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消长规律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规律,蒸发量,降水量,大豆,水稻田,有机质。
消长规律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李霞[1](2014)在《土壤磷素耦合的水田碳—氮库动态消长规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调控潜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生态系统是在短时间内受人为影响和调节的主要生态系统之一,对于土壤碳固定及温室气体的减排起着重要的作用。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态特征变化与氮、磷等生源要素密切相关,因此,外源氮磷对土壤碳的“源”和“汇”效应有重要影响。磷肥过量施用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农田磷素流失和水体富营养化。因此,磷素对水稻田生态系统碳、氮和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都有调控作用。本文以水田磷素长期定位试验为载体,研究了不同施磷水平下水田磷素与碳氮之间的生物地球化学耦合特征、微生物生态服务功能响应及其反馈效应,阐明水田磷-碳-氮素生态化学计量耦合驱动作用特征及生态学响应效应。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磷肥的施入对土壤碳库、氮库和磷库均具有显着的提高作用。施磷提高了各季节土壤有机碳(TOC)和溶解性有机质(DOC)的含量,两个指标分别增加了1-12%和12-43%,且对土壤高、中、低活性有机质含量增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土壤总氮(TN)含量在P-60和P-90处理下提高了3-24%。土壤总磷(TP)含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显着(p<0.05)增加,各施磷水平增加的幅度在16-153%,长期施用磷肥的土壤磷库的累积效应明显。土壤速效磷(Olsen-P)含量变化趋势与TP一致,而在P-60处理下最接近临界值0.32mmol kg-1(最适宜水稻生长值),从稻麦产量要求来讲,该地区以每年60kg hm-2的施磷水平施用最为适宜。磷肥施入明显改变了土壤各形态磷素的分布特征,除少部分处理外,施磷均显着增加了NH4CI-P、BD-P、NaOH-TP、HCl-P、NaOH-DP的含量,而降低了NaOH-OP和Res-P的含量。总之,磷肥施用明显提高了土壤总碳、氮、磷库,而且提高了活性有机碳和生物活性磷的含量。(2)施磷对土壤微生物量均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且土壤微生物量(MBC、 MBN、MBP)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涉碳循环酶p-葡萄糖苷酶(BG)活性对磷肥的施入呈现正响应关系,而涉氮、磷循环的酶NAG+LAP和AP的活性却对磷肥呈负的生态响应关系。一级动力学分析表明磷输入加速了有机碳库的周转速率,从而加速土壤碳素的循环。相应的,叁维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分析表明施磷降低了DOC分子量、芳香度和腐殖化程度,提高了微生物对DOC的生物可利用性,加速了DOC的分解,并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增加了微生物源DOC的产生,从而加速了DOC的循环。然而,施磷处理下DOC的含量增加,说明施磷最终表现为DOC汇,综合施磷对TOC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作用,说明磷肥的施入可以提高稻田土壤的碳固定能力。此外,土壤涉碳氮磷的生化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磷库特征的改变会直接导致土壤碳库和氮库的变化。(3)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磷肥施用增加了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其中P-60处理均使细菌和真菌的丰度达到最大值,并相应的提高了真菌与细菌的比值,这可能是磷肥降低DOC结构复杂度,进而提高DOC的生物可利用性,促进微生物源DOC生成的原因。然而,施磷却降低了古菌的丰度,并且相应的减少了古菌与细菌的比值。基于454高通量测序分析的物种丰富度指数Ace、Chao和Shannon表明,P-60和P-90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聚类分析指出磷输入明显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其中P-60处理影响最大。磷输入显着增加了8种属于Proteobacteria门下具有碳降解功能的细菌,及Propionibacteriales、Acidimicrobiales、Cytophagales和Gemmatimonadales菌,且诱导了Oceanospirillales,Campylobacterales, Propionibacteriales叁种加速碳降解菌种的产生,促进了水解酶类的产生,进而加速复杂有机碳化合物降解。