干、一线员工进行密切交流归纳出数控铣床操作员岗位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进而在岗位一线实践专家的指导下,依据职责与任务转化为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接着对职业专项能力进行职业认知、通用能力、特定能力、关键能力、拓展能力五个能力维度的结构化分析,转化出课程总体目标和能力导向模块目标,确定匹配于五大能力模块的课程内容,进而完成课程内容组织关系分析,并以轮廓类零件编程与铣削为范例进行具体内容开发说明,最终形成课程内容实施路线及其评价方法;最后,本研究以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为例形成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进一步提出实施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内容的教学实施建议,为中职数控专业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王必豪[7](2020)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机械切削加工已不能够完全满足企业的加工要求,以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床为代表的适合加工高硬度材料、复杂工件的电加工机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统计得出2018年电加工机床销售量比上年增加7.48%。但电加工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一线操作人才(电切削工)短缺的问题。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电切削工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而中职学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课程是关键。但经过学校调研和文献研究发现,现在中职学校的电加工课程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碎片化、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课程与企业相脱离的情况。同时电加工课程开发的研究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先进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对《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进行课程开发。第一步,中职学校和企业调研。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职学校师生进行调研,以明确电加工课程现状以及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和顶岗实习,明确企业中电切削工的具体工作任务。第二步,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根据企业调研记录的具体工作任务,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帮助下归纳出电切削工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步,行动领域归纳。在行动领域归纳前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深入剖析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工作过程,然后根据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维度一致的原则归纳出行动领域。第四步,学习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首先明确每个行动领域所包含的职业能力。然后对归纳出来的职业能力进行进一步分析,明确形成该能力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资源及评价标准。最后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第五步,学习情境的设计。对《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并对设计的每个学习情境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进行分析。第六步,课程实施设计。以普适性工作过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测、评价为依据,先对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过程和评价进行宏观设计,然后对具体案例进行了微观设计。第七步,采用实验法对课程效果进行验证,并分析课程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本文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开发形成了《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明确了该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并以一个子学习情境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和了现有电加工课程普遍存在的课程内容碎片化、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课程与企业相脱离的问题。同时丰富了中职学校电加工课程的研究,也为其他课程开发者提供了参考。

靳亚超[8](2020)在《中职学校《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数控专业多轴加工方向《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相关课程作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新兴建设的课程,其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尚未确定统一的标准。不少学校在该方向的定位与培养模式仍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因此存在着课程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不符以及教学质量偏低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政府有力的推动以及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各类课程模式也相继进行了相关实验与推广。而项目课程也在部分职业院校得到了有力的应用与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将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标准与结构,为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导向。本文针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并结合了项目课程的优势特点,对中职《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进行了开发。本研究调研了中职学校《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相关课程的建设情况,分析当前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项目课程的开发思路。通过走访有关数控多轴加工生产的企业,深入了解多轴加工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与企业岗位的一线员工和专家进行探讨和总结,归纳了数控多轴加工方向的职业领域及主要岗位群,接着与企业岗位专家和学校多轴加工方向的教师共同对《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明确职业能力。然后确定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归纳项目并设计课程评价方案,编制课程标准。最后编制了项目教学方案并选用项目设计中的一个模块作为案例对其内容进行了开发。本研究的创新点是以中职院校多轴加工方向的课程现状与特点为依据,并以项目课程模块化、灵活化的理念为基础,开发出专门适用于中职多轴加工方向学生学习的项目课程。通过本次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中职有关项目课程开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中职的教育发展提供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韩冬[9](2020)在《基于1+X证书制度中职学校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教学改革》文中指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对于人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朝多元化发展。在不断的探索和变革中,职业教育的短板也逐渐凸显。1+X证书制度正是在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应运而生,改革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为更好的实施这一制度,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实训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1+X证书制度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以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为例,采用综合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以企业实际需求和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其中教学理念的转变主要从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分别将“教”与“学”进行有效转化;将培训环节引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可设置为选修课程来开设。