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氯硝基苯论文_李津涛,刘红,解倩倩,范先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氯硝基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硝基苯,对氯,苯胺,羟基,臭氧,纳米,自由基。

对氯硝基苯论文文献综述

李津涛,刘红,解倩倩,范先媛[1](2019)在《海泡石负载Fe/Ni去除对氯硝基苯的还原途径及温度与pH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零价铁易团聚、氧化和钝化的缺陷,选用海泡石为载体、过渡金属镍为催化剂,制备了一种克服以上缺陷的海泡石负载铁镍复合材料(用Fe/Ni-SEP表示),研究了该材料还原水中对氯硝基苯的还原途径、机制及pH与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30℃下用2 g·L~(-1)投加量的Fe/Ni-SEP去除初始浓度为10 mg·L~(-1)的对氯硝基苯溶液,120 min时有94.3%的对氯硝基苯被还原成苯胺。去除过程符合L-H模型,说明去除为还原与吸附的协同作用,其中k_1?k_2,因此吸附为速率决定步骤。还原途径与去除机制为:Fe/Ni-SEP中零价铁作为电子供体将硝基还原为胺基,金属镍将零价铁的腐蚀产物H_2转化为活性氢,活性氢作用于苯环上的C-Cl键,使对氯苯胺加氢脱氯变成苯胺。升高温度加快了传质速率,且利于反应物越过能垒,使反应速率加快。pH为3~7时,利于发生还原脱氯反应。(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津涛,刘红,张挺,汪茜,范先媛[2](2019)在《Fe(0)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对氯硝基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服Fe(0)易团聚和氧化钝化的缺陷,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表面改性剂,并掺杂少量Ni作为催化剂,构筑了CMCNa-ATP-Fe/Ni复合材料,研究其对水中对氯硝基苯的去除性能、还原途径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m(凹凸棒土)∶m(铁)为2∶1、投加量为0.5 g/L、反应时间60 min时,95.0%的对氯硝基苯被复合材料脱氯还原为苯胺。去除过程符合L-H模型,说明去除为还原与吸附的协同作用,其中k_1?k_2,因此吸附为速率决定步骤。还原途径与去除机制为:材料中的Fe(0)作为电子供体首先将对氯硝基苯上的硝基还原为胺基,生成了对氯苯胺,随后Ni将Fe(0)腐蚀产物H_2转化为活性氢原子攻击硝基对位的氯,使其被还原脱除。pH值在5~9范围内时,对复合材料还原脱氯有利。升高温度利于反应物越过能垒,加速进行反应。(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李津涛[3](2019)在《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还原对氯硝基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氯代有机物是严重污染水体的一类优先控制污染物,零价铁技术为氯代有机物的去除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纳米零价铁易团聚,且表面会因氧化而形成钝化层,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充分发挥零价铁还原性强的优势,本文选用凹凸棒土为载体,羧甲基纤维素钠为改性剂,金属镍为复合金属,构筑了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以CMCNa-ATP-Fe/Ni表示),选用对氯硝基苯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CMCNa-ATP-Fe/Ni去除对氯硝基苯的性能、机理和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负载及改性后,由SEM及TEM形貌分析可看出纳米Fe(/Ni)的团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有些团聚体甚至被分散为单个的纳米Fe(/Ni)颗粒,而BET比表面积由14.15m~2/g增大为94.67m~2/g。Zeta电位测试也表明复合材料间斥力增大。(2)与未负载并改性的纳米Fe/Ni相比,复合材料去除对氯硝基苯的效率和速率显着增强,达到98%的去除率,复合材料需要的时间较纳米Fe/Ni缩短9倍,而复合材料中铁的质量仅占材料总质量的1/3,因此,使用成本可以大为降低。(3)CMCNa-ATP-Fe/Ni去除对氯硝基苯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去除过程是吸附与还原协同作用的结果,反应速率常数k_1为20.02mg·(L·min~(-1)),吸附常数k_2为0.0041L/mg,因此吸附是去除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4)CMC-ATP-Fe/Ni还原对氯硝基苯的途径为:复合材料首先将对氯硝基苯上的硝基还原为胺基,然后使对氯苯胺发生脱氯还原,最终产物为苯胺。(5)对氯硝基苯上硝基被还原为胺基的机理为:(1)零价铁与硝基之间直接发生电子转移使其还原;(2)零价铁的腐蚀产物H_2通过Ni的作用转化为活性氢原子,活性氢原子再将硝基还原。复合材料使对氯硝基苯发生脱氯还原的机理是:活性氢原子使对氯苯胺苯环上的C-Cl键断裂,生成苯胺。(6)升高温度利于对氯硝基苯的还原;pH在5-9范围内,对氯硝基苯还原效率较高;水体中常见的Cl~-、SO_4~(2-)等离子均对复合材料的还原作用有一定减弱。(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10)