此外,施磷还增加了Methylophilales和Rhodocyclales菌的丰度,从而加强了甲烷的氧化,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将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一定指导依据。(4)稻田磷肥的施入降低了土壤中C:P和N:P比值,且8月和11月C:N比也在施磷处理下显着降低,尽管5月磷肥对土壤C:N的变化无显着影响。土壤中C:N:P的下降直接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值,导致施磷处理下微生物体内C和N限制加剧。这促使微生物通过提高生态酶lnBG:ln(NAG+LAP):lnAP的计量比值,而获取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相似比例的C、N、P,进而满足自身对C和N素生长需求的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固定。因此,施磷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固定作用,进而提高了土壤碳氮库。(5)本文分析了施磷处理下水稻田田面水碳、氮和磷素和层间水磷素的浓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施磷处理与对照相比均显着增加了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田面水中TN的浓度,除8月和9月的P-30处理外,施磷也均显着增加了TN浓度。大多数采样时间,田面水和层间水的TP.DRP和TPP均在施磷处理下显着增加,相应的水稻田磷素潜在通量在施磷处理下显着增加。研究表明当水体中氮磷比小于7时,氮素成为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各施磷处理水平下,田面水体的氮磷比均小于7,尤其是8月和9月施磷处理的氮磷比值小于4,因此施磷加剧了藻类生长的氮限制程度,不利于藻类的繁殖。施磷处理于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降低了CH4排放通量,且P-60和P-90处理为最低值,然而,磷肥的施用显着增加了水稻生长期的净CO2排放量。除抽穗期外,施磷均极显着降低了N20排放通量,且P-60和P-90处理下的N20排放通量显着低于P-30。协惯量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磷素含量与C02排放通量也呈现显着正相关(p<0.05),而与N20和CH4排放通量为显着负相关(p<0.05),并且N20和CH4排放通量与微生物量的计量比值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表明施磷对土壤碳库和微生物体内的计量比值的调控可能是控制上述叁种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有效途径。由此可见,磷素作为沉积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可能为CH4和N2O的减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对CO2的减排措施的制定需要区别对待。(6)施磷处理均使水稻产量和千粒重分别提高了22-47%和7-12%,仅P-60处理显着提高了9%穗粒数。基于判别分析,不同施磷处理、不同采样季节对水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显着,且年际间相同的季节下,水稻田生态系统各指标特性具有很好的重复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各施磷肥土壤生物肥力水平依次为P-60>P-90>P-30>P-0。因此,基于最大的土壤固碳量,最小磷素流失及最高作物产量和土壤生物肥力水平,水稻田施磷水平应为60kg hm-2。(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1-10)
张义[2](2010)在《无作物土壤养分消长规律的测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试验及其对结果分析,简述无作物土壤养分消长规律的测定与分析。(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02期)
王金辉,柳勇,蒙辉远,李广豪,徐润生[3](2008)在《集约化露天菜地表层土壤盐分累积特征及消长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为例,研究了集约化露天菜地表层土壤盐分的累积状况和离子组成,对盐分的季节性消长规律及其变化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春季土壤盐分的累积情况较为严重,5个集约化露天菜地样点中有3个样点(1、2、4号)的表层土壤盐分浓度较高,全盐质量分数超过1.0g·kg-1,已达到次生盐渍化的标准,其中又以2号样点(菜场)最为突出,全盐质量分数高至2.42g·kg-1;2006年春季到夏季为脱盐阶段,土壤盐分浓度下降明显;2006年夏季到秋冬季变化幅度不大。土壤盐分浓度的变化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虽然2006年降雨偏多,但佛山市南海区农业集约化水平较高,部分菜地连年种植蔬菜、复种指数极高、化肥施用量偏大,从而在遇到干旱年份和季节,集约化露天菜地土壤仍有发生次生盐渍化的风险。土壤盐分的离子组成上,阳离子以Ca2+为主,占全盐质量分数的11.0%~24.1%;阴离子以NO3-和SO42-为主,分别占全盐质量分数的8.9%~31.0%和10.9%~45.7%。研究结果可为控制土壤盐分累积、提高蔬菜生产能力及品质、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期刊2008年04期)
