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英国孤独症协会的精神病学顾问¬—洛娜.温(LornaWing)曾这样描述过患有孤独症的儿童:“我们无须太多与孤独症患儿相处的经验,就会为他们在社会行为上与常人的巨大差距所震惊。对这些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也因为他们社会行为的复杂紊乱而变得非常困难。[1]”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通过研究发现,孤独症更多是一种先天的精神性疾病,儿童一般在36个月之前就会表现出这类明显的症状,一旦确诊,病症会伴随其至终身。孤独症患儿与众不同,个体之间也千差万别,但他们在认知和社会性两方面能力的发展却普遍同样迟缓。该病患儿75%—80%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某些方面,孤独症患儿的表现却极为超常。孤独症至今病因不明,亦无治愈的药物或手段。唯有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开发患儿的潜在能力,为其求生存、求学习、求发展奠基铺路。那通过观察儿童的哪些外在行为可以初步诊断其是否患有孤独症呢?
一、孤独症患儿的特殊行为表现。
全世界不同地域与种族,孤独症患儿的表现惊人的一致,其核心症状就是所谓的“三联症”:
1.社会交流障碍------自我与孤僻。
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例如我班级里的孤独症患儿涛涛(化名),三年的时间里,他和小伙伴及我们老师从来都没有眼神交流,总是刻意躲避我们的目光眼神,更是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孤独症患儿似乎远离社会,无法让人接近,就好像与他人沟通渠道被阻塞了一样。借用一位孤独症患儿母亲的话说,她的孩子好像被封闭在一个“水晶球”中,人们看得见他,却无法接近他。
2.语言交流障碍------附和与反复。
语言的发展异常是鉴别孤独症的主要指标之一。多数的孤独症患儿的语言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早期,语言出现的时间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有的孩子到了三四岁,甚至五六岁仍然还没有发音;还有的孩子早期语言发展和同龄婴儿差距不大,进入幼儿期出现语言的退化,各种障碍开始显现出来。80%的孤独症患儿会出现鹦鹉学舌般得随声附和现象,也就是无意义重复语言。我第一次见涛涛的时候,涛涛妈妈对他说:“喊x老师”!于是,涛涛便重复说:“老师、老师。”而他在三年内的一个语言习惯也始终是重复,再重复你所提问的句子中的某一个词语。例如你说:“涛涛,去洗手吧?”那他一定会边去洗手边在嘴里念着:“洗手、洗手……”。而对于“你”“我”这类代词的使用,涛涛显然更没有概念了。如果你问他:“你是涛涛吗?”他会回答:“涛涛、涛涛”。也就是说,孤独症患儿存在明显的语言交流障碍。
3.重复刻板行为------往返与重复。
行为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反应,我们看到了孤独症患儿的异常行为,这些行为的深层原因却是心理发展的异常。重复刻板的行为可能是孤独症患儿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了。例如随着孩子自理能力的加强,我们经常都会请孩子帮忙拉教室里的窗帘。但是每次,只要有孩子去拉窗帘,涛涛就会哭叫着去阻止。他把这些孩子手里的拉绳拿出来,哭叫着喊道:“老师拉、老师拉。”似乎在他的脑中,‘老师拉窗帘’似乎是个定式了。而类似的重复刻板行为还有很多:例如每天不停地在角落里独自转圈;把VCD的光盘不停地按出来按进去等等。
其实,3岁以后孤独症患儿的病理表现还是很明显的。但是,问题的出现未必会马上得到解决。就像涛涛,我刚接触他时,就发现了诸多问题。并且,我也提醒孩子的父母要及时带他去做相关确诊。但遗憾的是,孩子的家人始终都不愿意接受事实,直到中班下学期,随着涛涛与正常孩子的差异越来越大,他的父母才不得不带他去做了诊断,确诊孩子患了高端孤独症。
二、孤独症患儿在幼儿园融合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
幼儿园融合教育,就是将有某种发展障碍的儿童融入班级中,借助正常的教育环境,经过辅助人员的特别辅助或者教师的特别指导,使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某些方面实现某种程度上与班级的同步化的一种治疗办法[3]。但直至目前,大部分家长依然不愿意接受特殊儿童和他们的孩子在同一个学校接受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的第一条曾提到: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4]。但由于孤独症患儿行为方式的独特,使得他们与环境格格不入,幼儿园和老师接收他们也是要承担巨大压力的。
问题一:安全方面的风险-------缺失自我保护意识。
无论如何,幼儿园是必须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放在工作首位的。大多数孤独症患儿在身体和运动协调方面发育不存在问题,但他们对于潜在危险的评估能力却极其的差。电影《谁在吃吉尔伯特的葡萄》中也有类似的描述。电影中一位叫安妮的孤独症患儿逃过哥哥的监视,爬上一座150英尺高的水塔。当她爬到水塔顶时,令人恐惧的事发生了:它似乎不知危险,也无视旁观者地反应,单手悬吊在空中,并向站在下面的哥哥挥手。所以,孤独症患儿需要照看者长期保持警惕。而涛涛也是如此,我经常都会因为他的各种行为而吓出一身的冷汗。例如放学时不等我和班级里的小朋友,自己独自一人先跑掉;玩大型器械时总要从滑梯下面往上爬,爬上去了再站着走下来;参与幼儿园外出活动时不让我牵他的手,非要去爬坡或爬栏杆……
问题二:对于同班孩子的影响--------无视他人存在与效仿。