齐亚妮[4](2018)在《表面含氧基团诱导+聚合环化推动的氮掺杂炭载钯催化剂及其对氯硝基苯选择性加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氯代苯胺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精细化学品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来源是氯代芳香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其中催化加氢还原法因其操作过程绿色高效、能耗低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在氯代硝基苯加氢还原制备氯代苯胺的反应过程中极易发生氢解脱氯副反应,产生对设备和催化剂具有腐蚀性的脱氯副产物氯化氢。氮原子外层轨道上包含一对孤对电子,与碳原子之间的电负性差异使得氮原子在掺杂到活性炭结构以后可以有效地调变载体和金属间的电子效应以实现对氢解脱氯副反应的抑制。但是,氮物种在抑制脱氯反应中起到的具体作用还未得到明确解释。本文采用硝酸、双氧水和草酸处理活性炭得到不同表面含氧基团,进一步通过与乙二胺缩合形成不同含氮基团,探究了表面含氧基团引导氮物种形成的机制,研究了不同氮物种形式对催化剂活性炭载体和金属之间电子分布的调变情况,并探讨了对氯硝基苯液相加氢选择性的影响。主要得到如下成果:1)焙烧法微量掺氮(0.5 wt%)下,不同氮前驱体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性能,分子含氮量越低(双氰胺>尿素≈乙二胺>丙氨酸)越能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其中,以丙氨酸为氮前驱体的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以乙二胺为氮前驱体的催化剂具有最佳的脱氯抑制能力。2)钯前驱体与载体间的酸碱差异影响催化剂稳定性和催化性能。尤其当负电的氯钯酸为钯前驱体负载在碱性载体上易发生活性组分流失,而以碱性钯氨络合离子为金属前驱体时,催化剂经还原后可以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最佳还原温度为250℃。3)热分解释放一氧化碳的含氧基团倾向于诱导形成较大比例的氨基基团,而热分解形成二氧化碳的含氧基团,倾向于转化形成吡咯型氮。值得注意的是,在吡咯氮为主导的CN_x结构中,吡咯氮和相邻的C(碳)原子、钯原子构成了富电子状态的Pd(钯)活性位,电子由N(氮)原子转移到毗邻的C原子和Pd原子上。富电子活性位有利于富电子态活化氢(H~-)的形成以及产物p-CAN的脱附,最终促成了对脱氯副反应的抑制。实现了p-CAN最佳选择性为99.90%的同时也展现出很好的重复利用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4)