张英[4](2007)在《耕层土壤含水量消长规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濉溪县耕层土壤含水量和同期观测的降水量、蒸发量资料,研究表明:耕层土壤含水量的消长与基期土壤含水量、期间降水量和蒸发量呈多元直线相关关系,其中耕层土壤含水量增加量主要取决于基期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减少量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基期土壤含水量。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0%~65%,需降水或补充灌溉22.9~49.3 mm的水量。降水效力与基期土壤含水量、降水量呈多元指数曲线关系,蒸发效力与基期土壤含水量呈指数曲线关系。耕层土壤含水量的消退呈"快—缓慢—滞缓"的变化过程。使耕层相对含水量达到80%以上的一次降水(过程)过后,连续11.2~47.1 d无降水,耕层相对含水量尚可维持在60%以上。(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31期)
李春林,宋娜[5](2007)在《重迎茬大豆土壤中孢囊线虫数量消长规律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重迎茬大豆土壤中孢囊线虫病,提出实行非寄主作物轮作及其有效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07年17期)
苏玉杰,周景春,孔妲,张怀念,张存岭[6](2007)在《耕层土壤含水量消长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濉溪县耕层土壤含水量和同期观测的降水量、蒸发量资料分析表明:耕层土壤含水量的消长与基期土壤含水量、期间降水量和蒸发量呈多元直线相关关系,其中耕层土壤含水量增加量主要取决于基期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和降水量的多少;土壤含水量减少量主要取决于蒸发量的多少和基期土壤含水量的高低。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0%~65%之间,需降水或补充灌溉15.9~82.3mm的水量。降水效力与基期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呈多元指数曲线关系,蒸发效力与基期土壤含水量呈指数曲线关系。耕层土壤含水量的消退呈“快—缓慢—滞缓”的变化过程。使耕层相对含水量达到80%以上的一次降水(过程)过后,连续9.2~39.6d无降水耕层相对含水量尚可维持在60%以上。(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07年03期)
臧凤艳,卢树昌,刘冬英,桂枝,刘惠芬[7](2005)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磷消长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连续3年冬小麦施肥按既定配方不变,对夏玉米施肥的各处理小区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得出:如果下茬夏玉米不施磷肥,土壤有效磷含量2a下降3.44μg/g,土壤磷出现亏缺;但如果夏玉米施肥仍按照N∶P2O5∶K2O=1∶0.6~0.7∶0.6来进行,土壤有效磷含量2a增长14.96μg/g,发生明显积累。(本文来源于《天津农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王焱[8](2004)在《叁龙生物肥有效活菌在土壤中的消长规律及其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 0 0~ 2 0 0 3年进行了叁龙生物肥有效活菌在土壤中的消长规律及其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经过 4年田间小区试验表明 ,叁龙生物肥有效活菌于大豆花期在土壤中达到最高生长量 (不同年份、不同土壤条件时间略有不同 ) ,以后逐渐减少。在减施 30 %化肥基础上 ,施用叁龙生物肥能明显增加大豆根量 ,提高根瘤固氮量 ,促进大豆地上部植株生长 ,子实产量平均增加 1 0 .3%。(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04年01期)