教学内容方面,则从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个层面来进行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从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评方式的改革则采用过程性阶段考核的方式,加入理论考核环节;引入竞赛环节,设置技能操作模拟考试,以达到强化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牢固、实践技能水平不断提升,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在不断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技能操作水平也达到企业的相关岗位需求,为后续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充实未来的职业生涯,实现自身的综合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徐世东[10](2020)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数控实训项目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本文基于XX地区机械行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且地域分散的现状,结合由此给职业学校校外开展生产实训/实践带来的诸多不便,且多数职校学生在正式上岗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和跟岗学习,导致企业培养新人成本增加等等,建设性提出了构建数控实训项目库以对接企业产品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进一步完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本文首先就数控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情况,开展了新一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构建了生产性实训校企合作教学方案和学生动态管理机制;其次,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把“产学结合”作为提升学校教学的重要措施,将企业产品融入到数控实训项目库中;再次,采取借助1个平台(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立2个团队(数控专业教学团队和技能大师团队),创建3个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企业教室实训基地”和“智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措施,数控专业课程实行一体化教学,项目选用企业的典型零件,建立了数控专业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三级逐级提升的实训项目库,推进课程改革,形成“1+2+1”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实现实训基地开放与共享、提升师资的技能水平等目标。上述举措对于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有着重要意义,一是做法创新:数控实训基地企业化的成功转型;二是课程建设创新:建立了企业产品导向的数控实训项目库,开发了贴标机、旋盖机、干燥机、积木螺杆等多套实训项目,作为实训教学、顶岗实习、课题开发、产品研发等项目资源。强调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统一,突出了“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车间即教室、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学徒、作品即产品”格局,丰富并凸显数控技能课程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制定高职“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定高职“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目的
        三、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二、国内外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研究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基于工作过程中职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工作过程
        二、《机械基础》专业课
        三、课程开发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路径与具体步骤
        一、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二、行动领域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梳理整合
        三、学习领域转换——课程体系建构
        四、学习情境设计——模块化教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基础》课程开发调研
    第一节 机械加工行业企业需求调研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
        三、调研结果
    第二节 广州市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调研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
        三、调研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职学校课程开发
    第一节 《机械基础》课程目标
        一、《机械基础》课程目标特点
        二、《机械基础》课程目标制定
    第二节 《机械基础》课程开发流程
        一、确定工作岗位(群)与典型工作任务
        二、确定归纳行动领域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转换
        四、创设学习情境
    第三节 《机械基础》课程评价
        一、学生评价
        二、教师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实施——以机械传动章节为例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准备阶段
        一、学情分析
        二、教材分析
    第二节 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对象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设计
        四、教学评价设计
    第三节 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一、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二、教师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三、企业能力与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职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企业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获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工匠精神视域下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工匠精神的国内外研究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外研究
        3.工匠精神与工学结合人才培育结合的研究
        4.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五)技术路线
    (六)研究重点与创新
        1.研究的重点
        2.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
        1.工匠精神
        2.工学结合
        3.人才培养模式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2.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5.能力本位思想
三、工匠精神培育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融合的现实依据
    (一)工匠精神培育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具有高度一致性
        1.实现目标一致
        2.受益对象一致
        3.价值取向一致
        4.本质内涵一致
        5.实施路径一致
    (二)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校内涵打造特色品牌
        2.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技双修全面发展
        3.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管理
        4.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四、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概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三)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对工匠精神培养的要求不精准
