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胆固醇血症肝脏B超声像价值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李飞[1](2021)在《虫草属真菌转化稀有人参皂苷路径与降脂作用皂苷的筛选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名贵传统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和医疗行业。人参的主要功能活性成分为人参皂苷,其中含量较多的人参固有皂苷经水解后,失去部分糖基配体得到含量极少具有更强生物活性的人参稀有皂苷,但是由于人参稀有皂苷在自然界中含量极低,使其在开发与应用方面受到了限制。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以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被称为虫草,其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酶类;利用虫草菌所产的糖苷酶可以将固有人参皂苷进行生物转化,得到含有稀有人参皂苷、虫草素和虫草酸等具有双重药效成分的菌质产物。本课题采用超声辅助复合酶法提取人参总皂苷,并经分离纯化后得到人参皂苷Rb1,Rg1与Re单体,研究使用经筛选得到的虫草菌制备稀有人参皂苷的转化路径及转化率,并通过高脂斑马鱼模型筛选具有降脂作用的人参皂苷,探讨人参皂苷Rb1和Rg3的降脂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超声辅助复合酶法提取人参总皂苷,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中的Box-behnken设计优化最佳工艺,结果为:纤维素酶添加量0.20%,果胶酶添加量为0.25%,料液比为1:20(g/m L),超声时间为25 min,酶解温度为45℃,酶解p H为5,酶解时间为54.2 min,超声功率为500 W,人参总皂苷的提取率为4.53±0.03%。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人参皂苷单体Rb1,Rg1和Re。利用薄层层析(TLC)、红外光谱分析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三种人参皂苷测定,结果表明纯度均为95%以上。(2)采用对硝基苯酚-β-D-葡萄糖苷(p NPG)法,对在长白山原始森林中采集的性状稳定的野生虫草真菌标本菌株进行筛选与鉴定,得到Isaria fumosorosea ZZ和Cordyceps sinensis Y3两株菌种。通过研究在不同条件下菌种产β-葡萄糖苷酶与虫草酸的规律,确定菌株ZZ产酶最优碳源是纤维二糖,氮源是玉米浆粉,培养基初始p H为8;菌株Y3产酶最优碳源是纤维二糖,氮源是牛肉膏,培养基初始p H为8。利用基于串联质量标签标记技术(TMT)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进行Isaria fumosorosea ZZ纤维二糖与蔗糖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结果为:共筛选出519个差异蛋白(p<1.5),上调205个,下调314个。差异蛋白中与生物加工过程相关的主要是“细胞代谢过程”和“有机物代谢过程”,其次是“初级代谢过程”和“氮化合物代谢过程”。在细胞成分分类中,与“细胞内细胞器”和“膜界细胞器”有关的蛋白质的数量占据了前几位。差异蛋白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主要属于“有机环化合物与杂环化合物结合”和“水解酶和转移酶活性”类,说明纤维二糖不仅影响了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脂类代谢的相关蛋白表达,还影响了遗传信息的翻译后修饰、能量代谢等过程。共鉴定出60个糖苷酶相关蛋白,其中差异表达30个(上调4个,下调26个)。分析结果表明,在纤维二糖存在的情况下,β-葡萄糖苷酶与几丁质酶的产生并没有受到抑制,而其它的糖苷酶的产生则受到抑制。(3)通过UPLC-MS方法研究菌株ZZ与Y3转化人参皂苷Rb1、Rg1和Re的路径。结果表明ZZ与Y3转化Rb1的路径为Rb1→Rd→Rg3及Rb1→Rd→F2→CK。转化Rg1路径为Rg1→Rh1。通过HPLC测定人参皂苷含量计算转化率,ZZ经过192 h发酵后,Rb1转化为Rd的转化率为46.93%,F2 45.71%,CK 53.07%,Rg3 21.98%。Y3经过192h发酵后,转化Rb1的转化率为F2 87.48%,CK 17.34%,Rg3 21.58%。ZZ经过192 h发酵后,Rg1转化为Rh1的转化率为37.15%。Y3经过192 h转化Rg1的转化率为Rh136.42%。两株菌种ZZ与Y3均未发现对人参皂苷Re有转化作用。(4)利用斑马鱼幼鱼高胆固醇动物模型筛选具有降脂作用的人参皂苷。斑马鱼5 dpf(days post fertilization)幼鱼投喂含有荧光探针的12种人参皂苷饲料,连续喂养12 d后,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整体与局部躯干的胆固醇积累,计算相对荧光密度及存活率。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3、PPD、Re、Rh2、Rb1和Rg1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局部躯干降脂比率Re为7.54%,Rh2为1.11%,Rb1为14.22%,Rg1为2.60%。采用斑马鱼成鱼高脂模型,并给予剂量为25、50和100μg/kg的Rb1与Rg3的饲料,投喂40 d后,与对照组相比,Rb1与Rg3药物组降低了斑马鱼血液的TC和TG水平。同时利用苏木精-伊红(HE)与油红O染色对各剂量组的肝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验,证实了Rb1与Rg3的降脂作用。通过Real Time-PCR技术检测相关的关键基因,结果表明,Rb1处理剂量依赖性的下调了HMGCR、LDLR与MTP m RNA的表达,LXRα、ABCG1、NPC1L1、CYP7A1 m RNA的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而Rg3处理上调了LXRα、SREBP2ABCG1、NPC1L1和CYP7A1m RNA表达,下调了HMGCR、LDLR m RNA水平。从而推测降脂机制可能与上调胆固醇转运和胆汁酸合成以及抑制胆固醇合成和脂蛋白组装或分泌有关。
杨洪超[2](2019)在《基于“肠肝轴”理论探讨健脾化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肠肝轴”理论观察健脾化浊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观察: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健脾化浊饮水煎剂,对照组给予水林佳,疗程为12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单项症状积分、体重、体质指数、生化指标(ALT、AST、TG、TC、GLU)、血清内毒素、肝脏彩超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饲料诱导的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实验共设置5组:空白组、模型组、健脾化浊饮低剂量组、健脾化浊饮中剂量组和健脾化浊饮高剂量组。分别干预8周后,检测每组大鼠的肝湿重、ALT、AST、TG、TC、GLU、LPS、D-Lac,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组织TLR4、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回肠组织Occludin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粪便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相对定量。结果:临床观察: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试验组单项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其中主症右胁肋胀满和次症中的大便质稀不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除形体肥胖外,其余症状积分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4.体重和体质指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生化指标: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ALT、AST、TG、TC方面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比较,在TG、TC、GLU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ALT、AST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内毒素: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7.肝脏彩超: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指标:两组均未出现异常。实验研究:1.在肝湿重、肝指数、ALT、AST、TG、TC、GLU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出现异常(P<0.05),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P<0.05)。在肝组织病理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异常,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2.在D-Lac、Occludin蛋白、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出现异常(P<0.05),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P<0.05)。在肠粘膜病理表现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异常,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在血清LPS和TLR4、NFκB蛋白表达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出现异常(P<0.05),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P<0.05)。结论:1.健脾化浊饮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生化指标、血清内毒素以及肝脏彩超情况,而且安全性良好。2.健脾化浊饮改善NASH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粘膜屏障,降低肠粘膜通透性,从而抑制LPS/TLR4/NFκB信号通路,阻断肠肝损伤的恶性循环,通过调节“肠肝轴”而发挥作用。3.