张庆忠[9](2002)在《北方一季作农田非生长季土壤矿化氮消长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北方一季作农田非生长季土壤矿化氮的消长规律。本试验为中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地点在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旱地和水田各设叁个不同的施肥处理。研究结果表明: 在施N150kghm~(-2)、P16.4kghm~(-2)、K62.3kghm~(-2)和同样施NPK并有80%收获农产晶经由喂饲-堆腐后以猪圈粪形式回田的玉米-玉米-大豆轮作雨养旱地农田中,秋末作物收获后至土壤冻结前1m土体中累积了大量矿化氮。叁年实验中,NPK+猪圈粪处理平均累积128.75kgNhm~(-2),NPK处理平均累积94.94kgNhm~(-2),而对照处理只有29.22kgNhm~(-2),差异显着;第二年春季玉米出苗后,施肥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土壤中累积的矿化氮含量也高,对作物苗期的生长有重要的意义。春季玉米出苗后追肥前,对照处理、NPK处理和NPK+猪圈粪处理0-20cm土体中平均累积的矿化氮量分别为22.01kgNhm~(-2),36.06kgNhm~(-2)和36.17kgNhm~(-2),差异明显(置信度85%)。 在不施肥的农田中,非生长季仍可发生N素的损失,一个非生长季平均损失量在12.24kgNhm~(-2)。但正常施肥却显着增加了非生长季N素损失,NPK处理和NPK+猪圈粪处理平均损失量分别为:57.75kgNhm~(-2)和76.5kgNhm~(-2)。在正常施用NPK肥的条件下,配施由80%收获农产品经由喂饲-堆腐后形成的猪圈粪不能显着增加非生长季农田土壤中矿化氮的累积,也不能减少非生长季N素的损失。 施肥对水田非生长季土壤中矿化氮的累积以及N素损失没有明显影响。各处理一个非生长季损失的N素都在20kgNhm~(-2)左右。春季泡田可产生NO_~--N的淋失,但淋失出1m土体的量并不高。泡田加速了土壤中的硝化作用,NH_4~+-N迅速向NO_2~--N和NO_3~--N转化,降低了土壤中NH_4~+-N的浓度。可能是泡田灌水中溶解氧浓度较高缓解了氧浓度对硝化过程的限制作用之故。因而,随着氧的消耗,这种促进作用不可能持续太久。 土壤中NH_4~+-N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非生长季变化规律较为一致,而NO_3~--N受外界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干扰较大,因而其变化趋势表现出较大变异。施肥提高了NO_3~--N在土壤中累积的总矿化氮中所占的比例。另外,随着深度的下降,NO_3~--N所占的比例下降,可能是随着深度的下降土壤中氧的浓度下降之故。(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02-05-23)
张爱君,张明普[10](2002)在《黄潮土长期轮作施肥土壤有机质消长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淮北黄潮土 1 9年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 ,长期不施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试验前下降 1 .5 4g/kg,长期单施化肥可以基本维持土壤有机质水平 ,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无肥和有机肥处理 ,土壤有机质随施肥年份呈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的适宜平衡水平大致为 1 5 .0 g/kg。有机 -无机配合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品质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消长规律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试验及其对结果分析,简述无作物土壤养分消长规律的测定与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长规律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李霞.土壤磷素耦合的水田碳—氮库动态消长规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调控潜能[D].浙江大学.2014
[2].张义.无作物土壤养分消长规律的测定与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3].王金辉,柳勇,蒙辉远,李广豪,徐润生.集约化露天菜地表层土壤盐分累积特征及消长规律[J].生态环境.2008
[4].张英.耕层土壤含水量消长规律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
[5].李春林,宋娜.重迎茬大豆土壤中孢囊线虫数量消长规律及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6].苏玉杰,周景春,孔妲,张怀念,张存岭.耕层土壤含水量消长规律分析[J].水文.2007
[7].臧凤艳,卢树昌,刘冬英,桂枝,刘惠芬.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磷消长规律的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5
[8].王焱.叁龙生物肥有效活菌在土壤中的消长规律及其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J].现代化农业.2004
[9].张庆忠.北方一季作农田非生长季土壤矿化氮消长规律[D].沈阳农业大学.2002
[10].张爱君,张明普.黄潮土长期轮作施肥土壤有机质消长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