让孤独症患儿进入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是为了“近朱者赤”,但反向的“近墨者黑”效应也同样让我们老师和家长无法回避。从附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孤独症患儿在正常群体中和普通孩子共同参加活动而产生的非正常表现相对较多,从进入幼儿园到放学回家,基本一直处于游离于集体之外的状态。哪怕是在老师的直接引导下,还有差不多44%的活动孤独症患儿是无法完成的,其中包括了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如此的“鹤立鸡群”现象,对于其他儿童来说,存在一定的不良的影响。班里的其他孩子经常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涛涛可以干xx事,我却不可以呢?我只能和孩子们解释说,涛涛和你们不一样。但三四岁的孩子,其实他们无法理解。
附表:孤独症患儿涛涛在幼儿园内参与集体活动的表现
问题三:老师班级管理的压力----------专业知识的缺乏。
大班时,我们班里一共有35名幼儿,工作量相对较大,常常难以全面兼顾。据相关资料介绍,鉴于孤独症患儿在幼儿园融合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性,要想在普通幼儿园达到良好的效果,专业辅助是必需的[3]。但如果没有陪读人员,由普通的幼儿园老师承担专业辅导的任务,在专业知识和精力缺乏的条件下,难度较大。在接触涛涛之前,我对于孤独症及相关知识几乎是一无所知。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我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及网络资料,对于孤独症才有初步的了解。但一旦涉及具体的治疗和辅导,恐怕还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
三、对于孤独症患儿融合教育的指导(措施)。
其实,对于大多数孤独症患儿的家长而言,聘请特殊辅助人员陪伴孩子进入正常的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确实比较困难。那作为正常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如果遇到孤独症患儿,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帮助和指导呢?
1.关注行为态度,即时引导与处理。
注意力不集中、不参与、偏离任务和自我孤立等消极行为,也许没有什么破坏性,但会加剧阻碍孤独症患儿的发展[5]。这些行为同样具有挑战性,教师也必须加以处理。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往往会因为孤独症患儿的特殊病情而在幼儿园对之另眼相看、特殊对待。殊不知,一味的“特殊”只会让患儿加剧孤立的程度。所以,孤独症患儿在园期间,教师要避免“特殊对待”,与其他幼儿作同等的要求,时刻关注,及时引导拉回集体活动之中,这样才是有效的处理方法。
2.贯穿言语训练,随时交流与疏导。
语言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内容,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没有工具,孩子的交际将永远存在障碍。所以从涛涛进入我们班级开始,我们每天都大量地和他说话,给他讲故事,在他鹦鹉学舌、没有主动语言的时候,一句一句得教他实用性的交际语言。例如在他感兴趣的问题上激发他多说话、说完整的话,引导他慢慢地从一个一个的“词”说到一段一段的“短句”。例如每次我们老师的手机响了,涛涛都会第一时间地把手机拿来递给我们,我们就会指着手机问他:“涛涛,这是什么?”刚开始,他会回答:“手机”。我们再问:“手机怎么了?”他就把手机塞给我们跑掉了。几个月后,我们再问他手机怎么了,他会回答说:“响……。”而现在,他则是一边去拿手机嘴里一边念叨:“手机响了、手机响了”。
3.调整介入策略,及时处理自我刺激行为。
自我刺激行为是孤独症的主要症状之一,是一种重复性的刻板行为,除了满足感官刺激,好像不起任何其他作用。在进行自我刺激时,患儿专注于自我刺激行为,不能加工重要信息,这严重影响了学习[5]。所以在幼儿园,教师要尽量打破孤独症患儿的自我刺激行为。无论自我刺激行为何时出现,都要立即制止。例如在涛涛认定窗帘只能由老师拉的定式下,每天都让其他幼儿或是涛涛自己来拉,打破定式,破坏他的刻板行为模式,从而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
4.加强游戏、社交技能,适时开展群体活动。
游戏和社交技能是孩子必须学习的最重要的技能。游戏和社会联系能极大地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融合教育的最大益处就在于可以通过正常孩子的带动来促进孤独症孩子游戏和社交技能的指导。例如在集体游戏中,教师可以让班内能干的孩子主动去和孤独症孩子游戏,从带领游戏到配合共同完成游戏,教师要起到创设好群体带领环境的作用。
孤独症孩子的重症期约是4-8岁,正好处于学前教育期间。而在这个低谷期间,教师和家长可能下很大的功夫、很多的时间,却难以取得进步。但只有日积月累,量变才能有质变。
教育专家甄岳来曾经说过,孤独症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场灾难,中国没有幸免于难,我们身边的很多孩子也没能幸免于难。我们眺望一颗颗遥远又美好的星球,看见遥远星球上的孩子,正一个一个降落在地球上,也许,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好导游,能理解他们的星球,也帮助他们认识,在地球上的生活规则。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做那个导游,让我们生命中的那只搁浅的小船,有希望扬起远航的帆!
参考文献
[1](美)玛丽安.西格曼等.自闭症儿童.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7):141
[2](日)佐佐木正美.儿童自闭症.万卷出版社,2009(1)
[3]甄岳来.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1):226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36
[5](美)RonLeaf等.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策略及行为治疗课程.华夏出版社,2008(5):26.47
[6]方俊明等.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