本研究证实脾虚浊阻是NASH的主要病机,健脾化浊、祛湿化痰为有效治法,为中医药防治NASH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朱晓冉[3](2019)在《龙牙楤木皂苷的制备及降血脂功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龙牙榴木(Aralia elata)是五加科锪木属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含有丰富的皂苷、多酚、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对于治疗急慢性炎症、神经衰弱、心肌缺血、高血脂、糖尿病及抗肿瘤方面有显着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试验证明皂苷类化合物是龙牙锪木的主要功能性组分,因此本论文以龙牙锪木为试验原料,对比分析不同产地龙牙锪木营养成分、研究龙牙锪木皂苷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纯化工艺及其降血脂功能,为龙牙楤木这一药食同源性木本植物更好的开发利用、更全面地发挥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丹东、白山、伊春、辽阳、本溪和通化地区的龙牙楤木为试验原料,测定其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龙牙楤木含水量80.52%~84.06%、粗脂肪含量0.51%~1.53%、粗蛋白含量2.30%~2.89%、粗灰分含量9.03%~10.56%、叶绿素含量 0.191~0.627mg/g、总糖含量 71.83~119.31mg/g、还原糖含量 18.24~38.20mg/g、多酚含量 33.57~44.66mg/g、黄酮含量 0.80~1.26mg/g、皂苷含量 27.55~34.83mg/g、Vc含量98.08~122.23μg/g。龙牙楤木含有丰富的钾、钙、钠、镁、磷等矿物元素,矿物元素含量24571.76~25110.25μg/g,综合考量丹东地区的龙牙锪木最具开发价值,因此选取丹东地区龙牙锪木作为下一步试验的原材料。(2)以龙牙锪木皂苷得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分别优化三种提取方法的工艺条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真空耦合超声波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1g/mL、乙醇体积分数80%、超声温度57.7℃、超声功率273.9W、超声时间50min、真空度0.0784MPa,在此条件下皂苷得率为4.21%。盐析辅助酶法最佳工艺为:酶解pH5.405、酶解温度61.3℃、磷酸氢二钠添加量7.74%、酶解时间90min、纤维素酶添加量1.5%,在此条件下皂苷得率为3.97%。超声波辅助醇提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g/mL、乙醇体积分数82.95%、超声温度82.62℃、超声功率270W、超声时间78.88min,在此条件下皂苷得率为3.87%。对比三种提取方法的皂苷得率从大到小为:真空耦合超声波法>盐析辅助酶提法>超声辅助醇提法。(3)通过静态试验分析吸附率和解吸率筛选10种大孔树脂,结果发现D101大孔树脂对龙牙锪木皂苷类化合物回收效果最好。研究D101树脂动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浓度为0.20mg/mL、pH为3的皂苷溶液上柱,用3BV的80%的乙醇溶液洗脱,洗脱流速控制为2.0BV/h,在此条件下,龙牙锪木皂苷类化合物纯度从8.06%提高到35.40%。采用硅胶柱对龙牙锪木皂苷树脂纯化物进一步纯化,通过薄层色谱法确定硅胶洗脱剂为氯仿:甲醇:水(3:1:0.1),经颜色反应和薄层色谱定性鉴定硅胶洗脱组分为龙牙锪木皂苷,且纯度提升至50.65%。(4)以体外胆酸盐结合能力和小鼠动物试验分析龙牙楤木皂苷降血脂功能,并研究龙牙锪木皂苷对小鼠肝脏中脂质代谢相关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牙锪木皂苷硅胶纯化物和树脂纯化物对胆酸盐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其中龙牙橡木皂苷硅胶纯化物对甘氨胆酸钠、牛磺胆酸钠、胆酸钠的结合能力依次为1.71μmol/l00mg、1.93μmol/100mg、0.91μmol/100mg。龙牙橡木皂苷能够抑制高脂小鼠体重的增加、改善肝脏脏器指数,显着(P<0.05)降低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动脉硬化指数(AI),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同时,龙牙锪木皂苷能显着(P<0.05)提高肝脂酶(HL)、脂蛋白脂酶(LP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的活性,降低小鼠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
黄钰竹[4](2019)在《临床检验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的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我国临床检验结果解释性注释的当前技术实践,识别解释性注释的主要质量问题,分析比对各临床实验室负责检验结果解释人员的能力,探寻解释性注释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一般模式,为负责提供解释性注释的人员、临床实验室和室间质量评价组织者提供相关建议。方法向参加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临床实验室发放调查表。纳入调查的实验室为1912家,调查对象是纳入调查实验室内的参加者。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调查和病例注释,病例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类别、简要临床信息、相关检验结果及参考区间。调查共进行三轮,每轮调查发布5份病例,第一轮调查的上报形式是参加者根据病例信息选择适当的结果解释关键词,并可在文本框中进行补充:第二轮调查的上报形式是参加者根据病例信息和相关问题给出解释性注释;第三轮调查的上报形式是参加者根据病例信息直接给出解释性注释。参加者须在调查表下发的一个月内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填报,数据收集后总结参加者上报过程中的主要质量问题,由调查小组将参加者解释性注释的要素总结成关键短语,并依据评价标准评分,应用非参数检验分组比较参加者每轮调查得分和排名,应用χ2检验分组比较三轮调查的可接受率,分析本研究对参加者的教育意义。结果三轮调查分别有772(40.38%)、681(35.62%)和552(28.87%)家实验室,共1477、1131和877位参加者参与回报。参加者主要来自三甲综合医院,以技师类为主。分别有598(77.46%)、513(75.33%)和417(75.54%)家实验室为检验结果提供临床解释,平均97.38%和95.38%的实验室授权不具备医师资格的副主任技师和主管技师解释检验结果,授权具备医师资格人员的实验室平均占76.89%。无法获取充足的患者临床信息和检验人员专业知识的不足是开展解释性注释的主要难点。综合医院参加者每轮调查得分高于专科医院参加者(P=0.048、0.008、0.025),所在科室为检验结果提供临床解释的参加者注释能力高于不提供解释的实验室参加者(P=0.001、0.012、0.026),具备医师资格的参加者注释能力比不具备的参加者高(P=0.005、<0.001、<0.001),无论实验室采取何种方式获取临床资料,其参加者表现均优于所在实验室难以获取临床资料的参加者。随着病例难度的增加、临床信息综合性的增强、以及上报形式要求的增高,参加者的参与积极性和每轮调查得分下降(P<0.001)。然而通过参与多轮调查,三甲医院参加者可接受率逐轮升高,医师类参加者的可接受率从86.67%升高到97.67%,难以获取临床资料的实验室参加者可接受率从67.14%显着升高到82.05%,初级职称参加者的可接受率平均增幅为3.5%。268位参加者参与三轮调查,其中38.80%的参加者逐渐熟悉解释性注释的调查形式,17.16%的参加者提供解释性注释的能力随参与轮次的增多而逐渐提高。结论我国临床检验结果解释性注释存在诸多质量问题,实验室和参加者应予以重视。解释性注释室间质量评价计划能帮助参加者提高其提供解释性注释的能力,促进继续教育和持续专业发展。参加者应扩展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经验,积极参与解释性注释的相关质量调查;实验室应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建立解释性注释的文件化体系和人员资质标准,定期考核培训,授权特定专业领域的人员为临床提供患者特异的解释性注释;室间质量评价组织者应规范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的模式,建立专家小组,制定并改进病例遴选和解释性注释评价标准,推动解释性注释当前技术实践的标准化。
周庆锋[5](2019)在《体检人员高尿酸血症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广西部分地区体检人员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流行情况,分析HUA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血脂异常、肾功能不全等代谢相关性疾病之间的关联,为HUA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调查对象:选取2014年-2015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来自南宁市、桂平市、平南县的1605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2.资料:(1)健康体检资料: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肝脏B超检查结果;尿酸、ALT、AST、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其他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查的资料。(2)问卷调查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饮食习惯、锻炼情况、睡眠情况、吸烟和饮酒情况等。3.统计学方法:将收集到的健康体检资料以及问卷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3.1进行双录入建立数据库文件,经一致性检验无误后导入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Q)进行描述;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分布资料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描述,组间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c2检验。HUA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先采用单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后退法筛选变量,变量进入模型的检验水准为α=0.10。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1605名健康体检者,其中南宁市1017人,占63.4%;桂平市343人,占21.4%;平南县245人,占15.2%;男性共962人,占59.9%;女性643人,占40.1%,男女比例为1.5:1;平均年龄43.2±13.3岁(2288岁),其中2034岁473人,占29.5%,3549岁667人,占41.5%,50岁及以上465人,占29.0%。2.HUA检出率在1605名健康体检者中,共检出HUA 316例,检出率为19.7%。3.不同因素下HUA检出率比较(1)不同地区HUA检出率南宁市、桂平市、平南县HUA检出率分别为19.0%(193/1017)、19.5%(67/343)、22.9%(56/2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886,P>0.05)(2)不同性别HUA检出率男性HUA检出率22.6%;女性HUA检出率7.0%,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09.256,P<0.001)。