闫鹏魏[5](2017)在《硅酸铁催化臭氧氧化水中对氯硝基苯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氯硝基苯(4-chioronitrobenzene,4-CNB)作为一种典型的难降解有机化合物在水体中的检出浓度一般在纳克到微克级,其对水环境及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作用,且在常规水处理工艺中去除效能相对较低,多采用高级氧化技术对其进行分解去除。本研究采用硅酸铁作为催化剂,考察催化臭氧氧化水中微量4-氯硝基苯去除效能,揭示其反应作用机理。硅酸铁材料在pH=11条件下以Si/Fe元素比例为0.5沉淀24 h,并在350℃下焙烧2 h合成而得。通过SEM、EDAX、BET、XRD、FT-IR、XPS等表征手段对硅酸铁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同样的制备过程合成a-Fe_2O_3对比探讨Si的掺入对硅酸铁材料性能的改变。相比a-Fe_2O_3而言,硅酸铁材料比表面积由55.2 m2/g增大到321.3 m2/g,测得该硅酸铁为无定型的微孔材料,平均孔径为1.9 nm。硅酸铁表面有Fe-O-Si二元氧化物及Fe-O氧化物的存在,其中Fe-O归属于a-Fe_2O_3。硅酸铁作为臭氧氧化催化剂对水中微量的4-CNB具有较好的催化分解效果,相比单独臭氧氧化体系去除效率显着提升27.5个百分点,硅酸铁对4-CNB的吸附能力较弱。同一硅酸铁具有较高的催化稳定性,重复使用3次后催化效果依然较高且使用过程中Fe3+微量的溶出。实验对不同因素(如:水体温度、pH值、碳酸氢盐碱度、不同水质本底及阴阳离子浓度)对硅酸铁催化活性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35℃及pH=9.0条件下催化体系中4-CNB去除效能相对较高;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对催化体系4-CNB去除效能影响较大;Ca2+、Mg2+对硅酸铁表面有络合作用,对催化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硅酸铁对水中的臭氧分子具有可逆的吸附能力,吸附的臭氧容易发生脱附现象。叔丁醇的加入使得催化体系中4-CNB的去除效能下降了64.2个百分点,结果说明反应体系中羟基自由基为主要氧化物种。利用ESR检测技术捕捉羟基自由基,实验结果表明硅酸铁催化体系中羟基自由基加合物谱图峰强度明显高于单独臭氧体系。研究表明,硅酸铁表面由Fe-Si氧化物和a-Fe_2O_3构成,a-Fe_2O_3为促进氧化分解活性物质,其表面的Fe-Si二元氧化物能促进a-Fe_2O_3分解臭氧产生羟基自由基,提高4-CNB转化效率。(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停[6](2017)在《石墨烯负载铱催化对氯硝基苯和肉桂醛加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加氢技术在精细化工领域应用广泛,而设计合成新型高效的加氢催化剂十分重要。第八族过渡金属是该类催化剂中常用的活性组分,其中针对金属铱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制备了在石墨烯表面高度分散的纳米铱催化剂,并以对氯硝基苯和肉桂醛分子的选择性加氢为模型反应,探究了石墨烯负载铱催化剂的预还原、复合载体和二元金属对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以认识该类新型催化剂针对加氢反应的构效关系并为进一步设计合成高效的加氢催化剂提供思路。采用简单的水热合成法一步制备了石墨烯负载纳米铱(Ir)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原位低温预还原,发现预还原后的催化剂(Ir/rGO-Pre)较之原始催化剂(Ir/rGO)表现出2倍高的肉桂醛加氢活性,而其对氯硝基苯加氢活性仅为后者的一半。为了对该催化现象进行解释,考察了预还原温度,预还原压力,催化剂水份和反应溶剂等因素对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并对预还原前后的催化剂进行了反应动力学和循环稳定性分析以及结构表征。发现Ir/rGO-Pre催化对氯硝基苯加氢反应的表观活化能较之Ir/rGO稍高(26.4kJ/mol vs.21.0 kJ/mol),且Ir/rGO-Pre中Ir的电子结合能较之Ir/rGO低0.1 eV,表明原位低温预还原使得Ir纳米颗粒的表面氧物种减少,故金属表面极性的弱化不利于硝基这一强极性基团在其表面的吸附活化。同样,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载体负载纳米铱(Ir)催化剂,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氮气物理吸脱附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氧化石墨烯(GO)和氧化碳纳米管[CNT(O)]载体质量比为9:1负载的铱催化剂在1 h时表现出最高的对氯硝基苯加氢转化率(99%),较之单一载体负载的Ir/rGO(85%)和Ir/CNT(O)(49%)更高;GO和CNT(C)(未氧化碳管)载体质量比为5:5负载的铱催化剂在4 h时表现出最高的肉桂醛加氢转化率(54%),较之单一载体负载的Ir/rGO(31%)和Ir/CNT(C)(18%)更高。数据表明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作为复合载体对金属铱粒子催化性能的修饰作用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在石墨烯负载纳米铱催化剂的基础上,又考察了二元金属对铱催化剂的影响,发现水热合成法制备的Ir-M(M=Pd、Pt、Ru、Rh、Fe、Co、Ni、Cu、Zn)催化剂的加氢性能未有明显改善,表明双金属协同效应对该催化体系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李鑫[7](2017)在《新型铂铜纳米复合物催化对氯硝基苯选择性加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铂族元素是非常重要的金属材料,可用于医药、气体传感器的活性材料,还可以作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电催化、催化加氢、催化裂解等化学反应中。