        2.企业参与不深入导致工匠精神培养缺乏合力
        3.工匠精神渐进式成长的培养路线不清晰
        4.工匠精神培养的体系不完善载体不丰富
        5.工匠精神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四)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困境的解决思路
五、建构特色鲜明的“船舵”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匠精神视域下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船舵”模式构建
    (二)“船舵”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各部分构成及建设要领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预备工匠
        2.校企双元深度融合协同育人
        3.规划学生职业成长的三阶递进式发展路线
        4.构建“三版块三载体”立体化育人版块群
        5.建立“八合一”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六、“船舵”模型的实践案例剖析
    (一)数控加工(数控车工)专业现有基础
        1.专业概况
        2.原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二)融入工匠精神培养要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1.行业企业调研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三)构建三阶递进的“三版块三载体”立体化育人版块群
        1.构建“三版块三载体”立体化育人版块群
        2.按照“三阶递进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3.课程矩阵法优化专业课程内容
        4.系统设计“三阶段”企业实习
    (四)完善教学保障体系
        1.打造校企办学共同体
        2.建立校企混编师资队伍
        3.提升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4.完善评价体系
    (五)实践总结
        1.实践成效
        2.实践启示
七、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数控加工(数控车工)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关键)素质、能力表
附录三 数控加工(数控车工)专业课程主要内容描述
附录四 过程考核量化表
攻硕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述评
        (一)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研究
        (二)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研究
        (三)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路径研究
    四、概念界定
        (一)高职教师
        (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三)发展路径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方法
    七、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八、研究的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SECI模型的内涵
    二、SECI模型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
    一、学科知识——教师PCK的基础
        (一)专业知识
        (二)职业知识
        (三)安全教育知识
    二、教学策略知识——教师PCK的核心
        (一)教学组织策略知识
        (二)课堂管理策略知识
    三、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师PCK的纽带
        (一)关于高职学生特点的知识
        (二)对于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
        (三)对于学生易犯错知识的把控
    四、情境知识——教师PCK的触媒
        (一)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室环境
        (二)营造平等多样的课堂学习情境
    五、统合的知识——教师PCK的落脚点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表征
    一、言语表征
        (一)幽默诙谐的教学言语
        (二)朗朗上口的口诀
        (三)贴近生活的范例
    二、非言语表征
        (一)手势语
        (二)专业手法
    三、操作表征
        (一)画图
        (二)示范操作
        (三)直观教学
    四、教学情境表征
        (一)项目教学
        (二)小组打擂活动
        (三)安全教育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路径
    一、社会化——教师PCK发展的奠基之路
        (一)职前教育
        (二)企业工作
        (三)课堂观摩
    二、外在化——教师PCK发展的提升之路
        (一)教学实践
        (二)教师协作
    三、融合化——教师PCK发展的催化之路
        (一)参加比赛
        (二)参与专题培训
    四、内化——教师PCK发展的深化之路
        (一)在行动中反思
        (二)对行动的反思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三、研究反思
        (一)研究者的自我反思
        (二)对研究的反思
        (三)研究的效度及推广度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4)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问题本质
        1.1.4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有不足及原因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基本概念
        1.3.2 主要范畴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理论研究
    2.1 教育生态学概述
        2.1.1 教育生态学的产生
        2.1.2 教育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2.1.3 教育生态学的内涵
        2.1.4 城市教育生态学
    2.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型
        2.2.1 产教生态系统
        2.2.2 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
        2.2.3 产教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
    2.3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1 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2 美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3 加拿大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升级中的高职就业“结构性”矛盾
    3.1 产业升级的典型行业分析
        3.1.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发展状况
        3.1.2 全国智能装备技术技能人才数量需求测算
    3.2 产业升级中的“结构性”矛盾
        3.2.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的产业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
        3.2.2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3.3.1 新基建新内涵
        3.3.2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的新发展
        3.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3.3.4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实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化设置下的高职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案例
    4.1 模具行业概述与人才需求分析
        4.1.1 区域模具制造行业与专业设置优化
        4.1.2 模具制造行业分布
        4.1.3 模具行业人才规划及需求
        4.1.4 模具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变化及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4.2 模具专业调整的专业评估指标构建
        4.2.1 专业评估值指标的内容
        4.2.2 指标观测点的说明
    4.3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与反思