(3)不同年龄HUA检出率20-34岁组HUA检出率为13.5%;35-49岁组检出率为21.3%;50岁及以上组检出率为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不同血压状况HUA检出率收缩压高者HUA检出率为29.1%,收缩压不高者检出率为17.2%。舒张压高者HUA检出率为31.6%,舒张压不高检出率为16.9%。两组高与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不同肝功能情况下HUA检出率血清ALT高者,HUA检出率为36.6%,ALT不高者HUA检出率为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高者HUA检出率为26.9%,AST不高者HUA检出率为1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者HUA检出率为32.6%,非脂肪肝者HUA检出率为1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脂肪肝者HUA检出率为35.7%,女性脂肪肝者HUA检出率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c2=21.877,P<0.001),女性(c2=26.731,P<0.001)。(6)不同饮食情况HUA检出率大豆及豆类制品摄入量情况HUA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8.861,P<0.05)。每日肉类及肉制品、鱼类、蛋类、食盐类、饮水摄入量HUA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吸烟、饮酒、锻炼、睡眠情况HUA检出率不吸烟者检出率为16.1%;戒烟者检出率为24.1%;吸烟者检出率为30.2%,不同吸烟情况HUA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36.895,P<0.001);从不饮酒者HUA检出率为13.5%;戒酒者HUA检出率为19.1%;饮酒者HUA检出率为21.3%,不同饮酒情况HUA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9.840,P<0.05);是否锻炼者HUA检出率分别为25.5%、23.1%。睡眠严重不足者HUA检出率为19.4%,不足者HUA检出率为19.9%,一般者HUA检出率为19.0%,充足者HUA检出率为2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509,P>0.05)。4.HUA组与非HUA组检测指标比较两组ALT、AST、SP、DP、HDL、LDL、Cr、TC、TG组间差异比较,HUA组平均值均高于非HU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SP、DP、ALT、AST、Cr、HDL、LDL、TC、TG、BMI、脂肪肝、吸烟、饮酒、锻炼、肉类及肉制品与鱼类、蛋类、大豆及豆类制品、饮水、食盐这五类食品的摄入量、吸烟、饮酒、睡眠情况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性别、SP、DP、ALT、Cr、LDL、TC、TG、BMI、脂肪肝、吸烟、饮酒、大豆及豆类制品摄入量、盐类摄入适中有意义(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ALT、高Cr、高TG、脂肪肝、超重或肥胖、脂肪肝增加HUA发生的危险性,其OR分别为0.26、1.56、45.47、1.55、1.67、1.81、1.97;大豆及豆类制品摄入适中或较多、戒酒能降低HUA发生的危险性,其OR值分别为0.70、0.30、0.32。结论:本研究对象HUA检出率较高,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肝功能异常、脂肪肝、血脂异常、血清Cr、超重或肥胖、饮食习惯等和HUA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控制体重、戒酒以及多摄入大豆及豆类制品食品等能减少HUA的发生。
刘璐[6](2018)在《一、LT4补充治疗对亚临床甲减患者脂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 二、基于non-HDL等多个胆固醇指标预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临床价值探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简称亚临床甲减,被认为是甲状腺功能衰退的早期阶段,表现为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升高,而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正常。近年来,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为4%~10%;在老年尤其女性群体中更多见,在60岁以上妇女中可以达到20%,是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性疾病。亚临床甲减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具有多种潜在危害:可引起心脏功能异常,是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每年约有2%-5%的亚临床甲减患者进展为临床甲减。因此防治亚临床甲减是国际内分泌学界医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左甲状腺素(levothyroxine,LT4)是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首选药物。但目前对于亚临床甲减是否需要治疗,以及治疗的目标经历了长期的论证与争议。2012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联合美国甲状腺协会颁布的《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疗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Hypothyroidism in Adults:Cosponsored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the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提出,TSH≥10 mU/L的重度亚临床甲减患者应给甲状腺激素补充治疗;而对TSH水平介于正常参考值范围高限与10mU/L之间的轻度亚临床甲减患者,由于目前尚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干预研究证据,指南并未明确这部分患者是否应积极给予甲状腺激素补充治疗。同时,该指南指出,“甲状腺激素补充治疗能否给亚临床甲减患者带来心脏获益”这一命题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众所周知,高胆固醇血症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许多观察性研究显示亚临床甲减与高胆固醇血症之间有密切关系;我们课题组的前期临床研究也发现血清TSH水平与血脂水平正相关,并且在进一步校正包括血清甲状腺激素、肥胖、年龄等混杂因素后,这种相关性依然存在。而且,关于亚临床甲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的队列研究结果提示,高胆固醇血症可能是亚临床甲减导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重要中间环节之一。因此,在探讨“甲状腺激素补充治疗能否给亚临床甲减患者带来心血管获益”这一问题时,首先应明确,甲状腺激素补充治疗可否改善亚临床甲减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既往曾有干预性研究探讨该问题,但未能得到一致结论;而且由于样本量均较小,这些研究未能在不同TSH或血脂水平的人群中进行亚组分析,从而不能回答LT4补充治疗对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在基线TSH或胆固醇水平水平不同的患者中是否有所差异。相对较小的样本量和不一致的结论可能是这些研究没有提供足够有力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的原因。因此,还需要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完善LT4补充治疗对血脂的影响的研究。近年来亚临床甲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学者的重视。已有横断面及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提示亚临床甲减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课题组的前期基础研究也发现TSH可通过影响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从头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直接调控肝脏TG的合成,从而参与NAFLD的发病。那么通过补充LT4,使亚临床甲减患者的血清TSH恢复至正常水平,是否可以改善NAFLD呢?迄今为止,尚无干预性研究关注这一问题。研究目的: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通过规范化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LT4补充治疗对亚临床甲减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对该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事后分析(post hoc analysis),探索LT4补充治疗是否可以改善亚临床甲减患者NAFLD的患病情况。本研究旨在探索LT4补充治疗对亚临床甲减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及NAFLD的影响,从上述两个方面观察LT4补充治疗是否可以给亚临床甲减患者带来脂代谢相关获益,从而为亚临床甲减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和研究对象本研究基于一项为期15个月的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单中心试验。研究对象来自山东省宁阳县,经过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共有415例亚临床甲减患者纳入试验。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流程及内容在临床研究注册网站(ClinicalTrials.gov)注册(注册码:NCT01848171)。2.随机分组根据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和美国甲状腺协会协同制定的甲减诊疗指南的要求,对所有的重度亚临床甲减患者(n = 37)全部给予LT4补充治疗;利用随机分组软件采用完全随机化的方法将轻度亚临床甲减患者以1.5:1的比例随机分为给予LT4补充治疗的干预组(n = 215)和不施加干预的对照组(n= 163)。3.研究终点研究的第一部分通过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LT4补充治疗对亚临床甲减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观察的主要结局指标是随访结束时血清TC浓度较基线水平的变化;次要结局指标是随访期间其他胆固醇指标,包括LD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水平的变化。