实现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可控调节,不仅是石油化工行业的重要目标,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目前,调节催化剂性能的手段主要包括小分子修饰,加入载体或引入第二金属构造双金属催化剂等。对于核壳结构或合金结构的双金属复合物,金属间的比例、几何效应和电子效应叁个因素无法独立调节,因此实现对双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可控调节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设计新型结构双金属催化剂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本论文主要针对双金属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开展研究工作,为实现双金属催化剂性能的可控调节奠定良好基础。本论文首先研究了Pt/C和Cu/C两种单金属催化剂对对氯硝基苯的催化氢化的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t/C催化剂催化卤代硝基苯氢化反应活性很高,反应速率可达11.85 molCNBmolPt-1s-1,但存在明显的脱氯现象。而Cu/C催化剂对该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没有表现出任何活性。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我们设计制备了两种不同结构的铂-铜金属催化剂来探讨电子效应和几何效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室温条件下,通过调整不同的制备顺序,利用超细纳米粒子的碰撞作用制备了Cu/C-Pt和Pt/C-Cu两种结构的催化剂。Cu/C-Pt催化剂是在活性炭上先负载超细纳米Cu,后沉积Pt胶体纳米粒子的方法制备;Pt/C-Cu是在上先负载Pt胶体纳米粒子,后铜氨配合物挥发生成的氢氧化铜沉积到Pt/C上,在常温下通过NaBH4还原制备。通过HRTEM、STEM、XRD等手段研究了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组分Pt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晶格结构,且没有观察到明显合金结构的形成。通过对两者类型催化剂上对氯硝基苯的选择性加氢性能研究,我们发现,相比于Pt/C催化剂,我们合成的两种催化剂催化活性均有下降,但是对氯苯胺的选择性却有显着提高;其中2Cu/C-2Pt催化剂上对氯苯胺的选择性高达99.5%。Cu/C-Pt催化剂中铜含量的增加会导致其催化活性逐渐减低,同时对氯苯胺的选择性会逐渐提高,脱氯副反应速率逐渐减弱。相比于Cu/C-Pt催化剂,我们合成的同样负载比例的Pt/C-Cu的催化活性更低,虽然氯代硝基苯没有完全转化,但脱氯副反应得到完全抑制。新型结构催化剂在室温、常压下合成,制备条件非常温和。因此催化剂中铂与铜在室温下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催化剂活性成分的结构。为了研究新型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制备了PtCu-PVP,Pt-PVP/Cu-PVP等纳米复合物催化剂。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下Cu原子向Pt纳米胶体中扩散形成合金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铜量不足的情况下尤为困难。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足量的Cu~(2+)可在液相中被还原并扩散到Pt颗粒内形成铂-铜合金。本论文最重要的工作是探讨了电子效应和几何效应对催化剂活性及选择性的影响。原位XPS表征结果表明,Cu/C-Pt和Pt/C-Cu催化剂中Pt4f7/2的电子结合能相比于Pt/C催化剂中Pt4f7/2的电子结合能均有0.2 eV下降。该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结构催化剂中铜对铂的电子效应几乎相同,均使得其催化活性降低且对氯苯胺的选择性提高。通过脉冲氢-氧滴定,我们发现同样负载比例情况下,Pt/C-Cu催化剂中Pt的金属分散度低于Cu/C-Pt催化剂中Pt的金属分散度。这种差异来自于制备方法的差异。这个结果表明Pt/C-Cu中铂的表面更多被铜所覆盖,且其表面几何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Pt/C-Cu催化剂较低的活性主要源于其几何效应的影响。本论文研究了电子效应和几何效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影响催化反应的因素,有助于催化剂组成和结构的设计,为实现对催化剂性能可控调节目标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李锋,梁晋榕,任泉明,曹博,马睿[8](2016)在《微乳法制备的Pt-B/Al_2O_3在对氯硝基苯加氢动力学上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环己烷/H2Pt Cl6溶液的微乳液体系制备了非晶态Pt-B/Al_2O_3催化剂,并对催化剂进行了TEM、SAED和XPS表征。以对氯硝基苯(p-CNB)选择加氢反应为探针,考察了微乳液体系中CTAB/正丁醇/环己烷质量比、微乳液体系中水相含量以及制备方法对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反应动力学研究。催化剂表征及催化加氢性能测试表明:与浸渍法相比,微乳液法制备的催化剂中Pt-B非晶态合金粒子粒径小且分布更加均匀,其p-CNB加氢反应的催化剂活性(以转换频率TOF表示)从0.065 s-1提高到0.166 s-1;当CTAB/正丁醇/环己烷质量比为16∶24∶60,微乳液体系中H2Pt Cl6溶液(w)4%时,单微乳液法制备的催化剂用于p-CNB加氢反应,p-CNB转化率为76.8%,p-CAN选择性为95.9%。动力学研究表明:p-CNB加氢反应近似为一级反应,其表观活化能为29.34 k J/mol。(本文来源于《能源化工》期刊2016年04期)

