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并联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量,两相,不均,分配,递归,偏流,特性。
并联管论文文献综述
赵于,胡晓玮,刘红杨,刘云云,毕勤成[1](2019)在《超临界流体Z型并联管组流动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联管组是动力、化工、石油及能源工程中常用的重要部件,本文以Z型并联管组为研究对象,以常规?25 mm圆管与六头内螺纹管作为模型支管,系统地研究超临界流体在Z型管中流动时,质量流速、压力、热负荷偏差、管型结构等复杂因素对其流动特性的影响机制,特别利用高温质量流量计对由热负荷偏差引起支管流体自补偿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对于传热设备中Z型并联管组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洪伟,王亚成,洪文鹏,孙斌[2](2019)在《小通道并联管干涸热动力学特性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小通道并联管在沸腾传热过程中传热不稳定的问题,对小通道并联管在干涸时的热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观察小通道并联管内干涸点前后流型的转变,将流型分成环状预警区、干涸初始点区和雾状干涸区3个区域。对3个流型下并联通道沸腾传热过程中通道内工质干度和传热系数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干涸的发展,通道沸腾传热系数下降明显。然后,对通道3个流型下的压降信号,通过自适应最优核时频表示法(AOKTFR)、自回归(AR)模型功率谱分析法和递归图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在干涸初始点区,通道内反复出现干涸现象,且回流现象严重。最后,通过对递归图分析法中特性参数归纳总结,得到干涸初始点区与环状预警区、雾状干涸区的区别,实现通过压降信号检测干涸的目的。研究结果可对小通道沸腾传热领域中的热动力学特性进行补充和完善。(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祝遵强,王蒙,谷娟[3](2019)在《并联管组均流模型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家用太阳能集热器并联管组进行调研,用FLUENT软件对该并联管组进行数值仿真,提出通过改变集管和支管连接角度可提高并联管组的流量分配均匀性。将连接角度改变前后并联管组内流体的进出口压降和支管流量进行对比,计算了均流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1-06)
郭万欣[4](2018)在《并联管矩形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换热器设备中,大多都是并联多管的形式,由于在并联管内流动过程中存在流型交变以及各支管流量分配不均匀等问题,微通道并联管流量分配不均使得换热器部分区域温度过高,不利于换热,并会对微型换热器的安全运行造成很大影响,这就使得对微型通道流动与传热机理研究变得十分必要。而目前大多数研究仅停留在一些宏观因素的影响方面,关键的微尺度影响机理研究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但介于其在工程领域中应用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虽然学者们对于微通道内的换热、流动以及压降特性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是关于流量分配的影响机理尚未成熟,仍有很多的研究需要进行,对于制冷剂在微通道中沸腾过程中的流量分配状况以及不同分配情况下的压降和换热特性的变化的研究更是少见。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对R141b制冷剂在主管1×0.5mm,叁根0.5×0.5mm支管的矩形截面微通道并联管内流动沸腾的流动特性以及换热机理进行研究,设计并搭建了可视化实验系统,分析了流动沸腾过程中的流型以及流量分配状况,并对主管质量流量、热流密度、干度、分配点前流型、流量分配对换热系数以及压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对流型的研究时,在显微镜下通过可视化系统观察并拍摄分配点前流型,根据分配点前流型变化,绘制出关于质量流量和热流密度的流型图。在对流量分配的研究时,研究热流密度以及主管质量流量对叁根支管的流量分配的影响,根据分配点前流型结合气泡动力学对流量分配机理进行研究。在对压降特性的研究时,根据各工况下热流密度以及主管质量流量的变化对通道内平均压降进行探究,并结合流量分配情况对各支管内压降变化进行分析。最后与文献中所建立的压降进行对比,并提出对Kim and Mudawar所建立的压降模型进行修正。在对换热特性的研究时,根据不同工况下质量流量、热流密度、干度对微通道并联管换热特性的影响进行探究,结合流量分配对比分析各支管内换热特性。文中总结了6种文献中所建立的换热模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对工程换热器设备设计与运行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06-01)