研究的第二部分通过对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事后分析,探索LT4补充治疗对亚临床甲减患者中NAFLD的影响,观察的主要结局指标是随访期间受试者NAFLD的患病率的变化;次要结局指标是血清肝功能酶学的变化。4.资料获取所有受试者均在试验开始及结束时完成下述检查:(1)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记录受试者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民族等)、疾病史、用药及手术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2)通过体格检查获取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资料;经腹部超声检查协助NAFLD的诊断。(3)采空腹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TSH,FT4,3-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采用贝克曼化学分析仪AU5800系统检测血脂谱、肝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上述血清学检测的批内差异和批间差异均控制在5%以下。5.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根据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分类变量采用计数(百分数)进行描述。组间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Student’s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基线及随访结束时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aired-samples t-test)或Wilcoxon Paired Rank检验。分类变量差异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d test)。双侧P值小于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 LT4补充治疗可降低SCH患者的血清TC和LDL水平重度亚临床甲减患者经15个月的LT4补充治疗后,血清TC(P = 0.004)和LDL(P = 0.016)水平均较基线时显着下降。在轻度亚临床甲减患者中,干预组与对照组血清TC均较基线时显着下降,但干预组降低的幅度显着大于对照组(-6.35 ± 12.88%vs-1.66± 16.61%,P = 0.003);而对于血清 LDL 的水平,干预组血清 LDL(from 3.34±0.81 mmo/L to 3.25 ± 0.84 mmo/L,P = 0.023)较基线时显着下降,而对照组无显着变化(P =0.072)。1-2无论轻度SCH患者基线血清TSH水平的高低,LT4补充治疗均可显着降低血清TC水平将轻度亚甲减患者根据基线TSH水平分层分为3个亚组(亚组1,4.2 mIU/L≤TSH<5mIU/L;亚组 2,5mIU/L≤TSH<7mIU/L;亚组 3,7mIU/L≤TSH<10mIU/L),分别分析受试者在随访期内血清TC和LDL的变化。在对照组中,不论基线TSH水平的高低,血清TC和LDL水平均无显着变化。而在接受LT4补充治疗的干预组中,上述3个亚组人群血清TC均显着下降(下降的幅度分别为0.41 mmol/L、0.41 mmol/L和0.42 mmol/L,P 均<0.001。);在 5 mIU/L≤TSH<7 mIU/L 组,血清 LDL 也显着下降(from 3.34 ± 0.82 mmol/L to 3.22 ± 0.85 mmol/L,P = 0.033。)。1-3基线LDL水平升高的情况下,LT4补充治疗对轻度SCH患者LDL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根据基线LDL的水平将轻度亚临床甲减患者分为LDL正常组(LDL<4.1 mmol/L)和LDL升高组(LDL ≥ 4.1 mmol/L)。在基线LDL正常组,随访结束时干预组(P = 0.474)和对照组(P = 0.312)的血清LDL水平较基线时均无显着变化;在基线LDL升高组,干预组血清 LDL 从 4.55 ± 0.46 mmol/L 显着下降至 4.07 ± 0.82 mmol/L(P<0.001),而对照组血清LDL无显着变化(P = 0.075)。而无论基线血清LDL水平正常还是升高,干预组血清TC均显着下降,而对照组血清TC无显着变化。2-1在重度SCH患者中,LT4补充治疗可改善NAFLD重度亚临床甲减患者经过15个月的LT4补充治疗后,NAFLD的患病率从48.5%显着降低至24.2%(P = 0.041);并且血清AST水平从26.12 ± 5.83 IU/L显着下降至20.52± 6.69 IU/L(P<0.001),2-2在轻度SCH患者中,LT4补充治疗对NAFLD无显着影响随访15个月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中NAFLD的患病率较基线时均无显着下降。随访结束时干预组血清ALT水平较基线时有较明显的下降(19.09 ± 9.00 IU/L to 17.95 ±7.71 IU/L,P = 0.087),而对照组血清ALT水平在随访期内保持相对恒定;两组人群血清AST的变化无显着差异。2-3在合并血脂异常的轻度SCH患者中,LT4补充治疗可改善NAFLD在合并血脂异常的轻度亚临床甲减患者中,接受LT4干预治疗15个月后,NAFLD的患病率从54.3%下降至40.5%(P = 0.035),血清ALT水平从19.93 ± 10.60(IU/L)下降至18.07 ± 8.27(IU/L)(P = 0.043);而未接受LT4干预治疗的患者,NAFLD的患病率和血清ALT水平均无显着变化(P均>0.05)。结论:1.LT4补充治疗显着降低亚临床甲减患者,包括轻度亚临床甲减患者的血清TC和LDL水平。2.在轻度亚临床甲减患者中,不论血清TSH水平或血清LDL水平的高低,LT4补充治疗均可改善血脂。3.在重度亚临床甲减患者,以及合并血脂异常的轻度亚临床甲减患者中,LT4补充治疗可改善NAFLD。研究背景:随着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成为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提供的数据,2017年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4.25亿;而如果目前的糖尿病的增长速率无法得到遏制,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48%达6.29亿。糖尿病不仅使患者本人遭受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还给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2017年全球范围内因糖尿病带来的健康相关支出高7230亿美元。近年来,在内分泌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在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致死率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但是面对糖尿病带来的如此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控制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长成为更加经济有效的应对策略。既往已有学者分别在不同的人群中开展了多项关于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了年龄、肥胖、高血压、以及传统的胆固醇指标,包括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和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等均与糖尿病的发病显着相关。近年来,另一项简单易得的胆固醇指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一项在74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实施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non-HDL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non-HDL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病的能力显着超出LDL;另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在36岁以下的年轻人中,血清non-HDL水平每增加10mg/dl,心肌梗死的患病风险增加34%,判别分析显示non-HDL是所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LD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中最强的指示因子。上述研究均提示non-HDL水平是比LDL更有效的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指标。2013年由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实践指南工作小组联合颁布的调脂治疗指南推荐non-HDL作为LDL达标后的次要胆固醇控制指标。然而,non-HDL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的论证。一项在540位无糖尿病的加拿大原住居民中实施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了各项血脂指标预测糖尿病发病的能力,研究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血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混杂因素后,non-HDL是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后,一项回顾性研究也发现了 non-HDL在预测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中的优势作用。与之相反地,一项在8,405例非糖尿病人群中进行的6年随访研究显示,不论在男性(OR,1.14;95%CI,0.95-1.37,P = 0.15)还是女性(OR,1.01;95%CI,0.86-1.19,P = 0.86)中non-HDL与糖尿病的发生并无显着关系。可以看到,目前关于non-HDL与糖尿病发病关系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研究入选人群的不一致性,即部分研究未明确区分糖耐量正常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将处于不同的基础糖代谢状态的人群混为一谈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其次,为了更早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病,有必要以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为指标来找出胆固醇水平的适宜切点值,从而为通过及早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来控制血脂,进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而目前尚未见前瞻性研究报道non-HDL预测糖尿病发病的临界值。