彭新红,王晓楠,刘静,刘昱,初喜章[9](2016)在《叁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对氯硝基苯及其降解产物对氯苯胺和苯胺》一文中研究指出氯代硝基苯(CNB)类化合物分布广泛、化学性质稳定、具有生态毒性,是一种高风险、难降解、持久性的环境有机污染物。其中,对氯硝基苯(p-CNB)的环境危害尤为显着,其长时间富集于环境和生物体内,可引起人和动物的高铁血红蛋白症和贫血等一系列血液疾病,其在工业废水中的浓度可达到0.05~200mg·L-1[1-2]。目前,对氯硝基苯已被美国环保署(EPA)、欧盟环境署(EEA)列为优先控制(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6年06期)

杨志超[10](2016)在《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对氯硝基苯效能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的快速粗犷式发展与民众疲软的环保意识之间的矛盾导致我国水环境污染愈加严重,饮用水中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也日益复杂。去除微量有害有机污染物是我国进一步提升饮用水水质的当务之急。化学氧化法是目前我国水厂使用最为广泛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方法,然而部分难降解有害有机污染物很难被常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液氯、次氯酸钠及臭氧等)有效氧化去除。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是强化臭氧氧化去除微量难降解有机物的有效手段。掌握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有机污染物的基本规律及相应强化机理,是高效实用型催化剂的定向制备及推广运用的基础。本文以商品纳米二氧化钛(n-TiO2)及实验室制备的介孔氧化硅(SBA-15)、炭黑(CB)、钛-碳复合氧化物(TiO2-C)及氧化铈(CeP2)为催化剂,选择具有高毒性且在水体中易检出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一对氯硝基苯(pCNB)为目标物,用静态实验研究了各类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pCNB的效能及机理。本研究发现各体系中臭氧的分解总体遵循假一级反应动力学且分为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臭氧的分解并不遵循假一级反应动力学;而在第二阶段,则较好地符合假-级反应动力学模型(R2≥98.4%)。原因可能是pCNB的臭氧化产物能够与臭氧直接反应,造成相应的动力学偏差。n-TiO2、CB及TiO2-C能够促进臭氧的分解及pCNB的降解,而SBA-15及Ce02对pCNB的降解具有抑制作用,其中SBA-15对pCNB降解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反应温度、pCNB初始浓度及臭氧投量的提高都能够提高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促进pCNB的降解。而不同催化剂的投量的改变则对相应体系中臭氧分解及pCNB降解产生不同的影响。反应溶液pH的改变会显着影响臭氧的分解及催化剂活性。C1-、HC03-、S042-及HPO42-等无机阴离子会通过络合作用或捕获HO-明显减弱催化剂活性及臭氧氧化体系中pCNB的降解。少量腐殖酸的存在会通过促进臭氧链式反应促进pCNB的降解,而大量腐殖酸会过量消耗臭氧,降低pCNB的去除率。本文发现n-Ti02在不同pH条件下的凝聚可能会改变其催化活性,从而影响其催化臭氧氧化的能力。在等电荷点附近,n-TiO2的凝聚速率最快,凝聚使其表面特性发生变化,催化活性最低。不同pH下n-TiO2的凝聚速率与pCNB的相对去除率呈反相关关系。O3、pCNB及N03对n-TiO2的凝聚影响较小,而HA及PO43-会显着降低n-TiO2的表面zeta电位,抑制凝聚。考察催化剂吸附及自由基抑制剂一叔丁醇对体系的影响可以发现在催化臭氧氧化体系中pCNB的降解主要靠羟基自由基的氧化及催化剂的吸附完成。而目标物及臭氧化产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也导致了不同催化剂产生不同的催化效果。通过对催化臭氧氧化pCNB的矿化效果、对自来水中pCNB的催化降解效果、金属离子溶出情况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情况等的考察,研究认为所用催化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23)