徐党旗,侯逊,姬海民,张知翔,周飞[5](2018)在《暖风器集箱系统并联管组流量偏差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省煤器与暖风器联合循环系统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机组效率、解决空气预热器堵塞问题的系统,目前在不少电站锅炉上已有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普遍存在流量分配不均匀的问题,尤其在北方冬季会出现暖风器换热管由于流量偏差而导致的冻裂现象,严重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针对该问题,从暖风器内工质流量分配的机理入手,分别建立了基于FLUENT平台的数值计算模型和基于Visual Basic 6.0平台的水动力计算模型。通过大量的计算对比,深入分析了热负荷、工质侧重力、工质流速、管间距、进出口集箱布置位置等参数对换热管流量不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负荷的增加,流量偏差显着增大;随着集箱高度的增加,集箱内重力影响增大,流量偏差也会明显变大;随着流速的增加,强制流动在集箱内的作用逐渐增强,弱化了集箱内的重力影响,流量偏差变小。热负荷和重力的耦合作用是导致暖风器内流量偏差的主要原因。最后,基于计算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抑制流量偏差的几种方案。研究成果为暖风器的合理设计和解决暖风器换热管冻裂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期刊2018年02期)
单长吉[6](2018)在《质量室为并联管对称分布的液压消音器性能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质量室为并联管对称分布的液压消音器进行了物理建模,推导出其多孔时的传递矩阵;利用MATLAB编程,得到多孔液压消音器的衰减特性曲线。对以有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多孔液压消音器能够有效地吸收流体脉动;并得出其结构参数的变化对衰减特性的影响,且二级多孔液压消音器更适合在实际中应用,为工程类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平台。(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玲[7](2017)在《竖直并联管两相流偏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竖直并联换热器中两相流分配不均会造成换热器内热负荷不均而给换热性能及运行安全造成的影响。为探索垂直向上流动的两相流在并联竖直系统内的分配特性及流动特性,本文以空气-水为介质进行了并联管内两相流分配实验研究,选取了管径为0.01m,管长为0.4m的并联管,在气液流量分别为1.67×10(-5)m3/s、3.33×10(-5)m3/s、5×10(-5)m3/s、6.67×10(-5)m3/s、8.33×10(-5)m3/s、1×10(-4)m3/s的情况下进行多次试验,得到了36组实验现象图像,得到不同气液流速下两相流在并联管内的分配情况,实验现象显示:两相流在并联管内的分配并不是总是均匀分配的,两相流在并联管内的分配存在偏流区,在偏流区流体不能依靠自动平衡达到均匀分配,且液相流速较低时两相流更易发生分配不均匀的偏流。利用漂移流模型对实验中偏流现象进行计算分析发现:竖直管中两相流向上流动过程中存在重力压降,而重力压降的存在会导致气液较低时流速管内总压降随流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这也是两相流偏流形成的本质原因。并利用最小势能原理预测了实验条件下两相流的分配特性,其结果与实验偏流趋势近似符合,说明漂移流模型计算模拟两相流弹状流的准确性。最后利用Fluent仿真模拟实验并联管结构中空气-水两相流的分配特性,选取液相流速分别为0.2m/s和0.6m/s,气体体积分数都为0.6。模拟结果显示:其中液相流速较低为0.2m/s时,两相流出现偏流现象,而液相流速较高为0.6m/s时,两相流在并联两支管内均匀分配。模型模拟得到的流体的分配及流动特性与实验下得到的相同,证明并联管内两相流偏流现象的存在,且液相流速对两相流在并联管内的分配有较大影响,同时模拟验证低液相流速下两相流的偏流现象中流体逆流现象的存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3)
段飞,陈良才[8](2016)在《带隔板并联管组流量分配特性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提出一种隔板分流方法,以改善并联管组流量分配的均匀性。建立带隔板和无隔板的并联管组的几何模型和数值模型,通过数值计算,确定了最佳隔板设置方法,研究了集管直径、支管直径、进口流速和支管间距对流量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隔板分流可减小各支管流量比的均方差,可减至无隔板分流的1/3,增加并联管组流量分配的均匀性;大集管、小支管的并联管组均匀性较好;进口流速较小时,各支管流量更均匀;支管间距对流量均匀性的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管道技术与设备》期刊2016年04期)