综上所述,为了探讨non-HDL与糖尿病的关系,我们在糖耐量正常的人群中设计实施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验证血清胆固醇指标与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系;探讨在使用胆固醇指标预测糖尿病发病时,血清non-HDL与传统的胆固醇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LDL和HDL相比,是否可以更好地预测糖尿病的发病;并用该前瞻性队列数据计算各个胆固醇指标预测糖尿病发病的适宜切点值。从而为识别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为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控制血脂水平进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验证血清胆固醇指标与糖尿病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2.探讨血清non-HDL是否可以比传统的胆固醇指标更好地预测糖尿病的发病3.寻找各个胆固醇指标预测糖尿病发病的适宜切点值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及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一项在中国大陆的25个社区开展的全国性、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项目:“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我们选择了来自其中1个社区(山东省宁阳县)的人群,在排除不符合标准的人群后,共有3,653例糖耐量正常的个体纳入本研究。3年后,我们对这些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调查,其中43例死亡,443例失访,最终有1,025名男性和1,805名女性完成了 3年随访并最终纳入分析。2.资料获取所有受试者在基线时及3年随访结束时均完成全面的资料采集,包括调查问卷、体格检查、血液标本采集及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等。上述检查均由经统一、标准化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有医学背景的调查人员完成,以尽量减少资料采集过程中由于判定标准或调查方法不同所造成的信息偏倚。3.研究指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1999 criteria):糖耐量正常定义为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6.1 mmol/L且2小时血糖(2-hour plasma glucose,2hPG)<7.8 mmol/L;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2hPG≥ 11.1 mmol/L,或自述既往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诊断为糖尿病前期:① 6.1 mmol/L ≤ FPG<7.0 mmol/L 并且 2hPG<1 1.1mmol/L;② FPG<7.0 mmol/L 并且 7.8 mmol/L ≤ 2hPG<11.1 mmol/L。4.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显着,我们在不同性别人群中分别分析了血清胆固醇指标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法分析基线时不同的胆固醇指标对3年随访结束时糖尿病发病风险的预测作用;计算约登指数(Youden index,sensitivity + specificity-1),取约登指数取值最大时所对应的胆固醇指标的取值作为该胆固醇指标预测糖尿病发病的适宜切点值(optimal cut-off points)。结果:1.在女性中,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随TC、LDL及non-HDL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分别根据不同的血清胆固醇指标的四分位数将研究人群分为4组。在女性研究对象中,糖尿病的三年累积发病率随血清TC(from Quartile 1 to Quartile 4:3.5%,4.3%,5.9%,7.7%)、LDL(from Quartile 1 to Quartile 4:2.5%,5.3%,6.4%,7.3%)、non-HDL(from Quartile 1 to Quartile 4:3.2%,4.1%,5.7%,8.4%)水平的升高逐渐增加。在多因素 Logistics回归模型中,在校正混杂因素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随血清TC、LDL、non-HDL的升高呈剂量依赖性的增加:血清non-HDL>4.11 mmol/L组(Quartile 4)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是血清 non-HDL<2.83 mmol/L 组(Quartile 1)的 2.4 倍(OR,2.39;95%CI,1.22-4.68,P = 0.011)。而在男性研究对象中,血清 TC(P = 0.750)、LDL(P = 0.222)、HDL(P =0.774)、non-HDL(P = 0.451)均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无独立相关关系。2.在女性中,与TC和LDL相比,non-HDL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更大在女性中,non-HDL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比TC和LDL更大:血清non-HDL每增加一个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43%(OR,1.43;95%CI,1.14-1.79;P = 0.002);而TC和LDL每增加一个SD,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分别增加33%(95%CI,1.06-1.67;P = 0.015)和 30%(95%CI,1.04-1.64;P = 0.024)。3.各胆固醇指标预测糖尿病发病的适宜切点值在全体女性研究对象中,TC、LDL和non-HDL预测糖尿病发病适宜切点值分别为为5.25mmol/L、2.95mmol/L和3.48mmol/L。在不同的肥胖程度的女性研究人群中,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non-HDL预测糖尿病发病的适宜切点值逐渐升高:在超重组和肥胖组女性中,non-HDL预测糖尿病发病的适宜切点值分别为3.39mmo/L(灵敏度为0.73,特异度为0.51)和3.51mmo/L(灵敏度为0.83,特异度为0.50)。结论:1.在糖耐量正常的女性中,血清non-HDL水平与糖尿病发病风险显着正相关。2.在糖耐量正常的女性中,与TC和LDL相比,non-HDL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更大。3.随肥胖程度的增加,non-HDL预测糖尿病发病的适宜切点值逐渐升高。
李燕[7](2017)在《灰树花活性组分改善脂质代谢紊乱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灰树花,是一种珍贵的食、药同源真菌。有研究报道灰树花在防治糖尿病、高血脂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脂质代谢紊乱引发的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代谢综合征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之一。因此,本课题以灰树花为材料,利用多种不同极性的溶剂提取,并通过体外模型筛选出其中具有改善脂质代谢的活性组分,最后通过动物模型实验验证该活性组分对脂质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用己烷、氯仿、乙酸乙酯、甲醇和去离子水进行顺序溶剂提取分别得到HE、CE、EAE、ME、WE提取物;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水溶液进行提取分别得到100%EE、80%EE、60%EE、40%EE、20%EE、0%EE提取物。通过体外模拟胆汁胶束法、脂肪酶抑制等方法比较这11种提取物的活性,发现灰树花EAE提取物对脱氧胆酸钠和胆酸钠的结合量最高,分别达到24.59和22.19μ mol/100mg;抑制脂肪酶的活性最高,为73.15%;DPPH清除力仅位于第二,总还原力活性居中。综合考虑,最终确定了灰树花中较强活性组分为EAE提取物。(2)利用单因素以及响应面法获得灰树花EAE提取物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为29:1(mL/g),超声时间为30min,提取温度为50℃,并在此条件下进行提取使得率达到0.566%。进一步通过UPLC-MS/MS对灰树花EAE组分进行鉴定,发现其主要成分包括:野靛黄素和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3)本文建立了高脂饮食诱导的Wistar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模型,并用此模型评价了灰树花EAE提取物(高剂量HEAE 50 mg/kg、中剂量MEAE25mg/kg、低剂量LEAE 12.5mg/kg)对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灰树花高剂量EAE提取物可以显着降低体重、肝重以及体内脂肪含重(P<0.01);能够明显地降低血糖含量(P<0.01),增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P<0.05);可以显着降低肝脏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P<0.01);能够明显地促进肠道中TC和TG的排出,抑制脂肪酶的活性(P<0.01或P<0.05)。说明灰树花高剂量EAE提取物可以有效地抑制高脂饮食大鼠脂肪的消化与吸收。(4)基于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的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灰树花高剂量EAE提取物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并且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肠道菌群与血液生化、肝脏生化及粪便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灰树花EAE提取物能够上调 OTU102(Enterococcus sp.)、OTU142(Enterococcus sp.)、OTU252(Enterococcus sp.)、OTU333(Bacteroides chinchillae)、OTU352(Enterococcus sp.)、OTU561(Enterococcus sp.)、OTU613(Enterococcus sp.)、OTU627(Sporobacter termitidis)、OTU641(Ruminococcus bromii)和 OTU93(Clostridium saccharolyticum)这10种菌。通过肠道菌群结构与血液生化、肝脏生化及粪脂生化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灰树花EAE的确可以通过上调Enterococcus、Bacteroides、Sporobacter、Ruminococcus 和 Clostridium 属有益菌从而起到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