        4.3.1 指标应用实施
        4.3.2 应用反思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
    5.1 建设常州科教城,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人才需求
    5.2 常州科教城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机制
        5.2.1 政府主导,营造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环境
        5.2.2 集聚整合,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5.2.3 跨界合作,实行产学研协同育人
        5.2.4 产教融合,创办产业学院
    5.3 常州区域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偏离度研究与实践
        5.3.1 常州市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5.3.2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基本情况分析
        5.3.3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机制
    6.1 基于现代国家治理体制,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服务水平
    6.2 基于大数据治理,构建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
        6.2.1 打造大数据治理平台,以信息化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水平
        6.2.2 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引导社会力量介入专业设置和调整
    6.3 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构建四方协同的规范和保障机制
    6.4 基于多元主体,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调整机制
        6.4.1 完善职业教育学术委员会职能
        6.4.2 优化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评价体系及机制
    6.5 基于共同治理,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制
    6.6 加强专业自身治理体制建设
        6.6.1 专业内涵发展需要更加重视治理方式转变
        6.6.2 专业优化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功能性改革
        6.6.3 专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向中高端转型发展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附件1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院校)
附件2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企业)

(5)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机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中等职业教育是数控加工技术行业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
        二、智能制造对机械制造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三、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着现实困难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存在主要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研究
        三、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问题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二章 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
    第一节 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
        一、生产技术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
        二、生产管理由科层化向扁平化转化
        三、生产方式由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
    第二节 智能制造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征
        一、复合和交叉学科能力
        二、高端操作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技术创新及优化能力
        四、信息技术能力
        五、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
    第三节 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一、以扎实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理论课程改革
        二、以技能为基础的复合多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
        三、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养成方式改革
第三章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现状调查以《数控机床》课程为例
    第一节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方案设计
        二、调查方案实施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师资情况
        二、学生情况
        三、硬件设施情况
        四、课堂教学情况
第四章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调研的发现
    第一节 课程内容处理存在现实难题
        一、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
        二、教学内容存在理实分离
    第二节 教学方法亟待多样化
        一、教学以讲授为主,缺乏问题引导
        二、学生实训模仿为主,缺乏探究意识
    第三节 教学配套资源存在不足
        一、缺乏合适的主教材
        二、机械教具、三维演示动画制作困难
    第四节 教学条件建设待加强
        一、信息化教学条件应用不充分
        二、实践实训教学条件建设需要加强
第五章 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第一节 以教师为中心,全面提升专业教师能力
        一、全方位提升教师适应智能制造的教学能力要求
        二、有重点地改进教师面向智能制造的操作技能水平
        三、多途径促进中职教师适应中职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要求
    第二节 以教材为重点,建设适应智能制造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一、建设适应智能制造的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材体系
        二、开发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
        三、以丰富的机械教具、三维演示动画配合教学
    第三节 以教法为突破,强化面向智能制造的教学条件建设,实现教法改革
        一、改善实训车间硬件设施
        二、打造数控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
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问题的教学实施案例—以加工典型复杂轴类零件编程为例
    附录2 :中职《数控机床》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3 :中职《数控机床》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4 :中职《数控机床》课程教学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5 :访谈记录(部分)
致谢

(6)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技术路线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研究内容
        2.研究创新点
二、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分析
    (一)核心概念
        1.课程模块
        2.能力本位相关概念
        3.《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
    (二)研究理论基础
        1.CBE课程理论
        2.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3.博比特的现代课程论
        4.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三)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理论范式