赵黎伟[9](2016)在《太阳能热发电并联管内汽液两相流不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行加热管道中的汽液两相流不稳定性一般发生在锅炉水冷壁、蒸汽发生装置、热交换器以及沸水反应堆中。产生平行管中流量漂移的根本原因是压降与流量关系中特有的N型曲线负斜率部分的存在。消除此不稳定性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加热管道的入口处加装节流管圈,以此来使得特性曲线呈现单值性增长的趋势。但是与此同时又会使得管道入口处的给水泵的耗功增加,所以计算出最为合适的节流系数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际工程中加热管道内进出口所需压降的计算以及与进口流量的关系对于设备的设计、安全以及运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压降流量特性曲线不仅是分析管道内静态流量漂移特性的依据,更是压力降性脉动和密度波脉动产生的根本所在。本文主要针对在临界压力以下的范围内,已知管道出口压力、进口温度等条件来迭代求取进口压力。并且考虑到在不同压力范围,选取合适的计算模型:低压下的分相模型以及高压下的均相模型;选取不同工况下,最为合适的截面含气率的经验公式。利用MATLAB编写整合不同情况下的水平管道和竖直管道内压降的计算程序。同时,针对平行管道内常出现的流量漂移现象,计算出最小的管道入口节流系数,通过节流系数来反算出进口所需要最为合适的节流阀的直径并通过GUI编写可视化计算截面。本文在计算程序的基础上,特定的针对实际槽式太阳能直接蒸汽发生系统中并联管内的流动加以研究验证。分析不同参数对于流量漂移特性的影响,以此来优化运行。最后研究两相平行管道内避免分层流动所需的最小质量流量,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6-03-01)
杨程,刘宏昭,原大宁[10](2015)在《并联管组流体特性分析及均流模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采油厂太阳能集热系统并联管组进行实地调研,基于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和FLUENT软件对该并联管组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提出通过增大集管直径可提高并联管组的流量分布均匀性。将集管直径改变前后并联管组内流体的压力与速度分布、支管流量进行对比,计算得出该并联管组的最大流量偏差系数Δη从33.57%减小到1.43%,为今后并联管组的设计提供一种方法。(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并联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小通道并联管在沸腾传热过程中传热不稳定的问题,对小通道并联管在干涸时的热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观察小通道并联管内干涸点前后流型的转变,将流型分成环状预警区、干涸初始点区和雾状干涸区3个区域。对3个流型下并联通道沸腾传热过程中通道内工质干度和传热系数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干涸的发展,通道沸腾传热系数下降明显。然后,对通道3个流型下的压降信号,通过自适应最优核时频表示法(AOKTFR)、自回归(AR)模型功率谱分析法和递归图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在干涸初始点区,通道内反复出现干涸现象,且回流现象严重。最后,通过对递归图分析法中特性参数归纳总结,得到干涸初始点区与环状预警区、雾状干涸区的区别,实现通过压降信号检测干涸的目的。研究结果可对小通道沸腾传热领域中的热动力学特性进行补充和完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并联管论文参考文献
[1].赵于,胡晓玮,刘红杨,刘云云,毕勤成.超临界流体Z型并联管组流动特性实验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2].李洪伟,王亚成,洪文鹏,孙斌.小通道并联管干涸热动力学特性实验[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
[3].祝遵强,王蒙,谷娟.并联管组均流模型的数值研究[C].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9
[4].郭万欣.并联管矩形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8
[5].徐党旗,侯逊,姬海民,张知翔,周飞.暖风器集箱系统并联管组流量偏差因素的研究[J].中国电力.2018
[6].单长吉.质量室为并联管对称分布的液压消音器性能比较分析[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王玲.竖直并联管两相流偏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8].段飞,陈良才.带隔板并联管组流量分配特性的数值模拟[J].管道技术与设备.2016
[9].赵黎伟.太阳能热发电并联管内汽液两相流不稳定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
[10].杨程,刘宏昭,原大宁.并联管组流体特性分析及均流模型设计[J].太阳能学报.2015