容晨曦[8](2016)在《刺玫籽油和原花青素的提取及其降血脂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刺玫果(Rosa davnrica Pall.)是一种具备开拓前景的自生经济灌木,它的果实具备举足轻重的治疗积极作用,刺玫果籽中也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刺玫籽油(8 wt/wt%)等,然而刺玫果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刺玫果籽常作为生产废料,一般不被国内利用,导致资源不合理耗费。因此,若能使刺玫籽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刺玫籽中的植物籽油和原花青素物质,将为刺玫果开发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本研究用长白山山区刺玫籽作为原材料,应用超声辅助法浸提刺玫籽油,刺玫籽颗粒脱脂后利用微波辅助法提取刺玫籽原花青素,并选择效果最佳型号的大孔树脂对刺玫籽原花青素粗提物进行纯化,最后通过动物实验对得到的刺玫籽油和刺玫籽原花青素进行降血脂功能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选择长白山区的刺玫果籽,采用索氏抽提法(国标),测定刺玫籽粗脂肪含量是12.40%;直接干燥法(国标)测定刺玫籽水分含量为8.49%;选择铁盐催化法,测定刺玫籽中原花青素的含量为1.55%。(2)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利用响应面(RSM)分析试验,对超声辅助法提取刺玫籽油及微波法提取刺玫籽中原花青素工艺进行优化,数学模型拟合度较好。选择正己烷作为萃取溶剂,确定刺玫籽油超声最优提取条件:粉碎粒度为60目、料液比为1:4、超声温度为50℃、超声功率为200 W、超声时间为30 min、提取次数为2次,刺玫籽油得率是11.92%,该条件浸提的刺玫籽油油质较好。获得微波法提取刺玫籽原花青素最优提取条件:提取时间70 s、料液比1:20、微波功率360 W、乙醇浓度60%、六偏磷酸钠添加量0.2%,单次浸提刺玫籽原花青素的提取率是72.58%,提取3次时,提取率可以达到93.19%。刺玫籽原花青素粗提物经大孔树脂DM-21型纯化,40%含量乙醇洗脱,经过纯化刺玫籽原花青素纯度为63.28%,较纯化前提高约6倍。(3)选用昆明雄性小鼠通过高脂饲料(胆固醇,蛋黄粉,猪油)饲喂建立高脂模型小鼠,探讨刺玫籽油及刺玫籽原花青素对高脂血症小鼠的影响。经口灌胃5周,观察试验动物状态,获得小鼠血清及肝组织匀浆里各项指数。试验发现,与高脂模型组相比较,刺玫籽油及原花青素对小鼠体重及主要脏器指数无显着影响,说明两者并不会对动物机体(肝脏、肾脏、心脏、脾脏等主要器官)引起不良影响。中剂量、高剂量的刺玫籽原花青素会显着向下调整高脂小鼠血清内LDL-C、TC、TG含量(p<0.05),显着向上调节小鼠肝组织内SOD、CAT、GS H-PX水平(p<0.05),显着向下调整肝组织内MDA水平,对HDL-C、TNF-α和IL-6含量影响差异性不明显;低剂量(80 mg/kg)刺玫籽油能明显向下调节高脂小鼠血清内TG水平(p<0.05)及显着升高小鼠肝组织中CAT含量(p<0.05),对其他指标影响均不显着。证明低剂量的刺玫籽油和中高剂量的刺玫籽原花青素对高脂血症小鼠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张艳敏,常延河,蒋晓忠,张杰,段和力,吴寿岭,王谦,朱国玲,张海玲[9](2015)在《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指病变主要在肝小叶,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沉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症。NAFLD可以引起肝硬化,使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增加。目前认为NAFLD是代谢综合征(MS)的一个组分,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1]。本组依据开滦研究资料(chicTR-TNC-11001489),分析了血脂异常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NAFLD的预测价值。
薛杰[10](2013)在《清脂颗粒治疗热蕴肝瘀型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清脂颗粒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口服清脂颗粒治疗,对照组予口服东宝肝泰片治疗。4周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肝功能和血脂等指标。结果:临床总有效率80%,治疗组86.7%,对照组73.3%,2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清脂颗粒对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优于东宝肝泰片,可明显改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病情。
二、高胆固醇血症肝脏B超声像价值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胆固醇血症肝脏B超声像价值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虫草属真菌转化稀有人参皂苷路径与降脂作用皂苷的筛选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人参皂苷 |
1.1.1 人参皂苷的分类及结构 |
1.1.2 人参皂苷的药理活性 |
1.1.3 人参皂苷的微生物转化 |
1.2 虫草属真菌 |
1.2.1 虫草属真菌的分类与地位 |
1.2.2 虫草属真菌胞外酶的研究 |
1.3 降脂作用研究 |
1.3.1 降脂的途径 |
1.3.2 人参皂苷的降血脂作用 |
1.4 斑马鱼在脂代谢模型与药物筛选方面的应用 |
1.4.1 斑马鱼作为脂类相关疾病的模型 |
1.4.2 斑马鱼在药物筛选方面的应用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人参皂苷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2 超声辅助复合酶法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3 超声辅助复合酶法提取工艺的优化 |
2.2.4 超声辅助复合酶法验证试验结果 |
2.2.5 人参皂苷的组成测定 |
2.2.6 人参皂苷的分离纯化 |
2.2.7 人参皂苷单体的纯度测定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虫草菌的筛选鉴定、产酶条件研究与蛋白质组学特征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菌种鉴定与筛选 |
3.2.2 不同培养条件对菌种产β-葡萄糖苷酶与虫草酸的影响 |
3.2.3 蛋白组学测定结果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虫草菌转化人参皂苷的路径及转化率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人参皂苷Rb1的转化路径及转化率的研究 |
4.2.2 人参皂苷Rg1的转化路径及转化率的研究 |
4.2.3 人参皂苷Re的转化路径及转化率的研究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降脂作用人参皂苷的筛选及机制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斑马鱼高脂幼鱼模型的建立 |
5.2.2 降脂作用人参皂苷的筛选 |
5.2.3 斑马鱼高脂成鱼模型的建立 |
5.2.4 人参皂苷Rb1和Rg3 对高脂斑马鱼体长、体重及BMI的影响 |
5.2.5 人参皂苷Rb1和Rg3 对高脂斑马鱼TC和TG的影响 |
5.2.6 人参皂苷Rb1和Rg3对高脂斑马鱼肝脏组织的影响 |
5.2.7 人参皂苷Rb1和Rg3 对高脂斑马鱼肝脏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基于“肠肝轴”理论探讨健脾化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
1.1 相关概念 |
1.2 常见危险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诊断 |
1.5 治疗 |
2 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
2.1 病名归属 |
2.2 病因 |
2.3 病机 |
2.4 辨证论治 |
3 健脾化浊饮理论基础 |
3.1 脾虚生浊理论 |
3.2 脾虚浊阻与NASH |
第二部分 健脾化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标准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中止标准 |
1.5 病例脱落及处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疗效判定标准 |
3.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3.2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3.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3.4 肝脏彩超疗效评定标准 |
3.5 安全性评定标准 |
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
5.3 临床证候积分改善情况 |
5.4 单项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
5.5 体重和体质指数改善情况 |
5.6 生化指标改善情况 |
5.7 血清内毒素改善情况 |
5.8 肝脏彩超改善情况 |
5.9 安全性监测结果 |
6 讨论 |
6.1 健脾化浊饮组成及方义 |
6.2 健脾化浊饮主要药物分析 |
6.3 健脾化浊饮临床疗效分析 |
6.4 健脾化浊饮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
7 研究结论 |
8 问题与不足 |
第三部分 健脾化浊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健脾化浊饮对NASH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饲料、药物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NASH模型复制方法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记录 |
3.2 大鼠肝湿重和肝指数变化情况 |
3.3 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
3.4 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 |
4 讨论 |
4.1 NASH大鼠模型评价 |
4.2 健脾化浊饮疗效评价 |
5 结论 |
实验二 健脾化浊饮对NASH模型大鼠肠粘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NASH模型复制方法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血清D-Lac变化情况 |