对氯硝基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克服Fe(0)易团聚和氧化钝化的缺陷,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表面改性剂,并掺杂少量Ni作为催化剂,构筑了CMCNa-ATP-Fe/Ni复合材料,研究其对水中对氯硝基苯的去除性能、还原途径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m(凹凸棒土)∶m(铁)为2∶1、投加量为0.5 g/L、反应时间60 min时,95.0%的对氯硝基苯被复合材料脱氯还原为苯胺。去除过程符合L-H模型,说明去除为还原与吸附的协同作用,其中k_1?k_2,因此吸附为速率决定步骤。还原途径与去除机制为:材料中的Fe(0)作为电子供体首先将对氯硝基苯上的硝基还原为胺基,生成了对氯苯胺,随后Ni将Fe(0)腐蚀产物H_2转化为活性氢原子攻击硝基对位的氯,使其被还原脱除。pH值在5~9范围内时,对复合材料还原脱氯有利。升高温度利于反应物越过能垒,加速进行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氯硝基苯论文参考文献

[1].李津涛,刘红,解倩倩,范先媛.海泡石负载Fe/Ni去除对氯硝基苯的还原途径及温度与pH的影响[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

[2].李津涛,刘红,张挺,汪茜,范先媛.Fe(0)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对氯硝基苯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3].李津涛.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还原对氯硝基苯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4].齐亚妮.表面含氧基团诱导+聚合环化推动的氮掺杂炭载钯催化剂及其对氯硝基苯选择性加氢性能[D].浙江工业大学.2018

[5].闫鹏魏.硅酸铁催化臭氧氧化水中对氯硝基苯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6].王停.石墨烯负载铱催化对氯硝基苯和肉桂醛加氢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7].李鑫.新型铂铜纳米复合物催化对氯硝基苯选择性加氢性能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8].李锋,梁晋榕,任泉明,曹博,马睿.微乳法制备的Pt-B/Al_2O_3在对氯硝基苯加氢动力学上的研究[J].能源化工.2016

[9].彭新红,王晓楠,刘静,刘昱,初喜章.叁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对氯硝基苯及其降解产物对氯苯胺和苯胺[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6

[10].杨志超.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对氯硝基苯效能与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羟基化锌投加量对去除对氯硝基苯催化剂使用次数对去除对氯硝基苯pH值对ZnOOH催化臭氧化对氯硝基苯2 不同扰动条件下,萘和对氯硝基苯浓度为20 mg/L对氯硝基苯降解40 ...Comamonas菌株CNB1利用对氯硝基苯

标签:;  ;  ;  ;  ;  ;  ;  

对氯硝基苯论文_李津涛,刘红,解倩倩,范先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