        1.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一般原则
        2.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协助团队
        3.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步骤
三、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1.调查对象
        2.问卷设计
    (三)调查信息的收集与数据分析
        1.学生问卷情况分析
        2.教师访谈情况分析
        3.企业调研情况分析
    (四)调查结果总结与分析
        1.课程存在问题
        2.问题解决途径
    (五)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四、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方案
    (一)数控工作岗位分析
        1.确定所要分析的数控岗位群结构
        2.明确数控铣床操作员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
    (二)数控铣床操作员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1.依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确定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
        2.数控铣床操作员职业能力结构化分析
    (三)课程目标的确定与编制
        1.课程总体目标的确定
        2.能力导向下课程培养模块目标的确定
    (四)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及其关系分析
        1.课程内容的选择
        2.课程内容的组织
        3.课程内容组织关系分析
        4.知识本位课程内容与能力本位课程内容的对比
        5.课程内容开发范例
    (五)课程内容的实施与评价
        1.课程内容的实施
        2.课程内容的评价
五、基于能力本位的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课堂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施前端分析
        1.教学条件准备
        2.教学指标分析
    (二)教学实施设计与分析
        1.资讯阶段
        2.计划阶段
        3.决策阶段
        4.实施阶段
        5.检查阶段
        6.评价阶段
    (三)教学实施相关建议
        1.增加教师教学监控力度,健全教师教学一线管理
        2.面向学生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能力成长过程
        3.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提高学生的行动力
        4.加强教学材料处理,促进师生教学互动的协调性
六、结论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现状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四 数铣加工方向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五 数控行业企业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六 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教学设计
    附录七 外轮廓零件编程与铣削加工工作页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7)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工作过程
        2.典型工作任务
        3.课程开发
    (二)理论基础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2.情境学习理论
        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三、中职学校和企业调研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
    (三)调查问卷设计
    (四)调研数据分析
        1.教师访谈
        2.学生问卷
        3.企业问卷
    (五)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碎片化
        2.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
        3.课程与企业实际相脱离
    (六)研究的必要性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
    (一)具体工作任务记录
    (二)典型工作任务归纳
    (三)行动领域归纳
        1.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2.行动领域确定
    (四)学习领域转换
        1.职业能力归纳
        2.职业能力分析
        3.确定学习领域
        4.课程目标
    (五)学习情境设计
        1.学习情境的设计
        2.学习情境的分析
        3.课程内容与结构
    (六)课程实施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
        2.教学评价设计
        3.课程实施案例
        4.课程标准
五、《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地点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目的
    (四)实验方法
    (五)考核方案
    (六)考核数据
    (七)教师访谈
    (八)课程效果分析
        1.课程优点
        2.存在问题
        3.优化路径
六、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1.研究工作总结
        2.研究过程中引发的思考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件二 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一览表
    附件三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表
    附件四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附件五 职业能力分析表
    附件六 对照班课程实施案例
    附件七 课程实施现场照片
    附件八 考核试卷
    附件九 《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后访谈提纲(教师)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中职学校《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1.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
        2.项目课程
        3.课程开发
    (二)理论基础
        1.项目课程开发主体及其角色
        2.项目课程理论框架
    (三)项目课程与传统课程模式区别
    (四)项目课程开发步骤
        1.企业需求调查
        2.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3.编制课程标准
        4.设计项目教学方案
        5.教学资源开发
三、《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1.调查方法
        2.学生调研情况分析
        3.教师调研情况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课程主要问题
        2.课程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四)项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提供更适用于中职学生的课程模式
        2.项目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传统课程教学的改革需要
四、《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开发思路与前期分析
    (一)项目课程开发思路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知识体系
        2.以项目课程结构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能力
        3.以典型工作岗位为基础规范课程标准
    (二)项目课程开发前期分析
五、《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开发
    (一)企业需求调研
        1.岗位群分析
        2.岗位工作范围
    (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1.课程对应岗位定位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4.分析职业能力
    (三)课程标准的编制
        1.课程目标的确定
        2.课程内容的组织
        3.任务到项目的转换
        4.课程评价设计
        5.课程标准
    (四)设计项目教学方案
        1.项目设计
        2.教学方法
        3.项目教学过程设计
        4.项目教学组织设计
        5.项目教学评价设计
        6.编制项目教学方案
        7.项目教学设计案例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1.项目任务书的开发