3.2 大鼠肠道病理学变化情况 |
3.3 大鼠粪便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表达情况 |
4 讨论 |
4.1 肠道菌群、肠粘膜屏障与NASH |
4.2 健脾化浊饮对大鼠肠粘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
5 结论 |
实验三 健脾化浊饮对NASH模型大鼠LPS/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NASH模型复制方法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血清LPS变化情况 |
3.2 肝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情况 |
4 讨论 |
4.1 LPS/TLR4/NF-κB通路与NASH |
4.2 健脾化浊饮对大鼠LPS/TLR4/NFκB通路的影响 |
5 结论 |
实验小结 |
1 结论 |
2 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综述 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文章 |
(3)龙牙楤木皂苷的制备及降血脂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龙牙楤木的研究概况 |
1.2.1 龙牙楤木简介 |
1.2.2 龙牙楤木的营养价值 |
1.2.3 龙牙楤木活性成分的研究 |
1.3 皂苷类化合物研究概况 |
1.3.1 皂苷提取工艺研究 |
1.3.2 皂苷纯化工艺研究 |
1.4 皂苷降血脂功能的研究概况 |
1.4.1 高脂血症 |
1.4.2 皂苷降血脂功能的研究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东北地区不同产地龙牙楤木营养成分分析 |
2.1 引言 |
2.2 试剂与设备 |
2.2.1 试验原料 |
2.2.2 材料与试剂 |
2.2.3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龙牙楤木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东北地区龙牙楤木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的测定和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三种方法提取龙牙楤木皂苷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剂与设备 |
3.2.1 试验原料 |
3.2.2 材料与试剂 |
3.2.3 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龙牙楤木皂苷得率的测定 |
3.3.2 真空耦合超声提取龙牙楤木皂苷工艺试验设计 |
3.3.3 盐析辅助酶提取龙牙楤木皂苷工艺试验设计 |
3.3.4 超声波辅助醇提法提取龙牙楤木皂苷工艺试验设计 |
3.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真空耦合超声波法提取龙牙楤木皂苷工艺试验结果 |
3.4.2 盐析辅助酶法提取龙牙楤木皂苷工艺试验结果 |
3.4.3 超声辅助醇提法提取龙牙楤木皂苷工艺结果 |
3.4.4 三种提取方法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龙牙楤木皂苷类化合物分离纯化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剂与设备 |
4.2.1 试验原料 |
4.2.2 材料与试剂 |
4.2.3 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流程 |
4.3.2 硅胶层析纯化工艺流程 |
4.3.3 皂苷性质的鉴定 |
4.4 统计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纯化皂苷最佳树脂筛选结果 |
4.5.2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与解析结果 |
4.5.3 硅胶洗脱剂的确定结果 |
4.5.4 硅胶柱层析产物的定性分析 |
4.5.5 龙牙楤木皂苷类化合物回收率及纯度 |
4.6 本章小结 |
5 龙牙楤木皂苷降血脂功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剂与设备 |
5.2.1 试验原料 |
5.2.2 材料与试剂 |
5.2.3 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龙牙楤木皂苷体外降血脂功能的测定 |
5.3.2 龙牙楤木皂苷体内降血脂功能的测定 |
5.4 统计分析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龙牙楤木皂苷体外降血脂功能的测定 |
5.5.2 龙牙楤木皂苷体内降血脂功能 |
5.6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4)临床检验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 |
2. 调查方法 |
2.1 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 |
2.2 “检验科工作的医师”信息库 |
3. 调查内容 |
3.1 基本情况调查 |
3.2 病例注释 |
4. 病例分析及评价原则 |
4.1 解释性注释评价原则 |
4.2 参考注释 |
5. 网络平台设计 |
6. 信息采集 |
7. 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1. 基本情况调查 |
1.1 参加者、实验室及所在医院基本信息 |
1.2 解释性注释相关信息 |
2. 第一轮解释性注释调查结果分析 |
2.1 病例分数统计与关键短语分类 |
2.2 分组比较结果 |
2.3 用户结果回报表 |
3. 第二轮解释性注释调查结果分析 |
3.1 病例分数统计与关键短语分类 |
3.2 分组比较结果 |
3.3 用户结果回报表 |
4. 第三轮解释性注释调查结果分析 |
4.1 病例分数统计与关键短语分类 |
4.2 分组比较结果 |
4.3 用户结果回报表 |
5. 汇总匹配结果分析 |
5.1 参加者可接受性分组比较 |
5.2 三轮调查匹配统计 |
6. “检验科工作的医师”信息库登记内容统计 |
三、讨论 |
四、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各轮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用户结果回报表 |
附录2 病例授权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体检人员高尿酸血症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2 体格检查 |
2.2.3 实验室检查 |
2.2.4 肝脏B超检查 |
2.3 诊断标准及其他指标的定义 |
2.4 统计方法 |
2.4.1 资料录入 |
2.4.2 统计分析方法 |
2.4.3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2 HUA检出率 |
3.2.1 不同地区HUA检出率 |
3.2.2 不同性别HUA检出率 |
3.2.3 按年龄分层男女HUA检出率 |
3.2.4 不同年龄HUA检出率 |
3.2.5 不同收缩压HUA检出率 |
3.2.6 不同舒张压 HUA 检出率比较 |
3.2.7 不同肝功能HUA检出率 |
3.2.8 BMI 与 HUA 检出率 |
3.2.9 不同吸烟情况HUA检出率 |
3.2.10 不同饮酒情况HUA检出率 |
3.2.11 不同每日肉类或肉制品摄入量与HUA检出率 |
3.2.12 不同每日鱼类摄入量与HUA检出率 |
3.2.13 不同每日蛋类摄入量与HUA检出率 |
3.2.14 不同每日大豆及豆类制品摄入量HUA检出率 |
3.2.15 不同每日食盐摄入量与HUA检出率 |
3.2.16 不同每日饮水摄入量与HUA检出率 |
3.2.17 每日锻炼与否HUA检出率 |
3.2.18 每日睡眠情况HUA检出率 |
3.3 HUA与非HUA血压比较 |
3.4 HUA与非HUA生化指标的比较 |
3.5 HUA相关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6 HUA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本研究的目的 |
4.2 本研究的方法 |
4.2.1 统计方法的应用在疾病预防控制的作用 |
4.2.2 统计方法的应用在疾病预防控制的意义 |
4.2.3 统计方法的应用在医院服务与管理、科研与实践的作用 |
4.2.4 统计方法的应用在医院服务与管理、科研与实践的意义 |
4.3 本研究的结果 |
4.3.1 HUA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3.2 HUA检出率相关因素 |
4.3.3 HUA与相关性疾病 |
4.3.4 HUA 行为因素与 HUA 检出率关系 |
5 结论 |
6.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6.1 创新点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高尿酸血症(HUA)与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关系 |
1.1 HUA与痛风 |
1.2 HUA与高血压 |
1.3 HUA与糖尿病 |
1.4 HUA与高甘油三酯血症 |
1.5 HUA与冠心病 |
1.6 HUA与肾脏损害 |
2.HUA的治疗 |
2.1 一般治疗 |
2.2 积极治疗相关危险因素 |
2.3 糖尿病的控制 |
2.4 高甘油三酯血症、脂肪肝的预防与治疗 |
2.5 代谢综合征的治疗 |
2.6 肾脏疾病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健康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一、LT4补充治疗对亚临床甲减患者脂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 二、基于non-HDL等多个胆固醇指标预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临床价值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1:LT_4补充治疗对亚临床甲减患者脂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LT_4补充治疗对亚临床甲减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LT_4补充治疗对亚临床甲减患者NAFLD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论文2:基于non-HDL等多个胆固醇指标预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临床价值探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交流 英文论文 |
英文文章1 |
英文文章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灰树花活性组分改善脂质代谢紊乱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脂质代谢紊乱 |
1.1.1 脂质代谢紊乱的危害 |
1.1.2 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
1.2 改善脂质紊乱的有效组分研究现状 |
1.2.1 多糖类 |
1.2.2 多酚类 |
1.2.3 黄酮类 |
1.2.4 生物碱类 |
1.2.5 皂苷类 |
1.2.6 其他 |
1.3 灰树花 |
1.3.1 灰树花的营养价值 |
1.3.2 灰树花的生理作用及研究现状 |
1.4 改善脂质代谢紊乱的机理研究现状 |
1.4.1 影响脂质消化与吸收 |
1.4.2 影响脂质排泄与流出 |
1.4.3 调节脂质的生物合成 |
1.4.4 影响脂肪转运和分解 |
1.4.5 抑制脂质过氧化 |
1.4.6 脂肪因子 |
1.4.7 肠道微生物的调控作用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灰树花中改善脂质代谢活性组分的筛选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灰树花中改善脂质代谢活性组分的提取方法 |
2.2.2 模拟胆汁胶束法体外筛选 |
2.2.3 脂肪酶抑制体外筛选 |
2.2.4 抗氧化体外筛选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活性组分中得率的比较 |
2.3.2 试管比色模拟胆汁胶束法体外筛选结果 |
2.3.3 TBA微板法模拟胆汁胶束法体外筛选结果 |
2.3.4 脂肪酶抑制体外筛选结果 |
2.3.5 抗氧化体外筛选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灰树花乙酸乙酯EAE提取物的提取工艺优化及LC-MS鉴定 |
3.1 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灰树花乙酸乙酯EAE提取物的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
3.2.1 料液比对提取物得率的影响 |
3.2.2 超声时间对提取物得率的影响 |
3.2.3 提取温度对提取物得率的影响 |
3.3 灰树花乙酸乙酯EAE提取物的提取工艺响应面优化设计 |
3.4 灰树花乙酸乙酯EAE提取物中组分的LC-MS/MS分析鉴定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5.2 灰树花乙酸乙酯EAE提取物的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分析 |
3.5.3 最优提取条件的验证 |
3.5.4 灰树花EAE提取物中组分的LC-MS/MS分析鉴定结果 |
3.6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灰树花EAE提取物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和饲养条件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1.4 实验用药 |
4.2 实验方法 |
4.2.1 预防型高糖高脂饮食大鼠模型的建立 |
4.2.2 样本采集 |
4.2.3 指标检测 |
4.2.4 统计学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3.1 日常情况观察 |
4.3.2 大鼠给药期间体重、肝重及体内脂肪重量的影响 |
4.3.3 大鼠给药期间糖耐量的影响 |
4.3.4 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5 对大鼠肝脏组织脂质水平的影响 |
4.3.6 对大鼠粪便组织脂质水平的影响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灰树花EAE提取物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质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预防性高糖高脂饮食大鼠模型 |
5.2.2 样品的采集 |
5.2.3 大鼠粪便DNA提取和测序 |
5.2.4 数据处理 |
5.3 结果 |
5.3.1 灰树花EAE提取初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5.3.2 肠道菌群结构与血液生化、肝脏生化及粪便生化的相关性分析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刺玫籽油和原花青素的提取及其降血脂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立题背景 |
1.2 高血脂症研究背景 |
1.3 原花青素及其研究进展 |
1.3.1 原花青素 |
1.3.2 原花青素的生物利用程度和代谢 |
1.3.3 原花青素的抗氧化性和氧化还原作用 |
1.3.4 原花青素的抗心肌缺血和心肌保护作用 |
1.3.5 原花青素的降血脂作用 |
1.3.6 原花青素的其他生物活性 |
1.3.7 原花青素的提取和纯化方法 |
1.4 植物籽油的研究进展 |
1.4.1 植物籽油的提取方法 |
1.4.2 植物籽油的功能作用 |
1.4.3 刺玫籽油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刺玫籽油提取工艺的优化 |
2.2.2 刺玫籽原花青素的提取纯化方法 |
2.2.3 刺玫籽油及原花青素降血脂体内试验 |
2.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刺玫籽成分含量 |
3.2 刺玫籽油单因素结果 |
3.2.1 粉碎粒度对得率的影响 |
3.2.2 料液比对得率的影响 |
3.2.3 超声温度对得率的影响 |
3.2.4 超声功率对得率的影响 |
3.2.5 超声时间对得率的影响 |
3.3 刺玫籽油响应面试验结果 |
3.3.1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
3.3.2 各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3.3.3 验证试验 |
3.3.4 理化指标检测结果 |
3.4 微波法提取刺玫籽原花青素单因素试验结果 |
3.4.1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
3.4.2 乙醇浓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
3.4.3 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3.4.4 微波功率对提取率的影响 |
3.4.5 SH添加量对提取率的影响 |
3.5 刺玫籽原花青素响应面试验结果 |
3.5.1 响应面法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显着性分析 |
3.5.2 响应面曲面分析 |
3.5.3 验证试验 |
3.5.4 提取次数确定试验 |
3.6 大孔树脂纯化试验结果 |
3.6.1 大孔树脂型号的确定 |
3.6.2 吸附时间及解析时间的确定 |
3.6.3 洗脱剂浓度的确定 |
3.7 刺玫籽油及原花青素的降血脂功能研究 |
3.7.1 高脂血症模型小鼠造模结果 |
3.7.2 刺玫籽油及原花青素对高胆固醇膳食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
3.7.3 刺玫籽油及原花青素对高胆固醇膳食小鼠血脂指标的影响 |
3.7.4 刺玫籽油及原花青素对高胆固醇膳食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3.7.5 刺玫籽油及原花青素对高胆固醇膳食小鼠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刺玫籽油提取工艺分析 |
4.2 刺玫籽原花青素提取工艺分析 |
4.3 刺玫籽油及原花青素降血脂功能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队列的确定: |
1.2 2型糖尿病、NAFLD和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
1.3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
1.4 基线资料收集: |
1.5血脂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测定: |
1.6 肝脏B超检查: |
1.7 随访资料收集: |
1.8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特征: |
2.2 不同血脂分组2年后发生NAFLD的情况: |
2.3 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NAFLD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10)清脂颗粒治疗热蕴肝瘀型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临床症状积分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受试人群分析 |
3.2 临床结果 |
讨论 |
1 理论基础 |
1.1 酒精性脂肪肝的西医研究 |
1.2 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研究 |
2 清脂颗粒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理论探讨 |
2.1 对病因病机的分析 |
2.2 方药分析 |
2.3 方药组成的现代药理研究 |
2.4 清脂颗粒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疗效分析 |
2.5 清脂颗粒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高胆固醇血症肝脏B超声像价值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虫草属真菌转化稀有人参皂苷路径与降脂作用皂苷的筛选及机制研究[D]. 李飞.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4)
- [2]基于“肠肝轴”理论探讨健脾化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D]. 杨洪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3]龙牙楤木皂苷的制备及降血脂功能的研究[D]. 朱晓冉.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4]临床检验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的研究与分析[D]. 黄钰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5]体检人员高尿酸血症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D]. 周庆锋.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6]一、LT4补充治疗对亚临床甲减患者脂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 二、基于non-HDL等多个胆固醇指标预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临床价值探究[D]. 刘璐. 山东大学, 2018(02)
- [7]灰树花活性组分改善脂质代谢紊乱作用研究[D]. 李燕.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8]刺玫籽油和原花青素的提取及其降血脂功能的研究[D]. 容晨曦.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9]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测价值[J]. 张艳敏,常延河,蒋晓忠,张杰,段和力,吴寿岭,王谦,朱国玲,张海玲. 山西医药杂志, 2015(09)
- [10]清脂颗粒治疗热蕴肝瘀型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薛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