        2.任务指导书的开发
        3.实训车间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项目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
    (二)项目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
七、结语
    (一)研究工作总结
    (二)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1+X证书制度中职学校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1.采用综合调查法
        2.观察法
        3.文献研究法
    (五)研究内容
        1.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
        2.教学模式
        3.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
        5.考评方式
    (六)1+X证书制度概述
        1. 1+X证书制度的提出背景
        2. 1+X证书制度的特点
        3. 1+X证书制度与传统的双证书制度的区别
        4. 1+X证书制度实施的意义
二、中职学校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及模式
    (二)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
        2.实训教学
    (四)学生学习情况
    (五)教学硬件设施
    (六)实训师资队伍
    (七)考核评价方式
三、改革思路与依据
    (一)开展企业调研
    (二)参考企业实际岗位技能需求
    (三)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概述
四、中职学校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转变
    (二)教学模式改革
        1.“教”与“学”的有效转化
        2.引入培训环节作为课程学习的补充
        3.针对其他专业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三)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授课内容
        2.实践授课内容
    (四)教学方法改革
        1.教师的教法
        (1)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2)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学
        (3)创设问题情境
        (4)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较集中时段授课
        2.学生的学法
        (1)建立学习小组
        (2)编制课前预习手册
        (3)加强课后实操练习
        (4)设计探索性、综合性作业
    (五)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1)增加过程性考核
        (2)设置竞赛环节
        (3)设计技能操作模拟考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教学现状调查表
附录B 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致谢

(10)产教融合视域下数控实训项目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宏观层面:产教融合下合作机制的研究
        1.3.2 中观层面:产教融合下场所空间的建立
        1.3.3 微观层面:企业导向下产品库的建立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产品导向下的数控实训项目库构建理论分析
    2.1 数控实训项目库的内涵
        2.1.1 数控实训项目
        2.1.2 企业产品实训库
    2.2 数控实训项目库的特点
        2.2.1 真实性
        2.2.2 阶段性
        2.2.3 功能多样性
    2.3 数控实训项目库的意义
        2.3.1 促进企业全面支持和参与中职教育
        2.3.2 有利于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
        2.3.3 增强学生兴趣、提升技能
        2.3.4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3.5 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2.3.6 有利于实现学校设施设备功能最大化
    2.4 数控实训的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2.4.1 情境学习理论
        2.4.2 行动导向理论
        2.4.3 教学做合一理论
第三章 数控人才培养调研分析
    3.1 调研背景
    3.2 调研目的
    3.3 调研设计
        3.3.1 调研思路
        3.3.2 调研方式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人才需求分析
        3.4.2 企业对核心技能要求分析
        3.4.3 岗位群分析
        3.4.4 数控人才培养分析
第四章 数控实训项目库开发方案分析
    4.1 基于职业能力校企共同体的开发
    4.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企业教室实训基地”的开发
        4.2.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校企合作教学方案
        4.2.2 “校外企业教室实训基地”
    4.3 数控智慧互动实训室的开发
        4.3.1 智慧互动实训室建设目标
        4.3.2 智慧互动实训室实施思路
    4.4 教师团队的职能开发
    4.5 学生动态管理机制的开发
        4.5.1 生产性实习的总体要求
        4.5.2 生产性实训的组织和管理
        4.5.3 对参加生产性实训学生的基本要求
        4.5.4 学生实习岗位的调整
        4.5.5 学校对参加生产性实训实习的学生考核
第五章 数控实训项目库内容构建
    5.1 数控专业职业能力应用分析
    5.2 数控实训项目的实现过程——以“剪切块零件”为例
        5.2.1 分析企业零件
        5.2.2 提出工艺改进思路
        5.2.3 工艺改进实施过程
        5.2.4 项目取得成效
    5.3 数控实训项目库的发展
        5.3.1 数控实训项目库的建立
        5.3.2 数控实训项目选择
        5.3.3 数控实训项目制定
    5.4 数控实训项目库的应用延伸
        5.4.1 编写完成了数控活页教材
    5.5 以数控项目库构建数控人才培养模式
第六章 数控实训项目库应用实践与评估反馈
    6.1 数控实训项目库应用示例——以“旋盖机固定板零件加工”为例
        6.1.1 基于企业工作情境的教学过程
        6.1.2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创新应用
        6.1.3 贴近企业标准的教学评价
        6.1.4 创新成效
    6.2 师资力量明显增强
    6.3 校企合作深度拓展
    6.4 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升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
    4 实用新型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制定高职“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开发研究[D]. 赵鹏.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2]工匠精神视域下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张伶俐.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发展路径研究[D]. 刘畅.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4]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D]. 许朝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机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夏铁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6]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数控专业《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D]. 孙竹.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D]. 王必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中职学校《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开发[D]. 靳亚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基于1+X证书制度中职学校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教学改革[D]. 韩冬.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10]产教融合视域下数控实训项目库构建研究[D]. 徐世东.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高职院校《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